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211-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一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七十四
   體國經野
    蕙田案周禮六官之職皆冠以辨方正位體國
    經野而夏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
    地著其疆域山藪川浸人民畜牧之事最詳朱
[211-1b]
    子儀禮經傳王朝禮有制國建侯二篇葢亦為
    國以禮之一鉅典也苐古今沿革既多載籍浩衍
    虞書九共先儒以為九邱其篇軼矣今虞書禹
    貢周禮及史記河渠書班史地理志而下列代史
    志以及桑氏欽水經杜氏佑通典元和郡國志寰
    宇記鄭氏穛通志馬氏端臨通考王氏應麟通釋
    下至各省府州縣志書並遊覽記載之語不可勝
    數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近代為專家之學者有
[211-2a]
    胡氏渭閻氏若璩黄氏儀研精地理於經皆
    有著述其功賢於曩哲今為舉其要領自虞
    十二州夏禹貢商九有周職方春秋三傳凡
    地之見於經者集諸賢之説略為箋疏以通
    古今之郵而禹貢以山川定疆界為萬世不
    可易之書其中如九河三江九江黒水等論
    議紛如有闗經義而導河一節尤為列代治
    河之祖特詳著之秦漢而下史志無缺苐摘
[211-2b]
    其統要以見於後云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
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 疏
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知禹治水之/後也以境界太逺始别置之周禮職方氏九州之名有
幽并無徐梁幽并山川於禹貢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之域為之也爾雅釋地燕曰幽州齊曰營州齊即青州
之地知分青州為之於此居攝之時始置十有二州葢/終舜之世常然宣三年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徳也貢金
九牧則禹登王位還置/九州其名葢如禹貢
 朱子曰舜攝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廣分冀東
[211-3a]
 恒山之地為并州恒山在今直𨽻真定府定州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并州直𨽻真定
 保定府山西太/原大同府境是又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醫無閭/山在盛
 京廣寜縣西五里幽州今直𨽻/順天永平府及遼東之廣寜又分青州東北遼東
 之地為營州遼東地在遼水東也營/州即遼東定遼等衞
 胡氏渭曰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
 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正義云
 以境界太逺始别置之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
 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逺分燕置幽州
[211-3b]
 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見史記/集解鄭康成曰舜以
 青州越海分齊為營冀州南北太逺分衞為并燕以
 北為幽金氏通鑑前編曰九州之來舊矣而冀為其
 北自陶唐都冀其聲名文教自冀四達冀之北土所
 及固廣矣及水土既平人民加聚於是分冀州自衞
 水以北為并州醫無閭之地為幽州碣石以東接青
 州之北為營州是為十二州焉考詩書傳記所紀其
 後復為九州葢九州為正而幽并營不過分統青冀
[211-4a]
 之故地是以殷之制分并為幽合青為營分梁以入
 于雍荆周之制合梁為雍合徐為青而并與幽冀復
 三焉略見爾雅詳見職方氏所記職方幽州其山鎮
 曰醫無閭其川河泲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其川虖池
 嘔夷然則營州其山碣石其川遼水與渭案虖池即
 衞水嘔夷即恒水也康成云分衞為并殊不分明通
 典指為衞水以北而金氏因之復舉恒山虖池以證
 尤確若以為康叔所封之衞則并冀當以衡漳為界
[211-4b]
 而冀域北盡於平陽無是理也
 又曰日知録曰幽并營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
 北至塞外之地并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寜之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
 詳然而益稷之書謂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
 之間并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衞志言冀州/以南歴洪水之變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并
 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嵗無寜居曠土萬里或/其説之有所本也劉三吾書傳謂因髙山大川以為
 限之意葢幽并營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攷渭嘗與閻百詩論及此事百詩曰寜人著書言幽
 在今桑乾河以北至山後諸州并在今石嶺闗以北/至豐勝二州營在今遼東大寜並有塞外之地舜葢
[211-5a]
 至此始有先儒謂以冀青地廣而分者殆非予時同/客太原面質之曰此不過從肇者始也臆度耳其實
 周禮職方氏并州其澤藪曰昭余祁在今介休縣東/北二十二里俗名鄔城泊吾與君所共游歴者非石
 嶺闗以南乎且亦知先儒之釋經苦心處乎知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則以周并州鎮曰恒山故知分
 冀東北醫無間之地為幽州則以周幽州鎮曰醫無/閭故又知分青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則以爾雅釋
 地齊曰營州故也不然微周禮爾雅二書欲于禹九/州外枚舉舜三州之名且不可得況疆理所至哉鄭
 康成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營州晉地理志同然以/青之分而為營也不獨以地廣實以吏民艱于涉海
 故别置一州以避其險漢光武以遼東等郡屬青州/後還幽州與明嘉靖十三年改遼陽附順天鄉試者
 略同葢古今情形亦不相逺云今案恒山虖池嘔夷/皆并之山川而並載于禹貢安得謂其地非冀域自
[211-5b]
 此以北禹功所未及故醫無閭不書非以其山在外/國而略之也經紀揚州止于震澤豈可以會稽之山
 不載禹貢而謂浙江以南非揚域耶幽為冀之東北/境也明甚後漢書及杜氏通典皆以嵎夷地在漢樂
 浪元菟郡界而青州首書嵎夷既略則朝鮮句麗諸/國禹時實皆在青域況遼東渡海僅數百里乎堯遭
 洪水天下分絶謂冀之東北前閉而後通前距而後/服於理亦無礙但不可謂三州之地從古所未有至
 舜而始開耳且禹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自堯都以北/當有二千五百里之地三州非其固有冀北要荒二
 服将何所容哉先儒釋經未必皆是苟有確據/不妨改從若此之類則又不如仍舊之為安矣
    蕙田案漢地理志云黄帝旁行天下方制萬
    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帝王世紀云
[211-6a]
    冀兖青徐荆揚豫梁雍顓帝所建帝嚳受焉
    通典宗其説亦謂顓帝置九州其説不見於
