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243-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軍禮一
    軍制
     蕙田案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居
     其首葢先王以禮治神人和上下將合斯世
     于大同而四方邦國不能無變禮易樂自悖
[243-1b]
    于王章者禮之所不能治則兵以威之初非
    勞民動衆以快一人之私易曰剛中而應行
    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此邦國之所
    以同也成周之制以田定賦以賦出兵征伐
    𨽻之司馬而伍籍屬之司徒居則爲比閭族
    黨州鄉出則爲伍兩卒旅師軍故兵即農也
    吏即將也國不知有養兵之費而將亦不得
    擅兵之權其法最爲盡善三代以後兵與農
[243-2a]
    分其規畫經制代各不同史家具在可略而
    言也史志之例以軍制入之兵志以出師命
    將告祭凱旋諸儀入之禮志然制軍定賦實
    爲國以禮之一大端其所繫尤爲重大兹編
    次軍禮特以軍制爲首鄉遂都鄙出軍多寡
    不同由于田制有異略述先儒之説以類附
    見焉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注同謂威其/不協僣差者
[243-2b]
 陳氏傅良曰儀禮闕軍禮葢司馬法即古軍禮也古
 法多亡以其有者求之必非衰世權謀變詐者所能
 爲也
大師之禮用衆也注用其義勇三疏大師者謂天子六/軍諸侯大國 軍次國二軍小國一
軍出征/之法大均之禮恤衆也注均其地政地守地職之賦/所以憂民 疏大均必在軍
禮者謂諸侯賦役不均者皆是諸侯僣濫無/道致有不均之事當合衆以均之故在軍禮大田之禮
簡衆也注古者因田習兵/閲其車徒之數大役之禮任衆也注築宮邑/所以事民
力强/弱大封之禮合衆也注正封疆溝塗之固所以合聚/其民 疏知大封為正封疆者
[243-3a]
謂若諸侯相侵境界民則隨地遷移不得合聚今以兵/徃正之則其民合聚鄭兼言溝塗者古境界皆有溝塗
而樹之以/為阻固
 蔡氏徳晉曰大師以征强暴使士卒咸致其死故曰/用衆大均以平賦役使貧弱咸樂其生故曰恤衆大
 田以習兵教戰簡衆謂閲其車徒之數大役以築建/浚鑿任衆謂事其强弱之力大封謂封建諸侯如召
 伯城謝山甫城齊與凡釐正疆域皆是合衆者地有/定域民有常主所以合聚而不散也此五者軍禮之
 目/也
    蕙田案軍禮之目有五大師大田之外有大
    均以平賦役周禮均人職云均地政均地守
[243-3b]
    均地職三年大比則大均是也大役以興工
    作大司馬云大役與慮事屬其植受其要大
    司徒云大役以旗致萬民鄉師云大役則帥
    民徒而至治其政令既役則受州里之役要
    以攷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鼓人云以櫜鼓
    鼓役事是也大封以正疆域大司馬云制畿
    封國以正邦國封人云爲畿封而樹之凡封
    國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亦如之是也此
[243-4a]
    三者當爲司徒司空之職掌而屬之軍禮者
    建大事起大衆以軍法制之則嚴明而有紀
    律先王以講禮而寓馭衆之權其義固深且
    逺矣自封建廢而大封之禮無聞厯代史書
    所述賦役之制即周禮大均大役之遺意然
    自通典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文獻通考會
    要集禮諸書及厯代史志未有以賦役入軍
    禮者今因其體例更不編入仍取大宗伯一
[243-4b]
    條冠于軍禮之首以存古典之舊云
          右軍禮之綱
書允征惟仲康肇位四海允侯命掌六師傳仲康命允/侯掌王六師
為大/司馬
周官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傳夏官卿主戎馬之/事掌國征伐統正六
軍平治王邦國/四方之亂者
 魏氏校曰大司馬之職唐虞無之議者謂古以兵刑
 合爲一官然考夏書允侯命掌六師夏承唐虞之制
[243-5a]
 則古當有大司馬之官但于經無考耳
周禮夏官大司馬凡制軍王六軍疏經言王六軍詩常/武文王言六師者此
皆軍也故鄭答臨碩云軍者兵之大名軍禮重言軍為/其太悉故春秋之兵雖有累萬之衆皆稱師詩六師即
六軍也然伍兩卒旅皆衆名易師彖云師貞丈人吉止/言師者出兵多以軍為名次以師為名少以旅為名言
衆舉中言之也次以師為名謂君行/師從少以旅為名謂卿行旅從之類
 葉氏時曰合六遂六鄉則可制十二軍有十二/軍之衆僅制為六軍可見先王之不盡民力也
 李氏覯曰此則六鄉為六軍又按遂人職云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康成謂遂之軍法如六鄉
 則六遂亦為六軍注疏謂天子六鄉六遂合有十二/軍而止六軍何也葢六鄉為正軍六遂為副倅至于
[243-5b]
 大國之三鄉三遂次國之二鄉二遂小國之一鄉一/遂莫不皆然但以王家迭用之則常六軍爾故止言
 六軍此鄉遂/制軍之法
    蕙田案葉氏以六軍用車五百一十二乗近
    時沈君冠雲又謂一車百人一軍一百二十
    五車六軍合七百五十乗不知六軍千乗古
    之定制諸説皆無據不足信
 漢書刑法志殷周以兵定天下天下既定戢藏干戈
 教以文徳而猶立司馬之官設六軍之衆因井田而
[243-6a]
 制軍賦地方一里爲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
 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
 畿畿方千里有税有賦師古曰税者田租也/賦謂發賦歛財也税以足
 食賦以足兵
 何氏曰成周之制兵籍具于司徒行征則屬之司馬
 居則為比閭族黨州鄉出則為伍兩卒旅軍師凡擐
 甲而即戎者皆農也秉麾而馭衆者皆卿大夫也兵
 無坐食之費將無握兵之權此先王之制所以為善
[243-6b]
 也
 李氏曰先王足兵而未嘗有兵士不特選皆吾民也
 將不改制即吾吏也有事則驅之于行陣事已則歸
 之于田野無招收之煩而數不缺無廪給之費而食
 自飽故曰先王足兵而未嘗有兵
詩大雅棫樸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常武整我六師
小雅瞻彼洛矣以作六師傳天子六軍軍/疏一卿將一
[243-7a]
書泰誓時厥明王乃大廵六師
    蕙田案鄭答趙商問釋臨碩難並以六師即
    六軍葢對文則二千五百人為師萬二千五
    百人爲軍散文則師軍通稱
孟子萬乗之國注萬乗兵車萬/乗謂天子也
 漢書刑法志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
 十四萬井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乗故稱萬乗之主
 禮記坊記正義許慎五經異義云天子萬乗諸侯千
[243-7b]
 乗大夫百乗此大判言之尊卑相十之義其間委曲
 細别不同也
    蕙田案天子六鄉九等田六遂公邑都鄙各
    不同諸侯國中與野外亦不同故云其間委
    曲細别不同也
    又案以上天子六軍之制
禮記王制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方十里者為方一里
者百為田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
[243-8a]
億畝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
    蕙田案王制此段總論千里地方實數極明
    一里一井也十里一成也百里一同也千里
    一圻也明乎此可得軍賦之大凡故錄于此
 鄭康成地官載師注凡王畿内方千里積百同九百
 萬夫之地也有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涂巷
 三分去一餘六百萬夫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上中
 下相通定受田者三百萬家也
[243-8b]
 朱子曰郊地四同鄉遂井田在内甸地十二同公邑
 在内稍地二十同家邑在内縣地二十八同小都在
 内畺地三十六同大都在内甸地之外皆謂之野家
 邑小都大都皆謂之都鄙
    蕙田案朱子此條總舉王畿大數最佳但郊
    地四同只有六鄉在内遂不在内又其地爲
    溝洫不爲井田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鄭
    謂甸爲六遂餘地爲公邑不得以甸與遂爲
[243-9a]
    二又甸稍縣都皆有公邑非單屬甸遂人云
    凡治野遂亦稱野則逺郊外皆謂之野非甸
    地之外爲野此數項皆朱子未定之論
    又案葉氏禮經會元於王畿千里之圖王宮
