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225-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五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嘉禮八十八
   設官分職
周禮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小司馬中大夫二人軍
司馬下大夫四人輿司馬上士八人行司馬中士十有
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
[225-1b]
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注輿衆也行謂軍行列晉作/六軍而有三行取名於此
疏史胥徒獨多於四官者/軍事尚嚴特湏監察故也
 黄氏度曰司馬置屬與五官稍異小司馬而下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輿司馬掌車行司馬掌徒軍司
 馬兼/掌之
    蕙田案春秋之世晉作三軍以其将佐為六
    卿而每軍别置司馬即周禮之軍司馬也
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
二軍小國一軍軍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皆
[225-2a]
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
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
注軍師旅卒兩伍皆衆名也伍一比兩一閭卒一族/旅一黨師一州軍一鄉家所出一人将帥長司馬者
其師吏也言軍将皆命卿則凡軍帥不特置選/於六官六鄉之吏自卿以下徳任者使兼官焉一軍則
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司勲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鄭司農云勲功也此官主功賞故曰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 疏軍以賞為先故首司勲注
 陳氏𫝊良曰六功戰居一而司勲𨽻政官何也軍政/賞不踰時屬之他官則司存散隔文告回復而壅底
[225-2b]
 之患生况有/害功者乎
馬質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八人注質平/也主買
馬平其大/小之賈直
 薛氏衡曰馬質宜為校人之屬今列此者校人兼掌/六馬而戎馬之用尤多其事尤急先儒謂序官先後
 不以尊卑直取事急者/居前事緩者居後是也
量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四人徒八人注量猶度也謂/以丈尺度地
疏以其掌營軍之壘舍量其市朝州涂軍社之所/理其間雖有餘事要以軍事為重故列職於此
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注小子主祭/祀之小事
[225-3a]
羊人下士二人史一人賈二人徒八人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注故書爟為燋杜子春云燋當/為爟書亦或為爟爟為私火𤣥
謂爟讀如予若觀火之觀今燕俗/名湯熱為觀則爟火謂熱火與
 陳氏傅良曰司爟之職此聖人觀天地之變順隂陽/消息之宜察寒暑往來之節故得裁成輔相之道此
 意極/大
 王氏應電曰萬物所以得生者隂陽二氣而已陽之/盛為火之熱而物以暢茂條逹否則萎而不榮隂之
 極為氷之寒而物以縮聚凝結否則散而不収然火/有出入當出而太早則過盛而為灾當伏而不伏則
 錯行而傷隂此春秋所以出火納火也氷有藏唘藏/之以抑伏藏之火俾之伏息唘之以發沉伏之隂俾
[225-3b]
 得制火此冬春所以藏氷開氷也周公設司爟凌人/二職調元之道也若秋官司烜氏但取火之名以為
 用而/已
 髙氏愈曰自司勲至司爟共六官各有司存而不相/統攝然司勲以下三官夏官所重而司爟羊人協于
 大夏南方之/火故先列之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注固國所依阻者也國曰固野/曰險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司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注/疆
[225-4a]
界/也
候人上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史六人徒百有二十人
注候候迎賔/客之來者
環人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注環猶郤也/以勇力郤敵
挈壺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注挈讀如絜髪/之挈壺盛水器
也世主挈壺/水以為漏
 髙氏愈曰自掌固至環人共五官皆主封疆防禦廵/徼之事禦奸宄而察非常宜在所先矣而挈壺氏縣
 壺戒夜亦軍務所重故附焉明代欽天監有挈壺正/一人盖猶用此名但周官以縣壺警夜為重故屬之
[225-4b]
 司馬後世以定晷刻分晝/夜為重故屬之司天監耳
射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二人徒二十人疏射武事/故在此
 薛氏衡曰先王於祭祀則有射於燕饗則有/射文事而兼武守重其職故以下大夫為之
服不氏下士一人徒四人注服不服不/服之獸者
射鳥氏下士一人徒四人疏射鳥亦武/事故在此
 黄氏度曰射人與司士諸子聨職而以服不氏以下/四官参其間服不氏待獲射鳥氏取矢終射義也
羅氏下士一人徒八人注能以羅網搏鳥者郊特牲/曰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
[225-5a]
掌畜下士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畜謂歛/而養之
 髙氏愈曰自服不氏至掌畜凡四官或養獸或養鳥/或射羅鳥其職相類而服不射鳥二官皆有職於射
 者故次于射人之下王氏𫝊則以為天/文南方為朱鳥故掌畜屬之夏官也
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
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疏其職掌詔爵祿賛大司/馬進賢興功故列職於此
 郝氏敬曰案王制大司樂論造士升之司馬司馬論/進士之賢者告于王而官之故司士為司馬之屬
    蕙田案殷制以司士與司徒司馬司空司冦
    並列為五官至周禮改為司馬之屬然以下
[225-5b]
    大夫為之則其任亦重矣
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
二十人注諸子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司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右
謂有勇力之/士充王車右
 髙氏愈曰戎右齊右係中下大夫而司右為上士者/盖司右所掌但國中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而為羣車
 之右者耳若戎右齊右皆于羣右之中選其徳力之/尤者而又積日累勞功績顯著始居其官則其爵已
 尊于羣右之上而非復司右之屬矣故其官另立而/不次于其下自司士至司右凡三職一掌羣臣之版
[225-6a]
 一掌國子之倅一掌羣右之/政其職相類而各不相統也
虎賁氏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
八人虎士八百人注不言徒曰虎士則虎/士徒之選有勇力者
 吕氏祖謙曰周公戒成王以虎賁與任人牧人凖人/並言盖侍衛傼御朝夕親比必得正人漸移黙化故
 慎虎賁綴衣之選乃/養成君徳詳宻處
旅賁氏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節服氏下士八人徒四人注世為王/節所衣服
方相氏狂夫四人注方相猶言放/想可畏怖之貌
[225-6b]
 王氏應電曰其職主執兵以逐疫亦/用武以正其不正之事故屬夏官
 髙氏愈曰自旅賁至方/相皆當為虎賁之屬
大僕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僕中士六人御僕
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僕/侍御
於尊者之名/大僕其長也
隸僕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此/吏而
曰𨽻以/其事䙝
 薛氏衡曰上而正君心于周旋宻勿之問下而通人/情于勢分難通之際太僕以之率其僚庶僚以之助
[225-7a]
 其長上下交孚内外無/壅天下之政此其本也
 髙氏愈曰大僕主王服位𫝊王大命可以旦夕承輔/王者穆王命伯冏為大僕而以繩愆紏繆格其非心
 望之盖係於君徳之重如此小臣御僕祭僕皆其屬/皆大僕所得自辟除冏命所謂慎簡乃僚者如此其
 官則唐虞之納言漢之公車令唐之門下省宋之直/登聞鼓院而明之通政使也其屬之夏官者軍政機
 宻尤宜速逹於王故也後世以太僕之官耑典/牧馬之政則名存而實亡矣𨽻僕亦大僕之屬
弁師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注弁者古/冠之大稱
 王氏應電曰弁首服之次於冕者自天子以下/皆服之冕則不常服故冕雖尊而獨以弁稱
    蕙田案大僕掌正王之服位故弁師亦𨽻焉
[225-7b]
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
八十人注甲今之鎧也司/甲兵戈盾官之長
司兵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戈盾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戈今時/句孑㦸
司弓矢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
徒八十人注司弓矢弓弩/矢箙官之長
繕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注繕之言/勁也善也
[225-8a]
槀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注鄭/司農
云槀讀為芻槀之槀箭幹謂之槀/此官主弓弩箭矢故謂之槀人
 髙氏愈曰甲兵弓矢俱軍需重器故設司甲至槀人/六官而其官之尊者或至於下大夫其慎重如此與
 後世以武庫兵器/賜弄臣者異矣
戎右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注右者参乘此充戎路/之右田獵亦為之右焉
齊右下大夫二人注充玉路/金路之右
道右上士二人注充象/路之右
 方氏苞曰戎右以中大夫齊右以下大夫道右以士/者右取其武故戎右宜尊賔祭尚嚴故次之朝夕視
[225-8b]
 朝武非所尚也右以戎兼田以祀兼賔而僕各異者/右主捍衛其事可兼賔祀師田車行異節必各有専
