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187-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五十
   學禮
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帥羣臣養三老五
更于辟雍先吉日司徒上太𫝊若講師故三公人名用
其徳行年耆髙者一人為老次一人為更皆服都紵大
[187-1b]
袍單衣皁緣領袖中衣冠進賢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
杖皆齋于太學講堂其日乗輿先到辟雍禮殿御座東
廂遣使者安車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門屛交禮道自
阼階三老升自賔階至皆天子揖如禮三老升東面三
公設几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醤而饋執爵而酢
祝鯁在前祝饐在後五更南面公進供禮亦如之明日
皆詣闕謝恩以見禮遇大尊顯故也
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二年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
[187-2a]
養老禮詔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禮而未臨享眇眇小
子屬當聖業間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旦復踐辟
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輭輪供綏執授侯王設醤
公卿饌珍朕親袒割執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咽在後升
歌鹿鳴下管新宫八佾具修萬舞于庭朕固薄徳何以
克當易陳負乗詩刺彼已永念慙疚無忘厥心三老李
躬年耆學明五更桓榮授朕尚書詩曰無徳不報無言
不酬其賜榮爵闗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
[187-2b]
千石祿養終厥身其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
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恵鰥寡稱朕意焉
八年十月丙子臨辟雍養三老五更
文獻通考安帝以魯丕為三老又以李充為三老楊統
位至光祿大夫為國三老靈帝以袁逢為三老賜以玉杖
 譙周五經然否論漢中興定禮儀羣臣欲令三老答
 天子拜城門校尉董鈞駁曰養三老所以教事父之
 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詔従鈞議譙周論
[187-3a]
 之曰禮尸服上服猶以非親之故答子拜士見異國
 君亦答拜是皆不得視猶子也
 虞氏喜曰且據漢儀於門屛交禮交禮即答拜中興
 謬従鈞議後革之深得其意
 馬氏端臨曰案古人養老之禮有養于鄉者所謂五/十養于鄉王命公侯伯子男及羣吏曰反養老于東
 序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二曰養老是也有養於/國者天子視學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執醤親饋
 執爵親酳是也漢初每鄉及縣皆有三老嵗首則使/人存問賜以束帛酒肉或賜以爵乃古人養于鄉之
 意而國學養老天子親講之禮則至東漢始/行之然東漢亦時有下郡縣存問養老之詔
[187-3b]
魏志高貴鄉公本紀甘露三年秋八月丙寅詔曰夫養
老興教三代所以樹風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
崇至敬乞言納誨著在惇史然後六合承流下觀而化
宜妙簡徳行以充其選闗内侯王祥履仁秉義雅志淳
固闗内侯鄭小同温恭孝友帥禮不忒其以祥為三老
小同為五更車駕親率羣司躬行古禮焉
 通典甘露二年天子親帥羣司行養老之禮于太學
 命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王祥南面几杖以師
[187-4a]
 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陳明王聖帝君臣政化之
 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勵
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五年八月壬辰議養老十六
年八月己酉以尉元為三老游明根為五更又養國老
庶老
 冊府元龜太和十六年八月詔曰夫大道凝虚至徳
 冲挹故後王法嘉猷以鄉世聖人崇謙光而隆美是
 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順孝悌于萬國垂
[187-4b]
 教本于天下自非道高識博孰能處之是以五帝憲
 徳三王乞言若求備一人同之古哲叔世之老孰能
 克堪師上聖則難為其舉𫝊中庸則易為選朕既庸
 寡徳謝曩哲老更之選差可有之前司徒山陽郡公
 尉元前大鴻臚卿新太伯游明根並元亨利貞明允
 誠素少著英風老敷雅迹位顯台宿終歸私第可謂
 知始知卒希世之賢也公以八十之年宜處三老之
