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19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李燾 (master)


[4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三百九十七
             宋 李燾 撰
  哲宗
元祐二年三月辛巳太師文彦慱奏乞致仕右僕射吕
公著以旱乞退皆答詔不允 范純仁言臣竊見近日
乆無雨澤聖心焦勞深究軍民利病特罷廂兵逺役勞
費之苦足以感動天心消彌災旱尚有禁軍常日教閲
[401-1b]
弓弩斗力太重比之祖宗舊法驅率甚嚴雖朝廷曾降
指揮寛减縁為將官人員各有賞罰是致將官等惟顧
已身利害不暇體恤衆人其有招㨂新到及老舊之人
或疾病初支或筋力稍虧必不能盡應格法便遭鞭扑
驅逼不免告假百日求為小分不惟枉有退减兵卒乆
逺亦人情之所難堪伏望特作聖意宣諭殿前三帥今
後諸營教閲並依祖宗故事弓弩石斗各量人力等第
閲習不須科罰人員及乞指揮樞宻院所有將官得替
[401-2a]
賞罰亦皆寢罷但令監司察其不職自然不致廢惰如
此則衆情感悦必能召致和氣臣職在樞宻院亦合奏
請施行又縁事繫衆情不若特降聖㫖處分數日前有
兵士懼見教閲商量自縊者乞宻問燕逹等必知如稱
不知即乞宣問樞宻院此事從違當考罷廂軍逺役勞/苦之費當是二十七日指揮今
附/見
是月宥州牒送陷蕃人三百一十八口詔鄜延經畧司
候到其葭蘆米脂浮屠安疆四城寨並特行給賜其餘
[401-2b]
不係可還城寨地土各委官畫定界至開立壕堠政目/有此
二大事也而實録不載當考元祐元/年十月末并四年六月戊申可考 先是左司諫王
巖叟或移入/三年春言臣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延和殿進劄靣
奏葭蘆吳堡二寨限隔大河深在賊境創建以來困弊
河東而實無益於國家不如棄之為休養百姓長乆之
計䝉宣諭欲令施行至今累月未聞别有處分竊以二
寨廢興繫一路生靈休戚朝廷不應置而不思必料已
有計議臣訪聞二寨公使錢毎年各二千餘貫河裏諸
[401-3a]
州郡皆不及逐寨官屬利於所得之厚惟恐其廢多是
張皇形勢縁飾事宜以惑上下之聽凡有被差官員到
寨獻遺豐腆人人過其所望故帥府監司之門常有與
為地者臣恐雖有指揮下本路相度廢置朝廷終不得
聞利害之實伏望陛下深賜體察特以聖意詔廟堂早
决大議無貪外虛内貽後日無窮之悔天下幸甚貼黄
稱臣風聞嘗有朝㫖問興廢利害於本路經畧司不肯
真具實害以聞而推之邊臣邊臣曰大帥猶不自言我
[401-3b]
軰且何敢當臣竊以去大害復大利非朝廷决議終不
可成若上下交相顧避不以身任其事則國家何頼百
姓何望此臣之所深憂也惟陛下省察又稱今二寨兵
馬减省之餘猶不下三千腹心列郡猶不能足又自糴
於寨中本地無所出今来米價毎斗二百已上旣勞逺
民以輸税又傾貴價以糴糧而飬重兵於無用之地坐
以自困豈持乆之計哉此事不難見也又稱臣竊以天
下之兵冬衣合是八月五日散臣聞河東路諸軍冬衣
[401-4a]
直到冬節方得又小分明堂賞賜有至今不支處此事
豈得穏便何若不貪新地不添戍兵凡百循守舊疆界
兵用舊兵數使百事自優足豈不善哉 巖叟又言臣
昨論葭蘆吳堡二寨自創制以来晋絳二州支移税賦
徃囬一千四百餘里百姓不堪其弊非惟百姓受弊而
國家亦無所益乞行廢棄以絶長乆之患至今未䝉施
行但見河東轉運司相度乞令合支移州軍人户税賦
糧草將户一半於本州折納見錢餘一半令就逐寨送
[401-4b]
納本色又云如願並赴逐寨送納本色者聽以臣觀之
是有寛减之名無寛减之實盖一半折納見錢州縣估
價必於實直上各有所增又添入加耗數目紐起地里
脚錢納錢之際復有公私一畨費用此外方始齎持一
半本色依舊徃囬一千四百餘里送納比之盡數支移
乃是重成煩擾本路轉運司雖知逺輸為害縁二寨側
