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082-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七十二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吉禮七十二
   宗廟制度
易象上傳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
以配祖考疏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先王法此/鼔動而作樂崇盛德業樂以發揚盛德故也
    蕙田案此作樂之原本樂之用莫重於祭祀
[082-1b]
    而祭祀莫大於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故聖人
    觀象舉其祀天神者言之而祭地祗享人鬼
    皆統之矣
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闗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蕙田案二卦象乃樂律之㣲妙根乎天地自
    然之理也樂記曰凡聲陽也陽天之道也陽
    之動者發於聲而為雷是宇宙間凡聲之動
    皆雷之象也於卦為震震乾初爻也在地中
[082-2a]
    為復是雷為衆聲之始而復之初又雷之兆
    所由萌也一陽之氣初動於五陰之下此黄
    鐘所以為律之本也由是而為臨為泰以至
    於坤仍反為復其六隂六陽之消長猶六律
    六吕之相次相生相合也六十四卦納六十
    甲子猶律吕之有六十調也調變而為八十
    四猶卦氣之有閏也八十四調統於七音即
    七日来復之義也黄鐘數九即陽爻之數也
[082-2b]
    紀之以三即三畫之象參天之數也平之以
    六六畫卦之義兩地之法也成于十二乾坤
    之全也此易所以為樂之原而黄鍾為律本
    正應日至此亦可以見天地之心也
    觀承案雷在地中復見靜為動君寂為感始
    太音希聲正所以為萬籟之本故先王以靜
    體之如此
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
[082-3a]
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陳氏樂書陽六為律陰六為吕律與吕異合而言之
 吕亦謂之律此禮運所以有五聲十二律之說也
 李氏光地曰聲者宫商角徴羽也之五聲者之於樂
 也有調焉有音焉調則統一曲而名之以宫商角徴
 羽者是已音則每字而别其為宫商角徴羽者是已
 如唐開元樂譜鹿鳴三篇魚麗三篇為黄鐘宫調闗
 睢三篇鵲巢三篇為無射商調此統一曲而名之者
[082-3b]
 也然黄鍾之宫黄鍾也無射之商亦黄鍾也皆用黄
 鍾之律以起調畢曲其間雜用七律則皆黄鍾所生
 之商角徴羽與夫變宫變徴也此則隨其音之所宜
 每字而别然每字之音雖亦䝉以五聲之號大要因
 其字音之抑揚叶律髙下而已調之五聲則其氣象
 音節迥然不侔若知聲而不知調則非知五聲者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
[082-4a]
音比音而樂之謂之樂
 李氏光地曰心感物而動則形於言而有聲矣所謂
 詩言志者也有言則自相應和而髙下疾徐之變生
 焉所謂歌永言者也其相應之變合節成調則謂之
 音所謂聲依永者也於是比合人之聲音被之樂器
 以為之樂所謂律和聲八音克諧也此章論音樂之
 本生於人心也
    蕙田案和聲由於依永依永由於永言永言
[082-4b]
    由於言志此樂之所以由人心生也此律所
    以黄鐘為天統林鍾為地統太簇為人統也
          右律吕本原
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黄鍾
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隂聲大吕應鍾南吕函鍾小
吕夾鍾注以合隂陽之聲者聲之陰陽各有合黄鍾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大吕丑之氣
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𤣥枵太蔟寅之氣也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應鍾亥之氣也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姑
洗辰之氣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吕酉之氣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夀星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而辰在
[082-5a]
鶉首林鍾未之氣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鶉火夷則申之/氣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鶉尾中吕巳之氣也四月建焉
而辰在實沈無射戌之氣也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夾/鍾卯之氣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婁辰與建交錯貿處
如表裏然是其合也其相生則以隂陽六體為之黄鍾/初九也下生林鍾之初六林鍾又上生太蔟之九二太
蔟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應鍾之六三應鍾又上生蕤賓之九四蕤賓又
下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上生夷則之九五夷則又下/生夾鍾之六五夾鍾又上生無射之上九無射又上生
中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取/妻而吕生子也黄鍾長九寸其實一龠下生者三分去
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五下六上乃一終矣大吕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太族長八寸夾鍾長七寸
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十七十五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中吕長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
[082-5b]
九百七十四蕤賓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林鍾/長六寸夷則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
南吕長五寸三分寸之一無射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應鍾長四寸二十七分寸
之二十聲疏六律為陽六同為隂兩兩相合經云以合/隂陽之 即言陽聲黄鍾大蔟姑洗等據左旋而言云
隂聲大吕應鍾南吕等據右轉而説其左右相合之義/案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體十二月與月合宿而
右轉但斗之所建建在地上十二辰故言子丑之等辰/者日月之㑹㑹在天上十二次故言娵訾降婁之等以
十二律是候氣之管故皆以氣言之耳以黄鍾律之首/與大吕合故先言之云其相生則以隂陽六體為之者
向上所説順經六律左旋六同右轉以隂陽左右為相/合若相生則六律六同皆左旋以律為夫以同為婦婦
從夫之義故皆在旋鄭知有隂陽六體法者見律歴志/云黄鍾初九律之首陽之變也因而六之以九為法得
[082-6a]
林鍾林鍾初六吕之首隂之變也皆三天兩地之法也/是其隂陽六體其黄鍾在子一陽爻生為初九林鍾在
未二隂爻生得為初六者以隂故退位在未故曰乾貞/於十一月子坤貞於六月未也云同位者象夫妻異位
者象子母者同位謂若黄鍾之初九下生林鍾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婦一體是象夫婦也異位象子母謂
若林鍾上生太蔟之九二二於第一為異位象母子但/律所生者為夫婦吕所生者為母子十二律吕律所生
者常同位吕所生者常異位故云律取妻而吕生子也/故曰黄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太
蔟為人統律長八寸林鍾位在未得為地統者以未衝/丑故也志又云十二管相生皆八八上生下生盡于仲
吕隂陽相生自黄鍾始而左旋八八為伍又云皆參天/兩地之法也注云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上生下生皆以
九為法九六隂陽夫婦子母之道律取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聲清濁而十日
[082-6b]
行矣鄭注皆取義於此也云黄鍾長九寸其實一龠者/亦律歴志文案彼云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其實一
龠彼又云黄鍾者律之實也云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者子午已東為上生子午已西為下生東
為陽陽主其益西為隂隂主其減故上生益下生減必/以三為法者以其生故取法於天之生數三也云大吕
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者以黄鍾之律為/本以八相生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
已後皆然以此為次今鄭以黄鍾大吕太蔟等相比為/次第不依相生為次第者鄭意既以上生下生得寸數
長短仍依十二辰次第而言耳此之寸數所生以黄鍾/長九寸下生林鍾三分減一去三寸故林鍾長六寸林
鍾上生太蔟三分益一六寸益二寸故太蔟長八寸此/三者以為三統故無餘分太蔟下生南吕三分減一八
寸取六寸減二寸得四寸在餘二寸寸為三分合為六/分去二分四分在取三分為一寸添前四寸為五寸餘
[082-7a]
一分在是南吕之管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也南吕上生/姑洗三分益一五寸取三寸益一寸為四寸又餘二寸
者為十八分又以餘一分者為三分添前十八分為二/十一分益七分為二十八分取二十七分為三寸添前
四寸為七寸餘一分在是為姑洗之管長七寸九分寸/之一姑洗下生應鍾三分去一取六寸去二寸得四寸
又以餘一寸者為二十七分餘一分者為三分添二十/七分為三十分減十分餘二十分在是應鍾之管長四
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自此以下相生皆以三/分為數而為減益之法其義可知故不具詳也
 髙氏愈曰凡天地之間有氣則有聲有聲則有節六/律六同本于卦爻之六竒六耦而凖于天地十二月
 之氣卦之六竒即六律陽聲所自出六耦即六同隂/聲所自出而十二月隂陽之氣互有虧盈則發于聲
 者凡長短髙下清濁之節亦皆有自然而然莫知其/然之次第葢不必聽鳳凰之鳴而始能合管為之矣
[082-7b]
典同掌六律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隂陽之聲以為樂器
 丘氏璿曰太師主於和聲典同主於制器葢樂非聲/不成而所以寓其聲者器也故典同之制器為要器
 正而聲無/不正矣
 劉氏彛曰律同之和謂其長短厚薄所容中度得隂/陽之和氣故律同中度則中氣之至而灰飛氣至則
 聲和所以日月㑹于十二次而不差則天之隂陽順/于上隂陽合于十二辰而不謬則地之隂陽順于下
 故黄鍾之長用之以起五度則樂器修廣之所資黄/鍾之容用之以起五量則樂器深閎之所賴黄鍾之
 重用之以起五權則樂器輕重之所出黄鍾之積用/之以起五數則樂器多少之所差黄鍾之氣用之以
 起五聲則樂器宫商之所祖是以為樂器者必以律/同為之本故曰凡樂器以十二律為之度數以十二
[082-8a]
 聲為之/齊量
 髙氏愈曰陽聲屬天隂聲屬地東方少陽陽聲之次/南方太陽陽聲之盛西方少隂隂聲之次北方太隂
 隂聲之盛也凡聲不過乎隂陽而隂陽復有四方之/異猶兩儀之分而為四象也六律六同天地四方隂
 陽之聲皆出焉典同辨之取其/中聲以為樂器則無不盡者矣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太蔟注孟春氣至則太蔟之/律應應謂吹灰也凡律
空圍/九分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注仲春氣至則/夾鍾之律應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注季春氣至則/姑洗之律應
[082-8b]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注孟夏氣至則/仲吕之律應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注仲夏氣至則/蕤賓之律應
季夏之月律中林鍾注季夏氣至則/林鍾之律應