 重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于是養三老五更
[187-5a]
 于明堂國老庶老于階下帝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
 爵而饋于五更行肅拜之禮賜國老庶老衣服有差
 既而元言曰自天地分判五行施用人之所崇莫重
 於孝順然五孝六順天地之所先願陛下重之以化
 四方臣既年衰不究遠趣心耳所及敢不盡誠帝曰
 孝順之道天地之經今承三老明言銘之于懷明根
 曰夫至孝通靈至順感幽孝順之道無所不格願陛
 下念之以濟黎庶臣年志朽弊識見闇昧然在心之
[187-5b]
 慮不敢不盡帝曰五更助三老以言至範敷展徳音
 當克已復禮以尊所授禮畢乃賜步輓一乗詔曰夫
 尊老尚更列聖同致欽年敬徳綿哲齊軌朕雖道謝
 𤣥風識昧睿知然仰稟先誨全遵猷㫖故推老以徳
 立更以言父焉斯彰兄焉斯顯矣前司徒公元前鴻
 臚卿明根並以充徳懸車懿量歸老故尊老以三事
 更以五雖老更非官耋耄罔祿然稟事既高宜加殊
 養三老可給上公之祿五更可食元卿之俸供養之
[187-6a]
 味亦同其列其後車駕幸鄴明根朝于行宫詔曰游
 五更養素蓬簷歸于衡里可謂朝之舊徳國之老臣
 可賜帛五百匹穀五百斛勅太官備送珍羞後車駕
 幸鄴又朝行宫賜穀帛如前為造甲第國有大事常
 璽書訪之
隋書禮儀志齊制仲春令辰陳養老禮先一日三老五
更齊於國學皇帝進賢冠𤣥紗袍至辟雍入總章堂列
宫懸王公以下及國老庶老各定位司徒以羽儀武賁
[187-6b]
安車迎三老五更于國學並進賢冠元服黒舄素帶國
子生黒介幘青衿單衣乗馬従以至皇帝釋劍執珽迎
于門内三老至門五更去門十步皆降車以入皇帝拜
三老五更攝齊答拜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升
自右階就筵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
左階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履國老庶老各就位皇帝
拜三老羣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肅拜五更
進珍羞酒食親袒割牲執醤以饋執爵而酳以次進五
[187-7a]
更又設酒酏於國老庶老皇帝升御座三老乃論五孝
六順典訓大綱皇帝虚躬請授禮畢而還
周書武帝本紀保定三年四月戊午幸太學以太傅燕
國公于謹為三老而問道焉
 于謹𫝊保定三年四月詔曰樹以元首主乎教化率
 民孝悌置之仁夀是以古先明后咸若斯典立三老
 五更躬自袒割朕以眇身處兹南面何敢遺此黄髮
 不加尊敬太傅燕國公謹執徳淳固為國元老饋以
[187-7b]
 乞言朝野所屬可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以聞謹上
 表固辭詔答不許又賜延年杖高祖幸太學以食之
 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屛之間三老答拜有司設三
 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公護升階設几于席三
 老升席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大司馬楚國公
 寧升階正舄皇帝升階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
 饌皇帝跪設醤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
 授爵以酳有司撤訖皇帝北面立而訪道三老乃起
[187-8a]
 立于席後皇帝曰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
 治之要公其誨之三老答曰木受繩則正后従諫則
 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虚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唯陛下念之又曰為國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
 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願陛下守
 而勿失又曰治國之道必須有法法者國之綱紀綱
 紀不可不正所正在于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則有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
[187-8b]
 則天下美惡不分下民無所措其手足矣又曰言行
 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隨誠宜相顧願陛下三思而言
 九慮而行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天子之過乃無大
 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願階下慎之三老言畢皇
 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禮成而出
唐開元禮皇帝養老于太學
  陳設
前三日尚舍直長設大次于學堂之後隨地之宜設三
[187-9a]
老五更次于學堂南門外之西羣老次于其後俱東向
設羣官次文官于門外之東重行西向武官于羣老之
