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196-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八十六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五十九
   觀象授時
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傳咨/嗟暨
與也匝四時曰期則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日日行一度 一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此言三百六十六日者王肅云四分日之一又入/六日之内舉全數以言之故云三百六十六日也
[196-1b]
    蕙田案此即推步家所謂歲周歲周者日行
    天一周也亦曰歲實歲實者一歲實行之數
    也八分之為八節二十四分之為中氣節氣
    七十二分之為候每候五日竒每氣三候凡
    十五日竒每一期之日三百六十大餘五小
    餘不及四分日之一
欽定書經傳説彚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葢舉成數
 言之即今歲實也前代諸家所定歲實不一漢志以
[196-2a]
 天周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在天為一度在
 律為一日是以天周即歲周也東晉虞喜分周天為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餘定歲周
 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
 承天改天周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歲周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元郭守敬考古準今定
 天周為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歲周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然天周歲周俱
[196-2b]
 用竒零勢難齊一惟邵子元會運世以三百六十為
 率葢天周為起數之宗天度既整然後以整馭零為
 法較易故今時憲書定天周為三百六十度度為六/十分分
 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逓析而歲周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
 一八七五日為十二時時為八刻刻為十五分分為/六十秒秒以下俱以六十逓析二四二一
 八七五當十二時中二時/七刻零三分四十五秒列代以來雖餘分多寡稍
 有增損要皆本乎堯典之成數而修明之
 附漢以後歲實異同
[196-3a]
 漢書志三統厯周天五十六萬二千一百二十統法
 一千五百三十九
 戴氏震曰周天即為歲周經歲三百六十五日併小/餘也以統法為日分亦名度法周天滿統法得經歲
 其小餘三百八十五亦名度餘今設萬萬為日通分/以較古今歲實通分乗小餘省乗進八位滿統法得
 二千五百有一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竒
    蕙田案此較四分稍强後放此推之
 後漢書志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
 逺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復四
[196-3b]
 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復初是則日行之終以周
 除日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為歲之日數日
 日行一度亦為天度四分術大周三十四萬三千三
 百三十五蔀月九百四十
 載氏震曰此以大周為周天蔀月為日分周天滿日/分得經歲其小餘二百三十五以萬萬通之滿日分
 得二千/五百萬
 晉書志漢靈帝時會稽東部尉劉洪始悟四分於天
 踈濶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為紀法百
[196-4a]
 四十五為斗分作乾象法周天二十一萬五千一百
 三十
 戴氏震曰此以紀法為日分周天滿紀法得經歲其/小餘一百四十五謂之斗分者歲首冬至日躔起斗
 終斗故度餘屬之斗曰斗分餘宿皆整度以萬萬通/斗分滿紀法得二千四百六十一萬七千九百九十
 六/竒
    蕙田案是為減歲餘之始
 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丞韓翊以為乾象減斗分太過
 後當先天造黄初厯以四千八百八十三為紀法千
[196-4b]
 二百五為斗分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紀法得二/千四百六十七萬七千四百五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於乾象
 景初厯周天六十七萬三千一百五十紀法千八百
 四十三又見/宋志
 戴氏震曰周天滿紀法得經歲其小餘四百五十五/以萬萬通之滿紀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八萬八千有
 八/竒
    蕙田案此强於黄初
[196-5a]
 武帝時侍中平原劉智以斗厯改憲推四分法三百
 年而減一日以百五十為度法三十七為斗分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度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竒
    蕙田案此强於乾象弱於黄初
 後秦姚興時當孝武太元九年天水姜岌造三紀甲
 子元厯以二千四百五十一分之六百五為斗分周
 天八十九萬五千二百二十紀法二千四百五十一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紀法得二/千四百六十八萬三千八百有二竒
[196-5b]
    蕙田案此强於黄初弱於景初
 魏書志神龜初正光厯周天分二百二十一萬三千
 三百七十七以度法通三百六/十五度納斗分斗分一千四百七十
 七蔀法六千六十十二章為一蔀至此/年小餘成日為度法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蔀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七萬二千九百三十七竒
    蕙田案此弱於乾象
 李業興甲子元厯周天六百一十五萬八千一十七