近無人耕種須藉支移二寨若存則逺輸終不可罷逺
輸不罷則民力終不可勝臣訪聞逺輸之民毎搬輦糧
[401-5a]
草至黄河或遇風雪艱阻有經旬日不能渡河者暴露
岸次進退無路惟相與號泣平時如此不知一有警急
增益轉輸百姓之苦又將何如臣欲乞下本路轉運司
相度廢罷二寨只於河裏舊寨為守禦之備外以息邉
患内以寛民力貼黄稱臣訪聞葭蘆對岸尅胡吳堡對
岸近上定胡又有畿内第五將副駐劄應援兩寨萬一
賊馬奔衝其尅胡定胡援兵勢不能急速濟河坐費芻
糧無益於事又畿内將兵不任勞役大河内沿邉廵捕
[401-5b]
兵士日有作過者今春初河上殺人并刧盗强賊凡七
次盡是畿内兵士邊民不安皆謂實無西賊抄掠之虞
但有東軍驚擾之患伏乞亦下本路措置如移葭蘆吳
堡下二寨兵馬過河除合留屯守尅胡定胡外乞并畿
内將兵盡行减省庻可以節邉用安邊民伏望特留宸
念早賜指揮 巖叟又嘗靣奏曰陛下欲養民力豐國
用須是邊上棄置却如此等無用城寨自守舊界則民
力日日寛舒國用日日饒足民力國用旣有餘矣自是
[401-6a]
制服逺人之道若民力困國用又空則逺人便生輕侮
之心此不可不於事前思慮也大臣各持異見及顧避
無由議得今日復一日養患益深極為不便此事須是
陛下㫁以一言大臣即自然議定今且乞陛下先了此
二寨况此等疆界縦取得數城終不可保縁在他界内
自家供應費力是他不消忙来争且教國家自困甚為
得計潜窺自家力疲即便乗之國家先見不若早自為
計裏面减浮費節用度皆是毫末都未濟事惟是邉上
[401-6b]
耗蠧最大减得兩三處即萬倍有餘矣陛下試下有司
㑹計看此二寨一年所費十萬仍未能計㑹得民間所
費也昨来小人欺罔朝廷自邀功賞修下此寨於國家
全不濟事只是添得患害坐困百姓今日陛下救百姓
之患盡除此等事百姓方得乆逺安樂若是他日郡縣
連有天災外面逺人攻奪此城自家如何支吾其勢終
有一不可保至時棄之却是遲矣吕大防好邉上修城
立寨熈寧中已曾與韓絳共修婁城費却無限性命
[401-7a]
隨手為西人所奪狼狽而棄之又致慶州兵叛幾至關
中之危西則熈河蘭㑹延州西寨南則誠州沆州皆是
貪虚名受實弊盡合棄絶以安中國陛下觀國家未開
拓邉地以前邉患如何人心如何兵威如何財賦如何
既拓之後四者復如何事迹相遼甚易見也此等去處
不知國家將何用使其地足以自贍猶可况不足自贍
盡煩中國之助兼河東民窮於他路國家自得麟府豐
三州而民益貧今又益以兩寨尤非三州之比日乆月
[401-7b]
長恐心腹之民乆而生怨不為國家之福此據巖叟/朝論增入
崇政殿説書程頥上䟽曰伏念臣草莱賤士䝉陛下擢
置勸講之列夙夜畢精竭慮思所以補報萬一昨去年
六月中常有奏陳言輔導人主之事已踰半年不䝉施
行臣愚竊思所言甚多如皆不可用其狂妄亦甚矣雖
朝廷寛大不欲以言罪人然主上春秋方富宜親道德
之士豈可以狂妄之人置之左右臣彷徨疑慮不能自
己况臣所言非出己意乃先王之法祖宗之舊不應無
[401-8a]
一事合聖心者臣竊疑文字煩多陛下不能詳覧或雖
䝉覧而未察愚意臣不敢一一再言止取事最切者復
為陛下陳之臣前上言乞於延和殿講讀太皇太后毎
遇政事稀簡聖體康和時至簾下觀講官進説不惟省
察人主進業於陛下聖徳未為無補兼講官輔導之間
事意不少有當奏稟便得上聞臣今思之太皇太后雙
日垂簾聼政隻日若更親臨講讀亦恐勞煩聖躬欲乞
只就垂簾日聼政罷聖體不倦時召當日講官至簾前
[401-8b]
問當主上進徳次第講説所至如何開益使天下知陛
下於輔養人主之道用意如此延對儒臣自言以為美
事陛下試從臣言後當知其不謬此一時之事且非定
制如其無益罷之何晩自來經筵賜坐啜茶盖人主崇
儒重道之體太皇太后省察主上進業雖或使之講説
亦無此禮臣所以再言此一事盖輔導之間有當奏知
之事無由上逹若得時至簾前可以陳説所繫甚大陛
下必謂主上㓜冲間日講讀足矣更無他事此甚不然
[401-9a]
蓋從来不曾有為陛下極陳輔養少主之道者故陛下
未深思爾願陛下聖明不以臣之微賤而忽其言察臣
區區之心豈有他哉惟欲有補於人主耳臣披肝瀝膽
