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12 太平御覽-宋-李昉 (master)


[214-1a]
太平御覽卷第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
     吏部尚書
六典曰吏部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勲封考課
之政令其屬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勲四曰考
功揔其職務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於所屬皆
質正焉
後漢書曰光武改常侍曹爲吏部曹主舉選齋祀事
魏志曰盧毓爲侍中在職三年多所駮易詔曰官人秩才
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禀性貞固心平體
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爲吏部尚書使
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冲帝曰文和吾
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214-1b]
呉志曰李肅字偉㳟南陽人少以才聞善論議臧否得中
甄竒録異薦述後進題目品藻曲有條貫以此服之權擢
爲選曹尚書選舉號爲得才
又曰曁艷字子休爲選曹尚書性峭厲好清議當時郎署
混濁多非其人欲區別賢愚彈指百寮覈選三署皆貶髙
就下降損數等其居位貪鄙志節汙卑者皆以爲軍吏置
營府以處之故怨憤聲積競言艷用私情愛憎不由公理
艷坐自殺
又曰陸喜字文仲頗渉文籍好人倫孫皓時爲選曹尚書
又曰薛綜爲選部尚書固讓顧譚曰譚心精體密貫道逹
微才照人物德服衆望誠非臣所可越先後遂代綜
晉書曰山濤爲吏部尚書濤用人皆先密啓然後公奏
又曰鄧攸爲吏部尚書當時清靜内外肅然後牧馬於家
[214-2a]
庭妻&KR1178素食不受一錢
又曰嵇紹字延祖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爲吏部尚
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
又曰王戎爲左僕射領吏部尚書自戎居選未嘗進一寒
素退一虚名理一冤枉殺一疽嫉隨其沉浮門調戸選好
營生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歛積實不知紀極
又曰呉隱之與太常韓康伯隣居康伯母殷浩之姊賢明
婦人也每聞隱之哭聲輟飡投杼爲之悲泣旣而謂康伯
曰若居銓衡當舉此輩人及康伯爲吏部尚書隱之遂階
清級
又曰蔡克居選官苟進之徒望風畏憚𥘉克未仕時河内
山簡嘗與瑯邪王衍書曰蔡子尼今之正人衍以書示衆
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稱後衍聞克在選官曰山
[214-2b]
子正人之言驗於今矣
晉起居注曰太康四年八月詔曰選曹銓管人才冝得忠
恪寡欲抑華崇夲者尚書朱整周愼廉敬以道素自居是
其人也其以整爲吏部尚書
虞預晉書曰盧欽字子若少好學爲尚書僕射領吏部欽
清實選舉稱爲廉平
晉陽秋曰陳羣爲吏部尚書制九格登用皆由於中正考
之簿丗然後授任
晉書諸公賛曰李胤爲吏部尚書正身率職不撓故能行
其所見遂刋定選例而著于今
宋書曰顔竣爲吏部尚書留心選舉自強不息任遇旣隆
奏無不可後謝莊代竣意多不行竣容貌嚴毅莊風姿甚
美賔客喧訴常懽笑荅之時人語曰顔竣嗔而與人官謝
[214-3a]
莊笑而不與人官
又曰蔡廓爲吏部尚書廓因傳隆問傳亮選事若悉以見
付不論不然不能拜亮以語録尚書徐羡之羡之曰黃門
巳下悉以委蔡自此巳上冝共叅同異廓曰我不能爲徐
干木署𥿄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選案録尚書與吏
部尚書連名故廓云𥿄尾
又曰王弘自領選將加榮禄於人者每先呵責譴辱之然
後施行若美相盻接語欣歡者必無所諧人問其故荅曰
王爵旣加於人又相撫勞便成與主分功此所謂姧以事
君者也若求者絶官叙之分旣無以爲惠又不微借顔色
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問者恱伏