 度法通度内/斗分之數斗分四千一百一十七從斗量周天至/此不成度之分
[196-6a]
 度法一萬六千八百六十三十乗章/歲得此數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度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於正光弱於黄初
 宋書志何承天元嘉厯以七十五為室分周天十一
 萬一千三十五度法三百四
 戴氏震曰何氏以雨水為日躔之初起室終室故謂/度餘為室分以萬萬通室分滿度法得二千四百六
 十七萬一千/有五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於劉智弱於黄初
[196-6b]
 大明六年南徐州從事史祖冲之甲子元厯周天一
 千四百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六十四虚分萬四百四
 十九歲餘九千五百八十九紀法三萬九千四百九
 十一
 戴氏震曰祖氏以上元日度發自虚一故謂度餘為/虚分以萬萬通虚分滿紀法得二千六百四十五萬
 九千一百九十三萬竒又以萬萬通歲餘滿紀/法得二千四百二十八萬一千四百八十一竒
    蕙田案此歲餘不及度餘三萬九千四百九
    十一分之八百六十是為歲差分天自為天
[196-7a]
    歲自為歲其法始見於此葢定為四十五六
    年差一度也歲餘比正光更弱
 隋書志開皇四年張賔等新厯依何承天法㣲加增
 損斗分二萬五千六十三蔀法一十萬二千九百六
 十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蔀法得二/千四百三十四萬二千四百六十四竒
    蕙田案此强於祖氏弱於正光
 大業四年戊辰所定算厯周天分一千五百五十七
[196-7b]
 萬四千四百六十六斗分一萬八百八十六度法四
 萬二千六百四十歲分一千五百五十七萬三千九
 百六十三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度法得二千五百四十/八萬三千一百一十四竒歲分滿度法得經歲其小
 餘一萬有三百六十三以萬萬通之滿度法/得二千四百三十萬有三千四百七十竒
    蕙田案此强於祖氏弱於張賔等新厯歲分
    不及周天分四萬二千六百四十分之五百
    有三是為歲差此定八十八九年而差一度
[196-8a]
 劉焯皇極厯度法四萬六千六百四十四氣日/法同周數
 千七百三萬七千七十六周分萬二千一十六歲數
 千七百三萬六千四百六十六半周差六百九半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周分滿度法得二千五百七十/六萬一千有八十三竒周分即度餘也在天曰度法
 在歲曰氣日法歲數滿氣日法得經歲其小餘一萬/一千四百有六半以萬萬通之滿氣日法得二千四
 百四十五萬四千/三百七十七竒
    蕙田案此强於李業興甲子元厯弱於乾象
    歲數不及周數六百有九半謂之周差即歲
[196-8b]
    差也定為七十六年過半而差一度
 唐書志唐始終二百九十餘年而厯八改初曰戊寅
 元厯曰麟徳甲子元厯曰開元大衍厯曰寳應五紀
 厯曰建中正元厯曰元和觀象厯曰長慶宣明厯曰
 景福崇𤣥厯而止矣傅仁均戊寅厯周分三百四十
 五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半斗分二千四百八十五半
 歲分三百四十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五歲餘二千三
 百一十五度法氣法九千四百六十四
[196-9a]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斗分滿度法得二千六百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七十九竒又以萬萬通歲餘滿氣法
 得二千四百四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五
    蕙田案此强於皇極弱於乾象其歲分不及
    周分九千四百六十四分之一百七十有半
    是為歲差此定五十五年過半差一度也
 李淳風麟徳甲子元厯推法千三百四十期實四十
 八萬九千四百二十八
 戴氏震曰期實滿推法得經歲其小餘三百二十八/以萬萬通之滿推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七萬七千六
[196-9b]
 百一十/一竒
    蕙田案此强於戊寅弱於乾象
 開元大衍厯日法曰通法歲分曰策實周天曰乾實
 餘分曰虚分乾實百一十一萬三百七十九太周天
 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七百七十九太歲差三十六太
 通法三千四十䇿實百一十一萬三百四十三䇿餘
 萬五千九百四十三
 戴氏震曰四分一為少三為太以萬萬通虚分滿通/法得二千五百六十四萬九千六百七十一竒䇿餘
[196-10a]
 者用三百六十日為整歲其大餘五日併小餘也以/萬萬通之滿通法得五億二千四百四十四萬有七
 百八十九竒五億為大餘/五日二千以下為小餘
    蕙田案此强於李業興甲子元厯弱於皇極
    厯其歲差八十年有竒而差一度
 寶應五紀厯乾實四十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二秒七
 十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三百四十二秒七十歲
 差十四秒七十䇿實四十八萬九千四百二十八䇿
 餘七千二十八通法千三百四十秒法百
[196-10b]
    蕙田案此即用麟徳甲子元厯更立歲差耳
    䇿實即麟徳之期實通法即麟徳之推法䇿
    餘滿通法得大餘五日小餘同麟徳無異法
    也以萬萬通虚分滿通法得二千五百五十
    七萬四千六百二十六竒其歲差九十一年
    有竒而差一度
 建中正元厯乾實三十九萬九千九百五十五秒二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虚分二百八十秒二歲差十二
[196-11a]
 秒二秒母百通法千九十五䇿實三十九萬九千九
 百四十三
 載氏震曰以萬萬通虚分滿通法得二千五百五十/七萬二千六百有二竒䇿餘滿通法得大餘五日小
 餘以萬萬通之滿通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七萬四千八百八十五奇
    蕙田案此强於皇極弱於麟徳其歲差與五
    紀相近
 長慶宣明厯謂通法曰統法䇿實曰章歲䇿餘曰通
 餘乾實曰象數秒法三百以乗統法曰分統象數九
[196-11b]
 億二千四十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九周天三百六十
 五度虚分二千一百五十三秒二百九十九歲差二
 萬九千六百九十九分統二百五十二萬秒母三百
 章歲三百六萬八千五十五通餘四萬四千五十五