    經然祭法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
    土能平九州則九州之名由來已久然刪書
    斷自唐虞故今以舜十二州為首至淮南墜
    形訓所稱天地之間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
    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土戎州曰滔土正西弇
    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
[211-6b]
    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隠土正東
    陽州曰申土周禮疏亦云自神農以上有大
    九州桂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以來徳不
    及逺惟於神州之内分為九州此與騶衍説
    中國名為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有裨海環之一區
    中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之
    説相似皆儒者所弗道今西洋人所繪坤輿
[211-7a]
    全圖凖南北極黄赤道度數渾圓之内海外
    之地正與淮南騶衍之義同莊子云存而不
    論可謂善於持論者矣
 地理通釋帝堯都世紀帝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
 是也堯山在焉郡縣志定州唐縣古唐侯國堯/初封於此今定州北有古唐城唐水
 在西北入唐河南有望都縣山即堯母慶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亘山北登
 堯山南望都山故名縣曰望都地理志堯山在唐縣/南張晏以堯山在唐東北望都北史記堯作游成陽
 正義濮州/雷澤縣是後又徙晉陽今太原縣是也於周在并州
[211-7b]
 之域通志今平定軍有/古晉陽城是其地及為天子都平陽於詩風為
 唐國武王子叔虞封焉季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
 有陶唐氏之遺民乎括地志今晉州所治平陽故城
 是也輿地廣記晉州臨汾縣本平陽隋改曰平陽河/水一名晉水韋昭云陶唐皆國名或 堯先居
 陶後居唐陶今廣濟軍定陶縣唐今中山府唐縣猶/有唐城存焉或曰唐城在絳州翼城西二里括地志
 定州唐縣堯後所封漢書音義唐今河東永安去晉/四百里即彘也詩譜曰唐帝堯舊都之地今曰太原
 晉陽堯始居此/後遷河東平陽書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正義堯都平/陽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通志曰自開闢/以來皆河南建都雖黄帝之都堯舜禹之都於今皆
[211-8a]
 為河北在昔皆為河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所以幽薊之邦冀并之壌皆為河南地周
 定王五年以後河道堙塞漸移南流至漢元/光三年徙從頓邱入渤海渤海今濵滄間也
 帝舜都史記舜耕歴山書帝初于歴山往于田郡國/志河東蒲坂有雷首山注縣
 南二十里有歴山舜所耕處括地志蒲州河中府河/東縣雷首山亦名歴山南有舜井又越州餘姚縣有
 歴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歴山舜井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媯州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歴山皆云舜所
 耕處未詳也南豐曽氏曰鄭康成釋歴山在河東世/之好事者因媯水出於雷首遷就附益謂歴山為雷
 首之别號不攷其實矣孟子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隂作什器在魯東門就時在衞耕歴山在齊皆
 東方之地合於孟子圖記謂齊之南山為/歴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歴城今濟南府漁雷澤括/地
[211-8b]
 志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鄭康成云在濟/隂地理志禹貢雷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墨子曰舜
 漁于濩澤通典澤州/陽城縣有濩澤水陶河濵皇甫謐曰濟隂定陶西/南陶邱亭是也今廣濟
 軍括地志陶城在蒲州河東縣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歴山不逺何必定陶作什器於
 夀邱夀邱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兖州曲阜/縣東北六里附寳生黄帝于夀邱就時於負
 夏孟子云遷於負夏/鄭康成云衞地堯典釐降二女于媯汭媯水名/在今河
 中府河東縣出厯山入河爾雅水北曰汭括地志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耆舊傳曰即舜媯汭水經注世
 本曰舜居饒内在漢中西城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通典金州西城縣有媯墟帝王世紀謂之姚墟
 世本曰饒汭古文尚書周語嬴内咅媯汭括地志又/云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會稽舊記云上虞
[211-9a]
 三十里有姚邱/即舜所生也嬪于虞括地志故虞城在陜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今
 平陸縣皇甫謐曰堯以二女妻舜封於虞今河東大/陽山西虞城是也舜居虞地以虞為氏郡國志大陽
 有吴山上有虞城括地志宋州虞城縣舜/後所封外紀本處虞之媯汭號曰有虞氏世紀舜所
 營都或言蒲坂即河東縣今河中府南二里河東縣/界蒲坂故城是也或言平
 陽今晉州城是也或言潘今上/谷媯州城是也外紀都蒲坂
          右虞十二州
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傳洪水汎濫禹/分布治九州之
土隨行山林斬木通道髙山五岳/大川四瀆定其差秩祀禮所視
[211-9b]
 蔡氏集傳敷分也分别土地以為九州也奠定也定
 髙山大川以别州境也
冀州
 錐指傳曰堯所都也正義曰史傳皆云堯都平陽五
 子之歌云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冀州堯所都也又
 曰兖州云濟河自東河以東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
 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東河之西西
 河之東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
[211-10a]
 地理今釋冀州今山西之太原平陽汾州潞安大同
 五府澤遼沁三州直𨽻之順天永平保定廣平順徳
 宣化六府及真定河間二府西北境大名府濬縣西
 境盛京之錦州府河南之懐慶衞輝彰徳三府其北
 直抵塞外隂山下之北東訖於大遼水也
 胡氏渭曰堯都平陽今山西平陽府臨汾縣西南平
 陽故城是也 冀西距河河自今塞外東受降城南
 而東至山西大同府廢東勝州界折而南經平虜衞
[211-10b]
 及太原府之河曲保徳興縣汾州府之臨縣永寜寜
 鄉石樓平陽府之永和大寜吉州鄉寜河津榮河臨
 晉蒲州是為西河與雍分界 冀南亦距河河自蒲
 州過雷首山折而東經芮城平陸垣曲及河南懐慶
 府之濟源孟縣温縣武陟衞輝府之獲嘉新鄉汲縣
 是為南河與豫分界 冀東亦以河與兖分界自周
 定王五年河徙之後禹河故道堙廢而冀兖之界難
 分今案漢志魏郡鄴縣下云故大河在東句/北入海
[211-11a]
 故大河者即王横所云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
 北去者也河自汲縣南東北流至黎陽縣西南出大
