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十九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吉禮十九
   圜丘祀天
明史太祖本紀吳元年八月癸丑圜丘成
 王圻續文獻通考先是丙午十二月定議以明年丁
 未為吳元年羣臣建言國之所重莫先于宗廟社稷
[029-1b]
 即于是日命有司立圜丘于鍾山之陽以冬至祀昊
 天上帝
禮志洪武元年中書省臣李善長等奉勅撰進郊祀議
畧言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
順陰陽之義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
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周禮大司樂冬日至禮天神夏
日至禮地祗禮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國又曰郊所以明
天道社所以明地道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黄赤四帝
[029-2a]
漢髙祖復増北畤兼祀黒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
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
晉以後宗鄭𤣥者以為天有六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
以為天體唯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
不同大抵多參二家之説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
復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于
南郊由漢厯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宋元豐中議罷
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髙宗南渡以後唯用合祭
[029-2b]
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
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唯祀昊天上帝今當遵
古制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太祖從其議建圜丘于鍾
山之陽
太祖本紀洪武元年二月定郊社宗廟禮歲必親祀以
為常
禮志壇壝之制明初建圜丘于正陽門外鍾山之陽壇
[029-3a]
二成上成廣七丈髙八尺一寸四出陛各九級正南廣
九尺五寸東西北廣八尺一寸下成周圍壇面縱横皆
廣五丈髙視上成陛皆九級正南廣一丈二尺五寸東
西北殺五寸五分甃甎䦨楯皆以琉璃為之壝去壇十
五丈髙八尺一寸四面靈星門南三門東西北各一外
垣去壝十五丈門制同天下神祗壇在東門外神庫五
楹在外垣北南向厨房五楹在外壇東北西向庫房五
楹南向宰牲房三楹天池一又在外庫房之北執事齋
[029-3b]
舍在壇外垣之東南坊二在外門外横甬道之東西燎
壇在内壝外東南丙地髙九尺廣七尺開上南出户
神位洪武元年冬至正壇第一成昊天上帝南向第二
成東大明星辰次之西夜明太歳次之 神版長二尺
厚一寸趺高五寸以栗木為之正位題曰昊天上帝
太祖本紀元年十一月庚子始祀上帝于圜丘
禮志郊祀儀注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先
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
[029-4a]
絳紗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陳設祭之日清晨車駕至大
次太常卿奏中嚴皇帝服衮冕奏外辦皇帝入就位贊
禮唱迎神協律郎舉麾奏中和之曲贊禮唱燔柴郊社
令升煙燔全犢于燎壇贊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奏有司
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贊禮
唱奠玉帛皇帝詣盥洗位太常卿贊曰前期齋戒今晨
奉祭加其清潔以對神明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
壇太常贊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升自午陛協律郎舉
[029-4b]
麾奏肅和之曲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
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復位贊禮唱進爼協律郎舉麾奏
凝和之曲皇帝詣神位前搢圭奠爼出圭復位贊禮唱
