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87 五禮通考-清-泰蕙田 (master)


[115-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五
           刑部尚書秦蕙田撰
  吉禮一百五
   私親廟
中庸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疏子孫保之者師說云舜禪與/禹何言保者此子孫承保祭祀
故云保周時陳/國是舜之後也
[115-1b]
 朱子集註子孫謂虞思陳胡公之屬
 纂箋夏后之時猶封虞思虞遂至周武王克殷乃復/求舜後封於陳為胡公章句以舜子孫不止此故以
 之屬二/字該之
    蕙田案此舜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迺萬世私親
    廟之凖則也書曰受終于文祖又曰格于文祖
    是將攝位即位而告於堯廟之祖也又曰受命
    于神宗是將禪位於禹而告於宗堯之廟也舜
    嗣堯故宗堯而不為瞽瞍立考廟此云宗廟當
[115-2a]
    是虞國之廟國語所稱祖顓頊與虞幕能聽協
    風以成樂物生有虞氏報焉者葢舜以大德而
    為天子以其身宗堯之統别為虞氏立祖考之
    廟俾子孫承其祀厥後虞思陳胡公之屬享國
    弗替焉此正中庸所稱大孝之實也若使舜為
    天子而自立宗廟傳禹而後子孫安得有之哉
    故知宗廟饗子孫保是一順事非後世立廟稱
    宗追尊升祔者所得而藉口也詳見廟制條
[115-2b]
          右有虞氏
漢書宣帝本紀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太子
納史良娣生史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
孫生數月遭巫蠱事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無嗣大將
軍霍光請皇后徴昌邑王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璽綬癸
已光奏王滛亂請廢秋七月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
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無嗣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
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操行節儉
[115-3a]
仁慈愛人可以入嗣孝昭皇帝後奏可遣迎入未央宫
封陽武侯已而羣臣奏上璽綬即皇帝位
本始元年六月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
其議謚及園邑
 武五子傳有司奏請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故降其
 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後承祖宗
 之祀制禮不踰閑謹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
 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
[115-3b]
 郭北謚法曰謚者行之迹也愚以為親謚宜曰悼母
 曰悼后比諸侯王園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謚曰
 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
 園置長丞周衛奉守如法以湖閿鄉邪里聚為戾園
 長安白亭東為戾后園廣明成鄉為悼園皆改葬焉
 後八歲有司復言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悼
 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因園為寢以時薦享焉益
 奉園民滿千六百家以為奉明縣尊戾夫人曰戾后
[115-4a]
 置園奉邑及益戾園各滿三百家
元康元年夏五月立皇考廟益奉明園户為奉明縣師/古
曰奉明園即皇考史皇孫之/所葬也本名廣明後追改
 韋𤣥成傳平帝元始中大司馬王莽奏本始元年丞
 相義等議蔡義/也謚孝宣皇帝親曰悼園置邑三百家
 至元康元年丞相相等奏師古曰/魏相也父為士子為天子
 祭以天子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益故奉明園
 民滿千六百家以為縣臣愚以為皇考廟本不當立
[115-4b]
 累世奉之非是又孝文太后南陵孝昭太后雲陵園
 雖前以禮不復修陵名未正謹與大司徒晏等百四
 十七人議皆曰孝宣皇帝以兄孫繼統為孝昭皇帝
 後以數故孝元世以孝景皇帝及皇考廟親未盡不
 毁此兩統貳父違於禮制案義奏親謚曰悼裁置奉
 邑皆應經義相奏悼園稱皇考立廟益民為縣違離
 祖統乖繆本義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者乃謂
 若虞舜夏禹殷湯周文漢之髙祖受命而王者也非
[115-5a]
 謂繼祖統為後者也臣請皇髙祖考廟奉明園毁勿
 修罷南陵雲陵為縣奏可
 文獻通考胡氏寅曰禮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降不/敢貳尊也既名其所後為父母則不得名其所生曰
 父母矣而禮有為其父母降是猶以父母名之何此/所謂不以辭害意也立言者顧不可曰為其伯父伯
 母叔父叔母降故假曰父母以明當降之義降則不/可名之曰父母矣宣帝初有司奏請戾太子及悼后
 之諡首言為人後者云云後言故太子諡曰戾云云/首尾皆是也而中有稱親之言則非也詔書問故
 太子未及史皇孫雖包含意指有司直對太子良娣/之謚可也而前據經義後上戾名中特稱親以中帝
 意豈非姦說乎夫親深言之則非父不可當若曰文/王之為世子有父之親是也泛言之則所厚者皆可
[115-5b]
 稱若曰親者無失其為親是也有司之言果何從歟/若避曰考故以親言是疏之也知其不可稱考而姑
 曰親以包舉之是不正名亦疏之也以其不得於言/知其不契於理既為伯叔父母之後而父母之則當
 降所生父母而伯父母/之叔父母之昭昭然矣
 馬氏廷鸞曰胡氏之說辨則辨矣而施之宣帝之世/則不可敢問宣帝而欲稱其所生之父母也將為伯
 父乎為叔父乎於所後父為兄則伯父也於所後父/為弟則叔父也而宣帝則有所後祖無所後父者也
 昭帝崩無嗣宣帝以兄孫為叔祖後者也不得其所/後之父而父之則何以稱其所生之父乎先是昌邑
 王以兄子入繼則考昭帝可也昭帝葬矣易月之制/終矣昌邑廢矣宣帝始以兄孫入繼當時唯言嗣孝
 昭皇帝後而已則未知其為子乎為孫乎必也升一/等而考昭帝則又將降一等而兄史皇孫矣可乎不