 伾上陽三山之間大伾山一名黎陽山今在濬縣東/南二里即賈譲所謂東山也枉人
 山一名善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陽三山即賈譲所謂西山也濬縣舊志云在
 縣西十里葢禹迹也河徙由縣東故/稱此為西河自此而北歴蕩
 隂安陽鄴縣斥邱東接内/黄魏縣至列人斥章之境左㑹衡
 漳經所謂北過降水也應劭曰斥章縣漳水出治北/入河杜佑曰漳水横流至肥
 鄉縣界入河斥章今曲周縣地肥鄉漢/列人縣地葢漳水由二縣境注於河也河自此東北
[211-11b]
 入海及定王時南徙則衡漳東出循河故道而下至
 東光縣西與大河合王莽時河益徙而南漳水遂專
 達於海葢禹河之故道也以今輿地言之濬縣屬直/𨽻大
 名/府湯隂安陽臨漳並屬河南/彰徳府成安肥鄉曲周並屬直/隷廣平
 府/平鄉廣宗鉅鹿並屬順/徳府南宫新河冀州並屬真/定府
 鹿屬保/定府深州衡水武邑武强並屬真/定府阜城獻縣交河
 滄州青縣静海天津並屬河/間府皆禹時冀東瀕河之地
 中流與兖分界王制謂之東河北播為九河其經流
[211-12a]
 爾雅謂之徒駭又同為逆河東至碣石入海後世謂
 之渤海者也
    蕙田案冀之東西南皆距河與雍豫兖分界
    處胡氏考之詳矣若冀之東北與青分界及
    冀之北境則傳記俱無可考胡氏謂遼東為
    青域遼西為冀域而北當至隂山近是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錐指傳曰壺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從東循山治水
[211-12b]
 而西正義曰漢書地理志云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
 南梁山在左馮翊夏陽縣西北岐山在右扶風美陽
 縣西北然則壺口西至梁山梁山西至岐山從東而
 向西言之也
 地理今釋壺口今山西平陽府吉州西南七十里有
 壺口山黄河之水注其中如壺然案孔傳梁岐在雍
 州今陜西西安府韓城縣西北九十里之梁山鳯翔
 府岐山縣東北四十里之岐山也蔡傳疑雍州之山
[211-13a]
 不當載於冀州指今山西汾州府永寜州東北之吕
 梁山一名骨脊山者為梁山汾州府孝義縣西之狐
 岐山一名薛頡山者為岐山然二山去河甚逺不得
 謂河水所經曽&KR0776云壺口梁岐一役也其施功皆同
 時不可分言於二州故并言於冀州得此可釋蔡氏
 之疑
 胡氏渭曰吉州漢北屈韓城則夏陽岐山則美陽也
 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皆言龍門未闢吕梁未鑿河
[211-13b]
 出孟門之上龍門之上口為孟門在今吉州西西直
 陜西延安府之宜川縣其下口即今河津縣壺口山
 盡處近世亦謂之龍門者西與韓城之龍門相對上
 口至下口約一百六十餘里三子所稱吕梁山即禹
 貢之梁山也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公羊曰梁山河
 上山穀梁曰壅遏河三日不流水經河水南至龍門
 口注云昔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
 所謂龍門矣 冀州有三壺口一在吉州西南禹貢
[211-14a]
 之壺口也一為汾隂縣西南之平山平水所出亦名
 壺口山又名姑射山酈道元謬以為尚書之壺口一
 在長治縣東南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壺口杜
 注潞縣東有壺口闗潞縣即今潞城縣闗以山為名
 此二山皆非禹貢之壺口也雍州有二梁山一在韓
 城縣西北詩所云奕奕梁山也一在乾州西北西南
 接岐山縣界即孟子云太王居邠踰梁山者非禹貢
 之梁山也元和志誤以此/山為治梁之梁 壺口山漢志在北屈縣
[211-14b]
 東南括地志云在吉昌縣西南五十里吉昌今吉州
 也後魏延興四年於此置定陽郡及縣元和志云北
 屈故縣在定陽郡二十里正今州直北之地山當在
 其西南漢志云東南誤也梁山漢志在夏陽縣西北
 而諸志所言皆不同葢是山綿亘百里自今郃陽縣
 西北抵韓城縣西北之麻線嶺皆梁山然向南則益
 西而去河愈逺唯韓城西北之山首枕西河北連龍
 門當以是為禹鑿之跡耳
[211-15a]
    蕙田案胡氏考梁岐在雍州較蔡傳為優
    觀承案治梁及岐仍以冀州之吕梁狐岐二
    山為是方序冀州不應越冀而攙入雍州之
    山也夫治水施功當自下流始則宜首事於
    兖因尊帝都故先冀而下文即次以兖可徵
    何得既尊帝都倐爾突入雍州上游吾恐下
    流未洩而上游之水忽來則帝都不將反為
    其壑乎則此亦統言壺口既載而吕梁狐岐
[211-15b]
    諸山亦經略而整理之不必専以治河為言
    也即專主治河亦不必專以河岸之山為事
    也即如其説梁山枕河而岐山在鳯翔則去
    河亦已逺矣何獨吕梁狐岐宜以逺河為嫌
    耶
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錐指傳曰髙平曰太原今以為郡名岳太岳在太原
 西南山南曰陽正義曰太原原之大者漢書以為郡
[211-16a]
 名即晉陽縣是也下文導山云壺口雷首至於太岳
 知此岳即太岳也地理志河東彘縣有霍太山周禮
 職方氏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即此太岳是也
 地理今釋太原即晉陽縣也今山西太原縣是東北
 去太原府治四十里蔡傳以為今河東路太原府者
 亦統同言之也岳陽太岳一名霍太山今為中鎮在
 山西平陽府霍州東三十里山周二百餘里南接岳
 陽趙城二縣北接靈石縣東接沁源縣界
[211-16b]
 胡氏渭曰岳陽就附近山南者言之則為今岳陽趙
 城二縣蔡氏主岳陽一縣固非然經之所指亦不止
 此二縣揚雄冀州牧箴曰岳陽是都則堯都平陽亦
 岳陽也且如華山之陽附近者為商州而山南之地
 非商州所可盡衡山之陽附近者為衡陽縣而荆之
 南界非此縣所可盡至若岷山之陽更不知其所届
 安得專指灌縣為岷陽哉夫岳陽亦猶是也直扺南
 河又何疑焉
[211-17a]
 閻氏若璩曰後至於太岳專指山言此至於岳陽陽
 字所包者廣葢既修太原二句直舉一千餘里用功
 而言也
    蕙田案岳陽胡氏閻氏之説是
覃懐底績至於衡漳
 錐指傳曰覃懐近河地名漳水横流入河從覃懐致
 功至横漳正義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懐縣在河之北
 葢覃懐二字共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衡即古横字
[211-17b]
 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漳在懐北五百餘里地理
 志清漳水出上黨沾縣濁漳水出長子縣東至鄴縣
 入清漳
 胡氏渭曰懐縣故城在今河南懐慶府武陟縣西衡
 漳一名降水其入河在今直𨽻廣平府肥鄉曲周二
 縣界經所謂北過降水者也 漢志鄴縣東有故大
 河北入海又廣平斥章縣注應劭曰漳水出治北入
 河通典云衡漳入河在肥鄉縣界葢河由鄴東而北
[211-18a]
 漳從鄴北横流至肥鄉斥章二縣界入河故酈氏以
 為禹貢之衡漳也以今輿地言之濁漳水出山西長
 子縣發鳩山縣在潞安府西/少南五十里東流經長治縣西又東
 北經屯留潞城襄垣黎城平順又東經河南林縣至
 渉縣東南清漳水注之清漳出山西樂平縣沾嶺縣/在
 太原府平定州東南五十/里縣西南有沾縣故城南流經和順遼州黎城又
 東經河南林縣至涉縣與濁漳合流東經安陽彰徳/府治
 臨漳在府東北/八十里又東北經直𨽻成安縣在廣平府西/南六十里
[211-18b]
 入肥鄉曲周二縣界肥鄉在府東南四十里/曲周在府東北四十里禹貢之
 漳降盡於此矣
 地理今釋覃懐今河南懐慶府地通典云懐州禹貢
 覃懐之地是也衡漳清漳水出今山西太原府樂平
 縣西南三十里沾嶺水經注所謂少山大龜谷也東
 南至河南彰徳府涉縣交漳口㑹濁漳水又東北流
 入直𨽻界至廣平縣分二支一支東行入衞河一支
 為經流東北行經山東邱縣界復分二支一支北行
[211-19a]
 入大陸澤一支為經流東北行經直𨽻清河阜城交
 河至青縣合衞河北流至天津西沽合桑乾諸水東
 行入海所謂老漳河也其一支入大陸者亦東北行
 至天津西沽合諸水入海所謂新漳河也濁漳水出
 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西五十里發鳩山亦東南流
 至交漳口㑹清漳
    觀承案衡漳有清濁二水濁漳出山西長子
    縣西五十里之發鳩山清漳出山西樂平縣
[211-19b]