 戴氏震曰象數滿分統得周天度其度餘六十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九滿秒母得虚分及秒以萬萬通度
 餘滿分統得二千五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一十七/竒道餘滿統法得大餘五日小餘以萬萬通之滿統
 法得二千四百四十六/萬四千二百八十五竒
    蕙田案此强於戊寅元厯弱於正元厯其歲
[196-12a]
    差八十四五年而差一度
 景福崇𤣥厯周天分四百九十三萬九百六十一秒
 二十四歲差百六十秒二十四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虚分三千四百六十一秒二十四歲實四百九十三
 萬八百一歲餘七萬八百一通法萬三千五百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虚分滿通法得二千五百六十/三萬八千八百一十四竒歲餘滿通法得大餘五日
 小餘以萬萬通之滿通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一竒
    蕙田案此强於大衍弱於戊寅其歲差八十
[196-12b]
    三年有竒而差一度
 五代史司天考周顯徳二年王朴欽天術軌率二百
 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四十四秒八十軌䇿三百六十
 五分一千八百四十四秒八十歲率二百六十二萬
 九千七百六十秒四十歲策三百六十五分一千七
 百六十秒四十歲差八十四秒四十統法七千二百
 通法一百秒盈通法從分分盈統法從日
 戴氏震曰軌率軌䇿即周天度分秒也以萬萬通軌/䇿之分秒滿統法得二千五百六十二萬二千二百
[196-13a]
 二十二竒以萬萬通歲䇿之分秒/滿統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五萬
    蕙田案此强於大術弱於崇𤣥
 宋史志崇天厯周天分三百八十六萬八千六十五
 秒二周天度三百六十五加分二千七百一十五秒
 二歲差一百二十五秒二秒法一百歲周三百八十
 六萬七千九百四十歲餘五萬五千五百四十樞法
 一萬五百九十
 戴氏震曰去天度外以萬萬通其加分滿樞法得二/千五百六十三萬七千四百一十二歲餘滿樞法得
[196-13b]
 大餘五日小餘以萬萬通之滿樞法得/二千四百四十五萬七千有三十四竒
    蕙田案此强於崇𤣥弱於戊寅其歲差八十
    四五年而差一度
 明天厯周天分二十二億七千九百二十萬四百四
 十七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餘一百六十萬四百四十
 七歲差八萬四百四十七日度母六百二十四萬歲
 周一千四百二十四萬四千五百歲周三百六十五
 日餘九千五百元法三萬九千
[196-14a]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周天度餘滿日度母得二千五/百六十四萬八千一百八十九竒以萬萬通歲餘滿
 元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五/萬八千九百七十四竒
    蕙田案此强於張賔新術弱於正光其歲差
    七十七年過半而差一度
 觀天厯周天分四百三十九萬四千三十四秒五十
 七周天度三百六十五餘三千八十四秒五十七歲
 差一百五十四秒五十七秒母一萬歲周四百三十
 九萬三千八百八十歲餘六萬三千八十統法一萬
[196-14b]
 二千三十
 戴氏震曰以萬萬通周天度餘滿統法得二千五百/六十三萬五千九百五十七竒歲餘滿統法得大餘
 五日小餘以萬萬統之滿統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五萬五千七百七十七竒
    蕙田案此强於張賔弱於明天其歲差七十
    八年有竒而差一度
 紀元厯周天分二億一千三百一萬八千一十七歲
 差七千九百三十七期實二百六十六萬二千六百
 二十六歲周三百六十五日餘一千七百七十六日
[196-15a]
 法七千二百九十
 戴氏震曰日法八十倍得五十八萬三千二百為度/法周天分滿度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一十五萬一
 十七以萬萬通之滿度法得二千五百七十二萬三/千七十九竒以萬萬通歲餘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三
 十六萬二千一/百三十九竒
    蕙田案此强於明天弱於正光其歲差七十
    三年有竒而差一度
 統元厯周天二百五十三萬一千二百二十六秒八
 十七歲差八十八秒八十七秒法百歲周二百五十
[196-15b]
 三萬一千一百三十八歲周日三百六十五餘一千
 六百八十八元法六千九百三十
 戴氏震曰周天滿元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一千七/百七十六及秒八十七以萬萬通之滿元法得二千
 五百六十四萬有二百五十九以萬萬通歲餘滿/元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五萬七千八百六十四
    蕙田案此强於觀天弱於明天其歲差七十
    七八年而差一度
 乾道厯周天分一千九十五萬七千七百一十七秒
 五歲差四百九秒五秒法百期實一千九十五萬七
[196-16a]
 千三百八歲周三百六十五餘七千三百八元法三
 萬
 戴氏震曰周天滿元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七千七/百一十七及秒五以萬萬通之滿元法得二千五百
 七十二萬三千五百又以萬萬通歲/餘滿元法得二千四百三十六萬
    蕙田案此强於明天弱於紀元其歲差與紀
    元相近
 淳熈推法乾實三億九百萬七千六百一十三歲差
 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三歲實二百五萬九千九百七
[196-16b]
 十四歲周日三百六十五餘一千三百七十四元法
 五千六百四十
 戴氏震曰元法一百五十倍得八十四萬六千為度/法乾實滿度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二十一萬七千
 六百一十三以萬萬通之滿度法得二千五百七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六竒歲餘滿元法得二千四百
 三十六萬一千/七百有二竒
    蕙田案此强於乾道弱於紀元其歲差與紀
    元乾道相近
 會元厯氣率一千四百一十三萬四千九百三十二
[196-17a]
 軌差五百二十五秒一十三秒法百統率三萬八千
 七百
 戴氏震曰氣率滿統率得經歲卜餘九千四百三十/二以萬萬通之滿統率得二千四百三十七萬二千
 有九十/三竒
    蕙田案此强於紀元弱於正光其歲差七十
    三年過半而差一度
 統天厯周天分四百二十八萬三千九十歲分四百
 三十八萬二千九百一十餘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䇿
