[059-1a]
太平御覽卷第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
水下 水災 救水災
水下
晏子曰景公問廉政何如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其濁
无不塗其清无不掃○揚子法言曰或問進曰水或曰爲
其不舎晝夜與曰有是㢤滿而後漸者其水乎李軌注曰/水滿坎而
後進人博/斈而後仕
瑞應圖曰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師長以水爲号蒙水瑞水
也君乗土而王其政太平則蒙水出扵山焉
韓詩外傳曰夫水者縁理而行不遺大小似有智者重而
之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歴險致逺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囯家以寕万事
所平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059-1b]
又曰冬不数浴非爱水也
又呉越春秋曰伍子胥奔呉至溧陽溧陽女子擊縹瀬水
之上子胥過跪而乞飡女子簞飯壷漿而食之子胥飡而
去謂女子曰掩子壷漿勿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
歩還頋女子巳自投瀬中後子胥伐楚師還過溧陽瀬上
欲報以百金不知其家乃投金瀬水而去後有嫗行哭而
来曰吾女年三十不嫁擊縹扵此遇窮人飯之恐事泄投
水而死乃取金㱕
物理論曰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
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
又曰九州之外皆水也余在昔㑹稽仰看南山見雲如瀑
練方数十丈其声硠礚湏臾山下居民驚駭洪水大至
列仙傳曰負局先生上呉山語下人吾欲還蓬莱山爲汝
[059-2a]
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從石間下服之多愈疾
楚詞曰滄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吾
足○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髙下無不至
萬物無不潤
山海經曰剡山有獸焉名曰合窳見則天下大水髙箭之
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臺之漿水也郭璞注曰河東/解縣檀道山有
水潜岀山上俗名/曰盎漿即此類也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寒
暑之水
又曰譙明之山譙水岀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河羅之
魚一首而十身
又曰少陽山酸水岀焉東而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管/子
曰上有赭/下有鐵
水經注曰欝水即夜郎豚水也漢武帝時有 興於豚水
[059-2b]
有一女子浣於水濵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間足推之不
去聞有聲持破之得一男兒遂雄夷濮氏竹爲姓所損破
竹於野成林王祠竹林是也王嘗從人止大石上命作羮
從者白無水王以劒擊石岀水今竹王水是也
又曰趙人有琴髙者以善鼔琴爲康王舎人行彭㳙之術
遊浮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取龍子與弟子期期日
皆㓗齊待於水傍果乗赤鯉岀入碭中有萬人觀之留月
餘復入水也
又曰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母曰姒遊華陽感神而生炎
帝長於姜水
又曰昔沬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舡
歴代爲患蜀郡太守李氷發卒鑿平溷崖河神贔怒氷乃
[059-3a]
操刀入水與神鬪遂平溷崖通水路開處即水所穿也
又曰黃水岀零陽縣西北連巫山溪岀雄黃頗有神異採
之常以冬月祭祀鑿石深數丈方得佳黃故溪水取名焉
又曰沁水南歷猗氏開又南與驫驫水合水岀東北巨峻
山乗髙㵼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稱之
又曰巴郡魚復縣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蜀
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池也
又曰溱水岀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
又曰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岀嶺端有雙石髙竦其狀若
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澍近三百許
歩下散漫十許歩上望之連天若曵飛練於霄中矣
又曰永昌郡有蘭倉水岀西南博南縣漢明帝永平十二
年置博南山名也縣以山名之其水東北流岀博南山漢
[059-3b]
武帝時通博南山道渡蘭倉津土地絶逺行者苦之歌曰
漢德廣開不賔渡博南越倉津一渡蘭倉爲他人山髙四
十里蘭倉水有金沙越人収以爲黃金又有光珠穴穴岀
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黃白青珠也
荆州記曰夏首東二十里有涌口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
尾七百里華容監利二縣在其中
楚詞曰過夏首而西 郭仲産云此水冬断夏通因名夏
水
述異記曰濉 二水波文皆若五色其人多文章故名繢
水
