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180-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四十三
   學禮
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
體逺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
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
[180-1b]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注謂内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大學庠序之官
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王制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徳齊八政
以防滛一道徳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
足上賢以崇徳簡不肖以絀惡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
徳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注物猶事也興猶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
[180-2a]
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知明於事仁愛人以及物聖通/而先識義能斷時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善於父
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於九族婣親於外親任信/於友道恤桭憂貧者禮五禮之義樂六樂之歌舞射五
射之法御五御之節書六書之品數九數之計民疏物/事也司徒主六鄉故以鄉中三事教鄉内之萬 也興
舉也三物教成行鄉飲酒之禮尊之以為賔客而舉之/云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
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者此並鄉大夫職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
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注紏猶割察也不弟/不敬師長造言訛言
[180-2b]
惑衆亂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言疏此不弟即/上六行友是也上文在睦婣之上此變 弟退在睦婣
之下者上言友專施于兄弟此變言弟兼施于師長六/徳六藝不設刑獨於六行設刑者徳為在身不施于物
六藝亦是在身之能不施于人故二者不設刑其行並/是施之于人故禁其恐有愆負故設刑以防之也造言
亂民民中特害故六/行之外别加此二刑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
教之和注禮所以節正民之侈偽使其行得中樂所以/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也鄭司農云五禮
謂吉凶軍賓嘉六樂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王氏與之曰三物八刑皆言/鄉者教法始於六鄉故也
[180-3a]
    蕙田案大司徒所掌者教民之法
師氏以三徳教國子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曰敏徳以
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
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注徳行内/外之稱在
心為徳施之為行至徳中和之徳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徳其至矣乎敏徳仁義順時者也説
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孝徳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
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在三徳之下三行之上徳有/廣於孝而行莫尊焉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
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㓜之道云疏以此三徳/教國子王太子已下至元士之適子也 一曰至徳以
[180-3b]
為道本者至徳謂至極之徳以為行道之本也二曰敏/徳以為行本者謂敏達之徳以為行行之本也三曰孝
徳以知逆惡者善父母為孝以孝徳之孝以事父母則/知逆惡不行也此上三徳皆在心而行不見故鄭云在
心為徳也云一曰孝行以親父母者行善事父母之行/則能親父母冬温夏清昏定晨省盡愛敬之事也云二
曰友行以尊賢良者此行施于外人故尊事賢人良人/有徳行之士也云三曰順行以事師長者此亦施于外
人行遜順之行事受業之師及朋友之長也云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者此經直言國子案禮記王制云春秋
教以禮樂冬夏教以書詩下文云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造焉故知國子之中有卿
大夫之子也鄭不言王太子及元士之適子者畧言之/其實皆有也王制惟言太子適子不言弟鄭知兼有弟
者大司樂及此下文皆云教國子弟連弟而言故鄭兼/言弟也云師氏教之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幼
[180-4a]
之道者此約文/王世子文也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注教之者使識舊事也中/中禮者也失失禮者也故
書中為得杜子春云當為得記君得失若春秋是也失/疏以其師氏知徳行識其善惡得失故掌國家中禮
禮之事以教國之子弟國之子弟即上太子已下言弟/即王庶子以其諸侯已下皆以適子入國學庶子不入
故知也云教之使識舊事也者即中夫之事是也云中/中禮也又引子春之義從古書中為得謂得禮者中與
得俱合於義/故兩從之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注貴遊子弟王公/之子弟遊無官司
者杜子春云遊當為猶言雖貴猶學未疏言凡國之貴/遊子弟即上國之子弟言遊者以其 仕而在學游暇
習業云王公之子弟者此即王制云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公即三公羣后卿大夫元
[180-4b]
士之子畧言之也云遊無官司者官司則事繁不得為/遊故鄭以無官司解之鄭既以遊為無官司又引子春
遊當為猶言雖貴猶學者亦/義得兩通故引之在下也
 朱子曰或問師氏之官以三徳教國子一曰至徳以
 為道本二曰敏徳以為行本三曰孝徳以知逆惡何
 也曰至徳云者誠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則天人
 性命之理事物當然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
 術也敏徳云者彊志力行畜徳廣業之事行則理之
 所當為日可見之跡也孝徳云者尊祖愛親不忘其
[180-5a]
 所由生之事知逆惡則以得于已者篤實深固有以
 真知彼之逆惡而自不忍為者也凡此三者雖曰各
 以其材品之髙下資質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專
 務其一而可以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見其
 相湏為用而不可偏廢之意蓋不知至徳則敏徳者
 㪚漫無統固不免乎篤學力行而不知道之譏然不
 務敏徳而一于至則又無以廣業而有空虚之弊不
 知敏徳則孝徳者僅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