中央土律中黄鍾之宫注黄鍾之宫最長也十二律轉/相生五聲具終於六十焉季夏
之氣至則黄鍾之宫應禮運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也 疏鄭不云黄鍾律最長而云黄鍾之宫最長
者唯黄鍾宫聲于諸宫為最長也黄鍾候氣之/管本位在子此是黄鍾宫聲與中央土聲相應
 方氏慤曰十二律各有五聲凡六十律以宫為本以/角為末起于黄鍾而終于仲吕起于黄鍾之宫而終
 于仲吕之角故十二律之外又有黄鍾之宫焉大宫/固土之本音也然必中于黄鍾者以為建子之律故
[082-9a]
 也葢子者陽之所生土者物之所成土以成為終成/以生為始由其終始之相須故其所中如此且以名
 取義黄言隂之美則土之色/也鍾言氣之聚則土之事也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注孟秋氣至則/夷則之律應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注仲秋氣至則/南吕之律應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注季秋氣至則/無射之律應
孟冬之月律中應鍾注孟冬氣至則/應鍾之律應
仲冬之月律中黄鍾注黄鍾者律之始也仲/冬氣至則黄鍾之律應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注季冬氣至則/大吕之律應
[082-9b]
 李氏光地曰太簇至大吕者十二律配十二月也中
 者合也應也以理言之則相合以氣言之則相應也
 然氣之相應必案時候管逐月用調又非也聲音之
 道與天地隂陽自然流通者如此耳
國語周語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鍾注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
氣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畢矣而/六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黄鍾初九六律之首故
以六律正色為黄鍾之名重元正始之義也黄鍾陽之/變也管長九寸徑三分圍九分律長九寸因而九之九
九八十一故黄鍾之數立焉為宫法云九寸之一得林/鍾初六六吕之首隂之變管長六寸六月之律坤之始
[082-10a]
也故九六隂陽夫婦子母之道是以初九為黄鍾黄中/之色也鍾之言陽氣鍾聚于下也 朱子曰六字之義
注雖粗通然似亦太牽合矣下章漢志正作黄字而其/他說亦多出此疑此六字本是黄字劉歆時尚未誤至
韋昭作注時乃滅其上之半而為六耳又法/云九寸之一亦疑有誤當是去其三分之一所以宣養
六氣九德也注十一月伏陽於下物始萌於五聲為宫/含元處中所以偏養六氣九德之本也
由是第之注由從也第次/也次其月也二曰太簇注正月太簇乾九/二也管長八寸法
云九分之八太簇言/陽氣大簇逹于上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注太簇正/聲為商故
為金奏所以佐/陽發出滯伏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賓也
注三月姑洗乾九三也管長七寸一分律長七寸九分/寸之一姑潔也洗濯也考合也言陽氣養生洗濯枯穢
[082-10b]
改柯易葉也于正聲為角是月百物脩潔故/用之宗廟合致神人用之享宴可以納賓也四曰蕤賓
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注五月蕤賓乾九四也管/長六寸三分律長六寸八
十一分寸之二十六蕤委蕤柔貌也言隂氣為主委蕤/于下陽氣盛長于上有似于賓主故可用之宗廟賓客
以安靖神人/行酬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注/七
月夷則乾九五也管長五寸六分律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夷平也則法也言萬物既成可
法則也故可以詠歌九功之/則成民之志使無疑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
之令德示民軌儀也注九月無射乾上九也管長四寸/九分律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
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九月陽氣上升隂氣收藏萬/物無射見者故可以徧布前哲之令德示民道法也
[082-11a]
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也注六間六吕在陽律/之閒吕隂律所以侣
閒陽律成其功發揚滯/伏之氣而去散越者也元間大吕助宣物也注十二月/大吕坤六
四也管長八寸八分法云三分之二四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五十二倍之為八寸分寸之一百四下生律元
一也隂繫于陽以黄鍾為主故曰元間以陽為首不名/其初臣歸功于上之義也大吕助陽宣散物也天氣始
於黄鍾萌而赤地受之於大/吕牙而白成黄鍾之功也二間夾鍾出四隙之細也
注二月夾鍾坤六五也管長七寸四分律長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六百三十二倍之為七寸分
寸之一千七十五隙閒也夾鍾助陽鍾聚曲細也四隙/四時之閒氣微細者春為陽中萬物始生四時之氣皆
始於春春發而出之三時奉而/成之故夾鍾出四時之微氣也三間中吕宣中氣也注/四
[082-11b]
月中吕坤上六也管長六寸六分律長三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倍之為六寸分寸
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陽氣起于中至四月宣散于外/純乾用事隂閉藏于内所以助陽成功也故曰正月正
陽之/月也四間林鍾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注六月/林鍾坤
初六也管長六寸律長六寸林衆盛也鍾聚也于正聲/為徴展審也俾使也肅速也純大也恪敬也言時務和
審百事無有偽詐使莫不任其/職事速其功大敬其職事也五間南吕贊陽秀也注/八
月南吕坤六二也管長五寸三分律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不榮而實曰秀南任也隂任陽事助成萬物贊佐也
六間應鍾均利器用俾應復也注十月應鍾坤六三也/管長四寸七分律長四
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言隂應陽用事萬物鍾聚百嘉/具備時務均利百官器用程度庶品使皆應其禮復其
[082-12a]
常/也律吕不易無姦物也
    蕙田案國語此篇言律最詳首言黄鍾律吕
    之本也次言由是第之黄鍾生十一律也又
    曰以吕為間上生下生之義也
漢書律厯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隂六為吕律以統氣
類物吕以旅陽宣氣黄鍾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鍾者
種也天之中數五韋昭曰一三在/上七九在下五為聲聲上宫五聲
莫大焉地之中數六韋昭曰二四在/上八十在下六為律律有形有
[082-12b]
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故陽氣施種於黄泉孳萌萬物
師古曰孳讀與滋/同滋益也萌始生為六氣元也以黄色名元氣律者著
宫聲也宫以九唱六孟康曰黄鍾陽九林/鍾隂六言陽唱隂和變動不居周
流六虚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隂大旅助黄
鍾宣氣而牙物也位於丑在十二月太蔟蔟奏也言陽
氣大奏地而達物也師古曰/奏進也位於寅在正月夾鍾言隂
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姑
洗洗絜也言陽氣洗物辜絜之也孟康曰辜必也/必使之絜也位於
[082-13a]
辰在三月中吕言微隂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
宣氣齊物也位於已在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
始導隂氣使繼養物也位於午在五月林鍾林君也言
陰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楙盛也師古曰種/物種生之
物楙古茂字也/種音之勇反位於未在六月夷則則法也言陽氣主
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也師古曰/夷亦傷位於申在七月
南吕南任也言隂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也位於酉在
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隂氣畢剝落之終
[082-13b]
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戌在九月應鍾言隂氣應亡射
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孟康曰閡臧塞也隂雜陽氣/臧塞為萬物作種也晉灼曰
外閉曰閡師古曰閡音胡待反/下言該閡于亥音訓並同也位於亥在十月
 陳氏祥道曰律起於黄鍾終於中吕其長短有度其
 多寡有數其輕重有權而萬法之原畢㑹於是黄鍾
 者建子之律也黄之為色則隂之盛鍾之為器則隂
 之聚隂盛而極則陽生之矣隂盛而止則陽散之矣
 由隂終於亥而陽乃始於子也故曰黄鍾太蔟者建
[082-14a]
 寅之律也入乎坎者必出乎震否乎否者必泰乎泰
 寅之氣方接乎震泰而泰出滯焉故曰太蔟姑洗者
 建辰之律也物至辰則潔齊其潔齊也非實體也且
 然而已故謂之姑洗蕤賓者建午之律也陽午則向
 衰也草木蕤矣隂用事而陽為賓焉故謂之蕤賓夷
 則者建申之律也人至申而夷物至申而有成則故
 謂之夷則無射者建戌之律也隂至戌而盛陽至戌
 而不厭故謂之無射此陽之律也陽道體變以始物
[082-14b]
 故每律異名隂道體常以效法故止於三鍾三吕而
 已大吕者建丑之律也是謂隂律之始則隂之所以
 配陽而行者於是為大故曰大吕夾鍾者建卯之律
 也陽生於子終於午則卯為陽之中矣以其位於中
 而止焉故曰夾鍾中吕者建已之律也四時之序猶
 伯仲焉春為伯夏為仲方是時夏之氣始行焉故曰
 中吕林鍾者建未之律也萬物之繁茂止於此矣故
 曰林鍾南吕者建酉之律也酉正西也氣至南而化
[082-15a]
 行於西而成西所以成南而行爾故曰南吕應鍾者
 建亥之律也始事者陽效法者隂陽始而唱之隂盛
 而應之隂陽之道如是而止矣故曰應鍾周官大師
 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陽聲始之以黄鍾則順
 而序之以生之序進之也隂聲始之以大吕則逆而
 序之以成之序退之也夾鍾亦謂之圜鍾者以春主
 規言之也林鍾亦謂之函鍾者以坤含𢎞言之也中
 吕亦謂之小吕者對大吕為小故也南吕亦謂之南
[082-15b]
 事者以成南為事故也别而言之則律言其用吕言
 其體故陽六為律隂六為吕合而言之皆所以述氣
 而已故通謂之十二律焉
 李氏光地曰十二律之數以管而得十二律之名以
 鍾而定葢鑄鍾以寫律之聲而為八音之綱紀故即
 其器以名律也然惟四律以鍾名者案周禮祀天則
 分祭合祭皆長黄鍾祭地則分祭長應鍾祭地主/隂律也
 祭長林鍾享廟則長夾鍾是四律者最尊故特列之
[082-16a]
 也黄者以中色喻中聲也林者萬物至未而茂盛如
 林也夾者在中間之謂時惟中春四仲之首也應者
 窮上反下聲與氣無不終始相應也稱吕者三吕者
 侣也助也大吕助陽生物者也仲吕助陽長物者也
 南吕助陽成物者也鍾懸之列自北而南三吕之中
 位獨在南故曰南吕也不稱鍾吕者五太簇者蔟奏
 也古人金奏所用蓋於時則雷出地奮威徳並行於
 律則木行商聲仁義並用故大奏尚之也姑洗者萬
[082-16b]
 物始生孤穉而洗潔也蕤賓者正陽之時萬物相見
 如賓主酬酢禮容葳蕤也夷則者生物既盛平之以
 法也無射者陽律之終終則厭怠故欲其無射也然
 惟黄鍾為宫則陽氣在内屬信居中德之盛者故太
 簇則餘陰尚固陽氣奮擊而出屬商屬義姑洗則生
 理畢達屬角屬仁林鍾則萬物嘉美屬徴屬禮南吕
 則萬物成就分别屬羽屬智應鍾陽窮復生與黄鍾
 同德為變宫蕤賓隂生致役於陽與林鍾同德為變
[082-17a]
 徴莫不各有其象數焉此黄鍾一律之尊也
    蕙田案律吕名義黄鍾一律漢志得之其餘
    則意義淺近朱子生鍾律篇謂其支離附合
    信不免也陳氏之説頗合隂陽消息之道似
    為近之然其於太簇以泰釋太以出滯釋簇
    字尚未切也于姑洗曰且然而已于夷則曰
    物至申而有成則敷衍字義亦無深意而無
    射則仍班氏之說今為繹之太簇太大也簇
[082-17b]
    輳也猶輻輳之輳大即泰卦小徃大来之大
    言三陽盛大而来輳也姑洗辰位也辰位巽
    為潔齊故曰洗姑者故也言至此而萬物皆
    洗其故也陽之極盛也夷則夷傷也春主發
    生秋主肅殺肅殺之事必循法則易所謂利
    物足以和義也無射射斁也散也陽氣至剝
    將盡而云無斁程子所謂陽無可盡之理猶
    十月謂之陽月也李氏釋南吕得之
[082-18a]
