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087-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七十七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吉禮七十七
   宗廟制度
書益稷合止柷敔注柷狀如漆筩而有椎合之者投椎/其中而撞之敔狀如伏虎背有刻所
 鼓之/止樂
詩頌有瞽鼗磬柷圉傳柷木椌也圉楬也圉疏以樂記/有椌楬之文與此柷 為一故辯
[087-1b]
之言木椌者明用木為之言柷用木則圉亦用木以木/可知而畧之大師注云木柷敔也是二器皆用木也
周禮春官小師掌教柷敔注鄭司農云柷如漆/筩中有椎敔木虎也
瞽矇掌播鼗柷敔
禮記樂記聖人作爲鼗鼔椌楬主椌楬謂/柷敔也
爾雅釋樂所以鼔柷謂之止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
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所以鼔敔謂之籈注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
長尺櫟之籈者其名字/林云籈以竹長尺也
 荀子鞉柷拊椌楬似萬物
[087-2a]
 白虎通柷敔乾音也柷敔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
 也陰陽順而復故曰祝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
 之故樂用柷柷始也敔終也
 風俗通禮樂記柷漆桶方畫木方三尺五寸髙尺五
 寸中有椎上用柷止音爲節書曰合止柷敔
 陳氏禮書書曰戞擊鳴球合止柷敔明堂位曰揩擊
 葢柷敔以椌楬爲體椌楬以戞揩擊爲用故椌楬戞
 揩擊先儒皆謂之柷敔也爾雅曰所以鼔柷謂之止
[087-2b]
 所以鼔敔謂之籈葢鼔柷謂之止欲戒止於其早也
 鼔敔謂之籈欲修潔於其後也柷方二尺四寸陰也
 敔二十七齟齬陽也樂作陽也以陰數成之樂止陰
 也以陽數成之固天地自然之理也聲之所出以虛
 爲本桐虛而不實故爲琴瑟糠虚而不實故爲搏拊
 虡以虛然後可設椌以空然後可擊及其止則歸於
 實焉故敔爲伏虎之形則實而已
 陳氏樂書堂下樂器以竹爲本以木爲末則管籥本
[087-3a]
 也祝敔末也柷之爲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陰
 始于二四終于八十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
 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
 此柷所以居宫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敔之爲器
 狀類伏虎西方之陰物也背有二十七鉏鋙三九之
 數也櫟之長尺十之數也陽成於三變於九而以陰
 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爲文非特不至於流而
 失已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縣之西象秋
[087-3b]
 物之成終也荀卿以拊柷椌楬為似萬物柷敔椌楬
 皆一物而異名荀卿以柷椌離而二之誤矣
    蕙田案書曰戞擊記曰揩擊漢儒皆以爲柷
    敔夫戞擊鳴球堂上之樂合止柷敔堂下之
    樂何得混而同之陳氏禮書以戞擊從注皆
    爲柷敔樂書又爲之説曰祝敔器也卑而在
    下戞擊所以作器也尊而在上焉有所擊者
    在堂下而所以擊之者逺置之堂上乎蔡傳
[087-4a]
    戛擊考擊也其説近是至于明堂位之玉磬
    揩擊猶虞書之戛擊鳴球也文有順逆焉爾
 律吕正義八音之中惟木音最爲質樸而木之器曰
 柷曰敔則樂曲始終之節葢樂勝則流先王同民心
 而出治道始於質發乎文仍成於質而不敢或過焉
 故書曰下管鼗鼔合止柷敔樂之始作擊柷以合之
 樂之將終櫟敔以止之也爾雅註柷形如漆桶方二
 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
[087-4b]
 通考云旁開孔内手於中擊之以舉樂案柷之制方
 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若謂今尺度無乃太大若爲
 古尺度約以今尺方止一尺九寸四分四釐而深一
 尺四寸五分八釐而已較其中空實積得容十鬴實
 一萬二千八百龠據此容積尺度而柷之制爲有本
 矣今禮部太常所用柷上闊下小狀如斗然以深一
 尺四寸五分八釐爲度二倍黄/鍾之數則一萬二千八百龠
 之積得上方二尺一寸八分七釐三倍黄/鍾之數下方一尺
[087-5a]
 六寸九分零四豪斯制雖上下異數均之即方一尺
 九寸四分四釐之度也敔爾雅註如伏虎背上有二
 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通考曰碎竹逆戛之以
 止樂宋因唐制用竹長二尺四寸析為十二莖先擊
 其首次三戛齟齬而止案敔制如伏虎古人取爲樂
 器未知何意或以木音屬巽而巽為風風從虎故象
 形以爲制歟其背上二十七齟齬者黄鍾九數爲之
 本而東方木數三三九而二十七此又以律數兼五
[087-5b]
 行而定制者也今定尺度則通體之長爲二尺一寸
 八分七釐三倍黄/鐘之數齟齬之分爲七寸二分九釐黄鐘/之數
 而敔之制亦爲有本矣又禮王制天子賜諸侯樂則
 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將之疏曰柷節一曲
 之始其事寛鼗節一唱之終其事狹是必金聲玉振
 乃爲全樂之大成也哉
禮記樂記治亂以相疏言治理奏樂之時先/擊相故云治亂以相
    蕙田案亂樂之卒章論語所謂關雎之亂是
[087-6a]
    也樂至此則衆音繁會易至于亂故以相爲
    節所以治之也相字從木恐爲木器今作樂
    者必有拍板疑其遺制鄭氏以爲即拊非也
    宋陳用之曰既曰會守拊鼔又曰治亂以相
    則相非拊也其言是矣
          右木音之屬
周禮春官笙師掌教龡竽笙注鄭司農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 疏先鄭云竽
三十六簧笙十三簧者案通卦騐竽長四尺二寸注云/竽管類用竹為之形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
[087-6b]
之時吹之冬水用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葢取/諸此也笙十三簧廣雅云笙以匏為之十三管宫管在
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禮圖云/竽長四尺二寸此竽三十六簧與禮圖同
禮記月令調竽笙竾簧疏竽者鄭注周禮云竽三十六/簧釋名云竽汙也其中汙空笙
者鄭注周禮云十三簧釋名云笙生也象物出地所生/簧者竽笙之名也氣鼔之而為聲釋名云簧横也於管
頭横/施之
 陳氏禮書禮記曰女媧之笙簧世本曰隨作笙儀禮
 曰三笙一和而成聲周禮笙師掌教吹竽笙爾雅曰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先儒謂笙列管匏中施簧
[087-7a]