[115-6a]
 可有司未有所處姑縁其所生父直稱之曰皇考而/已故曰胡氏辨則辨矣施之宣帝之世則不可當俟
 通儒而/質之
 戴氏震曰漢宣帝之入嗣也後昭帝有所後祖無所
 後父丞相相等奏悼園宜尊稱號曰皇考立廟胡氏
 之論曰既為伯叔父母之後而父母之則當降所生
 父母而伯叔父母之稱昭昭然矣馬氏駁之曰宣帝
 以兄孫為叔祖後者也不得其所後之父而父之則
 何以稱其所生之父乎有司未有所處姑縁其所生
[115-6b]
 父直稱之曰皇考而已今案奏者議者皆非也禮王
 考廟考廟相逮之道也如宣帝不入嗣固考史皇孫
 而祖戾太子今既祖昭帝不得祖戾太子矣獨考史
 皇孫則其稱名疑為疑於昭帝史皇孫之為相逮也
 者為疑於戾太子史皇孫之非相逮也者疑故不可
 稱也然則以孫後祖可乎曰可䘮服斬衰章為人後
 者雷氏曰為人後者為所後之父闕此五字以其所
 後之父或早卒今所後其人不定或後祖父或後曽
[115-7a]
 髙祖故闕之也此闕之雷氏之云當矣猶未盡葢有
 承殤而後祖者則無所後之父雷氏但據有所後之
 父言耳右古人後祖證一孔子曰宗子為殤而死庶
 子弗為後也鄭注曰明不序昭穆立之廟其祭之就
 其祖而已代之者主其禮孔頴逹曰以其未成人庶
 子不得代為之後不以父服服之鄭以殤不立廟解
 弗為後孔以不從父服解弗為後葢入廟則全乎子
 服斬則全乎子承殤不為之子也䘮服斬衰有為人
[115-7b]
 後者之條故此言弗為後以别之右古人後祖證二
 小記為殤後者以其服服之鄭注曰言為後者據承
 之也殤無為人父之道以本親之服服之夫孔子言
 弗為後而此又言為殤後鄭以據承之明其為辭之
 借然不特爾也明乎弗為後之義則於殤者昭穆同
 列皆得入繼其殤者兄弟也明乎為殤後而不服斬
 衰之義則於殤者降等皆得入繼其殤者雖叔父也
 而承之不必子之右古人後祖證三三者互相為義
[115-8a]
 例者也後祖之為昭穆奈何曰惟父子則昭穆異兄
 弟則昭穆同祖孫則昭穆同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
 治兄弟推之百世而不易然則祖孫相接無所後父
 何也曰古經不曰為人子而曰為人後通乎不為子
 而為後之辭也孫可後祖而非禰祖弟可後兄而非
 禰兄魯人傷歸父之無後使仲嬰齊為之後弟後兄
 也後者承先辭也父子之道窮而先後之義起以父
 子則親重以先後則統重䘮服子夏傳曰特重大宗
[115-8b]
 者降其小宗也大宗者尊之統也此言親不勝統寧
 屈親親之分以伸大統之尊生乎道之窮斷以義之
 正有如是者或曰推而至於宣帝有所後祖無所後
 父禮固有然矣其稱史皇孫也直曰皇考既名疑曰
 皇伯考若叔考名又無所縁定若之何曰凡為人後
 者不可一時兩稱父不可曠而無父宋濮議以生例
 沒斷然當稱皇伯考不可一時兩稱父故也漢宣帝
 即親存初無一時兩稱之嫌惟以不可曠而無父論
[115-9a]
 之禮雖可以後祖其無所後父者於本生父母私言
 則曰父母公言則曰本生以别之曰本生父母人豈
 有非之者哉禮重辨嫌疑而已宣帝不在辨嫌而在
 辨疑辨嫌不可直稱皇考辨疑亦不可立之廟而直
 稱皇考不可曠而無父則併不得同於有所後父者
 之稱皇伯考是故祭告之辭私於所祭之地稱皇考
 可也公言之曰本生皇考可也丞相義等之議謚曰
 悼園置邑三百家而不立廟義之正也
[115-9b]
    蕙田案漢宣帝時有司奏稱親史皇孫又稱
    親謚宜曰悼母曰悼后親之為言即父也倘
    但曰史皇孫曰王夫人顧不可為其推而逺
    之幾不知為宣帝何人矣胡氏謂稱親為姦
    説葢怵于後世之事而為是言耶夫使必禁
    其稱親將禮所云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父
    母二字亦必不可施於語言乎此有宋濮議
    所以啟歐陽公之辨也夫辭窮則反本是故
[115-10a]
    謂之其父母則己别於所後父母矣宣帝無
    所後父母者也有司必不敢曰考曰妣而曰
    親曰母又僅比諸侯王此亦嚴核于名實矣
    但厥後直曰皇考則未得禮若曰本生皇考
    亦無妨也猶之禮曰其父母也至因園為寢
    而曰皇考廟則疑上與昭帝相承無别雖在
    廟制之外然非禮矣
          右漢宣帝
[115-10b]
哀帝本紀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共王子也母曰丁
姫成帝亡子立為皇太子後月餘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
王奉共王嗣所以奬厲太子專為後之誼綏和二年三
月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太皇太后詔尊定
陶共王為共皇五月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尊定陶太后
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建平二年詔曰漢家之制
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恭皇之號不宜復稱定陶尊恭
皇太后曰帝太太后恭皇后曰帝太后立恭皇廟于京
[115-11a]
師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上曰朕聞夫婦一體詩云
穀則異室死則同穴祔葬之禮自周興焉帝太后宜起
陵恭皇之園遂葬定陶發陳留濟隂近郡國五萬人穿
復土
    蕙田案此立私親廟于京師之始
 定陶共王傳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為濟陽王八
 年徙為山陽王八年徙定陶王十九年薨子欣嗣十
 五年成帝無子徴入為皇太子上以太子奉大宗後
[115-11b]
 不得顧私親乃立楚思王子景為定陶王奉共王後
 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哀帝即位二年追尊共王
 為共皇帝置寢廟京師序昭穆儀如孝元帝如淳曰/恭王元
 帝子也為廟京師列昭穆之/次如元帝言如天子之儀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
 云如淳曰不復為定陶王立/後者哀帝自以己為後故
 孝元傅昭儀傳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產一男一
 女女為平都公主男為定陶共王元帝崩隨王歸國
 稱定陶太后共王薨子代為王王母曰丁姬成帝無
[115-12a]
 繼嗣徴立為太子哀帝即位髙昌侯董宏希㫖上書
 言宜立丁姬為帝太后師丹劾奏宏懷邪誤朝不道
 上初即位謙讓從師丹言止後廼白令皇太后下詔
 尊定陶共王為共皇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貴尊
 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姬為共皇后後歲餘為共皇
 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昭穆于前