又曰漢沔㑹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
傳李斯刻石於此
龍魚河圖曰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万里
[059-4a]
上有芝著玄澗澗水如宻味服之長生淮南子/又載也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天笁有恒水一號新陶水水特甘香
下有眞塩也
廣志曰臨川郡有粉水得其水汰粉益㓗
盛弘之荆州記曰陽縣西有粉水源出房陵縣取其水爲
粉鮮㓗異於餘水故因粉爲名也巴郡臨江縣有此水舊
常獻之也
韓詩外傳曰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衆士女執蘭拂
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已之日此雨水上招魂拂除不祥也
秦州記曰成紀縣有石臼中水深數尺水旱無増减故名
其地爲天水郡
捜神記曰漢末零陵太守有女恱門下書佐使婢取盥手
水飲之而有娠而生子至能行太守抱兒使求其父兒直
[059-4b]
上書佐膝書佐推之兒仆地爲水
三齊略記曰康浪水在齊城西南十五里康衢則寗戚扣
牛角歌於此也
述征記曰臨淄牛山下有女水齊人諺曰世治則女水流
丗亂則女水竭慕容超時乾涸弥載及宋武北征而激洪流
續述征記曰梁邹城西有籠水云齊孝婦誠感神明湧泉
發於室内潜以績籠覆之由是無瓮汲之勞家人疑之時
其岀而搜其室試發此籠而泉遂涌流漂居宇故名曰籠
水
始興記曰林水源中有石室室前磬石上行羅千瓮中悉
是餅銀採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悶
名山略記曰僧權道人居晉安霍山晨岀澗忽見白水異
常飲之甘如體水過甚迅器取得少許以餉陶晉安不復
[059-5a]
中飲權壽百三十歳不知其終
盛弘之荆州記曰桂陽郡有圎水水一邊冷一邊暖冷處
清且緑暖處白且濁
隴右記曰武都紫水有泥其色亦紫而粘貢之用封璽書
故詔誥有紫泥之美
方輿記韶州曲江縣修仁水西南注連水北有三楓亭五
渡水齊范雲爲始興太守至修仁水酌而飲之賦詩曰三
楓何習習五渡何悠悠且飲修仁水不挹偕邪流
呉録地理志曰天門零陵縣有溪水山獸從數十里往飲
之越他水則不飲
廣志曰弱水夫餘北其水不勝毛羽世無見者
博物志曰水有濁有清河淮濁江濟清南陽有清冷之水
丹水泉水汝南有黃水華山南有黒水天下之水皆類五
[059-5b]
色今載其名也泞水不流
郡國志曰隆州析五縣置果州閬中有隂水其民銳氣而
善舞也
又曰湓水昔有人此處洗銅盆水暴漲失盆乃投水取盆
見一龍銜盆奪之而去故曰湓水
又曰庭州㶚水滴滴若以金銀銅䥫器盛之皆漏唯瓠葉
則不漏人掌中亦漏服之少臰毛落得仙
論衡曰燧之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天地之間巧暦所
不能與其數乎然以掌握之中引類於太極之上而水火
可立致者隂陽固相動也
異苑曰孫權赤烏八年遣校尉陳勲漕句容中道鑿破堽
掘得一黒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
動有頃悉融液成汁時人莫能識得此之後獲泉源咸謂
[059-6a]
是水脉毎至大旱餘瀆皆竭唯此巨流通焉
水災
書曰上天降災下昬民蟄
又曰湯湯洪水方割湯湯流皃洪/大割害也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
天
傳曰凢平原岀水爲大水
史記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三十四年謂水大
赤三日洪五行傳曰赤者火色也水盡赤者以火殄水/也渭水秦大川者隂陽色乱秦用嚴刑敗乱之象
也
漢書五行志曰髙后三年漢中南郡河陽大水流數萬家
是時女主獨治諸吕相王
續漢書五行志曰桓帝永興三年彭城泗水逆流永壽元
年洛水溢至津城門漂流人物是時梁兾争政嫉害忠直
[059-6b]
後遂誅滅
獻帝建安二年漢水溢害人物是時天下大亂
古今注曰安帝延平六年河東水化爲血元初二年潁川襄
城臨水化爲血不流
京房易曰君湎於酒淫於色賢人潜國家危厥異流水赤
救水災
史記曰堯命鯀治水九載績用不成
謝承後漢書曰沛國陳宣字子輿建武十年雒水岀造津
城門或欲築塞之宣諌曰昔王尊正身金堤水退況聖主
耶言未絶而水去
范曄後漢書曰公沙穆銳思河洛推歩之術永壽元年雨
大水三輔以東無不漂没穆明曉占候乃預告令百姓徙
居髙地故弘農人獨得免災
[059-7a]
又曰任文公巴郡人也爲治中從事時天大旱白刺史曰
五月一日當有大水其變以至不可防救冝令民吏預爲
其俻刺史不聽文公獨儲大舡百姓或有信文公頗有防
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從載白刺史刺史不信至日中
雲起須臾雨至晡時湔水涌起十餘大突壞盧舎所害數
千人
淮南子曰古者水爲民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
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順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
親夫婦之别長㓜之序田野不脩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
辟地墾草糞土種糓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后之後無不
王者謂夏/殷周有隂德也周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
於世其後繼嗣至今不絶者有隱行也
又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是女媧
[059-7b]
積蘆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覽卷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