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214-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四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七十七
   體國經野
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
 錐指傳曰三山皆在雍州河謂梁山龍門西河正義
 曰地理志云吴岳在扶風汧縣西古文以為汧山岐
[214-1b]
 山在美陽縣西北荆山在馮翊懐徳縣南蘇氏曰逾者
 禹自荆山而過於河也孔氏以為荆山之胍逾河而為
 壺口雷首者非是渭案導者循行之謂導山猶云隨山
 蘇氏云自此以下至敷淺原皆隨山之事是也導山時
 尚未施功先儒皆以此為通水曰導山之澗谷而納之
 川殊失經㫖汧縣今為鳯陽府之隴州州南三里有汧
 縣故城岍岐荆並在河西渭北禹首導此三山而逾河
 以抵壺口則冀州之所先治者其規畫早定于胸中矣
[214-2a]
  岍一作汧説文有汧字/而無岍字汧縣唐為汧源縣隴州治明
 省縣入焉周禮雍州山鎮曰嶽山漢志以吴山為雍州
 山是吴山即嶽山也爾雅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
 恒朱長孺云商周之世疑以岍為西嶽故爾雅職方皆
 名嶽山吴山漢志雖云在縣西而岡巒綿亘延及其
 南與嶽山只是一山自周尊岍山曰嶽山俗又謂之吴
 山或又合稱吴嶽史記遂析嶽山與吴嶽為二山而岍
 山之名遂隠其實此二山者周禮總謂之嶽山禹貢總
[214-2b]
 謂之岍山當以漢志為正蘇傳引晁氏説又謂今隴山
 天井金門秦嶺皆古之岍山不知何據 漢志美陽縣
 下云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詩曰率西
 水滸至於岐下又曰彼徂矣岐有夷之行是也水經注
 岐水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
 陽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所稱矣又歴周原下北
 則中水鄉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今案
 岐山一名天柱山其峰髙峻状若柱然國語周之興
[214-3a]
 也鸑鷟鳴於岐山故俗呼為鳯凰堆山之南周原在
 焉詩所稱周原膴膴者也東西横亘肥美寛平在今
 岐山縣東北四十里 荆山有三一在雍域褱徳北
 條之荆大禹鑄鼎處也一為荆豫界臨沮南條之荆
 卞和得玉處也一在豫域與禹貢無涉漢郊祀志公
 孫卿曰黄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荆山下案唐志虢州
 湖城縣有覆釡山一名荆山元和志山在縣南即黄
 帝鑄鼎處晉灼以為在馮翊懐徳縣非也湖城元省
[214-3b]
 入閿鄉縣山今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屬河南/府陜州韓愈詩
 云荆山已去華山來日照潼闗四扇開李商隠詩云
 楊僕移闗三百里可能全是為荆山即此山也蘇傳
 以此為北條之荆因晉灼而誤
壺口雷首至於太岳
 錐指傳曰三山在冀州太岳上黨西正義曰地理志
 云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
 太岳在河東彘縣東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岳東近上
[214-4a]
 黨故云在上黨西也渭案漢上黨郡今山西潞安府
 是蒲坂今為平陽府之蒲州其故城在州東南漢縣
 舜所都也餘見冀州
 胡氏渭曰雷首山在今蒲州南一名首陽山詩唐風
 采苓采苓首陽之顛論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馬融曰首陽山在蒲坂河曲之中寰宇記云首陽即
 雷首之南阜也或稱首山漢地理志蒲反有首山祠
 郊祀志黄帝采首山銅即此亦稱獨頭山闞駰曰首
[214-4b]
 陽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隠也又名襄山穆天子傳
 云東巡自河首襄山又名薄山穆天子傳云登薄山
 寘軨之隥史記封禪書云薄山者襄山也又名堯山
 漢地理志蒲反有堯山水經注云雷首山臨大河北
 去蒲坂三十里俗亦謂之堯山也又名中條山元和
 志云雷首一名中條在河東縣南十五里永樂縣北
 三十里寰宇記云中條山在芮城縣北十五里亦曰
 薄山也又名陑山寰宇記云堯山在河東縣南二十
[214-5a]
 八里即雷首山山有九名亦即陑山湯伐桀升自陑
 注在河曲之南即此也括地志云此山西起雷首東
 至吴坂長數百里隨地異名通典云雷首在今河東
 縣此山凡有八名歴山首陽山薄山襄山甘棗山中
 條山渠豬山獨頭山也蒲州新志首陽山在州南四
 十五里又中條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山狹而長西起