 殿
 師丹傳郎中令冷褒黄門郎段猶等奏言定陶共皇
[115-12b]
 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復引定陶藩國之名以冠大號
 車馬衣服宜皆稱皇之意師古曰副/稱之也置吏二千石以
 下各供厥職又宜為共皇立廟京師上覆下其議有
 司皆以為宜如褒猶言丹獨議曰聖王制禮取法於
 天地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亂也今定陶共
 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皇為號者母從子妻從夫
 之義也欲立官置吏車服與太皇太后並非所以明
 尊無二上之義也定陶共皇號謚已前定義不得復
[115-13a]
 改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子
 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為人後者為之子故為所後
 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朞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
 孝成皇帝聖恩深逺故為共王立後奉承祭祀令共
 皇長為一國太祖萬世不毁恩義已備陛下既繼體
 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廟天地社稷之祀義不可復奉
 定陶共皇祭入其廟今欲立廟於京師而使臣下祭
 之是無主也又親盡當毁空去一國太祖不堕之祀
[115-13b]
 而就無主當毁不正之禮非所以尊厚共皇也丹由
 是浸不合上意免為庶人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
 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奪其璽綬更以民
 葬之定陶堕廢共皇廟
    蕙田案宣帝稱親曰皇考如離騷篇首朕皇
    考曰伯庸似古人通稱皇之為言美也大也
    君也亦猶禮曰其父母也至此定陶共皇之
    稱非宣帝稱皇考比也皇即帝也不曰帝而
[115-14a]
    曰皇明知必不可尊稱帝也然以皇代之其
    理不直其名不正固顯然矣又立寢廟于京
    師列昭穆之次更非宣帝因園為寢之比師
    丹言定陶共皇謚已前定不得復改而堅持
    立廟京師使臣下祭之為無主明前之失在
    私尊定陶共皇後之失乃以共皇而亂天子
    宗廟鉅制也無主之言大義凛然及後王莽
    假經義以竊權既請皇髙祖考廟奉明園毁
[115-14b]
    勿修又堕廢共皇廟甚且掘傅太后丁太后
    冢奪其璽綬雖小人悖罔罪不容誅然其所
    以致之者可不思哉
          右漢哀帝
平帝本紀孝平皇帝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子也母曰衛
姬年三歳嗣立為王元夀二年六月哀帝崩九月辛酉
中山王即皇帝位元始元年立故桃鄉頃侯子成都為
中山王
[115-15a]
 中山衛姬傳衛姬平帝母也配孝王生平帝孝王薨
 代為王哀帝崩無嗣迎立為帝莽懲丁傅行事以帝
 為成帝後母衞姬及外家不當得至京師廼更宗室
 桃鄉侯子成都為中山王奉孝王後
    蕙田案平帝未立私親廟
          右漢平帝
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頓君
以上四廟
[115-15b]
 張純傳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與太僕
 朱浮共奏言陛下興於匹庶蕩滌天下誅鉏暴亂興
 繼祖宗竊以經義所紀人事衆心雖實同創革而名
 為中興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來宗廟奉
 祠髙皇帝為受命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武皇帝為
 世宗皆如舊制又立親廟四世推南頓君以上盡於
 舂陵節侯禮為人後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
 私親今禘祫髙廟陳叙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並列
[115-16a]
 以卑厠尊不合禮意昔髙祖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
 帝以孫後祖不敢私親故為父立廟獨羣臣侍祠愚
 謂宜除今親廟以則二帝舊典願下有司博採其議
 詔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宣元成
 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
 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為南頓君立皇考廟其
 祭上至舂陵節侯羣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
 恩帝從之
[115-16b]
祭祀志建武十九年上可涉等議詔曰以宗廟處所未
定且合祭髙廟其成哀平且祠祭長安故髙廟其南陽
舂陵歲時各且因故園廟祭祀園廟去太守治所逺者
在所令長行太守事侍祠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號
曰中宗於是雒陽髙廟四時加祭孝宣孝元凡五帝其
西廟成哀平三帝主四時祭於故髙廟東廟京兆尹侍
祠冠衣車服如太常祠陵廟之禮南頓君以上至節侯
皆就園廟南頓君稱皇考廟鉅鹿都尉稱皇祖考廟鬰
[115-17a]
林太守稱皇曾祖考廟節侯稱皇髙祖考廟在所郡縣
侍祠
 漢官儀曰光武第雖十二於父子之次於成帝為兄
 弟於哀帝為諸父於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後上
 至元帝於光武為父故上繼元帝而為九代故河圖
 云赤九會昌謂光武也然則宣帝為曽祖故追尊及
 祠之劉攽曰注案世數宣帝于/光武猶是祖此多一曾字
 文獻通考胡氏寅曰西漢自孝成而後三世無嗣王
[115-17b]
 莽簒時漢祚既絶光武掃平禍亂奮然崛起雖祖髙
 祖而帝四親非與哀朝尊崇藩統同事於義未有大
 不可者然一聞純等建議斷然從之曾無留難章陵
 四祠蔑有異等彼何所為而然耶寡恩之誚既不聞
 於當年失禮之議又不生於後代以是較之宣哀過
 舉益明而禮所載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降而不得祭
 豈可違而不守哉
          右後漢光武帝
[115-18a]
安帝本紀恭宗孝安皇帝諱祐肅宗孫也父清河王慶
母左姬延平元年慶始就國鄧太后特詔留帝清河邸