 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笙長四
 尺竽長四尺二寸簧金鐷爲之葢衆管在匏有巢之
 象故大笙曰巢大者唱小者和小笙曰和後世雅樂
 和皆二十七簧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義管毎變均
 易調則更用焉由是定置二管於匏中爲十九簧書
 曰笙鏞以間笙師祭祀饗食共笙鐘之樂鄭氏曰與
 鐘相應之笙國語曰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則笙
 鏞雖間作其動之於始則金石而已韓非曰竽者五
[087-7b]
 聲之長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葢後
 世之樂然也蕙田案大者十九簧和無縁得/二十七簧二字乃于字之悞耳
    蕙田案以上竽笙總
書益稷笙鏞以間
詩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
周禮春官笙師凡祭祀共其鐘笙之樂注鍾笙與鍾/聲相應之笙
儀禮鄉射禮笙入立于縣中
鄉射禮記三笙一和而成聲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
[087-8a]
儀禮鄉飲酒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
黍 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
有臺笙由儀
燕禮笙入立于縣中奏南陔白華華黍 乃間歌魚麗
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
燕禮記笙入三成
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
 朱子曰此笙詩也有聲無辭
[087-8b]
白華序白華孝子之潔白也
 朱子曰笙詩也
華黍序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
 朱子曰亦笙詩也案儀禮鄉飲酒禮鼔瑟而歌鹿鳴
 四牡皇皇者華然後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
 白華華黍燕禮亦鼔瑟而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然
 後笙入立于縣中奏南陔白華華黍南陔以下皆無
 以考其名篇之義然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
[087-9a]
 聲而無辭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經篇題
 之下必有譜焉如投壺魯鼔薛鼔之節而亡之耳
由庚序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
 朱子曰此亦笙詩
崇丘序崇丘萬物得極其髙大也
 朱子曰此亦笙詩
由儀序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義而亡其辭
 朱子魚麗後傳案儀禮鄉飲酒及燕禮前樂既畢皆
[087-9b]
 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
 笙由儀間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則此六者葢一時
 之詩而皆爲燕饗賓客上下通用之樂
禮記明堂位女媧之笙簧疏帝王世紀云女媧氏風/姓承包犧制作始作笙簧
樂記弦匏笙簧
爾雅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謂之
和十三簧者鄉射記曰三笙一和而成聲也疏世本云/隨作笙禮記曰女媧之笙簧釋名曰笙生 象物貫地
而生説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有三簧象鳯/之身其大者名巢巢髙也言其聲髙小者名和李廵云
[087-10a]
小者聲少音相和也孫炎云應和於笙瓠匏也以匏為/底故八音謂笙為匏簧者笙管之中金薄鐷也笙管必
有簧故或謂笙為簧詩王風云左執簧是也大者十九/簧以時驗而言也云十三簧者鄭司農注周禮亦云十
三簧相傳為然注鄉射記云三笙一和而成/聲者後鄭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白虎通笙者太簇之氣象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正
 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下樂之故謂之笙
 陳氏樂書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陽之篠列管匏
 中而施簧管端則美在其中鍾而為宫葢所以道逹
 冲氣律中太簇立春之音也故有長短之制焉有六
[087-10b]
 合之和焉故五經析疑曰笙者法萬物始生道逹隂
 陽之氣故有長短黄鍾為始法象鳯凰葢笙為樂器
 其形鳯翼其聲鳯鳴其長四尺大者十九簧謂之巢
 以衆管在匏有鳯巢之象也小者十三管謂之和以
 大者唱則小者和也儀禮有之三笙一和而成聲是
 已大射儀樂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葢笙艮音也於方為陽鍾兊音也於方為陰周官笙
 師掌教吹笙共其鍾笙之樂以教祴樂書曰笙鏞以
[087-11a]
 間是鼓應笙之鐘而笙亦應之也眡瞭掌擊笙磬詩
 曰笙磬同音則磬乾音也與笙同爲陽聲是擊應笙
 之磬而笙亦應之也笙磬則異器而同音笙鐘則異
 音而同樂儀禮有衆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間葢衆
 笙所以備和奏洽百禮豈特應鐘磬而已哉鹿鳴所
 謂鼓瑟鼓琴吹笙鼓簧應琴瑟之笙也賓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應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儀
 禮歌魚麗笙由庚之類應歌之笙也記曰女媧之笙
[087-11b]
 簧世本曰隨作笙簧庸詎知隨非女媧氏之臣乎黄
 帝制律以伶倫造鐘以營援則女媧作竽笙以隨不
 足疑矣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聲以應律吕正倍之
 聲作和笙應笙竽合清濁之聲又自制大笙上之太
 樂亦可謂知復古制矣
 律吕正義爾雅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註曰列管
 匏中施簧管端風俗通云垂作笙以象鳯古稱簫爲
 鳯簫而笙亦爲鳯笙葢以笙之長短參差亦如排簫
[087-12a]
 然故並稱耳笙與排簫管數之多寡管體之巨細雖
 不同而倍半相資以爲用者其理則一也笙于古爲
 匏器其制攒衆管于一匏而共一吹口毎管設簧以
 取音簧者于管側貼以薄銅/葉氣至則戰動成音開出音孔以别長短之
 度而音之髙下以生復設孔于匏外案某孔則某簧
 應故詩曰吹笙鼓簧近世易匏以木各管但以竹徑