          右律吕名義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疏律者候氣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漢書律歴志云度
量衡出于黄/鍾之律也
 李氏光地曰律者自然之聲自然之氣其髙下清濁
 皆有天機其長短大小皆有天則故可以律萬事而
 為之本也自然之道既合乎天故其立法以天為凖
 一管之長九寸而三分之以上下生是皆天之數也
 天包乎地一而涵三三三之衍不可勝窮此天之數
[082-18b]
 而律凖之故日月星辰皆紀于天度量權衡皆紀于
 律日有度之義晷刻永短與時進退是也律之外分
 屬陽而度生焉故其法以十為率十榦之節也終於
 九十而一氣備矣月有量之義受日為光有滿有虧
 是也律之内積屬隂而量生焉故其法一分之冪十
 三黍有竒月每日退天之分也終于千二百黍而一
 龠成矣斗有權衡之義隨時低昻斟酌餘分是也長
 短多寡一以輕重為斷而權生焉故其法合龠為二
[082-19a]
 十四銖成兩十六兩成斤三十斤成鈞四鈞成石三
 十二日而閏一日三十二月而閏一月四閏而交食
 一終之數也記大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日星為
 紀月以為量四時以為柄本者律為萬事根本也紀
 者度也量者量也柄者權衡也故協時月正日與同
 律度量衡其道相為經緯也
    蕙田案律曰同則當時律管已有長短樂聲
    有髙下清濁之異矣故後世考律必以黄鍾
[082-19b]
    真度為根本者其義已見於此
周禮春官典同凡為樂器以六律為之度數以十有二
聲為之齊量注度數廣長也云疏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者依律歴志 古之神瞽度律均鍾以
律計倍半以為鍾口之徑及上下之數自外十二辰頭/皆以管長短計之可知故云度數廣長也廣則口徑長
則上/下也
 鄭氏鍔曰為樂器者用十二律以為度數則長短多/寡由此而生用十二聲以為齊量則小大輕重由此
 而/凖
 王氏某曰數本起于黄鍾始於一而三之歴十二辰/而五數備其長則度之所起其餘律皆自是而生故
[082-20a]
 凡為樂器以十/二律為之度數
 方氏苞曰齊與食醫所和之齊同義謂其分之所際/也蓋以十有二律之數為衆器之度以十有二聲之
 齊為衆器之量度必以律之數/者記所謂百度得數而有常也
 蔡氏德晉曰度數謂長短廣狹凖于管之尺寸也齊/量謂清濁髙下凖于管之聲音也和樂謂調其衆器
 之聲使之諧和也凡一十百千萬等謂之數尺寸分/釐毫絲忽微纎等謂之度於本律之聲均齊謂之齊
 于上下律之聲分差等謂之量故典同/者主以律吕和同樂器之音聲者也
    蕙田案經云凡為樂器言凡則八音之器皆
    統之諸儒之說是也注疏改同為銅遂専以
[082-20b]
    均鍾度數釋之則謬矣此典同所言乃後世
    造律制樂之綱領也
國語周語伶州鳩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注律謂六律/六吕也均者
均鍾木長七尺有絃繫之以均鍾者度/謂鍾之大小清濁也漢大予樂官有之古之神瞽考中
聲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鍾百官軌儀紀之以三注三者天/地人古者
紀聲合樂以舞天神地祗人鬼故能神人/以和 朱子曰此疑謂三分損益之法平之以六注/平
之以六律也上/章曰律以平聲成於十二天之道也
 李氏光地曰律者法也萬事取法焉均者平也衆聲/取平焉自黄鍾以至應鍾皆中聲也神瞽得中聲于
[082-21a]
 心而量度之于制度之間故寄其聲於律又寫其聲/于鍾而凡百官之職如所謂度量權衡者皆于是法
 則焉此律所由興也度律均鍾即所謂立均也百官/軌議即所謂出度也紀之以三者置一而三之窮于
 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也六者六律也十二者律/與吕也以三紀之以十二成之皆神瞽所為量之以
 制而生者也愚案此條論律最精葢必考中聲而後/量之以制不可泥于制而求中聲也後有作者折衷
 於此/可矣
    蕙田案律吕之數見於此乃諸數之權輿也
    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參天倚數徑一圍三故
    紀之以三者即黄鍾之數所以行其變也太
[082-21b]
    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坤卦用六兩地之數
    故平之以六者即黄鍾之數所以成其化也
    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嵗有十二月故成
    於十二者律吕之全數也明乎三之紀而天
    地人三統上生下生三分損益之法皆舉之
    矣明乎六之平而陽有六律隂有六吕歌奏
    六均以及倍其實四其實之法皆舉之矣明
    乎成於十二而十二月之律應十二辟卦氣
[082-22a]
    及宫均十二皆舉之矣至於調成而為六十
    即五其十二也加二變為八十四即七其十
    二也六十調者五聲之正八十四聲者七音
    之變合五與七則亦十二也律吕之所以大
    成也此三言者後世算數均律之軌範也
漢書律志黄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於
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
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黄鍾
[082-22b]
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師古曰黄鍾之宫律之/最長者比合也可以生
之謂上下相生/也故謂之律本
 律吕正義黄鍾理數篇司馬遷律書曰神生於無形
 成於有形然後數形而成聲神者天地之元氣發為
 元聲者也無形者理也有形者數也此言非理則數
 無由生也又曰核其華道者明矣華者數也道者理
 也言必核其數之真理始可得而見也夫有黄鍾之
 聲必有黄鍾之數有黄鍾之數必有黄鍾之理若無
[082-23a]
 以明其理即無以精其數無以精其數即無以得其
 聲蓋理者數之體數者理之用惟理與數相生故人
 聲與樂器相協而大樂以成焉案律吕新書黄鍾九
 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注曰天地之數始於一
 終於十其一三五七九為陽九者陽之成也其二四
 六八十為隂十者隂之成也黄鍾陽聲之始陽氣之
 動也故其數九分寸之數具於聲氣之元不可得而
 見及斷竹為管吹之而聲和候之而氣應而後數始
[082-23b]
 形焉均其長得九寸審其圍得九分積其實得八百
 一十分長九寸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是為律本度
 量權衡於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而損益焉朱子以
 謂本原第一章圍徑之數是最大節目蓋上古聖人
 心通造化黙㑹中聲製為黄鍾適符天地自然之數
 漢晉而後凡究心於律吕者因未詳考黄鍾之真度
 是以中聲無由而得今欲定黄鍾之管必先定黄鍾
 之度既得黄鍾之度乃考其周徑面冪積實之相生
[082-24a]
 而較以容黍之多寡然後製以器審以音一一脗合
 則理之出於自然者無不歸於大同矣
    蕙田案此言黄鍾為律吕之本也
淮南子曰規始於一一不生故分而為隂陽隂陽合和
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參物三三
如九故黄鍾之律九寸而宫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
一故黄鍾之數立焉律之數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鍾
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為積
[082-24b]
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鍾大數立焉
 李氏光地曰律者紀陽者也故以黄鍾之長為九寸/又因之八十一為黄鍾之數又積之十七萬七十一
 百四十七為黄鍾之大數其數皆以三因之而得葢/八十一者所以為五聲相生之法也十七萬七千一
 百四十七者所以為十二律相生之法也聲窮於角/其數六十四律窮於仲吕其數一十三萬一千七十
 二皆三分損益之所不行故聲律於是乎窮所以然/者自一而至八十一五位此相生所以窮於五自一
 而至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十/二位此相生所以窮於十二也
史記律書置一而九三之以為法注索隠曰漢書律歴/志曰太極元氣函三
為一行之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是謂置一而九三之也韋昭曰置一而九以
[082-25a]
三乗之/是也實如法得長衍/一寸衍注索隠曰實謂以子一/ 乗丑三至亥得十七萬
七千一百四十七為實數如法謂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之法除實得九為黄鍾之長言得一者算術設法
辭也得下有長一下有寸者皆衍字也韋昭曰/得九寸之一也姚氏謂得一即黄鍾之子數凡得九
寸命曰黄鍾之宫
    蕙田案黄鍾之法莫詳於史記生鍾術生鍾
    分二章而此條言黄鍾得數之始實為律吕
    算數之本算數之本者置一而九三之也置
    一謂一分非一寸也實如法得一亦得一分
[082-25b]
    非一寸也凡得九寸寸者假借尺度之名非
    分寸之寸也索隠謂得一者算術設法辭長
    字寸字皆衍字古法相傳必有所本此語實
    得黄鍾算數之妙義能㑹此義自知黄鍾之
    得一者為一分九寸為九分乃造律度十分
    之九而非尺度分寸之九則後世之言九寸
    言十寸者總無所用其紛糾而黄鍾之真度
    可得矣我朝
[082-26a]
 御製律吕正義論黄鍾律曰黄鍾之長九寸非夏
    尺之九寸商尺之九寸亦非歴代諸尺之九
    寸乃本造律度十分之九也以八寸一分立
    法古聖人定黄鍾蓋合九九天數之全以立
    度闡發精詳所謂心通造化黙㑹神明正與
    此註脗合可謂先後聖之同揆矣
    又案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九寸非積
    十分為寸之寸也又何必泥以九分為寸也
[082-26b]
    更何可加一寸為一尺也是置一而九三之
    之寸法也
漢書律厯志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
十二辰始動於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
參之於卯得二十七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又參之於
已得二百四十三又參之於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
於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參之於申得六千五百六
十一又參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參之於戍
[082-27a]
得五萬九千口四十九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
百四十七此隂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
 律吕新書黄鍾寸分數法子一黄鍾/之律丑三為絲/法寅九
 為寸/數卯二十七為毫/法辰八十一為分/數已二百四十三
 為釐/法午七百二十九為釐/數未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分/法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為毫/數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為寸/法戍五萬九千○○四十九為絲/數亥一十七萬七
 千一百四十七黄鍾/之實
[082-27b]
 蔡氏元定曰案黄鍾九寸以三分為損益故以三歴
 十二辰得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黄鍾之實
 其十二辰所得之數在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為黄
 鍾寸分釐毫絲之數在亥酉未巳卯丑六隂辰為黄
 鍾寸分釐毫絲之法其寸分釐毫絲之法用皆九數
 故九絲為毫九毫為釐九釐為分九分為寸九寸為
 黄鍾蓋黄鍾之實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
 以三約之為絲者五萬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約之
[082-28a]
 為毫者六千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十三約之為釐
 者七百二十九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約之為分者八
 十一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約之為寸者九由是