 僕而後事/可閑也
大馭中大夫二人注馭之/最尊
戎僕中大夫二人注馭言僕者此/亦侍御于車
齊僕下大夫二人注古者王将朝覲㑹同必/齊所以敬宗廟及神明
道僕上士十有二人注王朝朝莫夕主御王/以與諸臣行先王之道
田僕上士十有二人
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疏案校人良馬三十六/匹一馭夫計良馬二千
[225-9a]
一百六十匹則六十馭夫駑馬一馭夫主四百三十二/匹駑馬千二百九十六匹則馭夫三人併前六十三人
與此不合者盖/序官脱三人也
 薛氏衡曰右與僕皆身/任其事故無府史胥徒
 王氏應電曰馭者通謂之僕惟大馭/不稱僕者以前有大僕不可混也
 髙氏愈曰自戎右至馭夫共九職皆僕/車右馭車之官與夏官戎政正相屬
校人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
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校之為言校也主馬者必/仍校視之校人馬官之長
趣馬下士皁一人徒四人注趣馬趣養馬者也鄭司/農説以詩曰蹶維趣馬
[225-9b]
 鄭氏鍔曰趣馬以下士為之其職則養馬而已周公/立政以戒成王與任人凖人牧夫偕言之大夫之刺
 幽王與司徒卿士師氏内史連言之其/微如此而所係反重以其近王故也
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賈二人徒二十
注巫馬知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之神者馬/疾若有犯焉則知之是以使與醫同職
牧師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主牧放/馬而養之
廋人下士閑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注庾之/言數也
圉師乘一人徒二人圉人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注/養
馬曰圉四馬為乗/良善也麗耦也
[225-10a]
 薛氏衡曰自戎右至馭夫凡九職掌五路/之車自校人至圉人凡七職掌五路之馬
    蕙田案校人以中大夫為之即後世太僕卿
    之職趣馬以下則其屬也周官太僕主正王
    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漢之尚書唐之門下是
    其職與後世之太僕不同
職方氏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
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注職主也/主四方之
職貢者職方氏/主四方官之長
[225-10b]
土方氏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五人徒
五十人注土方氏主四/方邦國之土地
懐方氏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懐
來也主來四方/之民及其物
合方氏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合
方氏主合同/四方之事
訓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訓
道也主教道/四方之民
[225-11a]
形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注/形
方氏主制四方/邦國之形體
山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川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
邍師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注邍地之/廣平者
[225-11b]
匡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注匡正也主正/諸侯以法則
撢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注撢人主撢序/王意以語天下
 髙氏愈曰職方氏以下六官皆以氏為名若世修其/職者盖以四方山川險阻與夫風俗土地所宜非久
 於其任而世修其職者不能習故也山川邍師皆職/方之輔盖職方總掌天下之地圖最為煩𤨏故分山
 林川澤原隰三者立三師以分掌之則覩記各有所/専而職方氏為不煩擾矣原師官府史胥徒獨倍者
 以平原之地多於山林川澤故也自職方氏至撢人/凡十一官職方為其長其下十官皆職方之屬也
都司馬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
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都王子弟所封及三公/衆采地也司馬主其軍賦
[225-12a]
家司馬各使其臣以正於公司馬注家卿大夫采地正/猶聼也公司馬國司
馬也卿大夫之采地王不特置司馬各自使其家臣為/司馬主其地之軍賦往聼政於王之司馬王之司馬其
以王命來有事/則曰國司馬
 髙氏愈曰大都之地儼若國然但不世襲耳苟尾大/不掉則有曲沃京城之患故特以都司馬主其兵卿
 大夫采地王不特置司馬使各自以家臣為司馬主/其地之政令往聼于王之司馬則家臣亦不得自擅
 其甲/兵矣
 李氏光地曰大司馬掌邦政而以兵事為主故凡兵
 甲車馬之政隸御僕從之官九州邦國之形勝阨塞
[225-12b]
 要害皆屬焉司勲者兵事以賞罰為主故先之也兵
 莫重於馬故馬質次之政莫重於地故量人又次之
 繼以小子羊人者祭祀之事也繼以司爟者火政兵
 事之要也設險守固制勝於未形故掌固司險次之
 候望譏察簫勺羣慝故掌疆候人環人又次之挈壺
 氏三軍之耳目故又次之射兵事所急故又次之服
 不氏射鳥氏羅氏掌畜因射而及故其職并屬焉司
 士以治官諸子以治國子司右以治戎右司士所掌
[225-13a]
 非兵也而屬于司馬者案王制曰司馬辨論官材論
 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
 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此即司士之掌而古司
 馬之遺也虎賁旅賁夾衛王車節服方相皆因衛車
 而及故相次焉太僕小臣祭僕御僕𨽻傼皆侍御之
 官弁師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繕人稾人皆掌弁
 甲兵器之職戎右齊右道右為右者也所謂勇士也
 大馭戎僕齊僕道僕田僕馭夫為御者也所謂僕夫
[225-13b]
 也校人趣馬巫馬牧師廋人圉師圉人則皆掌馬之
 官司馬官之所以名者此也職方土方懐方合方訓
 方形方以及山師川師邍師匡人撢人皆所以周知
 天下之土地形勢山林川澤原野之險易而施其訓
 道匡正之法焉司馬之職於是盡矣都家司馬在食
 邑采地者故附之
    蕙田案夏官之屬卿一人大司馬也中大夫
    十四人小司馬二戎右二大馭二戎僕二校
[225-14a]
    人二職方氏四也下大夫三十人軍司馬四
    射人二司士二諸子二虎賁氏二大僕二司
    甲二司弓矢二齊右二齊僕二職方氏八也
    上士六十七人中士百五十人下士四百五
    十三人其都家司馬皆上中下士而數無考
刑官之屬大司冦卿一人小司冦中大夫二人士師下
大夫四人鄉士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
有二人注士察也主察獄訟之事者鄭司農説以/論語曰栁下恵為士師鄉士主六鄉之獄府六
[225-14b]
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髙氏愈曰士師為士官長故稱師其下鄉士主六鄉/之獄遂士掌六遂之獄縣士掌外野之獄方士掌都
 家之獄訝士掌四方諸侯之獄隨其地以設獄官則/于訊察便勘核易也明刑部於十三省每省各設郎
 中員外主事以主其/獄訟盖亦同此意
 方氏苞曰遂士縣士方士皆别設官而鄉士即用司/冦之屬士者所受中國之獄訟其治在中國也諸官
 皆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以給官中之事而司冦之/屬士獨兼受國中之獄訟者諸官之事紛秋官則所
 掌惟獄訟而四郊之獄訟鄉師聼之而後逹於鄉士/六遂之獄訟遂大夫遂師聼之而後逹於遂士公邑
 都家之獄訟守土者聼之而後逹於縣士方士其獄/辭皆已定矣其上逹則士師察其辭小司冦附其法
[225-15a]
 大司冦斷而行其令故司冦之屬士雖使/兼受國中之獄訟而不患其不暇給也
遂士中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
徒百有二十人注遂士主六/遂之獄者
縣士中士三十有二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
人徒百有六十人注距王城三百里至四百/里曰縣縣士主縣之獄者
方士中士十有六人府八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
徒百有六十人注方士主四方/都家之獄者
訝士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訝/迎也
[225-15b]
士官主迎/四方賔客
 黄氏度曰訝士獄官而送迎賔客者盖有前驅辟蹕/與司冦分其事賔客自外至則使訝士主之至其稱
 訝士者本為近受/四方之獄云爾
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注朝/士主
外朝/之法
 髙氏愈曰朝儀不肅則百度皆弛而犯法者衆謹法/度肅朝儀刑官之事也故鄉遂五士官以下即以朝
 士先/之
司民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三人徒三十人注司/民主
[225-16a]
民/數
 薛氏衡曰五刑皆戕民者也知所以愛其民則/知所以謹其刑此司民所以列于司刑之上
 髙氏愈曰民數掌于司徒而司民𨽻于刑官者盖使/刑官多殺一人則司民之數少一人知其生之難而
 耗之易則司冦之刑自不/敢濫矣故以司民𨽻之
司刑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鄭氏鍔曰刑者大小司冦司之士/師以下行之司刑盖掌五刑之書
司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刺殺也三訊/罪定則殺之
司約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約言語/之約束
[225-16b]
司盟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注盟以約辭告/神殺牲㰱血明
著其信也曲禮/曰涖牲曰盟
 鄭氏鍔曰先儒以盟為衰世之事盖據穀梁盟詛不/及三王之文然書載苖民㒺巾于信以覆詛盟則五
 帝之世已有是事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亦/惡其盟之屢而無信耳非謂盟之必不可也
職金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注職/主也
 髙氏愈曰金屬西方主肅殺故𨽻秋官且/其職受士之金罰貨罰亦𨽻刑官為便也
