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220-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八十三
   體國經野
 顧氏棟髙春秋大事表吳都梅里今為江南常州府無/錫縣吳地記奉伯築
 城於梅李平墟周三里二百歩外郭周三十餘里其地/漢為無錫縣地劉昭曰無錫縣東皇山有泰伯冡去墓
 十里即舊宅井猶存杜氏通典無錫縣東南三十里有/泰伯城地曰梅李鄉亦曰梅里村城東五里有皇山一
[220-1b]
 名鴻山自泰伯至闔/閭二十三君俱都此遷於姑蘇今為江南蘇州府治城/邑考周敬王六年闔閭
 築大城周四十二里三十歩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歩間/陸門八水門八名皆子胥所制東曰婁曰匠西曰閭曰
 胥南曰盤曰蛇北曰平曰齊以地有姑蘇山因曰姑蘇/山在府城西三十里案敬王六年為吳闔閭元年魯昭
 公之二十八年也韋昭國語注曰姑蘇臺名非也姑蘇/為吳國都之地名越伐吳王率其賢士重祿以上姑蘇
 猶夫越棲㑹稽耳安有棄其國都而走保一臺乎觀/後范蠡入姑蘇之宮遂滅吳則姑蘇為吳都無疑矣
 吳邑鳩兹襄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兹至于衡山杜注/吳邑在丹陽蕪湖縣東今太平府蕪湖縣東
 四十里有鳩兹港即此也漢蕪湖縣屬丹陽郡以地卑/蓄水嘗生蕪藻因名孫權使陸遜屯兵于此先主嘗謂
 權曰江東形勝先有建業次有蕪湖古蕪湖城在今縣/東三十里輿地通考今蕪湖縣德政鄉有句慈社即鳩
[220-2a]
 兹之訛也衡山即横望山在當塗縣城東北六十/里衡横古通用杜注云在烏程縣南太逺非是朱方
 襄二十八年齊慶封奔吳吳與之朱方杜注吳邑顔師/古曰丹徒古朱方也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氣使赭衣
 徒三千鑿京峴以敗其勢因名丹徒漢置縣有孫氏所/築子城特堅號鐵甕城汴宋改名曰鎮江府今為鎮江
 府附郭/丹徒縣延陵襄三十一年趙文子問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子杜注季札邑本封延陵後復封州
 來故曰延州來公羊傳季子去之延陵春秋時已有延/陵之名其曰延州來者省文也漢改毘陵晉改晉陵尋
 為郡隋廢郡置常州府唐増置武進縣與晉陵俱附郭/明初并晉陵入武進季札墓在今武進縣北七十里申
 浦之/西檇李定十四年於越敗吳于檇李杜注吳郡嘉興/縣南醉李城吳越春秋吳王夫差増越封西
 至于醉李然則與闔閭戰時檇李猶當為吳地杜氏通/典吳國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吳伐越越子禦之于檇
[220-2b]
 李則今嘉興縣之地也古檇李城在/今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南四十五里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于
 艾杜注吳邑豫章有艾縣水經注溳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吳公子慶忌諌夫差不納居于艾是也今
 江西南昌府寜州西一/百里龍平岡有古艾城 吳地淮上襄三年晉侯使/荀㑹逆吳子于
 淮上淮水東流由楚地入吳境入/海此淮上當在臨淮泗州之境善道襄五年㑹吳/于善道杜注
 地闕公穀皆作善稻范甯注曰吳地阮勝之南兖州/記云盱眙本吳善道地秦置盱眙縣項羽尊楚懷王
 為義帝都盱眙許慎曰張目為盱舉目為眙城/居山上可以矚逺故曰盱眙今屬江南泗州臯舟
 之隘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杜注吳險阨之道或曰水淺滯
 舟之處非地名也案傳云師于棠棠為今江寜府六/合縣又云吳不出而還子囊殿吳人要而擊之楚人
[220-3a]
 不能相救蓋從濵江水淺之處邀其惰歸使/首尾斷絶也約當近六合在泗州盱眙之間房鍾昭/六
 年楚子蕩伐吳吳人敗其師於房鍾杜注吳地或曰/在今潁州府蒙城縣界案傳云子蕩師於豫章而次
 於乾谿乾谿在今潁州府亳/州則此蒙城縣當亦相近槖臯哀十二年㑹吳於/槖臯杜注在淮南
 逡遒縣東南孟康曰槖臯音拓姑漢置縣宋紹興十/一年兀术陷廬州屯兵柘臯為劉錡等所敗槖訛為
 拓又訛為柘今廬州府巢縣西北六十里有柘臯鎮/俗猶名㑹吳城漢逡遒故城在今廬州府治合肥縣
 東與巢縣/相接壤哀十二年公㑹衛侯宋皇瑗於鄖杜注/發陽也廣陵海陵縣東南有發繇口案
 晉時海陵縣屬廣陵郡今為江南泰州發陽無考今/通州如臯縣亦係海陵地縣南十里有㑹盟原相傳
 為吳楚㑹盟處考春秋之世吳/楚始終無盟㑹事意必指此矣桐汭哀十五年楚伐/吳及桐汭杜注
[220-3b]
 宣城廣德縣西南有桐水在今/江南廣德州西南二十五里哀十五年楚伐吳/陳侯使公孫貞子
 弔焉及良而卒杜注吳地又昭十三年晉侯㑹吳于/於良水道不可辭杜注下邳有良城縣即此良也前
 漢於良地置良城縣屬東海郡師古曰即晉時㑹吳/處後漢屬下邳國晉改曰良城縣今邳州北六十里
 有良/城頯黄哀十六年楚白公之亂王孫燕奔/頯黄氏杜注吳地在今寕國府境 吳山
 川夫椒哀元年吳敗越于夫椒杜注吳郡吳縣西南/太湖中椒山通典包山一名夫椒山即西洞
 庭山也在太湖中左思吳都賦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留即此山周廽百三十五里在今江南蘓州
 府吳縣西南八十五里或云伍無/錫縣西北與馬跡山相近似誤衡山襄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
 兹至于衡山杜注在吳興烏程縣南案鳩兹在今江/南太平府蕪湖而烏程乃浙江湖州府之附郭縣相
[220-4a]
 去太逺不可從今太平府當塗縣東北六/十里有横山横與衡古通用似為近之哀十年/吳徐承
 帥舟師自海入齊大江自江南通州入海淮自淮安/府安東縣入海吳從此至山東登莱府界即齊地
 大江哀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大江自西來流入江/南安慶府宿松縣界南岸為江西九江府德化
 縣界楚地止此從此入吳境經安慶府太平府江寕/府鎮江府常州府武進江隂縣之北靖江縣之南又
 東至通州之狼山入海經/流千五百餘里皆吳地淮水襄三年晉侯使荀㑹/逆吳子於淮上淮水
 發源河南南陽府桐柏縣桐柏山東流至光州東北/又東由固始縣入江南潁州府界又東流至潁上縣
 東南又東北至鳳陽府懷逺縣界自發源至此皆楚/地以下入吳又東經長淮衛至五河縣又東徑泗州
 城南盱眙城北漫衍入洪澤湖盱眙即吳之善道地/襄五年㑹吳于善道即此又東北出淮安府清河縣
[220-4b]
 之清口與黄河㑹又刷河東流經山陽縣至安/東縣雲梯關入海淮上當在臨淮泗州之境邗溝
 見上杜注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今為邗江亦曰漕河起揚州府
 城東南二里歴邵伯湖髙郵湖寶應湖北至黄浦接/淮安界為山陽瀆其合淮處曰末口在淮安府北五
 里自江達淮南北長三百餘里淮安府志云運河古/山陽瀆隋開皇六年鑿然吳王城邗溝出於末口即
 新城北辰方之北閘也三國時以無運而塞隋因平/陳而廣之五代亦以不運而湮周以平南唐而濬之
 元以兵阻而廢洪永間以漕運而復之時已築新城/則又倣宋轉運使喬維嶽之制自郡城西北逶迤轉
 於西南建閘通清河口皆平江伯陳瑄之力也又云/石閘在新城北洪武十年建今廢為水関末口即北
 閘北閘即今新城之北水關末口在淮安北五里確/有可據射陽湖在淮安府東南七十里長三百里故
[220-5a]
 時邗溝由此入淮後人於此立堰曰北神堰今漕運/皆由淮安城西而城東入淮之故道廢北神堰不復
 治而射陽湖亦僅成帶水矣禹貢錐指曰今山陽縣/西有山陽瀆即古邗溝其縣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
 末口也明永樂十三年平江伯陳瑄總督漕運故老/為瑄言淮安城西有管家湖自湖至淮河鴨陳口僅
 二十里與清河口相直宜鑿河引湖水入淮以通漕/瑄以聞遂發軍民開河置四□以時啓閉此即今日
 由城西入淮/之運道也笠澤哀十七年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今太湖也亦謂之五湖周禮職方
 揚州藪具區浸五湖以周行五百里故名吳志東北/則有建康常潤數郡之水自百瀆注之西南則宣歙
 臨安苕霅諸水自七十二漊注之源多流盛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今江南蘇州府
 之吳吳江二縣常州府之武進無錫宜興三縣/浙江湖州府之烏程長興二縣皆其所分𨽻也桐水
[220-5b]
 哀十五年楚伐吳及桐汭杜注宣城廣德縣西南有/桐水桐水在今江南廣德州西北二十五里源出州
 南白石山西北流經建平縣界又西入宣城縣界滙/于丹陽湖入大江南畿志古郡名曰桐川曰桐汭
 越都㑹稽今為浙江紹興府山隂縣史記帝少康之/庶子封於㑹稽以奉禹祀至周初受封為
 不成子韋昭曰周禮諸子之國封疆方二百里越不/能成子言其國小也昭五年㑹楚伐吳事始見于經
 是時越地南至于勾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蓋跨有錢塘之東西至勾踐歸吳吳又増其
 封東至于勾甬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縱横八百餘里禦兒在今嘉興府石門縣東二十
 里㑹稽越王城在/紹興府南十二里 越地鄞今浙江寕波/府治鄞縣禦兒越地/一名
 語兒在今浙江嘉興/府石門縣東二十里姑蔑哀十三年越伐吳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杜注東陽
[220-6a]
 大末縣案越境西至姑蔑即秦置大末縣屬/㑹稽郡晉改屬東陽郡今属衢州府龍㳺縣甬東哀/二
 十二年越使吳王居甬東杜注勾章縣東海中洲是/也案越境南至于勾無即此勾無即勾章越滅吳因
 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孫故曰勾章秦置縣漢武帝/遣横海將軍韓說出勾章浮海擊閩越是也故城在