    之南列近郊逺郊甸地稍地縣地畺地王宮
    之北列塲圃宅田士田賈田官田牛田賞田
    牧田公邑家邑小都大都考塲圃九等田即
    在逺郊内公邑即在甸地中稍縣畺即家邑
[243-9b]
    小都大都葉俱分為二者謬陳祥道禮書王
    畿之圖近郊五十里逺郊一百里邦甸二百
    里邦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最
    確勝葉氏之圖逺矣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
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注閭二十五家族百家黨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鄉萬二
千五百家内疏大司徒主六鄉故/令六鄉之 五家為一比云云
 鄭氏康成序官注六鄉地在逺郊之内則居四同鄭/司農云百里内為六鄉外為六遂疏案司馬法王城
[243-10a]
 百里為逺郊于王城四靣則方二百里開方之二二/如四故云居四同言此者破賈馬六鄉之地在逺郊
 五十里内五十/里外置六遂
    蕙田案司馬法百里為郊杜子春亦同此説
    見載師注又鄭衆説見尚書正義
    又案蔡氏徳晉謂比閭以五為數族獨以四
    為數者以用四則成百數復用五則奇零不
    整齊也與訂義朱氏第三便著四數之説相
    發明極精
[243-10b]
 陳氏禮書詩曰邦畿千里春秋傳曰天子一圻周語
 曰規方千里以為甸服王制曰千里之内曰甸則天
 子畿内靣各五百里中為王城百里為郊二百里為
 邦甸三百里為邦削四百里為邦縣五百里為邦都
 郊之内置六鄉七萬五千家而宅田士田賈田在近
 郊官田牛田牧田在逺郊任其餘地謂之郊以其與
 邑交故也一鄉五州二十五黨百二十五族五百閭
 二千五百比自比長下士以上其官三千五十六六
[243-11a]
 鄉之官凡一萬八千三百三十六鄉官謂之鄉吏而
 其爵皆加遂一等然鄉之田法同於遂遂之軍法同
 於鄉
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
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
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貢賦注/伍
兩卒旅師軍皆衆之名兩二十五人卒百人旅五百人/師二千五百人軍萬二千五百人此先王因農事而定
軍令者也欲其恩足相恤義足相救服容相别音聲相/識作為也役功力之事追逐寇也胥伺捕盜賊也鄉之
[243-11b]
田制與遂同為疏六軍之士出自六鄉故預配卒伍百/人為卒五人 伍而用之者即軍旅田役是也下文云
凡起徒役無過家一人六鄉之内有比閭族黨州鄉一/鄉出一軍六鄉還出六軍今言五人為伍者五家為比
家出一人在家為比在軍為伍五伍為兩者在鄉五比/為閭閭二十五家在軍五伍為兩兩二十五人四兩為
卒者在鄉四閭為族族百家在軍四兩為卒卒百人五/卒為旅者在鄉五族為黨黨五百家在軍五卒為旅旅
五百人五旅為師者在鄉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在/軍五旅為師師二千五百人五師為軍者在鄉五州為
鄉鄉萬二千五百家在軍五師為軍軍萬二千五百人/云鄉之田制與遂同者此經不見田制案遂人職云夫
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是遂制
也故云鄉之田制與遂同鄭注遂人遂之軍法如/六鄉以遂内不見軍法彼此各舉一邊互見為義
[243-12a]
    蕙田案説文四千人為軍今世俗本説文葢
    非許慎之舊不足為據
 陳氏傅良曰軍旅之法立於伍成於卒五人為伍則
 手足耳目以相及不待徽幟可以别識不待旌旗可
 以指揮積而兩卒旅師軍手足耳目不相及而徽幟
 旌旗用焉故以兩為卒縱橫皆兩其為軍賦因此而
 已
 鄭氏鍔曰説者謂五人為伍則左右前後四人而一
[243-12b]
 人居其中伍則二十五人矣兩兩相比則謂之兩二
 十五人縱横皆五何以謂之兩耶葢自二十五人而
 四之以為卒則縱横皆兩矣其法起于五人之伍故
 以兩名之
 朱氏曰出軍之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到
 第三便著一个四成一百人若又是五則成百二十
 五人便有竒零不整齊處
 鄭氏鍔曰會卒伍以為軍法宜屬大司馬而小司徒/掌之何也葢事不預備不可以應猝司馬主于用兵
[243-13a]
 苟非司徒教之有素合之有法司/馬一旦欲合而用之不可得矣
 又曰遂人言貢賦師田政役與此先後不同何也小/司徒㑹六鄉之民以為卒伍軍法起于鄉故先言軍
 旅後及貢賦遂人治邦之野以供財用財/用出于野為多故先言貢賦後及師田
 陳氏禮書先王之於家也既以五家為比為鄰積之
 至萬二千五百家為鄉為遂其於人也既以五人為
 伍為兩積之至萬二千五百人為軍而又十家為聨
 以聨其居十人為聨以聨其事如此則居作相友戰
 守相衛有同心而無離徳也管仲相齊使居則五家
[243-13b]
 爲軌十軌爲里十里為連十連為鄉出則五人為伍
 十伍為戎十戎為卒十卒為旅葢倣先王之遺制然
 也
 高氏愈曰成周教民之法自比閭族黨始至管仲專
 以其法課軍政則親遜之風微矣秦法五户為伍十
 伍為什百户一里里有魁五里一郵郵有督十里一
 亭亭有長長有兩卒五亭一鄉鄉有牧之老游徼十
 亭曰聚聚有嗇夫十聚一縣縣有令丞尉葢總計之
[243-14a]
 以二百五十萬家為一縣亦大略本周制而變之也
    蕙田案五伍為兩一兩之中以一甲士領之
    三兩而成一乗故一乗甲士三人葢甲士者
    歩卒之領袖也
    觀承案三兩而成一乗故一乗甲士三人出
    軍之制相配如此然案之田賦一甸共出一
    乗甲士止有三人葢合四丘始出三甲則一
    丘固不能正出一甲也今如此配合則一甸
[243-14b]
    當容四甲而合三甸便可多出一乗矣魯人
    作丘甲正是如此乃増賦之術也然甸出一
    乗雖止七十五人而又有炊家子等二十五
    人將重車在後則一車原有百人或者七十
    五人但舉甲士所領每一甲有二十五人而
    將重車之二十五人亦有一甲士在内但以
    為副貳而正數不算故乎
 高氏愈曰先王因教民之法即推之以定軍令而行
[243-15a]
 於鄉遂達於都鄙且兼及於天下者也葢比閭旅黨
 州鄉部署一定則凡起軍旅由此作田役由此比追
 胥由此令貢賦由此凡同里合伍之民恩足相䘏義
 足相救服容相别音聲相識如身使臂臂使指不召
 而來不趨而至何事不濟何功不成哉至管仲倣之
 以為軌里連鄉之法而桓公以伯後世廢其法而民
 情渙散不可團結即以賦役一事言之或東家而與
 西鄙為朋南鄰而與北里為伍以言其地則相逺而
[243-15b]
 徵召無從以言其人則異心而義同秦越無惑乎舉
 動乖張牴牾百出而天下之事無一可為矣
    蕙田案以上六鄉出軍之制
地官載師以㕓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
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逺郊
之地注故書㕓或作壇郊或為高鄚司農云壇讀為㕓/市中空地未有肆城中空地未有宅者民宅曰宅
宅田者以備益多也士田者士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也賈田者吏為縣官賣材與之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
田牛田者以養公家之牛賞田者賞賜之田牧田者牧/六畜之田𤣥謂㕓里者若今之邑里居矣㕓民居之區
[243-16a]
域也里居也圃樹果蓏之屬季秋于中為塲樊圃謂之/園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士相見禮曰宅者在邦
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士讀為仕仕者亦/受田所謂圭田也孟子曰自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
十畝賈田在市賈人其家所受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曰以
㕓里任國中而遂人職授民田夫一㕓田百畮是㕓里/不謂民之邑居在都城者與凡王畿内方千里積百同
九百萬夫之地也有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餘六百萬夫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上中
下相通定受田者三百萬家也逺郊之内地居四同三/十六萬夫之地也三分去一其餘二十田萬夫六鄉之
民七萬五千家通不易一易再易一家受二夫則十五/萬夫之地其餘九萬夫㕓里也場圃也宅田也士田也
賈田也官田也牛田也賞田也牧田也九者亦通受一/夫焉則半農人也定受田十二萬家也 疏司農云㕓
[243-16b]
空地若空地何因下文有二十而税乎後鄭以為民居/之區域與孟子五畝之宅及遂人夫一㕓一物解之也