 雷首迤邐而東直接太行南跨芮城平陸北跨臨晉
 解州安邑夏縣聞喜垣曲諸境凡數百里中條之北
[214-5b]
 有數峰攅立拱對州城在州南十五里中髙旁下俗
 名為筆架山又南五里為八盤山又南十里為麻谷
 山又南為鳯凰山去州七十里與潼闗相對為中條
 南麓盡處今據雷首之脈為中條東盡於垣曲王屋
 在焉禹至此顧不東行而北抵太岳葢以帝都為急
 也 太岳即霍山又名霍太山在平陽府霍州東三
 十里及岳陽縣西北九十里趙城縣東北四十五里
 周禮冀州山鎮曰霍山漢志河東彘縣有霍太山在
[214-6a]
 東冀州山是也爾雅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亦
 稱景霍晉語宰孔曰景霍以為城韋注云景大也大
 霍晉山名今在河東彘史記周武王滅殷飛廉先為
 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為壇於霍太山而致命焉水
 經注汾水南過永安縣西故彘縣也又東與彘水合
 水出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即霍太山矣山有
 岳廟甚靈汾水又南逕霍城東故霍國也又逕趙城
 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趙氏自此始元和志霍山一名
[214-6b]
 太岳在霍邑東三十里今州治即霍邑故城也新志
 云山髙百餘丈長八十里周二百餘里南接趙城岳
 陽北跨靈石今謂之中鎮渭案隋開皇十四年詔以
 霍山為冀州鎮歴代因之號曰中鎮葢即古之中岳
 也降而為鎮為嵩髙所壓耳閻百詩曰崧髙維嶽謂
 崧然而髙者維是四嶽之山非以太室山為嶽名曰
 崧髙也爾雅撰於三百篇後縁此遂實指嵩髙為中
 嶽太史公又出爾雅後并補注堯典曰中嶽嵩髙也
[214-7a]
 是殆忘却禹貢之太岳矣將堯有二中岳邪漢武登
 禮太室易曰崈髙中岳名益顯皆為爾雅所誤者或
 曰然則周竟無中嶽乎予曰周仍以唐虞時太岳為
 中岳矣觀職方河内曰冀州鎮曰霍山可知葢自有
 宇宙便有此山黄帝正名百物蚤已定五嶽之稱禹
 主名山川又從而奠之下迄周秦悉不敢移豈有如
 武帝以衡山逺移南嶽之祀于灊霍山者乎予最愛
 鄭康成注大司樂四鎮五嶽取諸職方九州之山而
[214-7b]
 徧足少嫌其以嶽山為西嶽而不以霍山為中嶽又
 嫌其大宗伯注乃襲爾雅雜以嵩髙忘却大司樂注
 殆由未善讀崧髙之詩也哉
    蕙田案閻氏以太岳即古之中岳其説甚辨
底柱析城至於王屋
 錐指傳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正義曰地
 理志云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王屋在河東垣縣東
 北地理志不載底柱底柱在大陽闗東析城之西渭
[214-8a]
 案濩澤今為山西澤州之陽城縣其故城在縣西三
 十里垣縣今為平陽府絳州之垣曲縣其故城在縣
 西四十里大陽今為解州之平陸縣其故城在縣東
 北皆漢縣也大陽闗在今河南府陜州東王屋山在
 今懐慶府濟源縣西北唐王屋縣地西與垣曲接界
 地理今釋底柱山在今河南河南府陜州東四十里
 大河中西北去山西平陽府平陸縣五十里析城山
 在今山西澤州陽城縣西南七十里王屋山在今河
[214-8b]
 南懐慶府濟源縣西北九十里接山西平陽府垣曲
 縣及澤州陽城縣界山有三重其狀如屋
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
 錐指傳曰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正義
 曰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内山陽縣西北恒山在常
 山上曲陽縣西北太行去恒山太逺恒山去碣石又
 逺故云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也渭案
 山陽今為河南懐慶府之修武縣其故城在縣西北
[214-9a]
 上曲陽今為直𨽻真定府定州之曲陽縣其故城在
 縣西地理志河内壄王縣西北有太行山山陽縣北
 有東太行山壄王今為河内縣其故城即今懐慶府
 治孔疏引山陽而遺壄王非也恒山北岳在今曲陽
 縣西北碣石見冀州海在碣石之東逾河為禹渡河
 則入海亦禹涉海也
 地理今釋太行山延袤千餘里起於河南懐慶府濟
 源縣迤而東北跨山西河南直𨽻界
[214-9b]
 胡氏渭曰太行列子作太形則行讀如字亦可故陸
 氏兼存之太行一名五行山淮南子武王欲築宫於
 五行之山髙誘注云太行山也河圖括地象曰太行
 天下之脊漢志以在壄王者為太行而在山陽者為
 東太行其太行之支峰乎又案金史地理志云濟源
 縣有太行山以沁水為界西為王屋東為太行則此
 山實起於濟源葢自河南懐慶府入山西澤州迤而
 東北跨陵川壺闗平順潞城黎城武鄉遼州和順平
[214-10a]
 定樂平以及河南之輝縣武安直𨽻之井陘獲鹿諸
 州縣界中皆有太行山延袤千餘里焉林少頴曰太
 行在今懐州之北連亘數州為河北脊以接恒岳程
 子謂太行千里片石衆山皆石上起爾朱子語録曰
 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黨在山