言盡於此伏望聖慈采納天下幸甚 又上䟽曰臣近
言邇英漸熱乞移就寛凉處貼黄稱如别無稳便處所
只乞就崇政或延和殿竊聞給事中顧臨有言以延和
講讀為不可臣本謂邇英漸熱恐於聖體非宜今聞修
展邇英茍得寛凉則臣至願遂矣於臨之言在臣自可
[401-9b]
不恤然有所甚害不得不為陛下辨之若臨之言至於
移惑太皇太后聖意臣官非諫諍不辨尚可也今以臨
言為是則誤主上知見臣職在輔導安得不辨臣竊謂
自古國家所患莫大於在位者不知學在位者不知學
則人主不得聞大道朝廷不得致善治不聞道則淺俗
之論易入道義之言難進人君功徳高下一繫於此臣
非敢以䛕言悦陛下竊聞陛下博覧前史請陛下歴觀
簡册前世母后臨朝有不壊紀綱者乎有以至公為心
[401-10a]
孜孜求治為英主之事如陛下者乎此陛下所自知也
陛下有簡册所無之盛徳則天下亦望陛下為簡册所
無之功業不止如前代維持嵗月俟人主長大而已盖
望陛下致海内於治安詒孫謀於乆大詒謀致治之道
當思聖徳日躋善治日新進徳在於求道圖治莫如稽
古道必詢於有道之士古必訪諸稽古之人若夫世俗
淺士以守道為迂以稽古為泥適足以惑亂人主之聽
近年以來士風益衰志趣汙下議論鄙淺髙識逺見之
[401-10b]
士益少習以成風矣此風不革臣以為非興隆之象乃
凌替之勢也大率淺俗之人以順從為愛君以卑折為
尊主以隨俗為知變以習非為守常此今日之大患也
茍如是者衆則人君雖有高世之見豈能獨任哉臣不
知進道徳之言足以益聖徳者有幾而損陛下之逺圖
移陛下之善意者則有矣如顧臨之言是也臣料臨之
意不過謂講官不可坐於殿上以尊君為説爾夫殿上
講説義理之至當古昔所常行也臣不暇逺引只以本
[401-11a]
朝故事言之太祖皇帝召王昭素講易真宗令崔頥正
講尚書邢昺講春秋皆在殿上當時仍是坐講立講之
議只始於明肅太后之意此乃祖宗尊儒重道之盛美
豈獨子孫所當為法萬世帝王所當法也而臨以為非
臨謂講官不可坐殿上則昭素布衣之士其不可更甚
矣邇英講讀只自仁宗時亦從便爾非避殿上也若避
殿上則不應置崇政説書之職雖以殿名設職不必須
在本殿説書然亦必不肯於不可講説之處置説書官
[401-11b]
也臣每進講未嘗不規勸主上以祖宗美事為法如臨
之意則是禁止主上不得復為優禮昭素之事及有崇
政設職之意祖宗美事而使主上獨不得為若主上信
以為然所損豈不甚大殿上説書亦是常事人主崇儒
之道無有重於此者臣今口未敢言然中心惟欲輔養
主上重道之心如前代明主光耀史册不祗此一事而
已臨之見與臣之心何其異也且講經與飲宴孰重真
宗仁宗時皆宴講讀官於崇政殿從來侍宴皆在殿上
[401-12a]
而講經獨不得在殿上臣未喻其義也臨之意必曰彼
一時事爾日常則不可夫於義茍當日常何害義或不
可一時亦不可也臣始言之時執政大臣未以為非也
及臨一言則是而從之以臣度之以臨為是者或亦有
之若謂四五大臣皆以為是則必不然盖非難知之事
不應四五人所見皆如是也特以陛下信臨之言而又
廹於尊君之義故不敢言耳恐非以道事君之義今世
俗之人能為尊君之言而不知尊君之道人君惟道徳
[401-12b]
益髙則益尊若勢位則崇高極矣尊嚴至矣不可復加
也過禮則非禮强尊則不尊漢明帝於桓榮親自執業
可謂謙屈矣周宣帝稱天自比上帝羣臣齋戒清身數
日方得朝見可謂自尊矣然以理觀之漢明帝賢明之
君百世所尊也周宣帝昏亂之主百世所賤也如臨之
見則必以桓榮為不能尊君以周宣帝之臣為能尊君
矣不知道之人益進不合理之言日聞雖人主聖明習
熟見聞亦恐不能無損耳後世功業益卑先王粹美之
[401-13a]
道不復見於世者正由淺俗之論易信而得行爾夫先
王之道雖未能盡行然稽古之心不可無也猶學者於
聖賢之事雖未能盡行然希慕之心不可無也此乃進
學求益之道今臨之意則以古先之事為不足法今日
之事足矣不可更有進也此乃塞進道之門絶稽古之
路方主上春秋之富進德之際而其所獻納如是使勸
講官稍思職業不辯可乎若陛下以臣言為非則狂妄
之誅不敢避也萬一以臣言為是則願陛下明示好古