 相倣者通其節約畧其長短而無一定之制至于簧
 數之多寡則傳註所紀其説不一鄭氏詩註曰笙十
[087-12b]
 三簧或十九簧而竽三十六簧周禮註鄭衆曰竽三
 十六簧笙十三簧又通考載宋李照作巢笙合二十
 四聲以理揆之其三十六簧二十四簧者乃兼陽律
 陰吕之聲如排簫之備清濁二均也其十九簧十三
 簧者乃分陽律陰吕之聲如簫笛之各具一均也今
 禮部太常所用俱十七管有全用者有空二管或三
 管不設簧而用十五管或十四管者俗部所用亦十
 七管或十五管而止用十三管其餘皆不設簧葢去
[087-13a]
 其重複但取一均之聲以備用也又禮部太常所用
 笙體大而空徑亦大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短俗部
 所用笙體小而空徑亦小其出音孔至簧度分反長
 葢因取聲于容積之分故徑與長相爲贏縮焉案十
 七簧大笙徑約二分上下毎一笙之内各管空徑不
 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長第一管七寸五分餘
 二管七寸餘三管亦七寸餘視二管微歉四管六寸
 五分餘五管六寸餘六管五寸二分餘七管四寸五
[087-13b]
 分餘八管四寸二分餘九管十管十一管皆四寸上
 下十二管三寸八分餘十三管三寸六分餘十四管
 三寸三分微歉十五管三寸二分餘此兩管亦相同
 十六管三寸餘十七管二寸六分餘此皆工人約畧
 爲之初未有一定之真度也審其音最長一管應笛
 之尺字近世皆以笛孔合笙而言故/笙之諸音皆取笛聲字名之二管應最低工
 字三管應低工字四管應低凡字五管應低六字六
 管應低五字七管應最低乙字八管應低乙字九管
[087-14a]
 應低上字十管應髙上字十一管應上字尺字之間
 爲勾字十二管應髙尺字十三管應髙工字十四管
 應髙凡字十五管亦應髙凡字十六管應髙六字十
 七管應髙五字此髙低字音皆以體之倍/半而言非清濁二均之分其取聲之
 法一管合六管或一管合十二管爲低尺字二管合
 七管爲最低工字禮部太常樂工省此二/管不用故止十五簧三管合八
 管爲低工字四管合九管爲低凡字五管合十二管
 為低六字六管合十三管為低五字七管合十四管
[087-14b]
 爲最低乙字禮部太常樂/工亦多不用八管合十五管爲低乙字
 九管合十六管為低上字十管獨用爲髙上字十一
 管獨用為勾字十二管合十七管為髙尺字十三管
 獨用為髙工字十四管獨用為髙凡字十六管獨用
 為髙六字十七管獨用爲髙五字此十七簧大笙立
 體取音之大槩也十三簧小笙徑約一分有餘毎一
 笙之内各管徑亦不一其自簧口至出音孔分最長
 第一管八寸餘二管七寸餘三管六寸五分餘四管
[087-15a]
 六寸餘五管五寸五分餘六管五寸餘七管四寸五
 分餘八管四寸五分不足九管四寸餘十管三寸五
 分餘十一管三寸三分餘十二管三寸餘十三管三
 寸不足審其音一管低尺字二管低工字三管低凡
 字四管低六字五管低五字六管低乙字七管低上
 字八管髙上字九管髙尺字十管髙工字十一管髙
 凡字十二管髙六字十三管髙五字其取聲之法一
 管合五管或合九管爲低尺字二管合六管為低工
[087-15b]
 字三管合七管爲低凡字四管合九管爲低六字五
 管合十管為低五字六管合十一管爲低乙字七管
 合十二管爲低上字八管合十二管為髙上字九管
 合十三管為髙尺字十管獨用爲髙工字十一管獨
 用爲髙凡字十二管獨用爲髙六字十三管獨用爲
 髙五字此十三簧小笙立體取音之大槩也大笙之
 十五簧于十七簧已爲减二而小笙又少勾字凡字
 二簧葢勾為低尺可以相代而凡字重出嫌其易淆
[087-16a]
 故復减耳其一笙之内管體長者設簧亦大管體短
 者設簧亦小易其簧而更施之則或咽或掲皆不成
 聲葢笙之施簧必隨管體之長短而爲大小即如絲
 樂之體大者用絃巨體小者用絃細之理也至于簧
 之硬者應聲微髙㸃以蠟珠則可少下簧之輭者應
 聲微低不施蠟珠或易以硬簧則可以髙然所差不
 過半音未若管體長短之分音晰也今欲明製笙之
 法辨笙之體詳笙之用必一其徑覈其積攷其度正
[087-16b]
 其音一一本之于律吕而後笙之理數可明焉一其
 徑者使一笙各管之空徑皆同如十二律吕之同徑
 也覈其積者定衆管之積或用律吕之全或用律吕
 之半或用律吕幾分之一也攷其度者察某管得某
 律吕相和之分或得某律吕相和之倍某律吕相和
 之半也正其音者詳某管之應某律吕某聲字與某
 管設簧則應某律吕某聲字也葢笙之大小雖殊而
 爲用則一大笙之空徑二分上下者乃黄鍾八分之
[087-17a]
 一又如此一分之四分之三之管徑也此管積以通/分約之乃黄
 鍾三十二/分之七小笙之空徑一分有餘者乃黄鍾八分之
 一之管徑也其管之長者用本體律吕之倍管之短
 者用本體律吕之正或本體律吕之半其半管比正
 管毎下一音亦如律吕之正與倍半之理也其相和
 取聲無論體之大小管之多寡要皆以本聲立宫而
 徴聲和之或以正聲爲主而少聲和之取二聲相濟
 抑揚中聽也其兩管同一聲字而相和者乃宫與少
[087-17b]
 宫商與少商工與髙工凡與髙凡爲兩聲子母相應
 者也其兩管不同聲字而相和者乃宫與徴商與羽
 工與乙凡與上之類是兩聲得其相生之序而相和
 者也若夫兩管之斷不可和者如宫與商商與角工
 與凡凡與六之類是兩聲相比必甚乖謬而不可和
 者也是故笙之低尺字以低五字和之者乃濁變徴
 立宫而宫聲為徴以和之也低尺字以髙尺字和之
 者即倍變徴以正變徴和之也低工字以低乙字和
[087-18a]
 之者乃下徴立宫而商聲爲徴以和之也低凡字以
 低上字和之者乃下羽立宫而角聲為徴以和之也
 低六字以髙尺字和之者乃倍變宫立宫而正變徴
 爲徴以和之也低五字以髙工字和之者乃宫聲立
 宫正用徴聲以和之者也低乙字以髙凡字和之者
 乃商聲立宫而羽聲爲徴以和之也低上字以髙六
 字和之者乃角聲立宫而少變宫爲徴以和之也髙
 上字仍以髙六字和之者亦角聲立宫而少變宫為
[087-18b]
 徴以和之也髙尺字以髙五字和之者乃少變徵立
 宫而少宫為徴以和之也髙聲與低聲相和者乃首
 音與第八音相和所謂隔八相生也徴之可以和宫
 者所謂宫生徴也羽之可以和商者所謂商生羽也
 若夫商之可以和徴者又為徴之生少商皆為首音
 與第五音相和者也葢各管之徑既同則聲字之度
 分可定聲字之度分既定則各管之相旋為用自有
 恊和之妙焉夫簫笛之體起于黄鍾之加倍而笙之
[087-19a]
 體則起于黄鍾之减分加倍者或加八倍或加四倍
 其所制之管皆與黄鍾一均之聲相應减分者或用
 黄鍾四分之一或用黄鍾八分之一所制之管亦皆
 與黄鍾一均之聲相應若應大吕一均者大笙則取
 黄鍾八分之一又如此一分之四分之二之管爲本
 即三十二/分之六也小笙則取黄鍾六十四分之七之管爲本
 或不易其體但用點簧之法以髙其音亦可備陰吕
 一均之用然其聲雖協于大吕而其數並起于黄鍾
[087-19b]
 此黄鍾所以尤爲竹音之本也
    蕙田案以上笙
禮記樂記竽瑟以和之
 韓非子竽者五聲之長
 風俗通案禮記竽管三十六簧也長四尺二寸今二
 十三管
 陳氏樂書昔女媧氏使隨裁匏竹以為竽其形參差
 以象鳥翼火類也火數二其成數則七焉冬至吹黄
[087-20a]
鍾之律而間音以芋冬則水王而竽以之則水噐也水
 數一其成數則六焉因六而六之則三十六者竽之
 簧數也因七而六之則四十二寸者竽之長數也月
 令仲夏調竽笙淮南子謂孟夏吹竽笙葢不知周官
 笙師掌教吹竽笙則竽亦笙類也以笙師教之雖異
 器同音皆立春之氣也樂記曰聖人作爲鼗鼓椌楬
 塤篪然後爲之鐘磬竽瑟以和之是樂之倡始者在
 鼗鼓椌楬壎篪其所謂鐘磬竽瑟者特其和終者而
[087-20b]
 已韓非子曰竽者五聲之長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倡
 則諸樂皆和豈聖人制作之意哉説文曰竽管三十