 今寜波府慈谿縣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洲即舟山夲/朝置定海縣屬寕波府其地在故定海縣東北故定
 海縣錢氏置今/改為鎮海縣地哀十九年楚公子慶公孫寛追越/師至㝠不及杜注越地案江西饒
 州府之鄱陽縣為楚餘干縣為越餘干即漢時餘汗/越之餘也廣信府之弋陽貴溪二縣本餘干縣地此
 㝠地當在饒/州廣信之間 越山川㑹稽哀元年吳王夫差入越/越子保于㑹稽㑹稽山
 名史記禹㑹諸侯于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計也水經注謂之古防山周禮所謂揚
[220-6b]
 州之鎮也在今浙江紹興/府㑹稽縣東南十二里哀二十二年越使吳王/居甬東杜注勾章縣東
 海中洲也越地東至于鄞今寕波府附郭鄞縣南至/干勾無寜波府定海縣東南皆邊海范蠡曰吾先君
 濵于東海之陂吳晉黄池之㑹范/蠡舌庸帥師沿海泝淮以絶吳路大江史記越兵横/行于江淮東
 又楚世家越匕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正義/曰謂廣陵縣及徐泗等州是越地僅至江也淮水史/記
 勾踐已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㑹于徐州/周元王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
 邾都邾今為山東兖州府鄒縣後改國號曰鄒因山/為名鄒山周四十里在縣東南今鄒治為宋
 時所徙古邾城在/縣東南二十六里遷於繹文十三年邾文公遷于繹/杜注鄒縣北有繹山徙都
 于彼山旁山旁尚有舊邑也邾既遷都于此境内應/别有繹邑宣十年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必非取
[220-7a]
 其國都當是取其别邑至哀七年魯師入邾處其公/宫邾衆保于繹則棄城而棲山矣疏稱繹山在鄒縣
 北而今之繹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蓋古時縣治在/山南而今則徙于山北也文公徙都不過稍北數里
  邾邑訾婁僖三十三年公伐邾取訾婁胡傳及薛/氏趙氏皆以為邾邑在兖州府濟寕州
 界/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閭邱來奔杜注邾二/邑在髙平南平陽縣東北有漆鄉西北有顕閭
 亭定十五年城漆即/此今鄒縣北有漆城閭丘在鄒/縣南昭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杜注邾邑
 當在今兖州/府濟寕州境離姑昭三十三年邾人城翼還將自離/姑武城人塞其前杜注邾邑孔穎
 達曰邾魯境界相錯邾人從翼還先經魯之武城然/後始至離姑而後至邾今其地在費縣故武城之南
 濫昭三十一年邾黒肱以濫來奔杜注東海/昌慮縣今昌慮故城在滕縣東南六十里哀二/年伐
[220-7b]
 邾將伐絞杜注邾/邑在今滕縣境哀七年邾茅成子以茅叛杜注/髙平西南有茅鄉亭在今兖州
 府金鄉縣西/北四十里 邾地翼𨼆元年公子豫及邾人鄭人/盟于翼杜注邾地在今山東
 沂州府費縣/西南九十里僖元年公敗邾師于偃虚邱之戍/將歸者也杜注邾地在費縣南
 丘杜注邾地邾人戍虚丘欲以/侇魯公要而取之在費縣界狐駘襄四年臧孫紇/侵邾敗于狐駘
 杜注邾地魯國番縣東南有目駘亭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來聘言邾田封于駘上即此今狐駘山在
 兖州府滕縣/東南二十里漷東哀二年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泗田沂西小沂/水也句繹
 及邾子盟于句繹杜注邾地當在今鄒縣東南境哀/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即此髙氏列諸小邾地
  邾山川繹文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杜注魯國/鄒縣北有繹山一名嶧山在今兖州府
[220-8a]
 鄒縣東南二十五里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搆連/屬如繹絲然故名水經注嶧山東西二十里漷水
 哀二年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漷水出鄒山東則流于/邾魯之間今滕縣南十五里有漷水即襄十九年取
 邾田自漷水者前所取/未盡故邾復以胳魯沂水此小沂水也出太山武/陽之冠石山今兖州府
 費縣為邾之沂此沂西田是也出曲阜縣尼邱山西/北徑魯之雩門者為魯城南之沂曹點浴沂昭二十
 五年季孫請待于沂上以察罪是也出沂州府沂水/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者為齊之沂襄十八年晉師東
 侵及濰南及沂是也禹貢淮沂其又/係沂水縣之沂與邾魯之沂自别
 紀都紀在今山東青州府夀光縣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自是紀亡於齊矣杜注紀國在東莞劇
 縣今縣東南三十里有劇/城又紀城亦在縣東南後以酅入齊在今青州府/臨淄縣莊二
[220-8b]
 年紀季以酅入于齊紀于是乎始判杜注齊欲滅紀/故季以酅入齊為附庸也國語齊桓公初立正封域
 東至于紀酅蓋特存之案齊都臨淄而酅即在臨淄/之境則知桓公初年齊之東向地甚狹管仲云東至
 于海特夸詞耳迨滅紀滅郕後復稍併莒紀之地以/自益至襄六年晏弱滅萊棠則盡有登萊之地東至
 于海矣杜注酅紀邑在齊國東安平縣今臨/淄東十九里有安平城又酅亭亦在縣東 紀邑
 浮來隠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來成紀好也杜注紀/邑東莞縣北有邳鄉邳鄉西有公來山號邳來
 問今沂州府蒙隂縣西北/有浮來山與莒州接界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注紀邑在東莞臨
 朐縣東南應劭曰一作駢後為齊大夫伯氏邑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即此今在青州府臨朐縣東南
 鄑杜注紀邑都昌縣西有訾城今/在萊州府昌邑縣西北三十里杜注紀邑朱虚/縣東南有郚城
[220-9a]
 今青州府安邱縣西南六十里有郚山四面險絶其/上寛平約數百里有古城遺址即郚城也晉朱虚縣
 在臨朐縣/東六十里
 莒都莒今為山東訁州府莒州接江南界武王初封/兹輿期于 不知何年徙都此戰國時楚簡
 王滅莒地入于齊為莒/邑齊湣王走莒即此初封介根今為山東萊州府/髙宻縣即計也春
 秋初徙于莒而介根為莒邑襄二十四年齊侯伐莒/取介根即此漢置計斤縣師古曰計斤即介根今縣
 東南四十里/有計斤城 莒邑宻隱二年紀子伯莒子盟于宻/杜注莒邑城陽淳于縣東北
 有宻郷今莱州府昌邑縣東南十五里/有宻鄉故城疑此時之莒尚都介根鄢陵文七年/公孫敖
 如莒涖盟且為仲逆己氏及鄢陵登城見之羮自為/娶之杜注莒邑在今沂州府沂水縣與鄭之鄢陵有
[220-9b]
 别/渠丘成八年渠丘公立于池上杜注渠丘公莒子/朱也渠丘邑名莒縣有蘧里漢北海安丘縣
 孟康曰古渠丘也伏琛齊記亦云渠丘亭在安丘東/北十里但非莒縣境與杜不合然地自相鄰安丘縣
 今屬青/州府且于襄二十三年齊侯襲莒門于莒于明日/復戰期于夀舒杜注莒邑在今莒州境
 夀舒杜注莒邑/亦屬莒州蒲侯氏杞殖華還載甲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注
 近莒/之邑大龎昭元年莒務婁瞀胡以/大龎及常儀靡奔齊常儀靡杜注莒二/邑當在莒
 州北/境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兹來奔杜注莒/邑城陽平昌縣西南有防亭今青州府安丘
 縣西南六十里有故平/昌城防亭亦在縣西南杜注莒邑姑幕縣東北有/兹亭今青州府諸城縣西
 四十里有姑幕/城兹亭在其境牟婁見杞/地紀鄣昭十九年齊人伐莒/莒子奔紀鄣杜注莒
[220-10a]
 邑東海贑榆縣東北有紀城案贑榆縣今/屬江南海州縣北七十五里有古紀鄣城昭十年/季孫意
 如伐莒取鄭杜注莒/邑當在今沂水縣界 莒地向僖二十六年公㑹莒/子衛甯速盟于向杜
 注莒地寰宇記曰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與沂州府/治接界案向本小國隱二年莒人入向杜注龍亢縣
 東北有向城龍亢故城在今江南鳳陽府懷逺縣西/北八十五里古向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江南通志
 收入臨淮縣/二縣本相接夀餘昭二十二年莒敗齊師于夀餘杜/注莒地當在青州府安邱縣境
 虞都夏墟今為山西解州之平陸縣在河之北譜云/武王封虞仲之庶孫為虞仲後處中國為
 吳史記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與荆/蠻勾吳為兄弟杜注虞在河東大陽縣唐改曰平陸
 今縣東北四十/里有古虞城 虞邑鄍僖二年晉苟息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杜
[220-10b]
 注虞邑今山西解州平陸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鄍城 虞地共池杜注闕今/平陸縣西
 四十里許有共池與讓畔/城相近志云虞公出奔地顛軨在平陸縣東/北五十里三門在/平
 陸縣東五十里即砥/柱之三門也見山川 虞山川顛軨僖二年晉伐虢/假道于虞曰冀
 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杜注大陽縣東北有顛/陵坂顛軨在今山西解州平陸縣東北五十里自上
 及下七山相重東西絶澗至為險仄亦曰虞/坂戰國䇿騏驥止于虞坂而不能進是也三門即/禹