    西南二十里之少山皆經潞安府入河南彰
    徳府至臨漳縣合流為交彰口由磁州入直
    𨽻境陸清獻畿輔地圖記謂漳河自磁州三
    臺口為二支一支東流入成安縣逕肥鄉抵
    曲周合滏陽河一支北流入邯鄲縣逕永年
    至曲周合滏陽河歴雞澤平鄉任縣隆平寜
    晉至冀州滙滹沱河康熈中漳河南徙惟滹
    滏滙流今成安故瀆土人稱古漳河而廣平
[211-20a]
    邱縣清河南宫武邑武强阜城交河皆有漳
    河舊瀆稱老漳河廣宗鉅鹿亦有漳河舊瀆
    稱小漳河大抵古漳河老漳河皆當日之經
    流而小漳河則其支流也又大名府有新舊
    二漳河皆自魏縣流入新漳又舊漳之支流
    也
    又案舊時漳河自臨漳縣東北入直𨽻廣平
    府境歴成安廣平肥鄉曲周雞澤還平鄉合
[211-20b]
    沙洺諸河過南河合灃河至任縣入大陸澤
    歴隆平寜晉新河南宫冀州衡水武邑武强
    阜城交河合滹沱河此其經流也其自臨漳
    縣東入直𨽻大名府境歴魏縣大名東北入
    山東東昌府境至館陶入衞河者其支流也
    今則經流幾絶支流日盛葢自黄河南徙漳
    行河之故道漳復南徙以支流為經流亦古
    今水道一大變更也
[211-21a]
    又案漳河水經注亦曰衡水今衡水縣古時
    為漳河下流以此得名下文導河云北過洚
    水水經注引地理志曰洚水發源屯留下亂
    章津是乃與章俱得通稱方輿紀要冀州有
    洚河枯瀆又漳水至寜晉縣歴南宫冀州衡
    水武邑武强又名胡盧河又新河縣長蘆水
    即漳河支流也武强縣有夾河洚水别名也
    括地志濁漳水亦名柳河歐陽忞曰漳河過
[211-21b]
    魏縣亦謂之魏水畿輔地圖記謂衞水為直
    𨽻諸河之綱直𨽻西南諸水莫大於漳與滹
    沱而皆入衞錐指謂永濟渠即古之清河漢
    志之國水水經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頭遏
    淇水為白溝一名白渠隋導為永濟渠一名
    御河今稱衞河者也水經注清河即淇河口
    也葢互受通稱耳又云白溝又東北漳水注
    之謂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溝淇河咸得通
[211-22a]
    稱也方輿紀要御河源出河南輝縣西北七
    里之蘇門山過衞輝府東北入直𨽻大名府
    濬縣境謂之白溝亦曰通濟渠一名永濟渠
    即隋大業中所開淇衞諸水之下流也亦曰
    御河又曰清河寰宇記衞河淇水合流亦曰
    黎水又曰濬水今全漳皆入衞至山東臨清
    州合㑹通河東北入於海
恒衞既從大陸既作
[211-22b]
 錐指傳曰二水已治從其故道大陸之地已可耕作
 正義曰地理志云恒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東入滱水
 衞水出常山靈夀縣東入滹沱大陸在鉅鹿縣北釋
 地十藪云晉有大陸孫炎等皆云今鉅鹿縣廣阿澤
 也
 胡氏渭曰上曲陽今為曲陽縣屬直𨽻真定府之定
 州其故城在縣西靈夀縣今屬真定府其故城在縣
 西北恒即滱水衛即滹沱也古今異名耳
[211-23a]
 地理今釋恒水一名長溪源出恒山自直𨽻真定府
 阜平縣龍泉闗北迤邐流經大𣲖山為大𣲖水亦曰
 沙水又東南至保定府祁州界合磁河入於唐水唐
 水即滱水也衞水今名雷溝河出真定府靈夀縣良
 同村南流至縣東南入滹沱河大陸一名廣阿澤跨
 今直𨽻保定府束鹿縣元和志大陸澤在/深州鹿城縣南順徳府鉅
 鹿縣元和志大鹿澤一名鉅鹿澤/在邢州鉅鹿縣西北五里真定府隆平縣通/典
 趙州昭慶縣有火陸澤元和志廣/阿澤在趙州昭慶縣東二十五里寜晉縣明一統志/寜晉縣有
[211-23b]
 葫蘆河即/大陸澤深州通典深州陸澤縣禹貢大陸澤在此/元和志深州陸澤縣南三里即大陸
 之/澤上承滹沱滏陽漳唐諸河水滙為巨浸又東北流
 為新漳河至大城縣為子牙河至天津衞入海漢書
 溝洫志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鉅鹿正在
 西山之下自是大河所經程大昌以為鉅鹿去河絶
 逺未嘗逕邢以行非也當從孫炎之説為是
 胡氏渭曰周禮職方氏并州山鎮曰恒山其川虖池
 嘔夷嘔夷即後世所謂&KR0740水也山海經曰髙是之山
[211-24a]
 &KR0740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漢志代郡靈邱縣下云&KR0740
 東至文安入大河文安屬勃海郡寰宇記云文/安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里過郡
 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禮記晉人將有事於河必
 先有事於惡池注云惡當為虖字誤也山海經曰大
 戯之山滹池之水出焉戰國䇿蘇秦説燕曰南有嘑
 沱易水漢志代郡鹵城縣下云虖沱河東至參合入
 虖沱别并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過郡六行千三
 百七十里參合當作參户葢傳寫者因郡有參合而/誤參合在漢㕍門郡平城縣東今大同府
[211-24b]
 陽和衞北鹵城與參合大山隔絶虖沱不得至其地/今河間府青縣南有參户故城應劭云平舒縣西南
 五十里有參户亭故縣也水經注漳水自成平縣南/又東北左㑹虖沱别河故瀆又東北合清河又東北
 逕章武故城西枝瀆出為穢水又東北逕參户亭分/為二瀆一水逕參户亭北又東北逕平舒縣注虖沱
 葢即漢志所謂東至參户入虖/沱别從河東至文安入海者也此即禹貢之恒衞也
 然禹主名山川曲陽以下之&KR0740本名恒靈夀以下之
 滹沱本名衞其出髙是泰戯者則恒衞之别源也自
 周以虖池嘔夷為并州之川其名著而恒衞之名遂
 隠於是冀州二大川以恒陽溪雷溝河數十里之原
[211-25a]
 委當之蔡氏因目恒衞為小水而經義不可通矣
 &KR0740水出代郡靈邱縣西北髙氏山即嘔夷之水也以
 今輿地言之渾源靈邱廣昌並屬山西/大同府曲陽屬直𨽻/真定府
 唐縣定州慶都祁州博野蠡縣髙陽安州新安並屬/保定
 府/任邱屬河/間府文安屬順/天府諸州縣界中皆古&KR0740水之所
 行也宋初猶未改自咸平中何承矩興塘濼以限契
 丹戎馬之足於是始引水歸北而文安之瀆遂空其
 後&KR0740水仍自蠡縣改流經肅寜河間雄縣任邱以至
[211-25b]
 文安而不復北行明時則又自雄縣改流入霸州保
 定界為玉帶河不復入文安矣此恒水下流變徙之
 大略也 滹沱大川也水經當自為一篇頃閲寰宇
 記鎮州真定縣蒲澤下引水經注云滹沱河水東逕
 常山城北又東南為蒲澤濟水有梁焉俗謂之蒲澤
 口又滋水下引水經云滋水又東至新市縣入滹沱
 河又深州饒陽縣枯白馬渠下引水經云滹沱河又
 東有白馬渠出焉又瀛州河間縣大浦淀下引水經
[211-26a]
 注云大浦下導陂溝競奔咸注滹沱是故人因決入
 之處謂之百道口此四條檢今本無之則似水經元
 有滹沱水篇宋初尚存而其後散逸滹沱原委不可
 得詳惜哉歐陽元補正水經序引崇文總目云酈注/四十卷亡其五葢涇洛滹沱等篇皆在此
 五卷之中今本仍為四十卷/則後人析之以充其數耳漢志代郡之鹵城常山
 郡之蒲吾靈夀南行唐新市信都國之信都河間國
 之弓髙樂成勃海郡之成平東光參户東平舒文安
 皆有滹沱河弓髙樂成參户又有滹沱别水而發源
[211-26b]
 經過之地未悉今據元和志所載以補水經之闕滹
 沱水出代州繁畤縣泰戯山一名武夫山在縣東南/九十里繁畤本漢葰人
 縣屬雁門郡漢末荒廢晉改置繁畤縣周省隋復置/葰音璅滹沱一名𣲖水許氏説文𣲖水出葰人縣戍
 夫山郭景純以為鹵城縣武夫山括地志以為/孤阜山寰宇記以為平山葢皆泰戯之别名也西南
 流逕唐林縣東縣東北至代州一百十里本漢廣武/縣隋為五臺崞二縣地今州西有廣
 武廢縣葢即/唐林縣界也又西南逕崞縣東縣東北至代州五十/里水去縣二百步
 又西南逕秀容縣東縣為忻州治水/去縣三十二里東轉逕定襄縣
 北縣西至忻州四十五里今治/即陽曲故城水去縣五里又東逕五臺縣西南
[211-27a]
 縣西北至代一百二十/里水去縣三十五里又東逕盂縣北縣西南至太/原府二百二
 十里水西自五臺縣/界流入南去縣百里又東南逕靈夀縣西南衞水注
 之縣東至恒州五十里水去縣二十里縣志云衞水/在縣東十里俗名雷溝河源出縣東北十四里良
 同村南流至縣/東南合滹沱河又東南逕真定縣北縣為恒州治/水去縣一里
 東南逕九門縣西縣西至恒州三十里水去縣四十/九里今藁城縣西北二十五里有
 九門/城又東南逕藁城縣東縣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水去縣二十九里又東