八月殤帝崩太后與兄車騎將軍鄧隲定䇿迎帝齋于
殿中拜長安侯皇太后詔曰長安侯祐年已十三有成
人之志親德係後莫宜于祐禮昆弟之子猶己子春秋
之義為人後者為之子不以父命辭王父命其以祐為
孝和皇帝嗣又作䇿命曰惟延平元年秋八月癸丑皇
太后曰咨長安侯祐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朕
[115-18b]
惟侯孝章皇帝世嫡皇孫宜奉郊廟今以侯嗣孝和皇
帝後讀䇿畢太尉奉上璽綬即皇帝位
十二月甲午清河王薨使司農持節弔祭永初元年三
月甲申葬清河孝王贈龍旂虎賁
祭祀志安帝以清河孝王子即位建光元年追尊父清
河孝王曰孝德皇母曰孝德后清河嗣王奉祭而已
 清河孝王慶傳慶母宋貴人慶就國鄧太后以殤帝
 襁抱逺慮不虞留慶長子祐與嫡母耿姬居清河邸
[115-19a]
 至秋帝崩立祐為嗣是為安帝太后使中黄門送耿
 姬歸國帝所生母左姬卒葬于京師慶立凡二十五
 年薨永初元年太后崩有司言清河孝王至德淳懿
 載育明聖承天奉祚為郊廟主漢興髙皇帝尊父為
 太上皇宣帝號父為皇考序昭穆置園邑大宗之義
 舊章不忘宜上尊號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后
 孝德皇母宋貴人追謚曰敬隱后乃告祠髙廟使司
 徒持節與大鴻臚奉冊書璽綬清河追上尊號又遣
[115-19b]
 中常侍奉太牢祠典䕶禮儀侍中劉珍等及宗室列
 侯皆往會事尊陵曰甘陵廟曰昭廟置令丞設兵車
 周衞比章陵復尊耿姬為甘陵大貴人
    蕙田案清河孝王雖加尊號崇奉陵廟然未
    立廟京師但嗣王奉祀于其國而已
          右後漢安帝
質帝本紀孝質皇帝諱纘肅宗元孫曾祖千乘貞王伉
祖樂安夷王寵父勃海孝王鴻母陳美人冲帝不豫大
[115-20a]
將軍冀徴帝到洛陽都亭冲帝崩太后與冀定䇿禁中
丙辰迎帝入南宮丁巳封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
    蕙田案質帝之不得追尊其父蔡邕以為偪
    于梁后及梁冀也
          右後漢質帝
桓帝本紀孝桓皇帝諱志肅宗曽孫也祖河間孝王開
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襲為侯本初元年梁太后
徴帝到夏門門亭將妻以女弟㑹質帝崩太后與兄大
[115-20b]
將軍冀迎帝入南宮即皇帝位時年十五 九月戊戌
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趙氏曰孝穆皇后
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冬十月甲午尊皇母匽氏為孝
崇博園貴人 建和二年四月封帝弟顧為平原王奉
孝崇皇祀尊孝崇皇夫人馬氏為孝崇園貴人 和平
元年五月尊博園匽貴人曰孝崇皇后 二年四月孝
崇皇后匽氏崩五月葬孝崇皇后于博陵 延熹元年
六月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園陵
[115-21a]
 河間孝王開傳蠡吾侯翼元初六年鄧太后徴河間
 王諸子詣京師竒翼美儀容故以為平原懷王後焉
 歲餘貶為都鄉侯翼卒子志嗣為大將軍梁冀所立
 是為桓帝梁太后詔追尊河間孝王為孝穆皇夫人
 趙氏曰孝穆后廟曰清廟陵曰樂成陵蠡吾先侯曰
 孝崇皇廟曰烈廟陵曰博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節
 奉冊書璽綬祠以太牢建和二年更封帝兄都鄉侯
 顧為平原王留博陵奉翼後
[115-21b]
祭祀志桓帝以清河孝王孫蠡吾侯即位亦追尊祖考
王國奉祀
    蕙田案桓靈祖父皆有廟名如祭祀志所言
    則廟雖立仍不過以嗣王奉祠也
          右後漢桓帝
靈帝本紀孝靈皇帝諱宏肅宗元孫也曽祖河間孝王
開祖淑父萇世封解瀆亭侯帝襲侯爵母董夫人桓帝
崩無子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定䇿禁中使持節至
[115-22a]
河間奉迎建寧元年正月庚子即皇帝位時年十二
閏二月甲午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夏氏為孝元皇
后考為孝仁皇夫人董氏為慎園貴人 熹平三年六
月封河間王利子康為濟南王奉孝仁皇祀
 河間孝王傳解瀆亭侯淑以河間王子封淑卒子萇
 嗣萇卒子宏嗣為大將軍竇武所立是為靈帝建寧
 元年竇太后詔追尊皇祖淑為孝元皇夫人夏氏曰
 孝元后陵曰敦陵廟曰靖廟皇考萇為仁皇夫人董
[115-22b]
 氏為慎園貴人陵曰慎陵廟曰奐廟皆置令丞使司
 徒持節之河間奉䇿書璽綬祠以太牢常以嵗時遣
 中常侍持節之河間奉祠熹平三年使使拜河間安
 王利子康為濟南王奉孝仁皇祠
祭祀志桓帝無嗣靈帝以河間孝王曾孫解瀆侯即位
亦追尊祖考
         右後漢靈帝
 蔡邕獨斷髙祖得天下而父在上尊號曰太上皇不
[115-23a]
 言帝非天子也孝宣繼孝昭帝其父曰史皇孫祖父曰
 衛太子太子以罪廢及皇孫皆死宣帝起園陵長丞奉
 守不敢加尊號於祖父也光武繼孝元亦不敢加尊號
 於祖父也世祖父南頓令曰皇考祖鉅鹿都尉曰皇祖
 曾祖鬱林太守曰皇曾祖髙祖舂陵節侯曰皇髙祖起
 陵廟置章陵以奉祀之而已至殤帝崩無子弟安帝以
 和帝兄子從清河王子即尊號依髙帝尊父為太上皇之
 義追號父清河王曰孝德皇順帝崩冲帝無子弟立安
[115-23b]
 樂王子是為質帝帝偪于順烈梁后父大將軍梁冀未
 得尊其父而崩桓帝以蠡吾侯子即尊位追尊父蠡吾
 先侯曰孝崇皇母匽太夫人曰孝崇后祖父河間孝王
 曰孝穆皇祖母妃曰孝穆后桓帝崩無子今上即位追
 尊父解瀆亭侯曰孝仁皇母董夫人曰孝仁后祖父河
 間敬王曰孝元皇祖母夏妃曰孝元后
 徐氏乾學曰受命之君追王先世固非奉藩稱臣者
 所可比蔡氏以太上皇與追崇諸皇相提並論似未
[115-24a]
 協師丹之議
    蕙田案漢之追尊本生父稱皇大抵依據太
    上皇之號爾然此號不可襲也宣帝以孫後
    祖但稱本生父曰皇考而已稱皇實始於哀
    帝追尊定陶共皇厥後安帝父清河孝王曰
    孝德皇桓帝父蠡吾侯曰孝崇皇祖河間孝
    王曰孝穆皇靈帝父解瀆亭侯曰孝仁皇祖
    曰孝元皇俱相繼起而漢人諱言哀帝但曰
[115-24b]
    法宣帝是誣也惟哀帝既承大統又自以己
    為定陶共皇後廢前所立定陶王後安帝而
    下雖追尊本生祖父仍就王國奉祀不立廟
    京師非特法宣帝光武帝亦鑑於哀帝也蔡
    邕獨斷叙追號起於安帝豈不欲道哀帝之
    事與
 三國魏志明帝紀明帝太和三年詔曰禮王后無嗣
 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正統以奉公義何得復
[115-25a]
 顧私親哉漢宣繼昭帝後加悼考以皇號哀帝以外
 藩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朝議遂尊共皇立
 廟京師又寵藩妾使比長信僣差無禮人神弗佑罪
 師丹忠正之諫致丁傅焚如之禍自是之後相踵行