[401-13b]
求道之意使朝廷在位皆知之雖鄙陋之人見陛下聖
慮高明不喜淺近亦將勉思義理不敢任其卑俗之見
懼其獲鄙於聖鑒矣誠如是則將見道學日明正言日
進弊風日革為益孰大於此臣職當辯明義不敢黙吕/陶
亦奏駮頥請獨與顧臨辯當是臨疏付出也四月十二/日顧臨除待制河北漕或緣此議不合四月二十日蘇
軾等乞/留顧臨 監察御史上官均言臣昨於去年嘗具疏論
官冗之弊乞行裁省澄清入仕之源繼聞朝㫖以臣封
章下給事舍人吏部㑹議近聞已上都省事多仍舊或
[401-14a]
畧加裁損以塞詔㫖臣竊恐議者習於耳目之故常牽
於人情之所不欲而不深究利害之本末請為陛下重
論而詳陳之夫治天下之要在官得其人官得其人在
夫入流不濫今之入流可謂冗矣其别有進士有資䕃
有攝官有特奏名有胥史有納粟考其自㓜向學曉知
義理累試有司考擇詳悉無甚倖進者莫如進士然三
年一取士進士登第者僅五百人而年老舉人毎次推
恩者不减四五百人至於資䕃胥史之類計三年之間
[401-14b]
又不知授官凡幾人以此較之特奏名與夫資䕃胥史
之類在籍者常多於進士賢愚比肩並趨吏部故京官
自承務郎至朝議大夫凡二千八百餘人選人一萬餘
人大使臣二千五百餘人小使臣一萬三千餘人舉天
下之員闕不足以充入仕之人故吏部左右選用闕京
朝官及大小使臣大率須一年以上選人須及二年以
上或三年而闕次之逺莫如選人居閒待闕七年之間
方成一任入流之人可謂冗且濫矣計入仕之人其有
[401-15a]
才可以治事喜名可以為善皆莫如進士然常患於居
閒之日多在官之日少者以雜流之冗占妨其仕進也
不清其源欲才者之不滯不可得也才者滯於閒地而
使鄙濁昏耄之軰居雜職任欲天下政事之治不可得
也故臣前日奏論乞罷納粟授官裁任子之數節特奏
名之濫增攝官之舉數抑胥史之倖進四者既損則進
士有才之人不乆於閒滯矣臣竊以謂朝廷以資䕃任
子者非謂其才行可尚也以是恩寵而不絶其世也以
[401-15b]
特奏名授官者非謂其才德可用也憫其困老而廩祿
之也俾胥史就任者非謂其循法謹亷也矜其勤力而
嵗乆也臣竊思之設官分職以待賢能為人擇官以治
政事故不當推僥倖之恩以害天下之公議飬不才之
人以妨有才之仕進然而積習既乆非可遽革故臣前
日論奏乞定任子之恩使有常數則資䕃不致冗矣特
奏舉人以實歴舉數俾就省試殿毎等限定人數則推
恩不至濫矣增廣南攝官之舉數裁三省人吏酬奬之
[401-16a]
减年則入流不至太幸矣四者既加裁損行之十數年
後則昏耄鄙濁之吏少而進士可用之才不滯於閒地
待闕之日少而居職之日多天下之政事未有不治者
也臣竊以為修立法制為國逺計但當度理之是非事
之利害耳不必待人人悦之而後為便也自近年以來
官冗可謂甚矣若不思澄損數年以後仕進益濫鄙耄
愈多才者愈困天下政事將愈不治矣臣竊意㑹議之
臣非不知官冗之弊然聚論半年執筆相顧不敢少加
[401-16b]
裁損者畏世俗之譏議也夫畏世俗之譏議而不計朝
廷之利害憫鄙耄之不進而不思才者之閒滯非䇿之
善也臣願詔執政大臣檢㑹臣前章詳議官冗之弊深
加澄省實非小補均前章附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後均又請對靣陳
官冗之弊不可不革太皇太后嘉納均請行法先貴近
太皇太后曰當自我家始也均前奏在元年八月二十/六日此據均家傳増入三
年十一月乙丑始裁减宰執以下奏補恩十二月甲寅/太皇太后裁减本家恩均請對不得其時因附再章下
 侍御史王巖叟言臣伏見翰林學士蘇軾上言乞出
[401-17a]
内帑錢帛補常平元數三千萬貫石盡出以買田募役
事欲一變陛下成法所繫甚大原無朝㫖令下三路相
度其詳定役法所專輙行下竊恐三路郡縣人情驚擾
妄疑國家别欲更張陛下方務以安靜飬天下今日之
事不宜輕有動揺伏望聖慈先詔執政大臣深究可否
如執政大臣皆以為可更乞下近臣集議近臣又以為
可然後訪之四方未為晚也臣欲乞速賜指揮詳定役
法所追収三路相度文字及令分析行下因依聞奏
[401-17b]
