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7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褚伯秀 (master)


[002-001a]
南華眞經義海纂微卷之三建三
    武林道士褚伯秀學
   齊物論第二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
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
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
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
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
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爲是舉筳
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爲一其分也
[002-001b]
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無成與毁復通爲一
唯達者知通爲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
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
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爲
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
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
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
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
是之謂兩行
 陳碧虚云指馬之喻自司馬彪向秀郭象
[002-002a]
 至有唐名士皆謂漆園寓言構意而成斯
 喻遂使解者指歸不同今閱公孫龍六論
 内白馬指物二論有白馬非馬而指非指
 之說乃知漆園述作有自來也
 郭象註自是而非彼天下之常情以我指
 喻彼指則彼指於我指爲非指覆以彼指
 喻我指則我指於彼復爲非指矣彼我同
 於自是又同於相非此區區者各信其偏
 見耳聖人知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故浩然
 大寧各當其分同於自得無復是非可於
[002-002b]
 己者即謂之可不可於己謂之不可道無
 不成物無不然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
 譬夫筳横楹縱厲施西施好所謂齊者豈
 必齊形狀同規矩哉故恢恑憰怪道通爲
 一夫物或此以爲毁而彼以爲成我所謂
 成彼謂之毀者皆生於自見而不見彼唯
 達者無滯於一方寄當於自用因而不作
 故也不知所以因而因謂之道道即一也
 達者之於一豈勞神哉若勞神明於爲一
 與彼不一無異矣亦同衆狙因所好而自
[002-003a]
 是也是以聖人莫之偏任付之自均聽天
 下之是非兩行而已
 吕惠卿註以指喻指之非指雖有名實小
 大之辨不出於同體曷足爲非指乎以馬
 喻馬之非馬雖有毛色駑良之辯不離於
 同類曷足爲非馬乎唯能不由是非而照
 之于天則出乎同體離乎同類然後足以
 定天下之眞是非故天地雖大無異一指
 以其與我並生而同體也萬物雖衆無異
 一馬以其與我爲一而同類也則物之可
[002-003b]
 不可其孰自哉道行之而成非無爲而成
 也物謂之而然非本有而然也其所然所
 可乃不然不可之所自起而求其爲之者
 不可得則知其本無有此物之所齊也胡
 爲趨舍於其間哉小大美惡固常相反今
 以道通而一之則其分也乃所以成其成
 也乃所以毁而萬物無成與毁復通爲一
 唯達者知通爲一故我則不用寄萬物之
 自用寄物則通通則無入而不自得適得
 而近道未可以爲道以其猶知其然也知
[002-004a]
 是之無體而因之已而不知其然而後謂
 之道道所以通爲一者以其小大美惡之
 所自起有在於是若不知其然勞神明而
 爲之乃所以爲不一也猶朝三暮四朝四
 暮三不離乎七而皆怒皆悦此羣狙所以
 見畜於公而公所以籠羣狙也亦因是而
 已
 林疑獨註是非各執彼我異情以我指比
 他指則以我指爲是他指爲非今欲息是
 非之辯反以他指爲主以比我指則他指