 貢之砥柱山在今解州平陸縣東五十里河流至此/山有三門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水經注禹
 破山以通河/謂之三門共池桓十年虞公出奔共池杜注地名/闕今山西觧州平陸縣西四十里
 許有共池志云虞公出奔地山海經/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220-11a]
 虢都上陽在今河南陜州東南周文王弟虢叔始封/在陜西鳳翔府寳雞縣東六十里東遷後
 為秦之雍地漢書虢縣注云雍為西虢是也隱元年/鄭人以王師伐衛杜注𢎞農陜縣東南有虢城則從
 平王東徙/後所封矣 虢邑下陽僖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杜/注虢邑在河東大陽縣今大
 陽廢縣在今西解州平陸縣東五/十里又東北三十里為故下陽城 虢地玤莊二十/一年王
 巡虢守虢公為王宫于玤杜注虢/地在今河南河南府澠池縣界莊二十二年有/神降于莘杜注
 虢地今河南陜州硤石/鎮西十五里莘原是也渭汭閔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汭杜注水之隈曲曰
 汭案渭水入河處在今陜西/同州府華隂縣乃虢之西境桑田僖二年虢公敗戎/于桑田杜注虢地
 在𢎞農陜縣東北今河南陜州靈/寳縣西二十五里稠桑驛即其地虢山川虢山不/見傳僖
[220-11b]
 十五年晉侯許賂秦伯東盡虢略杜注從河南而東/盡虢界元豐志自河南府西南抵虢州界三百二十
 五里稍南抵鄧州界六百里皆髙山深林古虢略也/据此則晉桃林之塞以前當屬虢但傳無明文耳
 渭汭閔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汭杜注渭水出隴西/東入河渭水出陜西臨洮府渭源縣界鳥䑕山
 西北谷東流經盩厔興平咸陽渭南至華隂縣入河/渭水入河處乃虢之西境也案昭二十三年萇𢎞曰
 周之亡也三川震杜注涇渭洛水也三川舊屬西周/後涇水屬秦渭水屬虢旋屬晉惟洛水出陜西慶陽
 府北其入河處謂之洛汭在今河南/府鞏縣東北三十里則猶為周地耳
 杞都淳于在今山東青州府之安邱縣案淳于本州/國地桓五年冬經書州公如曹傳曰淳于
 公度其國危遂不復淳于本州國之都而杞居之是/亡州者杞也然隠三年州未亡莒人所取之牟婁已
[220-12a]
 在東土與淳于為鄰杞本弱小不應立國雍邱而遥/屬小邑于千數百里之外則知春秋之前杞早居于
 東土矣女叔齊曰杞夏餘也而即東夷邾莒以東皆/夷特未詳其何地耳今青州府安邱縣東北三十里
 有淳于/故城遷於縁陵在今青州府之昌樂縣亦曰營陵/路通登萊僖十四年諸侯城縁陵
 蓋是時淮夷病杞齊桓遷之稍北以自近如楚遷許/於葉吳遷蔡於州來然杜注杞地則仍為杞地之錯
 入於齊者耳至襄二十七年杞復遷淳于案是年晉/合諸侯之大夫城杞祁午數趙文子之功曰城淳于
 蓋城杞即城淳于是杞復遷淳于之/証也今縣東南三十里有營陵故城 杞邑牟婁隱/三
 年莒人伐杞取牟婁杜注杞邑城陽諸縣東北有婁/鄉自隱三年後地屬莒昭五年莒牟夷以奔魯今青
 州府諸城縣東北有婁/鄉城與安邱縣接境無婁宣十五年仲孫蔑㑹齊/髙固於無婁杜注杞邑
[220-12b]
 公羊作牟婁蓋即莒人所取然/此時已為莒邑杜注疑有誤
 庸都上庸今為湖廣鄖陽府竹山縣文十六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庸人率羣蠻以叛楚麇人
 率百濮聚于選楚使廬戢棃侵庸方城又與之遇七/遇皆北惟禆鯈魚人逐之庸人遂不設備楚人秦人
 巴人滅庸楚自此益彊今/縣東四十里有上庸故城 庸邑禆鯈魚杜注庸三/邑魚魚復
 也漢置魚復縣公孫述改號曰白帝城先主改曰永/安蕭梁置信州唐改夔州今為四川夔州府治奉節
 縣/ 庸地方城杜注庸地上庸縣東有方城亭今竹/山縣東四十五里有方城山上平坦
 四面險固山南有城周十/餘里即春秋時庸方城也
 麇都錫穴今為湖廣鄖陽府治鄖縣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錫穴杜注麇地蓋即麇之國都錫
[220-13a]
 音陽至十六年楚伐庸麇人率百濮聚于選則麇猶/存蓋庸在上庸為今竹山縣麇有錫穴及防渚為今
 之鄖縣房縣俱屬鄖陽府為接壤庸滅而/麇亦不復存矣今與陜西四川俱接界 麇地防
 渚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杜注/麇地杜佑曰房陵即春秋時麇國地所謂防渚者
 也秦始皇徙趙王遷于房陵即此建安十四年先主/遣孟達攻下房陵又使劉封自漢中乗沔水㑹達攻
 上庸太守申耽降後孟達據房陵降魏蓋隴蜀咽喉/蜀魏所必爭之地也今為鄖陽府房縣明季流賊張
 獻忠居穀城羅汝才居房縣既降復叛遂潰爛天下/蓋幅貟曠逺接壤四川為藏慝伏奸之地穀城屬襄
 陽府今有/鎮臣駐劄
 徐都下邳在今江南泗州自兩漢迄南北朝皆曰徐/縣左傳杜注徐國在下邳僮縣東南漢書
[220-13b]
 志臨淮郡徐縣春秋時徐國昭三十年徐子章禹為/吳所滅今泗州北八十里有古城相傳為徐偃王築
 地與虹/縣接 徐地婁林僖十五年楚敗徐于婁林杜注/徐地在今江南泗州境後漢書
 志下邳國徐縣有樓亭或曰古蔞林伏滔北/征記曰縣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觧劍之處蒲隧昭/十
 六年齊師伐徐至于蒲隧杜注徐地取/慮縣南有蒲姑陂在今鳳陽府虹縣北
 北燕山川濡水昭七年齊燕盟于濡上杜注濡水髙/陽縣東北至河間鄚縣入易水水經
 注濡水出蒲隂縣南枉渚廽湍率多曲復亦曰曲逆/水漢封陳平為曲逆侯即此曲逆縣章帝改曰蒲隂
 縣其故城在今直隷保定府完縣東南二十/里是濡水之上源矣濡水在今安州任邱間
          右春秋列國都邑山川
[220-14a]
 閻氏若璩四書釋地附
 康康誥大學引者四孟子引者二孔安國書傳以康
 誥之康為圻内國名逺勝鄭康成作謚號觧嘗證以
 二事一定四年命以康誥而封於殷墟當既有誥文
 輒有篇名豈待身後之謚取以冠其篇乎一史記衞
 世家康叔卒子康伯伐立父謚康子亦謚康將兩代
 同一易名之典乎故世本宋忠注曰封從畿内之康
 徙封衛衛即殷墟畿内之康不知所在也讀括地志
[220-14b]
 云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里陽翟今禹
 州正周畿内地
 淇竹詩集傳淇奥篇淇上多竹漢世猶然此自謂漢
 武帝下淇園之竹以塞决河冦恂伐淇園之竹為矢
 以給軍耳酈道元云今通望淇川無復此物又可證
 朱子止及漢之故然未遡其所由始惟晉戴凱之言
 淇園衛地殷紂竹箭園也見班彪志今無/此文毛詩所詠
 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是北土寒冰至冬地凍竹根類
[220-15a]
 淺故不能植惟䈛音/夬竹根深故能晚生故曰根深耐
 寒茂被淇苑然則毛詩之所謂綠竹者乃䈛竹非常
 竹也
 南山詩詠南山不必盡有指實而可指實者二焉一
 曹南之山郡縣志在曹州濟隂縣東二十里南山朝
 隮是也今曹縣一終南之山郡縣志在京兆府萬年
 縣南五十里如南山之夀幽幽南山節彼南山信彼
 南山是也今在長安咸寜藍田盩厔四縣
[220-15b]
 秦誓秦誓篇史繋於封殽尸為𤼵䘮哭之後書序則
 謂敗殽還歸而作王伯厚亦莫能折衷但云二書各
 不同金仁山竟從史余以左氏傳考之誓當作於僖
 三十三年夏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之日不作於
 文三年夏封殽尸將霸西戎之時蓋霸西戎則其志
 業遂矣豈復作悔痛之辭哉殽晉之南境從秦嚮鄭
 路必經之括地志云二殽山一名嶔崟在洛州永寜
 縣西北二十里即古之殽道蘇代謂之殽塞淮南王
[220-16a]
 安謂之殽阪司馬遷謂之殽阨馮異謂之殽底孔穎
 達謂之殽關元和志謂東殽三十五里在秦關之東
 漢關之西是也
 華嶽中庸載華嶽而不重華山名嶽亦山名蓋舉二
 山下故對以二水在禹貢名岍在國語名西吳管子
 書作西虞在前漢志名吳山後漢志名吳嶽山實一
 山也周禮豫州山鎮曰華雍州山鎮曰嶽爾雅釋山
 河南曰華河西曰獄皆並配對舉則中庸可知矣
[220-16b]
 杞杞不足徴此時之杞非復周武王初封東樓公之
 杞國也初封杞即今開封杞縣索隠曰至春秋時杞
 已遷東國雖未知的都何所要隠四年莒人伐杞取
 牟婁桓二年七月杞侯來朝九月伐杞入之與今之
 莒州及曲阜縣相鄰可知逮桓六年淳于公即經所
 稱州公者其國亡杞似并之杜元凱曰遷都於淳于
 僖十四年杞辟淮夷諸侯為城焉杜元凱曰又遷于
 緣陵襄二十九年晉合諸侯以城杞即昭元年祁午
[220-17a]
 數趙文子之功云城淳于者杜元凱曰杞又遷都淳
 于淳于漢置縣屬北海郡其故城一名杞城在今青
 州安邱縣東北三十里其遺趾宛然縁陵杜止註杞
 邑臣瓚曰漢北海之營陵縣春秋謂之縁陵以余考
 殆今昌樂縣東南五十里營邱城是蓋杞當春秋去
 初封已千有餘里而顛沛流離賴人之力以圖存史
 記一則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再則杞微甚不足徴
 也
[220-17b]
 鄹人之子鄹魯邑名今則在鄹縣界鄹人之子乃孔
 子少賤時之稱集註此蓋孔子始仕之時入而助祭
 也最當始仕即指孔子年二十為委吏二十一為乗
 田吏言方與少賤稱相關合或曰二者何等卑職敢
 駿奔走於廟中余曰觀祭統煇者甲吏之賤者也胞
 者肉吏之賤者也翟者樂吏之賤者也閽者守門之
 賤者也皆以有事于宗廟尸以其餘畀之則委吏若
 周禮之委人共祭祀之薪蒸木材乗田吏周禮之牛
[220-18a]
 人羊人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簝以待
 事羊人凡祭祀飾羔祭祀割羊牲祭其首者也非無
 與於廟事其應在羣有司之列可知獨當祭時魯君
 在前卿大夫侍從雝雝肅肅安得容一少且賤者呶
 然致辭說哉故顧瑞屏以為子入廟當是隔日宿齊
 始可每事問者是
 魯昌平鄉陬邑太史公曰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是
 以國統鄉以鄉統邑昌平本山鄉蓋以山得名括地
[220-18b]
 志云在兖州泗水縣南六十里故鄒城在泗水縣東
 南六十里故闕里又在縣南五十里此則以曲阜之
 闕里名其地非真闕里也真闕里伍緝之曰背洙面
 泗
 儀孔子時衛都濮陽為今大名府開州生平凡五至
