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7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褚伯秀 (master)


[044-001a]
南華眞經義海纂微卷之四十六端三
    武林道士褚伯秀學
   天運第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
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
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
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
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
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
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
[044-001b]
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
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
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岀由外
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乆
處覯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
以遊逍遥之墟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
圃逍遥無爲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
者謂是采眞之遊以富爲是者不能讓禄以
[044-002a]
顯爲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
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
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
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爲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

 郭註求之於度數陰陽而未得此寄孔老
 以明絶學之義中心無受道之質則雖聞
 道而過去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己者故
 未嘗通也由中出者聖人之道外有能受
[044-002b]
 者乃出耳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雖性可


 學成要當内有其質若無主於中則無以
 藏聖道也名者天下之所共用矯飾過實
 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亂矣仁義者人之
 性也人性有變古今不同故遊寄而過去
 則㝠若滯係於一方則見見則偽生而多
 責故至隨時而變無常迹也從簡故易養
 不損己以爲物遊而任之斯眞采也采眞
 則色不偽矣天下有以所非自累者而没
 命於所是非立乎不貸之圃也舍之而悲
[044-003a]
 者操之不能不慄知進而不知止則性命
 喪矣所以爲戮守故不變則失正矣
 吕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道非一二
 三也求之於度數則不出乎數之中故五
 年而未得道分而爲陰陽而道非陰陽也
 求之於陰陽不出乎天宇之大故十有二
 年而未得道之所以不可獻之親告之兄
 弟子孫者以中無主外無正也中無主則
 我欲授之而彼不止外無正則彼欲受而
 我不行物之有主固有之也道之在己有
[044-003b]
 其固有而已莫之有而有之是中無主而
 不止射之有正所以受之也道之於人與
 其所受而已莫之受而强之是外無正而
 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以其
 無正也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以
 其不止也不隱則不能推而納之之謂也
 然則道非可求之於度數陰陽求諸己而
 已非可獻之於君親自得而已名者不可
 多取多取則德之蕩也仁義不可乆處乆
 處則覯而多責逍遥則無所不適苟簡則
[044-004a]
 其求易贍不貸則不與物交如是則凡所
 采者莫非眞也不能讓禄知有富而已不
 能讓名知有顯而已不能與人柄知有勢
 而已而親權者操舍之累害性尤甚一無