[180-5b]
 明然不務孝徳而一于敏則無以立本而有悖徳之
 累是以兼陳備舉而無遺此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
 資精粗兩盡而不倚于一偏也其又曰教三行一曰
 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
 師長何也曰徳也者得于心而無所勉者也行則其
 所行之法而已蓋不本之以其徳則無所自得而行
 不能以自修不實之以行則無所持循而徳不能以
 自進是以既教之以三徳而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
[180-6a]
 至末至粗亦無不盡而徳之修也不自覺矣然是三
 者似皆孝徳之行而已至於至徳敏徳則無與焉蓋
 二者之行本無常師必協於一然後有以獨見而自
 得之固非教者所得而預言也唯孝徳則其事為可
 指故又推其類而兼為友順之目以詳教之以為學
 者雖或未得于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
 而得于心焉則進乎徳而無待于勉矣况其又能即
 是而充之以周于事而泝其原則孰謂至徳敏徳之
[180-6b]
 不可至哉或曰三徳之教大學之學也三行之教小
 學之學也鄉三物之為教也亦然而已詳
 李光地周禮三徳六徳説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
 而賔興之一曰六徳知仁聖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
 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至師氏以三徳
 教國子則一曰至徳以為道本二曰敏徳以為行本
 三曰孝徳以知逆惡教三行則曰孝行以親父母二
 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保氏則養國
[180-7a]
 子以道而教之六藝又大司樂以樂徳教國子曰中
 和祗庸孝友夫其名之若是其不仝何也曰此正成
 周之盛育才造士之方小大有品而先後有倫不可
 不察也夫鄉三物之教者鄉學也所謂小學也師氏
 保氏之教國子者國學也所謂大學也若夫大司樂
 掌成均之法而合國之子弟則正典樂教胄之司皆
 所謂大學也小學之教則先行而後文孔子謂行有
 餘力則以學文是也大學之教則先知而後行孔子
[180-7b]
 所謂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是也然皆以身心性情為
 之本故又有養之于文行之先者所謂徳也此則不
 以學之小大而有殊也鄉三物之教先之以徳次之
 以行次之以道藝其序明矣若師氏之教大司樂之
 教則不離乎三物而有深于是者其曰至徳即修其
 知仁聖義中和之謂也徳修則有以進乎道藝矣故
 曰以為道本其曰敏徳即勤于禮樂射御書數之謂
 也學明則有以措諸躬行矣故曰以為行本其曰孝
[180-8a]
 徳即篤于六行之謂但自民間言之則有睦婣任恤
 之事自國子言之則以取友親師為要故彼六行與
 此三行為不仝也行篤則有以治人之悖亂故曰以
 知逆惡然則三徳即三物之事也以其皆欲得之于
 心故皆貫之以徳以其欲修徳明道而不徒為匹夫
 之行也故先道于行也凡經言道者即謂六藝故每
 以徳行道藝並稱而保氏教之藝者即其養之道之
 實也至于大司樂之六徳則正與師氏相表裏蓋知
[180-8b]
 仁聖義必以中和為極故中和即至徳也六藝之業
 在敬而有常故祗庸即敏徳六行三行皆以孝友為
 先故孝友即孝徳也由此言之名雖有異豈不仝條
 而共貫哉孔門之教文行忠信文即六藝也行即六
 行也忠信即中和而所謂至徳者是也異日又曰徳
 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
 也又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母友不
 如已者過則勿惮改是皆以徳為道本而以學為行
[180-9a]
 地周公孔子之道其揆一而已矣
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
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乃教之六儀一
曰祭祀之容二曰賔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喪紀
之容五曰軍旅之容六曰車馬之容注養國子以道者/以師氏之徳行審
諭之而後教之以藝儀也五禮吉凶賔軍嘉也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鄭司農云五射白矢㕘
連剡注襄尺井儀也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書象形㑹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九數
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祭祀之容穆穆皇皇賓客之容嚴恪
[180-9b]
矜莊朝廷之容濟濟蹌蹌喪紀之容涕涕翔翔軍旅之/容闞闞仰仰車馬之容顛顛堂堂𤣥謂祭祀之容齊齊
皇皇朝廷之容濟濟翔翔喪紀之容纍纍顛顛軍旅之/容暨暨詻詻車馬之容匪匪翼翼 疏此道即上師氏
三徳三行故鄭云以師氏之徳行審諭之/乃教之六藝已下此乃保氏所專教也
    蕙田案師氏保氏所掌教國子之法於門闈
    小學教之
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灋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
子弟焉注鄭司農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𤣥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
之學成均之灋者其遺禮可灋者國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 疏成均五帝學名建立也周人以成均學之
[180-10a]
舊灋式以立國之學内政教也大司樂合聚國子弟將/此以教之先鄭云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
此成事已調之樂者案樂師惟教國子小舞大司樂教/國之大舞其職有異彼樂師又無調樂音之事而先鄭
云樂師主受其成事義理不可且董仲舒以成均為五/帝學故依而用之元謂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者前
漢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云成均五帝學也云成均之灋/者其遺禮可法者鄭見經掌成均之灋即是有遺禮可
灋效乃可掌之故知有遺禮也云國之子弟公卿大夫/之子弟當學者謂之國子者案王制云王太子王子公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此不言王太子/王子與元士之子及俊選者引文不具此云弟者則王
子是也自公以下/皆適子乃得入也
 方氏慤曰成均之名學/也成其虧均其過不及
[180-10b]
 陸氏佃曰大學五帝謂之成均三王為辟雍蓋人均/有是性也吾成之而已此五帝之事也若禮以辟之
 樂以廱之/則致詳焉
凡有道者有徳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注/道
多才藝者徳能躬行者若舜命䕫典樂教胄子是也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鄭司農云瞽樂人樂人所共
宗也或曰祭于瞽宗祭于廟中明堂位曰瞽宗殷學也/泮宮周學也以此觀之祭於學宮中 疏經直言道鄭
知是多才藝者以其云道通物之名是已有才藝通教/於學子故知此人多才藝耳但才藝與六藝少别知者
見雍也云求也藝鄭云藝多才藝又憲問云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禮樂既是六藝明上云藝非六藝也此教
樂之官不得以六藝解之故鄭云道多才藝也云徳能/躬行者案師氏注徳行外内之稱在心為徳施之為行
[180-11a]
彼釋三徳三行為外内此云徳能躬行則身内有徳又/能身行尚書傳説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則此人非直
能知亦能身行故二者皆使教焉死則以為樂之祖神/而祭之先鄭云瞽樂人者序官上瞽中瞽下瞽皆是瞽