 衛焉第一去魯司冦輒適衛第二將適陳過匡過蒲
 皆不出衛境而反衛第三過曹而宋而鄭而陳仍適
 衛第四將西見趙簡子未渡河而反衛第五如陳而
[220-19a]
 蔡而葉復如蔡而楚仍反乎衛儀邑城在今開封府
 蘭陽縣西北二十里乃衛西南境距其國五百餘里
 不知孔子先至國而後儀邑或由儀邑而國都皆不
 可知要為第一次適衛時事則無疑何則封人曰二
 三子何患於䘮乎䘮失位去國也天將以夫子為木
 鐸使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天生夫子豈為一魯國已
 乎其語與情踪正合
    觀承案木鐸二字下得絶竒集註原有兩說
[220-19b]
    然前說颟頇儱侗反不如後說清切得此閻
    氏一說并失位二字亦有着落而天下二字
    乃非泛然更覺神理針鋒一一相對以補集
    註之缺可也
 汶沂曾氏曰汶有徐州之汶有青州之汶余謂沂亦
 有徐州之沂有青州之沂周禮青州其浸/沂此用周禮論語在汶
 浴沂皆指徐州言以魯事也汶出㤗山萊蕪縣原山西南
 入泲與出琅邪朱虚縣東㤗山即今東/鎮沂山至安邱入濰者别
[220-20a]
 沂出魯魯縣尼邱山西北逕魯之雩門注於泗水與出
 㤗山蓋縣艾山南至下邳入泗杜預所謂大沂水者别
 葉葉楚縣名故城距今南陽府葉縣治二十里中有
 沈諸梁祠有方城山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即此
 越王無疆曰夏路以左劉氏注楚適諸夏路出方城
 人向北行以西為左故云夏路以左括地志楚嘗爭
 霸中國連山累石於此以為固號曰方城一謂之長
 城蓋春秋時楚第一重地也宜以沈諸梁鎮撫焉
[220-20b]
 互鄉云互鄉所在者頗多獨王伯厚引王無咎云亳
 州鹿邑縣外有互鄉城邑人相傳謂童子見孔子即
 其處前代因立互鄉縣其城猶存余謂州縣建置事
 關朝廷名雖或革跡猶可尋因檢新舊唐書杜氏通
 典隋地理志鹿邑名縣始隋開皇十八年此後未見
 有析置互鄉事雖伯厚語恐未足憑
 荆蠻吳集注仲雍與泰伯同竄荆蠻又云仲雍居吳
 不達者遂以吳與荆蠻為二地實則一地寰宇記今
[220-21a]
 常州無錫縣東南四十里有吳太伯城髙忠憲所謂
 梅里平墟為泰伯端委之地是也下逮吳王僚二十
 三君並都此惟闔閭元年始築吳郡城徙都之今蘇
 州城通典吳之都其南百四十里與越分境余謂此
 必指檇李賈逵曰檇李越地班固曰故就李鄉吳越
 戰地今嘉興府西南有檇李城越王勾踐既棲㑹稽
 後越語紀其地曰北至於禦兒此又指石門縣之語
 溪殆詩所謂今也日蹙國百里乎
[220-21b]
 匡禮記檀弓疏曰陽虎嘗侵暴於匡時又孔子弟子
 顔刻為陽貨御車後孔子亦使刻御車從匡過孔子
 與陽虎相似故匡人謂孔子為陽虎因圍欲殺之與
 漢包咸注同足觧孔子世家顔刻為僕以䇿指匡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一段不明處匡地名今大名府
 長垣縣西南一十五里有匡城
 川上子在川上相傳即泗水𤼵源處今之泉林寺在
 泗水縣東五十里陪尾山下四源並𤼵寺之左右大
[220-22a]
 泉十數泓渟澄澈互相灌輸㑹而成溪是為泗水
 長府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居於長府杜注長府官府
 名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其門長府今不知所在意
 其與季氏家實近公居焉出不意而攻之論語鄭註
 長府藏名也藏財貨曰府又意公微弱將攻權臣必
 先據藏財貨之府庶可結士心亦一觧後反覆尋究
 始得之蓋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酈
 道元曰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臺臺西北二里為
[220-22b]
 周公臺周公臺南四里許為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
 然則今知得孔廟所在則可以知季氏宫由季氏宫
 又可想像而得長府地
 莒父莒父鄭康成謂舊說云莒父魯下邑明明見春
 秋定公十有四年秋經文城莒父及霄何得但云舊
 說杜氏注公懼而城二邑者以叛晉助范氏故是時
 荀寅士吉射據朝歌晉人圍之魯與齊衛謀救之朝
 歌在魯正西將八百里則莒父屬魯之西鄙子夏為
[220-23a]
 宰邑去其家宻邇要亦約略言之爾
 駢邑三百集註引荀子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
 敢距以證駢邑三百而三百字為數方明蓋孔子世
 家索隠曰古者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書社者書
 其社之人名於籍楚以七百里書社之人封孔子也
 則書社三百乃七千五百家駢邑今臨朐縣是管仲
 所食之邑不止於此此特其一爾余因悟昭王將以
 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朱子疑七百里恐無此理不
[220-23b]
 知里也社也一也二十五家耳七百二十五家乃萬
 七千五百家非如古者路程以三百歩為里之里然
 孔子得之即足以王故子西以為不可今論語序說
 節其文為以書社地封孔子去七百字書社將何所
 著然則哀十五年齊與衛地書社五百晏子昔先君
 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呂氏春秋越以書社三百
 封墨子苟去却五百三百字其可得通乎
 石門論語子路宿於石門或曰石門齊地隠公三年
[220-24a]
 齊鄭㑹處即此非也讀太平寰宇記古魯城凡有七
 門次南第二門名石門案論語子路宿於石門註云
 魯城外門蓋郭門也因悟孔子轍環四方久使子路
 歸魯視其家甫抵城而門已闔只得宿於外之郭門
 次日晨興伺門入掌啟門者訝其太蚤曰汝何從來
 乎若城門既大啟後徃來如織焉得盡執人而問之
 此可想見一自孔氏言自孔氏處來也夫不曰孔某
 而曰孔氏以孔子為魯城中人舉其氏輒可識不如
[220-24b]
 答長沮之問為孔某此可想見二是知其不可而為
 之者與分明是孔子正栖栖皇皇歴聘於外若已息
 駕乎洙泗之上不必作是語此可想見三總從魯郭
 門三字悟出情踪誰謂地理不有助於經學與
 闕黨闕里闕黨黨名亦猶達巷亦黨名也闕里里名
 亦猶史記孔子世家有孔里亦里名也闕黨案兖州
 府志在府城東北一里有泉亦以此名荀子稱仲尼
 居於闕黨闕黨之子弟以化是也闕里在曲阜縣城
[220-25a]
 中至聖廟之東梅福稱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是也
 然闕里亦有二一在魯城中一在泗水縣南五十里
 以孔子生於此遂以闕里名之見史記索隠正義
 闕里家語顔繇字季路少孔子六歲孔子始教於闕
 里而受學焉朱子引入集注作孔子始教而受學焉
 削去闕里字此朱子所以為精於地理也孔子時無
 闕里之名闕里首僅見漢書梅福傳東漢後方盛稱
 之蓋縁魯恭王徙魯於孔子所居之里造宫室有雙
[220-25b]
 闕焉人因名孔子居曰闕里或曰有徴乎余曰一徴
 於水經注孔廟東南五百歩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
 闕一徴於史晨饗孔廟後碑以今日拜孔子望見闕
 觀式路䖍跽既至升堂爾時闕尚存尚可得其名里
 之由顧氏肇域記於曲阜縣則引魯世家煬公築茅
 闕門謂已有闕之名不知此自魯兩觀魯象魏在雉
 門之旁者春秋所謂雉門及兩觀灾是也豈孔子士
 庶而敢居於外朝之地哉比而同之誤矣讀集注者
[220-26a]
 要須心知其意於此益悟家語果王肅私定以難鄭
 元而非朱子所恨不見之古文家語何則古文家語
 那得有闕里字而有之應出王肅手豈非知其意者
 由於論其世也哉朱子削而存之有以夫
 柳下卞今泗水縣莊子為邑大夫子路即其治民武
 城今在費縣子路為之宰曾晢父子澹臺滅明皆其
 治民展禽為魯公族居應於曲阜而食邑則在栁下
 柳下今不可的知所在以顔斶言秦攻齊令有敢去
[220-26b]
 柳下季壟五十歩而樵採者死不赦證之古人多葬
 於食邑壟所在即邑所在則栁下者自當在齊之南
 魯之北二國壤接處方昔為魯地後為齊有也
 固而近於費前漢志顓臾國在泰山郡蒙隂縣蒙山
 下費縣為魯季氏邑則屬東海郡杜氏通典總收於
 沂州費縣下曰有䝉山有東䝉山有顓臾城又有子
 㳺所宰之武城余讀酈注沂水條云沂水從臨沂縣
 東流逕䝉山下又東南逕顓臾城北又東南流逕費
[220-27a]
 縣故城南案其里程相距纔七十里故曰近
 東䝉東蒙山名即書之䝉羽其藝詩之奄有龜䝉之
 䝉也自元和志誤析為二謂在沂州費縣西北八十
 里者䝉山在費縣七十里者東蒙山相距僅五里覺
 論語與書詩遂各有所屬余舉漢地理志䝉隂縣注
 曰禹貢䝉山在西南有祠顓臾國在䝉山下證其為
 一山也
 首陽史記正義首陽山凡五所王伯厚攷曾子書以
[220-27b]
 為在蒲阪舜都者得之余謂莫徴信於酈注然已兩
 說互存既云河北縣雷首山今在/蒲州有夷齊廟闞駟十
 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隠也山南有古冢
 陵柏蔚然攒茂邱阜俗謂之夷齊墓又云平縣故城
 有首陽山今在偃/師縣春秋所謂首戴也夷齊之歌所矣
 曰登彼西山上有夷齊之廟蓋莫能定爾總之認餓
 為失國而餓兩地皆可遯跡認餓為恥食周粟則寜
 死乎唐虞揖遜區不知恥食周粟者必無之事也
[220-28a]
 微箕微箕二國名鄭康成以為俱在圻内今潞安府
 潞城縣東北一十五里有㣲子城遼州榆社縣東南
 三十里有古箕城皆其所封地疑近是余獨慨有周
 御世文物一新㣲子國於宋箕子封於朝鮮雖各待
 以不臣而回首故封頓成墟里此他日微箕二子咸
 有麥秀之悲也
 河河内大師摯適齊章集注河河内漢漢中海
 海島也並本邢疏𦂳貼入字作解以為妙矣而河内
[220-28b]
 之解則大不可蓋古所謂河内者在冀州三面距河
 之内非若漢郡之但以懷汲為河内史記正義曰古
 帝王之都多在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内河南為
 河外又曰河從龍門南至華隂東至衛州東北入海
 曲繞冀州故言河内豈此鼓方叔當日去魯真入冀