 逕鼓城縣北縣西至恒州九十五里水去縣十三里/寰宇記云隋開皇六年分藁城地置昔
 陽縣十八年/改為鼔城又東逕深澤縣南縣西北至定州九十/里水去縣二十五里
[211-27b]
 即冰合渡光武處/俗謂之危渡口又東逕無極縣北縣北至定州八/十里水去縣三
 十/里又東北逕鹿城縣西北縣東至深州二十五里水/去縣四十二里與博野縣
 分水寰宇記滹沱河在/博野縣東南三十五里又東逕安平縣南縣東南至/深州五十
 三里水去縣二十三里𣲖水今名/礓河西自定州義豊縣界流入又東北逕饒陽縣
 北縣西至深州三十里水去縣四十五里縣治晉魯/口城也公孫淵叛司馬宣王征之鑿滹沱入𣲖水
 以運糧因築此城葢滹沱有魯沱之名因號魯/口後魏道武皇始三年車駕幸魯口即此地也自此
 以下當入瀛莫二州境而元和志亦闕案寰宇記瀛
 州河間縣西二十里髙陽縣東北十四里莫州鄭南
[211-28a]
 二里霸州大城縣北一百三十里文安縣西北三十
 里皆有滹沱水此即漢志所云從河東至文安入海
 者以今輿地言之繁畤代州崞縣忻州定襄五臺盂
 縣並屬山西/太原府靈夀真定藁城深澤無極並屬直𨽻/真定府
 鹿博野並屬保/定府安平饒陽並屬真/定府髙陽屬保/定府任邱屬/河
 間/府大城文安並屬順/天府諸州縣界中皆古滹沱水之所
 行也宋初猶未改自塘濼既興引水歸北而文安之
 瀆堙廢遂以樂成今獻/縣之滹沱别水為滹沱之正流
[211-28b]
 而故道不可復問明天啟後漸徙而南至 本朝順
 治二年自束鹿南決入冀州與漳水渾濤而安平饒
 陽之地不復有滹沱矣滹沱在河北羣川中溢決尤
 甚未有數年不變而從冀州合於漳水亦猶黄河之
 與淮合均為古今水道之極變也
    觀承案恒入&KR0740衛入滹沱自古而然諸書無
    異獨錐指謂恒即&KR0740衛即滹沱葢以今恒水
    由唐縣入&KR0740衞水由真定縣入滹沱源流甚
[211-29a]
    近不足當禹功荒度故以蔡傳稱小水者為
    非不知滄桑異勢泥今論古多有未合康熈
    二十三年陸清獻宰靈夀為衞水尋源記適
    嵗旱源竭以為非但無唐虞之汎濫比班孟
    堅酈道元之時亦逈然不侔又謂今松陽淤
    泥慈汊諸河皆近於衞安知禹時不同滙於
    此豈可據目前所見而遥斷數千年以前之
    形勢此真大儒之言胡氏又謂曲陽以下之
[211-29b]
    &KR0740本名恒靈夀以下之滹沱本名衞其出髙
    是泰戯者乃恒衞别源言尤鑿空考古者以
    清獻為法可矣
    又案山海經髙是之山&KR0740水出焉水經注&KR0740
    水出代郡靈邱縣正北髙是山即嘔夷之水
    也明史地理志渾源州南有翠屏山&KR0740水出
    焉與嘔夷水合靈邱縣有槍峯山即髙是山
    嘔夷水出焉其説與二經不同讀史方輿紀
[211-30a]
    要唐河在唐縣西三十里古嘔夷水也與二
    經合錐指引蔚州志謂州南七里有翠屏山
    &KR0740水出其東即髙是之别名南接靈邱縣界
    與明史又異要當以山海經水經為正
    又案地理今釋謂恒水自直𨽻真定府阜平
    縣龍泉闗北流經大𣲖山為大𣲖水亦曰沙
    水云云葢本晁氏今之恒水西南流至真定
    府行唐縣東流入於滋之説考沙水發源山
[211-30b]
    西繁畤縣白坡頭流逕直𨽻阜平曲陽行唐
    新樂讀史方輿紀要大𣲖山在阜平縣西北
    五十里稍東為小𣲖山𣲖音孤以𣲖水所逕
    而名是山以水為名畿輔通志沙河流逕大
    𣲖山又名𣲖水是水以山為名二説雖不同
    然恒與沙逈然兩水固不可合而為一也
    又案&KR0740水今名唐河出山西靈邱縣入直𨽻
    廣昌縣逕唐縣過完縣曲陽定州至祁州合
[211-31a]
    滋沙二水過博野安平蠡縣髙陽由安州入
    白洋淀考水經叙&KR0740水所逕先曲陽後唐縣
    今唐河自入倒馬闗由唐縣北逕完縣西又
    由完縣西逕唐縣南再逕曲陽縣東與昔少
    異當是古今疆域不同故也至山海經謂&KR0740
    水入河水經謂&KR0740水入易而今入淀葢&KR0740
    合滋沙二水於祁東逕博野蠡縣又東逕肅
    寜髙陽自河間北流歸淀明正徳中藺家圈
[211-31b]
    口北決遂由玉田緒口北入髙陽是為馬家
    河至安州之桐口村入淀逕肅寜之河遂廢
    康熈四年又決布裏河北流至安州之馮村
    入淀馬家河上下流亦淤畿輔通志謂唐河
    故瀆在河間任邱二縣境此合易之故瀆也
    自明迄今入淀之處又凡再徙而入河故瀆
    不可考矣此恒水下流之變遷也
    又案衞水出靈夀縣良同村流四十里入滹
[211-32a]
    沱滹沱出山西太原府繁畤縣泰戯山由雁
    門入直𨽻流逕二省幾及千里大小判别尤
    非恒&KR0740之此故水經於恒&KR0740有通稱之説而
    衞滹沱不聞是也陸清獻畿輔地圖記滹沱
    河在真定府南八里發源山西流經直𨽻靈
    夀平山遶真定府城南歴藁城晉州束鹿至
    冀州㑹滏漳二河過衡水武邑武强至河間
    府獻縣為二支一東流為鹽河一南流交河
[211-32b]
    縣抵青縣岔河口入衞水經注漳水逕武邑
    郡南又東逕武强縣北又東北逕武隧故城
    南白馬河注之上承虖池東逕樂鄉縣北饒
    陽縣南又東南逕武邑郡北而東入衡水謂
    之交津口此滹沱衡漳滙流處也方輿紀要
    衡漳滹沱皆入大陸澤正徳十年漳徙而南
    明年滹沱徙而北萬歴中滹沱復南徙武强
    合漳河後又滙漳滏於冀州今漳河南徙已
[211-33a]
    不復與滹沱滙而滹沱至冀州入滏以大就
    小下流不暢上流之勢彌横矣
    又案方輿紀要饒陽北有鐵燈竿河滹沱自
    此決入蠡縣與滋沙唐混流謂之鐵燈竿水
    是則明代滹沱不徙南滙漳且北滙唐矣所
    謂決入蠡縣者其支流而非經流也方輿紀
    要又謂晉州之鴉兒河饒陽之饒河皆滹沱
    支流云
[211-33b]
    又案滹沱南徙滙漳河在順治初漳河南徙
    不復與滹沱滙在康熈中其入衞則如故故
    陸清獻以衞白二河為直𨽻諸河之綱百年
    來水道變遷不一而足然今京北諸河猶皆
    入白京西南諸河猶皆入衞於至變之中有
    不變者存豈非天地自然之道耶
 又曰冀州有三大陸一在鉅鹿郡北班固繫諸禹貢
 又名鉅鹿澤吕氏春秋云趙有鉅鹿又名廣阿澤爾
[211-34a]
 雅晉有大陸孫炎云今鉅鹿縣廣阿澤是也此真禹
 貢之大陸也一在河内修武縣古寗邑秦置修武縣/其故城在今獲嘉縣
 西/北左傳定公元年魏獻子田於大陸還卒於寗杜預
 云大陸疑即吴澤陂近寗是也一在太原鄔縣今為/介休
 縣/地班固云九澤在縣北是為昭餘祁并州藪酈道元
 云吕氏春秋謂之大陸是也斯二者皆非禹貢之大
 陸也
    觀承案大陸澤錐指考之最悉今在任縣境
[211-34b]
    東北隅纔八百頃耳西南受順廣二府之水
    北歸寜晉泊泊之大三倍於澤相去三十餘
    里其間村落碁布秋水時至常苦泛溢考古
    時大陸澤起自鉅鹿訖於束鹿中跨平鄉任
    縣隆平寜晉冀州深州而今止任寜二邑已
    分為二奪澤之地以田以廬水發無所容焉
    得不為民患方輿紀要胡盧河在寜晉縣東
    南二十里即禹貢之大陸澤今乃以澤歸任
[211-35a]
    縣而寜晉稱泊亦流俗之譌也
    又案禹時大陸為河所經故一曰大陸既作
    一曰至於大陸其不言澤者舉澤不足以槩
    大陸舉大陸則澤在其中省文也爾雅髙平
    曰陸河逕髙平之地瀦而為澤故又曰廣河
    澤是則澤以地得名胡氏釋禹貢必謂是地
    非澤固哉髙叟之為詩也
夾右碣石入於河
[211-35b]
 錐指傳曰碣石海畔山正義曰地理志碣石山在北
 平驪城縣西南是碣石為海畔山也蘇氏曰河自碣
 石山南渤海之北入海夾挾也自海入河逆流而西
 右顧碣石如在挾掖也
 地理今釋碣石案漢書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
 平郡驪城縣西南武帝紀注文頴云碣石在遼西絫
 縣絫縣今罷入臨渝此石著海旁葢驪城即今直𨽻
 永平府撫寜縣絫縣即今昌黎縣二縣壌地連接杳
[211-36a]
 無碣石踪跡而海水蕩滅之説又荒誕不可信考肇
 域志云山東濟南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古碣石劉
 文偉亦以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於禹貢入河入
 海之文斷爲碣石無疑近世論碣石者惟此説庶幾
 近之
    蕙田案碣石自漢志後其説不一據漢志右
    北平驪成縣下云大碣石山在縣西南莽曰
    碣石遼西郡絫縣下云有碣石水南入官不
[211-36b]