[002-004b]
 爲是我指爲非矣以馬喻馬其義亦然反
 覆相喻則彼我既同於自是又同於相非
 是非同歸於道則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
 近取諸身則一指遠取諸物則一馬也夫
 無可無不可無然無不然者天下之至理
 也可道之道行之而成可物之物謂之而
 然己以爲然而然之己以爲不然而不然
 之皆不免於所係莫若任物之自然自可
 縱横美惡復通爲一則道無不成物無不
 然也其分也成也言道散爲物其成也毁
[002-005a]
 也有始必有終夫道無成毁成毁者物之
 獨見分木以爲器器成而木毁固在造化
 之間耳達者廢獨見而㝠至理爲是不用
 而寓諸庸盖寄之常用則無往而不通無
 入而不自得斯爲近道矣道本無通無得
 爲物不通不得所以有通得之名因是而
 復歸於無則已矣既已而不知其然强名
 之曰道也夫神明在身宜任其自然今勞
 而求其爲一失之遠矣何異狙公賦芧朝
 暮四三名實無虧喜怒爲用世人不通至
[002-005b]
 理者與衆狙同乎喜怒是以聖人和同乎
 是非而休乎自然聽其兩行而歸乎一致
 也
 陳詳道註近取諸身以明天地則天地一
 指也遠取諸物以明萬物則萬物一馬也
 盖天地雖大不離乎有體萬物雖衆不離
 乎有用不離有體則於空中猶一指而已
 不離有用則於天下猶一馬而已若夫道
 則無體而體以之成無用而用以之備無
 在無不在無爲無不爲豈一指一馬之謂
[002-006a]
 哉
 陳碧虚註指者指斥是非也凡人之情皆
 以此爲是指彼爲非彼不知非又指此爲
 未是因執此指爲是而謂彼指爲非若天
 下無有相指者則物自爲物不爲人强物
 指自爲指不矜此妄指物不爲人强物則
 忘物指不矜此妄指則非指矣且不指物
 之指元無彼此是非爲指物之指强生彼
 此是爲非指也馬固有形色捨色命名盖
 言馬耳言馬則天下之馬一馬也白墨不
[002-006b]
 與焉今求色命馬故曰白馬求白馬則黄
 黑之馬去矣是因求色而失其形求色失
 形則白馬非馬也若乃時之尚白則以白
 爲是以馬爲非斯則以非爲是以是爲非
 也夫懷是非之心而不能齊者指物有彼
 此忘彼此則雖天地之殊猶一指也分種
 類之多而不能一者形色有去取脫去取
 則雖萬物之繁猶一馬也自其同者視之
 可乎可也自其異者視之不可乎不可也
 非道行之則敗敗則孰謂之然凡順理則
[002-007a]
 然於然無物不然也逆理則不然於不然
 無物然也若詣理全當則無不然無不可
 而自然㝠會也夫物狀萬態形類不同唯
 道通而一之譬工之造器計其成器敦慮
 其毁樸哉論成則無毁論毁則無成其於
 道也復通爲一故達者因道樸之不爲世
 用而寄諸自用是用之者假不用也知不
 用之用則有得於己適得而盡矣猶有迹
 存焉知道之深者心㝠體會而已已而不
 知其然無因是之迹也若勞神明以爲一
[002-007b]
 則如狙公之役知以籠羣狙羣狙之以喜
 怒爲用亦因是也
 王雱註舉指馬以喻非指非馬據此已有
 指有馬矣故必至於未始有物而後爲得
 也天地異體萬物異用有體故雖大而均
 於有在有用故雖衆而均於有窮若無不
 該無不遍者豈一指一馬之謂乎萬物之
 變固自有可不可然不然者但當㝠夫至
 理不係於心而已道無不成物無不然則
 可不可然不然皆爲至理合乎至理則物
[002-008a]
 之縱横美惡皆爲一矣道又散而爲物終
 則有始也成毁者物之妄見㝠於理則無
 成與毁道通爲一也雖然固不廢萬物之
 成毁但寄之常用而不自有耳故無往而
 不通通則得得則近矣若勞神明而爲一
 豈知其同哉故繼以狙公之喻朝暮雖異
 而芧無增减事變雖殊而心無得失任世
 情而不覈至理未有不同乎衆狙者聖人
 則和是非之有無而聽其兩行也
 趙虚齋註知指之外别有運動之者則知
[002-008b]
 指之非指知馬之外别有驅馳之者則知
 馬之非馬指馬有形者也非指非馬無形
 者也以有形喻形之非形不若以無形喻
 形之非形也則知天地之運萬物之生皆
 别有主宰之者求之於天地萬物之外可
 也可不可然不然縱横美惡恢恑憰怪是
 非成毁復通爲一則無是非雖是亦不用
 也庸常也常者無用之用所以爲通通則
 得得則近於道矣因是已已則不特非者
 息是者亦息是非皆息而猶不知其然是
[002-009a]
 未嘗有眞知而離形去知以爲坐忘非勞
 而何神即明也明即神也朝三暮四即朝
 四暮三惑於是非先後而不知其同也狙
 公因衆狙之喜而從之亦因是也鬳齋口
 義云指手指也以我指爲是指則以人指
 爲非指彼非指之人又以我指爲非指物
 我對立是非不可得而定也馬博塞籌禮
 記投壺篇下馬有多寡博者之相是非亦
 然縁有彼我故有是非若天職覆地職載
 亦豈可以彼我分乎此言物論之不可不
[002-009b]
 齊也可者可之不可者不可之道行而成
 皆自然也物謂而然說底便是亦何所然
 何所不然言物物分上本來有所然有所
 可既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横直者各當其