行初獻禮皇帝詣爵洗位搢圭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
者出圭詣酒尊所搢圭執爵受汎齊以爵授執事者出
圭協律郎舉麾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詣神位前
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讀祝官捧祝跪讀訖皇帝
俛伏興再拜復位亞獻酌醴齊樂奏豫和之曲文德之
[029-5a]
舞終獻酌盎齊樂奏熈和之曲文德之舞儀並同初獻
但不用祝贊禮唱飲福受胙皇帝升壇至飲福位再拜
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進太常卿贊曰唯此酒肴神
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霑皇帝受爵祭酒飲福酒以
爵置于坫奉胙官奉胙跪進皇帝受胙以授執事者出
圭俛伏興再拜復位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贊禮
唱徹豆協律郎舉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徹豆贊禮唱
送神協律郎舉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
[029-5b]
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讀祝官奉祝奉幣官奉幣掌祭
官取饌及爵酒各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
太常卿奏禮畢皇帝還大次解嚴
明集禮洪武元年十一月三日冬至皇帝親祀圜丘祝
文曰臣荷眷佑戡定區宇為億兆主今當長至六氣資
始禮典爰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兹禋燎用伸
昭告尚享其祝版依唐制長一尺一分廣八寸厚二分
用楸梓木為之
[029-6a]
明史樂志洪武元年圜丘樂章
 迎神中和之曲 昊天蒼兮穹窿廣覆燾兮龎洪建
 圜丘兮國之陽合衆神兮來臨之同念螻蟻兮微衷
 莫自期兮感通思神來兮金玉其容馭龍鸞兮乗雲
 駕風顧南郊兮昭格望至尊兮崇崇
 奠玉帛肅和之曲 聖靈皇皇敬瞻威光玉帛以登
 承筐是將穆穆崇嚴神妙難量謹兹禮物功徴是皇
 進爼凝和之曲 祀儀祗陳物不于大敢用純犢告
[029-6b]
 于覆載唯兹菲薦恐未周完神其容之以享以觀
 初獻壽和之曲 眇眇微躬何敢請于九重以煩帝
 聰帝心矜憐有感而通既俯臨于几筵神繽紛而景
 從臣雖愚䝉鼓舞歡容乃子孫之親祖宗酌清酒兮
 在鍾仰至德兮元功
 亞獻豫和之曲 荷天之寵睠駐紫壇中情彌喜臣
 庶均歡趨蹌奉承我心則寛再獻御前式燕且安
 終獻熈和之曲 小子于茲唯父天之恩唯恃天之
[029-7a]
 慈内外殷勤何以將之奠有芳齊設有明粢喜極而
 抃奉神燕娭禮雖止于三獻情悠長兮逺而
 徹饌雍和之曲 烹飪既陳薦獻斯就神之在位既
 歆既右羣臣駿奔徹兹爼豆物倘未充尚幸神宥
 送神安和之曲 神之去兮難延想遐袂兮翩翩萬
 靈從兮後先衛神駕兮回旋稽首兮瞻天雲之衢兮
 𣺌然
 望燎時和之曲 焚燎于壇粲爛晶熒幣帛牲黍冀
[029-7b]
 徹帝京奉神于陽昭祀有成肅然望之玉宇光明
 太祖實録上觀圜丘顧謂起居注熊鼎等曰此與古
 制合否對曰小異上曰古人于郊掃地而祭器用陶
 匏以示儉朴周有明堂其禮始備今予創立斯壇雖
 不必盡合古制然一念事天之誠不敢頃刻怠矣
明史禮志洪武元年始有事于南郊有司議配祀太祖
謙讓不許親為文告太廟曰厯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
天臣獨不敢者以臣功業有未就政治有缺失去年上
[029-8a]
天垂戒有聲東南雷火焚舟擊殿吻早暮兢惕恐無以
承上天好生之德故不敢輙奉以配唯祖神與天通上
帝有問願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惡無隱候南郊竣事臣
當率百司恭詣廟庭告成大禮以共享上帝之錫福
 大政記上曰以玉飾車考之古禮唯祀天用之若常
 乗之車只宜用孔子所謂殷輅然祀天之際玉輅或
 未備木輅亦未為不可參政張昶對曰木輅戎輅也
 不可以祀天上曰孔子萬世帝王之師其斟酌四代
[029-8b]
 禮樂實為萬世之法乗木輅何損于祭祀况祀事在
 誠敬不在儀文也昶頓首謝
太祖實録二年八月建望祭殿
 大政記二年八月甲申命圜丘方丘南皆建殿九間
 為望祭之所風雨則于此望祭
 春明夢餘録禮部尚書崔亮奏宋祥符九年議南郊
 壇祀天或值雨雪則就太尉齋所望祭元經世大典
 載社稷壇壝外垣之内北垣之下亦嘗建屋七間南
[029-9a]
 望二壇以備風雨曰望祀堂請依此制上從之
明史禮志二年翰林學士朱升等奉勅撰齋戒文曰戒
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内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
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䘮不聽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
專一其心嚴畏謹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