 所鑒觀濁水而迷清淵不休則天刑之不
 可解怨恩至生殺八者正之器非正之道
 唯循大變而無所湮乃所以用其器之道
 也以其道用其器此正之所以烏正也天
 門者循大變而無所湮者所由出入也以
 爲不然則天門弗開可知矣
[044-004b]
 疑獨註夫道妙在陰陽之外其粗在度數
 之間於此求之而未得必無思無求然後
 得之於陰陽之外也既不可進獻其上又
 不可告與其下者無它也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所以尊德性學之所
 以道問學中無主言其不能思外無正言
 其不能學由外入者學中無主以思之則
 外入者不止於心由中出者思外無學以
 正之則中出者不行於人道由中出不爲
 外所受則是不止聖人不出學由外入無
[044-005a]
 主於中是不能思聖人不隱出顯隱藏也
 易曰輝光日新其德由中出者也君子多
 識前言往行由外入者也由中出者所以
 致廣大由外入者所以盡精微此道之所
 以全也名者天下公器若有𥝠則是不實
 之名不可多取仁義之於道猶傳舍之於
 路只可一宿不可乆處言不著於仁義之
 迹也逍遥無爲不貸無出采眞之遊即天
 遊也嗜富好權之人心靈愚昩不能鑒見
 玄理以闚其所不休息者是天之戮民也
[044-005b]
 怨恩至生殺八者唯大人用之然後爲正
 之器天門者精神往來一闔一闢萬物出
 入於此其變無窮者也
 詳道註莊子以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
 道萬言以明道之不易聞也度數不過於
 五陰陽不過於十二仁以立人故假道以
 行義以立己故託宿以處然假道以行非
 不宿也孟子以仁爲安宅爲廣居是也託
 宿以處非不行也孟子以義爲正路爲大
 道是也貸應彼之乏而終以見還田者興
[044-006a]
 作利養之地食於苟簡之田然後甘其食
 立於不貸之圃而後善貸且成也
 碧虚註孔子明有用之用而未得無爲之
 道道者無絲忽可度量無小閏可筭數無
 支干可推尋故求之而未得也老聃告以
 道之爲物君親臣子莫得傳授者難其器
 也中無原本則吉祥不止外無質正則至
 德不行妙意出乎聖人之懷外無受道之
 質妙意雖明猶不出也至言入乎學者之
 耳内無容納之量聽瑩自惑至言何嘗隱
[044-006b]
 耶名者實之賔多取則招患仁義非一定
 之法蘧廬豈安居之處古之至人假而行
 之寄而居之遊於自得之場飡於莽蒼之
 野連墻而不相往來是謂采眞之遊眞則
 不偽矣夫矜富者恡禄誇榮者惜名恃權
 者多忌俗態之常也有鑒則知止知止則
 不辱怨恩等八者名實之所係名當其實
 則器不濫矣逆變則塞塞則名實虧名正
 則實正或矯而爲之是靈府之不通也
 鬳齋云度數禮樂也陰陽物理也五年十
[044-007a]
 二年初無别義但言精粗求之乆而未得
 耳自道而可獻以下四句發得極妙學道
 者雖有所聞於外而其中無主非所自得
 留之不住也外無正者我無所得則外無
 質正何以自行由中出者此謂教人我言
 自中出而汝不能受則聖人不告汝矣由
 外入者此言受教至言自外而入汝之聽
 汝未有見而中無主雖聞亦無所得非聖
 人有所隱也由四句極精微道不可傳病
 在此四句而已名不可多取此譏儒者好
[044-007b]
 名仁義不可乆處爲其有迹覯見也纔有
 聲亦可見禍患之所由生假道託宿過則
 化之意苟簡不貸易養無出皆不費於我
 是謂采取眞實之理也富顯權三者操之
 而患失則慄舍之而迷戀則悲略無所見
 以視其所不休迷而不知反者也心無見
 而不能反視其迷此天奪其魄也怨恩等
 八者有此人世則有此八者之用用所當
 用曰正必無心者方能用之大變造化也
 能順而無汩則在我者正而可以正物苟
[044-008a]
 未能無心而以是爲不然則胸中之天昏
 塞矣詩曰天之牖民便是天門之意
  度數之學可以律歷考也陰陽之學可
  以氣候推也道之爲體不關律歷不涉
  氣候所以於此求之而未得唯無心而
  任化者不期合而與之合非求索所可
  得也使道而可獻至莫不與其子孫言
  道不可以有心傳不可以私意得也中
  無主謂内無其質故道不舍止外無正
  謂世無師匠故道不流行若郢人之於
[044-008b]
  匠石則中有主外有正故能成其妙斲
  況至道授受之微神交心契於恍惚杳
  㝠者乎夫聖人以道覺民猶天降甘露
  未嘗擇地然非瓊瑛之器不能容受此
  不受於外無主於中之謂也名多取則
  毁至而害生仁義乆處則迹見而多責
  至人所以假託之而無滯迹故世間憂
  患無由及也以逍遥故無爲以苟簡故
  易養以不貸故無出則雖物遶乎前吾
  亦何事之有是謂采眞之遊言不容一
[044-009a]
  毫私偽於其間如天之運出乎自然而
  生生化化未嘗息此人之所以貴道之
  所以神也而世俗皆以富顯權三者爲
  是而不能讓操憟舍悲將無復逍遥之
  日矣此之謂不休而一無所見以燭之
  是天刑之不可解也怨恩等八者正之
  器唯正人能用不失宜如喜怒哀樂雖
  聖人不能盡無在乎中節耳循大變而
  無所湮謂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
  屈者是已己正而後器正器正斯可以
[044-009b]
  正物其心以爲不然則是泰宇不虚何
  足以論道天門喻心之虚明心法如眼
  豈容有物哉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