[196-17b]
 法萬二千
 戴氏震曰周天分滿䇿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三千/有九十以萬萬通之滿䇿法得二千五百七十五萬
 歲餘滿䇿法得大餘五日小餘以萬萬/通之滿䇿法得二千四百二十五萬分
    蕙田案此更弱於祖沖之甲子元厯其歲差
    六十六七年而差一度
 開禧厯周天率六百一十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九秒
 一歲差二百五十一秒一歲率六百一十七萬二千
 六百八日法一萬六千九百
[196-18a]
 戴氏震曰歲率滿日法得經歲小餘四千一百有八/以萬萬通之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三十萬有七千六
 百九十/二竒
    蕙田案此强於大業中術法弱於張賔等新
    術其歲差六十七年有竒而差一度
 金史志大明術周天分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九十三
 分五百三十秒歲差六十九分五百三十秒秒母一
 萬歲實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二十四分歲策三百六
 十五日餘一千二百七十四分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196-18b]
 分
 戴氏震曰周天分滿日法得三百六十五度餘一千/三百四十三分五百三十秘以萬萬通之滿日法得
 二千五百六十七萬九千七百八十九竒歲餘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三十五萬九千四百六十四竒
    蕙田案此强於明天弱於乾道其歲差七十
    五六年而差一度
 元史志庚午元厯周天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九十二
 秒九十八歲差六十八秒九十八秒母一百歲實一
 百九十一萬二百二十四歲䇿三百六十五餘一千
[196-19a]
 二百七十四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戴氏震曰此據大明術減天周七/十三秒則歲差亦少七十三秒
 授時厯周天分三百六十五萬二千五百七十五分
 歲實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歲差一百
 五十分日周一萬
 戴氏震曰授時之周天歲實歲差悉與宋統天/同但不用日法一度即為萬分一日亦為萬分
 明史志囘囘法天周度三百六十毎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微纎以下
 俱準/此宫十二每宫三/十度日周分一千四百四十時二十
[196-19b]
 四每時六/十分刻九十六每刻十/五分其法不用閏月以三百
 六十五日為一歲歲十二宫宫有閏日凡百二十八
 年而宫閏三十一日
 戴氏震曰百二十八年閏三十一日則每歲三百六/十五日之外餘百二十八分日之三十一也即以百
 三十一為日法以萬萬通三十一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五十
    蕙田案此弱於授時
 崇禎新書依百分算定用平行歲實為三百六十五
 日二十四刻二十一分八十八秒六十四微
[196-20a]
 戴氏震曰此刻分秒微皆以百迭析以萬萬較/之是為二千四百二十一萬八千八百六十四
    蕙田案此强於囘囘弱於授時
 新法書西法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每四歲
 之小餘成一日因而置閏百年中為整年七十五閏
 年二十五共為三萬六年五百二十五日
    蕙田案此西人舊法即古法三百六十五日
    四分日之一也周髀算經以三百六十五日
    謂之經歲餘四分日之一故四年而閏一日
[196-20b]
    西法之初葢本乎周髀其言地圓也亦周髀
    之緒餘洵乎西法原出自中土故列之以誌
    其所起
 當神宗十二年甲申十三年乙酉西域測前後兩春
 分得歲實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
 戴氏震曰每日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法同囘囘術/以十五通九十六得一千四百四十分為日法以十
 五通二十三刻納四分得三百四十九分又以萬萬/通之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二十三萬六千一百一十
 一/竒
[196-21a]
    蕙田案此强於崇禎新書所定弱於授時
 神宗十六年戊子第谷測春分時刻與前𢎞治元年
 戊申西域白耳那瓦所測相較定歲實三百六十五
 日二十三刻三分四十五秒
 戴氏震曰每日九十六刻以分秒通之得八萬六千/四百秒為日法以十五通二十三刻納三分又以六
 十通之納四十五秒得二萬有九百二十五秒又以/萬萬通之滿日法得二千四百二十一萬八千七百
 五十與/囘囘同
    蕙田案西洋前法本之周髀後則本之囘囘
[196-21b]
    雖以為自測驗得之要亦有所本而後加以
    測驗耳
 恒星依黄道東行六十九年一百九十一日七十三
 刻而行一度多禄某測一百餘年而行一度泥谷老
 後多禄某一千三百八十六年又以時史所記測得
 六十一年而行一度第谷用前賢之成法展轉㕘訂
 得每年行五十一秒七十年又七閲月而行一度
    蕙田案西人測恒星東行或六七十年一度
[196-22a]
    或逾百年一度亦如漢以來言歲差者之疏
    宻不一葢步算積久漸宻檡其宻者用之随
    時測驗損益以合天可也
    又案第谷所定歲實
   本朝修時憲書用之其後西人奈端等又謂第
    谷所減太過酌定為三百六十五日五時三
    刻三分五十七秒四十一微有竒以萬萬通
    其小餘得二千四百二十三萬三千四百四
[196-22b]
    十二竒在明神宗時西人前後兩測之間雍
    正以來用之
    又案歲實為推步最大節目歲實定然後所
    推氣候始真一切諸法皆輔翼乎此者也由
    漢而下一法輙更一歲實時損時益莫不有
    因宋統天術暗藏歲實消長之法以上考下
    推元授時用之明大統術一從授時惟不用
    消長梅氏仍主授時法江氏作辨以有恒率
[196-23a]
    者為平歲實均分之為恒氣者也以随時實
    測損益者為汎歲實準於定氣者也氣既有
    恒有定則歲實有平有汎宜矣此千古未明
    之精義今録其辨如左
 附江氏永歲實消長辨
 江氏永曰歲實消長前人多論之者勿菴先生大約
 主授時而亦疑其百年消長一分以乗距算其數驟
 變殊覺不倫又謂今現行之歲實稍大於授時其為
[196-23b]
 復長亦似有據因為髙衝近冬至而歲餘漸消過冬
 至而復漸長之説葢存此以俟後學之深思永别為
 之説謂平歲實本無消長而消長之故在髙衝之行
 與小輪之改兩歲節氣相距近髙衝者歲實稍贏近
 最髙者稍朒猶定朔定望定弦之不能均惟逐節氣