 分美惡者各全其質皆通而一之歸諸造
 物也凡物無毁則無成無成則無毁如代
 木以作室室成而木毀知此理則去其是
 者不用而寓諸庸常以爲用隨用皆通通
 則得得則盡矣人有勞苦神明自爲一偏
 之說而不知理本同者謂之朝三做此二
[002-010a]
 字以設喻與方生文法同名實未變喜怒
 隨之喻是非之名雖異而實理則同但能
 因是則世自無爭而任是非之兩行也
  褚氏管見云彼我異情是非互指東家
  之西即西家之東天地之先亦太極之
  後此亘古今而不齊者也而眞人舉非
  指非馬之喻可謂善齊物論矣以指喻
  指之非指常人之見也以非指喻指之
  非指至人之見也非馬之義亦然世之
  至見少而常見多則天地一指萬物一
[002-010b]
  馬之論又所以重增其惑也請解之曰
  所異者天下之情所同者天下之理一
  理可以通萬情則非指亦是也萬情不
  能歸一理則是馬亦非也盖指馬涉乎
  形迹所以不免是非非指非馬則超乎
  形數言議之表故天地雖大而一指可
  明以其與我並生也萬物雖多而一馬
  可喻以其與我爲一也凡得其情而通
  其理則物雖萬殊融會在我事隔千里
  契之以心古之一羣情有大物者得諸
[002-011a]
  此太上云得一萬事畢此物之所齊論
  之所止而非言之極議也歟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爲未始有
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有加矣其次以爲有
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爲有封焉而未
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
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
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
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
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
[002-011b]
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
之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
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
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
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
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爲是不用而寓諸
庸此之謂以明
 郭象註人而知夫未始有物則外不察乎
 宇宙内不覺其一身故曠然無累無所不
 應其次有物而未有封雖未都忘猶能忘
[002-012a]
 其彼此其次有封而未有是非雖未忘彼
 此猶能忘彼此之是非無是非道乃全道
 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果且有無成
 與虧乎哉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絃
 雖有繁手遺聲多矣而執籥鳴絃者欲以
 彰聲也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
 成而虧者昭文之鼓琴不成而無虧昭文
 不鼓琴也夫三子者皆欲辯非己所明而
 明之故知盡形勞枝策假寤據梧而瞑賴
 其盛故能乆不爾早困也三子自以殊於
[002-012b]
 衆人欲使同已所好而彼竟不明故己之
 道術終於昧然文之子又終文之緒亦卒
 不成若三子而可謂成則我之不成亦成
 也若是而不可謂成物與我無成也聖人
 各㝠其所能曲成而不遺今三子欲以己
 之所好明彼不亦妄乎聖人無我者也滑
 疑之耀則圖而域之恢恑憰怪則通而一
 之使羣異各安所安衆人不失所是則已
 不用而萬物之用用矣放蕩之變倔奇之
 異曲而從之用雖萬殊歷然自明也
[002-013a]
 吕惠卿註道無不在則物無非道物無非
 道則道外無物此古之人所以爲未始有
 物能即物而爲道者也知止於此則至矣
 其次以爲有物而未有封域未能即物爲
 道而能以道通物其次以爲有封而未有
 是非未能以道通物而能遺物以合道二
 者所知雖未盡善於道猶未虧也至於是
 非之彰道所以虧道虧而情生愛之所以