西重行東向皆北上前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座于堂上
東序西向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次席黼純設三老座
于西楹之東近北南向設五更座于西階上東向設國
老三人座于三老座西俱不屬焉皆莞筵紛純加藻席
畫純設衆座國老座于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皆蒲
筵緇布純加莞席縣帛純若三品以上則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凡五品以上致仕
[187-9b]
者為/國老設庶老座于國老之後皆蒲筵緇布純六品以下/致仕者為
庶/老太樂令展宫懸于學堂之庭設登歌于堂上及舉麾
位等皆准元會之儀典儀設文官五品以上位于懸東
六品以下在其南俱重行西向北上武官五品以上位
于懸西六品以下在其南當文官俱重行東向北上蕃
客分方位于文武官六品之南若有諸州使人分方位/於文武官九品之後
學生分位于文武官之後奉禮設門外位如設次之式
尚舍奉御設罇于東楹之西北向左 酒有坫以置爵
[187-10a]
  鑾駕出宫如讀/令儀
  養老
仲秋之月擇吉辰皇帝親養三老五更于太學所司先
奏定三師三公致仕者用其徳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
老次一人為五更尚食先具牢饌鑾駕将至通事舍人
引先置之官皆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鑾駕
至太學門迴輅南向侍中跪奏請降俛伏興皇帝降輅
乗輿入大次繖扇侍衞如常通事舍人引文官五品以
[187-10b]
上従駕之官皆就門外位太樂令帥工人二舞就位如
正會之禮通事舍人引羣官客使入就位鑾駕出宫量
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于其第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
乗安車前後導従如常禮其國老庶老則有司先戒之
鑾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羣老等俱赴集其次羣老
各服其服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于學堂
南門外之西東面北上奉禮贊羣官出次引立于三老
五更之後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于學堂北户之内
[187-11a]
當戸北向侍中版奏外辦皇帝出戸侍衞如常侍中負/寳陪従
如/式殿中監進大珪皇帝執大珪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
引皇帝每太常卿前導/皆博士先引協律郎跪俛伏舉麾太和之樂
作皇帝降迎三老于門内之東西面立侍臣従立于皇
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于左皇帝立定樂止三老
五更皆杖各二人夾扶左右太常少卿引道敦史執筆
以従三老入門舒和之樂作三老五更立于門西東面
北上奉禮引羣官隨入立於其後初三老立定樂止太
[187-11b]
常卿前奏請再拜退復位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
齊以答再拜畢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従仍杖夾扶
入初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後揖立樂止侍衞之官量
人従升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再拜皇帝西
面再拜五更五更答再拜休和之樂作三老五更俱坐
三公授几九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奏御進珍羞及黍
稷等皇帝省之遂設于三老前樂止太常卿引皇帝詣
三老座前執醤而饋訖太常卿引皇帝詣酒罇所取爵
[187-12a]
侍中贊酌酒訖太常卿引皇帝進執爵而酳尚食奉御
以次進珍羞酒食于五更前國老庶老等皆坐及設酒
席于國老庶老前國老庶老等皆食皇帝即座太樂令
引工升奏韶和之樂三終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
綱格言宣于上恵音被于下皇帝乃虚躬請受敦史執
筆錄善言行事終二舞坐于懸中訖禮畢三老以下降
筵太常少卿及奉禮引導皆如初太常卿引皇帝従以
降階太和之樂作皇帝逡巡立于階前樂止三老五更
[187-12b]
出舒和之樂作太常卿引皇帝升立于階上三老五更
出門樂止侍中前奏禮畢退復位太常卿引皇帝降還
大次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従而還通事舍人引羣官及
學生等以次出明日三老詣闕表謝
  鑾駕還宫如讀/令儀
    蕙田案唐書禮樂志亦同而文較略今不復
    載
宋史禮志養老于太學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乗金輅
[187-13a]
至太學酌獻文宣王三祭酒再拜歸御幄比車駕初出
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于其第三老五更俱服朝服