 算其時刻分秒而消長可勿論也管見如斯遂不能
 强同爰引先生之言逐節疏論於下
 梅氏文鼎答問授時以萬分為日故其歲實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其數自至元辛巳歲前
[196-24a]
 天正冬至積至次年壬午歲前天正冬至共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若逆推前一年亦是
 如此此歲實之數/大統與授時並同
 江氏永曰歲實為算法大綱領得其真確之數為難
 四分術以前無論已魏晉以後漸知一歲小餘不及
 四分日之一随時測驗一法必更一斗分不久即有
 差此何以故葢步天者泥履端於始之義但以歲前
 冬至距今年冬至計其小餘時刻併入大餘以為歲
 實不知冬至距冬至所得者活汎之歲實而非經恒
[196-24b]
 之歲實也欲得經恒歲實宜於近春分時測之元至/元時
 嘗測定/氣春分今歲春分距來歲春分苟得真時刻則得真
 歲實又以前後逺年測凖之春分計其日時分秒均
 之各歲則歲實之恒率確矣此何也太陽因有髙卑
 而生盈縮近數百年間春分則平行當郭氏作律時/定氣春分之時
 正當並行之處此以前/以後雖有差亦甚㣲故所得歲實為恒率得其恒
 乃可以求其定猶之月必有平朔之䇿而後可求定
 朔也郭太史改法自言創造簡儀髙表慿所測實數
[196-25a]
 考正者七事一曰冬至二曰歲餘其於歲實攷之詳
 矣其求冬至也自丙子年立冬後依每日測到晷景
 逐日取對冬至前後日差同者為準得丁丑年冬至
 在戊戌日夜半後八刻半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夘日
 夜半後三十三刻己夘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後五十
 七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後八十一刻辛巳冬
 至在己未日夜半後六刻後甲子日始五十五日零/六刻氣應五十五萬零六
 百分為/律元其求歲餘也自劉宋大明以來測景驗氣得
[196-25b]
 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時合用歲
 餘考驗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
 八百一十九年每歲合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
 二十五分減大明術一十一秒其二十五分為今律
 歲餘合周之數愚以此二條攷之即郭氏當年所定
 之歲實已有㣲差稽之於史又多牴牾其可以是為
 消長之凖乎夫一歲小餘二十四刻二十五分積之
 四歲正得九十七刻無餘無欠丁丑年冬至在戊戌
[196-26a]
 日夜半後八刻半則辛巳年冬至宜在己未夜半後
 五刻半不應有六刻如以辛巳之六刻為確也則丁
 丑年宜在九刻不應只有八刻半此四年既皆實測
 所得則已多半刻矣而云相符不差何也丁丑年之/八刻半雖
 約取整數未必正是半刻然已有數十分矣其本法/上考已往百年而長一刻四年所長甚微不應有半
 刻以下然則當時冬至歲實刻/下之小餘不止二十五分矣又考劉宋孝武帝大
 明五年辛丑祖冲之所測十月十日壬戌景長一丈
 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一丈八寸一分
[196-26b]
 太二十六日戊申一丈七寸五分强以壬戌戊申景
 相較餘二分二釐半為實以丁未戊申景相較餘六
 分五釐為法以法除實得三十四刻六十分以減距
 日四千六百刻餘四千五百六十五刻四十分折取
 其日二千二百八十/二刻七十分加半日刻午正測景/故加半日得二千三
 百三十二刻七十分命壬戌算外得十一月三日乙
 酉夜半後三十二刻七十分劉宋都建康比元大都/里差應後五十七分則
 大都此日冬至三十二刻一十三分至案劉宋時太/陽最髙衝在冬至前幾半宫則取冬 前後二十餘
[196-27a]
 日之景折取中數以求冬/至仍有差詳見冬至權度辰初三刻冬至大都減/半刻竒
 明壬寅辛丑年之十一月/即壬寅歲之始下距至元辛巳八百一十
 九年以授時歲實積之凡二十九萬九千一百三十
 三日六十刻七十五分以乙酉辰初三刻距己未丑
 初一刻凡二十九萬九千一百三十三日九十二刻
 較多三十三刻而云自大明壬寅距今每歲合得此
 數何也如郭氏百年長一之法以八百一十九總乗/所長之數則壬寅冬至甲申日七十九刻太
 較當時所測算者又先五十餘/刻失之愈逺矣○詳冬至權度又云減大明術一十
[196-27b]
 一秒考祖冲之大明術紀法與周天一歲小餘二十
 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授時減去三分一十四秒
 亦非一十一秒也邢士登考謂金時趙知㣲重修大/明術小餘二十四分三十六秒實
 多授時一十一秒郭所減/者趙法非祖法也其説是然則授時所定歲實猶是
 近似活汎之數而不可以為恒欲定經恒之歲實則
 西法恒年表之恒率是矣案表一歲小餘五小時三
 刻三分四十五秒一日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四/刻一刻十五分一分六十秒以分
 通之三百四十八分有竒以秒通之二萬○九百二
[196-28a]
 十五秒一日八萬六/千四百秒考其實則囘囘法已如此囘囘
 法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歲有十二宫宫有閏日一百
 二十八年閏三十一日然則一歲閏一百二十八分
 日之三十一正西法之歲餘也以一百二十八乗二/萬○九百二十五得
 二百六十七萬八千四百以八/萬六千四百除之得三十一囘囘法以春分為歲
 首其歲餘由累測春分得之歐邏巴法遂用之至今
 不易雖分下之四十五秒未必無朓朒當亦甚微矣
 以此平率為凖随其時之最髙衝與最髙之行而進
[196-28b]
 退焉冬至近髙衝則兩歲冬至之距必多於平率今/時
 多一/分弱夏至近最髙則兩歲夏至之距必少於平率今/時
 少一分弱猶之太陰當朔時入轉兩朔相距之日時/必多當望時近月孛兩望相距之日時必少若朔時
 近月孛望時近入轉/兩朔相望相距反是又古時太陽本輪均輪半徑之
 差大於今日則加減均數亦大而冬至歲實當更增
 至元辛巳間髙衝約與冬至同度則歲實尤大其小
 餘刻下之分約有三十分而授時定為二十五分宜
 其自丁丑至辛巳四年之間即有半刻之差而郭氏
[196-29a]
 未之覺也一年少五分四年少二十分幾於半刻之/半矣丁丑年之八刻半本為約略之數半
 刻以下固難測算真的也二以西法歲餘依授時萬/分日較之只有二十四刻 十一分八十七秒半少
 授時歲餘三分一十二秒半當時冬至為盈初小/輪半徑差又大其多於平率必不止三分有竒也
 梅氏又曰然授時原有消長之法是其新意其法自/辛巳元順推至一百年則歲實當消一分若自辛巳
 元逆推至一百年則歲實當長一分每相距増一百/年則歲實消長各増一分以是為上考下求之凖大
 統諸法悉遵授時獨不用消長之法上考下求總定/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此其異也
 江氏永曰案冬至相距之歲實大於平率最髙衝有
 行度而小輪均數又有大小宜其歲實有消長分數
[196-29b]
