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7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褚伯秀 (master)


[040-001a]
南華眞經義海纂微卷之四十二形十一
    武林道士褚伯秀學
   天道第三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
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
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
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
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堯
曰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
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堯舜之所共美
[040-001b]
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爲哉天地而已矣
 郭註無告者所謂窮民不廢者常加恩也
 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四時晝夜皆不爲
 而自然也膠膠擾擾乎則目嫌有事故曰
 古之王天下者奚爲哉天德而已矣
 吕註天德則雖出而未嘗不寧日月照而
 四時行往來屈伸莫有爲之者也晝夜有
 經則相代乎前而莫知所萌雲行雨施而
 天下均平矣則其視不敖無告不廢窮民
 者豈不膠擾乎舜之所言乃天之合堯之
[040-002a]
 所言人之合也而世儒之所以知堯者止
 此而已故寓之二聖以明所大而共美者
 爲在於此與黄帝不異也
 疑獨註不敖無告至哀婦人即是不敢侮
 鰥寡之意美則美矣未能澤及萬世而不
 爲仁此所以未大天德者自然之道得於
 己故出而有爲未嘗不靜若日月四時雲
 行雨施豈有心於天下之物哉帝王之道
 宜若是而已堯聞舜言知向用心之非膠
 膠擾擾逐於人爲而昩於天德故以舜爲
[040-002b]
 天合己爲人合天合者與天同人合者與
 人同天地覆載萬物德無不被爲帝王者
 莫不體之雖黄帝堯舜亦莫大於德合天
 地而爲美也
 詳道註不敖無告至哀婦人者仁也天德
 出寧至雲行雨施者道也仁人也而無不
 爲故曰人之合道天也而無爲故曰天之
 合然堯舜一道也堯行天道而所言者人
 舜行人道而所言者天行天而合乎人故
 其德止於充實之美行人而合乎天故其
[040-003a]
 功歸於光輝之大膠膠言其止擾擾言其
 動也
 碧虚註不敖無告不廢窮民仁人之心無
 以加此舜以爲弊迹未去故未大也天德
 而出寧人事則感動矣昏明有序開圍有
 常昇降氣交天地之德也堯悟己之所爲
 膠膠擾擾亂之又亂也天之合無心人之
 合有迹天地者古之所大王天下者體之
 而已矣
 鬳齋云天德者自然之德出寧者首出庶
[040-003b]
 物萬國咸寧日月照至雲行雨施皆形容
 無爲而爲之意堯謂我之所爲未免自爲
 擾亂合於人而已未合於天也然則下三
 句是堯自嘆之辭天地自然之理古今莫
 大於此共美者共好之也王天下者無它
 但法天地則可矣
  天德者無爲之化出寧者爲而無爲日
  月照四時行皆自然運動無爲之者故
  晝夜有常而無差忒雲行雨施品物流
  形君天下者所以體之以立德而民莫
[040-004a]
  不歸弘之以化物而物莫不從也堯於
  言下有省始悟日前所爲膠膠擾擾天
  合之與人合相去遠矣以是觀之堯舜
  之德若有優劣而結以黄帝堯舜之所
  共美則又混然無分此南華立言抑揚
  闔闢之妙學者熟味當自得之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
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
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
是繙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太謾願聞
[040-004b]
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
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
不生仁義眞人之性也又將奚爲矣老聃曰
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
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
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
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
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羣矣樹木固有