巖叟又言伏見蘇軾建議乞盡發天下所積常平寛剩
錢斛三千萬貫石買田募役欲卓然立一大事自陳五
利二弊臣竊考五利皆難信之辭二弊皆必然之理然
未足以盡也臣與士大夫深究其説又得十弊為陛下
列之無知之民茍於得地初或應募佃地三五嵗間或
以罪得或以疾廢或老且死其家無强丁以代役則當
奪其田而别募乃是中路而陷其一家於溝壑此一弊
也富民召客為佃户毎嵗未收穫間借貸周給無所不
[401-18a]
至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今一兩頃之空地佃户
挺身應募室廬之備耕稼之資芻糧之費百無一有於
何仰給誰其主當此二弊也近郭之田人情所惜非甚
不得已不易也今郡縣官吏廹於行法或倍益官錢曲
為誘勸或公持事勢直肆抑令愚民之情一生於貪利
一出於畏威不復逺思容肯割賣洎官錢入門隨手耗
散遂使兄弟啓交爭之患父子有相怨之家舊章既隳
羙俗亦壊此三弊也良農治田不盡地力故所獲有常
[401-18b]
所利無盡今應募之人知官田終非已業耕耘種植定
不致功務劫地力以苟所收所收浸薄其去益輕此法
果行數年之後不獨變民田為官田將見壊好土為瘠
土此四弊也前日以錢雇役患在市井之小人今日以
田募役又止得鄉村之浮客均之不可為郡縣此五弊
也弓箭手雖名應募實不離家有事則暫時應用無事
則終嵗在田雖或輪次上番自亦不妨農事非如其餘
色役長在公門猶聞未足者難招已招者時去引之為
[401-19a]
比不切事情此六弊也第三等已上人户皆能自足必
不肯貪佃官田願充永役今既立法須第二等以上人
户許充弓手第三等以上許充散從官以下色役乃是
以給田募役之名得揭簿定差之實既云百姓樂於應
募何故第四等以下即須要第一等第二等户委保一
有逃亡便勒保人承佃充役仍是知其不可曲為之防
既不能措下户於安業又不能躋上户於樂生此七弊
也民間典賣庄土多是出於婚姻喪葬之急徃徃哀求
[401-19b]
錢主先為借錢後方印契畧遭梗礙猶必陳辭今賣之
入官官吏艱阻事節必多設法雖嚴終難杜絶或已申
官欲賣令佐未暇親行相驗或已定價賣到未有投名
人情愿承佃未敢支錢抑留多日百姓欲罷則不能欲
訴則無路此八弊也應募之人若盡納貧民則水旱㐫
饑何以禁其流徙若皆收募上户則支移折變却當併
在何人此九弊也朝廷患不理去官赦䧏原减之法爲
太重方詔有司更定而又立此條蓋議者自度其難而
[401-20a]
專欲以力制事以法驅人若緣乆逺召募不行官吏並
科違制又不以赦降去官原减則凡歴三路郡縣之吏
無全人矣此十弊也臣雖陳十弊止百姓有司之事未
及社禝計也盖有大可惜者三焉陛下之所恃以為國
者祖宗之成法也成法之中天下共以為利而不可改
者莫大於差役之法陛下復之而行之方幾日今率然
獻議而欲變之此大可惜者一也有天下者常以得民
心為難也自陛下與百姓休息人人之心以父母戴陛
[401-20b]
下矣保而勿失安樂之福足以無窮何苦而欲擾之此
大可惜者二也内帑之所藏常平之所積積之甚艱國
家宜留以備倉猝紓百姓之急今平居無事而欲傾竭
之不知將何以待非常此大可惜者三也臣誠愚不足
以知天下事徒知天下蒼生不容再悞故區區之忠而
無所避陛下守成法固人心愛國用為廟社生靈無窮
之計天下幸甚乞下臣章與軾之議参考而擇之貼黄
稱建議者云給田募役真先帝本意臣契勘熈寧七年
[401-21a]
五月因李承之奉使陜西於役法内修立奏請施行次
年四月即降朝㫖寢罷若非先帝意已釋然明知其不
可何由有後來指揮乞下中書省檢尋本末文字詳究
又建議者云弓箭手已有成法無可疑者臣按元豐元
年河東經畧使韓絳奏以麟府豐三州招置到弓箭手
逃亡及放免外其闕額人自來為地土瘠薄招置不得
元初招置之時惟仰借請官中牛具農器錢斛以狥目
前之利復值連年不豐官給口食飬育逃免者二千人
[401-21b]
逋欠錢斛一萬七千餘貫石及有不㑹農作只在城市
賣熟食之人其空閒地土又大半砂瘠不堪耕種此奏
具在乞賜考詳又建議者云係官田先問見佃人若無