士相見禮致仕者有宅在國宅在野依彼觧之司農云/士田士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禮記士之子不免農大
夫之子免農矣故後鄭破士為仕依孟子圭田解之王/制圭田無征復是殷法司農云賈田吏為縣官賣財與
之田依周禮内賈人皆仕在官府史之屬受祿公家何/得復受田乎故後鄭以為賈人家所受田司農云官田
公家所耕田下文云近郊十一皆據此士官田等若是/公家所耕何得有税故後鄭以為府史等所受田也司
農云牛田以養公家牛若養公家牛何得下文有税故/後鄭謂牛人家田也司農云賞田賞賜之田即夏官司
勲云賞地一也故從之牧田司農意即牧人掌牧六牲/者也若是則公家放牧地何得下文有税故後鄭亦云
牧人家田也云逺郊内地四同三十六萬夫之地者以/逺郊百里内置六鄉四面相距二百里二二而四故四
[243-17a]
同每同九萬夫四九三十六故三十六萬夫之地據畿/内千里山陵之等三分去一更據四同之内山陵之等
三分去一餘二十四萬夫鄉有萬二千五百家六鄉七/萬五千家通不易一易再易一家受二夫則十五萬夫
之地據二十四萬夫除十五萬夫餘九萬夫也㕓里已/下九者雖未必各整萬家以大抵九者各為萬家解之
據整數而言耳其中亦有不易一易再易相通而各受/一夫焉云半農人者農人相通各受二夫之地此受一
夫故云半農人也總計六鄉七萬五千家此九者二夫/為一夫九萬為四萬五千四萬五千添七萬五千為十
二萬夫據實/受地定數也
    蕙田案此段於國中四同之地推算最精
    觀承案此條鄭氏但有不易一易再易通算
[243-17b]
    一夫而受二夫之地尚未有另立治溝洫之
    夫不出税之説也古者寓兵於農兵尚即在
    農内安得農夫治田出税之外另有治溝洫
    不出税之夫乎後來既立都水使者因别有
    治河之夫康成乃以此擬古者井田之法别
    有治溝洫之夫此與以口率出錢解三代田
    賦者何異其辨另詳於後
    蕙田案以上㕓里以下九等田
[243-18a]
地官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五家為鄰五
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以歲
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注鄰里/鄼鄙縣
遂猶郊内比閭族黨州鄉也異其名者示相變耳遂之/軍法追胥起徒役如六鄉 疏鄉遂彼此相如細論之
仍有小異以六鄉上劑致民六遂下劑/致甿六鄉上地無萊六遂上地有萊也
 陳氏禮書邦甸之内置六遂七萬五千家而公邑任
 其餘地謂之甸以甸法在是故也邦甸亦謂之州司
 馬法二百里曰州是也一遂五縣二十五鄙百二十
[243-18b]
 五酇五百里二千五百鄰自里宰下士以上其官六
 百五十六六遂之官凡三千九百三十六
    蕙田案甸地十二同每同九萬夫共一百八
    萬夫之地載師注云甸稍縣都合居九十六
    同八百六十四萬夫之地城郭宮室差少涂
    巷又狭於三分所去六而存一焉以十八分
    之十三率之則其餘六百二十四萬夫之地
    通上中下六家而受十三夫定受田二百八
[243-19a]
    十八萬家也鄭志答張逸問云六鄉之民上
    地家百畝中地家二百畝下地家三百畝相
    通三夫六百畝六遂之民上地家百畝萊五
    十畝中地家百畝萊百畝下地家百畝萊二
    百畝相通三夫六百五十畝又云三分去一
    之法十八當餘十二遂地以有五十畝萊于
    三分去一乃得十三據此則甸地共十二同
    内六遂二同五十成二十二萬五千夫十八
[243-19b]
    分而去五得十六萬二千五百夫六遂七萬
    五千家康成云異其名示相變耳鄰里鄼鄙/縣遂猶比閭族黨州鄉也則六遂七
    萬五/千家通率六家而受十三夫則受此十六萬
    二千五百夫之地也下劑致甿可得十五萬
    人但内應除去治溝洫若干因無法見經故
    出賦之夫亦未可定舉其大略亦可見矣
    又案以上六遂出夫之制
 禮記坊記正義據司馬法之文諸侯車甲馬牛皆計
[243-20a]
 地令民自出若鄉遂之衆七十五人則遣出車一乗
 甲三人馬四匹牛十二頭恐非力之所能葢皆是國
 家所給故周禮巾車職毁折入齎于職幣又周禮馬
 質云凡受馬於有司者書其齒毛與其賈馬死則旬
 之内更又司兵職云及授兵從司馬之法以頒之及
 其受兵輸亦如之是國家所給也
 春秋作丘甲孔頴達正義長轂馬牛甲兵戈楯皆一
 甸之民同共此物若鄉遂所用車馬甲兵之屬皆國
[243-20b]
 家所共知者以一鄉出一軍則是家出一人其物不
 可私備故也
    蕙田案鄉遂出軍無法見於經注惟正義有
    此二條所説民共車馬甲兵之屬者孔祗就
    邦國而言則天子畿内都鄙可知國家共車
    馬甲兵之屬者孔祗就鄉遂而言則㕓里九
    等田及公邑可知又小雅云我出我車于彼
    牧矣爾雅釋地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
[243-21a]
    郭景純云邑國都也假令百里之國五十里
    之界界各十里也若依此解則牧外之民出
    車而毛傳解為出車就馬于牧地知車為國
    家所共非近郊逺郊之民所共矣
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
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城/郭之宅曰室以其室數制之謂制丘甸之屬王制曰凡
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與/疏公在大都卿在小都大夫在家邑其親王子母弟
公同在大都次疏者與卿同在小都次更疏者與大夫/同在家邑故總之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也
[243-21b]
 陳氏禮書都鄙以處子弟公卿大夫而其外有封疆
 溝樹之固其内有城郭市朝社稷宗廟之别使之朝
 夕涖事王朝而退食於家其家不出王城而都鄙乃
 在三百里以至五百里内此猶民之㕓里在國而授
 田在鄉也
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
之田任畺地
 陳氏禮書家削之地所以封大夫與王子弟之尤疏
[243-22a]
 者謂之削以其削于縣都故也邦縣之地所以封卿
 與王子弟之疏者謂之縣以其係于上故也邦都之
 地所以封三公與子弟之親者謂之都以其有邑都
 故也邦縣亦謂之都載師所謂小都是也邦都亦謂
 之畺載師所謂畺地是也
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
令貢賦注此謂造都鄙也鄭司農云井牧者春秋傳所/謂井衍沃牧隰臯者也𤣥謂隰臯之地九夫為
[243-22b]
牧二牧而當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昔夏少康在虞思有
田一成有衆一旅一旅之衆而田一成則井牧之法先/古然矣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
司徒經之匠人為之溝洫相包乃成耳邑丘之屬相連/比以出田税溝洫為除水害四井為邑方二里四邑為
丘方四里四丘為甸甸之言乗也讀如衷甸之甸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
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方四十里四
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也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
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一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井田之法備于一同今止
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
[243-23a]
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謂農牧衡虞也貢謂九榖山澤之材也賦謂出車
徒給繇役也司馬法曰六尺為歩歩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
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乗士百人
徒二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乗/士千人徒二千人 疏都鄙三等采地是也云井牧其
田野者井方一里兼言牧地次田二牧當上地一井授/民田之時上地不易家百畝中地一易家二百畝下地
再易家三百畝通率三家受六夫之地與牧地同故云/井牧其田野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為成今不言十里