 之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為戒後嗣萬一有由諸
 侯入奉大統則當明為人後之義敢為佞邪𨗳諛君
 上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稱妣為后則股肱大臣
 誅之無赦其書之金䇿藏之宗廟是後髙貴常道援
[115-25b]
 立皆不外尊
    蕙田案明帝此詔大義卓然可法又案悼考
    曰皇考非直加以皇號也如定陶共皇之稱
    乃為加以皇號然後世之追稱皇者諱漢哀
    帝之事而曰法宣帝又後人不得如古者之
    以皇考為通稱故是詔曰宣帝加悼考以皇
    也
          右三國魏明帝論為後附
[115-26a]
 吳志孫皓傳元興元年八月追謚父和曰文皇帝尊
 母何為太后
 孫皓傳孫休立封和子皓為烏程侯自新都至本國
 休薨皓即祚其年追謚父和為文皇帝改葬明陵置
 園邑二百家令丞奉守後年正月又分吳郡丹陽九
 縣為吳興郡治烏程置太守四時奉祠有司奏言宜
 立廟京師寳鼎二年七月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
 號曰清廟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備官
[115-26b]
 僚中軍步騎二千人以靈輿法駕東迎神于明陵皓
 引見仁親拜送於庭靈輿當至使丞相陸凱奉三牲
 祭於近郊皓于金城外露宿明日望拜于東門之外
 其翌日拜廟薦祭歔欷悲感比七日三祭倡伎晝夜
 娛樂有司奏言祭不欲數數則黷宜以禮斷情然後
 止
 吳書曰比仁還中使手詔曰使相繼奉問神靈起居
 動止巫覡言見和被服顔色如平生日皓悲喜涕淚
[115-27a]
 悉召公卿尚書詣闕門下受賜
    蕙田案終漢之世追尊本生父但稱皇至吳
    主皓始稱皇帝
          右三國吳主皓附/
晉書孝愍帝本紀孝愍皇帝諱鄴武帝孫吳孝王晏之
子也出繼後伯父秦獻王柬襲封秦王建興元年夏四
月壬申即皇帝位
宋書禮志愍帝建興四年司徒梁芬議追尊之禮帝既
[115-27b]
不從而右僕射索綝等亦稱引魏志以為不可故追贈
吳王為太保而已
 吳孝王晏傳洛京傾覆晏亦遇害愍帝即位追贈太
 保
          右晉愍帝
宋書禮志元帝泰興二年有司言琅邪恭王宜稱皇考
賀循議云禮典之義子不敢以己爵加其父帝從之二
漢此典棄矣
[115-28a]
 琅邪武王伷傳琅邪武王伷太康四年薨恭王覲立
 太熙元年薨子睿立是為元帝中興初以皇子裒為
 琅邪王奉恭王祀裒早薨更以皇子煥為琅邪王其
 日薨復以皇子昱為琅邪王咸和之初既徙封會稽
 成帝又以康帝為琅邪王康帝即位封成帝長子哀
 帝為琅邪王哀帝即位以廢帝為琅邪王廢帝即位
 以會稽王攝行琅邪國祀簡文帝登祚琅邪王無嗣
 及帝臨崩封少子道子為琅邪王道子後為會稽王
[115-28b]
 更以恭帝為琅邪王帝既即位琅邪國除
          右晉元帝
南齊書明帝本紀髙宗明皇帝始安貞王道生子也隆
昌元年太后令廢海陵王以上入纂太祖為第三子建
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即皇帝位十一月乙酉追尊始安
貞王為景皇帝妃為懿后建武二年五月甲午寢廟成
 始安貞王道生傳建武元年追尊為景皇帝妃江氏
 為后立寢廟於御道西陵曰脩安
[115-29a]
          右齊明帝
陳書世祖本紀世祖文皇帝始興昭烈王長子也永定
三年六月景午髙祖崩遺詔徴世祖入纂即皇帝位八
月庚戌封皇子伯茂為始興王奉昭烈王後
髙宗本紀髙宗孝宣皇帝始興昭烈王第二子也天康
二年十一月甲寅慈訓太后令廢帝為臨海王以髙宗
入纂天建元年春正月甲午即皇帝位立皇子南中即
將江州刺史康樂侯叔陵為始興王奉昭烈王祀
[115-29b]
隋書禮儀志陳文帝入嗣而皇考始興昭烈王廟在始
興國謂之東廟天嘉四年徙東廟神主祔于梁之小廟
改曰國廟祭用天子儀
 陳書始興王傳始興王伯茂字鬰之世祖第二子也
 初髙祖兄始興昭烈王道談仕于梁世為東宮直閤
 將軍侯景之亂中流矢卒紹泰二年追贈義興郡公
 謚曰昭烈髙祖受禪改封始興郡王王生世祖及髙
 宗髙宗以梁承聖末遷於闗右至是髙祖遥以髙宗
[115-30a]
 襲封始興嗣王以奉昭烈王祀永定三年六月髙祖
 崩是月世祖入纂帝位時髙宗在周未還世祖以本
 宗乏饗其年十月詔徙封嗣王頊為安成王封第二
 子伯茂為始興王以奉昭烈王祀
          右陳文帝宣帝
北魏書彭城王傳彭城王勰永平元年薨謚曰武宣王
及莊帝即位追號文穆皇帝妃李氏為文穆皇后遷神
主於太廟前廢帝時去其神主
[115-30b]
    蕙田案以藩王入繼大統而追崇所生祔主
    太廟并黜廟中已祔之主降稱伯考實自北
    魏孝莊始魏收曰髙祖不祀武宣享廟三后
    降鑒福禄固不永矣誠哉是言也臨淮諫諍
    事詳見廟制門
          右北魏孝莊帝
前廢帝廣陵王紀前廢帝廣陵王宇之子也莊帝崩爾
朱世隆等奉王東郭之外行禪讓之禮普泰元年九月
[115-31a]
癸已追尊皇考為先帝皇妣王氏為先太妃
         右北魏廢帝
出帝紀出帝廣平武穆王懐之第三子也中興二年夏
四月安定王自以疏屬請遜大位齊獻武王與百寮會
議僉謂髙祖不可無後乃共奉王戊子即帝位泰昌二
年正月丁巳追尊皇考為武穆帝皇太妃馮氏為武穆
后皇妣李氏為皇太妃
          右北魏出帝
[115-31b]
五代史唐本紀天成二年十二月丙午追尊祖考為皇
帝髙祖聿廟號惠祖曾祖敖廟號毅祖祖琰廟號烈祖
考廟號德祖立廟於應州
 馬縞傳縞判太常卿明宗入立繼唐太祖莊宗而不
 立親廟縞言漢諸侯王入繼統者必别立親廟光武
 皇帝立四親廟于南陽請如漢故事立廟以申孝享
 明宗下其議禮部尚書蕭頃等請如縞議宰相鄭珏
 等議引漢桓靈為比以為桓帝尊其祖解瀆亭侯淑
[115-32a]
 為孝元皇父萇為孝仁皇請下有司定謚四代祖考
 為皇置園陵如漢故事事下太常博士王丕議漢桓
 帝尊祖為孝穆皇帝父為孝崇皇帝縞以謂孝穆孝
 崇有皇而無帝惟吳孫皓尊其父和為文皇帝不可
 以為法右僕射李琪等議與縞同明宗詔宰臣集百
 官于中書各陳所見李琪等請尊祖禰為皇帝曾髙
 為皇宰相鄭珏合羣議奏請四代祖考皆加帝如詔
 㫖而立廟京師詔可其加帝而立廟應州
[115-32b]
 文獻通考馬氏端臨曰案莊宗以沙陀為唐之嗣明
 宗又以代北狄裔為莊宗之嗣故後唐之所謂七廟
 者以沙陀之獻祖國昌太祖克用莊宗存朂而上繼
 唐之髙祖太宗僖宗昭宗而此所謂四廟者又明宗
 代北之髙曾祖父也
          右後唐明帝
宋史英宗本紀治平三年正月丁丑皇太后下書中書
門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王夫人王氏韓氏任
[115-33a]
氏皇帝可稱親尊濮安懿王為皇夫人為后詔遵慈訓
以塋為園置守衞吏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祠事如皇
太后㫖辛巳詔臣民避濮安懿王諱以王子宗懿為濮
國公
 濮安懿王傳濮安懿王允讓慶厯四年封汝南郡王
 嘉祐四年薨追封濮王謚安懿仁宗在位久無子乃
 以王第十三子宗實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為