 三分損益以生十一律焉或曰徑圍之分以十為法
 而相生之分釐毫絲以九為法何也曰以十為法者
 天地之全數也以九為法者因三分損益而立也全
 數者即十而取九相生者約十而為九即十而取九
 者體之所以立約十而為九者用之所以行體者所
[082-28b]
 以定中聲用者所以生十一律也
 又曰淮南子謂置一而十一三之以為黄鍾之大數
 即此置一而九三之以為寸法者其術一也夫置一
 而九三之既為寸法則七三之為分法五三之為釐
 法三三之為毫法一三之為絲法從可知矣律書獨
 舉寸法者葢已於生鍾分内黙具律寸分釐毫絲之
 法而又於此律數之下指其大者以明凡例也一三
 之而得三三三之而得二十七五三之而得二百四
[082-29a]
 十三七三之而得二千一百八十七九三之而得一
 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故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以九
 分之則為二千一百八十七又以九分之則為二百
 四十三又以九分之則為二十七又以九分之則為
 三三者絲法也九其三得二十七則毫法也九其二
 十七得二百四十三則釐法也九其二百四十三得
 二千一百八十七則分法也九其二千一百八十七
 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則寸法也一寸九分一分
[082-29b]
 九釐一釐九毫一毫九絲以之生十一律以之生五
 聲二變上下乗除參同契合無所不通蓋數之自然
 也顧自淮南太史公之後即無識其意者如京房之
 六十律雖亦同此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然
 乃謂不盈寸者十之所得為分又不盈分者十之所
 得為小分其餘為强弱不知黄鍾九寸以三損益數
 不出九苟不盈分者十之則其竒零無時而能盡雖
 泛以强弱該之而卒無以見强弱之為幾何則其數
[082-30a]
 之精㣲固有不可得而紀者矣至於杜佑胡瑗范蜀
 公等則又不復知有此數而以意强為之法故通典
 則自南吕而下各自為法固不可以見分釐毫絲之
 實胡范則止用八百一十分乃是以積實生量之數
 為律之長而其因乗之法亦用十數故其餘算亦皆
 棄而不錄蓋非有意於棄之實其重分累析至於無
 數之可紀故有所不得而録耳夫自絲而下雖非目
 力之所能分然既有其數而或一算之差則法於此
[082-30b]
 而遂變不以約十為九之法分之則有終不可得而
 齊者故淮南太史公之書其論此也已詳特房等有
 不察耳
 朱子曰十二律分寸釐毫絲之數鄭氏與太史公說
 不同太史二說又自為異鄭氏之言分寸審度之正
 法也太史之言欲其便於損益而為假設之權制也
 蓋律管之長以九為本上下相生以三為法而鄭氏
 所用正法破一寸以為十分而其下破分為釐破釐
[082-31a]
 為毫破毫為絲破絲為忽皆必以十為數則其數中
 損益之際皆有餘分雖有巧歴終不能盡是以自分
 而下遂不可析而直以九相乗歴十二管至破一寸
 以為一萬九千餘分而後略可得而記焉然亦苦於
 難記而易差終不若太史公之法為得其要而易考
 也蓋其以子為一而十一三之以至於亥則得十七
 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算而子為全律之數亥為全律
 之實可知矣以寅為子之寸數而酉為寸法則其律
[082-31b]
 有九寸可知矣以辰為子之分數而未為分法則其
 寸有九分可知矣以午為子之釐數而已為釐法則
 其分有九釐可知矣以申為子之毫數而卯為毫法
 則其釐有九毫可知矣以戌為絲數而丑為絲法則
 毫有九絲可知矣下而為忽亦因絲而九之雖出權
 宜而不害其得乎自然之數以之損益則三分之數
 整齊簡直易記而不差也其曰黄鍾八寸十分一者
 亦放此意但以正法之數合其權法之分故不同耳
[082-32a]
 其實則不異也
    蕙田案蔡氏以九起算非止得太史公之法
    實黄鍾律度為萬事根本之妙藴也黄鍾以
    九為本以三為用神明自然乃造化之奥機
    其所謂九寸者不過假尺度之名以紀損益
    乗除之數而與尺度之積十為分積分為寸
    之寸截然不同朱子謂為假設之權制可謂
    得其意而與史記注合但止稱其數整齊簡
[082-32b]
    直過於鄭法之難記而易差不知黄鍾自然
    之數妙合天成是以生律生聲極其所至而
    無不通若鄭以分寸審度之法拘泥推測不
    但與律度之本㫖霄壤懸殊即其算數已難
    記而不可行矣嗚呼黄鍾之藴朱子且未能
    盡窺何怪算數家紛爭執礙揣摩擬議而成
    萬世不决之疑也非大聖人孰能心悟神㑹
    而與於此哉
[082-33a]
          右黄鍾之實
史記律書生鍾分子一分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卯二十七分十六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巳二百四
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
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
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
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
[082-33b]
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律吕新書此即三分損益上下相生之數其分字以
 上者皆黄鍾之全數其分字以下者諸律所取於黄
 鍾長短之數也其上下相生之序則晉志所謂在六
 律為陽則當位自得而下生於隂六吕為隂則得其
 所衝而上生於陽者是也大吕夾鍾仲吕止得半聲
 必用倍數乃與天地之氣相應其寸分釐毫絲皆積
 九以為法
[082-34a]
史記生鍾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索隠曰以下/生者謂黄鍾
下生林鍾黄鍾長九寸倍其實者二九十八三/其法者以三為法約之得六為林鍾之長也以上生
者四其實三其法索隠曰四其實者謂林鍾上生太簇/林鍾長六寸以四乗六得二十四以
三約之得八即/為太簇之長也
 律吕新書黄鍾生十一律數子一分一為/九寸丑三分二
 一為/三寸寅九分八一為/一寸卯二十七分十六三為一寸/一為三分
 八十一分六十四九為一寸/一為一分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
 二十八二十七為一寸三三/為一分 一為 釐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
[082-34b]
 一十二八十一為一寸一九/為一分 一為 釐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
 一千二十四二百四十三為一寸一二十七為/一分 三為一釐 為三毫申六
 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七百二十九為一寸/八十一為一分 九
 為一釐一/為一毫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
 十二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寸為二百四十三為一/分 二十七為一釐 三 一毫 一為三絲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六千/五百
 六十一為一寸九七百二十九為一分八/十一為一釐 為一毫 一為一絲亥一十七
 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一萬/九千
[082-35a]
 六百八十三為一寸/二百四十三為一釐 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絲/二十七為一毫 三為一
 三一為/ 忽
 蔡氏元定曰黄鍾生十一律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
 皆下生丑卯巳未酉亥六隂辰皆上生其上以三歴
 十二辰者皆黄鍾之全數其下隂數以倍者即算法/倍其實
 三分本律而損其一也陽數以四者即算法/四其實三分本
 律而増其一也六陽辰當位自得六隂辰則居其衝
 其林鍾南吕應鍾三吕在隂無所増損其大吕夾鍾
[082-35b]
 仲吕三吕在陽則用倍數方與十二月之氣相應蓋
 隂之從陽自然之理也
 十二律之實子黄鍾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全九
 寸半無 丑林鍾十一萬八千□□九十八全六寸
 半三寸不用 寅太簇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全
 八寸半四寸 卯南吕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全
 五寸三分半二寸六分不用 辰姑洗十三萬九千
 九百六十八全七寸一分半三寸五分 巳應鍾九
[082-36a]
 萬三千三百一十二全四寸六分六釐半二寸三分
 三釐不用 午蕤賓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全六
 寸二分八釐半三寸一分四釐 未大吕十六萬五
 千八百八十八全八寸三分六釐六毫半一寸一分
 八釐三毫 申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全五
 寸五分五釐一毫半二寸七分二釐五毫 酉夾鍾
 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全七寸四分三釐七毫三
 絲半三寸六分六釐三毫六絲 戍無射九萬八千
[082-36b]
 三百□□四全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半二寸四
 分四釐三毫四絲 亥仲吕十三萬一千□□七十
 二全六寸五分三毫四絲六忽餘二/算半三寸二分八
 釐六毫二絲二忽
 蔡氏元定曰十二律之實約以寸法則黄鍾林鍾太
 蔟得全寸約以分法則南吕姑洗得全分約以釐法
 則應鍾蕤賓得全釐約以毫法則大吕夷則得全毫
 約以絲法則夾鍾無射得全絲至仲吕之實十三萬
[082-37a]
 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盡二算其數不行此律之
 所以止於十二也
    蕙田案生鍾分十二辰分字以上黄鍾幾分
    之數也分字以下諸律於黄鍾之數取其幾
    分也二與八與十六與六十四諸數陽生陰
    者倍其實陰生陽者四其實也子黄鍾也一
    分者九寸也丑林鍾也分黄鍾九寸為三分
    每分三寸取二分得六寸也寅太簇也分黄
[082-37b]
    鍾九寸為九分每分一寸取八分得八寸也
    卯南吕也分黄鍾九寸為二十七分每三分
    為一寸取十六分得五寸三分三釐三毫三
    絲三忽也辰姑洗也分黄鍾九寸為八十一
    分每九分為一寸取六十四分得七寸一分
    一毫一絲一忽也巳應鍾也分黄鍾九寸為
    二百四十三分每二十七分為一寸取一百
    二十八分得四寸七分四釐零四絲七忽也
[082-38a]
    午蕤賓也分黄鍾九寸為七百二十九分每
    八十一分為一寸取五百一十二分得六寸
    三分二釐九絲八忽也未大吕也分黄鍾九
    寸為二千一百八十七分每二百四十五分
    為一寸取一千二十四分得四寸二分一釐
    三毫為半大吕倍之得八寸四分二釐七毫
    也申夷則也分黄鍾九寸為六千五百六十
    一分每七百二十九分為一寸取四千九十
[082-38b]
    六分得五寸六分一釐八毫六絲五忽也酉
    夾鍾也分黄鍾九寸為一萬九千六百八十
    三分每二千一百八十七分為一寸取八千
    一百九十二分得三寸七分四釐五毫七絲
    為半夾鍾倍之得七寸四分九釐一毫五絲
    也戍無射也分黄鍾九寸為五萬九千四十
    九分每六千五百六十一為一寸取三萬二
    千七百六十八分得四寸九分九釐四毫也
[082-39a]
    亥仲吕也分黄鍾九寸為十七萬七千一百
    四十七分每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為一
    寸取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分得三寸三分
    二釐九毫為半仲吕倍之得六寸六分五釐
    九毫也
 考津緒言呉氏鼎曰生鍾分之分即算家分母分子/之分法為分母十二分字以上皆分母也即三其法
 之法也實為分子分字以下皆分子也即倍其實四/其實之實也總括之不過三分損益四字試置黄鍾
 為實三分而損其一為林鍾置林鍾為實三分而益/其一為太蔟置太蔟為實三分而損其一為南吕置
[082-39b]
 南吕為實三分而益其一為姑洗此其為數與夫置/黄鍾為實三分而取其二為林鍾置黄鍾為實九分
 而取其八為太蔟置黄鍾為實二十七分而取其十/六為南吕置黄鍾為實八十一分而取其六十四為
 姑洗未始有異也由前之法十二律遞為其母而不/以黄鍾為共母由後之法未嘗不遞為其母而實以
 黄鍾為共母自有生鍾之數而十二律之長短自見/原不必立寸分釐毫之名以相泥至若究其所用之
 實則生鍾分乃言律之祖定律之根施之樂/器悉範圍而不過豈無所用而空有其說哉
 呉氏鼐曰史記生鍾術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案陽數起于一隂數起于二