成而言八里甸者成間有洫井間有溝旁加一里者使/治溝洫不出税舉其八里之甸據實出税者而言四甸
為縣縣方十六里四縣為都者都方三十二里引春秋/者襄公二十五年楚蒍掩書土田之事井衍沃者饒沃
[243-23b]
之地九夫為一井牧隰臯者下濕曰隰近臯澤之地夏/后少康云云哀公元年左氏傳言有田一成有衆一旅
則地以上中下為率者以為其成方十里九百夫之地/一旅五百夫故知是通率之通率之法正應四百五十
人言一旅舉成數也亦容不易者多云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者一井之内地有九夫假令盡
是上地不易家有百畝中一夫入于公四畔八夫家治/百畝尚無九夫所治况其中或有一易再易所取數更
少今鄭云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鄭據地有九夫而言/非謂有九家合乃成其事耳云甸讀如衷甸之甸者哀
十七年衛侯為虎幄于藉圃成求令名者與之食太子/請使良夫良夫乗衷甸兩牡而至引之証甸得為乗之
義云甸方八里云云者匠人云成方十里此言四丘為/甸甸與成其實一也故鄭覆觧成與甸相表裏之意云
積百井九百夫者但一成之内方十里開方之得百井/井有九夫故云九百夫云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
[243-24a]
夫出田税者此就甸方八里而言八里之内開方之八/八六十四故云六十四井井有九夫故五百七十六夫
井税一夫故云出田税云三十六井二百二十四夫治/洫者此據甸方八里之外四面加一里為成而言成有
百井中央八里除六十四井餘有三十六井井有九夫/故三百二十四夫治洫丆使税鄭言此者見經四丘為
甸據實出税而言故不言成也若然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四尺深四尺方十里為成成間有洫廣八尺深
八尺治溝洫者皆不出税獨言治洫者據外而言其實/治溝亦不出税總在六十四井之内以洫言之矣云四
甸為縣方二十里者甸方八里縣應方十六里云方二/十里據通治洫旁加一里為成而言云四縣為都方四
十里者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故方四十里云四都方/八十里者自此以上並據通治洫而言云旁加十里乃
得方百里為一同也者案匠人方百里為同同間有澮/今言乃得方百里為一同者就匠人為同解之云積萬
[243-24b]
井九萬夫者據百里開方而言百里者縱横各百一行/方一里者百百行故萬井一井有九夫故有九萬夫云
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者/此據從甸方八里出田税四甸為縣縣方十六里四縣
為都都方三十二里四都方六十四里據六十四里之/内開方之縱横各一里一截為六十四截行别有六十
四井六十四行計得四千九十六井井有九夫四千九/十六井計得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是實出田税者
云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者此據甸/方八里旁加一里為成是不出税治洫之夫而言之也
從四成積為一縣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開方之縱横各一里一截為八十截一
行八十井八八六十四為六千四百井就裏除四千九/十六井其餘二千三百四井在井有九夫二千三百四
井為二萬七百三十六夫不出税使之治洫也云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此據四成為縣縣方二十里
[243-25a]
二十里更加五里即為大夫家邑也縣方二十五里四/縣是小都五十里是六卿之采地四都為方百里一同
即為三公王子母弟之大都也但據百里開方之即為/萬井就萬井之内除去六千四百井其餘三千六百井
在井有九夫則為三萬二千四百夫不出税使之治澮/云井田之法備于一同者匠人云井間有溝成間有洫
同間有澮是井田之法備于一同也云今止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者解此四縣為都據小都五十里而
言是止于都也以其采地食者皆四分之一税入天子/故云采地食者皆四之一也云其制三等者謂家邑小
都大都云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者百/里國謂大都也四都謂方五十里者四小都成一大都
一都之田税入王其餘三都留自入云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税入于王者五十里之國謂小都一縣
田税入于王餘三縣留自入云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者二十五里之國謂家邑也四甸
[243-25b]
之中以一甸之税入于王其餘三甸留自入鄭具言此/者欲見四丘為甸是家邑據税于王者而言四縣為都
是大都亦據一都税入于王者而言故鄭云井田之法/備于一同今止于都者采地之税四之一故以此解之
司馬法者齊景公時大夫穰苴作言畮百為夫謂一夫/所受之地方百歩夫三為屋屋具也具出榖税屋三為
井者謂九夫為井似井字云井十為通者據一成之内/一里一截縱橫各十截為行一行十井十行據一成一
畔通頭故名井十為一通通為匹馬者十井之内井有/九夫十井為九十夫之地宮室塗巷三分去一惟有六
十夫地在不易一易再易通率三十夫受六十夫地惟/三十家使出馬一匹故云通為匹馬云士一人徒二人
者三十家出三人士謂甲士徒謂歩卒云通十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十人者一成之内
有十通言三百家亦如前通率法一成内地有九百夫/宮室塗巷三分去一不易一易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故
[243-26a]
一成惟有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十人此謂天/子畿内采地法鄭注論語道千乗之國亦引司馬法彼
是畿外邦國法彼革車一乗甲士三人歩卒七十二人/甲士少歩卒多此士十人徒二十人比畿外甲士多歩
卒少外内有異故也云十成為終者謂同方百里之内/十里一截為縱横各十截為十行行别十成言十成為
終據同一畔終頭而言云終千井者終十成成百井故/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乗士百人徒二百人云十終為
同同方百里者萬井也云三萬家革車百乗士千/人徒二千人者所計皆如上一成為法其餘可如
 鄭氏鍔曰井牧者可耕之地則為井田之制可/畜之地則為牧養之區各相其地所宜而已
 蔡氏徳晉曰井牧者衍沃之地則為井田隰臯之地/則令畜牧而井田之授于民亦視其地之上中下而
 加萊田當其休不耕之田亦以為畜/牧之用如大司徒及遂人職所云也
[243-26b]
    蕙田案鄭氏以牧為畜牧王次㸃亦云然葢
    未檢左傳之故蔡氏信之非也
 賈公彦冬官匠人正義方十里為成成中容一甸甸
 方八里出田税緣邊一里治洫者司馬法有二法有
 甸方八里出長轂一乗又有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乗
 言甸者據實出税者而言云成者據通治溝洫而説
 為有二種故鄭細分計之八里為甸出甸税緣邊一
 里并之則二里治洫以成間有洫故使共治洫也云
[243-27a]
 方百里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者此據小司徒
 而言彼經四縣為都注云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
 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今言六十四成者據
 出田税者言之故云方八十里出田税緣邊十里治
 澮也
 朱子語類問旁加一里之説是否曰如此方得數相
 合亦不見其所據今且大㮣依他如此説
    蕙田案畿内三等都鄙封國之數王制云天
[243-27b]
    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
    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康
    成以為夏制注大司徒引之亦云此夏時采
    地之數周則未聞又王制云九州千七百七
    十三國又云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共一千六
    百八十國注皆云殷制故正義以為殷畿内
    亦九十三國又案書洛誥傳云天下諸侯入
    來進受命于周退見文武之廟者千七百七
[243-28a]
    十三注云八州州立二百一十國畿内九十
    三國是三代同也
    又案其所封之人共包十種畺内大國九凡
    三種三公之田三致仕者副之三王子弟三
    縣内次國二十一凡四種卿之田六致仕者
    副之六三孤之田三王子弟六稍内小國六
    十三凡三種大夫之田二十七致仕者副之
    二十七王子弟九並見王制鄭注正義以為