 英宗治平元年宰相韓琦等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
[115-33b]
 王及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
 合行典禮詔須大祥後議之二年乃詔禮官與待制
 以上議翰林學士王珪等奏曰謹案儀禮䘮服為人
 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
 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謂
 皆如親子也又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傳曰何以期不
 二斬持重於大宗降其小宗也為人後者為其昆弟
 傳曰何以大功為人後者降其昆弟也先王制禮尊
[115-34a]
 無二上若恭愛之心分於彼則不得專於此故也是
 以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其
 父母以為帝后皆見非當時取譏後世臣等不敢引
 以為聖朝法况前代入繼者多宮車晏駕之後援立
 之䇿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惟宗廟
 之重祗承天地之意於宗室衆多之中簡推聖明授
 以大業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然後繼體承祧光有天
 下所以負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皆
[115-34b]
 先帝德也臣等竊以為濮王宜凖先朝封贈期親尊
 屬故事尊以髙官大國譙國襄國仙遊並封太夫人
 攷之古今為宜稱於是中書奏王珪等所議未見詳
 定濮安懿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珪等議濮王於仁
 宗為兄於皇帝宜稱皇伯而不名如楚王涇王故事
 中書又奏禮與令及五服年月勅出繼之子於所繼
 所生皆父母又漢宣帝光武皆稱父為皇考今珪等
 議稱濮王為皇伯於典禮未有明據請下尚書省集
[115-35a]
 三省御史臺議奏方議而皇太后手詔切責執政於
 是詔曰如聞集議不一權宜罷議令有司博求典故
 以聞禮官范鎮等又奏漢之稱皇考稱帝稱皇立寢
 廟序昭穆皆非陛下聖明之所法宜如前議為便自
 是御史呂誨等弹奏歐陽修首建邪議韓琦曾公亮
 趙槩附會不正之罪固請如王珪等議既而内出皇
 太后手詔曰吾聞羣臣議請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
 今未見施行吾載閲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
[115-35b]
 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遊縣君任氏可令
 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並稱后事
 方施行而英宗即日手詔曰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
 崇之典豈易克當且欲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王子
 孫主奉祠事翌日誨等以所論列彈奏不見聽用繳
 納御史勅告家居待罪誨等所列大抵以為前詔稱
 權罷集議後詔又稱且欲以塋為園即追崇之意未
 已英宗命閤門以告還之誨等力辭臺職誨等既出
[115-36a]
 而濮議亦寢至神宗元豐二年詔以濮安懿王三夫
 人可並稱王夫人云治平三年立濮王園廟
 司馬光傳帝疾愈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漢
 宣帝為孝昭後終不追尊衞太子史皇孫光武上繼
 元帝亦不追尊鉅鹿南頓君此萬世法也後詔兩制
 集議濮王典禮學士王珪等相視莫敢先光獨奮筆
 書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正宜凖封贈期
 親尊屬故事稱為皇伯髙官大國極其尊榮議成珪
[115-36b]
 即命吏其以手藁為案既上與大臣意殊御史六人
 争之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請與俱貶
 彭思永傳治平中召為御史中丞濮王有稱親之議
 言事者爭之皆斥去思永更上疏極論曰濮王生陛
 下而仁宗以陛下為嗣是仁宗為皇考而濮王于屬
 為伯此天地大義生人大倫如乾坤定位不可得而
 變也陛下為仁廟子曰考曰親乃仁廟也若更施於
 濮王是有二親矣使王與諸父夷等無有殊别則於
[115-37a]
 大孝之心亦為難安臣以為當尊為濮國太王祭告
 之辭則曰姪嗣皇帝書名昭告於皇伯父在王則極
 尊崇之道而於仁廟亦無所嫌矣此萬世之法也疏
 入英宗感其切至垂欲施行而中書持之甚力卒不
 果
    蕙田案伊川程子代彭思永論濮王典禮疏
    見徐氏讀禮通考不重載
    又案濮議此二奏盡之後廷論紛爭皆歐陽
[115-37b]
    公為人後議發之耳
 歐陽修傳帝將追崇濮王命有司議皆謂當稱皇伯
 改封大國修引䘮服記以為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
 降三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
 可沒也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厯考前世皆無典據
 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故中書之議不與衆
 同
 趙瞻傳時議追崇濮安懿王瞻引漢師丹董宏事謂
[115-38a]
 其屬薛温其曰事將類此吾必以死爭固吾所也中
 書請安懿稱親瞻爭曰仁宗既下明詔子陛下議者
 顧惑禮律所生所飬之名要相訾難彼明知禮無两
 父二斬之義敢裂一字之詞以亂厥真且文有去婦
 出母者去已非婦出不為母辭窮直書豈足援以斷
 大議哉會假太常少卿接契丹賀正使入對英宗問
 前事對曰陛下為仁宗子而濮王又稱皇考則是二
 父二父非禮英宗曰御史嘗見朕欲皇考濮王乎瞻
[115-38b]
 曰此乃大臣之議陛下未嘗自言英宗曰是中書過
 耳朕自數嵗時先帝養為子豈敢稱濮考瞻曰臣請
 退諭中書作詔以曉天下英宗曰朕意已决無容宣
 告及使還聞呂誨等諫濮議皆罷去乞與同貶趣入
 對英宗曰卿欲就龍逢比干之名孰若效伊尹傅說
 哉瞻皇懼言臣不敢奉詔使朝廷有同罪異罰之譏
 遂通判汾州
 傅堯俞傳大臣建言濮安懿王宜稱皇考堯俞曰此
[115-39a]
 於人情禮文皆大謬戾與侍御史呂誨同上十餘疏
 其言極切主議者知洶洶不可遏遂易考稱親堯俞
 又言親非父母而何亦不可也夫恩義存亡一也先
 帝既以陛下為子當是時設濮王尚無恙陛下得以
 父名之乎俄命堯俞與趙瞻使契丹比還呂誨呂大