    言有山及文頴注武紀始有絫縣之説與班
    異其地當在今昌黎縣東絫縣故城之南水
    經曰碣石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酈注云大
    禹鑿其石右夾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常
    登之海水西侵嵗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
    中矣又云漢司空掾王璜言碣石在海中信
    而有徵胡朏明宗其説辨論極詳謂今海中
    無此山碣石之亡當在魏齊之世此主海水
[211-37a]
    蕩滅之説者也而元王充耘有合口御河入
    海處石山聳立俗呼為竭石明劉世偉又云
    海豐縣北馬谷山疑即古之碣石胡朏明皆
    非之至於括地志謂在盧龍縣南唐志及寰
    宇記則又云石城縣有碣石都無足據學者
    闕其疑可也
    觀承案碣石自當闕疑夾右亦不可强解然
    有一説夾即古陜字此葢總序冀州貢道西
[211-37b]
    自陜右東自碣石俱已入於河入河則達帝
    都矣如西河渭汭總括雍州之例耳此説固
    自可存
 胡氏渭曰冀州為中土古軒轅陶唐有虞夏后殷人
 所都及實沈臺駘孤竹之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者
 晉古實沈之虛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周成王/滅之以封弟叔虞為唐侯至子燮改名曰晉
 霍冀黎書西伯戡黎即/此今為黎城縣揚郇或作/荀賈沈姒蓐黄帝封/臺駘
 于汾川沈姒蓐/黄實守其祀潞赤狄弼鄘衞始封在/朝歌邢共凡原雍
[211-38a]
 邘虞檀温中山鼓肥鮮虞薊北燕韓無終山戎凡三
 十五國戰國時屬燕趙魏而秦衞亦兼得其地秦并
 天下置三十六郡此為鉅鹿邯鄲上谷漁陽右北平
 遼西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雲中三川北境/是漢武
 置十三州此為冀州領郡/國九幽州領郡/國十并州領郡/九後漢
 魏晉並因之晉冀州領郡國十/三幽州七并州六南北朝土地分裂増
 置漸多不可勝紀唐承隋制州即是郡貞觀初因山
 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中又析為十五道此為
[211-38b]
 河北道之汲郡衞/州鄴郡相/廣平洺/鉅鹿邢/信都冀/
 郡趙/常山鎮/博陵定/河間瀛/文安莫/饒陽深/上谷易/
 范陽幽/順義順/歸化分順/州置歸徳燕/媯川媯/漁陽薊/
 雲檀/北平平/柳城營/等郡河東道之河東蒲/州絳郡絳/
 陜郡陜北/境是平陽晉/髙平澤/上黨潞/樂平儀/陽城沁/
 寜隰/文城慈/西河汾/太原并/昌化石/雁門代/定襄忻/
 安邊蔚/馬邑朔/雲中雲/等郡又都畿之河内郡懐/州
 内道之單于大都䕶府案以上通典所列信都當全
[211-39a]
 屬兖鄴郡之内黄堯城臨河汲郡之黎陽東境當分
 屬兖以今輿地言之山西太原平陽汾州潞安大同
 五府澤遼沁三州河南則懐慶衞輝彰徳三府唯衞/輝之
 胙城縣舊在大/河之南當屬兖直𨽻則順天永平保定廣平順徳五
 府及真定河間二府之西北境當以漢時漳水故道/為界水西屬冀水東
 屬/兖大名府濬縣之西境以宿胥故瀆為界/西屬冀東屬兖又新置宣
 化府舊為萬/全都司及故遼東都司之西境以大遼水為界/西屬冀東屬青
 其北則踰塞直抵隂山下西起東受降城之北東訖
[211-39b]
 於大遼水皆古冀州域也
濟河惟兖州
 錐指傳曰東南據濟西北距河渭案濟自菏又東北
 㑹於汶又北東入於海此兖之東南與豫徐青分界
 處河自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
 為逆河入於海此兖之西北與冀分界處 東南據
 濟與豫分界當自兖州府之曹州始何以知之案導
 水濟入河溢為滎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菏菏澤
[211-40a]
 在今定陶縣境經繫諸豫雷夏在今曹州境經繫諸
 兖故知二澤之間為兖豫之界也濟水至曹州西分
 為二水一水東南流為菏水一水東北流入鉅野澤
 為濟瀆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濟西田左傳云分曹
 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酈道元云濟水自是東北流
 出巨澤即此地也濟水又北過東昌府之濮州范縣
 東與徐分界又北為陽穀茌平東與青分界轉東為
 濟南府之齊河濟陽齊東青城又東為青州府之髙
[211-40b]
 苑博興樂安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有琅槐故/城漢屬千乘郡濟水入海處也南與
 青分界今歴城以東有小清河即濟水入海之故道
 其北為兖南為青也 西北距河與冀分界河自今
 河南衞輝府胙城縣北東至直𨽻大名府濬縣大伾
 山西折而北經河南彰徳府界中又東北經直𨽻廣
 平順徳真定河間四府界中東入於海此禹河之故
 道曲周以下即漢時漳水之所行也
九河既道
[211-41a]
 錐指傳曰河水分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正
 義曰河從大陸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冀州之東境
 至河之西畔水分大河東為九道故知在兖州之界
 平原以北是也釋水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
 覆釡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也漢書溝洫志成帝時河
 隄都尉許商上書曰古記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
 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駭
 其間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
[211-41b]
 最南葢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枝也許商上
 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
 在鬲縣其餘不復知也爾雅九河之次從北而南既
 知三河之處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覆釡在東光之
 北成平之南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鬲縣之北也其
 河填塞時有故道鄭元云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
 鬲津往往有其遺處夏氏曰九河之名出於一時之
 偶然初無義訓李巡孫炎郭璞皆附㑹曲為之説渭
[211-42a]
 案漢成平東光屬勃海郡鬲縣屬平原郡弓髙屬河
 間國今直𨽻河間府交河縣東有成平故城東光縣
 東有東光故城阜城縣西南有弓髙故城山東濟南
 府徳州北有鬲縣故城皆漢縣也葢河自大陸以北
 禹疏為九道以殺其勢然後恒衞可得而治大陸盡
 為良田也
 地理今釋案孔頴達九河疏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
 光鬲津在鬲縣此祖漢許商徒駭最北鬲津最南之
[211-42b]
 言也其餘六者復據爾雅九河之次謂太史馬頰覆
 釡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鬲
 縣之北蔡傳以太史河不知所在又合簡絜為一與
 孔疏異今考直𨽻河間府滄州自唐迄元滄/州治清池縣之西交
 河縣漢成/平縣之東北六十里有徒駭河漢書地理志所
 謂滹沱河民曰徒駭河是也山東濟南府平原縣北
 有篤馬河東北經陵縣徳平商河隋唐為/滴河縣樂陵諸縣
 界其流或㫁或續相傳即馬頰河也濟南府徳州有
[211-43a]
 覆釡河東北至海豐縣入海河間府東光縣東南有
 胡蘇河東經寜津縣唐臨/津縣滄州漢饒安縣/在州東南慶雲縣隋/唐
 為無/棣縣界至海豐縣入海河間府南皮縣城外有簡河