矇掌樂事故云瞽樂人樂人所共宗也云或曰祭於瞽/宗祭於廟中者此説非故引明堂位為證是殷學也祭
樂祖必於瞽宗者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絃大師詔之/瞽宗故祭樂祖還在瞽宗彼雖有學干戈在東序以誦
弦為正文王世子云禮在瞽宗書在上庠鄭注云學禮/樂於殷之學功成治定與已同則學禮樂在瞽宗祭禮
先師亦在瞽宗矣若然則書在上庠書之先師亦祭於/上庠其詩則春誦夏絃在東序則祭亦在東序也故鄭
注文王世子云禮有髙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億可以為之也是皆有先師當祭可知也祭義云
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徳是天子/親祭之不見祭先聖者文不備祭可知
[180-11b]
    蕙田案瞽宗在辟廱之西記云祀先賢于西
    學則凡先聖先師並祀於瞽宗也賈疏以書
    之先師祭于上庠詩之先師祭于東序疑非
以樂徳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注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
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萬疏此必使有道有徳者教之此/是樂中之六徳與教 民者少别此六徳其中和二徳
取大司徒六徳之下孝友二徳取大司徒六行/之上其祗庸二徳與彼異自是樂徳所加也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注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
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疏此亦使有道有徳教之云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
[180-12a]
誦者諷是直言之無吟咏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咏以/聲節之為異文王世子春誦注誦為歌樂即詩也以配
樂而歌故云歌樂亦是以聲節之襄二十九年季札請/觀周樂而云為之歌齊為之歌鄭之等亦是不依琴瑟
而云歌此皆是徒歌曰謡亦得謂之歌若依琴瑟謂之/歌即毛云曲合樂曰歌是也云發端曰言答述曰語者
詩公劉云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毛云直言曰言答述曰/語許氏說文云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别與
言不同故鄭注雜記云/言言巳事為人説為語
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
注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黄帝曰雲門大卷黄帝能成名/萬物以明民共財言其徳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
大咸咸池堯樂也堯能殫均刑灋以儀民言其徳無所/不施大㲈舜樂也言其徳能紹堯之道也大夏禹樂也
[180-12b]
禹治水𫝊土言其徳能大中國也大濩湯樂也湯以寛/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徳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
樂也武王代紂以除其害言其徳能成武功則疏此大/司樂所教是大舞樂師所教者是小舞案内 云十三
舞勺成童舞象舞象謂戈皆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大舞也特云大夏者鄭云樂之文武中其實六舞皆
學也保氏云教之六樂二官共教者彼教以書此教以/舞故共其職也樂記云大章章之也注云堯樂名也周
禮闕之或作大卷又云咸池備矣注云黄帝所作樂名/也堯増修而用之周禮曰大咸與此經注樂名不同者
本黄帝樂名曰咸池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堯若増修/黄帝樂體者存其本名猶曰咸池則此大咸也若樂體
依舊不増修者則改本名名曰大章故云大章堯樂也/周公作樂更作大卷大卷則大章章名雖堯樂其體是
黄帝樂故此大卷一為黄帝樂也周公以堯時存黄帝/咸池為堯樂名則更與黄帝樂名立名名曰雲門與大
[180-13a]
卷為一名故下文分樂而序之更不序大卷也必知有/改樂名之灋者案修牒論云班固作漢書髙帝四年作
武徳之樂又云髙帝廟中奏武徳文始注云舜之韶舞/名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五行舞注云五行本周舞髙
帝六年改名文始五行之舞案此知有改樂之灋也案/孝經緯云伏犧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祝融之
樂曰屬續又樂緯云顓頊之樂曰五莖帝嚳之學曰六/英注云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六英者六合之英皇甫
謐曰少昊之樂曰九淵則伏犧以下皆有樂今此惟存/黄帝堯舜禹湯者案易繫辭云黄帝堯舜垂衣裳鄭注
云金天髙陽髙辛遵黄帝之道無所改作故不述焉則/此不存者義亦然也然鄭惟據五帝之中而言則三皇
之樂不存者/以質故也
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注謂以年幼少時教/之舞内則曰十三舞
[180-13b]
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舞疏小舞即下文帔舞已下/大司樂教雲門已下為大 也十三舞勺勺即周頌酌
也成童舞象即周頌序云惟清奏象舞也此皆詩詩為/樂章與舞人為節故以詩為舞也此勺與象皆小舞所
用幼少時學之也二十舞大夏大夏夏禹之舞雖舉大/夏其實雲門已下六舞皆學以其自夏已上揖讓而得
天下自夏以下征伐而得天下夏為/文武中故特舉之可以兼前後也
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注鄭司農云學士謂卿/大夫諸子學舞者版籍
也今時鄉户籍世謂之户版大胥主此籍以待當/召聚學舞者卿大夫之諸子則案此籍而召之
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注文舞有持羽龡籥者所謂/籥舞也文王世子曰秋冬學
羽籥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官疏此籥師掌文舞故/教羽龠若武舞則教干戚也此 所教當樂師教小舞
[180-14a]
互相足故文王世子云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注云四人皆樂官之屬也通職秋冬亦
學以羽籥小/樂正樂師也
    蕙田案大司樂以下所掌教國子之法於成
    均教之
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注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之教虞書曰夔命汝
典樂教胄子崇髙也髙尚其術以作教也幼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尚書傳曰年十五始入小學十
八入大學㫖疏崇四術謂敷暢/義理贊明 趣使學者知之順光王詩書禮樂以造
注順此四術而/教以成是士也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注春/夏陽
[180-14b]
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隂也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 疏鄭意以為秋教禮春教
樂冬教書夏教詩也所以詩得為聲者詩是樂章詩之/文義以樂聲播之故為聲若以聲對舞則聲為安静舞
為鼓動舞為陽聲為隂故大胥云春釋莱合舞秋頒學/合聲是也就舞之中奮動甚者屬陽奮動静者屬隂故
記云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是也書者言事之經禮/者行事之法事為安静故云書禮者事事亦隂也文王
世子云秋學禮冬讀書與此同也若不互言而但云春/夏教以樂詩秋冬教禮書則是春夏但教以樂詩不教
禮書秋冬但教以禮書不教以樂詩也必互言者以此/四術不可暫時而闕故今交互言之云春教樂明兼有