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大祀七
日前四日戒後三日齋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廟
山川等神為天下祈福宜下令百官齋戒若自有所禱
[029-9b]
不闗民事者不下令又曰致齋以七日五日為期太久
人心易怠止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專庶可格神明遂
著為令是年從禮部尚書崔亮奏大祀前七日陪祀官
詣中書省受誓戒各揚其職不共其事國有常刑
 王圻續通考二年禮部尚書崔亮奏凡遇大祀前期
 七日陪祀官詣中書受誓戒曰某月某日皇帝有事
 于某神百官其聽誓戒祀必先戒然後可以感神明
 至是始定諸祭致齋之常期云
[029-10a]
    觀承案應天以實不以文郊丘大典惟以誠
    敬為之本而後可以舉其文明祖開基即分
    祭天地禮文固已克正而其定制垂訓則祭
    必躬親極其誠敬尤為有本觀元年自作郊
    天告廟文一片真朴恭畏之意上帝能不顧
    享乎惜十二年後仍循用合祀之舊然其敬
    恭之心要未嘗稍怠則文雖失而本自在也
    厥後世宗釐定祀典郊丘改為分祭足正厯
[029-10b]
    來沿襲之訛矣然崇所生而亂所綂蔑公義
    而狥私恩則其本已亡禮云禮云豈文具之
    云乎
明史太祖本紀洪武二年十一月乙巳祀上帝于圜丘
以仁祖配
禮志二年夏至將祀方丘羣臣復請配典太祖執不允
固請乃曰俟慶陽平議之八月慶陽平十一月冬至羣
臣復固請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于圜丘位第一
[029-11a]
成西向
 崔亮傳洪武二年亮言禮運曰禮行于郊則百神受
 職今宜増天下神祗壇于圜丘之東方澤之西又言
 郊特牲器用陶匏周禮疏外祀用瓦今祭祀用瓷與
 古意合而盤盂之屬與古尚異宜皆易以瓷惟籩用
 竹皆允行 帝嘗謂亮先賢有言見其生不忍見其
 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今祭祀省牲于神壇甚邇心
 殊未安亮乃奏考古省牲之儀逺神壇二百步帝大
[029-11b]
 喜 時仁祖已配南北郊而郊祀禮成後復詣太廟
 恭謝亮言宜罷惟先祭三日詣太廟以配享告詔可
 帝以日中有黒子疑祭天不順所致欲増郊壇從祀
 之神亮執奏漢唐煩凟不宜取法乃止 帝一日問
 亮曰朕郊祀天地拜位正中而百官朝㕘則班列東
 西何也亮對曰天子祭天升自午陛北向答陽之義
 也祭社升自子陛南向答陰之義也若羣臣朝㕘當
 避君上之尊故升降皆由卯陛朝班分列東西以避
[029-12a]
 馳道其義不同亮倉卒占對必傳經義多此類自郊
 廟祭祀外朝賀山呼百司箋奏上下冠服殿上坐墩
 諸儀及大射軍禮皆亮所酌定惟言大祀帝親省牲
 中祀小祀之牲當遣官代帝命皆親省
明集禮神位上帝位題曰昊天上帝配帝題曰仁祖淳
皇帝位版並黄質金字從祀題曰風伯之神雲師之神
雷師之神雨師之神並赤質金字 神席上帝用龍椅
龍案上施錦座褥配位同從祀位置于案不設席 祭
[029-12b]
器設上帝太尊二著尊一犧尊一山罍一于壇上皆有
勺有冪設太尊一山罍二于壇下有冪配帝位同其從
祀則設大明星辰著尊二犧尊二于左設夜明太歲著
尊二犧尊二于右上帝及配帝籩豆各十有二簠簋各
二登盤篚各一牲案各一爵坫各三沙池香案各一其
從祀則籩豆各十簠簋各一牲案各一爵坫沙池香案
各一 禮神之玉冬至祀昊天上帝用蒼璧 幣正配
位用蒼大明以紅夜明星辰太歳皆用白 牲上帝及
[029-13a]
配帝各用蒼犢一從祀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各純色犢
一 滌牲立神牲所設官二人牧養神牲祀前三月付
廩犧令滌治如法其中祀滌三十日小祀滌十日者亦
如之 酒齊正配位太尊實泛齊醴齊著尊實盎齊犧
尊實醍齊山罍實昔酒在壇上太尊實沈齊山罍實事
酒清酒在壇下從祀著尊實醴齊盎齊犧尊實事酒
籩豆之實正配位用籩豆各十二其籩實以鹽藳魚棗
栗榛菱芡鹿脯黒餅白餅糗餌粉粢豆實以韭葅醓醢
[029-13b]
菁葅鹿醢芹葅兎醢筍葅魚醢脾析葅豚拍&KR1246實糝食
從祀籩豆各十者籩減糗餌粉粢豆減&KR1246食糝食 祭
服奉祀侍祠官正從一品七梁冠國公丞相貂蟬二品
六梁冠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
八品九品一梁臺官加獬廌梁數各如其品通服青羅
衣其壽環革帶則有差笏以象及木 褥位拜褥用緋
不用黄道褥 版位皇帝位方一尺二寸厚三寸紅質
金字皇太子位方九寸厚二寸紅質金字陪祀官位並
[029-14a]
黒字白質 陪祀執事員數設皇帝大次皇太子幕次
官二人掃除壇上下官一人御史監掃除二人灑掃齋
舍神厨官二人設饌幔官二人設昊天上帝仁祖淳皇
帝龍椅龍案從祀神案官一人設御位皇太子位官二
人設燔柴官二人設分獻及文武官諸執事官版位官
二人設儀仗官二人設庭燎蕡燭官二人設牲榜省牲
位及割牲官二人牽牲十五人掌鼎鑊視滌濯官二人
協律郎一人舞士一人樂生一人舞生一人撰祝書祝
[029-14b]
官各一人讀祝兼捧祝官一人導駕奏禮官六人導引
皇太子官四人分獻官執事八人引陪祭官執事四人
糾儀御史四人奉爵官六人奉幣官六人司香官六人
掌祭官十二人舉飲福案官二人進福酒官一人進爼
官二人授胙執事官一人司御洗捧匜一人進巾一人
司分獻罍洗各酌水二人進巾二人司御盥洗酌水一