司厲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注犯政為惡曰厲/厲士主盗賊之兵
[225-17a]
器及其/奴者
 王氏昭禹曰春秋傳云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盗賊之厲于人猶厲鬼也
犬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十有六人疏/犬
金畜故連/類在此
 髙氏愈曰古者以犬供祭祀故設犬人牛屬土𨽻地/官雞屬木𨽻春官羊屬火𨽻夏官犬屬金𨽻秋官且
 守夜吠盗有詰姦之義聖人於一/牲之職必使𨽻之各得其當如此
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十有
六人徒百有六十人注鄭司農云圜謂圜土也圜土謂/獄城也今獄城曰圜司圜職中言
[225-17b]
几圜土之刑人也以此知圜者謂圜土也又大司冦/職曰以圜土聚教罷民故司圜職曰掌収教罷民
掌囚下士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
注囚拘也主拘/繫當刑殺之者
掌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注戮猶辱也既/斬殺又辱之
司𨽻中士二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五人史十人胥二十
人徒二百人注𨽻給勞辱之役者漢始置司𨽻亦使将/徙治道溝渠之役後稍尊之使主官府及
近/郡
罪𨽻百有二十人注盗賊之/家為奴者蠻𨽻百有二十人注征南/夷所獲
[225-18a]
閩𨽻百有二十人注閩南/蠻之别夷𨽻百有二十人注征東/夷所獲
𨽻百有二十人注征東北夷所穫凡𨽻衆矣此/其選以為役員其餘謂之𨽻民
 方氏苞曰謂之𨽻者王官宿衞宫伯所掌士庶子也/旅賁皆命士也虎賁所掌謂之虎士必粗知道藝而
 異於胥徒者故於司𨽻所掌稱𨽻以别之春秋傳人/有十等𨽻班在六非甚賤也盗賊之子亦使班于諸
 𨽻者非其身之惡也不使列/于齊民者恐其習為匪僻也
布憲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注憲表也主/表刑禁者
 髙氏愈曰主以刑禁表懸示人也先王/欲使國家刑禁家喻户曉故設其官
[225-18b]
禁殺戮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注禁殺戮者禁/民不得相殺戮
禁暴氏下士六人史三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野廬氏下士六人胥十有二人徒百二十人注廬賔客/行道所舍
蜡氏下士四人徒四十人注蜡骨肉腐臭蠅蟲所蜡也/月令曰掩骼貍骴此官之職
也蜡讀如/狙司之狙
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雍謂隄坊/止水者也
萍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萍氏主水禁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
司寤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寤覺也/主夜覺者
[225-19a]
司烜氏下士六人徒十有二人注烜火也讀如衛侯燬/之燬故書燬為垣鄭司
農云當/為烜
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注杜子春云條當/為滌器之滌元謂
滌除也狼/狼扈道上
脩閭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十有二人注閭謂/里門
 王氏與之曰自禁殺戮至脩閭氏十職皆㡬防/盗賊姦宄者㡬防嚴則奸宄無清刑之原也
 髙氏愈曰自布憲至修閭氏共十有一職其官不盡/相類然或憲刑禁或禁殺戮或禁暴或庀道路宿息
 井樹或除道路之胔或閒溝瀆塞阱獲或禁川游或/防夜㳺或禁火或辟行人或庀追胥而禁徑踰者則
[225-19b]
 皆刑官之事也/故俱以類列之
冥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鄭司農云冥讀為冥氏春秋/之冥元謂冥方之冥以繩縻取
禽獸/之名
 薛氏衡曰自修閭氏以上逹于布憲凡十一人先王/所以盡乎人也自冥氏下至于庭氏凡十二人先王
 所以盡乎物也夫大而人之為民害者既革微而物/之為民害者已消則先王之用刑通乎天地之心矣
 蔡氏徳晉曰刑禁之官既備則姦慝不作而良民得/安其生矣然使物類之凶邪者不除則民雖免于冦
 盗之傷殘猶不免于獸蟲之毒害而其生未暢遂也/更設冥氏以下十二官凡猛獸妖鳥貍蟲毒蠱之屬
 一切去之而後萬物之害悉除宇宙/皆太和之氣而民得嬉逰于化日矣
[225-20a]
庶氏下士一人徒四人注庶讀如藥煮之煮驅除毒/蠱之言書不作蠱者字從聲
穴氏下士一人徒四人注穴摶蟄/獸所藏者
翨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翨鳥翮也鄭司農/云翨讀為趐翼之趐
柞氏下士八人徒二十人注柞除木之名除/木者必先刋剝之
薙氏下士二人徒二十人注書薙或作夷鄭司農云掌/殺草故春秋傳曰如農夫之
務去草芟夷藴崇之又今俗問謂麥下為夷下言芟夷/其麥以其下種禾豆也元謂薙讀如鬀小兒頭之鬀書
或作夷此皆剪草也字從類耳月令/曰燒薙行水謂燒所芟草乃水之
硩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鄭司農云硩讀為擿蔟讀/為爵簇之簇謂巢也元謂硩
[225-20b]
古字從/石折聲
翦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剪斷滅之言/也主除蟲蠧者
赤犮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赤犮猶言捇㧞也/主除蟲豸自埋者
蟈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鄭司農云蟈讀為蜮蜮蝦蟇/也月令曰螻蟈鳴故曰掌去鼁
黽鼁黽蝦蟇屬書或為掌去蝦蟇元謂蟈今/御所食蛙也字從蟲國聲也蜮乃短狐與
壺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壺謂瓦鼓/涿擊之也
庭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庭氏主射妖烏令/國中潔清如庭者也
 王氏安石曰周禮所載道路溝澮一草木一昆蟲小/小利害或興或除而地官秋官之職分矣凡所興利
[225-21a]
 以地官主之凡所/除害以秋官主之
 王氏應電曰秋官掌刑而有冥氏以下十二官則凡/猛摯昆蟲與夫托于神姦而為害者並不能逃夫刑
 罰之威而况于姦/慝暴亂之人乎
銜枚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注銜枚止言語囂讙也枚状/如箸横銜之為之繣結於項
 髙氏愈曰國有大事庶民羣囂非政體矣故立/銜枚氏禁之其𨽻秋官者司冦掌邦禁故也
伊耆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注伊耆古王者號始為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齒杖後
王識伊耆之舊徳而以/名官與今姓有伊耆氏
 郝氏敬曰物至秋成/且老故齒杖屬之
[225-21b]
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司儀上士八
人中士十有六人行夫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八
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注行夫主/國使之禮
 朱子曰周禮最是大行人等官屬之司冦難曉按覲/禮諸侯行禮既畢則降而肉袒請刑于廟門之東王
 曰伯父無事歸寧乃邦然後再拜稽首出所謂懐諸/侯則天下畏之也所以屬之於司冦如此等處皆是
 合著如此初/非聖人私意
 唐氏曰伯夷降典而繼以折民惟刑司儀行/人之官必屬司冦此古者徳刑相表裏之意
環人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225-22a]
 鄭氏鍔曰周官有二環人夏官之環人掌致師此官/掌環遶賔客而為之衛事雖不同皆有取於循環之
 義故皆/名環人
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注/通
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類之本名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總名曰象者
周之徳先/致南方也
掌客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
十人
掌訝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注訝迎也賔/客來主迎之
[225-22b]
掌交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注主交/通結諸
侯之/好
掌察四方中士八人史四人徒十有六人
掌貨賄下士十有六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
 髙氏愈曰凡賔客往來恐有挾詐為非常者立掌察/以察之賔客之來必有貨賄相遺立掌貨賄以司其
 出納自大行人至此共十一官皆掌賔客之/事而大行人為之長以下十官皆其屬也
朝大夫每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
八人徒二十人注此王之士也使主都家之國治而命/之朝大夫云 疏庶子者盖亦主采地
[225-23a]
之諸子在府史之下者/盖官長所自辟除也
 黄氏度曰庶子未有/位故叙于府史之下
 髙氏愈曰朝士上士而曰大夫者自王朝言之/則為上士自都家言之則尊而目之曰大夫
都則中士一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四人徒
八十人注都則主都家之八則者也當/言每都如朝大夫及都司馬云
都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
十人家士亦如之注都家之士主治都家吏民之獄/訟以告方士者也亦當言每都
 薛氏衡曰刑官之終宜首舉都家之士而先朝大夫/次都則而後及於都士家士何也盖八則以治都鄙
[225-23b]
 七曰刑賞以馭其威使威福得以自行則是兩政耦/國之漸也故於王朝各設朝大夫以主其治都則以
 守其法而後以都士家士明/其刑然後綱維一挈於上也
 李氏光地曰秋官主刑設官而禁副之大司冦總掌
 刑禁之典法小司冦佐理刑而為刑罰獄訟之總司
 士師佐用禁而為羣獄訟之總司獄官先刑官而設
 鄉士遂士縣士方士訝士為羣獄訟之分司皆士師
 屬以地次之羣地之獄訟皆斷弊於朝故朝士後之
 獄訟既弊次以司民者見民者天之所司王之所敬
[225-24a]
 刑罰不可不中也獄成不可易有五刑以麗其辟故
 次司刑有刺宥以附于刑故次司刺五刑之作民覆
 詛盟故司約司盟正之盟約失而獄訟興刑罰滋多
 於是罪輕而贖刑者則職金受其入罪重而孥戮者
 則司厲執其法稍重而未麗于法者則司圜主収教