丁應募或自不願充役者方得别行召募按三路百姓
佃官田者甚衆徃徃父祖相傳修營廬舎種植園林已
成永業一朝奪去遂使何歸臣恐大傷民情非陛下今
日意也三路元豐八年人户見佃户絶荒田都共一萬
一千六百八十頃有零河北三千八百三十八頃河東
[401-22a]
三千一百七十八頃陜西八千六百七十一頃朱光廷/奏議第
五巻與巖/叟此奏同 右司諫王覿言伏見蘇軾建議免役寛剩
錢斛三千餘萬貫石向緣軍興借支幾半乞出内帑金
帛復全三十萬貫石於河北河東陜西三路買田募役
詳定役法所已下三路相度臣竊以為非計也夫尺地
莫非王土也一民莫非王民也自天地既分君臣既立
民為君役亦已久矣短長之命君所制也天地之宜君
所相也故食其租役其力而不為虐也雖使陷水火而
[401-22b]
不敢辭冐白刃而不敢怨者分定故也今買田募役之
議逺不法二帝三王常行之道近不用一祖五宗已成
之法而必欲如富家大姓幸其隣里之破産賣田則啗
以厚利而兼并之然後可以食其租而役其人亦已陋
矣夫田連阡陌役屬佃户匹夫用此以雄於一鄉可也
以為此真可以為有天下者力役之良法則豈不惑哉
今陜西緣邊與羗戎之地犬牙相錯也故朝廷出捐其
地以募弓箭手而免其租税所謂弓箭手者身先常役
[401-23a]
也彼得其地以力耕而無租税之憂我得其人以捍冦
而省養兵之費世以為使不亦宜乎以至鎮戎徳順皆
在極塞所募役人雖有常職而人肯應募者亦以田無
租税而已自餘惟洮河數州未有租税之民與徳順鎮
戎事體均等既無五等税户可以差役則勢不得已恐
須給田召募蓋常賦既不及之則役人固其願也然亦
豈須效富家大姓出金幣以買田而後可為耶今若創
買民田行其法於内地而免其常賦則是縣官先有買
[401-23b]
田之費又嵗嵗以其租税而雇役也與給錢雇人果何
異哉所謂異者前日雇人錢出於民今日雇人税出於
官而已税既太虧豈不為經費之害若不免其常賦則
一二頃之田嵗得幾何而既奪其力又責其税使終身
不得休息而更為子孫之累豈不酷哉夫無知之民初
雖以得田為悦及其勞於役使困於饑饉則以逃亡自
免而已豈常久之計耶今差役之法萬户之邑嵗役不
過數百人也擇數百人於萬户中非物力優厚者不預
[401-24a]
也又有時而更休焉然論者猶恐其不能勝役故生以
田募役之議也彼應役之民得田於官雖為一時之幸
若論其實則受田於官與受田於父祖者有以異乎地
利之所生均有限也豈不受田於父祖者則田雖甚多
又有更休而猶慮其不能勝役受田於官者則田雖至
少又無更休而反可以應役無窮邪此不待於深思而
可知者也軾之議曰熈寧中書行給田募役法聞之道
路出自先帝聖意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寛剩錢
[401-24b]
以為他用故更相駮難遂不果行孝者善繼人之志善
述人之事武王周公所以見稱於萬世也臣亦以為不
然謂其法出於先帝之聖意非臣之所能知也謂其法
廢於大臣之私意亦非臣之所能知也然有可以知者
初行之則先帝必以其法為是而終罷之則先帝必以
其法為非矣今但欲奉承先帝行其法之意而不能奉
承先帝罷其法之意又豈非惑耶夫孝者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固武王周公之所務然聖人之志惟聖人
[401-25a]
為能知之其知之無難者事而已所謂事者亦隨時而
損益焉乃所謂善述也是故文王作豐邑非不為長久
之計也至武王則不居而作鎬京文王治岐闗市譏而
不征澤梁無禁非不為長久之法也至周公相成王而
治周則闗市有征而澤梁有禁此周公武王之事豈盡
同於文王哉然後世以武王周公為逹孝者以其事在
於適時之宜而損益更張不害其為善繼善述也使買
田募役之法先帝終行之而不宜於今猶當更改况先
[401-25b]
帝察其為非而罷之者邪且民不可以屢動前日朝廷
以免役之法不能無弊暨變而為差役夫差役者祖宗
之舊法有成書也行之宜甚易矣然猶衆議紛紜民情
疑惑者經年而後定也今又欲無故改作以駭郡縣以