人進巾一人司分獻盥洗位酌水一人進巾一人司御
酒尊所官一人司分獻酒尊所各二人進正配位饌官
[029-15a]
六人舉案齋郎十二人舉從祀饌案四十八人 陳設
祭前二日有司掃除壇上下積柴于柴壇灑掃齋舍饌
室神厨設皇帝大次于外壝之東設皇太子次于大次
之右祭前一日設省牲位于内壝東門外設樂縣于壇
下之南設正位于壇第一層之北正中配位于壇上之
東設大明夜明星辰太歲位于壇第二層大明星辰位
在東夜明太歲位在西設正配位酌尊于壇之上設尊
于壇之下玉幣篚位次之又設大明星辰酒尊于
[029-15b]
神座之左幣篚位次之設夜明太歲酒尊于神座之右
幣篚位次之設正配位籩十二于神位之左豆十二于
神位之右簠簋各二登一在籩豆之間爼一在簠簋之
前香燭案在爼之前爵在香案之前設大明夜明星辰
太歲籩十在左豆十在右簠簋各二登一在籩豆之間
爼一在簠簋之前香燭案在爼之前爵在香燭案之前
又設御盥洗位于壇前之南設皇太子褥位于御座之
右設分獻官于御位之南文武陪祭官于分獻官之南
[029-16a]
讀祝官于神之右司尊司洗捧幣捧爵各于其前設望
燎位于壇東南告天下神示為壇于圜丘之東至郊
祀散齋之第五日皇帝備法駕出宫百官具服前導躬
至壇所設天下神示位于壇中西向以酒脯祭告曰皇
帝致祭于天下神示茲以某年某月某日冬至將有事
于圜丘咨爾百神相予祀事祝畢鑾駕復還齋所如來
儀至郊祀日以籩豆各四簠簋登爵各一羊六豕六俟
分獻從祀將畢就壇以祭
[029-16b]
    蕙田案有明典禮以集禮為始成于洪武二
    年國初之所定也以明史禮志為終易代之
    後本朝之所修也金聲而玉振當以二書為之
    首尾其中遷變沿革則散見于明史實録㑹
    典大政記及王圻續文獻通考新修續文獻
    通考春明夢餘録諸書考禮者皆不可不加
    採集但其事其文彼此互見者多若每書皆
    備録之則繁蕪複沓今凡集禮中有别見他
[029-17a]
    處無月可次者各于本年下係之其祭祀儀
    注不如禮志之簡質故去此存彼一皆不載
    獨此數條無議論行事可稽亦無年次可譜
    故刪存以附洪武二年之下其分年列入者
    不復全載
太祖實錄三年二月命郊祀日陳户口錢榖籍于壇下
 時太常少卿陳昧言案周禮天府孟冬祀司民司祿
而獻民數榖數則受而藏之葢民食皆命于天故民數
[029-17b]
有拜受之禮今圜丘郊祀宜以户口錢糧之籍陳于臺
下禮畢藏之内府以見拜受民數榖數于天之義亦聖
朝一代之制也從之
明集禮三年二月詔立神幣局設官二員專掌製神幣
其織文曰禮神制幣色各隨其方
太祖實録三年五月建齋宫于圜丘之西方丘之東前
後皆為殿左右各小殿為庖湢之所繚以都垣垣内外
為將士宿衞之所外環以渠前為靈星門為橋三左右
[029-18a]
及後門各一橋
春明夢餘録二年詔築齋宫于圜丘側又齋宫東西懸
太和鐘每郊祀候駕起則鐘聲作登壇則止禮畢升駕
又聲之齋宫在圜丘之西皇帝親祀散齋四日致齋三
日于齋宫駕至南郊昭亨門降輿至内壝恭視壇位又
入神庫視籩豆至神厨視牲畢出昭亨門至齋宫各官
早朝午朝俱賜飯
太祖實録帝以郊祭之牲與羣祀牲同牢芻牧不足以
[029-18b]
别祀天之敬乃因其舊地改作而加繪飾中三間以養
郊祀牲左三間以養后土牲右三間以養太廟社稷牲
餘屋以養山川百神之牲凡大祀犧牲前一月帝躬視
滌養繼命羣臣更日往視歲以為常
春明夢餘録犧牲所建于神樂觀之南初為神所設千
户並軍人專管牧養其牲正房十一間中五間為大祀
牲房即正牛房左三間為太廟牲房右三間為社稷牲
房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門西向遇視牲之日設小次
[029-19a]
大門東連房十二間西連房十二間前為晾牲亭三間
東西有角門東角門北為北羊房五間山羊房五間又
北為暖屋滌牲房五間倉五間大庫一間西角門北為
北羊房五間山羊房五間榖倉二間看牲房一間黄豆
倉一間官㕔三間正牛房之北為官廨十二間東為兎
房三間又東為鹿房七間鹿房前亦為曬晾亭三間又
前為石栅欄官廨西為便門門西又為官廨四間又西
為小倉三間東羊房後為新牛房後牛房十間餧中祀
[029-19b]
小祀牛正北為神祠西羊房後正南房五間為大祀猪
圈西房十間為中祀小祀猪圈北有井又草厰東北為
司牲祠又神牲所設官二人牧養神牲祀前三月付廩
犧令滌治如法其中祀滌三十日小祀滌十日者亦如

明史太祖本紀三年十一月庚戌有事于圜丘
禮志三年増祀風雲雷雨于圜丘
三年諭禮部尚書陶凱曰人心操舍無常必有所警而
[029-20a]
後無所放乃命禮部鑄銅人一髙尺有五寸手執牙簡
大祀則書致齋三日中祀則書致齋二日太常司進寘
于齋所
太祖本紀四年正月建郊壇于中都
 雙槐歲抄先是三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定為中都
 築新城門十有二立圜丘于洪武門外方丘于左甲
 第門外
大政記洪武四年正月詔定親祀圜丘方丘服衮冕陪
[029-20b]
祭官各服本品梁冠祭服
王圻續通考時學士陶安奏古者天子五冕祭天地社
稷諸神各有所用請製之上以五冕禮太繁令祭天地
宗廟則服衮冕社稷等祀則服通天冠絳紗袍餘不用
明史禮志四年三月改築圜丘上成面廣四丈五尺髙
二尺五寸下成每面廣一丈六尺五寸髙四尺九寸上
下二成通徑七丈八尺壇至内壝墻四面各九丈八尺
五寸内壝墻至外壝墻南十三丈九尺四寸北十一丈
[029-21a]
東西各十一丈七尺
四年定天子親祀齋五日遣官代祀齋三日降香齋一

太祖本紀四年十一月丙辰有事于圜丘
禮志凡陪祀洪武四年太常寺引周禮及唐制擬用武
官四品文官五品以上其老疾瘡疥刑餘䘮過體氣者
不與從之後定郊祀六科都給事中皆與陪祀餘祭不