[243-28b]
    有致仕者副之者以在朝既有正田今既致
    仕不可仍食采邑身又見存不可無地故公
    卿大夫皆有致仕副邑三孤田不副者自上
    差之三公之外其餘有三卿之外其餘有六
    大夫之外其餘有九皆以次相三若三孤有
    致仕之副則卿與公同其餘三非差次且三
    公雖無正職猶列於官參六卿之事故司徒
    云鄉老二鄉則公一人三孤則無職但佐公
[243-29a]
    論道在朝在家其事一等故無致仕之副其
    封王子弟者禮運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
    又周禮有都宗人家宗人祭祀皆致福于王
    是也但王子弟有同母異母親疎之異親寵
    者與三公同平常者與六卿同疎逺者與大
    夫同以上所説據鄭皆以為夏制載師云以
    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
    都之田任畺地注云家邑大夫采地小都卿
[243-29b]
    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是周與夏制合又鄭
    注大司徒都鄙亦兼王子弟公卿大夫言之
    賈公彦以為親王子弟在大都次疎者在小
    都次更疎者在家邑與孔説合惟不言致仕
    者及三孤耳疑亦當同也殷制未聞
    又案其封國大小之數夏制已見上鄭注甚
    明殷葢因夏正義泥鄭氏尚書注萬國之數
    四百國在畿内因謂夏畿内國皆方五十里
[243-30a]
    殷畿内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一五
    十里之國六十三與夏不同案王制前後有
    兩天子縣内文前云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
    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
    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
    以祿士以為閒田後云天子之縣内方千里
    者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餘方百
    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為方
[243-30b]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餘方百里者
    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
    十三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
    餘方百里者六十四六十里者九十六二文
    數適相符祿士閒田二句後文無之互相備
    也鄭於前文既以唐虞稱服殷周稱畿此稱
    縣内定為夏制而正義又創為夏畿内皆五
    十里之説自相違反殊失其㫖其周制之大
[243-31a]
    小則鄭注小司徒云百里之國凡四都五十
    里之國凡四縣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是謂
    大國百里次國五十里小國二十五里崔氏
    亦同此説
    又案七十里與五十里五十里與二十五里
    疑如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
    百畝而徹之例名雖不同其實一也 又方
    百里者九十一則為方十里者凡九千一百
[243-31b]
    以方七十里者一則為方十里者四十九計
    之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則為方十里者共
    得一千二十九其餘存為方十里者凡八千
    七十一適八十同七十一成也以下準前法
    計之可得
    又案孟子説周室班爵禄公侯皆方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
    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康成注王制
[243-32a]
    則以此為夏制而周則大都百里小都五十
    里家邑二十五里且周禮三等采地士不在
    内王制所謂元士不與又謂其餘以為祿士
    者是也孟子顧以元士受地為與子男同亦
    不合其言曰軻也嘗聞其略則為傳聞約略
    之詞可知
    又案小司徒注二千三百四井一萬七百三
    十六夫一萬應作二萬明南北國子監本福
[243-32b]
    建本崑山葛氏常熟毛氏本皆誤檢疏正作
    二萬是也若作一萬則共只八萬夫與上九
    萬夫不合若云除去公田不應上下出税治
    澮皆不除獨於此治洫一條除去也其誤明
    矣
    又案或疑服䖍注春秋傳引司馬法甸六十
    四井出長轂一乗是專以乗為甸出矣鄭信
    南山箋甸方八里在一成之中成方十里出
[243-33a]
    兵車一乗其説似有異同者恐治溝洫之夫
    但不出田税未必不出車賦也謹案坊記注
    云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車一乗
    玩其中二字甚分明固無可疑
    又案或又疑司馬法通為匹馬成出革車一
    乗云云定為十家出一人三百家出一乗此
    但據三分去一及一家受二夫兩法而言其
    一成之内尚有治洫之夫一同之内尚有治
[243-33b]
    洫澮之夫並未除去而賈氏疏竟未之及何
    也謹案三分去一之法凡古人論田制舉其
    大略者皆以此為例其有曲别分析者皆不
    用此例王制云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
    陵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
    六十億畝此舉其大略者也載師注云凡王
    畿内方千里積百同九百萬夫之地也有山
    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去一
[243-34a]
    餘六百萬夫此亦舉其大略也與王制合也
    至于三分去一之外又有二法一是二而當
    一法一是除去治溝洫計算法二者古人往
    往偏據一端言之今詳論如左小司徒注成
    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
    出田税同萬井九萬夫其中四千九十六井
    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此法除去
    治溝洫矣却並非二而當一所引司馬法畮
[243-34b]
    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為
    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百
    井三百家革車一乗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
    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乗士百人徒二
    百人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
    百乗士千人徒二千人此法二而當一矣却
    並無治溝洫在内若據小司徒注而以二而
    當一法計之則所謂成六十四井五百七十
[243-35a]
    六夫之地實二百八十八家受之其治洫者
    三百二十四夫之地實一百六十二家受之
    同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之地照加公田/之數算
    實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二家受之其治洫者
    二萬七百三十六夫之地同/上實一萬三百六
    十八家受之治澮者三萬二千四百夫之地
    同/上實一萬六千二百家受之也若據司馬法
    而以除去溝洫法計之則所謂成百井三百
[243-35b]
    家者實一百九十二家出税應除一百八家
    治洫同萬井三萬家者實一萬二千二百八
    十八家出税照加公田/之數算應除去六千九百一
    十二家治洫一萬八百家治澮也考之經注
    本無所為十家出一人之説賈疏所云三十
    家出三人者亦是據大較而言未為細加分
    析耳安得謂治洫澮之夫不在此三百家三