 脊最髙處過河便見太行在半天如黒雲然 舜典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岳傳云北岳恒山周禮正
 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注云在上曲陽爾雅恒山
[214-10b]
 為北嶽管子曰恒山北臨代南俯趙漢書恒山北岳
 在常山郡上曲陽縣西北有祠并州山張晏曰恒山
 在西避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大同府渾源州南二
 十里亦有恒山水經注云崞縣南面元嶽即此山也
 州本漢雁門郡/繁峙崞二縣古北岳恒山歴代史志皆云在上曲
 陽並無異論自宋世以恒山没於遼從曲陽望祀之
 因廢曲陽之恒山而指此為禹迹近志謂與在曲陽
 西北者實一山然州距大茂約三百餘里雖或峰巒
[214-11a]
 相接未可强合為一也北岳在曲陽又何疑焉閻百
 詩云後之建都于燕者以為曲陽在南渾源少北於
 方位宜余案孔氏詩崧髙疏曰若必據所都以定方
 位則五岳之名無代不改何則軒居上谷處恒山之
 西舜居蒲阪在華隂之北豈當據已所在改岳祠乎
 此名儒之言也金世宗大定間或言今既都燕當别
 議五岳名不得仍前代太常卿范洪輒援崧髙疏數
 語以對事遂寢明𢎞治六年兵部尚書馬文升建言
[214-11b]
 北岳當改祠渾源下禮部議侍郎倪岳持不可乃止
 修渾源州舊廟而祭祀仍在曲陽神宗十六年大同
 巡撫胡來貢疏請改北岳沈文端鯉為宗伯覆疏詳
 駁議者口塞
西傾朱圉鳥䑕至于太華
 錐指傳曰西傾朱圉鳥䑕三者雍州之南山至于太
 華相首尾而東正義曰地理志云朱圉在天水冀縣
 南鳥䑕東望太華大逺故傳云相首尾而東也曽氏
[214-12a]
 曰岍與西傾皆北條山故西傾不言導其文蒙於導
 岍渭案今鞏昌府伏羌縣南有冀縣故城即漢縣也
 西傾鳥䑕太華並見前西傾在鳥䑕之西南鳥䑕渭
 水所出朱圉太華皆在渭水之南
 地理今釋朱圉山在今陜西鞏昌府伏羌縣西南三
 十里
熊耳外方桐栢至于陪尾
 錐指傳曰四山相連東南在豫州界正義曰地理志
[214-12b]
 云熊耳山在𢎞農盧氏縣東嵩髙山在頴川崈髙縣
 古文以為外方桐栢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横尾山
 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古文以為陪尾是四山接華山
 而相連東南皆在豫州界也朱氏鶴齡曰凡言至于
 者以相去之逺也太華去鳥䑕逺故曰至于則陪尾
 亦應逺觀經文導淮自桐栢東㑹于泗沂其為徐州
 之陪尾明矣渭案盧氏今屬河南府崈髙今為登封
 縣地平氏今為南陽府桐栢縣其故城在縣西北四
[214-13a]
 十里安陸今屬湖廣徳安府泗水今屬山東兖州府
 本漢魯國卞縣陪尾山在縣東也
 地理今釋熊耳山在今河南府盧氏縣西南五十里
 接陜西西安府商州晉上/洛縣界熊耳雖有東西異名其
 實一山故郭璞云在上洛班固云在盧氏蔡傳以班
 固為非非也外方今中嶽嵩山在河南河南府登封
 縣北十里西接洛陽縣北接鞏縣東接開封府宻縣
 界綿亘一百五十里桐栢山在今河南南陽府桐栢
[214-13b]
 縣東一里東南接湖廣徳安府隨州西接襄陽府襄
 陽縣界陪尾山在今山東兖州府泗水縣東五十里
 案孔傳云淮出桐栢經陪尾今徳安府安陸縣北有
 横山漢志所謂横尾山古文以為陪尾者也淮水不
 經此山下吴澄書纂言曰唐志泗水縣有陪尾山泗
 水出焉葢此是也以横尾為陪尾者非是
 胡氏渭曰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登禮嵩髙置奉邑
 名曰崇髙地理志頴川崈髙縣武帝置以奉太室山
[214-14a]
 是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崈髙為外方山
 也左傳昭四年司馬侯曰四嶽三塗陽城太室太室
 即嵩髙也於四嶽外别言之亦可見嵩髙時不為嶽
 矣爾雅嵩髙為中嶽葢後人所附益耳後漢書熹平
 五年復崈髙為嵩髙韋昭曰嵩髙有太室少室之山
 山有石室故名戴延之西征記曰東曰太室西曰少
 室相去十五里嵩髙其總名也元和志云嵩髙山在
 告成縣西北二十三里唐改陽城縣曰告成其故城/在今登封縣東南四十里
[214-14b]
 登封縣北八里髙二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
 告成縣西北五十里登封縣西十里髙六十里周三
 十里渭案古時皆指嵩髙為太室而韋昭戴延之則
 兼二室並稱然前賢題咏猶以太室稱嵩山而少室
 則仍其本名故有嵩少之目其山東跨宻縣西跨洛
 陽北跨鞏縣綿亘百五十里太室中為峻極峰左右
 列峰各十二凡二十四少室峰三十六先儒皆以嵩
 髙為外方金吉甫曰嵩髙世名中嶽安得與江夏内
[214-15a]
 方相為内外哉據唐志陸渾山一名方山葢古外方
 云此説非是嵩髙當禹時未為中嶽即為中嶽而仍
 名外方與東岱西華南衡北恒一例理無可疑且陸
 渾方山亦何以知其為外方乎 詩大雅崧髙維嶽
 峻極于天兼五嶽言之爾雅釋山曰山大而髙崧郭
 璞注云今中嶽嵩髙山葢依此名邢昺疏云李巡曰