與又定凡南北郊先期賜陪祀執事官明衣布樂舞生
[029-21b]
各給新衣制陪祀官入壇牙牌凡天子親祀則佩以入
其制有二圜者與祭官佩之方者執事人佩之俱藏内
府遇祭則給無者不得入壇
五年命諸司各置木牌刻文其上曰國有常憲神有鑒
焉祭祀則設之又從陶凱奏凡親祀皇太子宫中居守
親王戎服侍從皇太子親王雖不陪祀一體齋戒
太祖本紀五年十一月辛酉有事于圜丘 六年十一
月丙寅冬至帝不豫改卜郊閏月壬午有事于圜丘
[029-22a]
禮志六年復定齋戒禮儀凡祭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後
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早百官于奉天門觀誓戒牌次日
告仁祖廟退處齋宫致齋三日
明㑹典六年奏准郊廟犧牲已在滌者或有傷則出之
死則埋之
春明夢餘録六年上以祭祀還宫宜用樂舞生導命翰
林儒臣撰樂章以致鑒戒之意于是承㫖撰神降祥神
貺惠酣酒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九章曰廻鑾樂歌其
[029-22b]
詞皆存規戒其舞分為四隊隊皆八人禮部圖其制以
上命樂工肄習之
明史太祖本紀七年十一月辛未有事于圜丘
禮志七年更定内壝之内東西各三壇星辰二壇分設
于東西其次東則太歲五岳西則風雲雷雨五鎮内壝
之外東西各二壇東四海西四瀆次天下神祗壇東西
分設 定制凡大祀前期四日太常卿至天下神祗壇
奠告中書丞相詣京師城隍廟發咨次日皇帝詣仁祖
[029-23a]
廟請配享 祭祀日期欽天監選擇太常寺預于十二
月朔至奉天殿具奏葢古卜法不存而擇干支之吉以
代卜也洪武七年命太常卿議祭祀日期書之于版依
時以祭著為式其祭日遣官監祭不敬失儀者罪之
太祖實録洪武七年定大祀拜禮始迎神四拜飲福受
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畢又以舊儀太常司奏
中嚴外辦及盥洗升壇飲福受胙各致贊詞又凡祀俱
設爵洗位滌爵拭爵初升壇再拜祭酒唱賜福胙之類
[029-23b]
俱為煩凟悉去之又以古人祭用香燭所以導達陰陽
以接神明無上香之禮命凡祭祀罷上香
 桂彦良傳洪武七年冬至詞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
 字帝以為不敬彦良曰成湯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
 王祀文王之詩曰我將我享古有此言帝色霽曰正
 字言是也
明史禮志凡分獻官太常寺豫請㫖洪武七年太祖謂
學士詹同曰大祀終獻方行分獻禮未當同乃與學士
[029-24a]
宋濓議以上初獻奠玉帛將畢分獻官即行初獻禮亞
獻終獻皆如之
太祖本紀八年十一月丁丑有事于圜丘
太祖實録八年定登壇脱舄之禮郊祀廟享前期一日
有司以席藉地設御幕于壇東南門外及設執事官脱
履之次于壇門外西階側祭日大駕臨壇入幕次脱舄
升壇其升壇執事導駕贊禮讀祝並分獻陪祀官皆脫
舄于外以次升壇供事協律郎樂舞生依前跣襪就位
[029-24b]
祭畢降壇納舄從翰林學士樂/韶鳳之奏也
明史樂志洪武八年御製圜丘樂章
 迎神 仰惟兮昊穹臣率百職兮迓迎幸來臨兮壇
 中上下䕶衞兮景從旌幢繚繞兮四維重悦聖心兮
 民獲年豐
 奠玉帛 民依時兮用工感帝德兮大化成功臣將
 兮以奠望納兮微衷
 進爼 庖人兮列鼎殽羞兮以成方爼兮再獻願享
[029-25a]
 兮以歆
 初獻 聖靈兮皇皇穆嚴兮金牀臣令樂舞兮景張
 酒行初獻兮捧觴
 亞獻 載斟兮再將百辟陪祀兮具張感聖情兮無
 已拜手稽首兮願享
 終獻 三獻兮樂舞揚殽羞具納兮氣藹而芳光朗
 朗兮上方况日吉兮時良
 徹饌 粗陳菲薦兮神喜將感聖心兮何以忘民福
[029-25b]
 留兮佳氣昻臣拜手兮謝恩光
 送神 旌幢&KR0974&KR0974兮雲衢長龍車鳳輦兮駕飛揚遥
 瞻冉冉兮去上方可見烝民兮永康
 望燎 進羅列兮詣燎方炬熖發兮煌煌神變化兮
 物全于上感至恩兮無量
明會典洪武九年議郊祀大禮雖有三年䘮不廢
 王圻續通考洪武丙辰定郊祀大事國有三年䘮不
 廢
[029-26a]
明史太祖本紀九年十一月壬午有事于圜丘
禮志十年秋太祖感齋居陰雨覽京房災異之説謂分
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于南郊是歲冬至以殿
工未成乃合祀于奉天殿而親製祝文意謂人君事天
地猶父母不宜異處遂定每歲合祀于孟春為永制
太祖本紀十年八月改建大祀殿于南郊
禮志十年改定合祀即圜丘舊制而以屋覆之名曰大
祀殿凡十二楹中石臺設上帝皇地祗座每歲正月中
[029-26b]
旬擇日合祭帝具冕服行禮奉仁祖配享殿中殿東西
廣三十二楹正南大祀門六楹接以步廊與殿廡通殿
後天庫六楹瓦皆黄琉璃厨庫在殿東北宰牲亭井在
厨東北皆以步廊通殿兩廡後繚以圍墻南石門三洞
以達大祀門謂之内壇外周垣九里三十步石門三洞
南為甬道三中神道左御道右黄道道兩傍稍低為從
官之道齋宫在外垣内西南東向其後殿瓦易青琉璃
十一年十月甲子大祀殿成
[029-27a]
 春明夢餘録大祀殿成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位南向
 仁祖配享從祀丹墀四壇曰大明曰夜明曰星辰又
 曰星辰内壝外二十壇曰五嶽壇五中嶽壇以鍾山
 附曰五鎮壇五曰四海壇四曰四瀆壇曰風雲雷雨
 曰山川曰太歲曰天下神祗曰厯代帝王各一壇凡
 二十四壇大臣分獻因命太常每歲祭天地于首春