 然必當時測定之歲實已真確又知其無可復加而
 後知將來之漸消若授時歲餘刻下之二十五分尚
 非確數其差分已見端於丁丑辛巳四年之間則辛
 巳以後能必其果消乎郭太史律考正者七事創法
 者五事皆不數歲實消長葢未能真知所以消長之
 故但暗用楊忠輔統天術為活法以推往古意謂下
 考將來亦如是耳明大統術悉遵授時獨不用消長
 之法當時術官元統非有確見實測知其不當用消
[196-30a]
 分也以今觀之猶幸大統不用消分冬至縱有先天
 尚未甚逺倘遽改二十五分為二十四分其先天不
 愈多乎當至元時刻下小餘約有三十分授/時一歲少五分百年約先天五刻
 梅氏又曰歲實即一年之日數自一年以至十百年/共積若干是為積日亦謂之中積假如今康熈庚午
 歲相距四百零九算依授時法推得積日一十四萬/九千三百八十四日零一刻八十九分大統不用消
 長則積日為一十四萬九千三百八十四日一十/八刻二十五分兩法相差一十六刻三十六分
 江氏永曰天行盈縮進退必以漸無驟增驟減之理
 郭氏百年消長一分則是百年之内皆無所差至一
[196-30b]
 百零一年驟増減一分又越百年皆平差一分至二
 百零一年又驟增減一分豈有此數與法乎即如其
 法算數百年後亦當逐節計其消分積而數之不當
 總計當消之分而以距算總乗之也自一百一年至/二百年各消一
 分積一百分自二百一年至三百年積消二百分併/前為三百分自三百一年至四百年積消三百分併
 前為六百分又自四百一年至四百九年積消三十/六分併前總消六百三十六分為六刻三十六分若
 如郭氏總計消分以乗距算之法遂消去一十六刻/三十六分較差一十刻而先天愈多矣此分算總算
 兩者皆不成法而/總算尤為無理如大統厯康熈庚午冬至癸夘日
[196-31a]
 夘初三刻授時則丑初三刻查時憲書乃是巳初一
 刻大統授時用消分不用消分均無當天行何哉當
 年所測歲實刻下小餘其數不真故也嵗實已弱矣
 而又消之安得不先天乎使當年改二十五分為三
 十分由辛巳以後漸而消之或庶幾耳曰至元歲餘
 若果二十四刻三十分則上考當長乎消乎曰上考
 亦消也葢至元時髙衝與冬至同度小輪均數又大
 故冬至歲實為長極之時而上考下考皆當消但消
[196-31b]
 於三十分之内非消於二十五分之内也今時髙衝/在冬至後
 七八度小輪又漸小冬至歲餘以萬分日計之約二/十四刻二十八九分之間劉宋大明時髙衝在冬至
 前半宫以祖冲之紀法除其歲周當時歲實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可見至元前
 後皆消于三十分之内其消甚遅約四百餘年始消/一分葢小輪均數在初宫有若平差故也至一宫以
 外則漸/疾矣若以春分平歲實相較則冬至歲實上下數
 千年皆在長限之中而至元時尤為長之極必俟髙
 衝行至春分則冬至歲實始平如今之/春分又數千年髙
 衝行至夏至最髙行至冬至則冬至歲實始為消之
[196-32a]
 極耳如今之/夏至然冬至嵗實消則春分歲實長冬至歲
 實消之極則夏至歲實又為長之極矣抑今日本輪
 差小古時差大則消長中復有消長茍知此理則後
 之推步者但随時測髙衝之行與小輪之差以算定
 氣而歲實消長俱可勿論猶之太陰但實算定朔定
 望定弦不必復計此月與彼月多於朔䇿幾何少於
 朔䇿幾何也
 梅氏又曰問歲實既有一定之數授時何以有消長/之法曰此非授時新法而宋統天之法然亦非統天
[196-32b]
 億創之法而合古今累/代之法而為之者也
 江氏永曰統天術宋寧宗時楊忠輔所造其歲實與
 授時正同以斗分乗距差為躔差暗藏加減之法約
 百年加減一分零六秒弱然行之未久鮑澣之造開
 禧術臧元震造成天術皆增歲實改各率紛紛迄無
 定論云
 梅氏又曰古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歲之日亦如之故四年而增一日其後漸覺後天皆
 以為斗分太/强因稍損之
[196-33a]
 江氏永曰古法四年而增一日其術甚踈雖古斗分
 宜多亦約百數十年即當後天一日何以自周迄漢
 久而後覺曰周之法却失之先天僖公五年辛亥日
 南至昭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皆先天二三日積數
 百年以有餘之歲實盈其所先天之數乃適得其平
 約在周/秦間厥後猶執四分之術漸失之後天故久而後
 覺耳
 梅氏又曰自漢而晉而唐而宋每次改法必有所減/以合當時實測之數故用前代之法以順推後代必
[196-33b]
 至後天以斗分强也若用後代之法據近/測以逆溯徃代亦必後天以斗分弱也
 江氏永曰漢以前之冬至非實測先後天或至二三
 日後漢末劉洪始覺其後天而減斗分東晉虞喜始
 立歲差法後秦姜岌始知以月蝕衝檢日宿度所在
 而劉宋之初冬至猶後天三日大明時祖冲之始詳
 於測景以冬至前後二十餘日之景比對取中而定
 冬至然後冬至日躔漸得其實猶不能盡合也故唐
 一行謂麟徳術已前實録所記乃依時書之非候景
[196-34a]
 所得郭太史謂自大明術以來測景驗氣得冬至時
 刻真數者有六然則實測之能合天者亦鮮矣
 梅氏又曰統天術見其然故為之法以通之於歲實/平行之中加一古多今少之率則于前代諸法不相
 乖戾而又不違於今之實測此其用法之巧也然統/天術藏其數於法之中而未嘗明言消長授時則明
 言之今遂以為授時之法耳郭太/史自述創法五端初未及此也
 江氏永曰授時術實暗用統天之法者也其歲餘二
 十四刻二十五分與統天同而上推百年長一之法
 亦相似故授時術議謂自魯獻公戊寅至至元辛巳
[196-34b]
 冬至日名共四十九事授時法合者三十九不合者
 十統天不合者唯獻公戊寅與授時異餘三十八與
 授時同二術推冬至略相似也然而劉宋大明壬寅
 歲前冬至乙酉夜半後三十二刻七十分則當時祖
 冲之測景推算所得者縱有未確亦不甚逺當時所/算約後
 天十六刻詳/見冬至權度依授時統天法皆推甲申日戌初初刻
 先天甚多豈可謂大明非而授時統天是歟郭氏謂
 自大明以來測景驗氣得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
[196-35a]
 以相距既以大明壬寅之冬至為得真數之首矣及
 用法推算即失此至乃謂日度失常其可乎以今觀
 之一由授時所定歲餘本未真一由長數當漸積不
 當總計長分而以八百一十九距算總乗之也統天/距差
 乗躔差減汎/積失亦略同
 梅氏又曰然則大統術何以不用消長曰此則元統/之失也當時李徳芳固已上疏争之矣然在洪武時
 去授時立法不過百年所減不過一分積之不過一/刻故雖不用消長無甚差殊也崇正律書謂元統得
 之測驗竊不謂然何也元統與徳芳辯但言未變舊/法不言測驗有差又其所著通軌雖便初學殊昧根
[196-35b]
 宗間有更張輙違經㫖豈能於冬至/加時先後一刻之間而測得真數乎
 江氏永曰明初李徳芳與元統争歲實消長為術家
 一段公案闗係有明二百餘年之法邢士登恨元統
 不用消分致明神宗間節氣後天九刻有竒愚有以
 斷之據授時歲實上考固宜有長分矣然而授時之
 歲餘本未確則所據以為長之端者亦未真既言每
 百年長一分則當以漸而長乃總計長分以乗距算
 則又無此算法觀其推至大明壬寅已違當時之實
[196-36a]
 測又何論春秋已前乎徳芳所據者謂魯獻公十五
 年戊寅天正甲寅冬至依授時法推得甲寅日夜子
 初三刻依大統法推得己未日午正三刻己未史誤/作丁巳
 相差四日六時五刻當用至元辛巳為元及消長之
 法方合天道夫魯獻公之年史有舛錯本難慿信漢
 志謂獻公十五年甲寅冬至此自劉歆三統術逆推