 一一者倍其實之根二二者四其實之根置一而十/一三之三其法之根也黄一則林二太八則南十六
 姑六十四則應一百二十八蕤五百十二則大一千/二十四夷四千九十六則夾八千一百九十二無三
[082-40a]
 萬二千七百六十八則仲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也/此下生者倍其實也林二則太八南十六則姑六十
 四應一百二十八則蕤五百十二大一千二十四則/夷四千九十六夾八千一百九十二則無三萬二千
 七百六十八也此上生者四其實也生鍾分自子一/至十七萬零皆黄鍾之實也乃十一律生于黄鍾而
 以黄鍾為母也若以隂陽各六分之則一者六律之/母也二者六吕之母也又五律以黄鍾為母五律以
 林鍾為母也若以律取妻而吕生子遞而衍之則遞/為母也故置一而十一三之者黄鍾也置二而十三
 之者林鍾也置八而九三之者太蔟也置十六而八/三之者南吕也置六十四而七三之者姑洗也置一
 百二十八而六三之者應鍾也置五百十二而五三/之者蕤賓也置一千二十四而四三之者大吕也置
 四千九十六而三三之者夷則也置八千一百九十/二而兩三之者夾鍾也置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而
[082-40b]
 一三之者無射也至亥則極靜不容再分矣故仲吕/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則黄鍾三分損益之極數也
 凡此皆參天之數也倍其實四其實兩/地之數也夫是之謂參天兩地而倚數
 李氏光地曰天地之間理也氣也聲也形也數也顯/㣲無間者也蓋氣者理之用形聲者氣之化而數者
 形聲之紀也樂律之道其數相生故其氣相生其氣/相生故其聲亦相生而無不應也其必紀以九者何
 數之所以衍而不窮氣之所以運而不息也其必成/以六者何數之衍所以節而氣之運所以裁也易卦
 尊陽而用九樂律亦尊陽而用九故窮則變變則通/者用九之妙也易卦居陰而用六樂律亦居隂而用
 六故先後有序剛柔有偶者用六之功也黄鍾之律/長九寸冪九分積其長八十一分積其冪八百一十
 分莫非九九之用故其道循環而與元氣終始成於/六律究於十二管衍於六十調行於三百六十聲莫
[082-41a]
 非六六之用故其道有常而與天地相似然則數有/阻格則於氣有滯礙數有差繆則於氣有乖逆者亦
 自然之/理矣
    蕙田案黄鍾為律吕之本何也律者法也黄
    鍾法之本也法者何隂陽之理也陽變而聲
    音之道出焉是為律隂合而聲音之用備焉
    是為吕陽包乎隂吕亦律也故曰六律黄鍾
    者六律之始聲音之法也黄鍾何以為聲音
    之法黄鍾九寸九九八十一分是其法也九
[082-41b]
    寸何以為法寸者假度之名九其法也九何
    以為法九乾老陽之䇿參天之數也參天者
    徑一而圍三數起於一行於三一三而三三
    三而九九則復為一至於九則數備矣九者
    三三之數也故黄鍾之數用九也其用九何
    也用九者用三也用三者仍用九也以三用
    九故黄鍾之實子一丑三寅九夘二十七辰
    八十一巳二百四十三午七百二十九未二
[082-42a]
    千一百八十四申六千五百八十一酉一萬
    九千六百八十三戍五萬五千□□四十九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其遞加之數皆
    三也其全數皆九也其必以三遞加而自子
    至亥者何也自子至亥而寸分釐毫絲之數
    與法備也其必備寸分釐毫絲之法與數者
    何也所以生十一律而正五音也十一律何
    以生隂陽之理自然而生也隂陽何以生隂
[082-42b]
    陽互根也隂陽互根陽饒而隂乏故陽三分
    而損一以生隂則為吕吕三分而益一以生
    陽復為律或上或下不得不生也不得不生
    者黄鍾以三用九之數必至於十二也必至
    於十二者天之辰十二次嵗之紀十二月地
    之方十二位隂陽自然之數也然則何以止
    於十二也其數不行也數何以不行亥仲吕
    也仲吕之實十三萬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
[082-43a]
    不盡二算故不行也此黄鍾所以止生十一
    律而成十二也猶卦之自八而六十四大衍
    之數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其用四十有九
    也其正五音何也黄鍾之數九九八十一以
    為宫三分去一而生徵五十四徵三分益一
    而生商七十二商三分去一而生羽四十八
    羽三分益一而生角六十四則五音備也五
    音何以備也其旋相為宫自十二均至六十
[082-43b]
    調加二變為七音八十四聲其相生之數皆
    黄鍾之數也何以為黄鍾之數也皆九也皆
    三分損益也三分損益何也倍其實四其實
    也倍其實四其實者一生二二生四兩地之
    數也黄鍾數九何以有兩地之數也陽得兼
    隂隂不得兼陽故黄鍾之數止用九也用九
    而天下之數備奚止律吕也然則以黄鍾為
    十寸何也曰非也黄鍾九寸者法也非度也
[082-44a]
    十寸者度也非法也度生於法法不生於度
    也以黄鍾為九寸寸十分者何也曰亦非也
    十分者度之分也非法之分也以黄鍾為九
    寸寸九分者何也曰似矣而實非也分者法
    之分乃假借寸分釐毫絲之名以紀黄鍾損
    益乗除之數而行其九九之法實非尋丈尺
    寸之度也故或以為是九而非十或以為是
    十而非九或以為可以九可以十者皆泥於
[082-44b]
    尺度不知律為法者也不知黄鍾為法之本
    者也不知黄鍾為律呂之本者也
          右黄鍾生十一律
淮南子黄鍾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
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上
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
無射上生仲吕仲吕極不生
    蕙田案蕤賓夷則無射三律皆下生者律吕
[082-45a]
    之本數也於隂陽修短之氣未合故大吕夾
    鍾仲吕俱用倍律此淮南子蕤賓重上生乃
    算律之㨗法歴代多宗之二者律法不同得
    寸數則一
前漢書律厯志黄鍾之長三分損一下生林鍾三分林
鍾益一上生太蔟三分太蔟損一下生南吕三分南吕
益一上生姑洗三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鍾三分應鍾益
一上生蕤賓三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吕三分大吕益一
[082-45b]
上生夷則三分夷則損一下生夾鍾三分夾鍾益一上
生無射三分無射損一下生仲吕隂陽相生自黄鍾始
八八為伍
 呉氏鼐曰漢志蕤賓下生大吕用倍數仍與上生同/夷無二律亦然說本史記蓋相生之正法也此與淮
 南子生法異/而得數同
吕氏春秋黄鍾生林鍾林鍾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
生姑洗姑洗生應鍾應鍾生蕤賓蕤賓生大吕大吕生
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吕三分所生
[082-46a]
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鍾大
吕太蔟夾鍾姑洗仲吕蕤賓為上林鍾夷則南吕無射
應鍾為下
 呉氏鼐曰晉書云吕不韋春秋言黄鍾之宫律之本/也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
 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下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
 射上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損/一分以下生後代言律者多宗此說據晉書所載與
 吕覽原文不同今細繹之吕覽原文有誤字當作黄/鍾大吕太蔟夾鍾姑洗仲吕蕤賓為下林鍾夷則南
 吕無射應鍾為上晉志是也㨿晉志所引蕤賓用倍/數仍同淮南陳氏樂書本吕覽淮南王安建蕤賓重
[082-46b]
 上生之議鄭康成之說也此說殊誤彼蓋據黄鍾大/吕太蔟夾鍾姑洗仲吕蕤賓為上一語而以蕤賓為
 上生耳蕤既上生則黄大/太夾姑仲豈盡皆上生耶
    蕙田案觀呉氏說足訂吕覽之文有誤
 鄭康成曰陽管為律隂管為吕布十二辰子為黄鍾
 管圓九分而長九寸同位取妻隔八生子下生者三
 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黄鍾乾之初九也隔八而
 下生林鍾坤之初六林鍾又隔八而上生太蔟之九
 二太蔟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
[082-47a]
 三姑洗又下生應鍾之六三應鍾又上生蕤賓之九
 四蕤賓又上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下生夷則之九
 五夷則又上生夾鍾之六五夾鍾又下生無射之上
 九無射又上生中吕之上六五下六上乃一終矣
後漢書律厯志術曰陽以圓為形其性動隂以方為節
其性靜動者數三靜者數二以陽生隂倍之以隂生陽
四之皆三而一陽生隂曰下生隂生陽曰上生上生不
得過黄鍾之清濁下生不得及黄鍾之數實皆參天兩
[082-47b]
地圓蓋方覆耦承竒之道也黄鍾律吕之首而生十一
律者也
通典十二律相生之法自黄鍾始黄鍾之/管九寸三分損益下
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
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蕤賓蕤賓上生大吕大吕下
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仲吕
仲吕之管長六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謂十二律長短
相生一終於仲吕之法
[082-48a]
 朱子曰自黄鍾至仲吕皆屬陽自蕤賓至應鍾皆屬
 隂此是一箇大隂陽黄鍾為陽大吕為隂每一陽間
 一隂又是一箇小隂陽
 陳氏禮書先王因天地隂陽之氣而辨十有二辰因
 十有二辰而生十有二律統之以三故黄鍾統天林
 鍾統地太蔟統人所以象三才生之以八故黄鍾生
 林鍾林鍾生太蔟太蔟生南吕之類所以象八風律
 生吕為同位所以象夫婦吕生律為異位所以象子
[082-48b]
 母六上所以象天地之六氣五下所以象天地之五
 行其長短有度其多寡有數其損益有宜始於黄鍾
 終於仲吕黄鍾太蔟姑洗損陽以生隂林鍾南吕應
 鍾益隂以生陽蕤賓夷則無射又益陽以生隂大吕
 夾鍾中吕又損隂以生陽何則黄鍾太蔟姑洗陽之
 陽也林鍾南吕應鍾隂之隂也陽之陽隂之陰則陽
 息隂消之時故陽常下生而有餘陰常上生而不足
 蕤賓夷則無射陰之陽也大吕夾鍾仲吕陽之陰也
[082-49a]
 陰之陽陽之隂則陽消隂息之時故陽常上生而不
 足隂常下生而有餘然則子午以左皆上生子午以
 右皆下生矣鄭康成以黄鍾三律為下生蕤賓三律
 為上生其說是也班固則類以律為下生吕為上生
 誤矣
 呉氏鼎曰上生下生之說先儒不同以律為下生吕
 為上生者史記生鍾分及前漢志晉志劉歆京房蔡
 邕也以黄鍾三律為下生蕤賓三律為上生者史記
[082-49b]
 律寸及鄭康成孔頴達淮南通典禮書也依律下生
 吕上生則大吕夷則仲吕止得半律依黄鍾三律下
 生蕤賓三律上生則皆得正律朱子鍾律篇各存其
 說而相生圖則用鄭孔蔡氏律吕新書以鄭孔之說
 為隂陽錯亂無倫而又謂大夾仲三吕在陽則用倍
 數是欲避律上生吕之名而仍用律上生吕之實矣
 陳氏以陽消隂息之理破錯亂無倫之疑最為得之
 律吕正義律吕始黄鍾終應鍾止於十二者聖人審
[082-50a]
 音制律其生聲之理不得不止於十二故國語曰紀
 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至蕤賓之生
 大吕漢志下生通典主上生主下生者宗司馬遷律
 書主上生者宗淮南之說也而朱子儀禮經傳通解
 亦取上生蓋蕤賓下生則三分損益僅得大吕之半
 必倍之始得其全上生則三分益一適得大吕之全
 其數則黄鍾太蔟之中而聲界黄鍾太蔟之交與其
 下生而得其半孰若即用上生之直㨗簡當耶此以
[082-50b]
 聲音度數言之而宜用上生者也黄鍾一陽復始為
 十一月之律三分損益下生林鍾為六月之吕此陽
 生隂宜下生也林鍾三分益一上生太蔟為正月之
 律此隂生陽宜上生也太蔟三分損一下生南吕為
 八月之吕此陽生陰宜下生也南吕三分益一上生
 姑洗為三月之律此隂生陽宜上生也姑洗三分損
 一下生應鍾為十月之吕此陽生隂宜下生也應鍾
 三分益一上生蕤賓為五月之律此隂生陽宜上生
[082-51a]
 也至蕤賓之生大吕復用上生者蓋自黄鍾十一月
 之律一陽始生而大吕十二月之吕二陽相繼位雖
 居陰而氣實應乎陽蕤賓五月之律一隂始生位雖
 居陽而氣則屬乎隂故蕤賓之生大吕實以隂生陽
 而宜上生者也自蕤賓一隂生而夷則七月之律無
 射九月之律氣皆為隂自黄鍾一陽生而夾鍾二月
 之吕仲吕四月之吕氣皆為陽故大吕生夷則為下
 生夷則生夾鍾為上生夾鍾生無射為下生無射生
[082-51b]
 仲吕為上生是皆緣蕤賓上生而然此以隂陽理氣
 言之而宜用上生者也古之聖王制為十二律吕以
 配十有二月節四時之變明消息之機一皆本乎隂
 陽陰陽之辨精則理明而數備故律吕三分損益上
 下相生之法誠千古不易之至理也
 呉氏鼐曰正義取陳用之之說而廣其義與蔡邕陽/生隂為下生隂生陽為上生之說及朱子律吕相生