 州河之北平抑不過居於河之濵即曰入乎且認煞
 入字勢必如關闗雎鳩在河之洲水中可居者曰洲
 又必如汎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之中也然後可此
[220-29a]
 豈人所居處者哉疏義至此鑿矣拘矣或來詰曰國
 語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
 亳韋昭解入於河曰遷於河内入字不嘗作如是解
 耶余獨以為否否蓋盤庚自河北而河南都亳殷皇
 甫謐以為今偃師是三傳至於武丁仍都亳殷白公
 所謂以入於河自河徂亳者乃武丁為王子時其父
 小乙欲其知民之艱苦使居民閒遷徙不常故自河
 外入河内復自河内徃河外此入于河却確指河内
[220-29b]
 言非同魯論孟子謂讀其書者當論其世余則謂并當
 論其地也
 明堂靈臺封禪書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
 有明堂處是古明堂至漢武帝時猶有遺蹤括地志
 辟雍靈沼今悉無復處惟靈臺孤立髙二丈周囬一
 百二十歩是周靈臺至唐太宗時猶存
 河東河内梁河東今之安邑等縣梁亦有河西六國
 表魏入河西地於秦是也梁河内今之河内濟源等
[220-30a]
 縣梁亦有河外蘇秦傳大王之地北有河外注云謂
 河南地是也河東西亦謂之河内外左傳僖十五年
 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魏世家無忌曰
 所亡於秦者河外河内是也至河内外則梁之河北
 河南地蘇代曰秦正告魏我陸攻則擊河内水攻則
 滅大梁是然則梁之地自河西逶迤而至河南幾將
 二千里何以蘇秦曰魏地方千里蓋從長而横不足
 絶長補短算耳然已比韓猶大比趙實小是以文侯
[220-30b]
 武侯用之則為天下疆惠王襄王用之則弱於天下
 國勢固在於主德哉
 文王囿七十里從來說者皆以文王七十里之囿為
 疑曰那得有如許地大余亦疑者久之近考得其說
 蓋三輔黄圖云靈囿在長安縣西四十二里王伯厚
 以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注於下余謂在今鄠縣東三
 十里正漢地理志所謂文王作酆注今長安西北界/靈臺鄉酆水上是
 杜氏左傳注酆在/鄠縣東有靈臺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
[220-31a]
 為九州膏腴者文王當日弛以與民恣其芻獵以徃
 但有物以蕃界之遂名之曰囿云爾此實作邑於豐
 時事非初岐山事也豐去岐三百餘里善乎榖梁傳
 云山林藪澤之利所以與民共也虞之非正也注虞
 典禽獸之官言規固而築之又置官司以守之是不
 與民共同利曾謂文王當日而如是乎後漢武帝建
 元中舉籍盩厔鄠杜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即其
 處但武帝為已之禽荒較文王以利民者異一武帝
[220-31b]
 為已之行幸更衣較文王以講武者異二武帝周袤
 三百里中容千乗萬騎且較文王三倍而贏矣異三
 武帝時盡化為腴產其賈畆一金規以為囿殊可惜
 故來東方朔之諫若文王則初闢土亦猶天作高山
 太王荒之者縱民芻獵而不禁豈不適相宜異四說
 者不察乎囿之所在又不通古今情事之異徒執以
 岐山國僅百里不知文王由方百里起耳豈終於是
 者哉或曰以榖梁傳所云里數計今之六十二里遂
[220-32a]
 當古之百里故左傳黄人謂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
 江陵至光州僅七百里邾子謂吳二千里不三月不
 至今自蘇州至鄒縣僅一千五百里則周時七十里
 之囿今僅四十三里參以毛詩傳囿所以域養禽獸
 諸侯四十里恰合此四十里又與今合古書/籍所云里數原具有兩說此又一
 說云
 雪宫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宫解者謂雪宫孟子之館
 宣王就見於此因誇其禮遇之隆賢者指孟子與上
[220-32b]
 文梁惠王賢者指人君言不同果爾孟子當正色而
 對以明不屑安得含胡曰有而即引之與民同也元
 和郡縣圖志齊雪宫故址在青州臨淄縣縣即其故
 都東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謂齊侯見晏子於雪宫今/晏
 子春秋/無此語然則先孟子雪宫又為晏嬰館舍耶蓋齊離
 宫之名㳺觀勝迹宣延見孟子於其地非就見之謂
 又管晏孟子羞稱兹以與民樂忽詳及晏子對景公
 一段故實蓋亦以此地曾為先齊君臣共㳺觀以近
[220-33a]
 事為鑒則言易入此又須㑹於言外
 轉附朝儛趙注琅邪齊東南境上邑集注因之漢郊
 祀志作在齊東北非也今諸城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有琅邪山山下有城即其處余曾徧考轉附朝儛二
 山杳不知所在惟趙氏德南宋人有轉附附作鮒屬
 萊州之說殊無依據妄意此二山當在海之東盡頭
 如成山召石山之類登之可以觀海惟至海盡頭然
 後回轍循海之濵西行以南至琅邪亦可觀海焉計
[220-33b]
 其自齊都臨淄一千三百里抵於海復自海一千一
 百餘里至琅邪凡二千四五百里以春秋之侯封而
 騁其雄心肆其逺略如此真從前所未有後惟秦始
 皇二十八年並讀曰/傍渤海以東徃東/也過黄今黄縣/蓬萊縣
 今福山縣/棲霞縣窮成山在文登縣封禪/書成山斗入海登之罘在福山縣/蓋囬鑾也
 南留琅邪三月三十七年自琅邪北至榮成山正義/曰即
 成/山射巨魚之罘遂並海西至平原津今平/原縣漢武帝太
 始三年行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司馬相
[220-34a]
 如賦曰齊東陼鉅海南有琅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
 正暗用秦皇之事或曰今青州為齊地若萊州則萊
 子國登州則牟子國皆非齊有景固可以任其車轍
 馬跡所之乎余曰萊子城在黄縣東南二十五里國
 已滅靈公十五年所以晏子對景公言聊今聊/城縣今/博
 平/縣以東姑尤以西姑大沽河尤小沽河一出黄縣一
 出掖縣實齊之東界也指畫明析如是惟今寜海州
 文登縣尚屬牟子國要亦不過蕞爾附庸素服役於
[220-34b]
 彊大者晏子所謂為諸侯憂正指此等何難登其山
 而臨其海乎
 水滸孟子太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云
 山而不及水詩詠古公辟狄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云
 水而不及山太史公生當後合而作周本紀曰遂去
 豳渡&KR0238沮踰梁山止於岐山將自邠抵岐東南二百
 五十餘里登山渉水敘次如畫然程大昌雍録謂渭
 水實在梁山下之南循渭西上可以達岐則詩水字
[220-35a]
 又與&KR0238沮無干似益精確矣
 梁山雍州有二梁山一在今韓城郃陽兩縣境書治
 梁及岐詩奕奕梁山春秋梁山崩爾雅梁山晉望也
 皆是於孟子之梁山無渉孟子梁山則在今乾州西
 北五里其山横而長自邠抵岐二百五十餘里山適
 界乎一百三十里之閒太王當日必踰此山然後可
 遠狄患營都邑改國曰周古諸侯國名雖曰受之天
 子傳之祖宗而隨在易名初不以為嫌如唐叔虞一
[220-35b]
 傳而子燮改國為晉魏侯罃國於梁韓哀侯國於鄭
 曰鄭無後代所為同家異國之說後秦始皇幸梁山
 宫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甚衆弗善亦此梁山也
 齊滅薛余向主孟子之滕與文公言當在赧王元二
 間丁未戊申爾時薛滅已久非至是齊始取其地而
 城之也六國表田齊世家孟嘗君傳並云湣王三年
 庚子封田嬰於薛實通鑑顯王四十八年事薛不滅
 無由以薛封靖郭君嬰不封無由薛城中有靖郭君
[220-36a]
 冢此事理至易明者薛滅已八九年齊方於此築城
 戰國策載靖郭君將城薛矣以客海大魚之諌乃輟
 城薛何妨至是復欲城且將之為辭事未定也孟獻
 城虎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文公焉得
 而不恐哉
 微仲微畿内國名孔安國傳亦云嘗思微子既國於
 此其長子應曰微伯蚤卒有子名腯次子曰微仲名
 衍即後國於宋者以周禮適子死立適孫次子不得
[220-36b]
 干焉微子則從其故殷之禮舍己之長子之子腯而
 立己次子衍故微仲實微子之第二子非其弟也此
 與子服伯子引以况公儀仲子者脗合其證一班固
 古今人表於微子下注曰紂兄宋微中下注曰啟子
 其證二啟既殷帝乙之元子衍果屬次子王畿千里
 豈少閒土斷無兄弟並封於一國之理其證三則知
 微仲也者子襲父氏上有伯兄字降而次氏者胙之
 土而命之氏字者五十以伯仲之字也不意包爾庚
[220-37a]
 時文亦云微仲者微子之次子也無國邑而稱微從
 父爵也厥後襲封宋公終身止稱微仲忠孝之義也
 又云啟為長兄分稱元子仲為支庶屬則王孫不覺
 擊節如得一真珠船矣
 歴山河濵雷澤舜耕於歴山歴山所在多有以宋河
 東縣今蒲州者為是陶於河濵陶之所在何必定陶
 且定陶以邱名以括地志陶城在河東縣北三十里
 為是漁於雷澤雷澤與禹貢合即宋雷澤縣在今濮
[220-37b]
 州之東南是
 平陸平陸為齊邊邑六國表田齊世家康公貸十五
 年魯敗我平陸徐廣曰東平陸縣余謂漢屬東平國
 為古厥國孔子時為魯中都邑地爾時屬齊即今汶
 上縣是又有陶平陸則梁門不開張守節曰平陸唐
 兖州縣即中都在大梁東界故曰平陸齊邊邑也
 靈邱靈邱亦屬齊邊邑趙世家敬王二年敗齊於靈
 邱六國表敬侯九年魏武侯九年韓文侯九年因齊
[220-38a]
 䘮共伐之至靈邱又趙世家惠文王十四年樂毅將
 趙秦韓燕攻齊取靈邱明年燕獨深入取臨菑加以
 蚳鼃去王逺無以箴王闕特辭靈邱請士師足徴為
 邊邑但實不知其所在耳時趙别有靈邱以葬武靈
 王得名即今靈邱縣孝成王以靈邱封黄歇絳侯擊
 破陳豨於靈邱皆其地注史記者以此之靈邱為齊
 之靈邱無論齊境不得至代北而敬侯時安得國有
 靈邱胡三省注齊靈邱又以漢清河郡之靈縣當之
[220-38b]
 抑出臆度母寜闕疑
 蓋孟子蓋大夫王驩與兄戴蓋祿之蓋同音集注於
 前云齊下邑後云陳氏食采邑當是二邑宋王伯厚