 成也然自達者觀之未始有物果且有無
 成虧乎哉昭氏之鼓琴師曠之枝策惠子
[002-013b]
 之據梧明有無成虧之意亦幾矣若是而
 可謂成則無成者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
 成則物與我卒無成也奈何役心於有無
 成虧之間而欲以爲成哉凡光耀未盡以
 滑吾心而疑於有無者猶圖而去之復歸
 於明而後止況容有物乎所以爲是不用
 而寄諸萬物之自功此之謂以明
 林疑獨註死生物之至大能無死生則餘
 物不待無而自無故以爲未始有物者至
 矣其次有物而未有封未忘死生爲有物
[002-014a]
 猶未至於彼此封疆也其次有封而未有
 是非離俗學道已有封矣猶能知彼我異
 情任其自是自非而無是非也夫道體渾
 淪本無彼此是非既立各止一隅此道之
 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有愛則有惡而彼是
 具焉君子論道本以救虧而言有所彰更
 成分别故莊子於此不定成虧之有無得
 意忘言有在於是古之聖人極高明則寂
 然不動此昭氏之不鼓琴也道中庸則感
 而遂通此昭氏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惠
[002-014b]
 子之據梧三子之知皆近道而未至然其
 藝術之盛載之末年言終身不悟也不盡
 性則滑不窮理則疑耀者光之散也聖人
 之所圖不在於覺而在於妄故寄之衆人
 之常用而能不昩也
 陳詳道註太易者未見氣也而體之者以
 爲未始有物至矣盡矣太初者氣之始而
 體之者以生爲喪以死爲反太始者形之
 始而體之者以無有爲首以生烏體以死
 爲尻盖以生死爲喪反者已犯於物而未
[002-015a]
 離乎道故未始有封有封者德也以無有
 生死爲首體尻者已囿於封未涉於事故
 未有是非道未嘗虧而虧於是非之彰愛
 未嘗成而成於道之所虧道樸也是非器
 也器成則樸毁道江湖也愛濡沬也江湖
 失則濡沬與此成虧之所以長相仍而莊
 子亦不定言其有無在人以意求之夫不
 資物而樂天樂也資物而後樂人樂也昭
 文師曠惠子之樂皆不免於資物其好徒
 異於衆人身之所欲明者卒於似是而非
[002-015b]
 也凡物未嘗無成亦未嘗有成以俗觀三
 子之術則無不成此所以耀矣不光而天
 下爲之滑疑也
 陳碧虚註未始有物即遊於物之初謂隱
 几者也其次有物而未有封嗒然喪偶之
 謂也其次有封而未有是非吾喪我汝知
 之乎是也是非彰而道虧道虧愛所以成
 果且有無成虧乎哉昭文師曠惠子之技
 性所長者而欲使性短者明之則知盡精
 竭不能兩得也大意在乎自明自治而已
[002-016a]
 若以明示他人皆鬻技者也安可謂之成
 哉聖人以精奇卓異之事爲爚亂非常故
 規畫限域處物之分内而寄諸自用則三
 子之技各有所明矣
 趙虚齋註列子曰生物者則不得謂之無
 無極而太極也有太極則有陰陽是謂有
 封陰陽分而剛柔有體善惡生焉喜怒哀
 樂未發則未始有物謂之中則未始無物
 喜怒哀樂封也中節不中節是非之彰也
 中既發則性動而情矣愛者情之根本有
[002-016b]
 動靜則有成虧矣昭文之琴非師曠不知
 其音惠子之辯非莊子不知其㫖三子各
 造於妙而不鼓之鼓不聽之聽不辯之辯
 盖未之知也故莊子後之莊子自謂所以
 異惠子者我之所明異於彼彼於不足明
 而明之雖肆堅白同異之辯終於昏昩不
 明若昭文之子不知無絃之玄終於無成
 而已如此而謂之成亦可謂之不成亦可
 皆不係乎其眞是故滑亂疑惑之中而明
 出焉聖人之所尚也
[002-017a]
 鬳齋口義云此一段固是自天地之初說
 來然會此理者眼前便是且如一念未起
 是未始有物此念既起便是有物因此念
 而有物有我便是有封因物我而有好惡
 喜怒便有是非未能回思一念未起之時
 但見胸次膠擾便是道虧而愛成及此念
 一過依然無事便見得何嘗有成虧若能
 如此體認皆是切身受用先說成虧之理
 却以鼓琴喻之繼以師曠惠子三子之技
 皆有盛名於世以終其身三子之好自以
[002-017b]
 爲異於天下故誇說以明之而聽者不能
 曉故終身無成堅白公孫龍之事莊子却
 以爲惠子但借其分辯堅白之名耳滑亂
 而可疑似明不明也言聖人之心所主未
 嘗著跡故所見若有若無圖字訓欲聖人
 之所欲者正若此所以去其是不用而寓
 諸尋常之中此之謂以明
  古之人貴眞知而遣妄知去滯有而存
  妙有所以保性命之眞全自然之道也
  人心澆漓世道愈降有物以窒其虚明
[002-018a]
  有封以限其疆域物我對而是非彰是
  非彰而道虧愛成也果且有無成虧乎
  哉又重提唱以警省人心俾悟夫齊物
  之本㫖也夫成虧者物之粗迹信能復
  乎無物何成虧之有昭文鼓琴之至精
  者以其未超乎形聲度數故不逃成虧
  枝策謂以杖擊樂據梧者隱几談論此
  師曠惠子之所長各以其能自是至老
  好之不衰非唯巳好之又將以明彼不
  度彼之所宜徒强聒以求合以至昩然
[002-018b]