 髙大曰崧此則山髙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嶽今之
 中嶽名嵩髙或取此文以立名乎無正文故云葢以
[214-15b]
 疑之是亦不以詩之崧髙為中嶽也自劉熈釋名云
 嵩字或為崧則二字通作一字世遂以降神生甫專
 歸之中嶽文士錯解貽誤至今間有能正之者反以
 為非也
導嶓冡至於荆山
 錐指傳曰漾水出嶓冡在梁州經荆山荆山在荆州
 正義曰梁州云岷嶓既藝是嶓冡在梁州也渭案後
 魏地形志華陽郡嶓冡縣有嶓冡山漢水出焉唐六
[214-16a]
 典山南道名山曰嶓冡嶓冡縣故城在今陜西漢中
 府沔縣西南四十里西南接寜羌州界山今在州北
 九十里荆山在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西通典云南
 漳漢臨沮地有荆山也 嶓冡山孔傳不言所在之
 郡縣而正義引地理志以實之曰隴西郡西縣嶓冡
 山西漢水所出夫此水即嘉陵水之上源非禹貢之
 所謂嶓冡導漾東流為漢者也而班固以西縣之嶓
 冡為禹貢之嶓冡謬矣自是以後言嶓冡者率依班
[214-16b]
 氏如張衡西京賦云終南太一連岡乎嶓冡潘岳西
 征賦云面終南而背雲陽跨平原而連嶓冡玩其辭
 意皆主隴西而言司馬彪郡國志亦云漢陽郡西縣
 有嶓冡山無異議也自後魏正始中析沔陽地置嶓
 冡縣以表其山而名始著酈道元卒於孝昌二年上
 距正始置縣之時凡二十餘嵗本朝典故生所親見
 而注水經不言豈事在成書之後不及追改抑亦因
 其晚出而疑之乎然漾水注引漢中記曰嶓冡以東
[214-17a]
 水皆東流嶓冡以西水皆西流故俗以嶓冡為分水
 嶺作者亦似知班志之謬而以禹貢嶓冡為當在漢
 中也者不然於漢中記奚為詳及隴西之山邪由此
 觀之則魏收以前已有知嶓冡在漢中者不待地形
 志出而後知也頴達豈未之考乎然班志雖以西縣
 嶓冡為禹貢之山而養水則自繫氐道之下不言出
 某山養與漾通/或作瀁自水經云漾水出氐道縣嶓冡山而
 氐道亦有嶓冡矣常璩華陽國志云東源出武都氐
[214-17b]
 道縣漾山為漾水而氐道之嶓冡且有漾山之目矣
 郭璞注山海經云嶓冡今在武都氐道縣南酈道元
 注水經云東西兩源俱出嶓冡而同為漢水則似一
 山跨二縣之境而在西縣者為西源在氐道者為東
 源矣輾轉迷惑愈久愈譌説經者不能出其窠臼而
 禹貢之嶓冡幾不可問矣西縣故城在今秦州西南
 氐道今不知所在葢自晉永嘉之亂隴西没於氐羌
 郡縣荒廢常璩郭璞皆云氐道屬武都而晉志武都
[214-18a]
 郡無之則此縣之不可考久矣要之二縣在隴西皆
 古雍州域也而禹貢嶓冡乃梁州之山不應闌入雍
 域故唯魏收所言為得其實秦州之嶓冡與寜羌之/嶓冡南北相距五六百
 里/
 地理今釋荆山在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西少北八
 十里昭四年左傳荆山九州之險指此
内方至於大别
 錐指傳曰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漢所經正義曰
[214-18b]
 地理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古文以為内方
 山也地理志無大别鄭𤣥云大别在廬江安豐縣杜
 預解春秋云大别闕不知何處或曰大别在安豐縣
 西南左傳云吴既與楚夾漢然後楚乃濟漢而陳自
 小别至於大别然則二别近漢之名無縁得在安豐
 如預所言雖不知其處要與内方相接漢水所經必
 在荆州界也蘇氏曰二别山皆在漢上蔡氏曰内方
 在今荆門軍長林縣大别在今漢陽軍漢陽縣渭案
[214-19a]
 地理志六安國安豐縣下云禹貢大别山在西南鄭
 杜説所自出正義謂志無大别何也安豐後漢屬廬
 江郡其故城在今江南廬州府霍丘縣西北竟陵故
 城在今湖廣安陸府鍾祥縣南長林故城在今荆門
 州東漢陽縣即今漢陽府治大别山在其東北水經
 注所謂翼際山也 左傳定四年自小别至于大别
 杜預云禹貢漢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則此二别在江
 夏界水經注云江水東經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元和
[214-19b]
 志魯山一名大别山
 地理今釋内方山在今湖廣安陸府鍾祥縣西周迴
 百餘里接荆門州界大别山一名魯山在今湖廣漢
 陽府漢陽縣東北半里漢水西岸
岷山之陽至於衡山
 錐指傳曰岷山江所出在梁州正義曰梁州云岷嶓
 既藝是岷山在梁州也地理志云衡山在長沙湘南
 縣東南曽氏曰岷嶓皆南條山故岷山不言導其文
[214-20a]
 蒙於導嶓冡也吴氏曰蜀以西近江源者皆為岷山
 連峰接岫青城天彭諸山之所環繞皆岷也岷山之
 陽其山非一衡山南岳也在衡州衡陽縣北七十里
 南一峰曰岣嶁山自縣西北以至湘南縣東南皆衡
 山也渭案岷山地理志云在蜀郡湔氐道徼外湔氐
 道今為四川松潘衞山在衞西北衡山縣本漢湘南
 縣今屬湖廣衡州府唐志衡山縣有南岳祠元和志
 云岳廟在縣西三十里衡陽今府治也 古今言岷
[214-20b]
 山者凡四處一在今四川松潘衞衞東南去布政司
 七百六十里史記作汶山封禪書云自華以西名山
 七有瀆山蜀之汶山也漢書地理志云岷山在湔氐