 之已在刑者則囚而刑殺故掌囚掌戮又次之囚戮
 從坐者免刑任役故司𨽻又次之而所俘翟𨽻亦以
 類屬焉凡此圜囚𨽻戮之人官為防守之司故置犬
[225-24b]
 人官于其間以犬主守示義類也自此以下刑官具
 矣雖然刑非得已也貴用禁故下皆以禁官次之禁
 其大凡則布憲通禁於天下禁其非常則禁殺戮禁
 暴氏嚴禁于國中刑尚寛禁尚宻刑有所不及禁無
 所不至自野廬氏至修閭氏八職外而道路内而里
 閭靡事不有禁設蜡氏雍氏萍氏司寤氏司烜氏條
 狼氏于中間所以使行者無害死者有主陸走者無
 險阻水浮者不沒溺時其宵晝行止節防其焚灾除
[225-25a]
 其不蠲禁行至此可謂大細不捐禁官具矣自㝠氏
 至庭氏十二職草木鳥獸為民害者驅而除之義之
 盡也是刑官之餘也繼以銜枚氏司囂者無端歌哭
 雜氣妖聲不祥也弭而消之仁之盡也是禁官之餘
 也於是刑禁畢次以伊耆氏者民安物阜収秋養之
 成也此以上皆王官行法於王國中者也其天下邦
 國則大司冦以所建之三典頒布使施行之而邦國
 諸侯奉法守紀惟恐干王刑典之誅故于朝覲㑹同
[225-25b]
 日肉袒請刑而王者亦因其無事與之修賔客之禮
 于是大行人小行人司儀之官從之而設而行夫掌
 小事環人掌通送逆象胥掌四夷使以類屬焉其掌
 客之飲食掌訝之迎待皆以盡賔客之禮而掌交掌
 察掌貨賄又推賓客之禮而廣其用申其義于邦國
 也末因邦國而及都家故次以朝大夫都則而卒之
 以都士家士終刑官之用
    蕙田案刑官之屬卿一人大司冦也中大夫
[225-26a]
    四人小司冦二大行人二也下大夫八人士
    師四小行人四也上士二十六人中士百六
    十四人下士二百四十七人其朝大夫都則
    都士家士皆上中下士而數無考大行人即
    漢典客及大鴻臚之職
考工記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
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注攻猶治也搏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故書
七為十刮作捖鄭司農云十當為七捖摩/之工謂玉工也捖讀為刮其事亦是也攻木之工輪
[225-26b]
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築冶鳬㮚段桃攻皮之工函
鮑韗韋裘設色之工畫繢鍾筐㡛刮摩之工玉楖雕矢
磬摶埴之工陶瓬注事官之屬六十此職其五材三十/工畧記其事耳其曰某人者以其事
名官也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業以氏名官/者也廬矛㦸矜祕也國語侏儒扶廬梓榎屬也故書雕
或為舟鄭司農云輪輿弓廬匠車梓此七/者攻木之工官别名也孟子曰梓匠輪輿
    蕙田案事官之屬已亡所可推而知者大司
    空卿一人小司空中大夫二人匠師下大夫
    四人據大宰疏云匠/師司空之考上士八人中士十六人
[225-27a]
    旅下士三十二人而已
    又案以上六官之目
禮記明堂位周三百注周之六卿其屬各六十則周三/百六十官也此云三百者記時冬
官亡/矣
 通典周六萬三千六百七十五員内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
 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按/禮記王制計之商制同
 馬氏端臨曰杜氏通典所載周之官數則以為出於
 禮記王制今攷之其所謂外諸侯官六萬一千三十
[225-27b]
 二人者以王制云殷時天下諸侯國千七百七十三
 内大國二百四十九次國五百一小國一千二十三
 大國次國則皆三卿五下大夫二十七上士唯小國
 二卿其大夫與士如大國次國之數大凡列國卿大
 夫士有六萬一千三十二人其數是矣獨所謂内官
 二千六百四十三人者未知何據謹按周家之官數
 莫詳于周禮今以周禮太宰以下及其屬稽其員數
 之可攷者除冬官一篇已亡無所稽據外而五官所
[225-28a]
 掌其有命官而難攷員數者如山虞每大山中士二
 人中山下士六人小山二人川衡每大川下士十二
 人之類是也又有元無命官者如酒人漿人之為奄
 女御女祝之為女方相氏之為狂夫蠻𨽻罪𨽻之為
 徒𨽻是也若此之外則其數未嘗不昭然可攷大㮣
 為公者三人為卿者二十四人六官六六郷六/世婦六宫十二中大
 夫共六十八人下大夫共二百九十四人上士共一
 千一百三十四人中士共四千五百三十七人下士
[225-28b]
 共一萬九千二百零九人自公而至下士總計二萬
 五千二百六十六人此則周禮所載内官可攷之數
 也與前數殊不脗合今姑具載其目于後以俟攷訂
 之精詳者共評之
 周禮命官員數
 公 鄉老每二鄉公一人鄭注王置六鄉/則公有三人
 卿 太宰一天/官大司徒一地/官鄉大夫每鄉卿一人注/六
 鄉則卿六人各主一鄉之事然總/屬司徒非六官兼鄉大夫也地官大宗伯一春/官世婦
[225-29a]
 每宫卿一人注王后六宫則十二人/疏謂此為奄卿春官大司馬一夏/官
 司冦一秋/官司空一冬官已亡不能知其官數員數然/司空之為卿一人不言可知也
  右卿共二十四人
 中大夫 小宰二司㑹二右天官/共四人小司徒二師氏一
 遂人二州長每州一凡三十州計三十人遂大夫每
 遂一人六遂計六人右地官共/四十一人小宗伯二大司樂二
 内史一右春官/共正人小司馬二戎右二大馭二戎僕二校
 人二職方氏四右夏官共/十四人小司冦二大行人二右秋/官共
[225-29b]
 四/人
  右中大夫共六十八人
 下大夫 宰夫四太府二司㑹四内宰二右天官共/十二人
 鄉師四黨正每黨一人凡一百五十黨計一百五十
 人保氏一司市二司門二遂師四縣正每縣一人凡
 三十縣計三十人廪人二右地官共一/百九十五人肆師四世婦
 每宫四人六宫當二十四人冡人二墓大夫二樂師
 四太師二太卜二太祝二太史二内史二巾車二右/春
[225-30a]
 官共四/十八人軍司馬四射人二司士二諸子二虎賁氏二
 太僕二司甲二司弓矢二齊右二齊僕二職方氏八
 右夏官共/三十人士師四小行人四右秋官/共八人
  右下大夫共二百九十四人
 上士 宰夫八宫正二膳夫二醫師二太府四玉府
 二司㑹八司書二職内二職嵗四職幣二内宰四内
 小臣奄上士四鄭注奄稱士者異其賢愚按此必奄/官之受爵命如後來内侍省官之類
 如酒人等只稱奄㡬人則泛泛趨走之/奄與府史等也右天官共計四十六人鄉師八族師
[225-30b]
 每族一凡七百五十族計七百五十人載師二縣師
 二師氏二司市四泉府四司門四司闗二掌節二遂
 師八鄙師每鄙一人凡一百五十鄙計一百五十人
 土均二稻人二廪人四舍人二右地官共九/百四十八人肆師八
 天府一職䘮二樂師八小師四卜師四太祝四䘮祝
 二大史四内史四外史四巾車四都宗人二家宗人
 二右春官共/五十三人輿司馬八司勲二掌固二候人六射人
 四司右二小臣四繕人二戎右二道右二道僕十二
[225-31a]
 田僕十二校人四土方氏五右夏官共/六十七人鄉士八職金
 二司儀八掌客二右秋官共/二十人
  右上士共一千一百三十三人
 中士 宰夫十六宫正四宫伯二膳夫四庖人四内
 饔四外饔四獸人四&KR1547人二食醫二疾醫八酒正四
 宫人四玉府四内府二外府二司會十六司書四職
 内四職嵗八職幣四司裘二内宰八典婦功二右天/官共
 一百十/八人鄉師十六閭胥每閭一人凡三千閭計三千
[225-31b]
 人封人四鼓人六牛人二載師四閭師二縣師四遺
 人二均人二保氏二司諫二司救二司市八質人二
 㕓人二泉府八司門八司闗四掌節四遂師十六鄼
 長每鄼一人凡七百五十鄼計七百五十人旅師四
 委人二土均四稻人四土訓二誦訓二迹人四丱人
 二囿人四廪人八舎人四倉人四司祿四右地官共/三千八百
 九十/八人肆師十六天府二典瑞二典命二司服二典祀
 二世婦每宫八人六宫四十八人冡人四墓大夫八
[225-32a]
 職䘮四大胥四典同二磬師四鍾師四笙師二鎛師
 二籥師四籥章二卜人八龜人二簭人二占夢二眡
 祲二小祝八䘮祝四司巫二巫師四小史八馮相氏
 二保章氏二内史八外史八御史八巾車八典路二
 車僕二司常二都宗人四家宗人四右春官共/二百六人行司
 馬十六馬質二司險二掌疆八司士六諸子四虎賁
 氏十二旅賁氏二祭僕六司甲八司兵四司弓矢八
 稾人四馭夫二十職方氏十六懐方氏八合方氏八
[225-32b]
 訓方氏四形方氏四山師二川師二邍師四匡人四
 撢人四右夏官共一/百五十八人鄉士十六遂士十二縣士三十
 二方氏十六訝士八朝士六司民六司刑二司圜六
 司𨽻二布憲二司儀十六環人四掌訝八掌交八掌
 察四方八都則一都士二家士二右秋官共一/百五十七人
  右中士共四千五百三十七人
 下士 太宰旅三十二宫正八宫伯四膳夫八庖人
 八内饔八外饔八亨人四甸師二獸人八&KR1547人四鱉
[225-33a]
 人四腊人四醫師四瘍醫八獸醫四酒正八凌人二
 宫人八掌舍四幕人一掌次四太府八司裘四掌皮
 四典婦功四典絲二典枲二染人二追師二屨人二
 夏采四右天官共一/百七十九人司徒旅三十二比長每比一人
 凡一萬五千比計一萬五千人封人八舞師二牧人
 六牛人四充人二遺人四均人四調人二媒氏二司
 市十六質人四㕓人四泉府十六司門十六又每門
 二人王城十二門計二十四人遂師旅三十二里宰
[225-33b]
 每里一人凡三千里計三千人旅師八稍人四委人
 四土均八草人四稻人八土訓四誦訓四迹人八丱
 人四角人二羽人二掌葛二掌染草二掌炭二掌荼
 二掌蜃二囿人八廪人十六倉人八司祿八司稼八
 右地官共一萬/八千九十六人宗伯旅三十二鬰人二鬯人二鷄人一
 司尊彛二司几筵二典祀四職䘮八樂師十六小胥
 八磬師八鐘師八笙師四鎛師四韎師二旄人四籥
 章四鞮鞻氏四典庸器四司干二卜人十六菙氏二
[225-34a]
 占人八小祝十六䘮祝八甸祝二詛祝二小史十六
 馮相氏四保章氏四内史十六外史十六御史十六
 巾車十六典路四車僕四司常四右春官共二/百七十三人司馬
 旅三十二司勲四量人二小子二羊人二司爟二掌
 固八司險四候人十二環人六挈壺氏六射人八服
 不氏一射鳥氏一羅氏一掌畜二司士十二司右四
 旅賁氏十六節服氏八御僕十二𨽻僕二弁師二司
 戈盾二繕人四馭夫四十校人十六趣馬一巫馬二
[225-34b]
 牧師四廋人二土方氏十山師四川師四邍師八右/夏
 官共二百/四十六人司冦旅三十二司刺二司約二司盟二職
 金四司厲二犬人二司圜十二掌囚十二掌戮二司
 𨽻十二布憲四禁殺戮二禁暴氏六野廬氏六蜡氏
 四雍氏二萍氏二司寤氏二司烜氏六條狼氏六脩
 閭氏二㝠氏二庶氏一穴氏一翨氏二柞氏二薙氏
 二硩蔟氏一剪氏一赤犮氏一蟈氏一壺涿氏一庭
 氏一銜枚氏二伊耆氏一行夫三十二掌客四掌貨
[225-35a]
 賄十六都則二都士四家士四右秋官二百/一十三人
  右下士共一萬九千二百零九人
 有命官難考員數
 山虞每大山中士二人下士八人中山下士六人小
 山下士二人族黨州縣鄉鄼鄙遂皆有定數可以推/官數之多少如云每遂中大夫一人則
 六遂可知為六人族師每族上士一人則七百五十/族可知為七百五十人之類若山澤之名數則注家
 不言其有㡬所/以難考官數林衡每大林麓下士十二人中林麓
 如中山之虞小林麓如小山之虞川衡每大川下士
[225-35b]
 十二人中川下士四人小川下士二人澤虞每大澤大
 藪中士四人下士八人中澤中藪如中川小澤小藪如
 小川場人每場下士二人司闗每闗下士二人内宗凡
 内女之有爵者外宗凡外女之有爵者都司馬每都
 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
 士二人下士八人朝大夫每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
 無命官
 酒人奄鄭注謂宦人賈疏謂不/稱士則此奄亦府史之類漿人奄/籩人奄/醢人
[225-36a]
 奄/醯人奄/鹽人奄/羃人奄/閽人寺人内豎九嬪女御
 女祝女史内司服奄/縫人奄/胥師賈師司虣司稽肆
 長鄰長舂人奄/饎人奄/稾人奄/守祧奄/瞽矇眡瞭凡
 以神仕者方相氏圉師罪隷蠻𨽻閩𨽻夷𨽻貉𨽻