  而終莫覺莫悟而文之子又以綸終終
  身無成明前三子成於技而虧於道固
  自以爲成文之子既虧於技又虧於道
  亦自以爲是言彼是之各偏成虧之無
  定也滑疑之耀謂三子之技滑亂於世
  而疑眩耳目故聖人之所圖爲此不可
  用而寓之於常道求以漸復其初是謂
  善用其光而不耀者也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
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爲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002-019a]
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
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
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
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
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
而太山爲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爲夭天地
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既已爲一矣且得
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
爲二二與一爲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
[002-019b]
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
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己
 郭象註今言無是非不知其與言有者類
 乎不類乎謂之類則我以無爲是彼以無
 爲非斯不類矣此雖是非不同亦未免於
 有是非則與彼類矣故類與不類相與爲
 類與彼無異也將大不類莫若無心既遣
 其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是非去矣雖然
 試嘗言之有始也者言必有終有未始有
 始也者無終始而一死生有未始有夫未
[002-020a]
 始有始也者言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齊
 斯又忘其一也有有也者有有則美惡是
 非具焉有無也者有無則未知無無是非
 好惡猶未離懷有未始有無也者知無無
 矣而猶未能無知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
 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
 孰無也此都忘其知俄然始了無耳了無
 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又不
 知吾所謂之果有果無爾乃蕩然無纖芥
 於胸中也夫以形相對則太山大於秋毫
[002-020b]
 若各據性分物㝠其極則形大未爲有餘
 形小不爲不足足於其性則秋毫不獨小
 其小太山不獨大其大若以性足爲大則
 天下之大未有過於秋毫若其性足非大
 則雖太山亦可稱小矣太山爲小則天下
 無大秋毫爲大則天下無小足於天然安
 其性分故雖天地未足爲壽而與我並生
 萬物未足爲異而與我爲一也萬物萬形
 自得則一已自一矣理無所言物或不能
 自明其一故謂一以正之既謂之一即是
[002-021a]
 有言一與言爲二一本一矣言又二之有
 一有二得不謂之三乎以言言一猶乃成
 三凡物殊稱何可勝紀故一之者與彼未
 殊而忘一者無言而自一也
 吕惠卿註夫人所以不能遣彼我忘是非
 以至於未始有物者以不知彼我是非之
 心所自始也欲達此理必於其始觀之故
 曰有始也者始本無自有此始則有自矣
 又曰未始有始也者所以遣其所自也遣
 之而所遣者不去亦不免烏有所自而已
[002-021b]
 又曰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所以遣其
 所遣也既無所自又無所遣則我心之所
 自起豁然得之知今之所有者舉出於無
 也唯能知此則存亡在我我欲無之不起
 而已故曰有無也者然有此無亦未免爲
 有曰未始有無也者所以遣其無也曰未