又曰江湛爲吏部尚書家甚貧不營財利餉饋盈門一無
所受無兼衣餘食嘗爲上所召遇澣衣稱疾經日衣成然
[214-3b]
後赴
又曰庾仲文性好㓗爲吏部尚書用少府卿劉道錫爲廣
州刺史道錫至鎭餉白檀牽車常自乗焉或以白文帝帝
見問曰道錫餉卿小車裝飾甚麗有之乎仲文懼起謝
又曰庾炳之爲吏部尚書通貨賄吏部令史錢泰能彈琵
琶王客令史周伯齊善歌詣炳之宅諮事因留宿尚書舊
制令史諮事不得宿停外雖有八座命亦不許爲所司奏
免官也
又曰少帝即位以蔡廓爲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王惠代
焉惠𬒳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永官者得轉聚置閣
上及去職其封如𥘉時談者以廓之不拜惠之即拜雖事
異而意同也
齊書曰禇彦回遷吏部尚書有人求官密䄂中將一鉼金
[214-4a]
因求清閑出金示之曰人無知者彦回曰卿自應得官無
假此物若必見與不得不相啓此人大懼收金而去彦回
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時人莫之知也
又曰禇炫爲吏部尚書炫居身清立非弔問不雜交遊論
者以爲美及在選部門庭蕭索賔客罕至出行左右常捧
一黃𥿄帽風吹𥿄剥殆盡
南史曰𥘉謝朓告王敬則敬則女爲朓妻常懷刀欲報朓
朓不敢相見及當拜吏部謙挹尤甚尚書郎范縝嘲之曰
卿人才無慙小選但恨不可刑于寡妻朓有愧色
南史曰蔡徴拜吏部尚書啓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
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徴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
歷旣有締搆之功冝且如啓拜訖即追還
梁書曰蕭子明爲吏部尚書性凝簡負才氣見九流賔客
[214-4b]
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撝而巳衣冠竊恨之
又曰謝覽字景滌朏之弟瀹之子也自祖至孫三代居選
部時以爲榮
又曰王泰字仲通爲都官尚書能接人士士皆願其居選
官頃之爲吏部尚書衣冠傾屬
又曰謝舉字言揚遷掌吏部舉祖莊宋代再典選至舉又
三爲此職前代未有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永寜伯郭撫字仲安金城人也𥘉爲
吏部尚書與郎姚範清心虚求搜揚俊乂内外稱之以擬
魏之崔毛
後魏書曰崔玄伯遷吏部尚書命有司制官爵撰朝儀恊
音樂定律令申科禁玄伯揔而裁之以爲永式及置八部
大夫擬八座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僕統事
[214-5a]
又曰崔亮遷吏部尚書時羽楚新害張尋之後靈太后令
武官得依資入選官貟旣少應選者多前尚書李韶循常
擢人百姓大爲嗟怨亮乃奏爲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
停解日月爲斷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
下品年月乆者灼然先用沉滯者皆稱其能
又曰郭祚爲吏部祚持身㓗清重惜官位至於銓授假令
得人必徘徊乆之然後下筆即云此人便以貴矣由是頗
勞滯當時每招怨言然所用者皆量才稱職時人以此歸

又曰元順爲吏部尚書時三公曹令史朱暉素事録尚書
髙陽王雍雍欲以爲廷尉評頻頻託順順不爲用雍遂下
命用之順投於地雍聞之大怒昧爽坐都㕔召尚書及丞
郎畢集欲待順至於衆挫之順日髙方至雍攘𬒮撫几而
[214-5b]
言曰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四海之內
親尊莫二元順何人以身成命投弃於地順鬚眉俱張仰
面㸔屋憤氣奔湧長歔而不言乆之摇一白羽扇徐而謂
雍曰髙祖遷宅中土剏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万古而朱
暉小人身爲省史何令爲廷尉清官殿下旣先皇同氣冝
遵成旨自有短垣而復踰之雍曰身爲丞相録尚書如何
不用一人爲官順曰庖人雖不理庖尸祝不得越樽俎而
代之未聞有別㫖令殿下叅選事順又厲聲曰殿下必如