惑三路之民非安靖之道也臣欲乞聖慈詳酌指揮下
有司罷以田募役之議以安民情蘇軾買田募役議附/見元年四月六日王
巖叟孫升王覿議自注云三月十八日升議云正月以/後而無其日今因於三月末附王巖叟及覿并上官均
議/ 殿中侍御史孫升言臣嘗讀詩曰不愆不忘率由
[401-26a]
舊章竊以祖宗百有餘年聖賢經綸成就太平之業自
三代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治然則法度典章萬世子孫
遵而守之不可改易雖聖人之法行之既久必有偏弊要
在後世救其偏補其弊而已伏惟陛下自臨御以來
祗率舊章乆廸前烈深知免役出錢以困民而為害於
天下故自元祐之初發徳音詔四方復行祖宗百年舊
法罷去出錢免役盡依熈寧元年以前條貫施行令下
之日四方民庶莫不鼓舞然自去年九月中旬以來復
[401-26b]
議城郭五等以上出錢九月十/八日今年正月以後又使鄉
村三百貫以上减半免役一年之間詔令凡三易矣臣
訪聞四方之民自降九月中旬指揮又見今年正月所
頒條貫皆訩訩不安以為朝廷命令變更不定而祖宗
舊法將復改易刻剥聚歛之徒假息竊視幸其有間復
肆毒螫臣嘗罄竭狂瞽冐聞天聽終未䝉朝廷省察施
行臣又聞議者建言欲廢祖宗差役法而買田以募役
中外傳聞莫不怪駭而廟堂之論不能折其狂言詳定
[401-27a]
役法之官畏避不决乃行下三路相度臣竊恐四方聞
之民心益不自安且買田募役在熈寧盖嘗行之曾未
數月而罷今日建議之人以謂聞之道路出於先帝之
意臣竊以先帝勵精政事必有見於朝廷豈當聞於道
路夫買田募役雖甚愚知其不可行不待臣言然後見
也臣且以建議者自言其利有五而其害有二利之大
者不過散免役寛剩錢三千萬以買田使民知先帝非
有意於重歛盖將為今日之用耳臣以為天下之民雖
[401-27b]
愚夫愚婦莫不知先帝有仁民愛物之意而聚歛之臣
行法之過豈特為區區之迹以自明哉豈必因議者之
言然後信哉害之大者使陛下捨祖宗百年太平之成
法而令百姓有患及子孫之害輕重得失較然易知古
人以謂利不百不變法今給田募役利之小者猶謂不
過有五而害之大者自言必須有二則是利未及百而
害已過半矣徒為紛紛惑亂天下恭惟陛下即政之初
正在遵守祖宗成法之時不當輕有改易以動人心伏
[401-28a]
望聖慈詳察早降指揮下詳定役法所速止絶三路相
度行遣以慰安四方人心則天下幸甚 監察御史上
官均言臣竊見翰林學士蘇軾近論買田募役事朝廷
送役法所相度議出之日中外士大夫莫不駭異以為
於禮决不可行臣輙因軾之所具利害條目得以縷陳
之軾以為募役人大抵多是州縣百姓若所買田去州
縣太逺即久難以召募欲乞所買田並限去州若干里
去縣若干里臣以為弓手給田二頃散從官一頃計毎
[401-28b]
縣役人少者須近百人給田近二百頃頃畆既多又須
接近城郭勢必難足盖强民出賣則賈怨誘民出賣則
傷民聽其自便則田不可得而足此不可行一也軾以
為今三路官吏推行恐或抑勒賣田或召募浮浪或多
買瘠薄取辦一時不顧後患欲選材質樸厚知州三人
令自辟屬縣令每路一州先次推行令一年中畧成倫
理一路便可推行委轉運提刑常切提舉若不推行或
推行乖方朝廷覺察重賜行遣臣以為民之賣田未必
[401-29a]
膏腴所賣膏腴未必近州縣今既不許抑勒則賣田應
格者宜少雖使材質樸厚太守自辟屬令若不抑勒賣
田召募浮浪取辦一時安能一年中成倫理耶夫士農
工商技有所長用有所適蓋辨磽肥相種藝農圃之事
非士之所學也世之士大夫自買田業非不悉心往往
價髙而田薄地廣而收鮮何則以其非所習也今若以
縣令誤以髙價買瘠田為推行乖方便加譴責而不考
其餘事則循良之吏將有不幸而罷去者矣又既令監
[401-29b]
司督察則往往承望朝廷風㫖要以速辦監司督州州
督縣屬上下相承茍務應法勢必至於抑勒賣田多買
瘠薄以逃責矣自熈寧以來監司奉法者類多如此盖
奉法嚴則䋲吏峻䋲吏峻則茍免之心生文具而無實
民受其弊理之必然此不可行二也軾以為百姓賣田
須先申官令佐親自相驗委是良田方得收買如官價