    萬家内耶又案夫之名雖從人起若從田制
[243-36a]
    而言夫則皆指地言故六尺為歩歩百為畝
    畝百為夫之夫指地而言也五家為比之家
    指人家而言也鄭所謂成五百七十六夫出
    税者謂五百七十六夫之地耳非謂有若干
    人家司馬法成三百家者謂人家耳非謂三
    百夫之地賈疏言三十家出三人不言三十
    夫出三人安得謂家即是夫而其中無治溝
    洫乎惟小司徒云國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
[243-36b]
    族師鄉大夫遂人遂師之夫家則夫指男家
    指女鄭鍔亦以夫指地家指人為謬耳又案
    詩正義哀元年左傳説夏少康有田一成有
    衆一旅十里有五百人者計成方十里其地
    有九百夫之田也授民田有不易一易再易
    通率二而當一有四百五十人矣其中上地
    差多則得容五百人也此條用二而當一却
    不除去溝洫正司馬法出賦與治溝洫合言
[243-37a]
    之明証又案鄭所謂成百井同萬井指井牧
    而言山林之等先已除去故無三分去一司
    馬法所謂成百井同萬井舉大略而言山林
    之等亦在其内故三分去一又案鄭遂人注
    去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
    之制其餘如此案六遂應以十八分之十三
    率之故賈申其意云去山林等其餘如此者
    皆大判而言之耳是以田之法一成九百夫
[243-37b]
    亦三分去一以其餘通計出税故每云三百
    家也賈正指小司徒注所引司馬法以為大
    判而言
    又案三分去一之説何以謂大略則然細别
    則否也賈公彦申鄭載師注之義云洛邑千
    里之中山林之等多于平地而鄭以三分去
    一據大較而言也又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若東都地中東靣雖有平地至于三靣山林
[243-38a]
    雜有今鄭所計雖三分去一豈有二分平土
    乎但鄭欲以開悟後人聊以整數為算法耳
    據賈此言知大略則然是以許慎五經異義
    左氏説云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
    井藪澤之地九夫為鳩八鳩而當一井京陵
    之地九夫為辨七辨而當一井淳鹵之地九
    夫為表六表而當一井疆潦之地九夫為數
    五數而當一井偃豬之地九夫為規四規而
[243-38b]
    當一井原防之地九夫為町三町而當一井
    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衍沃之
    地九夫為井賦法積四十五除山川坑岸三
    十六井定出賦者九井則千里之畿地方百
    萬井除山川坑岸三十六萬井定出賦者六
    十四萬井長轂萬乗漢刑法志亦云一同百
    里提封萬井除山川沈厈城池邑居園囿術
    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一封三
[243-39a]
    百一十六里提封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
    井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
    四萬井班氏之説與許叔重合玩此二説益
    見賈疏之精細若據三分去一則方十里百/井之内應除去三十三井三
    夫方千里百萬井之内應除去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井三夫今許氏班氏之説一
    成除三十六井一圻除三十六萬井則是多/于三分之一賈疏所謂山林多于平地也
    但因此數適與鄭小司徒注一成内出税治
    溝洫之數相同孔頴達恐人不明其異或反
[243-39b]
    誤認為一故又申論許慎之意云如異義説
    則方十里凡百井三十六井為山川坑岸六
    十四井為平地出税案鄭注小司徒成方十
    里緣邊一里治為溝洫則三十六井其餘方
    八里為甸六十四井出田税與異義不同者
    異義所云通山林藪澤九等而言之鄭注小
    司徒者據衍沃平地而言之所以不同也賈
    載師疏亦云山林川澤溝瀆等此溝非田間
[243-40a]
    廣深四尺之溝直是通水之溝耳此孔與賈
    合也孔云據衍沃平地而言之不云據井牧
    而言之者小司徒注不用二而當一言之耳
    孔又申許慎意云異義九等者據大略國中
    有山林至衍沃之等言之周禮九等者據授
    民地肥瘠有九等與異義不同也大司徒小/司徒遂人
    大司馬俱有三等每/等各分為三故九等尚書禹貢注云一井上
    上出九夫税上中出八夫税上下出七夫税
[243-40b]
    中上出六夫税中中出五夫税中下出四夫
    税下上出三夫税下中出二夫税下下出一
    夫税所以又有此九等者以禹貢九州有上
    中下九等出沒不同故以井田計之以一州
    當一井假令冀州上上出九百萬夫之税兖
    州下下出一百萬夫之税是九州大較相比
    如此非謂冀州之民皆出上上兖州之民皆
    出下下與周禮九等又不同也葢左傳九等
[243-41a]
    周禮九等禹貢九等各自不同頴逹之辨悉
    矣
    又案或疑治溝洫與出税之夫若就一成言
    之則出税多治洫少如就一同言之則治澮
    洫者反多於出税者推算之法殊未畫一假
    如一同九萬夫其出税者三萬六千八百六
    十四夫如其地止九十成以一成六十四井
    出税之率推之則出税者乃五萬一千八百
[243-41b]
    四十夫是為九十成出税之夫反多於一同
    出税之夫矣謹案匠人廣尺深尺謂之&KR0908
    廣深皆二尺溝廣深皆四尺洫廣深皆八尺
    澮則廣二尋深二仞王肅依小爾雅四尺曰
    仞深二仞八尺與廣二尋不類趙岐注孟子
    孔安國書傳並八尺曰仞鄭注儀禮包咸注
    論語並七尺曰仞宜以鄭説為正詩噫嘻正
    義澮廣丈六尺深丈四尺葢從鄭説祭義築
[243-42a]
    養蠶宮牆仞有三尺為牆高丈故仞七尺也
    澮廣二尋已倍于洫孟子疏十丈曰尋/又與深二仞不類其深
    減二尺不及倍變通之法也古一尺大致合
    今六寸澮廣二尋合今九尺六寸幾一丈深
    二仞合今八尺四寸幾九尺周繞一同則其
    長四百里以三萬二千四百夫治之每一里
    八十一夫洫廣深皆八尺合今四尺八寸幾
    五尺居澮七之二周繞一成則其長四十里
[243-42b]
    以三百二十四夫治之每十里八十一夫澮
    之廣深方積較洫不啻三倍幾四倍七之二/乃三倍
    奇/也而除夫地差及十倍者水大且深則岸旁
    易損壞而施功難澮深合今尺約九尺脩築
    開鑿之功多洫深合今尺約五尺雖有損壞
    較之澮自當差十倍脩築開鑿之功已少井
    田之法成間有洫同間有澮滿一同然後有
    澮繞之則未滿一同但有洫無澮當其未滿
[243-43a]
    一同但就成算則使三百二十四夫治洫當
    其既滿一同則分出税之夫以治洫分治洫
    之夫以治澮是同中出税治洫之夫亦即成
    中專出税不治洫之夫也此二法宜通融而
    參之者也不當但執一成以為定法也至成
    中出税之夫多于治洫以洫之人功少同中
    出税之夫少于治澮以澮之人功多但當各
    就一成一同中計算今云九十成出税之夫
[243-43b]
    反多于一同出税之夫不知九十成中治洫
    者少則自當出税者多一同中治澮者多則
    自當出税者少非九十成之民受田少出税
    獨多一同之民受田多出税獨少也此二法
    宜分晰而言之者也不當混為一以相比較
    也如執一成為定法九百夫三百二十四夫
    治洫則必同中亦有洫無澮然後可何也依
    一成例九萬夫中使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洫
[243-44a]
    是矣今既添出一澮澮之廣深又倍洫而仍
    欲使三萬二千四百夫治之則是欲使治洫
    之民兼治澮矣其可通乎故不得不于出税
    中抽出一萬二千七十八夫治洫此出税所
    以少也或人之疑非是又案同除三千六百
    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計三十六成夫地
    此三十六成緣邊一靣即澮内三靣有洫較
    每成除夫地治洫之法三而殺一當以八千
[243-44b]
    七百四十八夫治此三十六成之洫二萬三
    千六百五十二夫治澮則其治澮也每十里
    約五百九十夫每一里約六十夫其治洫也
    每十里八十一夫每一里約八夫葢相差七
    倍有半無十倍鄭注不細推及此者以緣邊
    三十六成既俱不出税則同力合作以治澮
    治洫今計其差數不妨區分算之於法本不
    區分也或又疑都鄙既畫井則一成百井内
[243-45a]
    有公田百夫司馬法亦未除去而賈氏亦不
    及何也案賈云一井中為公田八夫家治百