 三陽交泰之時
 王圻續通考勅太常曰近命三公率工部役梓人于
[029-27b]
 京城之南創大祀殿以合祀皇天后土冬十月告工
 已成特命禮部云前代之祭期以歲止一祀古人祀
 天于南郊葢以義起耳故曰南郊祀天以其陽生之
 月北郊祭地以其陰生之月至陰祭之于陽月于理
 可疑且掃地而祭其來甚逺葢言祀地尚實而不尚
 華後世執古而不變遂使天地之享反不如人之享
 若使人之享亦執古而不變則當汙尊而抔飲茹毛
 而飲血巢居而穴處也以今言之世果可行乎斯必
[029-28a]
 不然也今命太常每歲合祭天地于春首正三陽交
 泰之時人事之始也其後大祀殿復易以青琉璃瓦
 云
    蕙田案敕太常即御製大祀文
 于慎行筆塵唐時明堂制度其宇上圜覆以清陽玉
 葉清陽色也玉葉亦瓦之類今大享殿及圜丘䦨干
 皆用回青瓦亦清陽玉葉之類
明史太祖本紀十二年正月己卯始合祀天地于南郊
[029-28b]
禮志合祀于大祀殿太祖親作大祀文并歌九章
明會典南郊合祀儀洪武十/年定 齋戒前期二日太常司
今太/常寺宿于本司次日具本奏聞致齋三日次日進銅
人傳制諭文武官齋戒不飲酒不食葱韭薤蒜不問/病不弔䘮不聽樂不理刑名
日禮部官同太常司官于城隍廟發咨仍于各廟焚香
三日告廟正祭前二日用祝文酒果奉先殿告仁祖配
上帝皇祗省牲用牛二十八羊三十三/豕三十四鹿二兎十二正祭前二日太
常司官奏聞明日與光禄司官省牲次日省牲畢復命
[029-29a]
就奏定分獻官二十四員陳設共二十/七壇正殿三壇上帝
南/向犢一豋一實以太羮籩十二實以形鹽藳魚棗栗榛
菱芡鹿脯白餅黒餅糗餌粉餈豆十二實以韭菹菁菹
芹菹筍菹醓醢鹿醢兎醢魚醢脾析豚拍&KR1246食糝食簠
簋各二實以黍稷稻粱玉用蒼璧一帛一蒼色織成郊/祀制帛四字
皇祗南/向犢一豋一籩十二豆十二簠簋各二玉用黄琮
一帛一黄色郊/祀制帛仁祖配位在東/西向犢一登一籩十二豆十
二簠簋各二玉用蒼璧一帛一蒼色郊/祀制帛共設酒尊六爵
[029-29b]
九篚三于東南西向祝文案一于殿西洪熈以後改奉/太祖太宗並祀
正殿増一壇加犢一/酒尊二爵三帛篚一丹墀四壇大明在東/西向犢一豋一籩
無糗餌粉/餈下同豆十&KR1246食糝/食下同簠簋各二帛一紅色禮神/制帛下同
酒尊三爵三篚一夜明在東/西向犢一登一籩十豆十簠簋
各二帛一白/色酒尊三爵三篚一星辰一壇在東/西向犢一羊
三豕三豋一鉶二盛和羮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盞三
十帛一白/色酒尊三爵三篚一星辰二壇在西/東向陳設同東
十壇北嶽壇犢一羊一豕一豋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
[029-30a]
各二酒盞十帛一黒/色酒尊三爵三篚一永樂以後北岳/壇增附天壽山
加酒盞/十帛一北鎮壇陳設同東岳壇陳設同帛一青/色東鎮壇
東海壇陳設並同太歲壇陳設同帛一曰/色帝王壇陳設
同帛十六白/色酒盞三十山川壇陳設同帛二白/色酒盞三
爵三篚一四瀆壇陳設與北嶽同帛四黑/色酒盞三十西
十壇北海壇陳設與北嶽同西嶽壇陳設同帛一白/色西
鎮壇西海壇陳設並同中嶽壇鍾山/附陳設同帛二黄/色
盞二十中鎮壇陳設同帛一黄/色酒盞十風雲雷雨壇陳
[029-30b]
設同帛四白/色酒盞三十南嶽壇陳設同帛一紅/色酒盞十
南鎮壇南海壇陳設並同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
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分獻官各就位導引官導引皇
帝至御位内贊奏就位典儀唱燔柴瘞毛血迎神協律
郎舉麾奏樂樂止内贊奏四拜百官/同典儀唱奠玉帛奏
樂内贊奏升壇皇帝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玉帛
跪進于皇帝右奠訖奏出圭至皇祗前奏搢圭執事官
以玉帛跪進于皇帝左奠訖奏出圭至仁祖前奏搢圭
[029-31a]
執事官以玉帛跪進于皇帝右奠訖奏出圭復位樂止
典儀唱進爼奏樂齋朗舁饌至内贊奏升壇至上帝前
奏搢圭進爼出圭至皇祗前奏搢圭進爼出圭至仁祖
前奏搢圭進爼出圭奏復位樂止典儀唱行初獻禮奏
樂内贊奏升壇至上帝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
皇帝右奏獻爵出圭至皇祗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
進于皇帝左奏獻爵出圭詣讀祝位跪讀祝樂止讀祝
官取祝跪于皇帝右讀祝樂作奏俯伏興平身百官/同
[029-31b]
仁祖前奏搢圭執事官以爵跪進于皇帝右奏獻爵出
圭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儀同初獻惟不讀
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儀同亞獻樂止太常卿
進立殿西東向唱賜福胙内贊奏詣飲福位跪搢圭光
禄司官以福酒跪進奏飲福酒光禄司官以胙跪進奏
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復位奏四拜百官/同典儀唱徹饌
奏樂執事官各壇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内贊奏
四拜百官/同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