乗安車導従至太學就次國老庶老有司預戒之各服
朝服集于其次大樂正帥工人二舞入立於庭東上閤
門御史臺太常寺客省四方館自下分引百官宗室客
使學生等以次入就位如視學班太常博士贊三老五
更俱出次引國老庶老立于後重行異位禮直官通事
舍人引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皇帝出大次侍
[187-13b]
衞如常儀大樂正令撞黄鍾之鐘右五鐘皆應協律郎
跪俛伏舉麾興宫架乾安之樂作皇帝即御座樂止典
儀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三老五更杖而入各左右二
人夾扶太常博士前引史臣執筆以従三老五更入門
宫架和安之樂作至宫架北北向立以東為上奉禮郎
引羣老隨入位于其後樂止博士揖進三老在前五更
在後仍杖夾扶宫架和安之樂作至西階下樂止博士
揖三老五更自西階陞堂國老庶老立于堂下三老五
[187-14a]
更當御座揖羣老亦揖皇帝為興次奉禮郎揖國老升
堂博士引三老五更奉禮郎引國老以下各於席後立
典儀贊各就坐贊者承𫝊宫架尊安之樂作三老五更
就坐三公授几九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奉御進珍羞
及黍稷等先詣御座前進呈遂設于三老前樂止尚食
奉御詣三老座前執醤而饋訖尚醖奉御詣酒尊所取
爵酌酒奉御執爵奉於三老次太官良醖令以次進珍
羞酒食於五更羣老之前皆食大樂正引工人升登歌
[187-14b]
奏恵安之樂三終史臣既錄三老所論善言善行宫架
作申安之樂憲言成福之舞畢文舞退作受成告功之
舞畢三老以下降筵博士引三老五更於堂上當御座
前奉禮郎引羣老復位俱揖皇帝為興三老五更降階
至堂下宫架和安之樂作出門樂止禮直官通事舍人
引左輔前奏禮畢退復位典儀贊拜訖皇帝降座太常
卿導還大次百僚以次退車駕還宫三老五更升安車
導従還翼日詣闕表謝
[187-15a]
王圻續通考世宗嘉靖中祭酒吕柟定視學養老儀注
惜不果行案柟據開元禮圗㕘定養老禮儀嵗季春之
月擇吉日行養老禮於太學有司先奏定三師三少致
仕者用徳行年高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三品上
下年徳高邵者為羣老併開具致政之老與其孤姓名
事狀以聞前期三日設御幄于太學堂後設御座于太
學堂正中南向莞筵紛純加藻席畫純次席黼純設三
老座于西楹近北東向設五更座次三老東向皆莞筵
[187-15b]
粉純加藻席畫純設羣老位于西階上東向皆蒲筵緇
布純加莞席𤣥帛純凡席皆不相屬設致政之老與其
孤館幕于門外太常卿展宫懸列舞綴于庭設升歌于
堂上及舉麾位等一如元會之儀有司設罇于東楹之
西北向左𤣥酒有坫以置爵前期一日有司具牲帛祭
器祭先師孔子上遣官行禮齋宿省牲陳設奠猷一如
丁祭之儀惟祝文曰維某年月日朔甲子皇帝謹遣某
致祭于先師孔子是月某日養三老五更羣老于太學
[187-16a]
用幣敬伸奠告以顔子曽子子思子孟子配尚享昧爽
卒事復命又設先老位于廟門之前陳設如儀至日黎
明鼓徴警衆設六佾舞生皆至駕乃出宫太學官率諸
生迎駕于太學路左駕至太學官及諸生俯伏稽首興
𫝊制迎三老五更于其第三老五更俱朝服乗安車導
従如常儀擇史官充惇史二人朝服従之其羣老及致
政之老與其孤則有司先戒之宿于太學以俟駕至太
學堂上命官釋奠于先老禮畢太常卿導上入御幄易
[187-16b]
冠服出陞御座執大圭協律郎跪俯伏舉麾金奏姑洗
之均樂止太常少卿導三老五更皆杖各二人夾扶左
右惇史執筆以従自西階升堂上與揖遜欲拜二老五
更去杖攝齊皆稽首遜辭上不果拜乃揖就座三老五
更皆坐三老授几九卿正履進珍饈及黍稷等上省之
遂設于三老五更前工升歌鹿鳴三終太常卿引上詣
三老座前以大珪授侍臣執醤而饋訖有司以次進珍
饈酒食于五更前又設酒食于羣老前太常卿引上詣
[187-17a]
酒罇所取爵贊酌酒訖太常卿引上詣三老座前執爵
而酳訖上即座三老以下皆坐光祿卿進酒上飲酒三
老以下坐食飲酒各三爵笙入三終光祿卿進加餚羮
飲酒各三爵間歌三終三老乃論父子君臣長幼之道
治政之要五更飲亦如之上俱虚躬聴受惇史執筆錄
之乃大合六樂羽舞大韶以雲門咸池合之干舞大武
以大夏大濩合之上興冕而總干三老以下皆興稽首
遜辭上復即座三老以下皆復坐飲酒各三爵樂九變
[187-17b]
畢太常卿跪奏樂闋致政之老與其孤館于門外者飲
酒食畢皆入侍制命有司曰養爾老幼毋違朕命三老
以下趣出賜三老五更襲衣冠帶牢醴綵幣其餘帛衣
米肉三老以下序立于庭皆拜三稽首興分班序立有
司奏禮畢上興出就駕還宫明日三老率五更以下詣
闕表謝
    蕙田案視學養老之禮後世惟漢明帝魏高
    貴鄉公北魏孝文帝周武帝行之如北齊唐
[187-18a]
    宋明雖有養老辟雍之儀其實皆未之行也
          右歴代視學養老之禮
漢書高祖本紀二年二月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
帥衆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
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後勿繇以十月賜酒肉
文帝本紀元年三月詔曰老者非帛不煖非肉不飽今
嵗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将何以
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
[187-18b]
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以上
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賜帛