禮秋教禮明兼有樂夏教詩兼有書冬教書兼有/詩故云皆以其術相成但逐其隂陽以為偏主耳
    蕙田案樂正即周官大司樂之職其所教四
[180-15a]
    術詩則樂語是也樂則樂舞是也書與禮則
    大司樂未及焉大司樂主于論樂王制主于
    論教也二文相兼乃備
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
選皆造焉注皆以四術成之王子王/之庶子也羣后公及諸侯凡入學以齒注皆/以長
幼受學不/用尊卑
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注四時各有所宜學/士謂司徒論俊選所
升於/學者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注干盾也戈/句孑㦸也干
[180-15b]
戈萬舞象武也用動作之時學之羽籥籥舞象文也用/安静之時學之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疏案考工
記戈廣二寸内倍之胡三之後四之以其形句曲有孑/刄鄭云若今鷄鳴㦸也公羊傳萬者何干舞也以其用
干故知象武也若大武則以干配戚則明堂位云朱子/玉戚冕而舞大武若其小舞則以干配戈周禮樂師教
小舞干舞是也羽翟羽也籥笛也公羊傳云/籥者何籥舞也以其不用兵器故象文也小樂正學
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注四人皆樂官之/屬也通職秋冬亦
學以羽籥小樂正樂師也周禮樂師掌國學之政教國/子小舞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莱合
舞秋頒學合聲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籥疏此籥師/云教戈周禮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是 師既教戈
又教籥此小樂正教干周禮樂師教小舞則六舞皆教/故知通職至秋冬之時亦教羽籥也此有大樂正及小
[180-16a]
樂正周禮有大司樂及樂師知小樂正當樂師也此經/雜多有諸侯之禮故謂之大樂正小樂正也小舞者謂
年幼小時教之舞其舞即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也周禮唯有籥師此云籥師丞者或諸侯之禮或異
代之/法胥鼓南注南南夷之樂也胥掌以六樂之㑹正舞/位旄人教夷樂則以鼔節之詩云以雅以
南以籥不僭樂疏胥謂大胥東夷之樂曰昧南夷之樂/曰南西夷之 曰朱離北夷之樂曰禁南一名任記云
任南蠻/之樂也
 陳氏樂書干戈羽籥樂之器而樂豈器哉凡學世子
 及學士必以是者欲其因器以達意故也王制之教
 造士春秋以禮樂冬夏以詩書文王世子之學世子
[180-16b]
 春夏以干戈秋冬以羽籥者升於學之造士則其才
 嚮於有成其教之也易故先其難者而以詩書後於
 禮樂貴驕之世子則其性誘於外物其教之也難故
 先其易者而以干戈羽籥先於禮樂詩書周官師氏
 教國子在司徒教民之後記言教國之子弟在鄉遂
 之後其教之難易蓋可見矣雖然王制主於教造士
 而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亦
 預焉文王世子主於教世子而國於學士亦及焉特
[180-17a]
 其所主者異教之所施有先後爾書云比爾干稱爾
 戈干則直兵而其形欲立戈則句兵而其形欲倒皆
 自衞之兵非伐人之器也古之教舞者朱其干玉其
 戚則尚道不尚事尚徳不尚威是以學干在小樂正
 而以大胥贊之學戈在籥師而以籥師丞贊之干戈
 之事寓之於樂如此則武不可黷之意覩矣周官大
 胥以六樂之㑹正舞位凡祭祀之用樂者以鼓徴學
 士小胥掌學士之徴令兩胥以鼓徴學士而令之者
[180-17b]
 不過六代之樂所謂象箾南籥而已非鄭康成所謂
 南夷之樂也鞮鞻氏掌四夷之樂旄人教舞夷樂則
 夷樂固鞮鞻氏所掌旄人所教非大胥小胥之職也
 上言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則所謂胥鼓南之胥豈
 小胥哉周之化自北而南則象箾所奏亦不是過也
 陸氏佃曰先王之制舞也文必以羽籥武必以干戚
 者蓋籥聲也羽容也聲音以記之文物以昭之者文
 也故於文舞用之干以扞其内戚以誅其外者武也
[180-18a]
 故於武舞用之大舞則干與戚兼陳羽與籥並用簡
 兮所謂左手執籥右手秉翟明堂位所謂朱干玉戚
 冕而舞大武是也蓋文不足乎武非所以為文徳之
 盛武不足乎文非所以為武業之大故文雖用羽籥
 而干在焉武雖用干戚而羽在焉或言朱干玉戚執
 而舞武樂矣又曰有羽焉左籥右翟執而舞文樂矣
 又曰有干焉則授舞者其何能執曰是不然也蓋武
 舞干之上覆以羽文舞羽之下載以干干羽雖異其
[180-18b]
 器則一爾若周官羽舞所以無籥者象文徳之小者
 以為儀而已干舞所以無戚者象武事之小者以為
 扞而已小曰羽舞而大舞謂之籥小曰干舞而大舞
 謂之萬鄭𤣥孫毓孔頴達等以為萬舞唯干無羽也
 籥舞唯羽無干也是不知先王之制舞文必有武備
 武必有文輔之意也干戚一舞也故以一官教之下
 大樂正學舞干戚是也干戈兩舞也故各以其官教
 之此小樂正學干籥師學戈是也干戚大舞也故先
[180-19a]
 王教之以大樂正干舞小舞也故先王教之以小樂
 正戈舞則又其小者故先王以籥師教之然所謂戈
 舞者自為一舞經傳獨無所見何也曰月令云執干
 戚歌羽而周官有十舞又有兵舞所謂兵舞即戈舞
 也先儒乃以兵舞合為干舞誤矣蓋司兵云五兵五
 盾鄭云五盾干櫓之屬而五兵一曰戈兵始於戈故
 戈舞謂之兵舞此一證也戈兵也干盾也兵有戈盾
 非兵則戈可以謂之兵舞而兵舞不得謂之干舞此
[180-19b]
 又一證也司兵及司戈盾皆云祭祀授舞者兵司干
 云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先儒以為羽籥之屬司
 干所授也朱干玉戚之屬司兵所授也若戈則司戈
 盾授之穎達疏云司干授舞者器授干與羽籥也司
 戈盾授舞者兵謂戈而已其干則司干授之是也夫
 司干授干而小樂正教之司戈授戈而籥師教之則
 干自干舞戈自戈舞可知矣此又一證也周官籥師
 言舞羽吹籥而未嘗及戈何也曰事固有互發者蓋
[180-20a]
 司干主干而已而所授有兼羽籥則籥師雖主舞羽
 吹籥不害其兼學戈也教舞容者以文為主故先王
 以籥名官而戈在焉教舞器者以武為主故先王以
 干名官而羽在焉此亦制作之方也
 張氏曰南二南也以鼓節之曰鼓南
 程氏迥曰詩以雅以南左傳象箾南籥杜預釋左云
 南籥當為文樂劉炫釋詩云當時周南未敢正指為
 二南也夫周備六代之樂韶夏濩武並列何獨取夷
[180-20b]
 樂以配文王之象舞且四夷獨取其一與箾之舞象
 籥之奏南明是文王之詩矣
    蕙田案武舞大者用干戚小者用干戈陸佃
    分干戈為二舞非也至云干上覆羽羽下戴
    干則混文武二舞為一尤謬胥鼓南當從陳
    氏張氏程氏以為二南注疏指南夷樂者非
春誦夏絃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
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誦謂歌樂也絃謂/以絲播詩陽用事則
[180-21a]
學之以聲隂用事則學之以事因時順氣於功易成也/ 疏春夏是陽主清輕故學聲秋冬屬陰隂主體質故
學/事
 陳氏樂書樂語有六誦居一焉樂音有八絃居一焉
 誦則詩誦人聲也絃則琴瑟樂聲也温柔敦厚詩教
 也以春誦之春温故也鼓鼙北方革音而其聲讙主
 陽生而言也琴瑟南方絲音而其聲哀主隂生而言
 也夏絃之義有見於此殷人尚聲名學以瞽宗是瞽
 宗主以樂教衆瞽之所宗也春教以樂語夏教以樂
[180-21b]
 音其義為難知非大師詔之瞽宗孰知其所以然哉
 周官大司樂死以為樂祖而祭之瞽宗則春誦夏絃
 大學之教非小學之教也詔樂於瞽宗又言禮在瞽
 宗者古之教人興於詩者必使之立於禮立於禮者
 必使之成於樂故周之辟廱亦不過辟之以禮廱之
 以樂使之樂且有儀而瞽宗雖主以樂教禮在其中
 矣周官禮樂同掌於春官禮記禮樂同詔之瞽宗其
 義一也學舞於東序而别之以射學禮樂於瞽宗而
[180-22a]
 詔之以儀君子之深教也此言春誦夏絃秋學禮冬
 讀書王制言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者言書
 禮則知誦之為詩絃之為樂言絃誦則知禮之為行
 書之為事也蓋春秋隂陽之中而禮樂皆欲其中故
 以二中之時教之凡此合而教之也分而教之則誦
 詩以春絃樂以夏學禮以秋讀書以冬學記曰大學
 之教也時以此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注/學
[180-22b]
以三者之威儀也養老人之賢者因從乞善言可行者/也合語謂鄉射鄉飲酒大射燕射之屬也鄉射記曰古
者於旅也語養疏經先云祭與養老乞言别云合語則/合語非祭與 老也故知是鄉射鄉飲酒及大射燕射