 當年冬至是甲寅耳豈有實測紀之信史哉而徳芳
 以此駁元統其無卓識可知矣然元統之不用消長
[196-36b]
 也初無實據但云上考下推不用消長以合天道又
 云天道無端惟數可以推其機天道至妙因數可以
 明其理理因數顯數從理出故理數可相倚而不可
 相違夫既未嘗實測而慿虚以言天道言理數宜其
 不能服徳芳也今日數學大明由後觀之前此二百
 餘年猶幸元統不用消分冬至加時先天尚未甚逺
 葢授時歲餘一歲約少五分自至元辛巳至洪武甲
 子一百零三年固已先天五刻矣使大統減一分又
[196-37a]
 越百年二百年而更減之先天不愈多乎邢士登謂
 明神宗間大統術後天九刻此非有所測驗但據用
 消分與不用消分積算如此豈知明法皆失之先天
 乎觀前所舉康熈庚午年時憲書癸夘日巳初一刻
 冬至依大統算夘初三刻則先天一十四刻若依授
 時算丑初三刻則先天三十刻自辛酉溯戊辰五十
 餘年約減二三刻則戊辰以前大統率先天十一二
 刻若用授時法先天遂至二十七八刻矣此豈可厚
[196-37b]
 非大統乎
 梅氏又曰然則消長必不可廢乎曰上古則不可知/矣若春秋之日南至固可考據而唐宋諸家之實測
 有據者史冊亦具存也今以消長之法求之其數皆/合若以大統法求之則皆後天而於春秋且差三日
 矣安可/廢乎
 江氏永曰春秋算法最踈置閏或踈或宻日食或不
 在朔則步冬至違天可知僖公五年丙寅正月辛亥
 朔日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乙夘日巳時定冬
 至在甲寅即令此時小輪均數大能使定氣移前一
[196-38a]
 日半亦不過癸丑日之夜刻辛亥實先天二三日且
 定朔壬子亦非辛亥也昭公二十年己夘二月己丑
 日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壬辰定冬至辛夘當
 時推己丑亦先天二日且己丑為此年正月朔安得
 為二月也授時推僖五年冬至以歲餘長十九分乗
 距算一千九百三十五加於中積得辛亥日寅初二
 刻是以總長分數乗距算而非積漸而長亦因傳有
 辛亥日南至之文强為此算以求合不知辛亥非實
[196-38b]
 測也唐一行謂僖公登觀臺以望而書雲物出於表/晷天驗非時史億度愚謂傅言書雲未嘗言測
 景/其推昭二十年冬至以十八乗距算一千八百零
 二則不得己丑而得戊子日戌初三刻其先天愈甚
 矣此二事一合一否皆不足為據且既能上合一千
 九百餘年之冬至矣何以劉宋元嘉丙子十一月甲
 戌景長而推癸酉大明辛丑十一月乙酉冬至即壬/寅天
 正冬/至而推丙申此二事皆八百餘年反先天一日豈
 非總分乗距算之法非法故失之乎
[196-39a]
 梅氏又曰然則統天授時之法同乎曰亦不同也統/天逐年迭差而授時消長之分以百年為限則授時
 之法又不/如統天矣
 江氏永曰統天以距差乗躔差其失亦與授時等由/其
 根數/未確
 梅氏又曰夫必百年而消長一分未嘗不是乃以乗/距算其數驟變殊覺不倫鄭世子黄鐘推法所以有
 所酌/改也
 江氏永曰授時之誤勿菴先生亦既覺之矣抑不唯
 如此而已年愈逺則失愈甚如推至春秋時一千九
[196-39b]
 百年則歲餘二十四刻四十四分若一千九百零一
 年歲餘增一分此一分乗距算一千九百零一前一
 歲忽增一十九刻有竒則歲實有三百六十五日四
 十三刻有竒豈不甚可笑乎况又有逺於此者乎
 梅氏又曰問歲實消長之法既通于古亦宜合于今/乃今實測之家又以為消極而長其説安在豈亦有
 所以然之故與曰授時雖承統天之法而用消長但/以推之舊法而合耳初未嘗深言其故也惟新書則
 為之説曰歲實漸消者由日輪之轂漸近地心也余/嘗竊疑其説今具論之夫西法以日天與地不同心
 疏盈縮加減之理其所謂加減皆加減於天周三百/六十度之中非有所增損於其外也如最髙則視行
[196-40a]
 見小而有所減最卑則視行見大而有所加加度則/減時矣減度則加時矣然皆以最卑之所減補最髙
 之所加及其加減既周則其總數適合平行畧無餘/欠也若果日輪之轂漸近地心不過其加減之數漸
 平耳加之數漸平則減之數亦漸平其為遅速相補/而歸于平行一也豈有日輪心逺地心之時則加之
 數多而減之數少日輪心近地心時則/減之數少而加之數多乎必不然矣
 江氏永曰冬至相距之日時古今有多少不過汎歲
 實與平歲實相差其相差又有舒疾之漸耳若知冬
 至有平有定本必不言消長必欲言其消長則其故
 有二一由髙衝離冬至有逺近一由日小輪古今有
[196-40b]
 大小也髙衝自秋分行至冬至此三宫定冬至皆在
 平冬至前自冬至行至春分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
 冬至後總此六宫上下約萬年以今時最髙/衝行約之皆在長
 限以其冬至汎歲實皆多於平歲實故也惟髙衝正
 當秋分春分此兩歲歲實皆平即西法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
 四十五/秒是也離此則漸有差前三宫由平而漸增多是為
 長中之長至髙衝與冬至同度則定冬至與平冬至
 同日同時是為長之極當郭太史定法正其時也後
[196-41a]
 三宫由極多而漸減以至於平是為長中之消今時
 髙衝在冬至後八度其消尚未多也若髙衝過春分
 而行至夏至此三宫定冬至亦在平冬至後自夏至
 行至秋分此三宫定冬至又在平冬至前總此六宫
 亦約萬年皆在消限以其冬至汎歲實此少於平歲
 實故也前三宫由平而漸減是皆消中之消至髙衝
 與夏至同度則定冬至亦與平冬至同日同時是為
 消之極後三宫由極少而漸増以至於平是為消中
[196-41b]
 之長此通髙衝行一周天而總論其消長也然而太
 陽兩小輪半徑三千五百八十四古多而今少多則
 小輪稍大日躔加減均亦稍大小則小輪稍小加減
 均亦稍小髙衝之行一年一分一秒十㣲西士/後測此一
 分一秒十㣲若在均數稍大之中則度分變為時分
 之秒數以加減於平時者必稍多若在均數稍小之
 中則度分變為時分之秒數以加減於平時者必稍
 少如崇禎戊辰所立之加減差表初宫之初度十一/宫之末度每一十分均數二十二秒髙衝一年行
[196-42a]
 一分一秒十㣲約均數二秒有竒此二秒有竒變為/時約五十七秒以加于平歲餘五小時三分四十五
 秒得五小時四分四十二秒如小輪稍大則初度一/十分之均不止二十二秒而一歲髙衝之行不止得
 均二秒有竒其變時亦不止五十七秒矣如小輪稍/小則初度十分不及二十二秒髙衝之行得均數不
 及二秒則變時亦不及五十七秒矣此/略舉初度之均以為例其他可類推古今小輪之
 大小雖不可盡知以劉宋元嘉大明間屢年之實測
 算當時之不同心差葢四千有竒詳冬至/權度則均數必
 稍强至元時授時術冬至盈初如分多於今日之加
 分則當時小輪半徑不止三千五百八十四自此以
[196-42b]
 後至今日小輪漸小均數亦漸少髙衝行度所得之
 均數以減度加時者亦稍弱焉此又因輪轂漸近地
 心而微有消分也
 梅氏又曰又考日躔表彼固原未有消長之説日躔/指言平歲用授時消分定歲則用最髙差及查恒年
 表之用則又只用平率/是其説未有所決也
 江氏永曰術書非出一手故有不相應處其歲實平
 率出囘法囘法得之實測春分此術書最𦂳要處惜
 未明白剖析其日躔表説辨論從前言消長者之非
[196-43a]
 則固有定説矣但小餘㣲有不同耳術書平嵗實小/餘五小時三刻
 三分四十五秒以萬分通之是二四二一八七五也/今考成亦用之而日躔表説二四二一八八六四較
 多一/一四
 梅氏又曰術書言日輪漸近地心數千年後將合為/一㸃若前之漸消由于兩心之漸近則今之消極而