 六簧象笙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後世所存多二十三
 管具二均聲焉樂法圖曰吹竽有以知法度竽音調
 則度數得矣
    蕙田案以上竽
          右匏音之屬
詩小雅鹿鳴吹笙鼓簧傳簧/笙也
[087-21a]
 陳氏禮書詩曰吹笙鼓簧又曰並坐鼓簧又曰左執
 簧又曰巧言如簧記曰女媧之笙簧觀此宜若簧非
 笙也先儒皆以爲笙中之簧其説拘矣漢武内傳鼓
 振靈之簧神仙傳王遥有五舌竹簧然經無明説豈
 亦古之遺制歟
    蕙田案以上簧附
詩弼風簡兮左手執籥傳籥/六孔
小雅鼓鐘以籥不僣
[087-21b]
周禮春官籥師掌教國子龡籥注籥舞/者所吹
笙師掌教龡籥注籥如/篴三孔
 鄭氏鍔曰籥三孔其中則中聲其/上下二孔則聲之清濁所由生
爾雅大籥謂之産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注籥如笛/三孔而短
小廣雅云七孔孔疏籥樂器名周禮笙師掌教吹籥鄭/注云籥如篴三 詩邶風云左手執籥毛傳云籥六孔
所見/異也
 風俗通籥樂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衆聲也
 陳氏禮書籥三孔主中聲而上下之律吕於是乎生
[087-22a]
 命之曰籥以黍籥之法在是故也羽舞皆執籥以聲
 音之本在是故也詩曰左手執籥春秋書仲遂卒于
 垂壬午猶繹萬入去籥公羊曰去其有聲者置其無
 聲者則吹籥而舞可知廣雅曰籥七孔毛萇曰籥六
 孔鄭康成曰籥如笛三孔郭璞曰籥三孔而短當從
 郭鄭之説爲正也
 陳氏樂書籥之大者其聲生出不窮非所以爲約也
 小者其聲則約而已若夫大不至於不窮小不至於
[087-22b]
 太約此所以謂之仲也然則鄭郭三孔之籥豈其中
 者歟毛萇六孔之籥豈其大者歟
    蕙田案以上籥
周禮春官籥章掌豳籥注鄭司農云豳籥豳國之地竹/豳詩亦如之𤣥謂豳籥豳人吹
籥之聲章者疏先鄭云豳籥豳國之地竹豳詩亦如之/後鄭不從 案下文吹豳詩吹豳雅吹豳頌更不見豳
籥則是籥中吹豳詩及雅頌謂之豳籥何得有豳國之/地竹乎故後鄭云豳人吹籥之聲章聲章即下文豳詩
之等/是也
    蕙田案豳籥即笙師籥師所教之籥後鄭之
[087-23a]
    説是
    又案以上豳籥
禮記明堂位葦籥伊耆氏之樂也注籥如笛三孔籥疏/葦籥謂截葦為
 方氏慤曰葦籥者以葦為/籥未有截竹之精故也
 陳氏樂書易曰震爲萑葦爲蒼筤竹爾雅曰葦醜艻
 郭璞曰其類皆有艻秀又曰葭蘆郭璞曰葦也則葦
 籥竹籥皆震音也葢太極元氣函三為一行於十二
 辰而律吕具矣始動於子參之于丑得三而籥之為
[087-23b]
 器本於黄鍾之籥竅而三之所以通中聲而上下之
 律吕所由生也古之人始作樂器葦籥居其先震為
 六子之首籥為衆樂之先其斯以為稱始乎葦伊耆
 氏施於索饗也成乎竹周人以之本始農事也或以
 伊耆爲堯然堯時八音已具豈特葦籥土鼓而已哉
    蕙田案以上葦籥附
書益稷簫韶九成傳言簫見/細器之備
詩商頌有瞽簫管備舉
[087-24a]
周禮春官小師掌教簫注簫編小竹注疏案通卦騐云/簫長尺四寸 云簫管形象鳥
翼鳥為火火成數七生數二二七一十四簫之長由此/廣雅云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底三禮圖云
簫長尺四寸頌簫長尺二寸此諸/文簫有長短不同古者有此制也
瞽矇掌播簫注播謂發/揚其聲
笙師掌教龡簫
禮記樂記從以簫管
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注大簫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
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以疏此别簫大小之名也/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 象鳯翼十管長二尺博
[087-24b]
雅曰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其大者/名言李廵曰大簫聲大者言言也郭云編二十三管長
尺四寸其小者名筊李廵曰小者聲揚而小故言筊筊/小也郭云十六管長尺二寸簫一名籟又通卦驗云簫
長尺四寸其管數長短雖/異要是編小竹管為之耳
 陳氏禮書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書於簫言樂成詩於簫
 言備舉禮凡言簫多在笙竽之後則簫之奏葢後於
 笙矣莊周曰人籟比竹荀卿曰鳯凰于飛其翼若笙
 其聲若簫葢簫比竹為之其狀鳯翼其聲鳯聲言與
 籟皆其異名也
[087-25a]
 陳氏樂書周官之於簫教之小師播之瞽矇吹之笙
 師則簫之為樂其器細其音肅必待衆職而後致用
 堂下之樂備舉之奏也蔡邕曰簫大者二十四管無
 底小者十六管有底古有洞簫無底豈其大者歟然
 則邕時無洞簫小者矣葢簫之為管長則濁短則清
 以蠟蜜實其底而增損之然後其聲和矣古者造簫
 之法或以玉或以竹以玉若梁州記得玉簫是也以
 竹若丹陽記有慈姥山生簫管竹是也今制盡以律
[087-25b]
 管協律取聲第一管黄鍾二管大吕三太簇四夾鍾
 五姑洗六中吕七蕤賓八林鍾九夷則十南吕十一
 無射十二應鍾十三黄鍾清十四大吕清十五太簇
 清十六夾鍾清
 律吕正義古稱簫曰鳯簫風俗通曰舜作簫其形參
 差以象鳯翼然則古之所謂簫者實排簫也攷排簫
 之制其來最古律吕十二管備具其中史稱伶倫截
 管以聽鳯凰之鳴雌雄各六金石八音由此而定所
[087-26a]
 以簫韶九成而以簫爲主也上古排簫之制寖失其
 傳者葢因近代不用律吕損益倍半之法故排簫别
 爲一器而與律吕不相交渉惟朝賀郊祀大樂中用
 之不過較工尺以備器數耳其制則十六管為一具
 長者張兩旁參差漸短若羽翼然其用單吹無旁出
 孔其管之最長者得今尺九寸五六分上下其次八
 寸四五分上下遞至最短則四寸餘十六管之徑亦
 微不同樂工相傳謂最長第一管爲合字依次漸髙
[087-26b]
 此時用排簫之大畧也近代皆以琴之一絃定笛之/合字得徴分者為黄鍾之宫
 案今尺七寸二分九釐之黄鍾為古尺九寸之黄鍾/則今尺九寸之黄鍾實與今尺九寸一分之倍夷則
 相近而今尺九寸之黄鍾應笛之髙凡字與合字相/近或黄鍾為合字又為此乎然既不能定黄鍾之真
 度其又何以知黄鍾/之正聲為合字也夫古人制禮作樂極其精微㫁
 制裁成咸有深意况排簫為諸管樂之首彚聲音清
 濁之大成豈可不以律吕定其凖則耶論排簫之制
 大之亦可小之亦可大之則用黄鍾倍積或二倍或
 三倍或四倍各具本體所生之十二律吕小之則用
[087-27a]
 黄鍾半積或幾分之幾亦各具本體所生之十二律
 吕但同其徑加二倍律二倍吕共成一十有六則皆
 可以取音而備用然推原古制必用十二律吕之正
 加以二倍律二倍吕始為適中也今以十二律吕正
 聲排簫之制言之陽律陰吕平分二翼左則用黄鍾
 之律為濁均之宫以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爲濁
 宫之商角變徴徴羽右則用太吕之吕爲清均之宫
 以夾鍾仲吕林鍾南吕應鍾爲清宫之商角變徴徴
[087-27b]
 羽其變宫若用黄鍾大吕之半則音太髙而諸樂難
 和故取二變宫于二正宫之前以倍無射為黄鍾宫
 之變宫以倍應鍾為大吕宫之變宫又取二下羽于
 二變宫之前以倍夷則爲黄鍾宫之下羽以倍南吕
 為大吕宫之下羽此所以備旋宫轉調之用而爲諸
 樂之綱領也按五聲二變旋宫之法以某律吕某聲/字立宫位則當二變者不用而立羽位