人一疋絮三斤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閲視丞若尉
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
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武帝本紀建元元年春二月賜民爵一級年八十復二
算九十復甲卒夏四月己巳詔曰古之立教鄉閭以齒
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善於徳然則於鄉里先耆艾奉
[187-19a]
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順孫願自竭盡以承其親
外迫公事内乏資財是以孝心闕焉朕甚哀之民年九
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為復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
供養之事
元狩元年夏四月詔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獨
鰥寡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其遣謁者巡行天下存問
致賜曰皇帝使謁者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
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鰥寡孤獨帛人二
[187-19b]
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
宣帝本紀地節三年春三月詔加賜鰥寡孤獨高年帛
二千石嚴教吏謹視遇毋令失職
元康四年春正月詔曰朕惟耆老之人髪齒墮落血氣
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囹圄不終天命
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傷人他皆
勿坐
元帝本紀建昭四年夏四月詔遣諫大夫博士賞等二
[187-20a]
十一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
平帝本紀元始元年春正月詔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
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六年春正月辛酉詔郡國有穀
者給稟高年二十石勉加循撫無令失職
章帝本紀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戌詔曰秋令是月養衰
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其賜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二匹
以為醴酪
[187-20b]
和帝本紀永元十五年秋九月壬午南巡守賜所過三
老官屬及民百年者錢布各有差
安帝本紀元初四年秋七月辛丑詔曰月令仲秋養衰
老授几杖行糜粥方今案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雖有
糜粥糠粃相半長史怠事莫有躬親甚違詔書養老之
意其務崇仁恕賑䕶寡獨稱朕意焉
順帝本紀陽嘉三年五月戊戌詔賜民年八十以上米
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賜帛人二匹絮
[187-21a]
三斤
桓帝本紀建和二年春正月皇帝加元服大赦天下年
八十以上賜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綿三斤
永興二年十一月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闗賜所過道
傍年九十以上錢各有差
魏志明帝本紀太和六年三月癸酉行東巡所過存問
高年
晉書惠帝本紀永平元年五月壬午賜高年鰥寡力田
[187-21b]
者帛人三匹
成帝本紀咸和元年春二月丁亥賜鰥寡孤老米人二

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七年二月詔故邑耆舊在目罕
存年世未逺已殲太半撫迹惟事傾慨兼著太宗燕故
晉陽洽恩世祖流仁濟畿暢澤永言往猷思廣前賚遣
使巡慰厚賜粟帛高年加以羊酒冬十月車駕巡南豫
州詔曰朕巡幸所經先見百年者及孤寡老疾並賜粟
[187-22a]
帛十二月行幸歴陽高年孤疾賜帛十匹
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五年春正月辛卯詔諸孤老並
賜糧餼
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延元年十一月丙子行幸鄴諸所
過對問高年
太平真君七年二月丙戌幸長安存問父老
文成帝本紀和平二年三月幸中山至于鄴遂幸信都
輿駕所過皆親對高年問民疾苦詔民年八十以上一
[187-22b]
子不従役 四年春三月乙未賜京師民年七十以上
太官厨食以終其年
孝文帝本紀延興三年十一月戊寅詔年八十以上一
子不従役癸巳太上皇帝南巡至于懐州所過賜高年
布帛
太和元年冬十月癸酉宴京邑耆老年七十以上于太