 防范純仁皆以諫濮議罷堯俞拜疏求罷遂出知和
 州
 呂誨傳濮議起侍從請稱王為皇伯中書不以為然
[115-39b]
 誨引義固争七上章不聽遂劾宰相韓琦不忠五罪
 曰昭陵之土未乾遽欲追崇濮王使陛下厚所生而
 薄所繼隆小宗而絶大宗言者論辨累月琦猶遂非
 不為改正中外憤鬰萬口一詞願黜居外藩以慰士
 論又與御史范純仁呂大防共劾歐陽修首開邪議
 以枉道說人主以近利負先帝陷陛下於過舉皆不
 報
 范純仁傳治平中遷侍御史時方議濮王典禮純仁
[115-40a]
 言陛下受命仁宗而為之子與前代定䇿入繼之主
 異宜如王珪等議
 呂大防傳執政議濮王稱考大防上言先帝起陛下
 為皇子館於宮中憑几之命緒言在耳皇天后土寔
 知所托設使先帝萬壽陛下猶為皇子則安懿之稱
 伯於理不疑豈可生以為子沒而背之哉夫人君臨
 御之始宜有至公大義厭服天下以結其心今大臣
 首欲加王以非正之號使陛下顧私恩而違公義非
[115-40b]
 所以結天下之心也
 范鎮傳中書議追尊濮王鎮判太常寺率其屬言漢
 宣帝於昭帝為孫光武於平帝為祖其父容可稱皇
 考議者猶非之謂其以小宗奪大宗之統也今陛下
 既以仁宗為考又加於濮王則其失非特漢二帝比
 凡稱帝若考若寢廟皆非是
 司馬光再上濮安懿王典禮議向詔羣臣議濮安懿
 王典禮王珪等二十餘人皆以為宜凖先朝封贈期
[115-41a]
 親尊屬故事凡兩次會議無一人異詞而政府之意
 獨欲尊濮王為皇考巧詞飾說惑誤聖德政府言儀
 禮本文五服年月勅皆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即出
 繼之子於所生皆稱父母臣案禮法必須指事立文
 使人曉解今欲言為人後者為其父母之服若不謂
 之父母不知如何立文此乃政府欺罔天下之人謂
 其皆不識文理也又言漢宣帝光武皆稱其父為皇
 考臣案宣帝承昭帝之後以孫繼祖故尊其父為皇
[115-41b]
 考而不敢尊其祖為皇祖者以與昭帝同昭穆也光
 武起布衣誅王莽冒矢石以得天下名為中興其實
 創業雖自立七廟猶非大過况但稱皇考其謙損甚
 矣今陛下親為仁宗之子以承大業傳曰國無二君
 家無二尊若復尊濮王為皇考則置仁宗於何地乎
 政府前以二帝不加尊號于祖父引以為法則可矣
 若謂皇考之名亦可施於今日則事恐不侔設使仁
 宗尚御天下濮王亦萬福當是之時命陛下為皇子
[115-42a]
 則必不謂濮王為父而為伯若先帝在則稱伯沒則
 稱父臣計陛下必不為此行也
 朱子語録有問濮議曰歐陽說不是韓公曾公亮和
 之溫公王公議是范鎮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皆弹歐
 公但溫公又於濮安懿王邊禮數太薄須於中自有
 斟酌可也歐公之說斷然不可且如今有人為人後
 者一日所後之父與所生之父相對坐其子來喚所
 後父為父終不成又喚所生父為父這自是道理不
[115-42b]
 如此試坐仁宗於此亦坐濮王於此英宗過焉終不
 成都喚兩人為父先時仁宗有詔云朕皇兄濮安懿
 王之子猶朕之子也此甚分明當時只以此為據足
 矣 問先儒爭濮議事曰此只是理會稱親當時葢
 有引戾園事欲稱皇考者又問稱皇考是否曰不是
  又問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期年有父母之稱濮
 議引此為證欲稱皇考當時雖以衆人爭之得止而
 至今士大夫猶以為未然葢不知禮經中若不稱為
[115-43a]
 其父母别無稱呼只得如此也
 黄氏日鈔歐公被隂私之謗皆激於當日主濮議之
 力公集濮議四卷又設為或問以發明之滔滔數萬
 言皆以禮經為其父母一語謂未嘗因降服而不稱
 父母耳然既明言所後者三年而於所生者降服則
 尊無二上明矣謂所生父母者葢本其初而名之非
 有兩父母也未為人後之時以生我者為父母己為
 人後則以命我者為父母立言者於既命之後而追
[115-43b]
 本生之稱自宜因其舊以父母稱未必其人一時稱
 兩又母也况帝王正統相傳有自非可常人比耶永
 叔博聞之儒而未見及此學者所以貴乎格物
 日知録顧氏炎武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此臨文之
 不得不然隋書劉子翊云其者因彼之辭是也後儒
 謂以所後為父母而所生為伯叔父母於經未有所
 考亦自尊無二上之義而推之也宋歐陽氏據此文
 以為聖人未嘗沒其父母之名辨之至數千言然不
[115-44a]
 若趙瞻之言辭窮直書為簡而當也
    蕙田案宋濮王典禮司馬公王公程子之論
    正矣其啓盈庭之言久而不决者歐陽公為
    人後議實有以致之當時攻斥者不遺餘力
    皆以死生去就爭之英宗亦曰是中書過耳
    先帝養為子豈敢稱濮考嗚呼是可見天理
    之當然人心之同然也夫禮之立後重大宗
    也大宗祖之統也大宗不可絶尊祖也尊祖
[115-44b]
    則小宗不得有其子而後大宗後大宗則繼
    其祖之統而非止為其所後之嗣也既繼其
    統則繼其嗣繼其嗣則不貳斬不貳斬則不
    得有二父故降其父母期期則同於世父叔
    父矣世父叔父亦父道也故曰兄弟之子猶
    子其去子一間也特尊無二上爾司馬公王
    公程子之議其義固如是也宗法大夫别子
    之禮也而况有國乎况天子為天地社稷生
[115-45a]
    靈之主乎故濮王不稱考而後尊祖之統定
    尊祖之統定而天下後世之為父子者定當
    時乃以稱伯父為無據豈篤論乎歐公執禮
    經之文義而曲詞以説之其不足協人心必
    矣故列序正史及諸家正說而歐公為後或
    問附焉至曾子固為人後議及持兩端之論
    者皆不録
 附歐陽氏修為後或問上篇曰為人後者不絶其所/生之親可乎曰可矣古之人不絶也而降之何以知
[115-45b]
 之曰于經見之何謂降而不絶曰降者所以不絶若/絶則不待降也所謂降而不絶者禮為人後者降其
 所生父母三年之服以為期而不改其父母之名者/是也問者曰今之議者以謂為人後者必使視其所
 生若未嘗生已者一以所後父為尊卑疎戚若于所/後父為兄則以為伯父為弟則以為叔父如此則如
 之何余曰吾不知其何所稽也茍如其說沒其父母/之名而一以所後父為尊卑踈戚則宗從世數各隨
 其逺近輕重自有服矣聖人何必特為制降服乎此/余所謂若絶則不待降者也稽之聖人則不然昔者
 聖人之制禮也為人後者于其父母不以所後之父/尊卑疎戚為别也直自於其父子之間為降殺耳親
 不可降降者降其外物耳䘮服是也其必降者示有/所屈也以其承大宗之重尊祖而為之屈耳屈于此
 以伸于彼也生莫重于父母而為之屈者以見承大/宗者亦重也所以勉為人後者知所承之重以專任
[115-46a]
 人之事也此以義制者也父子之道天性也臨之以/大義有可以降其外物而本之于至仁則不可絶其
 天性絶人道而滅天理此不仁者之或不為也故聖/人之于制服也為降三年以為朞而不沒其父母之
 名以著于六經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以見服可/降而父母之名不可沒也此所謂降而不絶者以仁
 存也夫事有不可兩得勢有不可兩遂為子于此則/不能為子于彼矣此里巷之人所共知也故其言曰
 為人後者為之子此一切之論非聖人之言也是漢/儒之說也乃衆人之所能道也質諸禮則不然方子
 夏之傳䘮服也茍如衆人一切之論則不待多言也/直為一言曰為人後者為之子則自然視其父母絶