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
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
[040-005a]
子亂人之性也
 郭註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常人所謂仁
 義也故寄孔老以正之夫至仁者無愛而
 直前世所謂無私者釋己而愛人欲人之
 愛己也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自天地
 固有常至樹木固有立皆己自足不待於
 兼愛也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
 也常念之則亂眞矣
 吕註孔子不用於時欲藏其言以待後之
 君子十二經謂春秋孔子所以經世者在
[040-005b]
 於此孔子以人道教天下藏其妙用而未
 之嘗言則十二經之所以經世者不過仁
 義而已老氏絶學反樸而示之以眞則仁
 義在所攘棄宜其以爲非人之性也自人
 道觀之仁非特成己又所以成物義非特
 利物又所以立我君子之生成在於仁義
 故以爲眞人之性也自道之眞觀之中心
 物愷非外鑠我也無物而不樂上仁爲之
 而無以爲者也幾乎言近之而未至後言
 夫兼愛則非天德而出寧雲行而雨施者
[040-006a]
 故以爲迂也凡名生於不足則無私焉乃
 私也欲使天下無失其牧輔萬物之自然
 而已天地有常至樹木有立此所謂物之
 自然也德則無爲道法自然又何必偈偈
 乎若擊鼓而求亡子焉言人之失性非仁
 義所可復也
 疑獨註徵藏史者掌藏書之官孔子爲道
 不行欲藏其書於周室之藏府以俟來者
 時老聃免官歸居孔子往因焉而聃不許
 孔子嘗删詩定書修禮樂作春秋六緯而
[040-006b]
 贊易道此六經也又繙爲十二經以說之
 聃以爲支離太謾願聞其要答以要在仁
 義聃遊方之外謂仁義非自然之性孔子
 遊方之内謂仁義眞人之性也言人中心
 莫不欲物之愷樂兼愛而無私此人情之
 自然又復明仁義之出於性也老聃曰噫
 幾乎後言者近乎偽矣兼愛未免乎有係
 不若無愛之至也無私未免乎有私不若
 不知其私之爲私也夫子所以兼愛無私
 者欲使天下不失其養也莫若任其自然
[040-007a]
 使之相親而不知以爲仁相友而不知以
 爲義自天地有常至樹木有立皆無爲自
 然各極其性而已矣放德不知德之爲德
 循道則不知道之爲道又何必偈偈然用
 力掲仁義於天下以求復其性無異擊鼓
 而求亡子也
 詳道註老聃之教以道德爲宗孔子之經
 以仁義爲本放德循道則天下無爲而得
 性居仁由義則天下有爲而倍情此莊子
 所以記孔子之迹以明之也中心物愷物
[040-007b]
 物而悦之兼愛仁也無私義也兼愛則有
 所不愛非所謂至仁至仁則無親無私乃
 成其私非所謂至義至義則不物君子所
 以貴忘仁義而求其至也孔子嘗語老聃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自以爲乆矣此言
 十二經者繙六經十二也
 碧虚註孔子欲藏書而老聃不許謂已陳
 芻狗不足留也縱横六經故曰十二上仁
 無爲而成上義不行而至率性而動豈偽
 也哉物愷則未能忘情無私則不免有迹
[040-008a]
 仁義之情去道遠矣若春生秋斂之有常
 晝日夜月之有明星斗歷天之有列飛沉
 從類之有羣草木藂生之有立倣而循之
 可也何偈偈然用力爲哉
 鬳齋云西藏書於周室言西至周而欲觀
 其藏書也繙反覆言之中其說者言方及
 半而老子以爲太汗漫物愷以物爲樂後
 言淺近之言幾猶危也物之不齊何由兼
 愛此迂曲難行之說也纔有無私之名胸
 中便有箇私字欲使天下無失其養則物
[040-008b]
 物皆有自然造化何可容力但當倣自然
 之德循自然之道如此而至矣擊鼓而求
 逃亡之子言驚動俗也
  孔子爲見世衰道微欲以所述之書藏
  於周之藏室以俟後世聖人盖不得已
  而託空言以垂世立教其志亦切矣老
  聃不許者謂道既不行於當世徒存糟
  粕其能有濟乎十二經說者不一陸氏
  音義舊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加六
  緯爲十二經一說易上下經與十翼又
[040-009a]
  云春秋十二公經孔子所作者也此說
  近似要之引喻之言借以通意不必深
  泥其迹中其說謂當其言但謾而非要
  耳孔子曰要在仁義此治世之道所當
  先者老聃謂非人之性則還淳反本有
  道德存焉孔子答以中心物愷陸氏音
  義物一作勿今從之中字宜音去聲則
  不中心亦不怒矣故兼愛而無私此仁
  義之情也聃曰危乎不及之言所以遠
  乎道也以其無私故成其私若欲使天
[040-009b]
  下無失其養則天地日星禽獸草木莫
  不各遂其性各當其宜人之放德循道
  亦若是而已矣又何必用力於仁義若
  擊鼓以求亡子終無可得之理也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
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不
仁也生熟不盡於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
不應士成綺明曰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
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