 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遣其所遣也夫求
 其所始者不可得又求其所無者亦不可
 得則其悟在俛仰之間脗然自合故曰俄
 而有無矣未知有無之果敦有敦無也使
[002-022a]
 學者忘言而以心契之雖然吾今所言亦
 未始有物也則有謂無謂吾安得而知之
 又使學者知夫言之未嘗有言也夫唯知
 吾心之所自起則毫末太山殤子彭祖以
 至天地萬物莫不起於此也則小大久近
 豈有常體哉無名天地之始茍知此則我
 亦始於無名也有我則有天地故天地與
 我並生有名萬物之母苟知此則我亦生
 於有名也無我則無萬物故萬物與我爲
 一也
[002-022b]
 林疑獨註無言然後見獨見獨然後不類
 今且有言者欲遣其有而言出更自爲有
 遣有歸無以求不類而遣之則更與爲類
 故類與不類復同爲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然不言則無以悟天下之迷故試言之有
 始也者有形而可見見物不見道也有未
 始有始也者見道未忘道也有未始有夫
 未始有始也者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
 渾淪此道之極致有有也者非妙有也有
 無也者非眞無也未知有無之果敦有敦
[002-023a]
 無哉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然而未能忘言不得已而有謂其果有謂
 乎果無謂乎世人所謂小大者言其形吾
 所謂小大者言其道世人所謂壽夭者言
 其生吾所謂壽夭者言其無也秋毫近於
 無形以太山言之足以爲大對無成虧而
 言太山又爲小矣殤子近於無生以彭祖
 言之足以爲壽對無死生而言彭祖又爲
 夭矣近於無生故能與天地並生近於無
 形故能與萬物爲一也
[002-023b]
 陳詳道註夫道之在天下無終無始非有
 非無及散而寓於物則終始相循有無相
 生故自徼觀之則有始也者有有也者自
 妙觀之極於未始有夫未始有始未始有
 夫未始有無斯爲至矣老子曰無名天地
 之始無者體始者用也今先以有始而繼
 以有無即用以原其體而已夫道之爲物
 無而非虚有而非實無在無不在無爲無
 不爲故古之言道者常處以疑似而不膠
 於有無所以遣爲言之累也
[002-024a]
 陳碧虚註有始謂道生一未始有始混洞
 太無未始有夫未始有始視聽不及虚之
 虚者也此三者叙道未始有氣有有謂物
 形獨化塊然自有有無謂物形未兆怕然
 虚寂未始有無謂形兆之先沈默空同至
 無者也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謂㝠寂虚廓
 搏之不得無之無也此四者叙道未始有
 形俄而有無矣謂道無不在生化無時萬
 物卓然而疑獨翩然而往復天地密移疇
 覺其有無哉有謂無謂未免其迹欲超二
[002-024b]
 者其唯忘言乎
 趙虚齋註有始有有皆有也等而上之至
 於無始無有既以爲無而有我者存則不
 得謂之無然則所謂有無何從而知之乎
 天地與我並生無壽夭也萬物與我爲一
 無巨細也纔說一即涉有言有言即有數
 自無適有不可勝窮唯無所適則所謂因
 是者亦無之矣況於非乎
 鬳齋口義云有始未始有始未始有夫未
 始有始即列子所謂太質太素太初之意
[002-025a]
 又謂若以太山爲大天地更大於太山故
 太山亦可謂之小彭祖至壽比之天地又
 爲夭矣天地與我並生於太虚之間萬物
 與我並生於天地之間雖草木昆蟲亦與
 我混然爲一矣
  凡天下之論大莫過乎太山壽莫過乎
  彭祖此以形論不能無限若以虚空性
  體觀之太山直細物彭祖直嬰孩耳秋
  毫雖細而有形之初同具此理何嘗無
  至大者存殤子雖幼而有生之初同禀
[002-025b]
  此性何嘗無上壽者寓天地特形之大
  萬物特形之衆原其所自來盖未嘗不
  一也故翻覆互言以破世人執着之見
  以開物理造極之機由是而進黍珠容
  黎土芥子納須彌之義可類通矣學者
  信能得其環中之空休乎天均之分則
  大秋毫而小太山壽殤子而夭彭祖之
  論非徒矯流俗之弊救貪生之失究理
  之極有誠然者奈何世眼徒見萬物之
  迹擾擾不齊而方寸澄明之區與之俱
[002-026a]
  滑如水赴壑莫覬還源故眞人諄諄訓
  導使之反究本初混融物我同胞同體
  無間吾仁皞皞熙熙共樂清靜則羲黄
  帝代今日是也聖賢密傳此心是也復
  何壽夭彼此大小古今之辯哉並生爲
  一大槩與前一指一馬之喻相類雖語
  若乖宜而理實精到所謂正言若反可
  與知者道也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
[002-026b]
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
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