 謂漢泰山郡蓋縣故城在沂州沂水縣西北僅一處
 無二地頗不可解後讀左氏春秋傳趙衰為原大夫
 於時先軫亦稱原軫子趙同為原同於時先縠亦稱
 原縠唐孔氏曰蓋分原邑而共食之僖二十五年狐
 溱為温大夫文六年陽處父至自温故成十一年劉
[220-39a]
 子單子曰襄王勞文公而賜之溫狐氏陽氏先處之
 亦共食一邑者因悟蓋一也以半為王朝之下邑王
 驩治之以半為卿族之私邑陳氏世有之然則當時
 蓋亦大矣
 嬴余嘗愛京山郝氏解孟子為行三年之䘮但以誤
 認邑名遂不合禮制成辨一篇曰或問孟子歸葬於
 魯時未幾也充虞治木言前日耳輒反於齊豈不終
 䘮而遂復為齊卿平案䘮禮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
[220-39b]
 衆賔不拜棺中之賜禮凡尊者有賜則明日徃拜䘮
 則孝子不忍遽死其親故贈禭之賜拜於葬後孟子
 奉母仕於齊母卒王以卿禮含禭及歸魯三月而葬
 反於齊拜君賜也其止于嬴何也禮衰絰不入公門
 大夫去國踰竟為壇位鄉國而哭此䘮禮也故自魯
 越國至齊境上為壇位成禮於嬴畢將遂反也解者
 不悉謂孟子勸人行三年䘮而身違之又罪萬章之
 徒脩文不善可謂逐臭李覯左袒臧倉者矣余考或
[220-40a]
 問及解者二段俱出郎瑛七修類槀亦能疑人所未
 疑者而特不能辨釋郝氏從而辨釋之可謂精矣少
 錯解止於嬴句嬴齊南邑春秋桓三年公㑹齊侯於
 嬴杜注云嬴今泰山嬴縣案嬴縣故城在萊蕪縣西
 北四十里北汶水之北去齊都臨淄尚三百餘里豈
 有拜君賜於三百餘里之外者乎且衰絰不入公門
 未聞不入國門也為壇位而哭乃出亡禮非䘮者所
 用蓋孟子母殁於齊及奉䘮來歸皆哀戚匆遽無暇
[220-40b]
 可語惟至徃齊拜賜舍於逆旅始得以一論匠事耳
 以論匠事於止嬴日故繋止於嬴亦猶與公孫丑論
 不受祿於居休日故繫以居休豈必别有義在乎禮
 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孟子居母䘮正齊衰
 故猶答充虞以言而但不先𤼵言於人耳夫一唯一
 對猶致謹不失如此曾謂孟子奪䘮復仕若當時莫
 之行者一軰所為哉亦太誣矣郝氏之亟正也固宜
 又曰或問子以孟子奉母仕于齊其說亦有徴乎余
[220-41a]
 曰徴之劉向列女傳傳云孟子處齊有憂色擁楹而
 歎孟母見之云云則知母蓋同在齊自齊葬於魯則
 知母即殁於齊也然則既殁而葬宜終䘮於家曷為
 而遽反於齊余曰此蓋終三年䘮復至齊而為卿耳
 非遽也果爾何以為前日解余曰孟子之書有以昔
 與今對言昔似在所逺而有指昨日者昔者辭以疾
 是也以前日與今對言前日似在所近而亦有指最
 逺者前日願見而不可得是也夫孟子久於齊而後
[220-41b]
 去去齊之日上溯其未㳺齊之日猶目之為前日安
 在僅三年者而不可目以前日耶或訝曰充虞蓄一
 疑於心至三年始𤼵之與余曰此尤足以見孟門弟
 子之好問也陳臻從於齊於宋於薛辭受之後而問
 屋廬子從居鄒處平陸以至見季任不見儲子之後
 而問其事之相距誠非止一二年而歴歴記憶反覆
 以究其師之用心者猶一日也夫充虞亦猶是爾且
 尤可證者孝子之䘮親言不文今也援古論今幾於
[220-42a]
 文矣三年之䘮言而不語語為人論說也後魏孝文
 帝以與公卿徃復追用慟絶曰朕在不言之地不應
 如此喋喋然則孟子反喋喋邪見顧出孝文下邪故
 充虞問答斷自於免䘮之後者為得其實也或又訝
 曰向所稱郝氏之解非與曰非也曷徴乎爾曰徴之
 於儀禮士䘮禮云三日成服杖拜君命及衆賔不拜
 棺中之賜注謂既殯之明日全三日始歠粥矣禮尊
 者加惠明日必徃拜謝之棺中之賜不施己也既夕
[220-42b]
 記云主人乗惡車注謂拜君命拜衆賔及有故行所
 乗也然則當孟子母殁於齊必赴於王王使人弔與
 成服後徃謝所謂乗惡車者是王使人禭與則所謂
 棺中之賜不施己者禮明云不拜况葬後耶郝氏之
 誤解可足據邪總之孟子拜君命非拜君賜拜亦於
 殯後非葬後皆不出齊都城之事邱文莊濬家禮儀
 節有云世俗親友來弔其孝子必具衰絰躬造其門
 謂之謝孝使居䘮者纍然衰絰奔走道塗信宿旅次
[220-43a]
 甚至浹旬彌月考之古禮無有也夫文莊謂無有而
 孟子反有之邪䘮禮至近代不講宜郝氏之說紛紛
 也
 晝晝當作畫不待言齊西南近邑集注本趙氏劉熈
 來但括地志以畫即㦸里城在臨淄城西北三十里
 一南一北殊判然余謂孟子去齊歸鄒鄒實在齊之
 西南上云南者是又因悟樂毅初入齊聞畫邑人王
 蠋賢令軍中環畫邑三十里無入則爾時齊都城西
[220-43b]
 南隅無敢有闌出者矣
 休孟子致為臣而歸歸於鄒也中間經過地名休者
 少憩焉與丑論在齊事故曰居休故休城在今兖州
 府滕縣北一十五里距孟子家約百里路史國名紀/休在潁川或
 云介休介在/膠西並非
 河注海禹於帝堯八十載癸亥告成功河自右碣石
 入於海碣石山名在今永平府昌黎縣後一千六百
 七十六年為周定王五年己未周譜曰河徙水經注
[220-44a]
 曰河徙故瀆並不言所在惟漢地理志魏郡鄴縣下
 注云故大河在東北入海此河入海之一變也鄴縣
 城在今彰德府臨漳縣西逮漢武帝元封二年壬申
 既塞宣房後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前此四十一年間
 河復北决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章
 武城在今河間府鹽山縣西北此河入海又一變也
 宋史河渠志神宗熈寜十年丁巳七月乙丑河大決
 於澶州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東匯於梁山
[220-44b]
 張澤濼分為二𣲖一合南清河入於淮一合北清河
 入於海北清河濟水故道南清河即今泗水淮安府
 清河縣之清口是此又一變矣洪武二十四年辛未
 河全入於淮而故道遂淤雖永樂九年辛卯復疏入
 故道而正統十三年戊辰終合并於淮為河入海之
 又一變於是天壤間所謂四瀆者僅有二瀆殆非人
 力之所能為矣
 汝或謂漢賈讓言大禹治水辟伊闕與鑿龍門析厎
[220-45a]
 柱破碣石同而伊闕之山禹貢不見余曰伊洛瀍澗
 既入於河伊水能順流非辟闕之功而何此禹貢之
 簡處或又謂禹厮二渠以引其河於禹貢亦不見余
 曰其一出貝邱即河之經流其一漯川漯即兖州之
 貢道也或又謂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又
 河西薄大山東薄金隄則金隄者乃禹作不謂禹復
 爾爾余曰九澤既陂陂亦隄也方當泛濫時鯀務多
 為隄防以湮之水性逆故其患不息禹導水由地中
[220-45b]
 行向鯀所為隄防以障水者皆可用之以輔水事固
 有因敗以為功者存乎其人之善用耳故曰禹能修
 鯀之功惟汝水絶跡於禹貢而孟子言決汝得毋近
 鑿空余曰觀爾雅從釋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制名
 中有曰水自汝出為濆又曰汝有濆此豈禹一無所
 事於汝而被以是名與又豈汝自天然入於淮而無
 須禹力與故決汝二字正可補經文之不備
 淮注江淮水入江自孟子一時誤記朱子所謂不必
[220-46a]
 曲為解說最是然鄭夾漈已曲為之說曰案左傳哀
 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自是江淮始相通孟子蓋據
 哀公後吳王夫差所掘之道以為禹迹而忘却禹貢
 不知亦非然也杜注明謂於邗溝築城穿溝東北通
 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乃引江達淮與孟子排淮
 入江者不合直至隋文帝開皇七年丁未開山陽瀆
 煬帝大業元年乙丑開邗溝皆自山陽至揚子入江
 水流與前相反蓋至是孟子言始驗余嘗謂孟子說
[220-46b]
 錯了淮入江後九百餘嵗隋果引淮南入江若孟子
 預為之兆者亦屬異事
 濟四瀆水之易變者莫若河變而至於絶者莫若濟
 余討論濟瀆評以二言曰新莽後枯而復通唐髙宗
 前通而復枯咸出天數夫豈人謀蓋後漢郡國志曰
 濟水王莽時大早遂枯絶者此初絶也酈注濟水條
 曰其後水流逕通津渠勢改故杜釋春秋郭注山經
 並云今濟水至博昌入海者此復通也章懐太子賢
[220-47a]
 循吏傳注曰濟水王莽末旱因枯涸但入河内而已
 似素不知中間有復通之事者此終絶也
 漯集注漯水名亦不核當云漯者河之枝流也出東
 郡東武陽東北至千乗入海不然止云水名安知非
 漢地理志髙唐之漯水乎
 宋滅滕漢地理志滕三十一世為齊所滅杜氏釋例
 文王子錯叔繡之後十七世至宣公始見春秋隱公
 以下春秋後六世而齊滅之水經注並同竹書紀年
[220-47b]
 於越滅滕惟戰國䇿作宋滅而通鑑繫之赧王二十
 九年乙亥上距孟子勸行仁政甚遠集注於宋初王
 時即曰嘗滅滕無乃驟與只當曰宋君偃立十一年
 自稱王敗齊楚魏之兵欲霸天下疑即此時云
 莊嶽炳燭齋隨筆曰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注云莊嶽
 齊街里名疏别無一語案左傳襄二十八年得慶氏
 之木百車於莊昭十年又敗諸莊哀六年戰於莊即
 此莊也襄二十八年慶封反陳於嶽即此嶽也蓋皆
[220-48a]
 齊城内街里之名此繫經典正文疏家全不引之足
 見其疏余謂朱子言疏乃邵武士人作不解名物制
 度書不似疏益為信然近刻日知/録並同
 於陵顧野王輿地志齊城有長白山陳仲子夫妻所
 隠處酈注魚子溝水南出長白山東抑泉口山即陳
 仲子天妻之所隱志長白山者節去下山字若以抑
 泉口即其家於陵非也唐張說石泉驛詩目下自注
 於陵仲子宅漢於陵故城章懐太子賢曰在今淄州
[220-48b]
 長山縣南與通典合張說詩云長白臨江上於陵入
 濟東我行弔遺跡感歎石泉空石泉非孟子所謂井
 者耶江繡江𤼵源長白山南今章邱縣淯河是計於
 陵仲子家離其母所居幾二百里矣
 滄浪集注滄浪水名殊非蓋地名也當云武當縣西
 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曰滄浪漢水流經此地遂
 得名滄浪之水云善乎宋葉夢得云大抵禹貢水之
 正名可以單舉者若漢若濟之類是不可單舉者則
[220-49a]
 以水足之若黑水弱水之類是非水之正名而因以
 為名則以水别之若滄浪之水者是
 北海東海齊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注未悉