 者主調今用黄鍾大吕各立一宫故/取倍夷則倍南吕為下羽以主調也夫夷則南吕無
 射應鍾實本均徴羽之聲但倍之而用于宫聲之前
[087-28a]
 則爲變宫下羽此正古人宫逐羽音之義也以黄鍾
 宫之半應變宫之理推之正夷則乃倍夷則之半正
 夷則爲黄鍾宫之徴而倍夷則爲黄鍾宫之下羽則
 是下羽之半變而為正徴矣正無射乃倍無射之半
 正無射為黄鍾宫之羽而倍無射為黄鍾宫之變宫
 則變宫之半亦變而為正羽矣此即正黄鍾宫之半
 變而爲變宫之理也唐宋以來皆以四清聲為黄鍾/大吕太簇夾鍾之半故陳暘以
 為靡靡之音謂其過髙也今于正律之外/用四倍律則宫聲居中而無過髙之譏矣同徑之十
[087-28b]
 六管分隂陽二均徑各二分七釐四豪二絲凡樂器/皆以今
 尺/言其左以黄鍾之律宫聲工字立低音均之主爲第
 三管長七寸二分九釐而以倍夷則之律下羽低上
 字為第一管長九寸一分零二豪以倍無射之律變
 宫低尺字為第二管長八寸零九釐其第三管則黄
 鍾之律宫聲工字次則以太簇之律商聲低凡字為
 第四管長六寸四分八釐以姑洗之律角聲低六字
 爲第五管長五寸七分六釐以蕤賓之律變徴低五
[087-29a]
 字為第六管長五寸一分二釐以正夷則之律徴聲
 低乙字爲第七管長四寸五分五釐一豪以正無射
 之律羽聲低上字爲第八管長四寸零四釐五豪此
 排簫左翼之八管也案正無射之羽聲上字較之倍/夷則羽聲上字實當為清羽髙
 上字但倍南吕較于倍夷則為清羽髙上字故正無/射轉而為濁均之羽聲髙上字而正應鍾又為清均
 羽聲之最/髙上字也其右以大吕之吕清宫髙工字立髙音均
 之主爲第三管長六寸八分二釐六豪而以倍南吕
 之吕下羽髙上字爲第一管長八寸六分四釐以倍
[087-29b]
 應鍾之吕變宫髙尺字爲第二管長七寸六分八釐
 其第三管則大吕之吕清宫髙工字次則以夾鍾之
 吕清商髙凡字為第四管長六寸零六釐八豪以仲
 吕之吕清角髙六字為第五管長五寸三分九釐三
 豪以林鍾之吕清變徴髙五字為第六管長四寸八
 分六釐以正南吕之吕清徴髙乙字為第七管長四
 寸三分二釐以正應鍾之吕清羽髙上字為第八管
 長三寸八分四釐此排簫右翼之八管也觀此二均
[087-30a]
 聲字具備宫調遞遷正變互易旋轉用之無所不可
 然黄鍾大吕自統一均陽律陰吕各從其類所謂陰
 陽分用而不相紊者此也
 又曰律吕長短雖見于史志而簫笛尺寸未有定制
 簫即古之所謂長笛相傳始于漢丘仲唐人有謂之
 尺八者今之簫或其遺制耶晉書載荀朂所造長笛
 用角律長者八之短者四之空中實容長者十六然
 所作皆逾二尺五六寸或至三四尺若謂如今之簫
[087-30b]
 笛則吹者手不及按其孔若謂如十二律吕管然則
 又止有長短而圍徑大小不載焉及觀今樂簫笛所
 生聲字未嘗不備旋宫轉調之義其長短圍徑雖工
 人未案律度初未有長逾二尺者葢必如是而後適
 于用也凡樂之大原出于律吕况簫笛竹音尤當以
 律吕爲本黄鍾元聲之積加分减分比例所生同形
 諸管既得聲應十二律吕之正矣其餘律吕之加分
 减分仍得應于本律本吕之聲者惟八倍與八分之
[087-31a]
 一也八倍黄鍾之管三分損益所生同徑之十二管
 仍爲各律各吕之八倍審其音亦與十二律吕相協
 即十二律吕之同形大體管也若以此八倍黄鍾為
 全分之長從下至上案本管十二律吕之分各開一
 孔乃與律吕本音不甚相協案清濁二均開孔其聲
 亦不相應葢八倍律吕之十二管各應其本律本吕
 之聲者其形同而生聲之理又同如以一管案十二
 律吕之分開孔氣自一孔傍出難同通管直出之音
[087-31b]
 故取分雖同而生聲之理則異也古人之製簫笛也
 備七音于一管寓十二律吕于其間分清濁旋宫調
 非得其變通則不可用若取黄鍾元聲加分所生同
 形諸管以其陽律陰吕各自所得度分相併折中而
 設諸孔始得協音韻之正而備聲字之用焉案時用
 簫通長一尺七寸有餘徑五分上下通長之上設出
 音孔為低尺字出音孔上第一為工字孔第二為凡
 字孔第三為六字孔第四為五字孔第五為乙字孔
[087-32a]
 第六後出爲髙尺字孔此分得第一工字孔之半獨
 上字無孔其取上字則以後出尺字孔並六字孔爲
 低上字以乙字孔併工字孔凡字孔為髙上字此時
 用簫立體取音之大槩也細推其理其長一尺七寸
 有餘者得黄鍾元聲加分所生管體律吕相和之倍
 分也其徑五分上下者得黄鍾元聲加分所生管體
 之徑度也其宫調則第一孔立宫位而通長為下羽
 亦得宫逐羽音之義也其通長為下羽故出音孔得
[087-32b]
 變宫之位其第一孔立宫位故第二孔得商位第三
 孔得角位第四孔得變徴位第五孔得徴位而第六
 後出孔仍得變宫之位也論其音則出音孔與後出
 孔相應論其分則後出孔得第一孔之半其本體正
 分與半分之比即如律吕正分與半分之比也其設
 出音孔者因出音孔以上諸孔必得出音孔而音始
 協也其不設上字孔者因簫笛之一字分上字分尺
 字分皆得全體所用律吕位分之半乙字分得通長/之半上字分得
[087-33a]
 出音孔之半後出尺/字分得第一孔之半如案此三孔本分取聲必將本
 孔獨開餘孔皆閉音始不訛若本孔以下諸孔全開
 則音為以下諸孔所掣比本分之音俱少下故歴來
 簫笛設乙字孔比本分稍上而在乙字分上字分之
 間葢為取音與以下諸孔同例也乙字孔既開于本
 分之上故上字無孔以其與乙字尺字位分甚近生
 聲易淆且孔宻而慮其難按也至于後出尺字仍于
 本分設孔者因其取音將以下諸孔皆閉而獨開此
[087-33b]
 孔也其取低上字于髙尺字併六字者簫之通長應
 上字乃本體羽聲律吕相和倍之之分今六字孔得
 本體角聲律吕相和之分後出髙尺字孔得本體宫
 聲律吕之半相和之分以此二分相併適合本體羽
 聲陽律倍之之分也其取髙上字于工字凡字合以
 乙字者葢借工字凡字以代髙工髙凡而合以乙字
 也簫之工字孔為本體宫聲律吕相和之分凡字孔
 爲本體商聲律吕相和之分乙字孔為本體徴聲律
[087-34a]
 吕相和之分今取髙工字則用商聲律吕相和之半
 取髙凡字則用角聲律吕相和之半以此二分相併
 折中復與徴聲律吕相和之分相併折中適合本體
 宫聲陽律之半在後出孔髙尺字之下故為髙上字
 也借工字凡字之正聲者所以代髙工髙凡之用欲
 窮其理必推本于髙工髙凡而後明也夫簫笛之生
 聲原在中空容積之分故開孔取音必合本體律吕
 之度而音始和是知古人審音制器截其有餘以補
[087-34b]
 不足務取聲調之協與備得以旋宫而變化無窮焉
 今制簫以八倍黄鍾之積為凖則以八倍黄鍾之徑
 爲徑其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立出音孔上第一
 孔之位聲應黄鍾之律宫聲工字其通長得夷則南
 吕相和倍之之分聲應倍夷則之律羽聲上字因其
 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聲應黄鍾之宫因名之曰
 黄鍾簫以四倍黄鍾之積為凖則以四倍黄鍾之徑
 為徑其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立出音孔上第三
[087-35a]
 孔之位聲應姑洗之律角聲六字其通長得姑洗仲
 吕相和倍之之分亦應倍夷則之律羽聲上字因其
 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聲應姑洗之角律而通長
 又爲姑洗仲吕相和倍之之分因名之曰姑洗簫黄
 鍾簫與姑洗簫皆應黄鍾陽律一均之聲而姑洗簫
 音韻清和于新定排簫之黄鍾一均尤為相協葢古
 長笛皆用角律今用四倍黄鍾之體正所以用姑洗
 角律之音四倍黄鍾大吕相和之分立于角位而生
[087-35b]
 簫徑實爲一管之主其通長為四倍姑洗仲吕之倍
 即八倍角律角吕兩相和以成者故四倍宫積之音
 又成八倍角律之體也夫八倍四倍黄鍾之管所制
 簫體既應排簫之陽律一均矣然則排簫之陰吕一