 為小隂陽子午交界是大隂陽之說俱合其義精矣/但陳氏以漢志為誤殆不知漢志蕤夷無三律下生
 而又用倍者皆子一分/丑三分二之本數也
[082-52a]
後漢書律厯志京房法黄鍾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林鍾十一萬八千九十八太簇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
四南呂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
六十八應鍾九萬三千三百十二蕤賓十二萬四千四
百十六大吕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夷則十一萬五
百九十二夾鍾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無射九萬八
千三百零四仲吕十二萬一千七十二
 律吕新書桑氏悅曰蕤賓之實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由是而下生大吕當損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二
[082-52b]
 而為大吕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可也何反益蕤賓/之一而得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之數乎先儒云
 黄鍾生十一律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皆下生丑夘/巳未酉亥六隂辰皆上生隂數倍其實陽數四其實
 大吕當未未隂辰也而四其實可乎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此律之所由成也蕤賔既益應鍾之一大吕又
 益蕤賓之一可乎曰朱子云十二管隔八相生自黄/鍾之管陽皆下生隂皆上生自蕤賓之管隂反下生
 陽反上生以象天地之氣也若拘古法而以陽必下/生隂必上生則以之候氣而氣不應以之作樂而樂
 不和此鄭氏重上生法所以為不易之論也惜乎西/山當時失載其說不能不使初學之疑也范氏從子
 至已陽生隂退故律生吕言下生吕生律言上生從/午至亥陽升隂退故律生吕言上生吕生律言下生
 梁氏寅曰班志隔八相生一下一上則終于中吕其/長止三寸三分有竒京房之法則至蕤賓重上生凡
[082-53a]
 五下六上終于中吕其長八寸六分有竒若仲吕止/三寸三分有竒則雖三分益一不能復生黄鍾之律
 故用六寸六分則三分益/一而可以復生黄鍾者也
 陳氏埴曰律吕隔八生子上生者三分益一如林鍾/生太簇自六寸上生為八寸也下生者三分去一如
 黄鍾生林鍾自九寸下生為六寸也古史謂陽必下/生隂必上生若拘此法則十二月之律無此降殺之
 序以之候氣則氣不應矣以之制樂則樂不和矣故/鄭康成有重上生法自黄鍾生至蕤賓則陽反生上
 隂反生下六五而終矣其比次降殺之序可用以/候氣可用以制樂乃天然之法非巧算所能為者
 呉氏鼐曰京房以子丑寅卯辰五陽辰為下生巳午/未申酉戌六隂辰為上生葢十二律中除仲吕不返
 生外惟蕤賓重上生餘則一上一下此算律之㨗法/也若其本法則大吕當八萬二千九百四十四夾鍾
[082-53b]
 當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仲吕當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但本法大吕夹鍾仲吕俱得子聲倍之而正聲
 乃合故本數者天地氣化相生之缺䧟也倍之而合/正聲者人事輔相裁成之妙用也即重上生之㨗法
 亦所以補氣/化之缺䧟也
    蕙田案以上律吕三分損益之數蕤賓重上
    生法
 律吕正義定律吕之長損益相生篇自古論律吕者
 必先考黄鍾之長黄鍾之長定而十一律吕皆由此
 定律吕新書言黄鍾九寸寸作十分為九十分又言
[082-54a]
 黄鍾九寸寸作九分為八十一分夫九十分乃黄鍾
 之正數而八十一分原於管子絃音五聲度分史記
 淮南子遂以為管音度分新書雖兼取之而九寸之
 說實不可易但尺度不明則執九寸之說亦不能無
 失故定律吕之長必以古尺通之今尺比例推求然
 後真數可得以古尺言之黄鍾九寸三分損益得六
 寸為林鍾林鍾三分益一得八寸為太蔟太蔟三分
 損一得五寸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三㣲三纎有
[082-54b]
 竒為南吕南吕三分益一得七寸一分一釐一毫一
 絲一忽一㣲一纎有竒為姑洗姑洗三分損一得四
 寸七分四釐零七絲四忽零七纎有竒為應鍾應鍾
 三分益一得六寸三分二釐零九絲八忽七㣲六纎
 有竒為蕤賓蕤賓三分益一得八寸四分二釐七毫
 九絲八忽三㣲五纎有竒為大吕大吕三分損一得
 五寸六分一釐八毫六絲五忽五㣲六纎有竒為夷
 則夷則三分益一得七寸四分九釐一毫五絲四忽
[082-55a]
 零九纎有竒為夾鍾夾鍾三分損一得四寸九分九
 釐四毫三絲六忽零六纎有竒為無射無射三分益
 一得六寸六分五釐九毫一絲四忽七㣲四纎有竒
 為仲吕仲吕三分益一得八寸八分七釐八毫八絲
 六忽三㣲三纎有竒比之黄鍾九寸不足一分二釐
 一毫一絲三忽六㣲六纎有竒以今尺言之黄鍾之
 七寸二分九釐損益相生則林鍾得四寸八分六釐
 太蔟得六寸四分八釐南吕得四寸三分二釐姑洗
[082-55b]
 得五寸七分六釐應鍾得三寸八分四釐蕤賓得五
 寸一分二釐大吕得六寸八分二釐六毫六絲六忽
 六㣲六纎有竒夷則得四寸五分五釐一毫一絲一
 忽一㣲一纎有竒夾鍾得六寸零六釐八毫一絲四
 忽八㣲一纎有竒無射得四寸零四釐五毫四絲三
 忽二㣲有竒仲吕得五寸三分九釐三毫九絲零九
 㣲四纎有竒至仲吕上生比黄鍾原數不足九釐八
 豪一絲二忽零六纎有竒夫黄鍾古尺之度所生律
[082-56a]
 吕其分寸如彼今尺之度所生律吕其分寸如此古
 尺之度為數多今尺之度為數少數多者横黍之所
 生數少者縱黍之所累數之多少雖異而管之長短
 則同今尺之七寸二分九釐正古尺之九寸也至於
 仲吕不能還生黄鍾乃數之使然蓋十二律吕上下
 相生損之漸少而益之不足故仲吕上生之變黄鍾
 雖不及黄鍾一分上下而其數仍與黄鍾相近不得
 自成一律其聲亦與黄鍾相近不能自成一音細繹
[082-56b]
 其理下生而損上生而益損益之間數有消長亦如
 氣盈朔虚之有閏分此古人所以以律吕配之十二
 月也
 定律吕之積損益相生篇制律吕之法以積實容黍
 為要者蓋因管之長短廣狹依此以正而聲之洪纎
 髙下賴此以生是以必得黄鍾之真積然後中聲可
 定由是三分損益以為十一律吕而積無不合聲無
 不諧但古今尺度不同則縱長周徑因之而積實之
[082-57a]
 數亦異必考核古今積數之異而驗以容受之同然
 後律吕之真分可辨也黄鍾積實古尺之八百一十
 分與今尺之四百三十分四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
 毫為數不同而體之積分龠之容黍千二/百粒實未嘗異
 故十二律吕之積損益相生皆本於此黄鍾古尺之
 積八百一十分三分損益得五百四十分為林鍾林
 鍾三分益一得七百二十分為太蔟太蔟三分損一
 得四百八十分為南吕南吕三分益一得六百四十
[082-57b]
 分為姑洗姑洗三分損一得四百二十六分六百六
 十六釐六百六十六毫有竒為應鍾應鍾三分益一
 得五百六十八分八百八十八釐八百八十八毫有
 竒為蕤賓蕤賓三分益一得七百五十八分五百一
 十八釐五百一十八毫有竒為大吕大吕三分損一
 得五百零五分六百七十九釐零一十二毫有竒為
 夷則夷則三分益一得六百七十四分二百三十八
 釐六百八十三毫有竒為夾鍾夾鍾三分損一得四
[082-58a]
 百四十九分四百九十二釐四百五十五毫有竒為
 無射無射三分益一得五百九十九分三百二十三
 釐二百七十三毫有竒為仲吕若夫今尺之積黄鍾
 之四百三十分四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毫三分損
 益則林鍾得二百八十六分九百七十八釐一百四
 十毫太蔟得三百八十二分六百三十七釐五百二
 十毫南吕得二百五十五分零九十一釐六百八十
 毫姑洗得三百四十分一百二十二釐二百四十毫
[082-58b]
 應鍾得二百二十六分七百四十八釐一百六十毫
 蕤賓得三百零二分三百三十釐八百八十毫大吕
 得四百零三分一百零七釐八百四十毫夷則得二
 百六十八分七百三十八釐五百六十毫夾鍾得三
 百五十八分三百一十八釐零八十毫無射得二百
 三十八分八百七十八釐七百二十毫仲吕得三百
 一十八分五百零四釐九百六十毫夫製管取聲皆
 由於積實則十一律吕之積宜與黄鍾並詳而言律
[082-59a]
 者多未及焉蓋因其所定律吕之長與面冪相乗積
 數有未合耳十二律吕之度太蔟以上得全寸而無
 竒零故未顯同異南吕以下積差漸多南吕古尺之
 長五寸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忽有竒與面冪九方
 分相乗得積四百八十分如以南吕為五寸三分與
 面冪九方分相乗止得積四百七十七分則少三分
 至無射四寸九分九釐四毫三絲六忽與面冪相乗
 得四百四十九分四百九十二釐有竒如以無射為
[082-59b]
 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與面冪相乗止得積四百
 三十九分六百三十二釐則少九分八百六十釐凡
 制樂之法皆以積數倍之或加四倍或加八倍或加
 至十數倍及其用也若積少一分四倍則差四分八
 倍則差八分積少九分四倍則差三十六分八倍則
 差七十二分夫聲音之發所辨正在中容實積多寡
 毫釐之際而可因其竒零遂畧之耶至於黄鍾之龠
 積八百一十分容千二百黍蓋所積之分方分也所
[082-60a]
 容之黍圓粒也以方分度圓粒則必有空隙故合八
 百一十分之方適容千二百黍之圓乃為虚實相應
 之凖則焉然十二律吕之管皆生於黄鍾而論者亦
 止及黄鍾之容其他俱未載夫積分猶恐虚數之難
 憑而容粒則有實黍之可証故容黍之分亦當用三
 分損益以核之黄鍾容千二百黍三分損一得八百
 黍為林鍾林鍾三分益一得一千零六十七黍為太
 簇太簇三分損益得七百一十一黍為南吕南吕三
[082-60b]
 分益一得九百四十八黍為姑洗姑洗三分損一得
 六百三十二黍為應鍾應鍾三分益一得八百四十
 三黍為蕤賓蕤賓三分益一得一千一百二十四黍
 為大吕大吕三分損一得七百四十九黍為夷則夷
 則三分益一得九百九十九黍為夾鍾夾鍾三分損
 一得六百六十六黍為無射無射三分益一得八百
 八十八黍為仲吕仲吕三分益一得一千一百八十
 四黍凡餘分過大半者進/一黍不及半者不計夫體積雖有古今尺度之
[082-61a]
 殊而容黍則一是以假黍以證分推分以定律以千
 二百黍實黄鍾之龠不虧不溢則其他律吕之容受
 亦皆無一黍之差也是知古人制律有積分以驗實
 體有容受以驗積分所以互相比較務得律吕之真
 度故並著其同異俾觀者得取衷焉
    蕙田案以上律吕之長律吕之積三分損益
    之數亦蕤賓重上生之㨗法
 考律緒言呉氏鼎曰言律者皆曰三分損益矣何以/三分何以損益未有明其所由然者惟明葛中選泰
[082-61b]
 律謂一位具三合三參天也三損一存二兩地也三/損一矣存二之中仍具三焉遞而生之皆三也存二
 之中各分二焉倍而行之皆兩也是以一位之中凖/三是三其兩也凖兩是兩其三也三者遞生也倍者
 自生也案聲音之理不過一律而一吕律吕之辨不/過一隂而一陽隂陽之數不過一參而一兩參者三
 分所從出也兩者損益所從出也凡聲屬巨若雷霆/細如蚊蚋其間髙下清濁至於無算及其此聲與彼
 聲而為用也總不出乎相生相應之理相生者一母/一子母一而子三相應者一全一半全一而半二由
 三而九而二十七而八十一其數不同同歸於三由/二而四而八而十六其數不同同歸於二一三一二
 而律之變化盡矣則三分損益而律之變化盡矣/彼有不用三分損益之法者于音理曷有當耶
 李氏光地曰律之以損益相生何也曰凡象數皆起/於隂陽象者方圓相變者也數者竒耦相生者也故
[082-62a]
 方之内圓必得外圓之半皆以積實言其外圓必得/内圓之倍圓之内方亦必得外方之半其外方亦必
 得内方之倍律之上生為下生之倍下生為上生之/半其理一也蓋方圓函蓋竒耦乗負隂陽變化天地
 生生之道也苟其象之所生同數之所起同則上下/無不應也外内無不合也倍半無不和也故司馬遷
 律書謂之同類今西人算學謂之比例孔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此之謂也夫金石之鏗訇與絲絃之
 繁細物性迥然殊矣而各以其性為聲律則無不相/應者豈非同類比例之說乎其相生必以隔八何也
 曰比位者隂陽相合之情也隔七者隂陽相對之義/也隔八者隂避陽位偏正之分尊卑之等也夫然後
 理順情和/而相應矣
 辨不用三分損益
[082-62b]
 明鄭世子朱載堉著律吕精義剏為新法不用三分/損益不拘隔八相生専恃開方乗除自黄鍾倍律轉
 生十二次仍得黄鍾正律正律生半律或左旋/或右旋或隔六或逐位往而復返循環無端
 呉氏鼎曰新書載宋胡瑗病仲吕反生不及黄鍾乃
 遷就林鍾以下圍徑以就黄鍾清聲何承天劉焯欲
 増林鍾以下十一律之分使至仲吕反生黄鍾蔡氏
 論之以為惟黄鍾一律成律他十一律皆不成律今
 載堉之法損十一律之分使反生黄鍾半數亦猶何
 劉増十一律之數使反生黄鍾原數正所謂惟黄鍾
[082-63a]
 一律成律耳至其所用開方乗除皆有遺棄不盡之
 數考京房六十律相生法餘分皆棄不用蔡氏論之
 曰夫律學㣲妙其生數之法正在毫釐秒忽之間京
 房乃以不盡之算不容損益遂或棄之或増之則其
 畸贏贅虧之積亦不得為此律矣今載堉之法正京
 房或棄或増之病蔡氏所訶不得為律者乃反以秒
 忽不盡為自然之理三分損益為疎舛之法不亦異
 乎
[082-63b]
          右三分損益
史記律書得九寸命曰黄鍾之宫
淮南子黄鍾之長修九寸
 律吕新書黄鍾長九寸
 律吕正義黄鍾律分篇黄鍾之律有長與圍徑則有