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
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衆人辯之
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
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
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
道若有能知此謂之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
[002-027a]
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故昔
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
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
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
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郭象註道未始有封㝠然無不在言未始
 有常是非無定也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
 分域左右異便物物有理羣分類别逐競
 辯爭略而判之有此八德六合之外謂物
 性分之表雖有理存焉未嘗以感聖人故
[002-027b]
 不論六合之内陳其性而安之先王之志
 順其成迹凝乎至當故物物自分事事自
 别若由己以分别之不見彼之自别也聖
 人以不辯爲懷衆人則辯己所知以示之
 故有不見也大道無稱付之自稱大辯不
 言而自别大仁無愛而自存大廉無所容
 其嗛盈大勇無所往而不順以道明彼彼
 此俱失以言分彼不及自分物常愛必不
 周廉激然則非清忮逆之勇天下疾之此
 五者皆以有爲傷當不能止平本性而外
[002-028a]
 求無巳猶以圓學方以魚羡鳥耳故所不
 知皆性分之外不求强知止於不知之内
 而至矣不言不道此謂天府浩然都任之
 也至人之心應而不藏理存無迹任其自
 明而光不蔽也昔堯欲伐三國而問於舜
 舜謂物之所安無陋也則蓬艾乃三子之
 妙處若不釋然何哉十日並出無不光被
 德進乎日則又無所不照今欲奪蓬艾之
 願而伐使從己於道未弘故不釋然神解
 若物暢其性各安所安則彼無不當我無
[002-028b]
 不怡也
 吕惠卿註道無往而不存未始有封也言
 惡存而不可未始有常也由其自無適有
 於是有畛域矣夫惟有畛故有左右以至
 於有競爭言其不能不德遂至於此是以
 或存而不論或論而不議或議而不辯觀
 六經之言則聖人之所以論不論議不議
 辯不辯者可知矣盖理極則分有不分辯
 有不辯若欲事事物物分而辯之卒至於
 有競有爭聖人知理不可辯懷之而已衆
[002-029a]
 人則辯以相示而有不見也故道言仁廉
 勇五者皆圓而剉其銳則趨於道矣心之
 出爲銳圓而剉其銳則不以生其心豈容
 有知於其間哉此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天府者有萬不同而至富故注不滿酌不
 竭而不知所由來此光而不耀者也堯欲
 代宗膾胥敖而不釋然三子猶存乎蓬艾
 之間是未代之也未伐而不釋然非應物
 而不藏物採而後出者也德進於日其有
 不釋然者乎言智日之所未照故猶有是
[002-029b]
 論也宗膾胥敖之事史所未聞
 林疑獨註道有分者物物自分有不分者
 我未嘗分辯也者事事自辯有不辯者我
 未嘗辯物自分故分而不分事自辯故辯
 而不辯聖人藏而不言衆人辯以示之故
 有不見也夫道無不在不可名稱不言之
 辯斯眞辯也萬物各正性命吾何所施其
 仁哉大廉無隅故無所容其嗛大勇不忮
 神武而不殺者也凡物滯則有圭角通則
 無方隅五者皆患在於滯道滯於昭言滯
[002-030a]
 於辯仁滯於常廉滯於清勇滯於忮若圓
 剉其圭角以同乎大全則幾於道之方矣
 天府者自然之藏萬物所歸故注焉不滿
 酌焉不竭比性命之情不增不减求其所
 自來而不可得此之謂葆光其光在内蔽
 而不發也夫聖心㝠寂各安所安無遠近
 幽深付之自得此天府之所自藏葆光之
 所自出也
 陳詳道註道未始有封稊稗瓦礫無乎不
 在也言未始有常存而不論議而不辯也
[002-030b]
 及道降爲德出而有畛以體則有左右以
 理則有倫義以言則有分辯以事則有競
 爭何望乎物之齊哉道昭而不道公孫休
 之徒是也言辯而不及公孫龍之徒是也
 仁常而不成墨翟之徒是也廉清而不信
 於陵仲子之徒是也勇忮而不成北宫黝
 之徒是也此五者皆銳其圭角能剉而圓