低小即聽賣與其餘人户不得抑勒又買到田未得支
錢先召投名人情願承佃充役方得支錢不得抑勒臣
[401-30a]
以為百姓不願與官中貿易者盖上下勢隔情意不通
又胥吏軰輾轉求索百方邀賂雖嚴明令長不能絶也
正使官中買田與私價等百姓寧自相貿易今令賣田
之人必先申官官價低小方得賣與其餘人户名為不
抑勒實與抑勒無異又鄉閭之民自非窘乏朝夕待用
者必不肯出賣良田今令賣者申官令佐檢視然後收
買役人情愿承佃方得支錢近須半年逺須一年以上
既不能紓日前之急又重有往來賂遺之費雖官中不
[401-30b]
至失利而賣田之民重困弊矣此不可行三也軾以為
令佐如買瘠薄田致久逺召募不行即官吏並科違制
分故失定斷仍不以去官赦降原减臣以令佐之能在
於公心愛民寛明不擾鉅細畢舉則為善政不當以事
之一二論其殿最今有長令世以為循吏偶於買田之
際不能辨識有數十頃瘠薄召募不行便加以違制之
罪是以一而廢百得無失刑歟熈寧之初柄臣過計官
吏有違常平新法不以去官赦降原减當是之時官吏
[401-31a]
以此獲罪者不可勝數中外竊議以為非宜今既已罷
煩擾矣又欲襲前日之過計未見其善也大抵議者立
法意欲必行則必嚴為法禁法禁太嚴則更以便文茍
免不復計民之利害此不可行四也軾以為係官田若
是人户見佃者先問見佃人如無丁可以應募或自不
願充役者方得别行召募臣以為人户所請官田近或
五七年逺或數十年其間有墾荒糞瘠費用財力耕治
既熟一旦奪之有傷人情此不可行五也軾又以為應
[401-31b]
募之民正與弓箭手無異臣以為並邊之地既難得田
又弓箭手平居無役止於毎歲一閲故邊境之民樂於
受田於官今則受田一二頃而役之終身累其子孫豈
愿民之所欲哉雖曰受田二頃服事奔走當費其半豈
若役屬富民為佃户中分其利作息自如刑責不及之
為便邪愿民既不就募而浮浪者又不許充役將見有
名而無實安能减色役而寛農民邪軾又以為榖錢傷
農農民賣田常多不售若官為買則田榖皆重農可小
[401-32a]
紓臣以為頃嵗以來民多賣田者以助役納錢常平出
息聚歛之臣肆行掊克中民困於不足故多鬻田錢歸
公帑嵗不流布賣田者多積鏹者少故田若不售今則
罷常平助役之法一切財利皆歸於民行之嵗餘民力
已紓自今已往賣田者必少賣者既少則不患其不售
如官中出錢買田厚於私價則是誘民破産公私非便
與私價等則民不願鬻無一可者臣未見其可以重田
穀紓農民也軾又以為納錢於官常苦幣重若散以買
[401-32b]
田則貨幣稍均臣以為諸路之錢今已散為平糴又隨
州郡所出變轉物貨則曩時之積既流布於民矣不待
買田而後貨幣可均也軾又以為此法既行民享其利
追悟先帝所以取寛剩錢者凡以為我用耳疑謗消釋
恩徳顯白臣以為先帝神聖文武興立法度所以垂無
窮者如日麗天孰不瞻覩者至於役錢寛剩盖因謀利
之臣私憂過計此天下之所共知也安在其散錢買田
而後釋疑謗邪軾又以為寛剩役錢今付有司逐旋支
[401-33a]
費終不能卓然立一大事建無窮之利若用買田如私
家變金銀為田産乃是長久萬全之䇿臣以為買田募
役臣已縷陳其有五不可行至於散常平之積以為平
糴以為水旱荒凶之備此所謂出民力而為民用亦所
以結民心而裕民財也繼志之孝無窮之利孰大於此
又何必如私家變金銀為田產始為長久之䇿邪又况
變錢為田常平遂無本錢將何以因時糴糶便農民邪
若夫患有司之妄費為之莭制適當可矣日减月亡又
[401-33b]
何足恤哉臣以為三代以來至於本朝累聖相繼法度
損益無所不有至於治民之政以力供役以田供税凡
數千年未之有改也熈寧中先帝以議臣之請買田募
役行之半年田既難置民鮮就募士論不以為便遂不
果行以先帝之睿慮英斷勵精求治如以此法為便豈
復疑於左右之論而中輟臣竊意其不然也今役法已
成頒下四方四方之民休息安堵沐浴聖澤既已少定
矣願陛下不以一臣之私論而破天下之公議速行寢
[401-34a]
罷以解中外之疑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