 沈氏彤周官祿田考官爵數周天子制官之祿皆以
 爵為差於其内外諸侯官亦如之故欲知周官之祿
 數必先考周官之爵數而欲并知内外諸侯官之祿
 亦必先考其官之爵周天子具六官官之爵六等曰
[225-36b]
 公曰孤卿曰中大夫下大夫曰上士曰中士曰下士
 庶人在官者屬焉典命職云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不别言三孤命數則并孤于卿
 矣云其大夫四命則大夫不以中下殊矣爵與命之/等嘗相因故二者皆并為一等考工記稱九卿鄭以
 六卿三孤釋之則孤亦名卿而為一等/孟子王制序大夫皆止一等其明徴也后宫婦官之
 爵亦六等女給事屬焉凡天子之官之爵其有常數
 可周知而見本經及注者公三人孤三人卿五官官
 一人冬官亡例推于後/雖數定者不計又地官鄉大夫每鄉卿一人
 六鄉則六人凡十一人中大夫天官四人地官五人
[225-37a]
 又州長每州一人三十州則三十人遂大夫每遂一
 人六遂則六人春官五人夏官十四人秋官四人凡
 六十八人下大夫天官十二人地官十五人又黨正
 每黨一人百五十黨則百五十人縣正每縣一人三
 十縣則三十人春官二十四人其世婦下大夫/見後餘並同夏官
 三十人秋官八人凡二百六十九人上士天官四十
 六人地官四十八人又族師每族一人七百五十族
 則七百五十人鄙師每鄙一人百五十鄙則百五十
[225-37b]
 人春官五十三人夏官六十七人又僕夫十人序官/文故
 闕今/考補秋官二十人又象胥每翟一人六翟則六人凡
 千一百五十人中士天官百一十八人地官百四十
 八人又閭胥每閭一人三千閭則三千人鄼長每鄼
 一人七百五十鄼則七百五十人春官百五十八人
 夏官百五十八人秋官百五十二人又象胥每翟二
 人六翟則十二人凡四千四百九十六人下士天官
 百七十九人又寺人五人故闕其爵/今考入此地官二百七十
[225-38a]
 二人又比長五家一人萬五千比則萬五千人里宰
 每里一人三千里則三千人司門每門二人王城十
 二門則二十四人司闗每闗二人王畿十二闗則二
 十四人場人每場二人九榖九場則十八人春官二
 百七十五人夏官二百四十三人又馭夫二人故闕/此數
 今考/補趣馬百九十二人如校人職駑馬三良馬之誤/二為三則百九十八人今考
 正/廋人每閑二人天子十二閑則二十四人秋官百
 九十三人又條狼氏八人故為六人/今考正象胥每翟八人
[225-38b]
 六翟則四十八人凡萬九千五百有七人其不見經
 註而數皆可推者上士為郊之縣正十一縣則十一
 人中士為郊之鄙師野之縣正郊五十五鄙野九百
 五十三縣人各如縣鄙之數凡千有八人下士為郊
 之鄼長鄙野之鄙師郊二百七十四鄼野四千七百
 六十五鄙人各如鄙鄼之數凡五千有三十九人通
 計三萬一千五百六十五人其庶人在官者府天官
 八十五人地官七十九人又司門每門一人十二門
[225-39a]
 則十二人司闗每闗一人十二闗則十二人場人每
 場一人九場則九人春官百一十二人夏官七十六
 人秋官七十人凡四百五十五人史天官百四十八
 人地官百七十一人又司門每門二人則二十四人
 司闗每闗二人則二十四人場人每場一人九場則
 九人春官二百七十一人夏官百八十一人又廋人
 每閑二人十二閑則二十四人秋官百五十九人凡
 千有一十一人胥天官百七十四人地官二百有二
[225-39b]
 人春官百六十六人夏官二百四十五人秋官百五
 十九人又條狼氏八人故為六人/今考正凡九百五十四人
 徒天官二千二百有四人地官二千五百三十二人
 又司門每門四人則四十八人司闗每闗四人則四
 十八人場人每場二十人則百八十人春官千八百
 四十人夏官千九百四十八人又廋人每閑二十人
 則二百四十人又趣馬千有八人圉師千五百一十
 二人如校人誤字趣馬千一百五十二/人圉師千七百二十八人今考正秋官千九百
[225-40a]
 九十八人又條狼氏八十人故為六十/人今考正象胥每翟二
 十人六翟則百二十二人又掌客二十人故為三十/人今考正
 凡萬三千七百七十八人非府史胥徒而相類者天
 官賈四十四人奄二十五人工二十二人又閽人二
 十八人故無此數/今考定内豎十人地官賈八人奄十二人
 春官奄八人瞽矇三百人眡瞭三百人韎師舞者十
 六人工百有四人夏官賈八人虎士八百人狂夫四
 人工四人馬醫四人又圉師六百一十二人圉人二
[225-40b]
 千五百九十二人如校人誤字圉師六百四十八人/圉人二千八百有八人今考正
 秋官賈四人又罪𨽻百二十人蠻𨽻百二十人閩𨽻
 百二十人夷𨽻百二十人貉𨽻百二十人凡五千五
 百有五人通計二萬一千七百有三人其后宫婦官
 之爵夫人視公三人嬪視孤卿九人春官世婦每宫
 卿二人視中大夫后六宫凡十二人見賈氏/公彦疏下大夫
 每宫四人凡二十四人天官女祝四人女史八人皆
 視上士凡十二人春官世婦每宫中士八人凡四十
[225-41a]
 八人天官内司服女御四人故為二人/今考正縫人女御八
 人皆視下士凡十二人通計百二十人其給事之女
 府及史春官世婦每宫女府二人凡十二人女史二
 人凡十二人天官女酒三十人女漿十五人女籩十
 人女醢二十人女醯二十人女鹽二十人女羃十人
 女工八十人地官女舂抌二人女饎八人又女稾每
 奄二人稾人八奄則女稾十六人春官女祧每廟二
 人天子七廟通姜嫄為八廟見/疏則十六人皆類于胥
[225-41b]
 凡二百四十七人天官奚六百七十二人地官奚四
 十五人又女槀每奄奚五人則四十人春官守祧每
 廟奚四人則三十二人世婦每宫奚十六人則九十
 六人皆類於徒凡八百八十五人通計千一百五十
 六人其見于經而不可周知其數者五官之屬十一
 上士都司馬二人家司馬二人家司馬故無數/今考補餘並同朝大
 夫二人中士山虞四人澤虞八人都司馬四人家司
 馬四人都則一人都士二人家士二人下士山虞十
[225-42a]
 六人林衡二十人川衡二十人澤虞三十二人都司
 馬八人家司馬八人朝大夫四人都則二人都士四
 人家士四人庶人在官者山虞百八十三人林衡二
 百二十五人川衡二百二十五人澤虞三百六十六
 人都司馬九十八人家司馬九十八人朝大夫三十
 一人都則八十七人都士五十人家士五十人司市
 下胥師一人賈師一人史四人司虣二人司稽四人
 胥十人肆長二十人皆每官人數其凡無考其官本
[225-42b]
 無爵數亦無常者春官之屬四男巫女巫凡以神仕
 者旄人舞者其爵有常數而闕者冬官是也然以五
 官爵數之可周知者去其婦官去其公孤及鄉遂郊
 野官鄉遂官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二/人郊野官六千有五十八人存二千六百二
 十九人而五分取一以例冬官之有爵者約五百二
 十餘人以五官在官庶人數之可周知者而五分取
 一以例其在冬官者約四千三百四十人并五官所
 可周知之數凡五萬九千四百餘人此天子外内官
[225-43a]
 爵及凡在官者大總數之畧也若内諸侯之官之爵
 由經注及他傳記所見推之則在公四等自卿而下
 在孤卿三等自大夫而下在大夫二等自上士而下
 其數公之卿二人下大夫五人上下士各若干人孤
 卿之大夫二人上士五人下士若干人大夫之上士
 二人下士五人其縣鄙之士皆上士為縣正下士為
 鄙師公七縣三十三鄙孤卿二縣八鄙大夫二鄙上
 下士皆各如縣鄙之數通計爵數之可知者在公四
[225-43b]
 十七人在孤卿十七人在大夫九人其王子弟之官
 之爵在親者如公在次疏者如孤卿在更疏者如大
 夫若外諸侯之官之爵則在上公六等自孤而下在
 侯伯五等在子男四等皆自卿而下其數公之孤一
 人卿三人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中下士各若
 干人侯伯之卿大夫如之子男之卿大夫亦如之士
 則上二十七人下若干人無中此皆見于經註及他
 傳記其無所見而可推知者上公為大國三鄉三遂
[225-44a]
 卿鄉大夫三人下大夫州長十五人遂大夫三人凡
 十八人上士黨正七十五人縣正十五人凡九十人
 中士族師三百七十五人鄙師七十五人凡四百五
 十人下士閭胥千五百人鄼長三百七十五人凡千
 八百七十五人其野二百二十六縣千一百三十鄙
 中士為縣正下士為鄙師皆各如縣鄙之數侯伯為
 次國二鄉二遂卿鄉大夫二人下大夫州長十人遂
 大夫二人凡十二人上士黨正五十人縣正十人凡
[225-44b]
 六十人中士族師二百五十人鄙師五十人凡三百
 人下士閭胥千人鄼長二百五十人凡千二百五十
 人其野侯百四十四縣七百一十九鄙伯七十二縣
 三百六十一鄙皆中士為縣正下士為鄙師各如其
 縣鄙之數子男為小國一鄉一遂卿鄉大夫一人下
 大夫州長五人遂大夫一人凡六人上士黨正二十
 五人縣正五人凡三十人下士族師百二十五人鄙
 師二十五人凡百五十人其野子三十一縣百五十
[225-45a]
 五鄙上士為縣正下士為鄙師皆各如縣鄙之數男
 一鄙下士為鄙師如其數通計爵數之可知者在上
 公三千八百二十八人在侯二千五百二十二人在
 伯二千有九十二人在子四百有八人在男二百二
 十三人其他有爵官及婦官及在官庶人女給事之
 在内外侯者數皆無考
 郊野之設官何以知之曰小司徒見四郊之吏遂大
 夫見凡為邑者縣師見都鄙稍甸郊里之羣吏固歴
[225-45b]
 有明文也且使鄉遂之外而無官則畿疆以内教多
 不逮聖人之所以擾萬民者豈若是其疎哉何以知
 郊之官為縣正鄙師鄼長而爵為上中下士野之官
 為縣正鄙師而爵為中下士也曰遂之法計家以為
 縣鄙而郊野如之則即其縣鄙以設官亦如遂至官
 之爵等則遞降于遂也何以知郊野之亦為縣鄙也
 曰司常云州里建旟縣鄙建旐大司馬云鄉遂載物
 郊野載旐州里即鄉遂也於鄉舉大於遂舉細大謂/州細
[225-46a]
 謂/里郊野即縣鄙也大司馬舉其地司常舉其家皆互
 相備也且縣鄙對州里而言則不在六遂之中而在
 郊野明矣郊野對鄉遂而言則在鄉遂之外而為縣
 鄙又明矣其縣鄙而亦計家以為也若之何曰王畿
 百同私田當五百一十二萬夫通不易一易再易三
 等之率而家受二夫當二百五十六萬家則一同當
 二萬五千六百家郊地四同當十萬二千四百家以
 七萬五千家為六鄉餘二萬七千四百家以二萬五
[225-46b]
 千家為十縣中含鄙五十鄼二百五十餘二千四百
 家以二千家為四鄙中含鄼二十餘四百家以為四
 鄼四鄼當亦為一鄙并四鄙當亦為一縣則為縣十
 一鄙五十五鄼二百七十四也野有甸稍縣畺四等
 地甸十二同當三十萬七千二百家以七萬五千家
 為六遂餘當二十三萬二千二百家稍二十同當五
 十一萬二千家縣二十八同當七十一萬六千八百
 家畺三十六同當九十二萬一千六百家去六遂家
[225-47a]
 數存二百三十八萬二千六百家則為縣九百五十
 三中含四千七百六十五鄙也若其家而各有増減
 則縣鄙亦從而増減焉此所列者皆經傳舉中法也
 凡公邑皆稱縣鄙稍縣畺有都家則不如郊甸之皆
 為公邑而亦専計其縣鄙何也曰縣鄙者都家之所
 居也本大宰及/大司徒注故經于采邑必兼都鄙稱之且都家
 無定數而縣鄙有常計縣鄙則于官爵之多少考稽
 尤便也何以知郊野官之爵等遞降于遂也曰野與
[225-47b]
 郊之差猶鄉遂也鄉遂制同而鄉内遂外則遂官之
 爵降鄉官一等故知郊野制同而郊内野外則野之
 官之爵亦降郊之官一等也至郊在遂内為六鄉餘
 地而官之爵反降于遂者乃因郊之家亦以縣鄙名
 為六遂屬别之餘其地等之降固殊常也然則遂人
 造縣鄙形體之法何在野而不在郊也曰野對郊為
 甸稍縣畺獨舉則或兼郊或兼郊與鄉遂人治野之
 溝塗兼郊而復兼鄉也經田野而造縣鄙不兼鄉而
[225-48a]
 已兼郊也則名郊之家為縣鄙也又何疑郊之官自
 里宰而下野之官自鄼長而下曷不并計其數而列
 之曰是皆官之無爵者無爵則無祿與遂之鄰長同
 非考祿所湏也至序官之無郊野官文脱耳否則即
 遂官為例而省也
 三等國鄉遂之官爵略倣王畿其鄉遂之數何以定
 之曰凡遂之數與鄉同鄉之數與軍同盖鄉遂俱萬
 二千五百家鄉在郊内為正遂在郊外為副而軍則
[225-48b]
 萬二千五百人天子六鄉故為六軍則大國三軍知
 其三鄉次國二軍知其二鄉小國一軍知其一鄉矣
 六鄉者六遂則三鄉者三遂二鄉者二遂一鄉者一
 遂矣費誓曰魯人三郊三遂疏以三郊為三鄉魯次
 國而三鄉三遂何也曰諸侯地沃民衆盖亦得為三
 鄉三遂以就大國之列然侯與伯同七命同食者三