 均其將何以和之葢八倍黄鍾之管得聲應黄鍾之
 律四倍黄鍾之管得聲應姑洗之律其制為簫也用
 本體陽律之分和以隂吕皆得應黄鍾一均之聲則
 七倍黄鍾之管得聲應大吕之吕三倍半黄鍾之管
[087-36a]
 得聲應仲吕之吕者以之為簫而用其本體陽律之
 分和以隂吕其得聲應大吕之一均有必然已以七
 倍三倍半黄鍾之積立一簫之凖其定分取音用正
 用倍一如八倍四倍之法則排簫之陰吕一均得相
 和而為用矣夫用七倍黄鍾之積即如用八倍大吕
 之積其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得應大吕之宫故
 名之曰大吕簫用三倍半黄鍾之積即如用四倍大
 吕之積其本體黄鍾大吕相和之分得應仲吕之吕
[087-36b]
 而通長又為八倍角吕之體故名之曰仲吕簫以上
 諸簫之制實本于排簫排簫備二均一十四宫五十
 六調而爲管者一十有六簫亦各具五聲二變合律
 吕陰陽之分而爲管者一故排簫一律一吕各為一
 聲簫則一孔一聲而兼一律一吕之體其開孔取音
 皆有一定之位分而不得以意為增損于其間要之
 竹音之樂必以黄鍾元聲之實積為主大者八之小
 者四之而長短周徑隨焉八之四之即四倍八倍之
[087-37a]
 謂皆指其實積而言也若不知倍其實積而徒倍律
 吕之長則必至于過長而不可用矣明于此義然後
 以之制體而有其本以之取聲而得其全也
    蕙田案以上簫
詩小雅何人斯仲氏吹篪
周禮春官笙師掌教吹篪注鄭司農云篪七空九疏廣/雅云篪八空禮圖云 空司
農云七空/盖寫者誤
禮記月令調竽笙竾簧音義竾音池/本又作篪同
[087-37b]
爾雅大篪謂之沂注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横吹之小者尺
二寸廣雅云八孔釋疏李廵曰大篪其聲非一也孫炎/曰篪聲悲沂悲也 名曰篪啼也聲如嬰兒啼鄭司農
注周禮云篪七空葢不/數其上出者故七也
 風俗通案世本蘇成公作篪管樂十孔長尺一寸
 陳氏樂書篪之為器有底之笛也大者尺有四寸陰
 數也其圍三寸陽數也小者尺有二寸則全於陰數
 要皆有翹以通氣一孔上達寸有二分而横吹之或
 容覆或潜伏篪爲不齊者也周官笙師教吹塤篪詩
[087-38a]
 曰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又曰天之牖民如壎如篪是
 壎篪異器而同樂伯仲異體而同氣故詩人取以况
 焉世本以篪爲管沈約非之當矣
 律吕正義爾雅大篪謂之沂注以竹為之長尺四寸
 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翹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廣雅云八孔周禮注篪七空宋李宗諤樂纂云横笛
 小篪也又有觜者謂之義觜笛今横笛皆去義觜義/觜
 即翹/也是上出孔有翹者名篪無翹者即笛二器葢相
[087-38b]
 似又湖廣寳慶府學校志載以竹為之長尺四寸闊
 三寸三分一孔上出五孔向外一孔向内一孔在末
 節共八孔後一孔黄鍾清律以六字應凡吹六字止
 開此孔餘皆閉第二孔南吕以工字應凡吹工字此
 孔與下第三孔底一孔皆開餘俱閉第三孔林鍾以
 尺字應凡吹尺字此孔與下第二孔底一孔皆開餘
 皆閉第四孔仲吕以上字應凡吹上字此孔與下一
 孔底一孔俱開餘皆閉第六底孔太簇以四字應凡
[087-39a]
 吹四字止開此孔餘皆閉惟黄鍾律以合字應六孔
 皆閉案寳慶志所載孔數爲七計吹口共八而用法
 則遺一又李文察吹法云籥篪笛管皆一孔兼三音
 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氣之緩急夫管籥諸器一孔之
 聲尚不能兼清濁况于口唇俯仰吹氣緩急之間而
 謂一孔兼三音是未探聲律之本而爲此遷就塗飾
 之説可知矣案今禮部太常所用篪徑約九分上下
 體長雖一尺四寸而吹口至管末止九寸餘其管末
[087-39b]
 設底底中心開孔近底又並開二小孔如簫笛之出
 音孔計此孔與吹口共八自下遞上命之則底孔爲
 第一出音孔為第二向外最下一孔為第三次上為
 第四次上為第五次上為第六最上向内一孔為第
 七至于諸孔逺近則管末第一至出音第二其分甚
 近第二至第三其分獨逺第三至第四第四至第五
 第五至第六其度均而第六至向内第七第七至吹
 口此二分亦逺然皆未案律吕相生之度也詢之樂
[087-40a]
 工謂底孔為合字向外最下一孔為四字次二為上
 字次三爲尺字次四爲工字向内最上一孔爲六字
 自吹口出凡字獨遺乙字與寳慶志所載諸孔聲字
 率皆不同至于命孔又皆以笛言及較其全半所應
 則管末與向外第三孔為全半之分審其音底孔之
 聲應簫之上字笛之凡字實非合字而向外第三孔
 亦應簫之上字笛之凡字其餘諸孔與簫笛皆不甚
 協案爾雅注篪長尺四寸圍三寸夫圍三寸則徑為
[087-40b]
 九分有餘然篪設底其中空之圍不易量此謂三寸
 者或篪之外周乎若篪之外周三寸則中空徑必小
 于九分而在八分九分之間矣夫四倍黄鍾管之徑
 四分三釐五豪倍之得八分七釐乃與時用篪徑相
 侔是為三十二倍黄鍾管之徑也三十二倍黄鍾管
 之徑比四倍黄鍾管之徑大一倍其長比四倍黄鍾
 管之長亦大一倍故得聲與四倍黄鍾管同應姑洗
 之律四倍黄鍾管徑四分三釐五豪長一尺一寸五/分七釐二豪聲應姑洗之律今三十二倍則自
[087-41a]
 四倍復加以八倍故徑與長比四倍之/徑與長亦加一倍而所應聲字為同也是故此篪用
 三十二倍黄鍾管之徑為徑而通長與各孔則用三
 十二倍黄鍾管之律吕相和之分因其本體所生聲
 字與四倍黄鍾之管同故制為篪亦得與姑洗簫姑
 洗笛相應而協排簫陽律一均之聲字因名之曰姑
 洗篪至于協陰吕一均之篪則用二十八倍黄鍾管
 為體葢二十八倍黄鍾管體為三倍半黄鍾管之八
 倍而徑與長皆爲三倍半黄鍾管之倍故所生聲字
[087-41b]
 與三倍半黄鍾之管同而與仲吕簫仲吕笛相應為
 用因名之曰仲吕篪要之篪或上古之笛而笛或爲
 篪之變制法皆横吹然篪尤為雅樂之要器必使協
 于律吕始備旋宫轉調之用而可以宣大樂之和焉
    蕙田案以上篪
周禮春官笙師掌教龡篴注杜子春讀篴為蕩滌之/滌今時所吹五空竹篴
 風俗通笛者滌也所以蕩滌邪穢納之于雅正也
 陳氏禮書周禮笙師掌教篴杜子春曰竹篴五孔馬
[087-42a]
 融笛賦稱此器出於羗笛舊四孔京房加一孔以備
 五音又風俗通曰漢武帝時丘仲作笛長尺四寸然
 漢以前固有笛矣但尺四寸者丘仲所作耳後世有
 長笛世傳蔡邕避難江南宿於柯庭之館仰盼竹椽/曰是良竹也取以為笛竒聲獨絶一説邕經會
 稽髙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竒為笛取用果有聲有短笛今樂府短/笛尺有咫有横
 笛小篪也梁横吹曲/日下馬吹横笛有義觜笛如横笛而加/觜西凉樂也有七孔
 者今大樂雅/笛七孔有八空者今有横/笛八空皆適一時之所造然
 也笛一作篴篪一作䶵
[087-42b]
 陳氏樂書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五者皆出
 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蔡邕曰形長尺圍
 寸無底有穴今亡大抵管笛一法爾唐制尺八取倍
 黄鍾九寸為律得其正也漢丘仲笛以後一穴為商/聲晉荀勉笛法以後一穴
 為角謂於九寸穴上開也今太常笛從下而上一穴/為太簇半竅為大吕次上一穴為姑洗半竅為夾鍾
 次上一穴為仲吕次上一穴為林鍾半竅為蕤賓次/上一穴為南吕半竅為夷則變聲為應鍾謂用黄鍾
 清與仲吕雙發為變聲半竅為無射後一穴為黄鍾/清中管起應鍾為首為宫又次上穴大吕為商又次