 若未嘗生己者矣自然一以所後父為尊卑踈戚矣/奈何彼子夏者獨不然也其于傳經也委曲而詳言
 之曰視所後之某親某親則若子若子者若所後父/之真子以自處而視其族親一以所後父為尊卑踈
[115-46b]
 戚也故曰為所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兄弟兄/弟之子若子猶嫌其未備也又曰為所後者之兄弟
 之子若子其言詳矣獨于其所生父母不然而别自/為服曰為其父母報葢於其所生父母不使若為所
 後者之真子者以謂遂若所後者之真子以自處則/視其所生如未嘗生己者矣其絶之不已甚乎此人
 情之所不忍者聖人亦所不為也今議者以其所生/于所後為兄者遂以為伯父則是若所後者之真子
 以自處矣為伯父則自有服不得為齊衰朞矣亦不/得云為其父母報矣凡見于經而子夏之所區區分
 别者皆不取而又忍為人情之所不忍者吾不知其/何所稽也此大義也不用禮經而用無稽之說可乎
 不可也問者曰古之人皆不絶其所生而今人何以/不然曰是何言歟今之人亦皆然也而又有加于古
 焉今開寳禮及五服圖乃國家之典禮也皆曰為人/後者為其所生父母齊衰朞服雖降矣必為正服者
[115-47a]
 示父母之道在也為所後父斬衰三年服雖重矣必/為義服者示以義制也而律令之文亦同五服者皆
 不改其父母之名質于禮經皆合無少異而五服之/圖又加以心䘮三年以謂三年者父母之䘮也雖以
 為人後之故降其服于身猶使行其父母之䘮于其/心示于所生之恩不得絶于心也則今人之為禮比
 于古人又有加焉何/謂今人之不然也
 戴氏震曰皇伯考之稱歐陽公以為無據而據為人
 後者為其父母之文禮云為其父母本屬辭窮且著
 書者立言之體非為人後者口稱於尊長前也由是
 言之直稱皇考與稱皇伯考同為無據兩者於經既
[115-47b]
 無據當以至情大義斷之宋英宗與趙瞻言朕自數
 嵗時先帝養為子豈敢稱濮考司馬溫公言設使仁
 宗尚御天下濮王亦萬福當是之時令陛下為皇子
 則必不謂濮王為父而為伯當先帝在則稱伯沒則
 稱父臣計陛下必不為此行也此以至情大義斷之
 濮王不可稱皇考據英宗之言為定當稱皇伯考據
 溫公之言為定無論古人有皇伯考之稱與否况後
 世稱謂之辭古人未有者多矣如悖於至情大義雖
[115-48a]
 古有而不可襲用如合於至情大義雖古未有而不
 妨因革從宜至情大義本也株守典故末也檀弓魯
 人欲勿殤童汪踦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衞社稷一言
 斷之順情合義豈嘗援典故舊文乎哉歐陽公之論
 泥矣
    觀承案濮議諸人皆君子也但所見各有偏
    處一時遂如水火溫公專重承統之義而未
    嘗謂宜薄其所生歐公雖据禮經之文而未
[115-48b]
    嘗謂宜亂其所統但以皇伯考之稱畢竟無
    稽故欲正其名耳諸公無以折之趙瞻則謂
    禮文乃詞窮直書豈足援以斷大義然既曰
    詞窮可知理屈既云直書豈容曲諱哉况本
    生父母非去婦出母之比又何擬人不於其
    倫乎愚意英宗賢君不似明世宗之剛愎自
    用茍斟酌至當無不允行惜程子大賢其代
    彭思永奏議亦欲改稱皇伯考卒至王陶撃
[115-49a]
    韓公蔣之竒撃歐公遂無収煞而濮王亦歸
    於兩無所稱而已也自今觀之其於仁宗稱
    考稱子一如父子相繼之常固為定典彼此
    原無别議而於濮園則當稱本生考濮國大
    王而不稱皇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則
    既不蔑所生亦不亂所統豈不恩義兩全名
    實俱正而可為萬世為人後者大公至正之
    常法也乎
[115-49b]
          右宋英宗
宋史孝宗本紀孝宗皇帝太祖七世孫也初太祖少子
秦王德芳生英國公惟憲惟憲生新興侯從郁從郁生
華隂侯世將世將生慶國公令譮令譮生子偁是為秀
王以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於秀州青杉牐之官舍
命名伯琮及元懿太子薨髙宗未有後詔選太祖之後
紹興二年五月選帝育於禁中三年賜名瑗十三年九
月秀王殁于秀州用廷臣議聽觧官行服三十年立為
[115-50a]
皇子更名瑋五月甲子立為皇太子改名眘乙亥内降
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夀宮
皇后稱太上皇后
 秀王子偁傳安僖秀王子偁秦康惠王之後髙宗族
 兄也子伯琮生後被選入宮是為孝宗累官左朝奉
 大夫紹興十三年致仕明年卒于秀州時孝宗為普
 安郡王疑所服詔侍從臺諫議秦熺等請解官如南
 班故事普安亦自請持服許之孝宗受禪稱皇伯園
[115-50b]
 廟之制未備紹熙元年始即湖州秀園立廟奉神主
 建祠臨安府以藏神廟如濮王故事仍班諱
光宗本紀紹熈元年三月丁夘詔秀王襲封置園廟班
安僖王諱七月癸酉建秀王祠堂于行在
禮志秀安僖王廟紹熙元年三月詔秀王襲封等典禮
禮部太常寺乞依濮安懿王典禮避秀安僖王名一字
詔恭依乃置園廟四月詔皇伯滎陽郡王伯圭除太保
依前安德軍節度使充萬夀觀使嗣秀王以奉王祀
[115-51a]
 汪應辰傳三十二年建儲集議秀王封爵應辰定其
 稱曰太子本生之親議入内降曰皇太子所生父可
 封秀王
 唐文若傳上將内禪前數日手詔追崇皇太子所生
 父文若既書黄因過周必大誦聖德而疑名稱未安
 歸白宰相請更黄堂吏不可文若執不已宰相以聞
 詔改稱本生親尋又改宗室子偁其後詔稱皇兄
    蕙田案孝宗事同濮王而稱皇伯當時無一
[115-51b]
    人言者葢久而上下志定矣
          右宋孝宗
理宗本紀理宗皇帝太祖十世孫父希瓐追封榮王以
開禧元年正月癸亥生於邑中虹橋里第是時寧宗弟
沂靖惠王亮無嗣以宗室希瓐子賜名均為沂王後尋
改賜名貴和嘉定十三年八月景獻太子卒寧宗以國
本未立選太祖十世孫年十五以上者教育如髙宗擇
普安恩平故事遂以十四年六月丙寅立貴和為皇子
[115-52a]
改賜名竑而以帝嗣沂王賜名貴誠十七年八月寧宗
違豫彌逺稱詔以貴誠為皇子改賜名昀閏月丁酉帝
崩於福寧殿彌逺入白楊皇后稱遺㫖以皇子竑開府
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命子昀嗣皇帝位
端平元年正月丙寅詔太師中書令榮王已進王爵宜
封三代曾祖子奭贈太師吳國公祖伯旴贈太師益國
公父師意贈太師越國公
          右宋理宗
[115-52b]
度宗本紀度宗皇帝太祖十一世孫父嗣榮王與芮理
宗母弟也嘉熙四年四月九日生於紹興府榮邸理宗
在位嵗久無子乃屬意託神器焉寳祐元年正月庚辰
詔立為皇太子改賜今名五年十月丁夘理宗崩受遺
詔太子即皇帝位十一月加封嗣榮王與芮武康寧江
軍節度使
          右宋度宗
    蕙田案理宗度宗追尊所生曰王曰節度使
[115-53a]
    葢益謙矣而當時後世不聞以為薄者濮議
    諸臣排折政府之力也事久論定豈非人心
    之公天理之正哉乃後人猶有袒歐陽之說
    者其亦冷褒段猶之流也夫
 
 
 
 
[115-53b]
 
 
 
 
 
 
 
 五禮通考卷一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