    畝則無九夫鄭據九百畝而言故每云九夫
    為井耳小司徒注俱是連公田言之不除去
    也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税如除公田
    則宜除七井一百畝存五十六井八百畝除
    六十四夫存五百一十二夫矣三十六井三
    百二十四夫治洫如除公田則宜除四井存
[243-45b]
    三十二井除三十六夫存二百八十八夫矣
    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
    税如除公田則宜除五百五十一井存三千
    六百四十五井除四千九十六夫存三萬二
    千七百六十八夫矣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
    百三十六夫治洫如除公田則宜除二百五
    十六井存二千四十八井除二千三百四夫
    存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二夫矣三千六百井
[243-46a]
    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若除公田則宜除四
    百井存三千二百井除三千六百夫存二萬
    八千八夫矣惟其皆合公田言之故司馬法
    亦合言之也葢公田即是所出之税除去則
    惟存私田税何從出乎
    又案三等采地規制既明今再為逐節推算
    稍地共二十同二十萬井内封二十五里之
    國六十有三每國六百二十五井計三同九
[243-46b]
    十三成七十五井内十八分而去五應除去
    一同九成三十七井四百五十畝存二同十/八
    萬/夫八十四成七萬五千/六百夫三十七井三百三/十三夫
    百五十畝四夫及半/夫之地其現存内滿同者除去
    治洫治澮十萬六千二百七十二夫存七萬
    三千七百二十八夫滿成者除去二萬七千
    二百一十六夫存四萬八千三百八十四夫
    其不滿一成者不開除三項共存十二萬二
[243-47a]
    千四百四十九夫及半夫之地以六家受十
    三夫之例推之計五萬六千五百一十四家
    受十二萬二千四百四十七夫之地仍有二
    夫及半夫之地每一家受二夫六分夫之一/以半夫之地化作三分除去
    一分仍存二分是為六分/夫之二即三分夫之一也又得一家仍餘三
    分夫之一縣地共二十八同二十八萬井内
    封五十里之國二十有一每國二千五百井
    共五同二十五成内十八分而去五應除去
[243-47b]
    一同四十五成八十井三百畝存三同二十/七萬
    夫/七十九成七萬一千/一百夫一十九井一百七/十一夫
    百畝六/夫其現存内滿同者除去治洫治澮十
    五萬九千四百八夫存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夫滿成者除去治洫二萬五千五百九十六
    夫存四萬五千五百四夫其不滿一成者不
    開除三項共存十五萬六千二百七十三夫
    以六家受十三夫之例推之計七萬二千一
[243-48a]
    百二十六家受十五萬六千二百七十三夫
    之地恰盡都地共三十六同三十六萬井内
    封百里之國九每國萬井共九同内十八分
    而去五應除去二同五十成存六同五十四/萬夫
    五十成四萬五/千夫其現存内滿同者除去治洫
    治澮三十一萬九千一十六夫存二十二萬
    一千一百八十四夫滿成者除去治洫一萬
    六千二百夫存二萬八千八百夫兩項共存
[243-48b]
    二十四萬九千九百八十四夫以六家受十
    三夫之例推之計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十四
    家受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七十七夫之地仍
    餘七夫之地三家則餘半夫之地四家/則不足一夫三分夫之二 凡
    滿同去存之例每萬夫去五千九百有四存
    四千有九十六每五千夫去二千九百五十
    二存二千有四十八每二千五百夫去一千
    四百七十六存一千有二十四每千二百五
[243-49a]
    十夫去七百三十八存五百一十二每六百
    二十五夫去三百六十九存二百五十六去
    多於存滿成去存之例每百夫去三十六存
    六十四每五十夫去十八存三十二每二十
    五夫去九存十六每十二夫及半夫之地去
    四夫及半夫之地存八夫存多於去其未滿
    一成而以井計者何以不除賈小司徒正義
    云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四尺深四尺方
[243-49b]
    十里為成成間有洫廣八尺深八尺治溝洫
    者皆不出税獨言治洫者據外而言其實治
    溝亦不出税總在六十四井之内以洫言之
    矣今案洫廣深比澮減三倍竒則除夫地減
    至十倍溝廣深較洫又減半水小而淺岸旁
    無甚損壞而施功易較洫又當差百倍脩築
    開鑿之功甚微不必開除夫地治之矣小司
    徒注匠人注互相備匠人注云一井之中三
[243-50a]
    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賦税共治溝也葢即
    令出税者治溝不當有治溝不出税之法賈
    公彦之言非也出賦税治溝遂農民之本務
    也大為澮洫以利民又念其施功之難而除
    夫地治之故有治澮洫不出税之法先王愛
    民之至意也溝則無事此鄭注至精非有所
    闕
    又案據司馬法同三萬家除去治洫澮存一
[243-50b]
    萬二千二百八十八家出三千人計四家又
    十之一出一人凡滿同者皆以此為例亦可/云四
    千九十六家/出一千人成三百家除去治洫存一百九
    十二家出三十人計六家又十之四出一人
    凡滿成者皆以此為例亦可云六十/四家出十人今稍縣
    都三等采地既已逐節算明再為細推出賦
    實數稍滿同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夫以六
    家受十三夫算下倣/此計三萬四千二十八家
[243-51a]
    受之餘十三之四為地三十畝竒依上例出
    八千三百七人半滿成四萬八千三百八十
    四夫計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一家受之餘十
    三之一為地八畝弱依上例出三千四百八
    十九人五之一强不滿成者共三百三十三
    夫四夫及半夫之地計一百五十五家受之
    餘十三之十為地七十七畝弱亦依滿成例
    出二十四人竒縣滿同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243-51b]
    夫計五萬一千四十二家受之餘十三之六
    為地四十六畝竒依上例出一萬二千四百
    六十一人竒滿成四萬五千五百四夫計二
    萬一千有一家受之餘十三之十一為地八
    十五畝弱依上例出三千二百八十一人竒
    不滿成者共一百七十七夫計八十一家受
    之餘十三之九為地七十畝弱亦依滿成例
    出一十三人弱都滿同二十二萬一千一百
[243-52a]
    八十四夫計十萬二千八十四家受之餘十
    三之十二為地九十二畝竒依上例出二萬
    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弱滿成二萬八千八百
    夫計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家受之餘十三
    之四為地三十畝竒依上例出二千七十七
    人弱以上通共約可出五萬四千五百七十
    七人以一車士卒七十五人推之得車七百
    二十七乗尚餘五十二人有餘以萬二千五
[243-52b]
    百人為軍計之得四軍尚餘四千五百七十
    七人
    又案同之民四家又十之一出一人其役稍
    重成之民六家又十之四出一人其役較輕
    所以不同者葢同中除治澮者多成中除治
    洫者少澮之功雖倍洫䆒之洫澮所以為民
    軍賦所以奉上故又以此均之
    又案同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家出車百乗
[243-53a]
    計一百二十二家出一乗則一萬二千二百
    家已可出百乗尚餘八十八家約一百二十
    二家又百分之八十八出一乗凡滿同者皆
    以此為例成一百九十二家出車一乗凡滿
    成者皆以此為例今再為逐節推之稍滿同
    三萬四千二十八家可出二百七十六乗又
    十之九稍滿成二萬二千三百三十一家可
    出一百十六乗又十之三稍不滿成一百五
[243-53b]
    十五家計一乗尚少三十七家僅十之八縣
    滿同五萬一千四十二家可出四百十六乗
    又十之九縣滿成二萬一千一家可出一百