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
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
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
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皆耶夫鵠
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
以爲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爲廣泉涸魚相與
[044-010a]
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
湖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
見老聃亦將何規哉孔子曰吾今於是乎見
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乗乎雲氣而養乎
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郭註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使天下
 無失其朴質全而仁義著矣風自動而依
 之德自立而秉之斯易持易行之道若揭
 仁義以趨道德之鄉猶擊鼓而求逃者無
 由得也夫鵠白烏黑自然各足無所偏尚
[044-010b]
 故至足者忘名譽忘名譽乃廣耳言仁義
 之譽皆生於不足若魚之相忘於江湖乃
 忘仁而仁也孔子謂乃今於是乎見龍言
 老聃能變化因御無方自然已足也
 吕註至人之心若鏡而仁義憯然亂之豈
 非播糠眯目蚊虻噆膚之比哉天下莫不
 有無名之朴而能使之無失則放風而動
 總德而立矣言其自動自立又奚傑傑然
 若建鼓而求亡子耶天下已失其朴而救
 以仁義無異建鼓求亡言以聲聞名譽求
[044-011a]
 之也且鵠白烏黑朴之自然何所加飾則
 言譽之觀無所加廣於人之性亦若是而
 已魚處陸而相呴以濕不若相忘於江湖
 則天下失其朴而相呴以仁義之濕沬不
 若相忘於道術之江湖也龍之合而成體
 散而成章則未始累於其身也老聃以仁
 義爲播糠蚊虻則不累於其身可知矣
 疑獨註樸者道之全仁義道之散風者道
 之化物德者道之在人使天下無失其道
 之全但當任其自在依風而動據德而立
[044-011b]
 奚必掲仁義以求道德若建鼓以求亡子
 耶鵠白烏黑自然而然故不足以爲辨也
 名譽者所以物色而非其朴故不足以爲
 廣也魚處陸而濕沬相濡雖頃刻相親而
 性命之理已失不若相忘江湖各自足也
 薄俗相親以仁義特一時之愛而性命之
 理已失不若相忘道術各自足也古者民
 至老死不相往來盖以此孔子聞老聃之
 言變化無窮歎其猶龍而合散無常也口
 且不能言何規老聃哉
[044-012a]
 碧虚註駢於仁義者猶粃糠眯目枝於聰
 明者猶蚊虻噆膚欲不憒亂可得乎不雕
 琢則朴全倣淳風以化物總至德以自完
 足矣又何苦荷擔仁義奔走陳跡哉猶鵠
 白烏黑物自群分夫何足辯涸魚之呴濡
 相濟矜恤之情見矣不若相忘江湖之爲
 樂也孔子見老聃而云見龍夫龍㝠會元
 氣合而成體也飛潜焕爛散而成章也出
 處無心故乗乎雲氣動靜以時故養乎陰
 陽老聃聖德莫測若是余規諫何施哉
[044-012b]
 鬳齋云噆膚眯目偏說逆心之譬憯毒言
 其苦憤逆也放風順化總猶執也若使天
 下不失其本然之朴則皆順化而行執德
 而立何待教乎猶負大鼓而求亡子無由
 得也夫鵠白烏黑不待浴黔自然之質不
 足致辯以名譽觀示天下便有是非此心
 不廣大矣魚之呴濡能幾何若處江湖則
 相忘於水喻至道之世各循自然無所是
 非上下亦相忘矣合而成體渾然者也散
 而成章燦然者也言龍在天地之間可見
[044-013a]
 而不可見也乗乎雲氣在造化之上養乎
 陰陽以天地之道自樂也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無異道堯舜於
  戴晋人之前故聃以播糠眯目蚊虻噆
  膚喻仁義之憤心盖借是以鍼世人之
  膏肓使天下各得其渾然之眞則化物
  也動之以風治身也立不失德奚必傑
  然自標仁義之名以爲道之極致若建
  鼓求亡子無由得之也夫鵠烏之不待
  浴黔則白黑之實知之審矣故不必辯
[044-013b]
  至道博大不可名言今乃求之於仁義
  之譽何足以爲廣哉猶涸魚之相濡沬
  非不親愛視江湖相忘之樂爲何如然
  今世正以濡沬微愛爲仁而不知聖人
  不仁爲仁之至也孔子見老聃歸而不
  談目擊道存不容聲矣龍之成體成章
  乗乎雲氣養乎陰陽則動靜不失其時
  德澤足以及物而神化不測者也故古
  之論聖人神人者皆以龍爲喻非夫子
  不能形容聃之德非聃不足以當夫子
[044-014a]
  之喻然二聖人者皆人倫之至顯仁藏
  用更相發明無容優劣於其間也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之四十六





[044-0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