[029-32a]
官捧饌各詣燎位奏樂執事官各執祝帛饌出内贊奉
禮畢
 王圻續通考命魏國公徐達及公侯等分獻日月星
 辰嶽鎮海瀆山川諸神凡一十七壇正殿三壇昊天
 上帝皇地祗壇俱南向仁祖配位壇西向丹陛之東
 為壇曰大明西向其西為壇曰夜明東向兩廡為壇
 各六星辰之壇設于東西星辰之次東則太歲次五
 嶽次四海西則風雲雷雨次五鎮次四瀆天下山川
[029-32b]
 神祗為壇二分設于海瀆之次各壇陳設仍舊儀但
 仁祖配位玉用蒼璧太歲風雲雷雨酒盞各十東西
 廡各共設酒尊三爵一十八于壇之南前期皇帝致
 齋五日前祭二日太常司同光禄司官詣壇省牲至
 日奠玉帛進爼三獻酒俱先詣上帝神位前次詣皇
 地祗位前次詣仁祖淳皇帝前餘悉仍舊儀其祝文
 云嗣天子臣某名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后土皇地祗
 時維孟春三陽交泰敬率臣僚以玉帛犧牲粢盛庶
[029-33a]
 品恭祀于大祀殿備茲燎瘞皇考仁祖淳皇帝配禮
 畢詰旦駕還御奉天殿百官行慶成禮宴羣臣于奉
 天殿前是祀也自齋戒百官至將祭之夕天宇澄霽
 升壇星緯昭煥祥飈慶雲光彩燁煜上心甚悦禮成
 勅中書省臣胡惟庸等曰立綱陳紀治世馭民始由
 上古之君至今相承而法則焉凡有國者必以祀事
 為先祀事之禮起于古先聖王其周旋上下進退奠
 獻莫不有儀然儀必貴誠而人心難測至誠者少不
[029-33b]
 誠者多暫誠者或有之若措禮設儀文飾太過使禮
 煩人倦而神厭弗享非禮也故孔子曰禘自既灌而
 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朕周旋祀禮十有一年見其儀
 太煩乃以義起更其儀式合祀社稷既祀神乃歡洽
 今十二年春始合天地大祀而上下胥悦若有肸蠁
 答于朕心爾中書下翰林令儒臣紀其事以彰上帝
 皇祗之昭格而錫黔黎之福朕與卿等尚夙夜無怠
 以答聖明之休祐焉
[029-34a]
明史樂志洪武十二年合祀天地樂章
 迎神中和之曲 荷蒙天地兮君主華夷欽承踴躍
 兮備筵而祭誠惶無已兮寸衷微仰瞻俯首兮惟願
 來期想龍翔鳳舞兮慶雲飛必昭昭穆穆兮降壇壝
 奠玉帛肅和之曲 天垂風露兮雨澤霑黄壤氤氲
 兮氣化全民勤畎畆兮束帛鮮臣當設宴兮奉來前
 進爼以後咸同八年圜丘詞
 邱氏濬曰漢儒六天之説既有昊天上帝又有天皇/大帝又有太乙感生帝之類皆非正禮也若天無二
[029-34b]
 日民無二王國無二帝之禮况五六哉本朝惟于大/祀殿祀昊天上帝凡所謂天皇太乙五大帝之類一
 切革去三代祀典之正所僅見也又曰我聖祖合祀/天地于南郊之一壇而加屋焉則是泰壇明堂為一
 制也列聖相承皆以太祖太宗配是郊/祀宗祀為一體也其亦義起之者與
    蕙田案先儒謂為壇而祭冬至圜丘之祭也
    祭于屋下而以宗廟之禮事之季秋明堂之
    享也祭天有此二禮明太祖以齋居陰雨改
    分祭為合祭止是省煩勞趨便安耳創立大
    祀殿屋而不壇此古明堂報享之祭何足以
[029-35a]
    當冬至圜丘之祭乎邱瓊山謂泰壇明堂為
    一制郊祀宗祀為一體葢深知其為非禮之
    禮而不敢斥言之曰以義起意亦婉而章矣
太祖實録又建神樂觀于郊壇之西以處樂舞生觀有
太和殿祭則先期演樂于此帝親為文勒石焉
 春明夢餘録神樂觀在天壇内之西設提㸃知觀教
 習樂舞生洪武初御製圜丘方澤分祀樂章後定合
 祀更撰合祀樂章禮成歌九章已病音樂之未復古
[029-35b]
 也詔尚書詹同陶凱與協律郎冷謙定雅樂而學士
 宋濓為樂章著令凡祀有樂樂四等曰九奏曰八奏
 曰七奏曰六奏樂有歌有舞歌堂上舞堂下舞皆八
 佾有文有武郊廟皆奏中和韶樂太常領之協律郎
 司樂考協之凡樂淫聲過聲凶聲慢聲若舞失節者
 皆有糾禁十二年十二月諭神樂觀云開基守業必
 勤政為先趨事赴公非信誠必責傳不云乎國之大
 事在祀與戎曩古哲王謹斯二事而上帝皇祗悦賜
[029-36a]
 天下安和生民康泰朕起寒微而君宇内法古之道
 依時以奉上下神祗其于祀神之道若或不潔則非
 為生民以祈福而保己命也昔劉康公成肅公㑹晉
 侯伐秦祭于社稷之神然後興師當祭之時畢則有
 受胙之禮其受之時必思洋洋乎其在上而穆穆然
 或左而或右委心慎敬而受之則祥故敬勝怠者吉
 怠勝敬者滅所以成肅公受胙之時起慢神不恭之
 貌因伐秦而卒是以知敬慎必有動作禮義威儀之
[029-36b]
 則以定命也于斯事神之道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
 敗之以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
 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朕觀古人之敬
 神也若是其驗禍福亦若是斯可謂無神而不信乎
 可謂佞神而祈福乎二者皆不可唯敬之以禮而已
 朕設神樂觀備樂以享上下神祗所以撥錢糧若干
 以供樂舞生非傚前代帝王求長生之法而施之然
 長生之道世有之不過修心清淨脱離幻化速疾去
[029-37a]
 來使無艱阻是其機也嗚呼昔殷周之父老何存漢
 唐之耆宿安在果長生之道乎朕設神樂觀以備樂
 碑之于觀以示後世其觀主不潔樂生不精贍生不
 足以此觀之不但君不勤于祀事其朝臣觀主必也
 亦然若君勤于祀事朝臣觀主無一體之敬則國有
 常憲故茲勒石想宜知悉
 明會典凡帛五等曰郊祀制帛十一年議定在京大
 祀中祀用制帛在外王國及府州縣亦用帛小祀止
[029-37b]
 用牲醴