 上穴夾鍾為角又次上穴仲吕為變徴又次上穴蕤/賓為正徴又次上穴夷則為羽變宫為無射謂後穴
[087-43a]
 與第三穴雙發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竅謂十二律用兩笛成曲也
 律吕正義今之横笛古稱横吹樂府有鼓角横吹曲
 亦名短簫鐃歌葢軍中馬上之樂故笛與管皆云起
 自北方夫曰横吹又曰短簫則非丘仲之長笛可知
 矣宋李宗諤樂纂云横笛小篪也有觜者謂之義觜
 笛今之笛皆横吹而無義觜是或篪之變制乎其音
 每髙于簫由于本體之分短于簫也夫欲攷笛制必
 推本于黄鍾方為有據然而舍今時用笛則亦無所
[087-43b]
 取証焉今笛空徑四分上下自吹口至出音孔得一
 尺少歉自吹口右盡通長則一尺二寸有餘出音孔
 與通長之間復有兩孔其出音孔之上第一為工字
 孔第二為凡字孔第三為六字孔第四為五字孔第
 五為乙字孔第六為髙尺字孔其取上字亦以第三
 六字孔併第六髙尺字孔為低上字以第一工字孔
 第二凡字孔併第五乙字孔爲髙上字此今笛立體
 取音之大槩也即其本體而論出音孔上第一孔為
[087-44a]
 工字故出音孔爲尺字出音孔外兩孔一應髙上字
 一應低上字而通長為乙字以其應律吕而言出音
 孔上第一孔應夷則之律徴聲乙字第二孔應無射
 之律羽聲上字第三孔應半黄鍾之律變宫尺字第
 四孔應黄鍾之律宫聲工字第五孔應太簇之律商
 聲凡字第六孔應蕤賓之律變徴五字出音孔亦應
 蕤賓之律變徴五字出音孔外兩孔其分長者應姑
 洗之律角聲六字其分短者應仲吕之吕清角髙六
[087-44b]
 字而通長應太簇之律商聲凡字論其相應則通長
 與第五孔同聲出音孔與最上第六孔同聲論其取
 分則第四孔得通長之半最上第六孔得第一孔之
 半其乙字孔亦取于乙字分上字分之間攷其體正
 與四倍黄鍾之管相侔簫之用四倍黄鍾者實用八
 倍姑洗仲吕角音之義古人所謂長者八之也今横
 笛爲短簫則所謂短者四之非用四倍姑洗仲吕之
 角音乎以四倍黄鍾之積為凖故以四倍黄鍾之徑
[087-45a]
 為徑其諸孔皆以四倍黄鍾所生律吕之分為本其
 本體黄鍾大吕之分則為此笛之出音孔外二孔之
 度得黄鍾之分者聲應姑洗之律得大吕之分者聲
 應仲吕之吕然此二分雖各設一孔實皆應于角音
 之分亦即一律一吕相和之理也此笛之體與姑洗
 簫同得四倍黄鍾之徑故生聲取分得以互相應和
 為用如簫之工字孔應黄鍾之律為四倍黄鍾管夷
 則南吕相和倍之之分其聲即與本體無射應鍾相
[087-45b]
 和之分相應而此笛之五字孔即四倍黄鍾管無射
 應鍾相和之分亦應黄鍾之律故簫之工字孔與笛
 之五字孔相應也簫之凡字孔爲四倍黄鍾管無射
 應鍾相和倍之之分笛之通長乙字亦四倍黄鍾管
 無射應鍾相和倍之之分故簫之凡字孔與笛之乙
 字孔相應也簫之六字孔為四倍黄鍾管黄鍾大吕
 相和之分而笛之出音孔外兩孔為上字者正四倍
 黄鍾管之黄鍾大吕分也簫之五字孔笛之出音尺
[087-46a]
 字孔皆四倍黄鍾管太簇夾鍾相和之分故此二聲
 相應也至于簫之乙字分應于笛之工字孔此乙字/不言孔
 而言分者簫本體取乙字孔于乙字分上字分之間/而乙字分上字分皆為伏孔今合于笛而言必詳明
 其分而理/始著也皆爲四倍黄鍾管姑洗仲吕相和之分故
 簫之乙字與笛之工字相應簫之上字分應于笛之
 凡字孔皆為四倍黄鍾管蕤賓林鍾相和之分故簫
 之上字與笛之凡字相應簫之後出尺字孔應笛之
 六字孔皆為四倍黄鍾管夷則南吕相和之分故簫
[087-46b]
 之尺字與笛之六字相應至此則簫之孔已盡而笛
 之五字孔為四倍黄鍾管之無射應鍾相和之分者
 實又為簫之髙工字分焉葢笛之與簫取音之理本
 一但設孔而命名者不同初不可以名之不同而遂
 以為音之異也此笛與姑洗簫同為四倍黄鍾所生
 故名之曰姑洗笛其為用也亦與姑洗簫同協排簫
 陽律一均之聲字焉若夫協排簫陰吕一均之聲字
 者亦用三倍半黄鍾之管立體案法取音名之曰仲
[087-47a]
 吕笛與仲吕簫相協爲用要之黄鍾加分之同形管
 簫體得其本管律吕之倍與正而笛得其本管律吕
 之正與半其倍半正聲相應一如律吕之倍半正聲
 相應葢緣其徑之同故得其聲之相應為凖也
    蕙田案以上邃
書益稷下管
詩商頌那嘒嘒管聲傳嘒嘒/然和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孤竹之管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注孤/竹竹
[087-47b]
特生者謂疏云孤竹竹/特生者 若嶧陽孤桐 孫竹之管於澤中之方丘奏
注孫竹竹枝根之末生者子疏案詩毛傳云枝幹/也幹即身也以其言孫若 孫然如枝根末生者
陰竹之管於宗廟之中奏之注陰竹生於山北者北琉/爾雅云山南曰陽山 曰
隂今言陰竹故/知山北者也
小師掌教管注鄭司農云管如箎六孔者疏案廣雅云/長尺圍寸八孔無底八孔 葢傳冩誤當
從六孔/為正也
瞽矇掌播管注播謂發/揚其音
笙師掌教歛管
[087-48a]
儀禮燕禮記下管新宫
禮記明堂位下管象
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小者謂之篎注管/長尺
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為如篪六孔云疏别管小大/之名也李廵云聲髙大故曰簥小師注 管如笛形小
併兩管而吹之今太/常樂官有之是也
 白虎通管艮音也
 風俗通案詩云嘒嘒管聲簫管備舉禮樂記管漆竹
 長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
[087-48b]
 尚書大傳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昔章帝時
 零陵文學奚景於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知古以
 玉爲管後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鳯
 凰儀也
 陳氏禮書鄭康成曰管如笛而小併兩而吹之今大
 予樂官有焉廣雅云管象簫長尺圍寸八孔無底夫
 併兩而吹之固象簫矣管或作琯則古者之管有以
 玉爲之也傳稱西王/母獻玉琯
[087-49a]
 陳氏樂書樂以木爲末以竹爲本古者以侯氣律管
 截而吹之濁倍其聲爲堂下之樂頭管所以和衆樂
 之聲以其探本故也
 又曰禮記文王世子曰登歌清廟下管象武達有神
 興有德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仲
 尼燕居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祭義
 曰昔周公有勲勞於天下成王賜之重祭升歌清廟
 下而管象燕禮大射曰升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下
[087-49b]
 管新宫葢周之升歌不過清廟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下管不過象武新宫則舞升歌下管之詩雖不經見
 之歌以示德管以示事一也德成而上歌以詠之於
 堂上事成而下管以吹之于堂下豈非以無所因者
 爲上有所待者爲下耶爾雅大管謂之簥中謂之□
 小者謂之篎葢其狀如篪笛而六孔併兩而吹之其
 所主治相爲終始所以道隂陽之聲十二月之音也
 女媧始爲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爲班管以合日月