華殿賜以衣服又詔七十以上一子不従役 三年夏
五月辛酉詔曰昔四代養老問道乞言朕雖冲昧每尚
[187-23a]
其美今賜國老各衣一襲綿五斤絹布各五疋十一月
癸卯賜京師貧窮高年疾患不能自存者衣服布帛各
有差 四年秋七月壬子改作東明觀詔會京師耆老
賜錦綵衣服几杖稻米蜜麪復家人不徭役 十六年
十二月賜京邑老人鳩杖 十七年八月壬寅車駕至
肆州民年七十以上賜爵一級戊申幸并州親見高年
問所疾苦九月戊辰濟河詔洛懐并肆所過四州之民
百年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
[187-23b]
二級 十八年春正月車駕南巡詔相兗豫三州百年
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
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孤老鰥寡不能自存者賜粟五石
帛二匹秋七月車駕北巡八月南還所過皆親見高年
問民疾苦貧窮孤老賜以粟帛丙寅詔六鎮及禦夷城
人年八十以上而無子孫兄弟終身給其廩粟七十以
上家貧者各賜粟十斛又詔諸北城人年滿七十以上
及廢疾之徒校其元犯以凖新律事當従坐者聴一身
[187-24a]
還鄉又令一子扶養終命之後乃遣歸邉餘如此之犯
年八十以上皆聴還十一月辛未朔詔冀定二州民百
年以上假以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
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以
穀帛十二月丁卯詔郢豫二州之民百齡以上假縣令
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
爵一級孤寡鰥老不能自存者賜以穀帛 十九年夏
四月辛亥詔賜百嵗以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
[187-24b]
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孤寡老疾不
能自存者賜以穀帛六月壬子詔濟州東郡滎陽及河
南諸縣車駕所經者百年以上賜假縣令九十以上賜
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十以上賜爵一級孤老
鰥寡不能自存者賜以穀帛冬十月甲辰曲赦相州民
百年以上假郡守九十以上假縣令八十以上賜爵三
級七十以上賜爵二級孤老痼疾不能自存者賜以穀
帛 二十年二月丙午詔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師
[187-25a]
将行養老之禮三月丙寅宴羣臣及國老庶老于華林
園詔國老黄耉以上假中散大夫郡守耆年以上假給
事中縣令庶老直假郡縣各賜鳩杖衣裳 二十一年
春正月乙巳車駕北巡二月壬戌次于太原親見高年
問所不便乙丑詔并州士人年六十以上假以郡守三
月乙未車駕南巡己酉次離石甲寅詔汾州民百年以
上假縣令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八十以上賜爵二級七
十以上賜爵一級夏四月辛未行幸長安乙亥親見高
[187-25b]
年問所疾苦五月己丑車駕東旋庚寅詔雍州士人百
年以上假華郡太守九十以上假荒郡八十以上假華
縣令七十以上假荒縣庶老以年各減一等七十以上
賜爵三級孤寡鰥貧窮痾廢疾各賜帛二匹穀五斛秋
九月丙申詔曰哀貧恤老王者所先鰥寡六疾尤宜矜
愍可勅司州洛陽之民年七十以上無子孫六十以上
無期親貧不自存給以衣食及不滿六十而有廢痼之
疾無大功之親窮固無以自療者皆于别坊遣醫救䕶
[187-26a]
給醫師四人豫請藥物以療之
孝明帝本紀熙平二年夏四月丁酉詔京尹所統百年
以上賜大郡板九十以上賜小郡板
神龜元年春正月壬申詔京畿百年以上給大郡板九
十以上給小郡板八十以上給大縣板七十以上給小
縣板諸州百姓百嵗以上給小郡板九十以上給上縣
板八十以上給中縣板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粟五
斛帛二匹
[187-26b]
正光四年秋七月詔曰達尊斯在齒預一焉崇敬黄耉
先代通訓故方叔以元老處位充國緣自強見留雖七
十致仕明乎典故然以徳尚壯許其縶維今庶寮之中
或年迫懸車循禮宜退但少收其力老棄其身言念勲
舊睠然未忍或戴白在朝未當外任或停私厯紀甫受
考級如此之徒雖滿七十聴其蒞民以終常限或新解
郡縣或外佐始停已滿七十方求更敘者吏部可依令
不奏其有高名俊徳老成髦士灼然顯達為時所知者
[187-27a]
不拘斯例若才非秀異見在朝官依令合解者可給本
官半祿以終其身使辭朝之叟不恨歸于閭巷矣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九年秋九月辛丑給京畿老
人劉奴等九百四十三人板職及杖帽各有差
孝昭帝本紀皇建元年秋八月乙酉詔諸郡國老人各
授板職賜黄帽鳩杖
周書明帝本紀二年夏六月己巳板授高年刺史守令
武帝本紀保定元年春正月甲戌詔先經兵戎官年六
[187-27b]
十已上及民七十已上節級板授官 三年秋七月丁
丑幸津門問百年賜以錢帛又賜高年板職各有差
建徳二年冬十二月癸巳詔曰尊年尚齒列代宏規序
舊酬勞哲王明範朕嗣承宏業君臨萬邦驅此兆庶寘
諸仁夀軍民之間年多耆耋眷言衰暮宜有優崇可頒
受老職使榮霑邑里
隋書高祖本紀開皇七年冬十月癸亥幸蒲州丙寅宴
父老
[187-28a]
煬帝本紀大業五年春二月丙辰宴耆舊四百人于武
徳殿頒賜各有差冬十月癸亥詔曰優徳尚齒載之典
訓尊事乞言義彰膠序鬻熊為師取非筋力方叔元老
克壯其猷朕永言稽古用求至治是以龎眉黄髪更令