 尺度有尺度然後數立焉黄鍾元聲原未絶於世而
 造律之尺獨難得其真隋志載歴代尺一十五等其
 後改革益甚至律吕新書所載如周尺漢劉歆銅斛
[082-64a]
 尺蔡邕銅龠尺建武銅尺魏杜夔尺晉田父玉尺始
 平古銅尺汲冡玉律尺劉曜土圭尺劉宋錢樂之渾
 儀尺後魏元延明尺後周玉尺梁景表尺隋開皇水
 尺五代王朴律凖尺宋和峴尺李照尺胡瑗阮逸尺
 鄧保信尺大晟樂尺共二十餘種然尺者所以度律
 而黍者所以定尺古今尺度雖各不同而律之長短
 自不可更黍之大小又未嘗變故黄鍾之分參互相
 求而可得其真也宋李照以縱黍累尺管容千七百
[082-64b]
 三十黍空徑三分固失於大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
 千二百黍空徑三分四釐六毫亦非真度通志載夏
 尺十寸商尺十有二寸周尺八寸自三代而後尺雖
 不一大約長不踰商尺短不減周尺今黄鍾之長九
 寸非夏尺之九寸商尺之九寸亦非歴代諸尺之九
 寸乃本造律度十分之九也夫以夏尺商尺之度制
 為黄鍾之龠其容受逾於千二百黍固不必言嘗以
 今尺之八寸為周尺立法制為黄鍾之龠其容黍又
[082-65a]
 少歉更以今尺之八寸一分立法乃恰合千二百黍
 之分始知古聖人定黄鍾之律蓋合九九天數之全
 以立度且驗之今尺縱黍百粒得十寸之全而横黍
 百粒適當八寸一分之限明鄭世子載堉律吕精義
 審度篇亦載横黍百粒當縱黍八十一粒又前漢志
 曰黄鍾之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
 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夫廣者横之謂也九十分為
 黄鍾之長則黄鍾為九十横黍所累明矣以横黍之
[082-65b]
 度比縱黍之度即古尺之比今尺以古尺之十寸即/横
 黍一百/之度為一率今尺之八寸一分即縱黍八/十一之度為二率
 黄鍾古尺九寸為三率推得四率七寸二分九釐即
 黄鍾今尺之度也夫考音而不審度固無特契之理
 審度而不驗黍亦無恰符之妙依今所定之尺造為
 黄鍾之律考之於聲既得其中實之以黍又適合千
 二百之數然則八寸一分之尺豈非古人造律之真
 度耶
[082-66a]
    蕙田案黄鍾九寸始於史記淮南子律吕新
    書從之九寸者九分也黄鍾律度以三用九
    故九九則八十一分非尺度之分寸也後人
    不知九為黄鍾度法而泥於九寸為尺寸之
    寸故或以為寸十分或以為一尺或以黍定
    尺或謂不當以黍定尺或以錢校尺論議紛
    紜而黄鍾之真度卒不可得古律吕卒不可
    求我
[082-66b]
 聖祖天亶神聖心通律吕之原即以九九之數定
    黄鍾而横黍之廣恰合八寸一分之限考之
    於聲則得其中實之以黍又適合一千二百
    之數豈非心通造化而為萬世法者哉彼不
    得其原而徒為尺度揣摩之術者可一舉而
    空之矣
 辨史記八寸七分一之說
 史記誤刋本曰黄/鍾八寸七分一
[082-67a]
 索隠曰律九九八十一故云長八寸十分一舊本作
 七分蓋誤也 朱子曰蔡京用事作樂盡破前代之
 言樂者因作中聲正聲如正聲九寸中聲只八寸七
 分一案史記七字多錯乃是十分一其樂只是杜撰
 至今用之
 辨漢書九寸寸十分之說
 漢書律厯志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
 呉氏鼎曰此言黄鍾九寸寸十分之始京房劉歆鄭
[082-67b]
 康成並同後世如李照房庶胡瑗范景仁司馬光皆
 用此說而明何塘曰漢志謂黄鍾之律九寸加一寸
 為一尺夫度量權衡所以取法於黄鍾者貴其與天
 地之氣相應也若加一寸以為尺則又何取於黄鍾
 殊不知黄鍾之長固非人所能為漢志不知乃欲加
 黄鍾為一寸謬矣
    蕙田案加一寸為尺者亦由不知黄鍾之寸
    乃假借之辭固不得以度之一寸十分為比
[082-68a]
    也
 辨朱載堉黄鍾一尺之說
 朱載堉曰一分者總為一段也命黄鍾為一尺故曰/子一分丑三分二乃一尺中三寸之二寅九分八乃
 一尺中九/分之八
    蕙田案一尺之說最為無理不足辨皆由泥
    於度尺而然也
 辨黄鍾三寸九分之解
 吕氏春秋黄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
[082-68b]
 之阮隃之隂取竹於嶰豀之谷以生空厚竅均者斷
 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吹曰
 含少
 樂典曰黄帝命伶倫斷竹兩節間聲出三寸九分故/吹曰含少合其無聲者四十二分則為全律三十九
 子半數也陽猶麗隂隂含少陽是以名也四古樂經/傳自黄鍾八寸一分上下相生窮于應鍾 寸二分
 則其中間長短相距取用之數蓋三寸九分而已伶/倫先得嶰谿之竹斷取一均間别其三寸九分之内
 穴孔而吹之以備黄鍾之五聲故總其全體而命之/曰黄鍾之宫而以其所穴之孔為黄鍾所含之少聲
 也矣朱載堉曰後學未逹指三寸九分為黄鍾之長/誤 八寸一分三寸九分合為十二寸即律吕之全
[082-69a]
 數寸季本曰當為長/九 空徑三寸之誤
    蕙田案吕覽三寸九分之說樂典以為聲出
    三寸九分乃是吹口古樂經傳以下人各執
    一說皆揣擬無當惟
 御製律吕正義曰間甞截竹為管詳審其音黄鍾
    之半律不與黄鍾合而合黄鍾者為太簇之
    半律吕氏春秋以三寸九分之管為聲中黄
    鍾之宫即半太簇合黄鍾之義乃知三寸九
[082-69b]
    分者論宫均相應之半聲而非論其長也故
    吕氏曰吹之則明指聲矣曰含少少者非即
    半律之義耶後人但以長短之數欲牽合九
    寸八十一分多見其臆鑿也
 附今尺八寸七分一之數
 律吕正義曰黄鍾古尺九寸今尺七寸二分九釐今/案
 古尺十寸當今尺八寸一分故黄鍾之管於/古尺為九寸於今尺為七寸二分九釐也
 大吕古尺八寸四分二釐七毫今尺六寸八分二釐
[082-70a]
 六毫
 太蔟古尺八寸今尺六寸四分八釐
 夾鍾古尺七寸四分九釐一毫今尺六寸零六釐八
 毫
 姑洗古尺七寸一分一釐一毫今尺五寸七分六釐
 仲吕古尺六寸六分五釐九毫今尺五寸三分九釐
 三毫
 蕤賓古尺六寸三分二釐今尺五寸一分二釐
[082-70b]
 林鍾古尺六寸今尺四寸八分六釐
 夷則古尺五寸六分一釐八豪今尺四寸五分五釐
 一毫
 南吕古尺五寸三分三釐三毫今尺四寸三分二釐
 無射古尺四寸九分九釐四毫今尺四寸零四釐五
 毫
 應鍾古尺四寸七分四釐今尺三寸八分四釐
    蕙田案以上黄鍾寸法
[082-71a]
漢書律厯志黄鍾八百一十分
後漢鄭康成月令注曰凡律空圍九分
 蔡氏邕銅龠銘曰龠黄鍾之宫空圓九分容黍千二
 百粒
 月令章句曰黄鍾之管徑三分圍九分
 孟氏康曰黄鍾律孔徑三分參天之數圍九分終天
 之數
 韋氏昭曰黄鍾管徑三分圍九分因而九之九九八
[082-71b]
 十一故黄鍾之數立焉
 晉志曰十二律空徑三分
 隋志曰黄鍾之管徑三分長九寸
 宋史志曰皇祐中詔王洙范鎮如房庶說造律徑三
 分圍九分容千二百黍
 胡氏瑗曰黄鍾徑三分四釐六毫圍十分三釐八毫
 又曰黄鍾律管每長一分内實十三黍又三分黍之
 一圍中容九方分也後儒執守孤法多不能貫知權
[082-72a]
 量之法但制尺求律便為堅證因謂圍九分者取圍
 圓九分爾以是圍九分之誤遂有徑三分之說若從
 徑三圍九之法則黄鍾之管止容九百黍積止六百
 七分半如此則黄鍾之聲無從而正權量之法無從
 而生
 房氏庶曰大其空徑四釐六毫是以樂聲太髙
 范氏鎮曰古律空徑三分圍九分今新律三分四釐
 六毫此四釐六毫何從出 又曰古者以竹圍為律
[082-72b]
 竹形本圓何以方分置算又算法圓分謂之徑圓方
 分謂之方斜所謂徑三圍九方五斜七是也今圓分
 何以方法算之此算法之非是也
 司馬氏光曰徑三圍九數家言其大要耳若以宻率
 言之徑七分圍二十有二分也
 胡氏銓曰班固以八十一分為黄鍾之實起十二律
 之周徑度其長以容其實初未嘗有徑三圍九之說
 也康之徒惑於八十一分之實以一寸為九分而不
[082-73a]
 察方圓之異於是徑三圍九之論興焉夫律之形圓
 如以為徑三圍九則刓其四角之方而不足於九分
 之數以之容黍豈能至於千二百哉然則所謂圍九
 分方也何以知之知龠之方則知黄鍾之分安得而
 不方哉圍九分方而圜之則徑不止於三分矣故夫
 徑三圍九之說孟康為之也
 朱子鍾律篇曰黄鍾圍九分徑三分四釐六毫 又
 曰古者只說空圍九分不說徑三分蓋不啻三分有
[082-73b]
 竒也
 蔡氏元定曰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又曰案十二律圍徑自先漢以前傳記並無明文惟
 班志云黄鍾八百一十分由此之義起十二律之周
 徑然其說乃自以律之長自乗而因之以十配合為
 說耳未可以為據也惟審度章云一黍之廣度之九
 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嘉量章則以千二百黍實
 其龠謹權衡章則以千二百黍為十二銖則是累九
[082-74a]
 十黍以為長積千二百黍以為廣可見也夫長九十
 黍容千二百黍則空圍當有九方分乃是圍十分三
 釐八毫徑三分四釐六毫也每一分容十三黍又三
 分黍之一以九十因之則一千二百也又漢斛銘文
 云律嘉量方尺圓其外庣旁九釐五毫冪百六十二
 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嘉量之法合龠
 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石一石積一千六
 百一十寸為分者一百六十二萬一斗積一百六十
[082-74b]
 二寸為分者十六萬二千一升積十六寸二分為分
 者一萬六千二百一合積一寸六分二釐為分者一
 千六百二十則黄鍾之龠為八百一十分明矣空圍
 八百一十分則長累九十黍廣容一千二百黍矣蓋
 十其廣之分以為長十一其長之分以為廣自然之
 數也自孟康以律之長十之一為圍之謬其後韋昭
 之徒遂皆有徑三分之說而隋志始著以為定論然
 累九十黍徑三黍止容黍八百有竒終與一千二百
[082-75a]
 黍之法兩不相通而律竟不成唐因聲制樂雖近於
 古而律亦非是本朝承襲皆不能覺獨胡安定以為
 九分者九方分也以破徑三分之法然所定之律空
 圍不同則亦不成律矣
 性理大全彭氏曰黄鍾律管有周有徑有面冪有空
 圍内積有從長如史記論縱長律歴志論縱長及積
 東漢鄭氏注月令論冪東漢蔡氏月令章句論縱長
 皆不易之論獨周徑之說漢以前俱無明文漢律歴
[082-75b]
 志開端未竟東漢蔡氏始創為徑三分之說晉孟氏
 以後諸儒續為徑三分圍九分之說宋胡氏蔡氏又
 為徑三分四釐六毫圍十分三釐八毫之說然考之
 古方圍周徑冪積皆未有合嘗依東漢蔡氏所言徑
 三分以宻率乗除止得空圍内面冪七分七釐竒乃
 少一分九十二釐竒空圍内積實止得六百三十六
 分竒乃少一百七十三分竒如此則黄鍾之管無乃
 太狭蓋黄鍾空積忽㣲若徑内差一忽即面冪及積
[082-76a]
 所差忽數至多此東漢蔡氏之說所以不合也晉孟
 氏諸儒言徑三分圍九分用徑一圍三之法雖是古
 率然以宻率推之徑一則圍三有竒假如徑七則圍
 當二十有二今依孟氏所言徑三分則圍長當九分
 四釐二毫一秒强不但止於九分也若依九分圍長
 之數則徑當止有二分八釐六毫二秒六忽强又不
 及三分也此晉孟氏諸儒之說所以不合也宋胡氏
 不主徑三圍九之說大意疑其管狹耳然所言徑三
[082-76b]
 分四釐六豪圍十分三釐八毫亦用徑一圍三之率
 若依所言三分四釐六毫徑當得圍十分八釐七毫
 六秒二忽强不但止於十分三釐八毫也若依十分
 三釐八毫圍則徑止得三分三釐竒又不及三分四
 釐六毫也此宋胡氏之說所以不合也宋蔡氏說徑
 圍分數與胡氏同至於算法用圓田術三分益一得
 一十二開方除之求徑又以徑相乗以管長乗之用
 三分益一四分退一之法求冪積今姑依其說以九
[082-77a]
 方分平置又三分益一以三方分割置於九方分之
 外其積十二方分其縱横可得三分四釐六毫强不
 盡二毫八絲四忽如蔡氏之說但依此徑以宻率相
 乗則空圍内面冪不但止得九方分乃得九方分零
 四十釐六十毫五十七秒十四忽竒空圍内積實不
 但止得八百一十分乃得八百四十六分五百四十
 五釐一百四十二秒六百忽竒如此則黄鍾之管無
 乃太大細考之方内之圓所占者不止四分三圓外
[082-77b]
 之方所當退者又不及四分一以所知三分益一四
 分退一乃算家大約之法此宋蔡氏之說所以又不
 能盡合也今欲求黄鍾的實定數取此管九寸寸作
 十分分作十釐釐作十毫毫作十秒秒作十忽以合
 天地五位終於十之數乃以十乗八十一得八百一
 十分以八百一十分配九十分管知此管長九十分
 空圍中容八百一十分即十分管長空圍中容九十
 分一分管長空圍中容九分乃以此管面空圍中所
[082-78a]
 容九分以平方冪面推之知一分有百釐釐有百毫
 毫有百秒秒有百忽積而計之九平方分通有面冪
 九萬萬忽依宻率乗除得圓周長十分六釐三毫六
 秒八忽萬分忽之六千三百一十二又以圓周求徑
 計三分三釐八毫四秒四忽萬分忽之五千六百四
 十五又以半徑半周相乗仍得九萬萬忽内一忽弱
 通得面冪九平方分也既以周徑相乗復得面冪如
 此則黄鍾之廣與長及空圍内積實皆可計矣故面
[082-78b]
 冪計九方分深一分管則空圍内當有九立方分深
 九十分管計九十則空圍内當有八百一十立方分
 此即黄鍾一管之實其數與天地造化無不相合此
 算法所以成也算法既成之後或以竹或以銅别為
 之依其長作九十分乃取九十分之分計三分三釐
 八毫四秒四忽萬分忽之五千六百四十五以合孔
 徑如此則圍長面冪與夫空圍内積自然無不脗合
 特徑數自入毫以下非可細分而算法積忽與秒不
[082-79a]
 容不然耳
 李氏光地古樂經傳曰彭氏之算庶幾得之秒忽之
 下有不盡之分則亦無形之可紀也蓋方體之積十
 四則内容之圓其積十一故知益一退一之法為古
 人疎率以積求周者置積為實以八十八乗之以七
 除之平方開之以周求徑者置周為實以徑法七因
 之以周法二十二除之以周徑求積者置周折半為
 實以徑折半為法乗之此彭氏之說也若以積求徑
[082-79b]
 則置積為實以十四乗之以十一除之平方開之以