旅酬之時皆合語也其實祭末及養老亦皆合語也故/詩楚茨論祭祀之事云笑語卒獲箋云古者於旅也語
是祭有合語也養老既乞言自然合/語也合語者謂合㑹義理而語說也
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注學以/三者之
義也戚斧也語説合語之説也數篇數祭疏舞干戚即/前經祭祀也不云祭祀云舞干戚者容 祀之外餘干
戚皆教之語説謂合語之説即前經合語也命乞言即/前經養老也授數者謂干戚語説乞言三者皆大樂正
之官授世子及學士等篇章/之數為之講説使知義理
[180-23a]
 陳氏樂書周官大司樂教國子始之以樂徳中之以
 樂語卒之以樂舞故凡祭與養老之禮乞言語説古
 之樂舞也徳為樂之實樂為徳之華則樂語徳言也
 樂舞徳容也經曰天子視學適東序釋奠于先老遂
 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
 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徳音之致禮之大
 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衆以事由是觀之凡祭豈
 釋奠之禮與凡養老豈老更羣老與合語之禮豈徳
[180-23b]
 音之致與學舞干戚豈舞大武之舞與言舞則歌可
 知矣
大司成論説在東序注論説課其義之深淺才能優劣/此云樂正司業父師司成則大司
成司徒之屬師氏也師氏掌以媺詔王/教國子以三徳三行及國中失之事也
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逺近間三席可以問注間猶容也/容三席則得
指畫相分别也席之制廣三尺/三寸三分則是所謂函文也終則負牆注郤就後/席相避
事未盡不問注錯尊者之語不敬也成疏此一/節論國子侍坐于大司 之儀
 王氏炎曰大司成即大司樂也不謂之大司樂而謂/之大司成者以世子及國子之徳業大司樂教之使
[180-24a]
 成也其所論説者即舞干戚語説/乞言之數為講論而詳説之也
    蕙田案周禮無大司成一官鄭以記有父師
    司成之語因以師氏當之其説良是葢大司
    樂者春官之屬師氏者地官之屬其秩則皆
    中大夫其職則皆主于教國子者也或曰師
    氏所掌者虎門之小學耳其得論説于大學
    之東序何也曰師氏掌以媺詔王為王親近
    之臣王舉則從未嘗離左右惟虎門之左其
[180-24b]
    地既近而世子與貴游子弟人數又少故得
    教之至于太學則地距王宫稍逺而國子俊
    造咸在人數衆多故特設大司樂使教之而
    仍令師氏兼之焉大學之教小學正詔其儀
    大樂正授其數然後師氏論説其義理之深
    淺才能之優劣謂之大司成者總其大成耳
    非如樂正之朝夕授業也記云樂正司業父
    師司成蓋謂此王氏以大司成即大司樂誤
[180-25a]
    矣
    觀承案以師氏為大司成据父師司成一語
    最為確當其實即在康成舊注中人自忽焉
    不察耳三禮注疏之可貴如此
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注皮弁天子之朝/朝服也祭菜禮先
聖先師菜謂/芹藻之屬宵雅肄三官其如也注宵之言小也肄習/也習小雅之三謂鹿
鳴四牡皇皇者華也此皆君臣宴樂相勞苦之詩為/始學者習之所以勸之以官且取上下相和厚入學
鼔篋孫其業也注鼔篋聲鼓警衆乃發篋出/所治經業也孫猶恭順也夏楚二物
[180-25b]
收其威也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撻犯/禮者收謂收歛整齊之威威儀也未卜禘
不視學游其志也注游暇學/者之志意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使
之悱悱憤憤/然後啟發也幼者聴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注學教也/教之長穉
七者教之大倫也注倫理也自大學始/教至此其義七也記曰凡學官先
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注官居官者也士學士也皮疏/熊氏云始教謂始立學教 弁
祭菜者天子使有司服皮弁祭先聖先師以蘋藻之莱/也若學士春始入學唯得祭先師不祭先聖皇氏以為
始教謂春時學士始入學也其義恐非入學鼔篋者謂/學士入學之時大胥之官先擊鼔以召之學者既至發
其筐篋以出其書也未卜禘不視學皇氏云禘大祭在/於夏天子諸侯視學之時必在禘祭之後禘是大祭必
[180-26a]
先卜故連言之時觀而弗語謂教者時時觀之而不丁/寧告語欲使學者存其心也幼者聴而弗問者教學之
法若有疑滯未曉必須問師則幼者但聽長者解/説不得輒問推長者諮問幼者但聽之耳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注有居有/常居也
不學操縵不能安絃注操縵/雜弄不學博依不能安詩注博/依廣
譬喻也依/或為衣不學雜服不能安禮注雜服冕服皮弁/之屬雜或為雅不興
其藝不能樂學注興之言喜也歆也/藝謂禮樂射御書數故君子之于學也
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注藏謂懷抱之修習也息謂作勞/休止謂之息遊謂閒暇無事謂之
遊/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
[180-26b]
離師傳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
之謂乎注敬孫敬道孫業也敏疾也不疏絃琴瑟之屬/學之須漸言人將學琴瑟若 先學調弦雜弄
則手指不便不能安正其弦也欲學詩先依倚廣博譬/喻若不學廣博譬喻則不能安善其詩也禮經正體在
于服章以表貴賤若欲學禮而不能明雜衣服則心不/能安善于禮也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者總結上三事並
先從小/起義也
 張子曰服事也雜服灑埽應對投壺沃盥細碎之事
 又曰道本至樂古之教人必使有以樂之者如操縵
 博依雜服如此已心樂樂則道義生今無此以致樂
[180-27a]
 專義理自得以為樂然學者太苦思不從容第恐進
 鋭退速苦其難而不知其益莫能安樂也禮樂之文
 如琴瑟笙磬古人皆能之以中制節射御亦必合於
 禮樂之文如不失其馳舍矢如破騶虞和鸞動必相
 應也書數其用雖小伹施於簡策然莫不出于學故
 人有倦時又用此以游其志所以使之樂學也
 朱子曰注疏讀時字居字句絶而學字自為一句恐
 非文意當以也字學字為句絶時教如春夏禮樂秋
[180-27b]
 冬詩書之類居學謂居其所學如易之言居業蓋常
 時所習如下文操縵博依興藝藏修息遊之類所以
 學者能安其學而信其道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注呻吟也佔視也簡謂之/畢訊問也言今之師自不
曉經之義伹吟誦其所視/簡之文多其難問也言及于數注其發言出説不/首其義動云有所
法象/而已進而不顧其安注務其所誦多/不惟其未曉使人不由其誠注/使
學者誦之而為/之説不用其誠教人不盡其材注材道也謂/師有所隠也其施之也
悖其求之也佛注教者言非/則學者失問夫然故隠其學而疾其師
[180-28a]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注隠不稱揚也不/知其益若無益然雖終其業其
去之必速注學不心解/則忘之易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注刑猶/成也
 朱子曰數謂刑名度數言及于數欲以窮學者之未
 知非求其本也隠其學謂以其學為幽隠而難知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注未發情欲未/生謂年十五時當其可之
謂時注可謂年二/十成人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注不陵節謂不/教長者才者以
小教幼者鈍者以大/也施猶教也孫順也相觀而善之謂摩注不並問則教/者思專也摩相
切磋/也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180-28b]
 朱子曰預爲之防其事不一不必皆謂十五時也當
 其可謂適當其可告之時事亦不一不當以年為斷
 觀人之能而於已有益如以兩物相摩而各得其助
 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注教不能勝其情慾格讀如/凍&KR0982&KR0982扞堅不可入之貌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注時過則/思放也雜施而不孫則
壊亂而不修注小者不達大者/難識學者所惑也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