收敘務簡秩優無虧藥膳庶等卧治佇其宏益今嵗耆
老赴集者可于近郡處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沈滯不堪
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其官至七品以上者量給廩
以終厥身 七年春二月幸于涿郡壬午詔曰今往涿
[187-28b]
郡巡撫民俗其河北諸郡及山西山東年九十以上者
板授太守八十者授縣令
冊府元龜唐高祖武徳二年幸稷州召父老置酒高會
賜帛 五年三月宴京城父老賜帛
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三年四月戊戌賜孝義之家粟五
斛八十以上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嵗加絹二疋
冊府元龜貞觀三年十月幸隴州詔岐隴二州八十以
上賜物百嵗以上大加優恤
[187-29a]
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五年十二月癸卯賜新豐高年帛
 六年三月丁丑賜民八十以上粟帛
冊府元龜貞觀六年五月宴長安父老九月幸慶善宫
賜故老帛 十一年正月宴長安父老于元武門賜以
穀帛三月幸洛陽宫宴父老于乾元殿賜以粟帛
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五年四月乙未賜民八十以上

冊府元龜貞觀十五年正月如洛陽所過賜高年穀帛
[187-29b]
十一月蒐于伊闕詔所經之縣遣使存問高年賜帛各
有差 十八年十月癸卯以将征高麗宴雍州父老百
嵗以上氈被袍各一帛十匹粟十石九十以上物五段
粟五石八十以上物三段粟三石十一月壬申至雒州
遣使齎璽書詣鄭汝懷澤四州問高年宴賜各有差壬
午宴雒州父老一百九十人于儀鸞殿班賜有差 十
九年二月發雒陽征遼所經州縣高年賜粟帛辛亥次
河陽女子吕年百嵗太宗幸其宅存問之賜氈帛袍各
[187-30a]
一綿帛十段次汲縣女子翟張並年百嵗太宗幸其宅
存問之賜物如河陽十月次營州召父老年七十以上
賜繒帛綾錦等
永徽六年十月八十以上老人各賜粟二石帛三段百
嵗以上各賜粟五石帛十段
顯慶二年正月幸雒陽二月父老百嵗以上賜氈被一
具袍一領絲絹十段粟二十石仍遣使就家存問九十
以上賜絲絹五段十月幸鄭州賜八十以上老人粟帛
[187-30b]
有差閏十二月以駕幸東都詔所經處八十以上老人
賜氈被袍綿及粟有差
唐書高示本紀顯慶五年正月甲子如并州己巳次長
平賜父老布帛二月丙戌赦并州及所過州縣民年八
十以上版授刺史縣令三月丙午皇后宴親族鄰里于
朝堂婦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賜氈衾粟帛
冊府元龜龍朔元年九月駕幸河南縣婦人張氏年百
三嵗遂賜絹三十匹氈被一具皇后太子亦親問賜以
[187-31a]
衣及繪綵
唐書高宗本紀總章二年九月壬寅如岐州乙巳賜高
年粟帛
冊府元龜咸享元年十一月将幸東都宴京城父老有
不能行者仍許子弟扶至殿庭賜物及黄帔而遣之
開元二年九月引京師侍老宴于含元殿庭詔曰古之
為政先于尚老居則致養禮𫝊三代行則就見制問百
年葢皇王之勸人教黎庶之為子朕寅奉休歴祗膺聖
[187-31b]
謨因秋歸而嵗成屬星見于郊祀念其将至尤重乞言
俾伸恩于几杖期布恵于鄉國九十以上宜賜几杖八
十以上宜賜鳩杖所司凖式天下諸州侍老宜令州縣
便設酒食一准京城賜几杖其婦人則送几杖于其家
 三年十月詔古者親問百年義在養老其侍老年九
十以上賜物四段綿帛各一匹
天寳元年正月改元詔天下侍老八十以上者宜委縣
官毎加存問仍量賜粟帛侍丁者令其養母孝假者矜
[187-32a]
其在喪此王政優容俾伸情理而官吏不依令式多雜
役使自今以後更不得然 八載閏六月冊尊號禮畢
詔高年給屬存養因時定式務廣仁恩其天下百姓丈
夫七十以上婦人七十五以上宜各給一人充侍仍自
簡擇至八十以上依常式處分
長慶元年正月郊祀禮畢大赦天下百姓高年者賜粟
及綿絹有差三月詔官内高年不能自存者差官就問
給賜粟帛
[187-32b]
冊府元龜後唐同光元年四月即位制曰應諸道管内
有高年踰百嵗者便與給復永俾除名自八十至九十
者與一子免役州縣不得差徭
天成二年十月辛丑詔曰敬老之規前王所重養親之
道為子居先應有年八十以上及家長有廢疾者宜免
一丁差役俾遂奉養
後晉天福二年四月丁亥制曰洪荒之内鄉黨之中宜
宏養老之規式表問年之道天下百姓有年八十以上
[187-33a]
者與免一丁差徭仍令逐處簡署上佐官
宋史太祖本紀開寳五年春正月庚子前盧縣尉鄢陵
許永年七十有五自言父瓊年九十九兩兄皆八十餘
乞一官以便養因召瓊厚賜之授永鄢陵令
太宗本紀淳化四年春二月壬戌召賜京城高年帛百
嵗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賜孤
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真宗本紀咸平二年冬十一月辛丑賜京城父老衣帛
[187-33b]
十二月戊午駐蹕澶州壬戌賜澶州父老錦袍茶帛甲
子次大名丁卯召見大名府父老勞賜之
景徳元年秋七月庚子益都民李仁美國凝母皆百餘
嵗詔賜粟帛 四年春正月己未車駕發京師庚申次
中牟縣賜父老衣幣所過如之二月甲申御五鳯樓觀
酺詔父老五百人賜飲樓下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壬辰御乾元門觀酺賜父老千五
百人衣服茶綵十月宴太山父老于殿門賜父老時服
[187-34a]
茶帛 三年春正月丁巳賜建安軍父老江禹錫粟帛
閏二月戊辰詔赤縣父老本府宴犒年九十者授攝官
賜粟帛終身八十者爵一級秋八月乙亥河中府父老