 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云太公呂尚
 所出今有東吕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
 國廣川縣棘津城辯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
 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
 東海之濵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
[220-49b]
 以為汲縣人者誤伯夷孤竹國之世子也前漢遼西
 郡令支縣有孤竹城括地志孤竹古城盧龍縣南十
 二里余謂今永平府治河入海從右碣石正古之北
 海在今昌黎縣西北亦是當日辟紂處去其國都不
 逺通志以居北海為濰縣者亦誤
 畢郢畢郢曰畢原實有二處在渭水南之畢原一名
 畢郢周文王墓在焉周公薨成王葬於畢史稱畢在
 鎬東南杜中地廹終南韓愈南山詩前尋徑杜墅坌
[220-50a]
 蔽畢原陋是在渭水北之畢原則名陌秦惠文王陵
 在焉悼武王陵亦在焉隔僅一里元和郡國圖志畢
 原即咸陽縣所理也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
 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謂之畢陌漢氏諸陵在
 其上故劉滄咸陽懷古詩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
 草漢諸陵是至文王庶子髙所封畢左氏注云在長
 安縣西北是畢郢通典云在咸陽縣是畢陌兩杜氏
 之言吾從預
[220-50b]
 溱洧溱洧二水名說文引詩溱與洧作潧曰潧水出
 鄭國洧水出潁川陽城山東南入潁史記注引括地
 志以為古新鄭城南洧與溱合水經亦云余讀酈道
 元注於洧水相鄰者若丹水汝水潁水潩水渠水沙
 水皆不載有橋梁獨洧水一則曰又東逕隂坂北水
 有梁焉再則曰又屈而南流其水上有梁謂之相門
 橋則洧水之宜置有梁孟子言殊非無因竊以諸葛
 武侯相蜀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所至井竈藩溷
[220-51a]
 皆應繩墨子產治鄭何獨不然此亦不過偶於橋有
 未修以車濟人而孟子遂即其事以深論之云
 武城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傳之南武城魯邊
 邑也在今費縣西南八十里石門山下吳未滅與吳
 鄰吳既滅與越鄰越王句踐嘗徙治琅邪起館臺乂
 嘗與魯泗東地方百里此豈待浮海入冦而後至武
 城邪講義為是説者總緣朱子集注不詳及地理耳
 然考魯哀十三年吳㑹於黄池越亦曾遣舟師浮海
[220-51b]
 入淮以邀之由吳之壤隔絶也今越既并吳商魯之
 間可以惟兵横行寇之興也何嘗之有余因又悟春
 秋四書榖而一書小榖者别於榖也明其為管仲之
 邑也史記加南於武城上者别於魯之北有東武城
 也明曾子之為費邑人也
 幽州書孔疏云流四㓙在治水前於時未作十二州
 則無幽州之名而云幽州者史據後定言之非也當
 流共工時此地已名幽州即今宻雲縣是括地志故
[220-52a]
 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云舜流共工幽州居
 此城幽州其地狹及後肇十有二州取顓頊北至於
 幽陵帝堯北方曰幽都之幽以名所分冀州東北地
 即今順天府遼東廣寜衛以西是幽州其地廣大抵
 帝王廢置理必相沿舜立幽州合因於古矣
 崇山書孔疏云禹貢無崇山不知其處蓋在衡嶺之
 南也亦非通典澧州澧陽郡理澧陽縣本漢零陽縣
 地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宋則在慈利縣路史以為
[220-52b]
 今有驩兜墓是然又引嶺外驩州圖經合之寰宇記
 並以驩州為放所頗疑其去崇山逺後楊升菴引沈
 佺期長流驩州時嘗案九真圖崇山至越裳四十里
 杉谷起古崇山竹谿從道明國來於崇山北二十五
 里合故詩云朝𤼵崇山下暮坐越裳陰西從杉谷度
 北上竹谿深竹谿道明水杉谷古崇岑越裳古國名
 重九譯者在秦為象郡兩漢為九真郡吳分置九德
 郡梁曰德州隋開皇十八年改驩州煬帝改日南郡
[220-53a]
 唐兩因之理九德縣佺期又有移驩州廨詩云古來
 堯禪舜何必罪驩兜是真以州得名由驩兜也者不
 知漢九真郡治胥浦縣莽曰驩成又領有咸驩縣開
 皇十八年改州名實本此合之唐武德曾於咸歡縣
 置驩州則驩與歡同乃驩喜之驩於驩兜了不相渉
 三苗三苗國名杜元凱闕其所在惟張守節據吳起
 言昔三苖氏左洞庭右彭蠡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
 縣西南一里南與青草湖連彭蠡湖名在江州潯陽
[220-53b]
 縣東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
 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杜氏通
 典則以潭州岳州衡州皆古三苗國地
 三危羽山羽山見禹貢班固志載東海郡祝其縣司
 馬彪志亦然今贑榆縣西北八十里唐崔國輔詩羽
 山一點青海岸日光碎是三危山亦見禹貢班志失
 載司馬志未補此大闕亦直至隋地理志敦煌郡敦
 煌縣有三危山括地志三危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
[220-54a]
 三十里舜殛鯀於此以變東夷即禹貢之東漸於海
 遷三苗於此以變西夷即禹貢之西被於流沙矣豈
 直刑加其身蔽厥辜己乎
 有庳有庳之在今永州府零陵縣已成千古定所而
 集注云未知是否此最朱子妙處蓋一以經文為案
 也經文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待一年之
 貢期五年之朝期以伸吾親愛情豈有兄居蒲坂弟
 居零陵陸阻太行水絶洞庭較諸驩兜放處尤逺千
[220-54b]
 里之理且果零陵之是國也比嵗一至則徃返幾將
 萬里其勞已甚數歲而數至勢必日奔走於道路風
 霜之中而不少寜息親愛弟者固如是乎蓋有庳之
 封必近在帝都而今不可考爾或曰然則今零陵曷
 為傳有是名也案括地志云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
 十里故老傳言舜葬九疑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為
 鼻亭窮崖絶徼非人跡可歴舜封象於有庳蓋此地
 蓋者疑辭亦與集注或曰同
[220-55a]
 咸丘古人以所居之地得姓氏不必定常於其地如
 咸丘魯地而䝉則齊人是咸邱二字見爾雅左髙曰
 咸丘見春秋桓公七年焚咸丘杜注咸丘魯地髙平
 國鉅野縣南有咸亭咸丘複氏自以此余最賞趙氏
 注此章於東字妙有體㑹曰東野東鄙田野之人所
 言耳咸丘䝉齊人也故聞齊野人之言書曰平秩東
 作謂治農事也不然何不云齊之西或北野人乎至
 今濟南府齊東縣則置於元憲宗三年以鎮而名於
[220-55b]
 孟子無渉
 南河之南古帝王之都皆在冀州堯治平陽舜治蒲
 阪禹治安邑安邑在今夏縣西北十五里三都相去
 各二百餘里在大河之北其河之南則豫州地非帝
 畿矣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得母亦如左氏所云
 越竟乃免乎禹避於陽城益避於箕山之隂皆此意
 陽城箕山之隂陽城山名漢潁川有陽城縣以山得
 名洧水所出唐武后改曰告成後又曰陽邑五代周
[220-56a]
 省入登封故此山在今登封縣北三十八里去嵩山
 幾隔三十里安得即云嵩山下之深谷與箕山為嵩
 髙之北而張守節云箕山一名許由山在洛州陽城
 縣南十三里括地志遂云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
 守節又云陽城縣在嵩山南二十三里括地志遂云
 嵩山一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西北二十三里足
 互相證明斷斷其非一山也集注誤由趙氏只觀酈
 道元注先敘太室山次五渡水並屬崇高縣又敘禹
[220-56b]
 避商均於此及周公測日景處次箕山及上有許由
 冢並屬陽城縣雖同見潁水條内而山固區以别矣
 桐湯墓所在殷本紀伊尹放太甲於桐宫注似引鄭
 康成注書序語曰桐地名也有王離宫焉初不指為
 湯葬地余以後漢志梁國虞縣有空桐地有桐地有
 桐亭太甲所放處應即在於此虞今歸德虞城縣距
 湯都南亳僅七十里方可伊尹旣攝國政復時時徃
 桐訓太甲三年不然如人言湯亳為偃師偃師去虞
[220-57a]
 城八百餘里尹豈有縮地之術分身以應乎湯都仍
 屬榖熟鎮為是至湯墓劉向博極羣書者也告成帝
 云殷湯無葬處蓋直至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
 長卿案行水灾因行湯冢始得之於汾隂亳疑/衍縣北
 東郭去縣三里冢四方方各十歩髙七尺上平處平
 地馬端臨曰今河中府是故宋太祖乾德四年著諸
 祀典迄今不易雖有杜預湯冢在薄城中魏王泰又
 在偃師縣東兩說吾未敢以為據集注云云亦偶誤
[220-57b]
 本孔安國書傳
 莘耕於有莘之野集注莘國名未指其所在余謂元
 和郡縣志故莘城在汴州陳留縣東北三十五里古
 莘國地計其去湯都南亳今商邱縣/榖熟鎮不過四百里所
 以湯使可三徃聘若太姒所産之莘國則在今西安
 府郃陽縣南三十里道遥逺矣
 虞虢虞虢二國杜注虞國在河東大陽縣謂山西之
 平陸縣也虢西虢國𢎞農陜縣東南有虢城謂河
[220-58a]
 南之陜州也名雖二省而界相連莫妙於裵駰引賈逵
 注曰虞在晉南虢在虞南一言之下而形勢瞭然爾
 時為晉獻公十九年正都於絳絳在太平縣之南絳
 州之北土人至今呼故晉城遺址宛然余嘗怪杜於
莊二十六年士蒍城絳注絳今平陽絳邑縣成六年
 不如新田又注新田今平陽絳邑縣竟為一地乎果
 為一地不應將遷新田之時名獻公所都曰故絳矣
 新田括地志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土呼王官城距