 道西徼外江水所出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
 出其腹華陽國志云岷山一名沃焦山其跗曰羊膊
 江水所出任豫益州記云大江泉源始發羊膊嶺下
 東南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歴天彭闕水經注云岷
 山在蜀郡氐道縣即瀆山也又謂汶阜山在徼外江
[214-21a]
 水所導隋志汶山在汶山郡左封縣唐悉州治東至/翼州一百九十
 里今疊溪營/西有廢翼州此皆謂在松潘者也一在今成都府之
 茂州州本冉駹國漢以其地置汶山郡治汶江縣晉
 改曰廣陽隋又改曰汶山山海經注云岷山在廣陽
 縣水經注云汶水出汶江道徼外㟭山玉輪坂下元
 和志云汶山縣有汶山即岷山去青城山百里天色
 晴明望見成都即隴山之南首張栻西岳碑云岷山
 在茂州列鵞村其跗曰羊膊也輿地廣記云岷山在
[214-21b]
 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王氏地理通釋云大渡
 河一名羊山江源出鐵豹嶺嶺即羊膊之異名也此
 皆謂在茂州者也一在成都府之灌縣縣本漢緜虒
 郫江原三縣地周武帝分江原置青城縣因山為名
 元和志云青城山在蜀州青城縣西北三十二里杜
 光庭成都記云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絶灌縣青城
 山乃其第一峰也縣志云汶山在縣北三十里葢即
 青城矣一在今陜西岷州衞衞本漢隴西郡地西魏
[214-22a]
 置溢樂縣今衞治即其故城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
 溢樂縣南連綿至蜀幾二千里皆名岷山元和志云
 山在溢樂縣南一里此皆謂在岷州衞者也然則岷
 山最大志家各就其所在言之陸游曰自蜀郡之西
 大山廣谷谽谺起伏西南走蠻箐中皆岷山也薛季
 宣曰今自岷洮松疊以南其大山峻嶺班班可考者
 皆岷山之隨地立名者耳此説是也觀漢志云山在
 徼外則固不可以湔氐一縣限之矣大抵岷山北起
[214-22b]
 於溢樂實跨古雍州之境而南則訖於青城綿地千
 餘里與太行伯仲或專指在松潘亦非篤論然大江
 所出則必直氐道西徼外者也 舜典五月南巡守
 至於南岳傳云衡山也後漢志長沙郡湘南縣下云
 衡山在東南劉昭曰郭璞云山别名岣嶁湘中記云
 遥望衡山如陳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迺不復見水
 經注云湘水北逕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
 紫葢一名容峰此處恐有脱誤盛𢎞之荆州記云衡/山有三峰一名紫葢一名石囷一名
[214-23a]
 芙/蓉容峰最為竦傑自逺望之蒼蒼隠天故羅含云望
 若陳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醴泉流
 其右山經謂之岣嶁山為南嶽也山下有舜廟南有
 祝融冡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七百
 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
 山上有飛泉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矣徐
 靈期南岳記云南岳周迴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
 足嶽麓在長沙故唐志/潭州湘潭縣有衡山長沙記云衡山軒翔聳拔九
[214-23b]
 千餘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葢石
 廪天柱祝融祝融為最髙韓退之曰五岳於中州衡
 山最逺南方之山巍然髙而大者以百數獨衡為宗
 顧遴遊衡山記云登祝融之顛俯視四極蒼然一色
 山川雜陳瑣細莫辨風自逺來其力甚勁侯與地下
 絶殊比曉觀日出海體象洞見近若疆中東餘游氛
 浩漫無際
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214-24a]
 錐指傳曰敷淺原一名傅陽山在揚州豫章界正義
 曰地理志豫章歴陵縣有傅陽山古文以為敷淺原
 渭案漢志傅易山傅讀曰敷今注疏本作博字之誤
 也晁以道云饒州鄱陽縣界中有歴陵故縣及傅陽
 山其説葢近是 通典云江州潯陽縣有蒲塘驛即
 漢歴陵縣也驛前有敷淺原原西數十里有敷陽山
 渭案唐武徳八年於潯陽縣置蒲塘驛後改為塲五
 代時楊吴升為徳安縣今治故驛也杜佑以驛為漢
[214-24b]
 歴陵縣不知何據豈因王莽改歴陵曰蒲亭而遂以
 蒲塘附㑹邪黄子鴻深疑之嘗為之辨曰漢志豫章
 郡領歴陵縣晉志歴陵與餘汗鄡陽俱割屬鄱陽郡
 而柴桑則屬武昌郡不應歴陵反出柴桑之西也因
 謂晁氏云歴陵在鄱陽者為是且曰吴志歴陵有石
 印山即今饒州府之鄱陽山亦歴陵在鄱陽之一證
 也今案鄱陽山在府治鄱陽縣西北一百五十里鄱
 陽湖中亦名石印山鄱陽縣故城在今府城東六十
[214-25a]
 三里三國吴至隋皆為鄱陽郡治唐移於今所然則
 府城西當即為故歴陵地敷淺原葢在鄱湖之西落