[040-010a]
之人吾自以爲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
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人與之
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
有服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脩身
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衝然而顙頯然
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繫馬而止也動而持
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於泰凡以爲不信
邊境有人焉其名爲竊老子曰夫道於大不
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乎其無不容也淵
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
[040-010b]
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
爲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審乎無假而
不與利遷極物之眞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
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
仁義賔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郭註鼠壤有餘蔬言不惜物棄妹不仁言
 無近恩生熟不盡於前至足故常有餘萬
 物歸懷來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自怪譏
 刺之心所以憚脫過去也呼牛呼馬隨物
 所名有實故不以毁譽經心若受之於心
[040-011a]
 則名實俱累斯受其殃也服者容行之謂
 不以毁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以有爲爲
 之則不能常服矣崖然進趨不安衝出也
 頯然發露闞然虓豁義然踶跂目矜貌言
 其志在奔馳不自舒放趨舍疾遠明察是
 非也泰者多於本性之謂巧於見泰則拙
 於抱朴凡此皆以爲不信性命而蕩夫毀
 譽非脩身之道邊境有人亦如汝所行非
 正人也夫至人用世故不患其大靜而順
 之任眞而直往未嘗有所困也進道德而
[040-011b]
 以情性爲主至人之心定於無爲也
 吕註鼠壞有餘蔬則可以賑季女之饑而
 棄妹則不仁生熟不盡於前則與者可以
 無取而積斂無崖則不義老子絶學反朴
 示人以眞而士成綺求之於仁義則漠然
 不應乃所以使其意消而心却也知巧神
 聖自以爲脫焉則絶學反朴未始有物也
 而子以某事爲不仁某事爲不義則是呼
 我牛而謂之牛呼我馬而謂之馬也苟有
 其實人與之名而不受吾所以漠然也開
[040-012a]
 兊濟事而受之紛身不救自遺其殃者也
 吾服也常服則其心未始不在道吾非以
 服有服而人眞以爲勤行者也士成綺知
 而不足以得至人之心者以其在己者不
 足故也容崖然則若不與物交目衝然則
 逐物於外顙頯然則若大朴口闞然則其
 言欲出諸口也狀義然則若不朋而其心
 則若繫馬而止也動而持非能不動發也
 機不可以制也審而察則非襲明知巧而
 覩於泰非素樸守約者也凡此所爲皆以
[040-012b]
 爲不信而已邊境非遊於道之中竊則非
 其有而取之也於大不終則天地未離乎
 内於小不遺則秋毫待之成體天下之物
 其有不備者乎廣無不容淵不可測此道
 之所以爲神也則流而爲形失而爲德廢
 而爲仁義乃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有世不足爲之累能棄世也天下奮棅不
 與之偕忘天下者也忘天下故不與利遷
 能棄世故守其本凡神之所以困以不知
 此而已矣於道不塞於德不雜退仁義而
[040-013a]
 不留賔禮樂而不主若此而後其心有所
 定也
 疑獨註鼠壤有餘蔬言其不潔棄蒙妹而
 不教言其不仁生熟不盡於前言其不義
 積斂無崖言其不廉是不知老子而妄譏
 之是以漠然不應吾心正郤言向者譏刺
 之心已虚矣夫巧知神聖未免有迹老子
 嘗欲絶棄之故自以爲脫焉呼牛呼馬隨
 其所名至人混同萬物豈有牛馬之異有
 實斯有名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不受則
[040-013b]
 名實俱累所以再受其殃若忘名實無物
 我毁譽是非任其自爾何殃之有哉恒乆
 也服謂服其心使之不動老聃謂吾心任
 至理服之乆矣非有所服而服之所以毁
 譽不能入也鴈行斜步側身避影言其隨
 後履行接跡也容貌崖岸不能自適其心
 不安日亦馳動而衝出也頯然高亢闞然
 虓豁言矜容儀夸言以服人也義然求合
 於宜繫馬而止意在奔躁也動則爲物所
 持發則疾如機括明察審乎是非巧知逐
[040-014a]
 於多事凡此皆以其不能信道而有諸己
 無異邊境有人其名爲竊盜者也夫道無