 之一則二鄉二遂乃其常觀春秋書襄公十二年作
 三軍則伯禽之後襄公之前嘗為二軍其時固二鄉
[225-49a]
 二遂也王畿之鄉遂比長里宰以下士而大國次國
 乃無爵何也曰降王畿一等也王制云諸侯之上大
 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是其國不設中
 大夫故州長遂大夫知並以下大夫為之遞降而下
 則下士適當為閭胥鄼長矣
    蕙田案沈氏推周禮官爵之數較之文獻通
    考更為詳確又地官祗載鄉遂之官而郊野
    設官獨闕今以王畿百同之地除六鄉六遂
[225-49b]
    外推算得郊内有十一縣五十五鄙二百七
    十四鄼野有九百五十三縣四千七百六十
    五鄙凡郊野官六千有四十七人可補向來
    注家之未備
 祿田數周天子及内外諸侯官之祿雖其籍皆亡而
 未嘗不散見經註及他傳記今即官爵公田之數復
 以所散見者参互考之以悉差其等而粗存其數周
 天子之官則公食四都孤卿食都中下大夫食縣上
[225-50a]
 士食甸中士食邱下士食邑其庶人在官者食井若
 在内諸候則公之卿食甸下大夫食邱上士食邑下
 士與庶人在官者食井孤卿之大夫士食如之大夫
 之士食亦如之親王子弟之卿大夫士食如公次疏
 者之大夫士食如孤卿次更疏之士食如大夫若在
 外諸侯則上公之孤食都卿食縣下大夫食甸上士
 食邱中士食邑下士與庶人在官者食井侯伯之卿
 大夫士食亦如之子男之卿食甸下大夫食邱上士
[225-50b]
 食邑下士與庶人在官者食井若内諸侯之加田則
 其宰各以其爵分食之外諸侯孤卿大夫之加田亦
 如之凡所食皆取諸公田天子之公田三十二萬夫
 公三人人食二千有四十八夫凡六千一百四十四
 夫孤卿十四人人食二百一十二夫凡七千一百六
 十八人中下大夫三百三十七人人食百二十八夫
 凡四萬三千一百三十六夫上士千一百五十人人
 食三十二夫凡三萬六千八百夫中士四千四百九
[225-51a]
 十六人人食八夫凡三萬五千九百六十八夫下士
 萬九千五百有七人人食二夫凡三萬九千有一十
 四夫庶人在官者二萬一千七百有三人人食五十
 畝凡萬有八百五十一夫五十畝又不見于經而推
 知其爵數者上士十一人食三百五十二夫中士千
 有八人食八千有六十四夫下士五千有三十九人
 食萬有七十八夫又所闕冬官之有爵者約五百二
 十餘人其所食以五官食數去其公孤及鄉遂郊野
[225-51b]
 官之食公孤去七千六百八十夫鄉遂官去十二萬/五千五百二十夫郊野官去萬八千四百九
 十四/夫存三萬五千有三十夫而五分取一以例之當
 食七千有餘夫所闕庶人在官者約四千三百四十
 人以五官在官庶人之食例之當食二千一百七十
 夫通計二十萬六千七百四十餘夫為員備位定而
 數可周知者常祿之總數王自食二萬有四百八十
 夫后世子與王子弟之未官未封者婦官女給事王
 宫士庶子之食及國中之法用皆于是給焉其外九
[225-52a]
 萬二千七百七十餘夫以食他有爵之官及在官庶
 人以給國中及鄉遂郊野之法用亦分在所封都邑
 中若内諸侯之公田公二千有四十八夫王食者五
 百一十二夫自食者三百二十夫其卿二人食六十
 四夫下大夫五人食四十夫上士七人食十四夫下
 士三十三人食十六夫五十畝凡百三十四夫五十
 畝存千有八十一夫强孤卿五百一十二夫王食者
 百二十八夫自食者八十夫其大夫二人食十六夫
[225-52b]
 上士七人食十四夫下士八人食四夫凡三十四夫
 存二百七十夫大夫百二十八夫王食者三十二夫
 自食者二十夫其上士二人食四夫下士七人食三
 夫五十畝凡七夫五十畝存六十八夫强凡所存皆
 以食他有爵之官及在官庶人與給國中縣鄙之法
 用其所加之公田皆食其宰與給縣鄙之法用若外
 諸侯之公田上公八萬夫王食四萬夫自食者五千
 一百二十夫其孤一人食五百一十二夫卿六人食
[225-53a]
 七百六十八夫下大夫二十三人食七百三十六夫
 上士百一十七人食九百三十六夫中士六百七十
 六人食千三百五十二夫下士三千有五人食千五
 百有二夫五十畝凡五千八百有六夫五十畝存二
 萬九千有七十三夫强侯五萬一千二百夫王食者
 萬七千有六十六夫强自食者千二百八十夫其卿
 五人食六百四十夫下大夫十七人食五百四十四
 夫上士八十七人食六百九十六夫中士四百四十
[225-53b]
 四人食八百八十八夫下士千九百六十九人食九
 百八十四夫五十畝凡三千七百五十二夫五十畝
 存二萬九千一百夫强伯二萬八千八百夫王食者
 九千六百夫自食者如侯其卿五人下大夫十七人
 上士八十七人食並如侯國中士三百七十二人食
 七百四十四夫下士千六百一十一人食八百有五
 夫五十畝凡三千四百二十九夫五十畝存萬四千
 四百九十夫强子萬二千八百夫王食者三千二百
[225-54a]
 夫自食者三百二十夫其卿四人食百二十八夫下
 大夫十一人食八十八夫上士五十七人食百一十
 四夫下士三百有五人食百五十二夫五十畝凡五
 百四十四夫五十畝存八千七百三十五夫强男三
 千一百夫王食者八百夫自食者如子其卿四人下
 大夫十一人上士五十七人食並如子國下士百五
 十一人食七十五夫五十畝凡四百有五夫五十畝
 存千六百七十四夫强凡所存以給他祿食及法用
[225-54b]
 與在所封都邑中悉如王畿凡外諸侯食王自九貢
 而外皆供王行及使于諸侯及諸侯見王使于王往
 來過邦及王所以救邦國之食與内諸侯之入税殊
 若畿内賞地加賞田及致仕官進士學士守固士庶
 人之食並無常數則減省攝官試官封邑官之食足
 以當之畿外國亦如之
 天子之公食四都孤卿食都中下大夫食縣何以知
 之曰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
[225-55a]
 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家邑即縣注云大夫之采地包
 乎中下小都即都注云卿之采地兼乎孤大都即四
 都注云公之采地夫公孤卿大夫之采地如是則未
 封者之所食可例推矣所以例推者何曰小宰聼祿
 位以禮命明制祿之多寡本以爵等而兼命數也典
 命云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
 封皆加一等是出封之前不以采地之有無而殊其
 命數明矣疏云王朝公卿大夫亦有舊在畿内/有采地之封者今乃封于畿外也夫命
[225-55b]
 數同者雖爵異而祿亦同故孤卿皆六命則皆食都
 中下大夫皆四命則皆食縣况爵等與命數俱同者
 寧以封不封而殊其食也封邑者之所食以報其大
 功徳也豈未封邑而不之稍殊乎曰封邑者其公田
 之入有貢于王然兼有山澤林麓之利且子孫世守
 之若未封者固無地貢而祿僅公田之入亦及身而
 止則所食雖同而多寡久近未嘗不稍殊也上士食
 甸中士食丘下士食邑庶人在官者食井何以知之
[225-56a]
 曰由大夫食縣而差之每上以四則每下亦以四也
 是何田與爵之適相當也曰田自邑至都止五等四
 其都亦止六等而孤在卿上大夫有中下爵本八等
 若不令孤卿同六命中下大夫同四命以并爵為六
 等則上下之田安得皆以四為差是田與爵之適相
 當者由命數齊之盖聖人于爵祿命三者固更迭参
 互以各得其制也 上公之孤食都卿食縣下大夫
 食甸上士食丘中士食邑下士與庶人在官者食井
[225-56b]
 何以知之曰凡命數同者祿亦同則命數殊者祿亦
 殊典命云公之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
 一命命各半於王國則其食當亦降於王國矣降止
 一等者以降二等則下士将不得祿也侯伯之卿大
 夫士食如公之國也何以知之曰典命稱侯伯之卿
 大夫士其命數皆如公國則其祿亦皆如公國也士
 之一命上中下同乎曰中下士不命其祿秩専以爵
 等耳何以知中下士不命也曰卿三命半王之卿大
[225-57a]
 夫再命半王之大夫其上士之命適半王之中士而
 中下士不得命矣且卿三命比王之上士大夫再命
 比王之中士則一命而比王之下士者必上士獨也
 凡卿之食縣下大夫之食甸有徴乎曰左傳衛免餘
 云惟卿備百邑見襄二/十七年鄭志以為邑方二里見坊記/疏熊氏
 説熊以免餘辭邑之言當據古法故如此釋之杜/氏解左傳謂一乘之邑則據當時僣擬説誤也
 百邑即方二十里之縣也若計其地則三分去一田/止六十四邑若百邑皆田
 則是縣之有加田/者俱卿所食也易訟卦邑三百户鄭注云小國之
[225-57b]
 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定税三百家見坊/記疏小當作大
 恵定宇云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通其邑人三百戸旡/眚鄭以爻位二為大夫三百户于采地為至薄苟自
 藏隠守至薄之祿而不敢與五為敵則旡眚也但采/地三百户在大國誠至薄在小國未嘗不厚小字恐
 大字/之誤成去三之一即甸也有此二徴而上下皆可無
 疑矣若未封者之食與已封者同亦如畿内耳晉語/叔向
 云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按彼卿之/祿如此下大夫彼上大夫之禄如此上士盖一旅之
 田即一甸不易者一卒之田即一邱不/易者也時雖多所變更猶有周官遺制子男之卿食
 甸下大夫食邱上士食邑下士與庶人在官者食井
[225-58a]
 何以知之曰子男無中士故上士降而食邑上士食
 邑則卿大夫之食之遞降明矣大國次國卿大夫士
 之食既降於王國一等而小國又降於大國次國一
 等何也曰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皆
 降大國次國一等故也此亦以命數之殊而殊其祿
 也 庶邦孤卿大夫之加田其宰各以其爵而分食
 如王畿也可悉推而知乎曰宰者家之貴臣也䘮服
 傳謂之室老曲禮謂之家相詳䘮服/𫝊注疏在王畿公以卿
[225-58b]
 為之孤卿以大夫為之大夫以上士為之由王畿例
 推而下則上公之孤之宰當卿卿之宰當大夫大夫
 之宰當上士侯伯之卿之宰當大夫大夫之宰當上
 士子男之卿之宰當上士矣有徴乎曰論語稱公叔
 文子之臣為大夫檀弓稱陳子車之宰為家大夫明
 侯國之卿其家臣有大夫而大夫即其宰也潘景昶/云陽貨
 為季氏宰而援大夫/之禮自處亦以此則餘所推者宜亦無不得矣文
 子子車果皆為卿乎曰苛子車非卿而大夫其宰安
[225-59a]
 得並稱大夫至文子聼衛國之政亦見檀弓焉有聼
 國政而非卿者何以知上公之孤之宰非大夫而卿
 也曰上公之孤四命燕禮稱孤為公盖如王之公王
 之公以卿為宰故知上公之孤亦以卿為宰而不與
 三命卿之宰同也王之公果以卿為宰乎曰左傳有
 所謂王叔之宰者王卿士之大夫也襄十年𫝊云王/叔之宰與伯輿
 之大夫坐獄于王庭按王叔伯輿皆/王卿士宰即大夫大夫即宰互文也卿以大夫為宰
 則公之宰卿而大夫之宰上士皆可知矣凡宰之人
[225-59b]
 數各有㡬曰制事之謂宰本白/虎通盖家止一人猶王之
 有冡宰諸侯之有執政也其宰之各分加田而食也
 如之何曰王之公之卿食甸則上公之孤之卿亦食
 甸矣王之孤卿之大夫食邱則上公侯伯之卿之大
 夫亦食丘矣王之大夫之上士食邑則上公侯伯之
 大夫之上士子男之卿之上士亦食邑矣子男之卿
 之宰亦上士而食邑何以知之曰以子男之卿再命
 與公侯伯之大夫同也
[225-60a]
    蕙田案官必有祿祿出於田自周官司祿經
    亡注家未得其法數歐陽永叔始有官多田
    少祿将不給之難後之篤信周官者不能無
    疑其説吴江沈氏彤作祿田考以官爵及公
    田二者一一推算其確數官數則於鄉遂屬
    吏之外并郊野之吏而補之田數則去山林
    川澤等三之一又通不易一易再易之率以
    二夫當一夫然後以縣都邱甸井邑六等之
[225-60b]
    田當公卿大夫士五等之爵不獨相當且有
    餘田以供他用而歐陽子之疑可不辨自明
    矣此説有功於周官甚大故備採其義於此
    又案以上論周官官數及田祿之數
 鄭氏伯謙曰或問太宰至旅下士其為官凡六十有
 三而為府者六為胥與史者皆十有二而為徒者百
 有二十何也曰此皆兼官也専官行事則不足兼官