寡聞注不相/觀也燕朋逆其師注燕猶褻也/䙝其朋友燕辟廢其學注/䙝
[180-29a]
師之/譬喻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注廢/弛
 朱子曰燕朋是私褻之友所謂損者三友之類燕辟
 謂私褻之談無益於學而反有所害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
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
達道而弗牽則和强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
以思可謂善喻矣疏此一節明君子教/人方便善誘之事學者有四失教
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
[180-29b]
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注失于多謂才少者失于/寡謂才多者失于易謂好
問不識者失于止/謂好思不問者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注救其失/者多與易
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朱子曰為人則多好髙則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注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
放/傚其言也約而達㣲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注師/説之
明則弟子好述之其/言少而解臧善也
 朱子曰繼聲繼志皆謂微發其端而不究其説使人
[180-30a]
 有所玩索而自得之也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
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
注美惡説之是非/也長達官之長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注弟子學/于師學為
君/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注師善/則善記曰三王四代惟其
師此之謂乎注四代虞/夏殷周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注嚴尊/敬也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
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
[180-30b]
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注尸主也/為祭主也大學之禮雖詔
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注尊師重道焉/不使處臣位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
半又從而怨之注庸/功也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
節目及其乆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注言先易後/難以漸入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
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注從讀/如富父
舂戈之舂舂容謂重撞擊也始者一聲而已學者既/開其端意進而復問乃極説之如撞鐘之成聲矣
[180-31a]
皆進學之道也注此皆善/問善答也
 朱子曰從容正謂聲之餘韻從容而將盡者也言必
 答盡所問之意然後止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注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説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
不心解或學/者所未能問必也其聽語乎注必待其/問乃説之力不能問然後
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注仍見其家錮補穿鑿之器也補/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于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注仍見其家撓角幹也撓角幹者/其材宜調調乃三體相稱有似於
[180-31b]
為楊柳/之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注以言仍見則貫即/事易也 疏始駕者
謂馬子始學駕車之時駕馬之法本在車前今將馬子/繫隨車後而行使此駒日日見車之行慣習而後駕之
不復/驚也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注仍讀先王/之道則為來
事不/惑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注以事相况而/為之醜猶比也鼓無當於五聲五
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
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注/當
猶主也五服斬/衰至緦麻之親
[180-32a]
君子曰大徳不官注謂/君也大道不器注謂聖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
信不約注謂若胥命/于蒲無盟約大時不齊注或時以生/或時以死察于此四
者可以有志於本矣注本立而道生言以學為本則/其徳於民無不化於俗無不成
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
注源泉所來也委流所聚也始出一勺卒成不/測 疏源則河也委則海也申明先河而後海
          右教學之法
大戴禮保傅篇古者王子年八嵗而出就外舍學小藝
焉履小節焉束髪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居則
[180-32b]
習禮文行則鳴佩玉升車則聞和鸞之聲是以非辟之
心無自入也注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大學王宮之/東者束髪謂成童白虎通曰八嵗入小學
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年二十入大學此
王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年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
大學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也/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教子于家
 朱子曰案虎闈見周禮一作庠門者非是既或恐當
 作晚
尚書大傳古之帝王必立大學小學使公卿之大子元
[180-33a]
士大夫之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
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故小師取小學之賢
者登之大學大師取大學之賢者登之天子
 程子曰古者八嵗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擇其才可教
 者聚之不肖者復之農畞蓋士農不易業既入學則
 不治農然後士農判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學至四十
 方仕中間自有二十五年學又無利可趨則所志可
 知須去趨善便自此成徳後之人自童稚間已有汲