 之則近於道矣推而上之極於不可知之
 神所謂眞知無知是也無乎不藏天府也
 不危其眞葆光也此性之無喪無得者也
[002-031a]
 不言之辯無所不舉不道之道無所不通
 此即道以盡性之效也弘於道者一視而
 同仁篤近而舉遠若以物我爲心是非爲
 辯而欲攻人於蓬艾之間至南面而不釋
 然則所希者小所損者大非所謂知葆光
 也
 陳碧虚註無有入無間有封孰所礙至言
 無不當有常孰爲定然可道可言豈得無
 規法左右倫義屬封分辯競爭屬言其封
 其言理有實際故謂之德六合之外聖人
[002-031b]
 不論理存則事遣也六合之内聖人不議
 事當則言忘也歷代帝王治亂聖人詳議
 褒貶垂戒將來非矜其博辯也故分於内
 者不分於外辯於此者不辯於彼聖人懐
 之知者不言衆人辯之言者不知也大道
 不稱謂無所不宜辯仁廉勇五者備矣則
 於道無爲於理自齊若乃一事傷當如以
 圓向方必與物迕矣故不越分求知以戕
 自然之性不言之辯不道之道皆藏于人
 心豈非天府哉有形則注必滿有源則酌
[002-032a]
 必竭今不滿不竭者是知無源源之深無
 形形之大深大莫睹故曰葆光三子猶存
 蓬艾之間猶鷦鷯安於一枝十日比堯之
 德言其無幽不燭也道德經云大國不過
 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
 其所欲故大者宜爲下
 趙虚齋註道未始有封無往不存也言未
 始有常無存不可也爲欲明其是然後有
 封畛左右至競爭八者是也六合之外無
 形者也六合之內有形者也有形生於無
[002-032b]
 形必有無形者爲之本存而不論無言也
 論而不議有言也事至於議辯論紛起矣
 春秋聖人筆削之書寓是非於褒貶盖出
 於不得已而諸傳又未必得聖人之心故
 曰有不見也莊子借此以自明其著書之
 意大道不稱至大勇不忮五者圓而幾向
 方也圓乃破觚爲圜之義幾向方近於道
 也道昭至勇忮五者皆道一名立則道裂
 矣知止乎其所不知則無能名焉道之至
 也不言之言有言言者不道之道有道道
[002-033a]
 者若人能知此則其中虚故曰天府言物
 之所自出也至於注不滿酌不竭則是無
 所底止不知其所由來併與知去之矣葆
 光言自晦其明也宗膾胥敖不見於經史
 下章言正處正味正色謂口之於味目之
 於色四肢之於安佚有性存焉堯欲克而
 去之雖處至尊不以爲樂舜告堯以帝有
 眞見則是三者安其所當安何必去之哉
 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以是觀之則宗膾
 胥敖似是寓言
[002-033b]
 鬳齋口義云有封即彼我有常有所主也
 至道至言本無彼此因人心之私有箇是
 字生出許多畛域八德只是物我對立之
 意纔彼此對立說理說事便各有所主分
 辯無已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釋氏所謂
 四維上下不可思量六合之内有許多道
 理聖人何嘗不說但不詳議以强天下之
 知見於史册者皆先王經世之意聖人豈
 容不議然亦何嘗爭競是非凡天下之理
 忘言爲至纔到分辯則是胸中無見故有
[002-034a]
 不分有不辯也大道不稱謂無對立者大
 辯不言迺至言也大仁不仁無仁之迹猴
 藏食處曰嗛滿也以廉爲廉則意自滿不
 得爲大廉矣不忮者不見其用勇之迹圓
 圓也已上五者皆是圓物本自混成若稍
 有迹則近於方物有圭角也眞知無知便
 可以見天理之所會矣故欲益不能欲損
 不可而不知其所由來藏其光而不露是
 曰葆光宗膾胥敖事無經見亦寓言耳蓬
 艾之間喻物欲障蔽謂彼三子物欲自蔽
[002-034b]
 不能向化我纔有不悅之心則物我對立
 矣日於萬物無所不照況德進於日而不
 能容此三子乎物我是非聖人所以眞之
 不辯者照之于天也十日之說即莫若以
 明之喻
  堯欲伐宗膾胥敖一節似與上文不貫
  然句首加故昔者則是因上文而引證
  無疑第此事不見他經無所考訂三國
  之名義亦難分諸解缺而不論獨音義
  載崔氏云宗一膾二胥敖三也陳碧虚
[002-035a]
  音義亦引崔說一云宗膾叢支胥敖三
  國人間世篇亦有堯攻叢支胥敖之語
  然觀者又當究其立言之意不可以事
  迹拘也偶得管見附于編後以俟博識
  竊詳經㫖自上文有封有常有畛而來
  意三國者借喻前六合内外先王之志
  曰論曰議曰辯三條皆欲攻而去之所
  以離言辯之是非復道德之玄默而堯
  猶未能自勝以問於舜舜答以三子者
  猶存蓬艾之間謂皆已存而不論莫若
[002-035b]
  聽其自處於無人之境則在我不以介
  懷在彼無所礙累何不釋然之有復證
  云昔者十日並出羣陰皆退有目有趾
  待是成功況今帝德又過乎日則彼三
  者不待攻而自去理固然也盖以寓言
  夫論議辯不生則是非自息此齊物之
  大㫖也



南華眞經義海纂微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