    十三乗又十之一分七縣不滿成八十一家
    計一乗尚少一百七家僅十之四都滿同十
    萬二千八十四家可出八百三十乗又十之
    七都滿成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二家可出一
    百十六乗又十之六以上通共得一千八百
[243-54a]
    六十七乗其畸零者又約得四乗十之七約
    三等都鄙所出士卒人數僅得七百二十七
    乗而所出車有如此則車多而人少孔頴達
    云鄉遂皆但出人而不出車車並國家所給
    然則都鄙之車既有贏餘其必通融給用可
    知
 王氏與之曰鄭氏以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
 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四都方八/十里旁加二十里乃得方百里為同積萬井九萬夫
[243-54b]
 其中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
 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雖横渠亦從其説殊不/知小司徒四井為邑至四縣為都皆以四數之言田
 之實數司馬法自井十為通至終十為同皆以十數/之兼山川城郭而言小司徒四丘為甸即司馬法通
 十為成甸六十四井而成百井者其三十六井為山/川城郭也小司徒四都之地即司馬法一同之地四
 都方八十里止六千四百井而同乃萬井者其三千/六百井為山川城郭也大約小司徒之法比司馬法
 皆是三分之二實地鄭旁加之説其算/法則是但不必謂旁加之人專治溝洫
 陳氏傳良曰溝洫之事歳歳有之而軍賦不常/有若專以某人治溝洫某人出軍賦則不均矣
    觀承案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
[243-55a]
    丘四丘為甸方八里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方
    八十里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方十里為成
    方百里為同漢志小司馬之法方一里為井
    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
    為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方千里是
    漢志與小司徒異而與匠人同也是以司馬
    法有二法有甸方八里出長轂一乗之説與
    小司徒合有成方十里出長轂一乗之説與
[243-55b]
    匠人合是二法不同然其實亦無二所謂甸
    方八里者去旁加一里而言成方十里者合
    旁加一里而言耳旁加一里者或謂是三分
    去一之法古來論田制皆以三分去一為算
    王制云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有山陵川
    澤溝塗城郭宮室三分去一其餘六十億畝
    載師注云王畿方千里積百同九百萬夫之
    地也三分去一餘亦六百萬夫此其大略也
[243-56a]
    然方八里方十里之田制已除去山陵川澤
    溝塗城郭宮室之不為田者而言安得又於
    此三分而去一乎於是三分去一之外又鑿
    為除去治溝洫夫不出税之法則更不合於
    理矣古者寓兵於農比閭族黨州鄉之農即
    是伍兩卒旅師軍之衆耳農之外未嘗有兵
    安得助耕出税之農之外又有治溝洫不出
    税之夫乎葢耕田與治溝洫本是一體之事
[243-56b]
    溝洫既定農夫於耕耘之暇時加修理之足
    矣必不另設為治溝洫之夫也或者知其不
    可而專以井牧二而當一之法觧之庶幾近
    似而亦未明也夫井田之制既以八家同井
    井九百畝若以二而當一則同井止得四家
    而非八家或一井當有千八百畝而非九百
    畝矣竒零參差不將紊亂畫井分疆之良法
    也哉是不知甸方八里與成方十里者本無
[243-57a]
    二法葢方八里為田六十四井者專指其井
    田常制而言方十里為成之田得百井者兼
    指其旁加一里之通法而言也則所謂三分
    去一者亦當指此旁加之一里耳葢方八里
    為田六十四井旁加一里即四靣合為方十
    里又得四九三十六井是六十四井者三分
    所占之二三十六井者即三分所去之一也
    此三十六井包於六十四井之外井邑丘甸
[243-57b]
    中之溝洫正灌注匯流於其間其田不甚肥
    美即史記所謂汙邪甌窶之地而已則周禮
    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
    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與遂人所謂上地百
    畝之外萊五十畝中地萊百畝下地萊二百
    畝大司馬所謂上地食者三之二中地食者
    半下地食者三之一亦當指此而言耳葢但
    據其畝數均算以饒與瘠地之民不必截方
[243-58a]
    成井如是則中間之六十四井乃上地旁加
    之三十六井為中下地不妨竒零參差以加
    於百畝常制之外或二而當一三而當一以
    準上地百畝之常則謂三分去一者專計甸
    中之井而去旁加之一里而旁加一里之説
    乃實有據而經文不易一易再易萊五十畝
    百畝二百畝可食者半與三之二三之一者
    皆觸處而可通矣惟康成治溝洫夫不出税
[243-58b]
    之説則斷乎其不可信也
    蕙田案鄭賈以甸方八里成方十里二數不
    同故分實出税治溝洫二種其説甚詳余既
    為疏釋矣方氏從王次㸃陳君舉以鄭説為
    非似更直截並存之以俟考訂者
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箋六十四井為甸/甸方八里居一成
之中成方十里出兵車一乗以為賦法除疏甸字既訓/為治又音為乗韓奕箋云禹甸之者決 其灾使成平
田是以治為義地官小司徒四丘為甸注云甸之言乗/也稍人掌丘乗之政令注云丘乗四丘為甸與維禹敶
[243-59a]
之之敶同郊特牲丘乗共其粢盛注云甸或謂之乗以/其于車賦出長轂一乗是以乗為義如六十四井為甸
者小司徒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如數計之/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也知方八里者以孟子云方里
為井計之則邑方二里丘方四里甸方八里也又觧方/八里名為甸之意以其居一成之中成方十里出兵車
一乗以為賦法故謂之甸甸乗也十里為成冬官匠人/文也知甸居一成中者以匠人既云十里為成即云成
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是當甸在其中傍一里以治/洫也論語注引司馬法云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
車一乗是據成方十里出車一乗也成元年左傳服注/引司馬法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
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乗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歩卒七十二人戈楯具備謂之乗馬是
據甸方八里出車一乗也二/者事得相通故各據一焉
[243-59b]
 陳氏禮書古者或以甸為乗或以乗為甸以甸為乗
 稍人掌丘乗之政令禮記惟社丘乗粢盛是也以乗
 為甸春秋衛良夫乗衷甸兩牡是也葢乗者甸之賦
 甸者乗之地
周禮地官稍人掌令丘乗之政令注丘乗四丘為甸甸/讀與維禹敶之之敶
同其訓曰乗由是改云是掌都鄙云丘甸者舉中言之/ 疏鄭先通韓詩此據韓詩而言敶敶是軍敶故訓為
乗言由是改云者由/甸出車一乗故改也
 易氏祓曰丘即四邑為丘乗即四丘/為甸總名之曰丘乗軍制之始也
[243-60a]
    蕙田案王氏曰丘之政令司徒所掌乗之政
    令司馬所掌丘言其地乗言其賦所謂同則
    丘之地也所謂徒役輂輦蜃車則乗賦也不
    知軍賦之法從四丘為甸甸出長轂一乗而
    起故云丘乗鄭云舉中言之者得之王氏以
    丘為同以乗為一切士徒其説非是
 王氏應電曰井邑丘甸縣都出兵之法此但言丘乗/者以丘出馬一匹四丘出車一乗井邑之兵自此成
 縣都之兵由此始故舉/以為名令之治其賦也
[243-60b]
    蕙田案葉氏時禮經會元不信稍人丘乗即
    為丘甸改為丘十有六井百四十四家共出
    車一乗不知使丘出甸賦者此正魯人作丘
    甲之事變亂周制者也葉氏以之觧經謬矣
    又案以上三等采地
          右出軍之制上
 
 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