[180-33b]
 汲趨利之意何由得向善其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
 後志定只營衣食却無害惟利禄之誘最害人
漢書食貨志八嵗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
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
臣之禮
          右入學
禮記學記古之教者比年入學注學者每/嵗來入也中年考校注/中
猶間也鄉遂大夫間嵗則考學者之/徳行道藝周禮三嵗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辨志
[180-34a]
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
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注離/經斷
句絶也辨志謂别其心意所趣向也知類知事義/之類也强立臨事不惑也不反不違失師道夫然
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逺者懷之此大學之道
注懷來/也安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㣲
虫耳時術蚍蜉之所為其功乃復成大垤年疏中年考/校謂每間一嵗鄉遂大夫考校其藝也一 視離經辨
志謂學者初入學一年鄉遂大夫於年終之時考視其/業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絶也辨志謂辨其志意
趨向習學何經矣三年視敬業樂羣謂入學三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視之樂羣謂羣
[180-34b]
居朋友善者願而樂之五年視博習親師言五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博習謂廣博學習親師謂親愛其師七
年視論學取友言七年考校之時視此學者論學謂學/問嚮成論説學之是非取友謂選擇好人取之為友謂
之小成者比六年以前其業稍成比九年之學其業小/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九年考校之時視此學
者知義理事類通達無疑强立謂專强獨立不有疑滯/不反謂不違失師之道謂之大成此大學之道者言此
所論是大學聖賢之道理非小學技藝耳鄭引周禮大/比考校則此中年考校非周禮皇氏云此中年考校亦
周法非也皇氏又以中年考校謂鄉遂學一年視離經/辨志以下皆為國學亦非也但應入大學者自國家考
校之耳其未入大學/者鄉遂大夫考校也
 張子曰離經離析經之章句也事師而至於親敬則
[180-35a]
 學之篤而信其道也論學取友能講論其學而取友
 必端也知類通達比物醜類是也九年者言其大略
 人性有遲敏氣有昏明豈可齊也強立而不反可與
 立也學至於立則自能不息以至於聖人而教者可
 以無恨矣
 朱子曰案鄭注張説皆是也辨志者自能分别其心
 所趨向如為善為利為君子為小人也敬業者專心
 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博
[180-35b]
 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該徧也親師者道同徳合愛敬
 兼盡也論學者知言而能論學之是非取友者知人
 而能識人之賢否也知類通達聞一知十而觸類貫
 通也强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也蓋考校之
 法逐節之中先觀其學業之淺深徐察其志行之虗
 實讀者宜深味之乃見進學之騐
周禮春官大胥掌學士之版春入學舍采合舞注春始/以學士
入學宫而學之合舞/等其進退使應節奏秋頒學合聲注春使之學秋頒其/才藝所為合聲亦等
[180-36a]
其曲折使應節奏之疏春物生之時下/學子入學秋物成 時分其才藝髙
夏官諸子凡國之政事諸子存遊倅使之修徳學道春
合諸學秋合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注遊倅倅之未/仕者學太學也
射射宮也王制曰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
造焉與疏考其藝者考校材藝長短進退之者才藝長/者進 官爵材藝短者退之使更服膺受業也射義云
已射於澤然後射於射宫即國/之小學在西郊則虞庠是也
    蕙田案合射亦於太學孟子稱序者射也則
    東序為習射之所矣疏以射宫為小學疑非
[180-36b]
    觀承案校者教也據周禮鄉大夫受教法於
    司徒頒之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則以校為
    鄉學之名者尤可信矣又孟子以庠序校皆
    小學名惟學則三代共之則序者射也故疏
    以射宮為小學耳然鄉學各取其一而太學
    兼之則小學有射太學固兼有射若專以射
    宫為小學則未為分曉耳考禮者詳之
 陳氏禮書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
[180-37a]
 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
 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此中年考校之法也大
 胥掌國學士之版春合舞秋合聲於其合聲則頒次
 其所學而辨異之諸子掌國子之倅春合諸學秋合
 諸射以考其藝而進退之此比年考校之法也
    蕙田案以上入學考校之法
地官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
教灋于司徒退而頒之于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
[180-37b]
考其徳行察其道藝注其鄉吏州長以下月疏言正月/之吉者謂建子之月 朔之日云
受法于司徒者謂若大司徒職十二教已下其法皆受/於司徒而來云退而頒之于其鄉吏者謂已於司徙受
得教灋遂分與州長已下至比長云使各以教其所治/者亦謂州長已下至比長各教所治也云考其徳行者
謂鄉大夫以鄉三物教萬民遂考校其萬民有六徳六/行之賢者云察其道藝者謂萬民之中有六藝者並擬
賔之比長以上至/州長皆屬鄉大夫
州長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正月之吉各屬其州
之民而讀法以考其徳行道藝而勸之以紏其過惡而
戒之注屬猶合也聚也因聚衆而勸戒之者欲其善聚/疏謂建子之月一日也各屬其州之民者謂合
[180-38a]
 一州之民也而讀法者謂對衆讀一年政令及十二教/之法使知之云以考其徳行道藝而勸之者謂考量民
之六徳六行及六藝之道藝而勸勉之使之勤修云以/紏其過惡而戒之者民有過惡紏察與之罪而懲戒之
言因聚衆而勸戒之者謂欲勸戒之必湏/聚衆故言因聚衆而勸戒之欲其善也
若以嵗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法亦如之春秋以
禮㑹民而射于州序注序州黨之學也會民/而射所以正其志也
嵗終則㑹其州之政令正嵗則讀教法如初注雖以正/月讀之至
正嵗猶復讀之因此四時之正重申之寅疏周禮之内/直言嵗終者皆是周之嵗終也正嵗建 之月得四時
之正於教令審故又讀教法/言如初者亦當屬民讀之也
[180-38b]
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及四時之孟月吉日則屬
民而讀邦法以紏戒之注以四孟之月朔日讀法/者彌親民者於教亦彌數
因疏及至也黨正四時孟月吉日則屬民而讀邦法者/ 紏戒之如州長之為也上文州長唯有建子建寅及
春秋祭社四度讀法此黨正四孟及下文春秋祭禜并/正嵗一年七度讀法者以其鄉大夫管五州去民逺不
讀法州長管五黨去民漸親故四讀法黨正去彌親故/七讀法下族師十四度讀法彌多於此故鄭總釋云彌
親民者於教/亦彌數也
春秋祭禜亦如之
正嵗屬民讀法而書其徳行道藝注書記之寅疏黨正/於正嵗建 朔日聚
[180-39a]
衆庶讀法因即書其徳行道藝鄭解書書記之者以其/三年乃一貢今每年正嵗皆書記勸勉之三年即貢之
也/
族師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則屬民而讀邦法書
其孝弟睦婣有學者注月吉每月朔日也書疏此族師/亦聚衆庶而讀法因 其孝弟睦
婣有學者黨正直書徳行道藝具言此云孝弟睦婣惟/據六行之四事有學即六藝也計族師所書亦應不異
黨正但文有詳畧故所言有異但族師親民故析别而/言耳云月吉每月朔日也者以其彌親民教亦彌數故