 星之畔也説文原髙平之野人所登原固有山體故
 謂之傅陽山猶彊梁原亦稱華原山杜氏析山與原
 為二處非也 朱子九江彭蠡辨曰今之所謂敷淺
 原者為山甚小而庳不足以有所表見而其全體正
 脈遂起而為廬阜則甚髙且大以盡乎大江彭蠡之
 交而所以識夫衡山東過一支之所極者唯是乃為
[214-25b]
 宜耳又答程泰之書曰詳經文敷淺原是衡山東北
 一支盡處意即今廬山若如晁氏説以為江入海處
 所過之水又非特京口而已是其意以廬阜為敷淺
 原也然此山髙峻似不可名之曰原金吉甫云敷古
 文作傅傅陽山在廬阜之西南則是敷淺原之陽也
 葢廬山雖髙而其中原田連亘人民奠居所以有敷
 淺原之名是亦善解矣然原田連亘要不過山中髙
 平之地耳若此者不一而足安得舉體而名之曰原
[214-26a]
 王耕野云敷淺原恐非廬山髙平曰原而又名敷淺
 則必平曠之地不為髙山可知近朱長孺亦曰傅陽
 山漢志得之古文可據也朱子疑庳小不足表識繹
 敷淺之名正不當求之髙大葢傅陽在古本髙平之
 地後人名之為山耳導江漢之山至大别敷淺原而
 即止者以江漢至此合流赴海不煩殫力隨刋況導
 水合舉源流可以互見豈必求之山脈盡處邪此説
 是也今案水經注引孫放廬山賦曰潯陽郡南有廬
[214-26b]
 山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是廬山下固有平原也
 山今跨徳化星子二縣之境南唐改尋陽縣曰徳化/今為九江府治宋升徳
 化之星子鎮為縣今為南康府治縣以落星石得名/水經注云廬山之南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餘步髙
 五丈今在城南五里湖中梁書王/僧辯破侯景于落星灣即此地星子舊以為漢鄡
 陽地然鄡陽故城在今鄱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鄱
 湖之東北則都昌為是星子似非其地竊疑星子地
 本歴陵而敷淺原即孫放所謂平敞之原乃廬山東
 南之麓瀕于彭蠡澤者葢柴桑故城在徳化縣南九
[214-27a]
 十里故蒲塘驛今為徳安縣在徳化縣西南一百五
 十里此必漢柴桑地西連武昌郡界故晉以柴桑屬
 焉而歴陵與鄡陽俱屬鄱陽郡歴陵在柴桑之東鄡
 陽之西則唯星子可以當之歴陵故治當在湖西今/星子縣地其境則跨湖
 而東宋元嘉初廢歴陵葢舉石印以東併入鄱/陽而其西則併入柴桑故星子鎮屬徳化耳廬山
 盤基廣大其陽必有平敞之原但曠衍無竒選勝者
 所不道而志家又因仍舊説不能詳考指言其狀耳
 以此求之庶不失朱子之意而又不即以髙山為平
[214-27b]
 原犯學者之所疑凖諸地望揆諸經㫖視晁氏為少
 優云
 地理今釋敷淺原蔡傳遵用師説指廬阜為敷淺原
 而復以無可考據為疑何也廬阜在今江西九江府
 徳化縣南山北𨽻南康府星子縣
    蕙田案敷淺原漢志以為豫章歴陵縣之傅
    陽山水經亦云在歴陵縣西南後世求歴陵
    者或于徳安或於鄱陽皆無定論獨朱子欲
[214-28a]
    以廬山當敷淺原蔡九峰書傳主徳安而兼
    存朱子之説葢疑而未決胡朏明錐指前後
    亦有兩説然當以後説為長葢以星子當歴
    陵既與漢志相合而孫放廬山賦亦云臨彭
    蠡之澤接平敞之原則敷淺原實當為匡廬
    之支隴朱子之説本非無據至徳安之傅淺
    原出於後人附㑹而鄱陽則又無山可以當
    之皆不足信
[214-28b]
導弱水至於合黎
 錐指傳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正義曰顧氏云地説
 書合黎山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為名也鄭𤣥亦以
 為山名地理志張掖郡刪丹縣桑欽以為導弱水自
 此西至酒泉合黎又居延縣有居延澤在東北古文
 以為流沙如志之言酒泉郡在張掖郡西居延屬張
 掖合黎在酒泉則流沙在合黎之東與此傳不合案
 經弱水西流水既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當如傳
[214-29a]
 文合黎在流沙之東不得在其西也蘇氏曰合黎山
 名易氏曰甘州即漢張掖郡弱水出刪丹縣南山下
 合黎山在張掖縣西北二百里俗名要塗山薛氏曰
 弱水出吐谷渾界窮石山自刪丹西至合黎山與張
 掖河合渭案導亦循行之謂與導菏澤之導異禹治
 水或躬親其事或遣官屬往治之及九州功畢其水
 之大而切於利害者有九禹舟行從源至委核其治
 否故謂之導非疏瀹決排之謂先儒皆以導為治夫
[214-29b]
 治河先積石治江先岷山有是理乎經㫖鬱而不明
 可歎也張掖郡今為甘州衞陜西行都司治酒泉郡
 今為肅州衞刪丹縣即今山丹衞居延故城在甘州
 衞東北塞外其澤曰居延海弱水正流出合黎峽口
 而東北注之非經所謂流沙也
 地理今釋合黎山亦名要塗山在今陜西甘州衞西
 北四十里緜延而西接髙臺鎮彛二所界
餘波入於流沙
[214-30a]
 錐指傳曰弱水餘波西溢入流沙顔氏曰流沙在燉
 煌西林氏曰弱水溢其餘波以被於流沙猶導菏澤
 被孟豬也薛氏曰流沙大磧也在沙州西八十里其
 沙隨風流行故名陳氏曰弱水之正者入合黎其餘
 則入于流沙也金氏曰大抵西北之地多是沙磧史
 書所謂河沙諸國佛書所謂沙界恒河沙是也沙則