 行事則有餘矣盖自唐虞以來禹以司空而兼百揆
[225-61a]
 羲和以二人而兼四岳及舜二十二人之咨則四岳
 實一人兼之古者官不必備惟其人而已有其人則
 備無其人則兼是以周官之作實傚唐虞之制而官
 事不攝吾夫子所以深責管仲變先王之法也以三
 公言之召公為保周公為師而太傅無有焉召公實
 兼之也周公既沒召公為保而太師太傅無有焉召
 公實兼之也不惟此也三公之下實有三少當時不
 見其人召公又兼之乃同召太保奭苪伯彤伯畢公
[225-61b]
 衛侯毛公是六卿之長召公又兼之盖一人之身而
 兼總七職矣抑不惟此也當時三公三少既難其人
 而六卿之官亦不必備周公以三公兼冡宰召公以
 三公兼宗伯蘓公以三公兼司冦畢公毛公以三公
 兼司馬司空惟成王之季年芮伯彤伯衛侯實専領
 司徒宗伯司冦之職其餘大抵皆兼官也其大者猶
 兼而况于百官羣有司乎故嘗以周禮考之二鄉則
 公一人是三公兼鄉老也一鄉則卿一人是六卿兼
[225-62a]
 鄉大夫也軍将皆命卿是六卿又兼六軍之将也甚
 者太公以太師而兼司盟之職載在盟府太師職之
 是也蘓公以三公而兼太史之職太史司冦蘓公是
 也故夫六官之中以春夏秋冬為通率以多少相乗
 除大約一官凡五百人則六官凡三千人而其兼行
 權攝者意其必相半焉天官卿大夫命士三百五十/餘人地官除鄉遂山虞林衡
 司門司關不可考尚四百餘人春夏秋三官/凡五百餘人是六官通率之凡三千人也是以局
 分不必設府史胥徒不别置雖置而其數亦未嘗過
[225-62b]
 濫也且不見鄉老遂師而下乎府史胥徒四者俱無
 有何獨于天官冡宰而疑之也若夫専官行事勢宜
 多而不宜省則&KR1547人之與甸師其徒皆三百人而春
 官御史其史則百有二十八矣
 葉氏時曰周官曰唐虞官百夏商官倍考之周禮六
 官之屬凡三百六十是周官又倍于夏商也案天官
 之屬六十有二地官七十有九春官七十有一夏官
 七十秋官六十有六凡三百五十有二冬官不預小
[225-63a]
 宰言三百六十者舉大數也不特此耳天官自太宰
 小宰宰夫至旅下士凡六十有三此卿大夫士之數
 也為府者六為胥為史者皆十有二為徒者百有二
 十凡百有五十人此庶人在官之數也地官春官秋
 官皆然夏官掌兵則史十六人胥三十二人徒二百
 二十人通六官計之已一千五百有二人其餘六官
 之屬除地官鄉遂山澤等官及庶人在官者只合大
 夫士計之以多少相凖一官不下四百人合長貳而
[225-63b]
 言則六官㡬三千人矣成周官吏可謂繁冗然卿大
 夫士之職分為六官之屬安知其不為兼官耶且以
 三公言之君奭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則太傅不備
 矣顧命曰乃同召太保奭則太師太傅不備矣又有
 公兼冡宰者惟周公位冡宰是也有公兼司冦者太
 史司冦蘓公是也太保率西方諸侯畢公率東方諸
 侯又以公兼二伯也至如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
 衛侯毛公此六卿之長也而以三公侯伯領之大而
[225-64a]
 公卿必相兼攝則下而百司庶府獨不可兼攝乎案
 周禮言二鄉則公一人是三公兼鄉老也一鄉則卿
 一人是六卿兼大夫也六軍将皆命卿是六卿又兼
 六軍之将也世婦每官卿二人是六卿又兼六宫之
 職也世婦謂每官二人則十有二人其六卿之長貳
 乎以此推之如地官鄉遂之官夏官司馬之屬必皆
 六卿之屬兼之六鄉之屬雖各有名大抵多兼攝也
 而况官屬有不可以専置者地官如迹人角人羽人
[225-64b]
 掌炭掌荼等職只征一物秋官如庶氏㝠氏穴氏硩
 蔟氏赤犮氏等官只攻一事豈無可兼者乎有不可
 常置者田詛則有甸祝詛祝祭祀軍旅共杖禁囂則
 有伊耆氏銜枚氏䘮紀則有職䘮䘮祝夏采豈無可
 攝者乎若夫地官比閭族黨鄰里都鄙等官並無府
 史胥徒可知其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也其他如春官
 大司樂大胥太師太卜太祝太史夏官太僕小臣祭
 僕戎右齊右道右大馭戎僕齊僕田僕馭夫秋官大
[225-65a]
 行人小行人司儀等官亦無府史胥徒非上下相兼
 則它官相攝也惟夫相兼攝也則官制雖倍于古而
 其職不冗于古也大抵官惟其人雖公不備官事不
 攝夫子譏之然則成周之官雖無慮三千員而實不
 過三百六十屬也盖古者天子建官三公九卿二十
 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今案周禮鄉老即三公鄉大夫
 軍将世婦即六卿則知六官三百六十屬亦惟以此
 等大夫士為之雖六官所謂大夫士之數如彼其多
[225-65b]
 其為兼攝可知矣至于府史胥徒之在官者天官有
 三千六百六十有六人春官有二千二百四十有一
 人夏官有三千二百六十有五人秋官二千六百五
 十有七人地官無常數冬官不可考只以四官計之
 已萬人矣是皆使民興能入使治之也其徒則大司
 徒起徒役而為之與考論周之官制大而公卿長貳
 次而大夫士之屬既有兼攝則官何嫌于冗下而比
 閭族黨小而府史胥徒之衆又興于民則數何嫌于
[225-66a]
 多乎盖周人因事以置官周禮因官以存名居官而
 不兼其職則官冗兼官而不存其名則官廢知周禮
 兼官之職又知周禮存官之名則可與言官制矣
    蕙田案鄭氏葉氏論六官可以相兼攝不必
    備其人其説善矣然其中亦多疎舛如鄉大
    夫主六鄉之政其事甚繁春官之世婦係内
    職豈得以六卿兼之又如三公三孤官不必
    備周公召公為師保而太傅及三孤不見謂
[225-66b]
    之不備可也謂召公兼之則伯謙之臆説也
    大司樂與樂師同署大胥與小胥同署大師
    與小師同署大卜與卜師卜人同署大祝與
    小祝同署大僕小臣祭僕與御僕同署大行
    人小行人司儀與行夫同署故府史胥徒共
    之葉氏謂大司樂諸官俱無府史胥徒然則
    大宰小宰亦無府史胥徒乎惟車右與御身
    執其事故不設府史胥徒耳讀者宜分别觀
[225-67a]
    之
 周氏世樟曰設官一事代有不同繁簡因革之間大
 抵視世運為升降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
 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和焉萬國寧焉然足以治唐
 虞之天下或不足以治後世之天下于是乎夏商則
 倍之夏之官制史𫝊缺如弗可深考或以王制三公
 九卿一説當之殆未必然商之官制見于曲禮有六
 太有五官有六府有六工官雖未必盡此而此亦其
[225-67b]
 大畧也周之成王仰法前代訓廸厥官周官一篇曉
 暢言之顧苐舉其綱未及其目周禮之三百六十屬
 則及其目矣夏商倍于唐虞則周之倍于夏商槩可
 知也乃若猶是官也有古重而後世輕者少昊名官
 首及歴正唐堯分職先命羲和至于後世星術之屬
 降為雜流矣有古設而後世廢者太皥以還皆有五
 行之官若句芒若祝融若蓐収若元㝠若后土封為
 上公祀為貴神至于後世不過司天一家畧寓其意
[225-68a]
 其實官之廢則已久矣有猶是官而分合異者有虞
 之時伯夷典禮后䕫典樂而兵刑並掌于臯陶至于
 後世禮樂合為一官而兵刑分為二矣有猶是官而
 統屬異者殷之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皆屬于太
 宰其五官則有司士无宗伯至周則改司士為宗伯
 而祝宗卜史悉屬之矣凡此設官之不同總因世運
 為升降耳
    蕙田案此條論上古及三代官制之同異
[225-68b]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注每命異/儀貴賤之
位乃正春秋傳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壹命受職注始見命為正吏謂列/國之士於子男為大夫
王之下士亦一命鄭/司農云受職治職事再命受服注鄭司農云受服受祭/衣服為上士元謂此受
元冕之服列國之大夫再命於子男為卿卿大夫自/元冕而下如孤之服王之中士亦再命則爵弁服
命受位注鄭司農云受下大夫之位元謂此列國之卿/始有列位于王為王之臣也王之上士亦三命
四命受器注鄭司農云受祭器為上大夫元謂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禮運曰大夫具官祭器
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王之下大夫亦四命五命賜則注鄭司農云則者法/也出為子男元謂則
地未成國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賜/之以方五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為成國
[225-69a]
王莽時以二十五成為則方五十里合今/俗説子男之地獨劉子駿等譏古有此制六命賜官注/鄭
司農云子男入為卿治一官也元謂此王六命/之卿賜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諸侯七命賜
注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鄭司農云出就侯伯之國八命作牧注謂侯伯有/功徳者加命
得専征伐于諸侯鄭司農云/一州之牧王之三公亦八命九命作伯注上公有功徳/者加命為二伯
得征五侯九伯者鄭司/農云長諸侯為方伯
典命掌諸臣之五等之命注五等謂孤以下四命三命/再命一命不命也 疏此經
諸侯五等在諸侯之下既無一命以至五命明臣有五/等通不命也據下文大國孤四命其卿三命大夫再命
士一命侯伯之卿以下如公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士不命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
[225-69b]
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國家宫室車旗
衣服禮儀亦如之注四命中下大夫也出封出畿内封/于八州之中加一等褒有徳也大夫
為子男卿為侯伯其在朝廷則亦如命數耳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疏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
命其大夫四命皆是在朝者及其出封皆加一等者三/公八命者為九命上公六命卿為七命侯伯四命大夫
為五命子男其國家官室車旗衣服禮儀亦以命數為/差也注云四命中下大夫者見序官有中下大夫于此
經唯見四命大夫是知中下大夫同四命也云出封出/畿内封于八州之中者其王朝公卿大夫亦有舊在畿
内有采地之封是封畿内者也今乃封于畿外在八州/之中為諸侯也云加一等褒有徳也者王朝公卿大夫
無功可進無過可退者不得出封以知加一等為南面/之君者是褒有徳也卿為侯伯大夫為子男鄭不言三
[225-70a]
公者雖出封加命爵仍是公不異故不言也云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經既不言而鄭言之者此
典命所以主命數序官有三等之士此文不見故以意/推之必知士有三命以下者見經大夫四命四命以下
惟有三等之命序官有上士中士下士故以三等之命/而説之也然公卿大夫以八命六命四命為隂爵者一
則擬出封加為陽爵二則在王下為臣是隂官不可為/陽爵故也士既無出封之理又極卑賤故有三命一命
為陽爵/無嫌也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其卿三命其
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其宫室車旗衣服禮儀各眡其命
之數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