 絜河二河相去最近濟南府樂陵縣東南有鉤盤河
 自平原徳平二縣界流入至海豐縣東入海徳州西
 南有鬲津河東經吴橋寜津徳平樂陵慶雲諸縣界
 至海豐縣大沽口入海其太史河據齊乗在清滄二
 州之間明一統志亦云在南皮縣北今其地雖無顯
[211-43b]
 跡然以孔疏參之明一統志亦非無據葢九河故道
 自春秋時已湮廢遷徙漢唐以來諸儒訪求古跡就
 所見之㫁港絶潢指為某河某河似乎是非不可知
 然河自大陸以北順勢下趨禹時九河自當在徳州
 以上河間數百里之地考之於古騐之於今是亦可
 信也已
 閻氏若璩曰余嘗往來燕齊西道河間東履清滄熟
 訪九河故道葢昔北流衡漳注之河既東徙漳自入
[211-44a]
 海北流之漳古徒駭河歟踰漳而南清滄二州之南
 有古河隄岸數重地皆沮洳沙鹵太史等河當在其
 地滄州之南有大連澱西踰東光東至海此非胡蘇
 河歟澱南至西無棣縣百餘里間有曰大河曰沙河
 皆瀕古隄縣北地名八㑹口縣城南枕無棣溝兹非
 簡絜等河歟東無棣縣北有陷河濶數里西通徳棣
 東至海兹非所謂鉤盤河歟濵州北有士傷河西踰
 徳棣東至海兹非鬲津河歟士傷河最南比他河差
[211-44b]
 狹是為鬲津無疑也此本夏彛/仲之言蔡氏集傳乃曰自漢
 以來講求九河皆無依據祖王横之言引碣石為證
 謂九河已淪於海余案禹貢文北過降水至於大陸
 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大陸在邢趙深三
 州之地爾雅之廣阿澤也去海岸已數百里又東至
 海中始叙九河則大陸與九河相離千里如是之逺
 而絶無表志不合禹貢之文其不可信一也王横謂
 海溢出浸數百里而青兖營平郡邑不聞有漂沒之
[211-45a]
 處而獨浸九河其不可信二也今平原迤北清滄之
 間雖為樹藝城邑相望而地形河勢髙隠曲折往往
 可尋但禹初為九厥後或三或五遷變多寡不同必
 欲按名而索故致後儒紛紛之論
 胡氏渭曰漢時言九河以為不可考者平當云九河
 今皆寘與填/同滅馮逡云九河今既滅難明王横云九
 河之地已為海所漸是也然許商所言實有其地就
 三河推之其餘大槩可知九河豈真湮滅無遺迹邪
[211-45b]
 而近世學者又患求之太詳凡後人所鑿以通水而
 被新河以舊號者悉據以為禹之九河杜氏通典於
 許商所得之外又得其三鉤盤在景城郡界馬頰覆
 釡在平原郡界惟太史簡絜三河未詳處所而史記
 正義云簡在貝州歴亭縣界輿地廣記云簡絜在臨
 津金地理志云南皮縣有潔河明一統志云太史河
 在南皮縣北則此三河者亦皆犂然有其處所矣以
 漢人所不能知而一一臚列如此可信乎不可信乎
[211-46a]
 蔡傳云或新河而載以舊名或一地而互為兩説皆
 似是而非無所依據此言是也求九河者正不必尺
 寸皆合於禹之故道亦不必取足於九許商言自鬲
 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離
 此域韓牧以為可略於禹貢九河處穿之縱不能為
 九但為四五宜有益此真通人之見知此者可與窮
 經可與治水矣
雷夏既澤灉沮㑹同
[211-46b]
 錐指傳曰雷夏澤名灉沮二水㑹同此澤正義曰地
 理志云雷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渭案今山東兖州
 府曹州東北六十里有成陽故城北與東昌府濮州
 接界雷夏在曹之東北濮之東南史記云堯作游成
 陽舜漁於雷澤即此灉沮二水漢志無文括地志曰
 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通典雷澤縣本漢/成陽縣元和志雷
 澤縣西北至濮州九十里案北齊廢成陽隋復以其/地置雷澤縣唐宋因之金又廢今曹州東北六十里
 故雷澤/城是灉沮二水在澤西北平地元和志曰灉水沮
[211-47a]
 水二源俱出雷澤縣西北平地去縣十四里又曰雷
 夏澤在縣北郭外灉沮二水㑹同此澤與孔傳符矣
 地理今釋雷夏今山東東昌府濮州東南有雷澤接
 曹州界水經注云雷澤在大成陽故城西北十餘里
 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漁也元和
 志灉水沮水俱在濮州雷澤縣西北平地去縣四十
 里九域志濮州有沮溝即禹貢灉沮㑹同是也宋時
 河決曹濮間灉沮源適當其衝久而泥滓填淤二水
[211-47b]
 遂涸蔡傳乃欲以汳睢當之非是韓汝節云汳睢在
 豫徐之境無與於兖州而兖州自有灉沮也
浮於濟漯達於河
 錐指傳曰濟漯兩水名正義曰地理志云漯水出東
 郡東武陽縣至樂安千乗縣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
 里其濟則下文具矣渭案今山東東昌府朝城縣西
 有東武陽故城青州府髙苑縣北有千乘故城皆漢
 縣河謂南河之尾漯首受河處也孟子曰禹疏九河
[211-48a]
 瀹濟漯皆在兖域而經於濟漯不言施功以貢道見
 之曰浮於濟漯則二水之治可知矣
 地理今釋漯今山東東昌府朝城縣北有漯河濟南
 府禹城縣西二里有漯河一名源河俗又名土河東
 北入臨邑縣界案朝城漢之東武陽縣髙苑漢之千
 乗縣禹城漢之髙唐縣也葢漯水本出髙唐至千乗
 入海自禹導河至大伾始分河之一支史記禹厮二/渠以引其河
 注其一/則漯川東北流首經東武陽至髙唐合漯水自合漯
[211-48b]
 水則髙唐以南武陽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故漢
 志於平原郡髙唐注則云漯水所出於東郡東武陽
 則云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疏解漯水源流固
 自瞭然蔡傳未究斯㫖又誤解程大昌此河乃漢河
 元非禹河之語竟不知漯水所在善乎陳師凱書傳
 旁通曰程氏之意非指漯為漢河葢指漯入河處所
 受河水乃漢以後所徙頓邱之河非禹時澶相以北
 之河其漯水仍以東武陽為是也
[211-49a]
 胡氏渭曰兖州有古帝顓頊之虚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虚
 故曰/帝邱鬲觀有窮昆吾韋顧之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
 者衞文公遷于楚邱成/公又遷于帝邱郕胙燕南燕/姞姓凡四國戰國時
 為衞魏宋齊趙五國地秦并天下置東郡碭郡東北/境是
 齊郡北境/是鉅鹿上谷二郡東/境是漢復置兖州領郡/國八後漢
 魏晉並因之唐為河南道之靈昌滑/州濮陽濮/濟陽濟/
 東平鄆/等郡河北道之清河貝/州魏郡魏/博平博/平原
 徳/樂安棣/景城滄/等郡案以上通典所列有當往屬
[211-49b]
 者東平之須昌鉅鹿宿城及夀張之東境此為東原/大野之地
 須昌宿城夀張三縣故城並在今東/平州界鉅野故城在今鉅野縣西魯郡之任城龔
 邱任城今為濟寜州及嘉祥縣之東境/龔邱今為寜陽縣並在古濟水東改屬徐濟隂
 之南華在菏澤西今/為東明縣靈昌之匡城在南華西今/為長垣縣改屬
 豫濟陽之長清今屬濟/南府及東阿之東境今東阿/縣是平隂
 之北境改屬青其南境改屬徐也平隂側岱跨南/北故分屬青徐
 有當來屬者冀域信都郡及鄴郡之内黄堯城臨河
 内黄堯城二縣故城並在今内/黄縣界臨河故城在今滑縣北汲郡之黎陽東境其
[211-50a]
 豫域則濟隂之乗氏也乗氏在菏澤/東今為曹州以今輿地言之
 河南衞輝府之胙城縣胙城本在河南自金明昌五/年河徙出縣南而縣始為河
 北/地直𨽻大名府唯濬縣之西境當屬冀/長垣東明二縣當屬豫及真定河間
 二府之東南境當以漢時漳水故道為/界東南屬兖西北屬冀山東則東昌
 府其兖州府則曹州陽榖夀張鄆城濟南青州二府
 則西北境當以漢時濟水故道為界/西北屬兖東南屬豫徐青皆古兖州域也
海岱惟青州
 錐指傳曰東北據海西南距岱顔氏師/古曰岱即太山
[211-50b]
 也渭案成王賜太公履曰東至於海季札聞齊音曰
 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齊湣王謂張儀曰齊僻陋隠居
 東海之上是東據海也而傳兼言北楚子謂齊侯曰
 君處北海蘇秦説齊王曰北有勃海葢自今成山以
 至樂安者是也故云東北據海然自朝鮮以至日照
 皆青也所遺多矣專言東則固可該琅琊與朝鮮也
 地理志岱在泰山郡博縣西北今山東濟南府泰安
 州東南有博故城山在州北五里於故城為西北也
[211-51a]
 公羊傳曰越在岱隂齊蘇秦説齊王曰南有泰山史
 記曰泰山之陽則魯其隂則齊岱主南言與徐分界
 也而傳兼言西則岱不足以表其界葢青西以濟為
 兖界齊語正封疆西至於濟其明徵也北自琅槐以
 西亦以濟為兖界故王莽改漢齊郡曰濟南而經不
 言濟者蒙兖濟河之文從可知也傳兼言西則欲宻
 而反踈甚矣説經之難也 青之東境登萊二府之
 地斗入大海中東西長八九百里形如吐舌史記齊
[211-51b]