 徑求周則置徑為實以周法二十二乗之以徑法七
 除之其所得之數亦皆符㑹
 律吕正義定黄鍾縱長體積面冪周徑篇律吕新書
 黄鍾長九寸空圍九分言圓面積/九方分也積八百一十分夫
 有縱長有體積則面冪圍徑自可得而考矣漢蔡邕
 晉孟康吴韋昭皆主徑三圍九以今所定比例四率
 法求之得面冪六分七十五釐平方定位法百釐成/分百分成寸故曰幾
[082-80a]
 十幾分幾/十幾釐以長九十分乗之得體積六百零七分五
 百釐立方定位法千釐成分千分成寸故/曰幾百幾十幾分幾百幾十幾釐比之八百
 一十分母乃太少宋胡瑗蔡元定主徑三分四釐六
 毫用定率求之得面冪九分三十九釐三十九毫以
 長九十分乗之得體積八百四十五分四百五十一
 釐比之八百一十分則又過之惟劉宋祖沖之宻率
 求得徑三分三釐八毫四絲四忽面冪八分九十九
 釐九十七毫有竒其數為近但其法以周率二十二
[082-80b]
 四之猶用圓田術三分益一起算故小餘猶未宻耳
 夫執一說而不參互相求則於理有遺參互相求而
 不用宻法比例則於數有遺今置黄鍾古尺積八百
 一十分以九十分歸之得面冪九方分用比例四率
 相求表内面線相等面積不同定數為比例以圓面
 積一十萬為一率方面積一十二萬七千三百二十
 四為二率今面冪九方分為三率推得四率一十一
 分四十五釐九十毫為圓面冪經線相等正方面積
[082-81a]
 以開平方得三分三釐八毫五絲一忽乃黄鍾古尺
 之徑數也求周則以周徑相求定數為比例以徑一
 百一十三為一率周三百五十五為二率今徑三分
 三釐八毫五絲一忽為三率推得四率十分零六釐
 三毫四絲六忽為黄鍾古尺之内周數也較以時尺
 則黄鍾古尺之積比今尺之積即古尺自乗再乗之
 數比今尺自乗再乗之數因體積相比故/用自乗再乗以古尺一
 百分自乗再乗得一百萬分為一率今尺八十一分
[082-81b]
 自乗再乗得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分為二率
 黄鍾古尺積八百一十分為三率推得四率四百三
 十分四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毫乃黄鍾今尺之積
 也如求面冪則以今尺長七寸二分九釐歸之得面
 冪五分九十釐四十九毫如法求徑得二分七釐四
 豪一絲九忽是為黄鍾今尺之徑數若以古尺之徑
 數如法比例以推今尺之徑數或以今尺之徑數如
 法比例以推古尺之徑數皆彼此協合夫以縱長體
[082-82a]
 積面冪周徑古尺今尺參互相求莫不環轉符契而
 無毫釐之差始為立法之宻而於理數無遺也
 呉氏鼐曰黄鍾長九寸空圍九分則鄭蔡孟韋之說/是也長九十分容千二百黍漢志之說而宋史宗之
 也積八百一十分亦漢志之說而蔡氏宗之也以空/圍九分為九方分者則胡安定之說也徑三三八五
 周一零六三則正義之說是也駁徑三圍九則温公/是也聚古人算律之言參差不一者斷案精鑿則彭
 氏也合古今尺比例而得黄鍾真度者正義/也此義明而諸家疑似之說可剖而斷也
    蕙田案以上黄鍾縱長體積面冪周徑
漢志八百一十分黄鍾之實也三百六十分林鍾之實
[082-82b]
也六百四十分太簇之實也
 孟康曰黄鍾長九寸圍九分林鍾長六寸圍六分太
 簇長八寸圍八分
蔡邕月令章句曰黄鍾之管長九寸其餘皆稍短惟大
小圍徑無増減
隋志曰漢志云黄鍾圍九分林鍾圍六分太簇圍八分
續志及鄭康成並云十二律空皆徑三分圍九分後魏
安豐王依班固志林鍾空圍六分及太簇空圍八分作
[082-83a]
律吹之不合黄鍾商徵之聲皆空圍九分乃與均鍾合
開皇九年牛𢎞辛彦之鄭譯何妥等參考古律製黄鍾
之管俱徑三分其九寸度有損益故容黍不同
范鎮曰黄鍾長九寸三分損一為林鍾長六寸律皆圍
九分黄鍾積實得八百一十分三分損一林鍾得五百
四十分十二律皆如此
 律吕新書東都之亂樂律散亡邕之時未亂當親見
 之孟康時漢斛雖存而律不存康云黄鍾林鍾太簇
[082-83b]
 圍徑各異無足怪 又曰胡安定見仲吕反生不及
 黄鍾之數乃遷就林鍾以下諸律圍徑以就黄鍾清
 聲以夷則南吕為徑三分圍九分無射為徑二分八
 釐圍八分四釐應鍾為徑二分六釐五毫圍七分九
 釐五毫范蜀公曰胡先生律圍十分三釐八毫者八/九分者一八分四釐者一九釐五毫者一皆
 非/是夫律以空圍之同故其長短之異可以定聲之髙
 下令其律之空圍如此則亦不成律矣
 律吕正義律吕之見於史志者其說不一有主同徑
[082-84a]
 者有主不同徑者夫惟徑之同乃得其長短之異而
 聲字之清濁賴之以辨使徑不同而長短又異則成
 同形十二律吕皆如一黄鍾矣故同徑之說乃十二
 律吕之定論也
 吴氏鼎曰禮記月令鄭注曰凡律空圍九分孔疏曰
 諸律雖長短有差其圍皆以九分為限案此十二律
 圍徑無異之明文也漢志言黄鍾八百一十分繇此
 之義起十二律之周徑顧陳垿釋之曰知律雖十二
[082-84b]
 周徑一也是也律吕新書論胡瑗圍徑不同之失及
 明韓邦竒志樂曰十二管隨其長短而減其空圍則
 於八百一十分十七萬之數戾矣邢雲路律考曰如
 孟康所云則應鍾長四寸六分圍四分六釐徑止得
 一分五釐一分五釐之管涉於太細何以施吹何以
 成聲以上三說足以正圍徑不同之非矣
    蕙田案以上十二律圍徑
 附以黍定尺不同
[082-85a]
 漢書律厯志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
 隋志一黍之廣度之九十黍/為黄鍾之長一黍為一分
 魏志永平中太樂祭酒公孫崇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太常卿劉芳受詔修樂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即
 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廣度黍二縫以取一/分三家紛競乆不能决太和十九年髙祖詔以一黍
 之廣用成分體九十黍之長以定銅尺有/司奏芳尺同髙祖所制芳遂典修金石
 宋史志景祐中阮逸胡瑗取上黨秬黍中者累度求/尺製黄鍾之律 馬端臨曰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
 黍千/二百
    蕙田案此横黍起分與漢志一黍之廣廣字
[082-85b]
    合
 魏書志永平中太樂祭酒公孫崇/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
 宋史志景祐中鄧保信製尺用上黨秬黍圓者一黍/之長累而成尺律管一據尺裁九十黍之長空徑三
 分空圍九分容秬黍千二百遂用黍長為分再累成/尺翰林學士丁度議曰保信黍尺以長為分雖合後
 魏公孫崇所說然當時已不施用况保信今尺以圓/黍累之及首尾相銜與實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不
 可用詔罷之長景德中潞州上秬黍李照等擇大黍/縱累之檢考 短尺與太府尺合法乃定 范鎮曰
 照以縱黍累尺空徑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太長/不合古法 朱載堉曰黄鍾九寸縱黍九分之寸
    蕙田案此以縱黍累尺與古不合
[082-86a]
 古樂經傳古稱秬黍中者中非不大不小之謂乃不/長不短之謂蓋圓而無縱横者也今欲以黍參定律
 者須擇圓/者為是
    蕙田案圓黍起分即與横黍同矣
 魏志中尉元匡以黍之廣度黍二縫以取一分/ 朱載堉曰斜黍者非縱非横而首尾相銜也
    蕙田案此以斜黍起分
 朱載堉曰上黨秬黍佳者縱累八十一枚/斜累九十枚横累百枚皆與大泉九枚合
    蕙田案朱氏法當以横累九十枚斜累八十
    一枚與横黍法相近
[082-86b]
 國朝㑹要曰古者黄鍾為萬事根本故尺量權衡皆/起於黄鍾至晉隋間累黍為尺而以制律容受卒不
 能合及平陳得古樂遂用之唐興因聲以制樂其器/雖無法而其聲猶不失於古五代之亂大樂淪散王
 朴始用尺定律而聲與器皆失之故太祖患其聲髙/特減一律至是又減半律然太常樂比唐之聲猶髙
 五律比今燕樂髙三律帝雖勤勞于制作而未得其/當者有司失之於以尺而生律也河南程氏曰黄鍾
 之聲亦不難定世自有知音者將上下聲考之既得/正便將黍以實其管看管實得幾粒然後推而定法
 可也古法律管當實千二百粒黍今羊頭黍不相應/則將數等騐之看如何大小者方應其數然後為正
 昔胡先生定樂取羊頭山黍用三等篩子篩之取中/等者特未定也 又曰以律管定尺乃是以天地之
 氣為凖非秬黍之比也秬黍積數在先王/時唯此適與度量合故可用今時則不同
[082-87a]
 蔡氏元定曰律吕散亡其器不可盡見然古人所以/制作之意則猶可考也欲求聲氣之中而莫適為凖
 則莫若且多截竹以擬黄鍾之管或極其短或極其/長長短之内每差一分以為一管皆即以其長權為
 九寸而度其圍徑如黄鍾之法焉如是而更迭之以/吹則中聲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騐苟聲和氣應
 則黄鍾之為黄鍾者信矣黄鍾者信則十一律與度/量權衡者得矣後世不知出此而唯尺之求晉氏而
 下則多求之金石梁隋以来又參之秬黍下至王朴/剛果自用遂専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復考矣夫金石
 真偽固難盡信若秬黍則嵗有豐凶地有肥瘠種有/長短小大圓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謂子榖秬黍
 中者實其龠則是先得黄鍾而後度之以黍不足則/易之以大有餘則易之以小約九十黍之長中容千
 二百黍之實以見周徑之廣以生度量權衡之數而/已非律生于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
[082-87b]
 其亦求之于聲氣之先而/母秘之于秬黍則得之矣
    蕙田案㑹要及新書皆言不必以黍定律
 後漢書律厯志天效於景地效於響即律也隂陽和
 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
 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
 土灰考隂陽 又曰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户閉塗釁
 必周宻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髙
 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歴而候
[082-88a]
 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
 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
 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律
 晉書律厯志楊泉記云取𢎞農宜陽縣金門山竹為
 管河内葭莩為灰或云以律著室中隨十二辰埋之
 上與地平以竹莩灰實律中以羅縠覆律口氣至吹
 灰動縠
 隋書音樂志後齊神武覇府田曹參軍信都芳深有
[082-88b]
 巧思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
 孟春之氣至矣人往驗管飛灰已應每月所侯言皆
 無爽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
 氣感一扇自動他扇並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開
 皇九年平陳後髙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
 候節氣依古於三重宻屋之内以木為案十有二具
 每取律吕之管隨十二辰位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
 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輕緹素覆律口每月氣
[082-89a]
 至與律㝠符則灰飛衝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
 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間氣
 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一月纔飛少許
 者髙祖異之以問牛𢎞𢎞對曰灰飛半出為和氣灰
 全出為猛氣灰不能出為衰氣和氣應者其政平猛
 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髙祖曰臣縱君暴
 其政不平非日别而月異也今十二月於一嵗之内
 應用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𢎞不能對
[082-89b]
 李氏光地曰京房候氣之法自蔡伯喈鄭康成皆有
 此說則恐古人誠有其法獨十二管未必即是十二
 律而於長短之間原無所取故禮記正義云十二律
 各當其辰斜埋地下入地處卑出地處髙黄鍾之管
 埋於子位上頭向南則是横插以迎諸方之氣法在
 於方位不存乎長短也如後齊信都芳埋輪扇二十
 四於地中氣至而扇自動者此必界其中間而周圜
 設輪以迎氣耳其於長短分數又何與乎然是法也
[082-90a]
 亦古人所以驗氣之和不和如樂記所謂八風從律
 而不奸者耳列管候之固有應不應而又何可據是
 以得管也
    蕙田案候氣之說始於東漢志而其法不傳
    後人議之者不一今存之以俟考
          右黄鍾真度
 
 
[082-90b]
 
 
 
 
 
 
 
 五禮通考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