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車旗衣服禮儀各眡其命之數
[225-70b]
注視小國之君者列于卿大夫之位而禮如子男也鄭/司農云九命上公得置孤卿一人春秋傳曰列國之卿
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元謂王制曰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命于
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疏案
大行人云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出入三積/不問一勞朝位當車前不交擯廟中無相以酒禮之其
他皆眡小國之君鄭注云此以君命來聘者也孤尊既/聘享更自以其贄見執束帛而已豹皮表之為飾繼小
國之君言次之也其他謂貳車及介牢禮賔主之間擯/将幣祼酢饗食之數以此而言則以皮帛者亦是便以
贄見若正聘當以圭璋若然彼云繼小國之君謂執皮/帛次小國之君後則與此注列于卿大夫位一也此言
眡小國之君注云而禮如子男則彼其他眡小國君并/彼注貳車及介以下是也昭二十三年左傳云叔孫婼
[225-71a]
為晉所執晉人使與邾大夫坐訟叔孫曰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先鄭引魯之卿以證孤者孤亦得
名卿故匠人云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是并六卿與三孤/為九卿亦名卿者以其命數同也魯是侯爵非上公亦
得置孤者魯為州牧立孤與公同若然其孤則以卿為/之故叔孫婼自比于孤也王制之文多據夏殷此命卿
亦是夏殷法故彼下文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鄭注云不著次國之卿者以
大國之下互明之此卿命則異大夫皆同以此言之則/大國卿三命次國卿與大國卿同再命小國卿與大夫
同一命彼注即引此周禮命卿大夫之法以證與古不/同之義若然此引彼夏殷命臣法周禮諸侯卿大夫命
雖與古不同五等諸侯國國皆有三卿得天子命者與/夏殷同故引之若然云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者上卿
則命數足矣中卿天子再命巳君加一命亦為三命下/卿天子一命若夏殷己君加一命二命足矣周則已君
[225-71b]
加二命為三命亦足矣云下大夫五人不言命數者並/不得天子命夏殷並巳君加一命周則大國之大夫再
命也夏殷之士不命其二十七士亦應有上九中九下/九而皆云上士者亦是勉人為髙行故總以上士言之
也次國三卿上卿天子二命已君不加中卿天子一命/巳君加一命下卿天子不命已君亦加二命為再命故
云一卿命于其君是次國之卿皆再命也若周禮次國/卿並三命亦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義與大國同
也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案彼鄭注云此文似誤脱云/脱者類上文大國次國則此小國亦當有三卿宜云小
國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則是脱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九字矣云誤者次國云二卿命于天子
不言皆此小國云二卿皆命于其君而言皆是誤故云/誤也若依此三卿觧之則三卿之内一卿命于天子為
一命二卿命于其君亦各一命亦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義與上同也若周禮小國三卿皆再命亦一卿
[225-72a]
命于天子一命已君加一命為再命二卿命于其君不/得天子命並已君再命矣又周法次國五大夫亦與大
國五大夫同再命小國下大夫五人各一命其士公侯/伯之士同一命子男之士不命與夏殷同此文是也大
司馬云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将皆命卿者/謂得天子之命者得為軍将也若然諸侯之臣有四命
三命再命一命不命而經云各眡其命數者謂宫室之/等四命者四百歩貳軍四乗旗四斿冕服四章三命者
以三為節再命一命者亦以命數為降殺也但大夫元/冕一命者一章裳上刺黻而已衣無章故得元名則冕
亦象衣無旒其士服爵弁並無章飾是以變冕言爵弁/也諸侯之大夫一命已上即有貳車士雖一命亦無貳
車天子之士再命/已上可有貳車也
    蕙田案春秋成二年𫝊公賜晉三帥先路三
[225-72b]
    命之服襄十九年𫝊公賜晉六卿三命之服
    此侯伯之卿皆三命之證也昭十二年𫝊叔
    孫昭子以再命為卿後更受三命叔仲子曰
    三命踰父兄非禮也則魯亦有再命之卿僖
    三十三年𫝊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
    胥臣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則晉亦有再命一
    命之卿大約諸侯之卿其命數以次而加但
    不得過三命耳
[225-73a]
    又案以上諸臣命數之等
          右周禮官制下
周禮天官冡宰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
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注侯伯有功徳者加命作州/長謂之牧所謂八命作牧者
監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書曰王唘監厥亂為民参/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鄭司農云殷治律輔為民之
平也𤣥謂殷衆也謂衆士也王制諸侯上士二十七人/其中士下士各居其數之三分輔府史庶人在官者也
國疏每州之中立一牧每國之中立一諸侯使各監一/ 設其参者謂諸侯之國各立三卿𫝊其伍者謂三卿
下各立五大夫陳其殷者謂三卿下各陳士九人三九/二十七置其輔者謂三卿下各設府史胥徒諸侯三卿
[225-73b]
司徒司馬司空也大夫五人謂司徒下二大夫一大夫/為司徒大夫一大夫為大宰大夫司空下二大夫一大
夫主司空事一大夫為司㓂大夫司馬事省闕一大夫/故五人其伍言傅者大夫上有卿下有士受上政傅于
下受下政傅于/上故獨云傅
 朱子曰監疑謂天子大夫為三監者盖謂之邦國則
 固已有君矣但建牧立監以佐之設卿大夫士以輔
 之耳
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陳其殷置其
注謂公卿大夫王子弟食采邑者两謂两卿不言三/卿者不足于諸侯鄭司農云两謂两丞 疏公卿王
[225-74a]
子弟為采邑之主以是一邑之長故言長每采地之中/立两卿案典命云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大
宗伯云六命賜官彼注王六命之卿賜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諸侯則此云長唯據公卿巳下大夫四
命不合立官此并言大夫者以大夫雖立官不與公卿/同亦得稱長是廣解長義其實大夫不合有兩卿五大
夫當與諸侯之卿同官事當相兼也親王子弟食邑與/三公同在五百里畺地各百里其次疏者在四百里縣
地各五十里與六卿同已上二者得立兩卿五大夫之/等其次更疏者在三百里稍地各食二十五里與大夫
同不得立兩卿五大夫亦職相兼也畿外諸侯南面為/尊故得伸而立三卿天子三公六卿雖尊以其在天子
之下故屈/而立兩卿
 沈氏彤曰疏以大夫降于卿不合有兩卿五大夫豈
[225-74b]
 知卿降于公而亦不容有乎故惟在公則兩為卿伍
 為大夫殷為上士若在卿則兩為大夫伍為上士殷
 為下士在大夫則兩為上士伍為下士春秋傳謂周
 公舉蔡仲為己卿士瑕禽為王卿士伯輿之大夫是
 公之兩為卿卿之兩為大夫皆有明徴而其下可例
 推矣
    蕙田案邦國畿外諸侯也都鄙畿内諸侯也
    周禮不及侯國之官制惟見于此而命數則
[225-75a]
    詳于典命職云
書酒誥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𫝊劼固也我惟告汝曰/汝當固慎殷之善臣信
用/之侯甸男衛矧太史友内史友𫝊侯甸男衛之國當慎/接之况太史内史掌國
典法所/賔友乎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𫝊於善臣/百尊官不
可不慎况汝身事服/行美道服事治民乎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𫝊圻父/司馬農
父司徒身事且猶敬慎况所順疇咨之司/馬乎况能廹廻萬民之司徒乎言任大若保宏父定
辟矧汝剛制于酒𫝊宏大也宏父司空當順安之司馬/司徒司空列國諸侯三卿慎擇其人
而任之則/君道定
[225-75b]
梓材汝若恒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
罔厲殺人
 朱子曰牧誓所言司徒司馬司空盖未克商時侯國
 之官故内則以冡宰敷教而鄭氏以為諸侯并六卿
 為三故以司徒兼冡宰皆諸侯三卿之證也唯宋得
 備六官説者以為二王之後得用天子制度理或然
 也
春秋定公四年左氏𫝊祝宗卜史注大祝宗人大/卜大史凡四官備物
[225-76a]
典策官司彛器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皥之虛
    蕙田案春秋時侯國各有祝宗卜史之官皆
    世其職盖始封時所授也
禮記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
百凡四代之官魯皆兼之疏此明魯家兼有四代之官/然魯是諸侯案太宰職諸侯
惟有三卿五大夫故公羊傳司徒司空之下各有二小/卿司馬之下一小卿是三卿五大夫也今魯雖被褒崇
何得備立四代之官而備三百六十職者當成王之時/褒崇于魯四代官中雜存官職名號是使魯有之非謂
魯得盡備其數但記者盛美于/魯因舉四代官之本數而言之
[225-76b]
 周氏世樟曰侯國官制但有司徒司馬司空而無太
 宰宗伯司冦牧誓酒誥立政諸篇皆仝及攷左傳諸
 國皆有司冦而魯有夏父弗忌為宗伯國語單子過
 陳篇稱宗祝執祀司冦詰奸似侯國雖無太宰而仍
 有宗伯司冦何也盖宗伯司冦侯國本無比二官左
 傳所言者乃東周諸侯之所添設也古者天子一事
 設一官諸侯不能備官一人常兼二三事故崔氏云
 司徒兼冡宰司馬兼宗伯司空兼司冦及東周時諸
[225-77a]
 侯皆帝制自為管仲以大夫之家而官事不攝况諸
 侯乎然而三卿舊制終不可沒即以左傳觀之子産
 入陳命司徒致民司馬致節司空致地杜洩謂季孫
 曰吾子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孫為司空皆三卿並
 列而不及宗伯司冦其為添設明矣侯國無太宰惟
 宋為王者之後故有之若吴楚之有太宰僣也侯國
 之禮官但有宗人无宗伯其刑官但有小司冦及士
 師無大司冦侯國之有宗伯大司冦亦僣也王制三
[225-77b]
 等之國皆有五大夫所謂五大夫者崔氏云司徒之
 下置小宰及小司徒也司空之下置小司冦及小司
 空也司馬之下置小司馬也至于宗人併不在五大
 夫之列按成王封魯分以祝宗卜史則宗人之秩盖
 在卜祝之間也
          右周侯國官制
 
 五禮通考卷二百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