 長兩心亦將由近極而逺數千年後又安能合為一/㸃乎彼葢見授時消分有據而姑為此説非能極論
 夫消長之/故者也
 江氏永曰七政皆有小輪獨日之小輪有改變竊意
 久亦必復豈有與地心合為一㸃之理自至元辛巳
[196-43b]
 以後正是長極而消非消極而長也或曰今實測之
 冬至後於授時之中積分明是長而以為消何也曰
 前巳言之矣授時歲餘刻下之分當有三十分而郭
 氏定為二十五分也授時之歲實豈非出於實測然
 因其自述丁丑辛巳四年冬至得其自相乖違之處
 因以知至元時為長極而消之大界與日躔加減表
 十一宫末度以前均數漸減之理固相符也
 梅氏又曰然則將何以求其故曰授時以前之漸消/既徴之經史而信矣而今現行之歲實又稍大於授
[196-44a]
 時其為復長亦似有據竊考西法最髙卑今定於二/至後七度依永年法每年行一分有竒則授時立法
 之時最髙卑正與二至同度而前此則在至前過此/則在至後豈非髙衝漸近冬至而歲餘漸消及其過
 冬至而東久復漸長乎余觀七政書於康熈庚申年/移改最髙卑度弱而其年歲實驟増一刻半强此亦
 一徵也存此以/俟後之知法者
 江氏永曰歲實消長之故一由最髙衝之有行度先
 生因最髙改移歲實驟增而悟及此猶云存之以俟
 知者亦欲後人由此致思也然其所言消長若與實
 算相反何也日躔加減表初宫與十一宫同均而加
[196-44b]
 減異號至元辛巳以前髙衝行未及冬至則用初宫
 之均度分秒加度而減時辛巳以後髙衝行已過冬
 至則用十一宫之均度分秒減度而加時前減時則
 定冬至在平冬至前後加時則定冬至在平冬至後
 初宫之初度與十一宫之末度其均最大則一歲髙
 衝之行所得均數最多變為時以加減於平時者亦
 最多故此處歲實極大皆最長之時也初宫若離初
 度稍逺則均漸少而變時以減平時者亦稍少歲實
[196-45a]
 亦稍減矣十一宫若離末度稍逺則均漸少而變時
 以加平時者亦稍少歲實亦稍減矣故髙衝行漸近
 冬至其均由少而多歲實正漸增以至於極也而此
 謂歲餘漸消髙衝已過冬至其均由多而少歲實則
 由極少以漸減也而此謂復漸長豈非與實算相反
 乎葢先生論消長不主平歲實為根耳
 梅氏又曰王寅旭曰歲實消長其説不一謂由日輪/之轂漸近地心其數浸消者非也日輪漸近則兩心
 差及所生均數亦異以論定歲誠有損益若平率歲/實尚未及均數則消長之源與兩心差何與乎識者
[196-45b]
 欲以黄赤極相距逺近求歲差朓朒與星歲相較為/節氣消長終始循環之法夫距度既殊則分至諸限
 亦宜随易用求差數其理始全然必有平歲之歲差/而後有朓朒之歲差有一定之歲實而後有消長之
 歲實以有定者紀共常以無定/者通其變始可以永久而無弊
 江氏永曰古今言歲實消長者皆從冬至歲實言之
 非論平率歲實也因兩心差及所生均數異而定氣
 㣲有損益是亦消長之一根不可謂其無與若黄赤
 極相距逺近求差數此説恐未然其言有平歲之歲
 差而後有朓朒之歲差有一定之歲實而後有消長
[196-46a]
 之歲實此數言極中肻綮一定之歲實從春分測定
 之平歲實是也苟知此則但言平冬至定冬至不必
 言消長亦可矣
 梅氏又曰寅旭此論是欲據黄赤之漸近以為歲實/漸消之根葢見西測黄赤之緯古大今小今又覺稍
 贏故斷以為消極後長之故然黄赤逺近其差在緯/歲實消長具差在經似非一根又西測距緯復贏者
 彼固自疑其前測最小數之未真則亦難為確據愚/則以中法歲實起冬至而消極之時髙衝與冬至同
 度髙衝離至而歲實亦増/以經度求經差似較親切
 江氏永曰經緯之辨最確而謂髙衝與冬至同度為
[196-46b]
 消極之時永已論之於前
 梅氏又曰日行盈縮細考之則春分距夏至夏至距/秋分雖皆縮算而其縮亦不同秋分距冬至冬至距
 春分雖皆盈算而其盈亦不同又且年年不同細求/之則節節不同又細求之且日日不同矣其故何也
 葢最髙一㸃不在夏至而在其後數度又且年年/移動此太陽盈縮之根而歲實所以有消長也
 江氏永曰以太陽盈縮之根推歲實所以有消長此
 先生之定見定説也
 梅氏又曰庚申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六分辛未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
 九分十二年中共長一刻○三分壬戌年冬至至次/年夏至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庚午年冬至至次
[196-47a]
 年夏至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九年中共消十四/分又合計癸亥夏至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九刻
 九分冬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分相較/一日○四刻一分辛未夏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
 八刻十分冬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相較一日○五刻十四分八年中較數増一刻十三
 分/
 江氏永曰此以半年之氣前後相較驗最髙之東移
 若以兩歲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及各節氣兩歲相距
 皆各有其歲實而冬至為最大夏至為最小春秋分
 為近平又越數十年而諸歲實亦㣲有不同矣前代
[196-47b]
 只知冬至歲實不知逐節氣皆有歲實也
 梅氏又曰然二分之相距則無甚差何也葢最髙移/而東則夏至後多占最髙之度而減度加時之數益
 多故益長髙衝移而東則冬至後多占最卑之度而/加度減時之數益多故益消其近二至處皆為加減
 差最大之處故消長之較已極也乃若二分與中距/雖亦歲移而中距皆為平度不係加減其最髙前後
 視行小之度固全在春分後半周最髙衝前後視行/大之度亦全在春分後半周毫無移動故無甚消長
 也/
 江氏永曰二分無甚差故欲得平歲實須於近二分
 時測之若髙衝行至春分則二分之距又最大而二
[196-48a]
 至反平矣
 梅氏又曰授時消分為不易之法今復有長者何耶/西法最髙卑之㸃在兩至後數度歲歲東移故雖冬
 至亦有加減不得以恒為定也此是西法中一大節/目其法自囘囘即有之然了凡先生頗采用囘囘法
 而不知此熊䃪石先生親與/西儒論法而亦不言及何耶
 江氏永曰最髙卑之有行度誠西法中一大節目袁
 氏新書不知有最髙卑又何以能較論前代諸法之
 先後天乎
 梅氏又曰袁了凡新書通囘囘之立成於大統可謂/苦心然竟削去最髙之算又直用大統之歲餘而棄
[196-48b]
 授時之消長将逆推數百年/已不效况數千萬年之久乎
 江氏永曰袁書逆推數百年已不效誠然若棄授時
 之消長則無足論授時本非不刋之法也今時用考
 成推步只有求天正冬至與求定冬至之法而不言
 消長紛紛之論可定矣
    觀承案法以疎而漸宻測以久而益精勿庵
    之術兼統中西誠為冠絶古今而江氏此篇
    推之更宻測之益精能補勿庵之所未備者
[196-49a]
    其為青氷之出矣乎
          右歲實
 
 
 
 
 
 
[196-49b]
 
 
 
 
 
 
 
 五禮通考卷一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