十二月朔/皆讀之
春秋祭酺亦如之
[180-39b]
閭胥各掌其閭之徴令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
聚衆庶既比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注祭祀謂州社/黨禜族酺也役
田役也政若州射黨飲酒也喪紀大喪之事也四者及/比皆㑹聚衆民因以讀法以勅戒之 疏云凡春秋之
祭祀役政喪紀之數聚衆庶者謂州長黨政族師祭祀/及役政與王家喪紀閭胥皆為之聚衆庶以待驅使也
云既比則讀法者上族師已上官尊讀法雖稀稠不同/皆有時節閭胥官卑而於民為近讀法無有時節但是
聚衆庶比之時節讀法故云既比則讀法云書其敬敏/任恤者以上書其徳行道藝今此閭胥親民更近故除
任恤六行之外/兼記敬敏者也
司諫掌紏萬民之徳而勸之朋友正其行而强之道藝
[180-40a]
廵問而觀察之以時書其徳行道藝辨其能而可任於
國事者注朋友相切磋以善道也强猶勸也學記曰强/而弗抑則易廵問行問民間也可任於國事任
吏職疏以時書其徳行道藝者此萬民時所習即大司/徒所云以鄉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徳二曰六行此徳行
也三曰六藝即此道藝也云辨其能而可任于國事者/案鄉大夫職云興賢者能者賢謂徳行能謂道藝彼則
賢能俱興此直云辨其能不言賢者既辨其能則賢者/自然亦辨而舉之可知也任吏職者謂使為比長閭胥
族師之/類是也
 陳氏禮書閭胥聚民無常時族師屬民有常月族師
 嵗屬以月吉與春秋黨正嵗屬以孟吉與正嵗州長
[180-40b]
 嵗屬以正月之吉與春秋然後鄉大夫三年大比之
 以卑者其職煩尊者其事簡也由黨正而下有所讀
 有所書州長則有所讀無所書而有所考鄉大夫則
 考而興之無所讀敬敏任恤易知者也故閭師書之
 孝弟睦婣有學難知者也故族師書之徳行則非特
 孝悌也道藝則非特有學也故黨正書之書之者易
 考之興之者難故書之上於黨正考之在州長興之
 在鄉大夫以卑者其責輕尊者其任重也凡此皆教
[180-41a]
 之有其術養之有其漸也
 李氏景齊曰古者人才之盛雖得之鄉舉里選之公
 亦其所以長養成就之者自有道也蓋以五家之比
 已有下士一人為之長而有以禁其竒衺之心至於
 教法之所示則閭胥於聚衆庶之時族師於每月之
 吉黨正以孟月之吉州長以正月之吉皆屬民而讀
 法無非導民之知所從而使之不戾吾教所以漸摩
 誘掖之者詳且至矣猶未也人才不以漸而進則真
[180-41b]
 賢碩能何以責備於一旦卒然賔興之日故自比長
 有以禁其竒衺之心而敬敏任恤則閭胥書之孝悌
 睦婣有學則族師書之徳行道藝則黨正書之夫所
 書至於黨正則是才之已成矣猶恐其或濫也州長
 又有以考其徳行道藝而勸之紏其過惡而戒之夫
 然後鄉大夫於三年大比而賔興之則其賢書之獻
 悉有以公天下之心先王之於人才其教之不苟而
 進之有漸如此後世取人類薄其所以長養成就之
[180-42a]
 者而一旦旁求博取務得真才亦踈矣
 王氏詳説周家作成人材之法何其詳且悉耶五家
 之比比有長初未有可書之事不過防其竒衺而已
 五比之閭則書其敬敏任恤是於六行之中可書者
 二四閭之族則書其孝悌睦婣是於六行之中可書
 者四其於徳行道藝有所未備矣五族之黨書其徳
 行道藝然書之而未能考之五黨之州又從而考之
 考之而未能賔興之五州之鄉於是而賓興之以見
[180-42b]
 其人材之成也
    蕙田案以上鄉官書考之法
國語齊語正月之朝鄉長復事君親問焉曰於子之鄉
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里者有
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
竣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衆
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有司已於
事而竣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
[180-43a]
弟於鄉里驕躁滛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
告者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是故鄉長退
而修徳進賢公親見之遂使役官及五屬大夫復事公
問之如初五屬大夫於是退而修屬屬退而修縣縣退
而修鄉郷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
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也
    蕙田案此即周禮鄉舉之遺意諸侯之制已
    亡惟此猶見其畧
[180-43b]
          右考校
禮記王制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注帥循也不循教謂/敖狠不孝弟者司徒
使鄉簡擇以告者鄉屬司徒疏/周禮六鄉大夫皆司徒統領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
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注將/習禮
以化之使之觀焉朝猶㑹也此庠謂鄉學也鄉謂飲酒/也鄉禮春秋射國蜡而飲酒養老 疏初時耆老聚㑹
於庠學乃擇元日就州學習射就黨學上齒習射習鄉/各在一處不得同日州長職云春秋射于州序然則射
在州序而云鄉射禮者州屬於鄉雖在州序亦得謂之/鄉或可鄉居此州更不立州學若州有事則就鄉學也
周之十二月國家蜡祭之時黨正飲酒而養老以正齒/位若正月鄉學飲酒則無正齒位之事黨正飲酒謂之
[180-44a]
鄉者黨鄉之屬故云鄉也或鄉之所居之/黨不别立黨學黨之正齒位就鄉學為之不變命國之
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
之右如初禮注中年考校而又不變使轉徙其居覬其/見新人有所化也亦復習禮於鄉學使之
觀焉郊疏中猶間也謂間一年而考校之時下云不變/移之 者謂五年之時間四年之下一年也下云不變
移之遂者謂七年之時間六年之下一年也下云不變/屏之逺方者謂九年之時注不云間年者以九年限極
不湏云/間年也不變移之郊如初禮注郊鄉界之外者也稍出/逺之後中年又為之習禮
於郊學城疏郊謂近郊也以逺郊之内六鄉居之若鄉/民近國 及國内之人其學在國中或在公宮之右或
在公宮之左故前云右鄉左鄉若鄉人逺國城在近/郊之外者則學在近郊其習禮亦鄉大夫臨之
[180-44b]
變移之遂如初禮注逺郊之外曰遂遂大夫掌之又中/年復移之使居遂又為習禮於遂之
學既疏案司馬法曰百里郊二百里野遂人云掌邦之/野 二百里為野遂之所居故知逺郊之外但六鄉州
學主射黨學主正齒位遂則縣與州同鄙與黨同未知/縣正主射鄙師主正齒位以否亦應與鄉不異但周禮
不備耳但縣鄙皆屬於遂雖各立學總曰遂學或遂/之所居縣鄙不立縣鄙之學有事 在遂學與鄉同
變屏之逺方終身不齒注逺方九州之外齒猶録也也/疏九州之外於周則夷鎮蕃
蓋隨罪之輕重而為逺近之差若王子/公卿之子雖屏夷狄但居夷狄之内地
    蕙田案此鄉學簡不肖之法
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
[180-45a]
大樂正以告于王注出學謂九年大成而出也此所簡/者謂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
夫元士之適子也大/胥小胥皆樂官屬也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
不變王親視學注亦謂使習禮以化之不變王又親為/之臨視重弃賢者子孫此習禮皆於大
學/也不變王三日不舉注去食樂/重弃人屏之逺方西方曰棘東
方曰寄終身不齒注棘當為僰僰之言偪使之偪寄疏/於夷戎不屏於南北為其大逺
案漢書云西南有僰夷又云/南北萬三千里東西九千里
 陳氏禮書鄉簡不帥教者至于四不變然後屏之小
 樂正簡國子之不帥教至子二不變則屏之者先王
[180-45b]
 以匹庶之家為易治膏粱之性為難化以其易治故
 鄉遂之所考常在三年大比之時以其難化故國子
 之出學當在九年大成之後三年而考故必在於四
 不變然後屏之九年而簡焉則雖二不變屏之可也
 古之學政其輕者有觵撻其重者不過屏斥而已若
 夫萬民之不服教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周氏諝曰棘急也示其雖屏之欲急于悔過寄者寓
 也示其雖屏特寓于此耳
[180-46a]
    蕙田案此國學簡不肖之法
          右簡不率教
 
 
 
 
 
 
[180-46b]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