 水滲而下如沙州以西山北之地即連流沙弱水滲
 其下也鄭氏曉曰弱水正派至於合黎過此無事疏
[214-30b]
 鑿矣其餘波入于流沙聴其流衍耳志合黎見其經
 流有所歸志流沙見其支流有所洩渭案弱水入流
 沙而謂之餘波葢時遇衍溢則分泄於流沙不常入
 也其正流自合黎山峽口東北入居延澤故此云餘
 波
 地理今釋流沙在今陜西嘉峪闗外索科鄂模即居/延澤
 漢志古文/以為流沙以北東至賀蘭山西至廢沙州界幾南北
 千餘里東西數百里其沙隨風流行隨處有之
[214-31a]
導黒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錐指林氏曰三危距南海凡數千里禹導黒水至三
 危即得其故道遂從此以達南海葢其間數千里不
 加人功修治故經載此水至於三危即曰入於南海
 也薛氏曰黒水至沙州燉煌縣經三危山流出徼外
 書謂南流入海其當時之所見邪夏之西境極於流
 沙而知黒水之所歸則當時即叙之戎大略為可知
 也渭案黒水三危並見雍州梁之黒水别是一川非
[214-31b]
 界雍之西者黒水自三危以北杜氏謂今已堙涸自
 三危以南則水行徼外不可得詳亦莫知其從何處
 入南海也南海自揭陽以西至象林皆是經所謂海
 盡東海也唯黒水所入為南海故言南以别之
 地理今釋三危山在大河南今陜西岷州衞塞外古
 疊州西西蕃界中雲南麗江府北河圖括地象云三
 危在鳥䑕西南與汶山相接黒水出其南鄭元云南
 當岷則在積石西南是也案今雲南大理府雲龍州/西有三崇山一名三危瀾
[214-32a]
 滄江經其麓有黒水祠或以為即古三/危也然其地太南似未為的姑存備考 導川黒水
 即今雲南之瀾滄江其源發於西蕃諾莫渾五巴什
 山分支之西曰阿克必拉南流至你那山入雲南界
 東岐一支為漾備江即程大昌所/謂葉榆河東南流分注大理
 府之西洱海經流入順寜府境其正支南行絶雲龍
 江而東南至雲州屬順/寜府北之分水嶺仍與漾備江合
 又南流至阿瓦國入南海 案金沙瀾滄一為梁州
 之黒水一為導川之黒水然皆非四大水之黒水也
[214-32b]
 昔人謂蕃名山川皆以形色西南夷地水色多黒故
 悉蒙黒名如打沖金沙瀾滄俱得稱黒水也而真黒
 水之源去瀾滄之西三百餘里蕃名哈拉烏蘇色禽
 經䝉蕃怒彛猓猓界由緬甸入南海即佛書所謂黒
 水出阿耨達山即大崑崙山在/今達賴喇嘛界東是也禹迹之所不
 至葢中國在阿耨達之東故名震旦所入大水唯黄
 河一支可見黒水出阿耨達之東實在中國之西南
 未嘗流入内地故從古無人知其源委也 黒水之
[214-33a]
 辨諸家紛如今考地圖禹貢之黒水有三正不必强
 合水經注所謂黒水出張掖雞山今甘/州至於燉煌今/廢
 沙/州此雍州之黒水也漢書地理志犍為郡縣南廣注
 云汾闗山符黒水所出南廣今/南溪縣北至僰道入江今叙/州府
 唐樊綽亦以麗江為古黒水云羅些城北有三危山
 羅些城在今/麗江府北境其水從山南行上出吐蕃界薛季宣謂
 瀘水為黒水今打/沖河引酈道元説黒水亦曰瀘水即若
 水出姚州徼外吐蕃界中山海經黒水之間有若水
[214-33b]
 是也以麗江之説為非不知打沖河至大姚縣即合
 金沙江㑹流入岷江薛氏之説原與漢志相合此梁
 州之黒水也宋程大昌以瀾滄江為黒水李元陽黒
 水辨亦云隴蜀無入南海之水唯滇之瀾滄足以當
 之而元史載勸農官張立道使交趾並黒水以至其
 國吴任臣山海經注亦以瀾滄為古黒水此導川之
 黒水也葢雍州之黒水其源在黄河之北梁州及導
 川之黒水其源皆在黄河之南有截然不相紊者第
[214-34a]
 以張掖燉煌尚在内地可以尋源而求而推其委而
 不得遂託為越河伏流之説夫崑崙為地軸其山根
 連延起頓包河南接秦隴直達長安為南山黒水自
 燉煌而南縱可越大河之伏流其不能越河以南之
 南山也明矣若狃于雍州三危既宅之説此是言雍
 州分域以内今終南鳥䑕皆在河之南而三危更在
 鳥䑕之南書疏鄭康成引地記云三危在鳥䑕之西/南當岷山要知禹貢導川之三危必在河
 之南非竄三/苗之三危也其與雍州之黒水又何涉邪然主瀘水
[214-34b]
 麗江瀾滄之説者亦皆以意度未能確指水之分合
 不知瀘水麗江源異而流同麗江瀾滄源近而流别
 分合言之梁州之黒水有兩支而與導川之黒水實
 出一地也而古未有及之者葢以二水僻在蕃界隔
 蔽南山阻奥從古未通中國即魏之法顯唐之𤣥奘
 元世祖之南征邱處機之西遊皆繞出崑崙以外歴
 西域諸國至於滇南總未嘗經其地但從入中國之
 支流以古今分域配之料約為某水某水而已今海
[214-35a]
 内一統西南徼外咸入版圖爰遣使臣徧歴其地究
 源討委寫圖以誌支派經絡瞭如指掌諸家浮説有
 折衷矣
 李氏紱黒水攷禹貢之水不趨東海者二弱水西行
 而黒水入南海也程氏論黒水三條未能得黒水之
 實其駁隋志扶州黒水是矣扶州黒水既合白水注
 嘉陵江以入岷江與禹貢入南海之文全異自不得
 指為禹貢之黒水也其駁孔氏頴達所引酈氏水經
[214-35b]
 注則實未審漢四郡之形勢與黄河經行之地孔氏
 之説雖有可駁而所駁之者未中其窽則孔固失矣
 而程亦未為得也水經謂黒水出張掖雞山南流至
 燉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程氏謂其説雖出許
 慎而道元増益以入南海句入南海乃禹貢本文増
 無害也杜佑誤合於南廣之符黒水則佑自失耳酈
 不失也孔氏疑黒水不能越黄河而南謂自積石以
 西河多伏流故得越河入南海程氏詆其巧而駁其