 世家云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
 葢并登萊計之也海水自日照縣東與徐分界 岱
 南與徐分界處嘗考齊長城故址而約略得之管子
 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隂齊也是春秋時已有長
 城矣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
 城城縁河徑泰山千餘里東至琅邪臺入海齊記曰
 齊宣王乗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
 里水經注云濟水自臨邑縣東又北逕平隂城西京
[211-52a]
 相璠曰平隂齊地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今長/清縣
 西南二十五里/有盧縣故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
 名防門去平隂三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
 故瀆尚存又云朱虚縣泰山上有長城泰山東泰山/也亦名小泰
 山在臨胊縣南百里/朱虚故城在縣東西接岱山東連琅邪巨海千有
 餘里葢田氏之所造括地志云長城西北起濟州平
 隂縣縁河歴泰山北岡上經齊州淄州東至宻州琅
 邪臺入海臺在州治諸城縣東南/百四十里琅邪山上元和志云故長城
[211-52b]
 首起平隂北二十九里通典云盧縣有長城東至海
 蘇代説燕王曰齊有長城鉅防鉅防即防門也寰宇
 記云諸城縣南四十里有長城東南自海迤邐上大
 朱山盡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大朱山南距琅/邪臺六十里今案齊
 長城横絶泰山緜地千餘里自平隂而東歴肥城在/縣
 北/長清在縣/南泰安在州西北/六十里萊蕪在縣/北淄川在縣/南
 水在縣北九/十五里臨朐在縣南又有穆陵闗在大/峴山上西接沂水縣界莒州在/州
 北/以訖於諸城在縣南/七十里皆有故阯此雖後人所築然
[211-53a]
 皆因岡阜自然之勢為之禹時青徐分界亦必以此
 也 青西及北以濟為界鄭漁仲云不言濟者以兖
 州見之也案水經注濟水自臨邑過平隂盧縣歴城
 臺縣梁鄒臨濟安平樂安利縣至琅槐入海以今輿
 地言之平隂長清齊河歴城界中之大清河及章邱
 鄒平長山新城髙苑博興樂安界中之小清河即漢
 時濟水㑹汶入海之故道古青兖分界處也 青之
 東北界無可考疏云越海而有遼東之地恐未盡通
[211-53b]
 典云青州之界東跨海從岱山東歴宻州東北經海
 曲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抵遼水此説
 近是然三韓地太逺而元菟不可遺竊疑漢武所開
 二郡皆古嵎夷之地在青州之域者而三韓不與焉
 葢嵎夷羲和之所宅朝鮮箕子之所封不應在化外
 先儒但云有遼東非也漢書言東夷天性柔順異於
 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後
 漢書言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
[211-54a]
 用俎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也觀其土俗則
 青之東北界不止於遼東明矣史記秦始皇本紀云
 地東至海暨朝鮮北據河為塞並隂山至遼東朝鮮
 列傳云自始全燕時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燕秦之所經略葢禹貢嵎夷之
 地唐一行所謂北戒山河抵恒山之右乃東循塞垣
 至濊貊朝鮮以限戎狄者是也 明遼東都指揮使
 司兼轄漢遼東西二郡之地都司城西四百二十里
[211-54b]
 為廣寜衞本遼東無慮縣也衞西幽州域衞東營州
 域都司城東至鴨緑江五百六十里與髙麗分水太
 康地志云樂浪遂成縣有碣石長城所起通典云在
 今髙麗舊界葢即蒙恬所築起臨洮至遼東者也東
 漢以來故阯湮沒都司城北至三萬衞三百三十里
 古肅慎氏地衞西有開元城金置㑹寜府號為上京
 禹貢青州之北界當極於此衞東北距長白山千餘
 里其水北流為混同江南流為鴨緑江唐書東夷傳
[211-55a]
 云髙麗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鴨頭即此江也
 都司城南至旅順海口七百三十里去登州不逺順
 風揚帆信宿可達明初遼東士子附山東鄉試後以
 渡海之艱改附順天猶周之并營於幽也
嵎夷既略
 錐指傳曰嵎夷地名正義曰即堯典宅嵎夷是也金
 氏曰青州實跨海而有東夷兼堯命羲和宅嵎夷以
 候正東之景故特表於前
[211-55b]
濰淄其道
 錐指傳曰正義曰地理志云濰水出琅邪箕屋山山/見
 説文班志無/之此誤増北至都昌縣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
 里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博昌縣入海今/漢
 書本作/入泲渭案都昌屬北海郡博昌屬千乗郡今山東
 青州府莒州東有箕縣故城益都縣西南有萊蕪故
 城博興縣東南有博昌故城萊州府昌邑縣西有都
 昌故城皆漢縣也
[211-56a]
 日知録顧氏炎武曰濰水出琅邪郡箕屋山在今莒/州西北
 九十/里書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
 及濰是也其字或省水作維或省糸作淮又或从心
 作惟總是一字
 地理今釋淄水出今青州府益都縣西南顔神鎮東
 南二十五里岳陽山即原山也其山接濟南府章邱
 淄川萊蕪三縣淄水出於山之東谷東北流至青州
 府夀光縣北由清水泊入海禹時淄水入海不入濟
[211-56b]
 水經注叙述甚明史記河渠書亦云禹治水之後於
 齊則通菑濟之間是二水不通可知蔡氏因漢書淄
 水入泲一語云淄水東入濟非是
萊夷作牧
 錐指顔氏曰萊夷萊山之夷也林氏曰史記齊世家
 太公東就國萊夷來伐與之争營邱左傳夾谷之㑹
 萊人欲以兵刼魯侯孔子曰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
 以兵亂之萊之為夷無疑矣先儒但以為地名非也
[211-57a]
 渭案今萊州登州二府皆禹貢萊夷之地
浮於汶達於濟
 錐指正義曰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
 南入濟渭案此經蒙兖之文曰達於濟則由漯以入
 河可知矣其東北境徑浮濟不必從汶也 以今輿
 地言之汶水自萊蕪歴泰安肥城寜陽至東平入濟
 合流以注於海此禹迹也迨元人引汶絶濟為㑹通
 河明永樂中又築戴村壩遏汶水盡出南旺以資運
[211-57b]
 而安山入濟之故道填淤久矣
 地理今釋汶水出今山東濟南府萊蕪縣其源非一
 合流於泰安州之静安鎮謂之大汶又有小汶出新
 泰縣宫山之下至徂徠山南入大汶水經注有牟/汶北汶柴汶
 水舊由安民亭合濟水東北入海自明永樂九年於
 東平州東六十里築戴村壩盡遏汶水出南旺南北
 分流南流達於濟寜州㑹沂泗諸水入淮者十之四
 北流達於臨清州㑹漳衞諸水入海者十之六矣
[211-58a]
 胡氏渭曰青州有古爽鳩氏之虛為季崱有逢伯陵
 蒲姑氏之所因及斟灌斟尋寒過之封皆在焉春秋
 時可考者齊紀譚州夷介萊凡七國戰國時為齊燕
 二國地秦并天下置齊郡琅邪東境/是遼東漢復置青
 州領郡/國六後漢魏並因之領郡/國五晉分置平州青州領郡/國六平州
 領郡/國五後改曰幽州唐為河南道之北海青/州濟南齊/
 川淄/髙宻宻/東萊萊/東牟登/等郡河北道之安東都
 䕶府案以上通典所列髙宻之莒縣及諸城之南境
[211-58b]
 當往屬徐又有當來屬者兖域濟陽之盧縣及東阿
 之東境後漢榖城縣地在濟/東者即今東阿縣平隂之北境徐域魯郡
 乾封萊蕪之北境是也以今輿地言之山東登州萊
 州二府其青州府則益都臨淄昌樂安邱夀光臨朐
 及諸城髙苑博興樂安之南境濟南府則肥城長清
 歴城章邱鄒平長山新城淄川及泰安萊蕪之北境
 兖州府則唯東阿及平隂之北境三府之地南以齊/長城故址與徐分
 界西及北以漢時濟/水故道與兖分界其東北跨海為故遼東都司之
[211-59a]
 東境及朝鮮國皆古青州域也
          右禹貢冀兖青三州
 
 
 
 
 
 
[211-59b]
 
 
 
 
 
 
 
 五禮通考卷二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