[220-58b]
 故晉城五十里明一統志平陽府古蹟載晉城在太
 平縣南二十五里晉士蒍所築獻公都焉
 屈産之乗通典慈州文成郡理吉昌縣春秋時晉之
 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漢河東北屈縣左傳云晉有
 屈産之乘此有駿馬與劉昭注後漢志同余謂今山
 西吉州是樂史傅㑹為石樓縣明一統志本之但石
 樓乃漢西河土軍縣非北屈地
 牛山牛山齊之東南山也本趙氏亦是岐在複壁中
[220-59a]
 所注方向少錯無論今目驗在臨淄縣南一十里亦
 在唐臨菑縣南二十一里括地志所謂管仲冢與桓
 公冢連在牛山上是酈道元注牛山一名南郊山天
 齊淵出焉齊此得名梁劉昭不知引何人孟子注云
 南小山曰牛山晉左思齊都賦云牛嶺鎮其南列子
 齊景公㳺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夫臨曰北正
 以山實在其南
 石丘集注止云石丘地名趙氏注宋牼宋人參以荀
[220-59b]
 子非十二子篇宋鈃注鈃與牼同宋人與孟子尹文
 子彭䝉慎到同時正合孫與疏遂云石丘宋國地也
 蓋宋牼者宋人將欲徃楚而孟子㳺宋適相值於石
 丘之地又漢藝文志尹文子一篇注云說齊宣王劉
 向曰與宋牼俱㳺稷下宋子十八篇注云孫卿道宋
 子荀子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注宋子名鈃與孟
 子同時即見漢藝文志者余因悟齊宣王喜文學㳺
 説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髠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
[220-60a]
 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
 稷下學士復盛孟子固嘗與宋牼有雅故於齊别去
 久之忽邂逅石丘呼以先生請其所之殆非未同而
 言者比也
 任任國名太皥之後風姓漢為任城縣後漢為任城
 國今濟寜州東任城廢縣是去古鄒城僅百二三十
 里宜屋廬子明日即可徃問哉
 淇河西王豹處淇河西善謳集注略不及趙氏注之
[220-60b]
 詳明當采入注曰王豹衛之善謳者淇水名衛詩竹
 竿之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碩人之篇河水洋洋北
 流活活衛地濵於淇水在北流河之西故曰處淇水
 而河西善謳所謂鄭衛之聲也
 葵丘春秋有二葵丘一齊地近在臨淄縣西連稱管
 至父所戍者一宋地司馬彪云陳留郡外黄縣東有
 葵丘聚齊桓公㑹此城中逺在齊之西南故宰孔稱
 齊侯西為此㑹也又曰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後果
[220-61a]
 七年㑹於淮謀鄫且東略也是孔之言騐然先未幾
 獻公卒晉亂齊侯以諸侯之師伐之及髙梁而還髙
 梁晉地又在葵丘西北幾千里是宰孔之言亦不驗
 南陽左傳晉於是始啟南陽杜注在晉山南河北故
 曰南陽余謂即今太行山之南河内濟源修武溫縣
 地孟子遂有南陽趙注山南曰陽岱山之南謂之南
 陽也余謂史稱泰山之陽則魯其隂則齊南陽屬齊
 必齊之地深揷入魯界中者魯故欲一戰有之二南
[220-61b]
 陽所指各不同公羊傳齊桓使髙子將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注南陽齊下邑
 傅巖集注說築傅巖傅氏之巖在虞虢之間今平陸
 縣東三十五里是俗名聖人窟為説所傭隱止息處
 非於此築也巖東北十餘里即左傳之巔軨坂有東
 西絶澗左右幽空窮深地壑中則築以成道指南北
 之路謂之為軨橋也説身負版築為人所執役正於
 此地至今澗猶呼沙澗水去傅巖一十五里墨子尸
 子並以傅巖在北海之洲者大非說操築於傅巖/兮為騷辭則可
[220-62a]
 孫叔敖海濵趙氏注孫叔敖隱處耕於海濵楚莊王
 舉之以為令尹此亦是隨文解之事實無所徴莊王
 時楚南境東境去海尚逺而史記稱孫叔敖楚之處
 士荀子吕氏春秋並以為期思之鄙人期思故城在
 今固始縣西北七十里固始本寢邱即莊王感優孟
 之言以封其子者傳十世不絶其得為令尹也或曰
 進自虞邱子史記說苑/列女傳或曰沈尹莖力吕氏/春秋或曰楚
 有善相人者招聘之新/序皆無起家海濵說蓋孟子
[220-62b]
 所據之書籍今不可考矣 余又考孫叔敖即宣十
 一年楚莊王/十六年令尹蒍艾獵艾獵乃蒍賈之子賈字伯
 嬴宣四年楚莊王/九年官司馬為子越椒所惡囚而殺之
 意者子遂武微竄處海濵不七八年莊知其賢擢為
 令尹與但蒍賈乃薳吕臣之子吕臣繼子玉官令尹
 出自公族自應為楚郢人何得逺在期思之鄙意者
 叔敖子實不才襄十五年蒍子馮/杜注叔敖從子徙世守封土莫顯
 於朝後人遂以其子孫之占籍上繫諸先人與
[220-63a]
 東山集注東山蓋魯城東之髙山蓋疑詞朱子生平
 足未至曲阜故作此言其實曲阜縣東二十里有防
 山孔子父母合葬處世家所謂防山在魯東絶不髙
 也或曰費縣西北䝉山正居魯四境之東一名東山
 孟子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指此疑近是
 范今東昌府濮州范縣本春秋晉大夫士㑹邑國語
 是以受隨范是又半屬魯後漢志東郡范縣有秦亭
 即莊三十一年築臺於秦地道記在縣西北是也孟
[220-63b]
 子時則屬齊趙注云范齊邑王庶子所封食也頗妙
 蓋齊王之子生長於深宫賜第於康衢貴仕於朝内
 豈容逺在七八百里之下邑而為孟子所見其在范
 者殆猶靖郭君孟嘗君之薛乎既思孟子書法不曰
 之齊見王子於范而曰自范之齊望見齊王子下一
 望字意者當時最多交質此以王子出質敵國路經
 於范遂與孟子適相值乎亦未可定
 垤澤之門三衢毛氏曰呼喚也凡類息招呼則平聲
[220-64a]
 小爾雅烏呼吁嗟醫書一呼一吸為一息杜甫詩呼
 兒問煮魚之類也呌號而呼則去聲詩式號式呼左
 傳蒼葛呼之類也果爾魯君於垤澤之門自應如趙
 注云以城門不自肯夜開故君自𤼵聲之呼為平聲
 不應如集注音去聲為呌號之呼明矣近講義又云
 有作魯君自呼之聲者陋甚試㸔呼於門於字是呵
 䕶傳呼來於垤澤之門尤非人之聲音闗乎貴賤呵
 䕶傳呼乃賤者之役聲可習之而能若魯君與宋君
[220-64b]
 聲為居髙養優所移豈他人能似仍屬倉卒自呼故
 為監門者所疑垤澤即襄十七年築者謳曰之澤門
 杜氏注宋東城南門是也或曰得毋以禹貢盟諸澤
 名其門乎案盟諸澤在故宋國微子所封之東北此
 自為南門耳睢陽故城在今商邱縣南東南門曰垤/澤門括地志所謂宋東城南門曰澤門
 是/
 棠春秋三棠邑一宋魯之界上隠公五年春矢魚於
 棠公羊稱/為邑是也今魚臺縣一楚邑伍奢長子尚為棠
[220-65a]
 君是也今六合縣一齊邑齊棠公之妻杜注棠公齊
 棠邑大夫不言所在余謂棠齊邑也後漢志北海即
 墨縣有棠鄉齊靈公十五年滅萊邑故為齊有後孟
 子為𤼵棠即此是也今即墨縣甘棠鄉
          右四書釋地附
地志秦都咸/陽右隴蜀隴鳳翔府隴州西北六十里隴坻/是蜀四川保寜府劍州以西皆古
蜀/地左關坂闗函谷關古闗在河南府陜州靈寳縣南十/里今曰潼關在西安府華州華隂縣東四十
里坂崤坂在河南府/永寜縣北六十里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在西安府/涇陽縣北百二十
[220-65b]
里谷口在西安府醴泉縣/東南四十里亦曰寒門南帶涇渭
韓武子封韓原即故韓國也宣子徙居州今懷慶府/城東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貞子徙平陽即堯都也哀
候滅鄭徙陽翟今/開封府禹州治是北有鞏洛成臯之固成臯即/虎牢西有宜
陽商阪之塞宜陽今河南府宜陽縣商坂即商/洛山在西安府商州東南九十里東有宛
穰洧水穰今南陽府鄧州洧水出禹州宻/縣境至陳州西華縣北合於潁水南有陘山陘/山
在禹州新鄭縣南/三十里亦名陘塞
畢萬封魏城即永樂城也悼子徙霍即平陽霍州也/魏絳徙安邑即禹都也惠王徙大梁遂稱曰梁即今
開封/府東有淮潁西有長城史記惠王十九年築長城塞/固陽以偹秦及西戎又秦紀
[220-66a]
魏築長城自鄭濵洛以北有上郡固陽今陜西榆林衛/北廢豐州境有稒陽古塞鄭今西安府華州上郡今延
安綏德州北有古上郡城蓋魏/惠王時河西之地猶為魏有南有鴻溝史記河渠書/滎陽下引河
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於楚/蓋即故汴河矣汴河舊自滎陽東南至鳳陽府泗州東
西両城間/入於淮北有河外正義曰魏以/河内為河外
造父封趙城今平陽府趙城縣是趙夙邑耿趙衰居/原簡子居晉陽今太原府太原縣也獻侯治中牟今
彰德府湯隂縣西五十里中半城是敬/侯始都邯鄲今北直廣平府邯鄲縣是西有常山南有
河漳東有清河水經淇水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廣/宗今順德府廣宗縣又漢有清河郡今
為廣平府清河縣/清河舊經其處云北有燕國
[220-66b]
都薊今順天府/附郭大興縣東有朝鮮遼東朝鮮今遼/東塞外國北有林胡
樓煩西有雲中九原九原賈耽曰九原故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今陜西榆林衛廢豐
州東北/境是南有滹沱易水
都臨/淄南有泰山東有琅邪琅邪山在青州府諸/城縣東南百五十里西有
清河北有渤海
都/郢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夏州車允曰夏口/城北數里有洲名
夏州夏口城在今武昌府城西亦曰魯口海陽劉伯/荘曰楚并吳越地東至海海陽蓋謂楚之東南境
有洞庭蒼梧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蒼梧山海/經注云即九疑山也在今永州府道州寜
[220-67a]
逺縣南/六十里北有陘塞郇陽陘塞即陘山郇陽今漢中府興/安州洵陽縣縣東南有洵水流
入漢曰/洵口
          右戰國七雄
 
 
 
 
 
[220-67b]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