是順當依事聞雍遂笑而言曰豈可以朱暉小人便相忿
恨遂起呼順入室與之極飲順之亢毅不撓皆此類也
又曰元脩義遷吏部尚書及在銓衡唯事貨賄授官大小
皆有定價時中散大夫髙居者有旨先叙上黨郡缺遂求
之脩義私已許人抑居不與居大言不遜脩義命左右臺
[214-6a]
曵之居對衆大呼天唱賊人問居曰白日公庭安得有賊
居指脩義曰此座上者違天子明詔物多者得官京師白
刼此非大賊乎脩義失色居行罵而出
三國典略曰東魏以楊愔典選嘗六十人爲一甲愔令其
自叙訖不省文簿便次第呼之呼誤以慕容爲長孫一人
而巳有職人魯澷漢自言微賤不蒙記愔曰卿前在元子
思坊乗驢遥見我不下以方麹障面我何不識卿耶澷漢
驚服愔又謂之曰名以定體果自不虚令史唱名誤以盧
士深爲士琛深自言其名愔曰盧郎朗潤所以加玉
北齊書曰叚孝言爲吏部尚書孝言旣無深鑒又待物不
平抽擢之徒非賄則舊有將作丞崔成忽於衆中抗言曰
尚書天下尚書豈獨叚家尚書也孝言無辭以荅唯厲色
遣下而巳
[214-6b]
又曰陳孔奐爲吏部尚書太子叔寳欲以江揔爲太子詹
事令管記陸瑜言之於奐奐謂瑜曰江有潘陸之才而無
園綺之實輔弼儲后竊有所難瑜具以白太子太子深以
爲恨乃自言於陳主將許之奐乃啓曰江揔文章之人今
太子文藻不少無藉於揔如臣愚見願選敦重之才以居
輔導陳主曰即如卿言誰當居此奐曰 尚書王廊丗有
懿德識性敦敏可以居之太子時亦在側乃曰廊王泰之
子不可爲太子詹事奐又啓曰宋朝范蔚宗即范泰之子
亦爲太子詹事前丗不疑太子固爭之陳主卒以揔果共
太子爲長夜之飲養良娣陳氏爲女太子微行遊揔家陳
主怒而免之
隋書曰牛弘爲吏部尚書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所進
用多稱職吏部侍郎髙丗夲鑒賞機晤清愼絶倫然爽俊
[214-7a]
有餘迹以輕薄時宰多以此疑之唯弘深識其眞推心委
任隋之選舉於斯爲最
又曰牛弘拜吏部尚書時髙祖又令弘與楊素蘇威薛道
衡許善心虞丗基崔子發等并召諸儒論新禮降殺輕重
弘所立議衆咸推服之仁壽二年獻皇后崩王公已下不
能定其儀注楊素謂弘曰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
在於公弘了不辭讓斯須之間儀注悉備皆有故實素歎
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
又曰韋丗康拜吏部尚書前後十餘年間多所進拔朝廷
稱爲廉平嘗因休暇而謂子弟曰吾聞功遂身退古人常
道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爲云何子福嗣荅曰大
人澡身浴德名立宦成盈滿之誡先哲所重欲追蹤二踈
㐲奉尊命
[214-7b]
唐書曰韋思謙弱冠舉進士累𥙷應城令歳餘調選思謙
在官坐公事微殿舊制多不進官吏部尚書髙季輔曰自
居選部今始得此一人豈以小疵而弃大德特進超授監
察御史由是知名
又曰李巽爲吏部尚書病極郎官相率省疾巽𥘉不言其
病與之考校程課啇搉公利至其夕而終
唐新語曰裴光廷爲吏部始制循資格以一賢愚遵平轍
者喜其循常負材用者受其抑屈宋璟固爭不得及光廷
卒有司定謚以其用循資格非奬勸之道謚爲克平
先賢行狀曰崔琰委授銓衡揔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羣
才多所明抜朝廷歸美天下稱平
袁子曰魏家置吏部尚書專選天下百官夫用人人君之
所司不可以假人者也使治亂之柄制在一人之手權重
[214-8a]
而人才難居此職稱此才者未有一也
丗說曰王濬冲裴叔則二人揔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
問鍾曰二童是誰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
二賢爲吏部尚書當尓時天下無滯才
丗語曰安定梁鵠善八分書𥘉爲吏部尚書太祖求爲洛
陽令鵠以爲北部尉鵠避地荆州太祖定荆州太祖求鵠
鵠乞以書贖死乃令書信幡宫門題
語林曰袁眞爲監運范玄平作吏部尚書大坐語袁卿此
選還不失護軍袁曰卿何事人中作市井
魏名臣奏曰羽林右監朱遺言天下之任非吏部尚書所
能獨辦令長以下可專付吏部守以上八座舉
傳咸集表曰昔毛玠爲吏部尚書無敢好衣美食者魏武
歎曰孤之法不如毛尚書令使吏部用心如毛玠風俗之
[214-8b]
易在不難矣
太平御覽卷第二百一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