千七百人來迎上勞問之賜以緡帛 七年三月青州
民趙嵩百一十嵗詔存問之 八年泗州周憲百五嵗
詔賜束帛
仁宗本紀天聖元年三月丙子詔賜城中民八十以上
者茶帛仍復其家
[187-34b]
王圻續通考景定四年正月詔曰周尊黄耉忠厚所基
漢事三老祿養無缺陳塏林彬之史季温夙被擢用今
皆耆年奉祠嵗久宜示奨崇陳塏授端明殿學士林彬
之寳謨閣待制史季温直文華閣各因其祠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十二年正月霸州民李在宥年百
三十有三賜束帛錦袍銀帶仍復其家 十六年六月
詔婦人年踰九十者賜物
太平四年二月詔賜諸宫分耆老食
[187-35a]
道宗本紀大安十年十二月三河縣民孫賔及其妻皆
百嵗復其家
金史海陵本紀天徳三年四月沂州男子呉真犯法當
死有司以其母老疾無侍為請命官與養濟著為令
世宗本紀大定十六年十二月詔諸流移人老疾者官
與養濟 二十五年四月詔會寧府百姓年七十以上
者補一官九月次轄沙河賜百嵗老嫗帛甲申次遼水
召見百二十嵗女真老人能道太祖開創事上嘉歎賜
[187-35b]
食并賜帛
王圻續通考元世祖至元時順天路民王住兒過誤致
死罪其母年七十言于朝曰兒死則妾亦死矣乃宥其
罪俾養母
    蕙田案親老獨子留養之例葢始於此
    觀承案獨子留養元世祖此舉實為盛徳之
    事聖人孝治天下推恩至於此極孝悌之心
    可以油然生矣然亦以其過誤而致罪者耳
[187-36a]
    故恩不傷義而足為後世法也
元史成宗本紀大徳九年六月立皇子徳夀為皇太子
詔賜高年帛八十者一匹九十者二匹親年七十别無
侍丁者従近遷除
仁宗本紀至大四年三月賜大都路民年九十者二千
三百三十一人人帛二匹八十者八千三百三十一人
人帛一匹
文宗本紀至順二年四月寧國路涇縣民張道殺人為
[187-36b]
盜道弟吉従而不加功拘囚七年不決吉母老無他子
孫中書省臣以聞勅免死杖而出之俾養其母
順帝本紀至元四年正月詔内外廉能官父母年七十
無侍丁者附近銓注以便侍養
至正元年十二月詔民年八十以上蒙古人賜繒帛二
表裏其餘州縣旌以高年耆徳之名免其家雜役
明會典洪武元年詔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與
免雜泛差役
[187-37a]
王圻續通考洪武五年壬子夏五月詔中外學宫行養
老之禮先是太祖念海内晏安思化民俗以復其古遂
命禮部考儀禮及唐宋之制又采周官屬民讀法之㫖
㕘定每嵗孟春正月冬十月有司偕學官率士大夫之
老者行之于學宫其民間里社以百家為一會糧長或
里長主之百人内以年最長者為正賔餘以齒序坐每
季行之于里中大都皆本于正齒位之説而賔興賢能
春秋習射亦可通行焉酒酺不許奢靡制曰可遂詔應
[187-37b]
天府及直𨽻府州縣并各布政司府州縣俱舉行之
明會典洪武十九年詔所在有司審耆老不係𨽻卒倡
優年八十九十鄰里稱善者備其年甲行實具狀奏聞
貧無産業者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
十以上嵗加給帛一匹絮五斤雖有田産僅足自贍者
所給酒肉絮帛亦如之其應天鳯陽二府富民年八十
以上賜爵里士九十以上賜爵社士皆與縣官平禮並
免雜差正官嵗一存問著為令
[187-38a]
二十年閏六月命試禮部尚書李原名申諭有司行養
老之政先是太祖召原名諭之曰尚齒所以教敬事長
所以教順虞夏商周之世莫不以齒為尚而養老之禮
未嘗廢是以人興於孝弟風俗淳厚治道隆平曩者朕
詔天下行養老之政凡耆民年八十九十鄉黨稱善者
有司以時存問若貧無産業年八十以上者月給米五
斗酒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嵗加帛一疋綿一斤其
有田産能自贍者止給酒肉絮帛其應天鳯陽二府富
[187-38b]
民九十以上賜爵里士八十以上賜爵社士咸冠帶復
其家尚虞有司奉行不至爾其以朕命申之
永樂二十二年令民年七十以上及篤廢殘疾者許一
丁侍養不能自存者有司賑給八十以上者仍給絹二
疋綿二斤酒一斗時加存問
天順二年詔軍民有年八十以上者不分男婦有司給
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年九十以上者倍之男
子百嵗加以冠帶榮身又詔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禮
[187-39a]
致仕不能自存者有司嵗給米五石 八年詔凡民年
七十以上者免一丁差役有司每嵗給酒十瓶肉十斤
八十以上者加與綿二斤布二疋九十以上者給與冠
帶每嵗設宴侍一次百嵗以上給與棺具
成化二十三年詔在京文職以禮致仕五品以上年及
七十者進散官一階其中廉貧不能自存衆所共知者
有司仍每嵗給與食米四石不許狥情濫給
𢎞治十八年詔文職官員五品以上以禮致仕在家者
[187-39b]
各進階一級其二品以上大臣年及八十者有司備綵
幣羊酒問勞九十以上者具奏遣使存問
嘉靖元年文職致仕一品未受恩典者有司月給食米
二石嵗撥人夫二名應用二品以上年及八十者備綵
幣羊酒問勞九十以上者具實奏來遣使存問五品以
上以禮致仕年七十以上者進散官一階其中廉貧不
能自存衆所共知者嵗給米四石以資養贍
王圻續通考明尊年恩例高皇帝時詔諸耆老謁見而
[187-40a]
崑山周夀誼居首年一百十六嵗賜宴及鈔幣天順中
召京師人百四嵗茹大中入見便殿賜宴順天府賜冠
帶襲衣命禮部尚書姚䕫造其第賀之成化中濟寧人
王自能以百十六嵗徴又七年終又韓王奏羣牧所千
戸朱政曽祖信年一百六嵗而終祖全一百二嵗父鏞
八十二嵗見存三代皆以千戸致仕詔信全俱進階宣
武将軍各賜羊酒白米二石
          右歴代優老之事
[187-40b]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