 不通大而天地小而毫芒無乎不在此萬
 物所以備廣大而無不容淵深而不可測
 也形未離乎有數德者道之在己仁義又
 道之散是皆所以爲神之末也非至人孰
 能定其本末精粗哉夫至人之心與造化
 爲一故有天下而不足爲之累雖舉天下
 奮其權謀至人之心未嘗與之並逐也審
 乎眞性不爲利所遷極物之眞而常守其
[040-014b]
 本故通之則爲道合之則爲德道德之所
 進仁義之所退進本退末自然之勢也禮
 樂者性情之散至人不役於物則以性情
 爲主禮樂爲賔明其進退而辨其賔主至
 人之心有所定矣
 詳道註鼠壤餘蔬非儉也棄妹非仁也積
 斂無崖非至足也非儉則於物無所愛非
 仁則於親無所厚非至足則於心無所慊
 觀其外以及其内察其粗以及其微則知
 老子爲非聖人矣然而大儉不嗇大仁不
[040-015a]
 仁大廉不慊固非成綺之所能知此老子
 所以漠然不應也夫巧知神聖吾自以爲
 脫去矣而子謂我有聖之名非聖之實豈
 知我者哉而容崖然至知巧而睹於泰此
 教成綺脩身之道也經曰眞人其容寂其
 顙頯其狀義而不朋則崖然頯然義然非
 郭氏所謂進趨高露踶跂者也老子曰安
 平泰經曰宇泰定則睹於泰非郭氏所謂
 多於本性者也動而持與妄行而蹈大方
 意同知巧而睹於泰與鞅掌以觀無妄意
[040-015b]
 同邊則不得中竊則非所有脩身之道貴
 於體而行之邊境而竊者庸能知之乎物
 之大者必有終小者常見遺道則於大不
 終於小不遺然大小不離乎有體而無體
 者不期於大小以大小而論道亦筌蹄而
 已矣夫神之所應者外忘外則神全心之
 所存者内忘内則心靜天地萬物外也故
 外之遣之而後神無所困仁義禮樂内也
 故退之賔之而後心有所定也
 碧虚註老子不應嫌其欲以粗迹窺聖意
[040-016a]
 也成綺復自謂昔之邪心今直退矣老子
 告以吾於恢恑憰怪之名脫去乆矣若呼
 馬爲牛非誣即柱也有實斯有名有名斯
 有累若更不受反受其殃服用也吾之用
 也常用之道故無迹焉吾非以常用之道
 矜持有用而使人貴之也成綺恭問脩身
 老子謂汝容止乖崖精神馳突造作淳朴
 揚聲威厲其狀義然似繫馬而止也言未
 經調御强自執持動有機關靜多猜慮揣
 摩越分皆以烏不信此道故若戎敵之多
[040-016b]
 詐也至大無外故不終至小無内故不遺
 不終不遣故萬物備不能容物則狹矣爲
 物所測則淺矣治物之具至人之緒餘也
 有世亦大矣而至人不以介懷鎮以無名
 之樸故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則虚無合
 乎德則不喪退仁義則少私賔禮樂則寡
 欲用心若此非定而何
 鬳齋云食蔬之餘棄於鼠壞闇昩之地是
 不愛物故以爲不仁生熟不盡於前言積
 畜有餘也向有所譏今其心退然無有謂
[040-017a]
 既見之後忽然有覺知巧神聖有爲之學
 脫焉出離乎其上也我既無心呼馬呼牛
 聽汝而已我若實有此事人以譏我而我
 拒之是兩重過也即是恥過作非之意吾
 之所行常常如此非以爲當行而行之即
 非曰靜也善故靜之意履行遂進躡足漸
 進也崖然異狀衝然突視闞然口呿義然
 堅固繫馬而止即坐馳之義舉動矜持發
 若機括明察精審自恃知巧而驕泰之意
 見於外凡此皆不誠所致邊境之間若有
[040-017b]
 此等人必指以爲賊謂其機心太重不循
 乎自然處世必招禍患夫子老子也大而
 無極曰大不終細而無餘曰小不遣即語
 大莫能載語小莫能破也萬物莫能外此
 道故曰備廣大淵深形而爲德爲仁爲義
 皆其妙用之餘非至人孰能定其本末哉
 有天下之天不足累其心雖奮而執天下
 之棅此心亦不與之偕往言心不動也不
 計利害究極眞理故能守本然之靜外天
 地遣萬物其心不動神又何所困哉通乎
[040-018a]
 道德即合乎自然以仁義爲後而非所先
 所主者性情而禮樂爲賔此至人之心所
 以靜定也
  棄妹頗難釋諸解多音昩按陸氏音義
  舊註音末言其棄薄末學也今從其音
  而别爲之說成綺見鼠壤餘蔬而疑老
  子非聖盖謂聖人於物無棄取蔬之本
  而棄其末是不惜物近於不仁下文云
  生熟不盡於前言食物滿前狼戾也昔
  人入山訪友將至所居見溪流菜葉遂
[040-018b]
  不往亦此意是乃以世眼窺聖人故以
  不應應之郤音隙訓虚悟昔譏刺之非
  也老子謂知巧神聖吾已脫去呼馬呼
  牛聽之而已汝先以聖期我已非知我
  者況又以非聖責我何異牛馬妄名吾
  無益損焉吾服也常服二句四服字解
  者不一按此即泰拳服膺之服言其能
  擇能守也謂吾服膺聖道常常如是非
  以擇守爲事而有所服也履當是屣履
  不躡跟也其行匆遽故若此崖則不平
[040-019a]
  衝則奔突頯則高亢口闞則欲言而未
  出狀義則剛介而自矜此所謂似繫馬
  而止也動而持非自然而靜發也機非
  自然而動持之發之則有心有跡矣察
  而審知以察爲明也巧而睹泰機心見
  於驕色也凡俗以余言爲不信請觀不
  由正道之人名爲盜竊之行盖痛鍼成
  綺之失夫子曰以下乃誨之之辭夫道
  超乎形數不可以大小論故廣無不容
  淵不可測及乎有形有德有仁有義皆
[040-019b]
  神化之末唯至人能知其本耳至人者
  有天下而無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言物雖動而我自靜也審乎眞道利莫
  能遷竊物之理能守其本故天地可外
  萬物可遣其神足以勝之夫何所困我
  唯能通道合德則仁義自退禮樂自賔
  至人心有所定故足以定天下之心也




南華眞經義海纂微卷之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