[087-50a]
 星辰之㑹帝嚳又吹笭展管則管為樂器其來尚矣
 至周而大備教之於小師播之於瞽矇吹之于笙師
 辨其聲用則孤竹以禮天神孫竹以禮地示陰竹以
 禮人鬼凡各從其類故也管或作筦詩曰磬筦將將
 是也或作琯傳稱白玉琯是也廣雅曰管象簫長八
 寸圍寸八孔無底豈以後世之制爲言歟
 律吕正義頭管之制未詳創自何時或名&KR1227篥始于
 蘆管與横笛皆起羗中謂之羗笛羗管馬融賦亦有
[087-50b]
 笛從羗起之言然攷長笛實為今之簫而管之見于
 經書者未必如今之頭管詩曰嘒嘒管聲記曰下管
 象武葢古以律吕管音先諸樂其所謂管即排簫之
 管也唐宋而後管色之名始見史志唐人紀琴以管
 色定絃宋乾德中和峴言樂器中有乂手笛與雅音
 相應足以協旋宫之法亦可通八十四調長九寸其
 竅有六左四右二請名拱宸管是或頭管之制所由
 起耶案古之管籥一管為一聲鐘磬亦然後世一管
[087-51a]
 數孔則兼數管之用宋史燕樂志載黄鍾用合字大
 吕太簇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乙字夷則南吕用工字
 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爲清濁其仲吕蕤賓
 林鍾不可以上下分仲吕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
 用尺字其黄鍾清聲用六字大吕太簇夾鍾清聲用
 五字而以上下緊别之緊五者夾鍾清聲也今時用
 頭管共有九孔樂工相傳取音為合四乙上勾尺工
 凡六五髙乙髙上其通長為合最下第一孔為四第
[087-51b]
 二孔為乙第三孔爲上第四孔後出為勾第五孔為
 尺第六孔為工第七孔爲六第八孔後出爲五第九
 孔最上為髙乙帶髙上獨無凡字孔分如取凡字則
 借工字第六孔髙吹之或借六字第七孔低吹之其
 假聲字之法則又以哨巧借為髙下然終不如簫笛
 之能轉調其或轉調則必易哨葢哨薄則輭輭則聲
 低哨厚則硬硬則聲髙哨長而聲亦低哨短而聲亦
 髙即如笙簧硬輭長短之分聲字也審哨之音哨得
[087-52a]
 笛之上字者管之通體始得合字哨得笛之尺字則
 管之通體得四字哨得笛之工字則管之通體得乙
 字宋志所載與時用管所傳聲律大槩相同惟上三
 孔有異又凡附前一律而同出于一孔者名為中管
 故宋仁宗御製樂髓新經于十二宫調内除太簇姑
 洗蕤賓南吕應鍾皆為中管不用而定爲七宫二十
 八調也今之頭管實有大小兩種大者禮部太常並
 雜樂所用小者乃吳中所制隨歌曲與笙笛相合爲
[087-52b]
 用者也大管之徑三分不足二分有餘長六寸稍餘
 小管之徑二分稍餘長五寸六分餘夫大管之徑似
 乎黄鍾之徑其長則與夾鍾之分相侔而小管之徑
 似乎黄鍾半積同形管之徑其長則又似乎黄鍾半
 積同形管之黄鍾大吕相和之分也大管之孔九取
 音爲十二乃合四乙上勾尺工凡六/五髙乙髙上之十二字小管之孔八取
 音爲九乃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之九字葢因大管有勾字孔無凡
 字孔取凡字于工字六字兩孔仍取髙乙髙上兩字
[087-53a]
 于最上一孔而小管無勾字孔有凡字孔既取凡字
 于本孔其最上一孔又不兼取兩字故小管聲字之
 减于大管即如十三簧小笙之减于十七簧大笙也
 諸樂生聲不過五聲二變之七音而管色之名至于
 十者六五乃合四之清聲即如琴絃之有二清聲而
 勾字在上尺之間亦如簫笛與笙皆有低上髙上低
 尺髙尺之分也勾字孔下之可借為髙/上上之可借為低尺其小管有凡
 字而大管無凡字者因大管最上一孔取髙乙復帶
[087-53b]
 髙上慮其孔多難按故假凡字于工字六字兩孔即
 如簫笛之不設上字孔也但時用各管其體與孔皆
 工人約畧為之而無一定之制故所得之音或參雜
 而不可爲凖今悉案律吕倍半之分以辨其體以審
 其音然後知頭管之制固不越乎律吕之範圍而旋
 宫轉調之義已黙寓于其中矣
    蕙田案以上管
儀禮大射儀簜在建鼓之間
[087-54a]
 陳氏樂書書于淮海惟揚州言篠蕩既敷繼之以瑶
 琨篠簜孔安國以竹箭為篠大竹為簜則簜之為竹
 特大於篠其笙簫之類歟儀禮大射儀簜在建鼓之
 間此之謂也
    蕙田案郊特牲殷人尚聲滌蕩其聲朱子於
    書教胄子註曰樂所以蕩滌邪穢應劭風俗
    通曰笛滌也以諧聲而言則簜其蕩歟樂書
    援禹貢而擬為大竹意實近之但其制不傳
[087-54b]
    不能強解耳
    又案以上簜附
周禮春官笙師掌教舂牘應雅注鄭司農云舂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短者
一二尺其端有兩空髤畫以兩手築地應長六尺五寸/其中有椎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
羊韋鞔之有/兩紐疏畫
 鄭氏鍔曰牘之為言凟也賓醉恐有凟乎禮故以/牘名應者賓歸恐其不應禮欲其與樂聲相應也
 陳氏樂書應樂猶應之應物其獲也小矣故小鼓謂
 之應所以應大鼓所偶之聲也小舂謂之應所以應
[087-55a]
 大舂所偶之節也周官笙師掌教牘應牘長七尺應
 則如桶而方六尺五寸中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
 以應柷也斯不亦大小之辨乎禮圖其形正圓而外
 皆朱唐樂圖及大周正樂皆外黒内朱然以理推之
 一在木下為本在木上為末在木中為朱則木之為
 物含陽於内南方之火所自而藏也故應以木為之
 而内外朱焉固其理也彼持内黒之説真臆論歟
禮記樂記訊疾以雅疏雅樂器名舞者訊疾/奏此雅器以節之也
[087-55b]
 陳氏禮書周禮笙師掌教舂牘應雅以教裓樂鄭司
 農云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
 韋□之有兩紐疏畫此約漢法云然也鄭康成曰雅
 中有椎樂記/注裓樂裓夏之樂牘應雅教其舂者謂以
 築地笙師教之則三器在庭可知矣賓醉而出奏裓
 夏以此三器築地為之行節樂記曰訊疾以雅孔頴
 達曰舞者訊疾奏此雅器以應之葢樂者正也賓出
 而舂雅欲其醉而不失正也工舞而奏雅欲其迅疾
[087-56a]
 而不失正也賓出之奏雅有裓樂則工舞之奏雅各
 以其舞之曲歟
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疏節樂/器名
    蕙田案樂貴於和唯有節而後和故和樂者
    謂之節也節字從竹當是竹器邢云謂相又
    引鄭氏相即拊之説誤矣
    又案以上牘應雅節附
    宗元案八音之序國語伶州鳩所言以金石
[087-56b]
    絲竹匏土革木為次周禮大師播之以八音
    則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為次其不同何也
    金石以紀樂律之綱孟子所謂金聲而玉振
    之者故八音總以二者爲首至琴瑟以應人
    聲在堂上笙管塤以用人氣在堂下鼓鼗柷
    敔則祇以節樂而已故國語以絲竹次金石
    而後及於匏土革木是以用之輕重為序也
    周禮則以金石與土皆成於天地故金石後
[087-57a]
    即先之以土而革絲則成於動物者故次之
    木匏竹則成於植物者故又次之葢以體之
    貴賤為序也此編遵周禮故八音之序異乎
    國語
          右竹音之屬
 
 
 
[087-57b]
 
 
 
 
 
 
 
 五禮通考卷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