明史太祖本紀十三年正月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十四年正月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十五年正月乙
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十六年正月乙卯大祀天地于
南郊 十七年正月丁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十八年
正月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十九年正月甲子大祀
天地于南郊 二十年正月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禮
成天氣清明侍臣進曰此陛下敬天之誠所致帝曰所
[029-38a]
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天以子民之任付
于君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實也
即如國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則是棄君之
命不敬孰大焉又曰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皆職分
之所當盡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實為天下蒼生也 二
十一年正月辛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太祖實録二十一年三月増修南郊壇位于大祀殿丹
墀内疊石為臺四東西相向以為日月星辰四壇又于
[029-38b]
内壝之外亦東西相向疊石為臺凡二十各髙三尺有
竒周以石欄陟降為磴道臺之上琢石為山形鑿龕以
置神位以為嶽鎮海瀆風雲雷雨山川太歲天下諸神
及列代帝王之壇壇後樹以松栢外壝東南鑿池凡二
十區冬月藏冰以供夏秋祭祀之用
明史禮志二十一年定制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于
本司次日奏請致齋又次日進銅人傳制諭文武百官
齋戒是日禮部太常司官檄城隍神徧請天下當祀神
[029-39a]
祗仍于各廟焚香三日
太祖本紀二十二年正月丁亥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
十三年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四年正月
癸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五年正月乙未大祀天
地于南郊
 王圻續通考壬申夏五月上以皇太子新薨欲停祭
 祀而時享在邇乃令禮部右侍郎張智翰林學士劉
 三吾以郊廟合行典禮㕘考古制定議以聞于是智
[029-39b]
 等奏曰宋㑹要王制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葢不
 敢以卑廢尊也真宗居䘮既易月而服除明年遂享
 太廟合祀天地于圜丘時衮冕車輅宫駕登歌鼓吹
 並陳如常儀已而宰臣畢士安請聽樂真宗批答云
 郊天之事資禮樂以相成須用樂外所有鹵簿鼓吹
 及樓前宫架諸軍音樂皆備而不作其各處壇場止
 鳴鉦鼓角今議天地社稷先師太歲風雲雷雨嶽鎮
 海瀆諸神皆係祀典神祗厯代帝王乃是紹承統系
[029-40a]
 宜如宋制唯太廟乃祖先神靈所在國既有䘮而時
 享仍用樂恐神不聽宜亦備而不作詔從之
太祖本紀二十六年正月辛酉大祀天地于南郊
禮志二十六年定傳制誓戒儀凡大祀前三日百官詣
闕如大朝儀傳制官宣制云某年月日祀于某所爾文
武百官自某日為始致齋三日當敬慎之傳制訖四拜
奏禮畢
太祖本紀二十七年正月乙卯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
[029-40b]
十八年正月丁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十九年正月
壬申大祀天地于南郊 三十年正月丙寅大祀天地
于南郊 三十一年正月壬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王圻續通考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崇禮樂
 詔儒臣修禮書在位三十餘年每遇祭祀齋戒省牲
 必誠必敬其祖訓有曰凡祀天地祭社稷享宗廟精
 誠則感格怠慢則禍生故祭祀之時皆當極其精誠
 不可少有怠慢其風雲雷雨師山川等神亦必敬慎
[029-41a]
 自祭勿遣官代祀以垂訓子孫雖南郊合祀覆屋于
 壇以孟春行禮有乖古義然亦必審度十餘年而後
 改制以行其心之所安不可謂非精䖍之至也若夫
 釐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類皆為革除而
 諸神封號悉改從本稱一洗矯誣陋習其度越漢唐
 宋諸君逺矣
 
 
[029-41b]
 
 
 
 
 
 
 
 五禮通考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