[214-36a]
 誤謂張掖者甘州而燉煌者沙州甘沙之水皆入積
 石河河流既東已非南向又河源出于闐南山之北
 是山岡麓東行南接秦隴直達長安幾近萬里何理
 可以越之而入南海至河之下流與甘沙對岸為秦
 河南地其大川為洮洮既北入於河縱有伏流不能
 逆行南上其説似辯而實非也考漢武所開四郡並
 在黄河之西惟武威為今凉州與黄河稍近由凉州
 西北行至甘州去黄河已一千四百餘里又西行四
[214-36b]
 百餘里為肅州則漢之酒泉也去黄河近二千里由
 肅州出嘉峪闗西北行千三百餘里而後至哈宻由
 哈宻西北行八百里而至吐魯番吐魯番西二百餘
 里為玉門闗又西二百餘里為陽闗考漢書燉煌郡
 所屬龍勒縣陽闗玉門闗在其地杜林以燉煌為古
 𤓰州地生美𤓰則舜竄三苗之地所謂與允姓之戎
 同居𤓰州者也𤓰州之西為沙州唐書稱沙州燉煌
 郡黒水所經之三危山在焉今方輿路程圖河源當
[214-37a]
 西十九度而陽闗當西二十六七度之間是黒水所
 經在河源崑崙西偏千六百里之逺距黄河東北行
 之道已二三千里若洮河在陜西内地則相距六七
 千里矣葢黒水在甘州發源時已與黄河下流相逺
 其流至三危則繞出河源崑崙之西河流已無庸度
 越況洮水與秦隴諸山又豈能限之也哉至謂甘沙
 之水並入積石河則甚不然沙州之水距黄河絶逺
 固無入黄河之理即甘肅之水亦無入黄河者攷古
[214-37b]
 地圖甘凉之間惟浩亹水由湟水入河今方輿圖所
 載惟凉州以南有大通河及莊浪河由苦水堡入於
 黄河而已若凉州以北則皆西北流無入黄河者况
 甘沙二州之水絶逺者哉古今山川異名固難求其
 必合然方隅形勢猶可尋也張掖雞山之水漢唐諸
 史俱無其名以今方輿路程圖攷之甘州惟有一大
 川名曰黒河發源於馬營墩堡山中西北行四百餘
 里至古城堡抱甘州城東北歴黒泉諸堡西北行六
[214-38a]
 百餘里至金塔寺堡出長城外北行四百里至都崑
 崙河又百餘里入於索科鄂謨鄂謨者池澤之名疑
 即舊圖所謂蒲昌海者其地在哈宻之南𤓰州之東
 甘州之水無大於此者既有黒河之名所歴又以黒
 泉名堡豈即許慎所謂雞山黒水者耶或疑其水既
 西北行又入於沙澤無入於南海之跡未敢遽指為
 禹貢之黒水然三危之山漢書唐書咸以為在燉煌
 燉煌為古𤓰州地三苗所居實生美𤓰今𤓰之美無
[214-38b]
 出哈宻右者葢哈宻即古𤓰州也其西有大鳴沙山
 至唐武徳二年始分為沙州而以燉煌為之屬縣三
 苗三危既在其地則舎甘州黒河别無所謂禹貢之
 黒水矣其水雖入於沙澤無南行之跡然甘肅𤓰州
 之地數千里皆沙也地稍低者即滙為澤而水入焉
 案舊輿圖西番之西大流沙之南湧出一澤名曰嘉
 河南流為潞江至永昌騰越境内稱為南金沙江由
 阿瓦緬甸入於南海其水盛大深黒人有稱為黒水
[214-39a]
 河者以今方輿路程圖考之則嘉湖即今西番大池
 名哈拉努爾色楞格者其水流為大川南行千九百
 里經鄂欺拉達巴罕名黒水江入怒彛境又南行六
 百里入雲南境經怒山之西更名怒江又南行八百
 里經永昌府西境更名潞江又南行三百里至潞江
 安撫司其地當騰越州正東三百餘里皆雲南内地
 土人稱為南金沙江自騰越西南行三百里入阿瓦
 界經緬甸凡千餘里入於南海若以甘州黒河為黒
[214-39b]
 水之源此黒水江為黒水之委則北起雍州之西北
 南盡梁州之西南其為二州之界可無遺憾而三危
 三苗俱在𤓰沙二州更無疑竇若疑甘州黒河既西
 北流其入沙之地當經度之四十一度而嘉湖當三
 十一二度中間相距近二千里入彼出此恐難確定
 然沇水逾河至溢為滎澤又出陶邱北東西相距六
 七百里其水無色可辨神禹尚能定其為沇水所溢
 況黒水與他水不同顔色深黒南北相望禹豈不能
[214-40a]
 確定其源流乎程氏大昌以葉榆水指為黒水謂榆
 葉漬水而黒固出臆揣數千里大川豈木葉所能黒
 滇池黒水祠去勞廣諸水甚逺考水經葉榆澤在漢
 益州郡葉榆縣經不韋縣入牂牁郡過交趾麋泠縣
 入海自源竟委無一字及於黒水似難慿信不韋為
 古哀牢國以今方輿路程圖考之葢即所謂瀾滄江
 也其水發源西番阿克必拉疑即古之勞水南行千
 六百里始名瀾滄江迤蒙番東境又南行千里入雲
[214-40b]
 南小甸又南行八百里經永昌府西境則哀牢山在
 焉又南行千六百里經永順威逺二府至車里宣慰
 司名九龍江入阿瓦老撾二國境入於南海其水源
 委甚長似足以當黒水然自發源以至雲南行三千
 餘里並無黒水之名至西洱河來㑹洱河之源始稱
 黒水其源近出雲南與雍州絶逺中隔岷峨諸山亦
 無與甘州黒水相通之理必非禹貢之黒水程氏乃
 以為足界兩州誤亦甚矣程氏又謂葉榆在蜀正西
[214-41a]
 東北距宕昌不逺宕昌即三苗種類以為與三危之
 叙三苗相應則其誤尤甚夫三危之在燉煌三苗之
 在𤓰州自古訖今别無異説燉煌𤓰州在雍州西北
 宕昌在雍州西南相去二千餘里妄指宕昌以為三
 苗又用三苗以影附三危豈有當哉禹貢謂黒水西
 河惟雍州西河者龍門之河以其在冀州之西也然
 西河僅足界雍州東面若以葉榆瀾滄為黒水逺在
 雍州西南境外是雍州西北南三面俱無疆界必不
[214-41b]
 然矣如以絶無黒水之名之瀾滄江為足以當黒水
 又不如徑指潞江為黒水其源流既與瀾滄相等又
 實有黒水江之名尚略有依據也
         右禹貢隨山濬川
 
 
 
 五禮通考巻二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