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80 論衡-漢-王充 (tls)


[015-1a]

15 《奇怪篇》



儒者稱聖人之生,
不因人氣,
更稟精於天。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
故夏姓曰姒;
禼母吞燕卵而生禼,
故殷姓曰子;
后稷母
履大人跡而生后稷,
故周姓曰姬。


[015-2a]
《詩》曰:
「不坼不副。」
是生后稷。
說者又曰:
「禹、禼逆生,
闓母背而出;
后稷順生,
不坼不副。
不感動母體,
故曰『不坼不副』。


逆生者、子孫逆死,
順生者、子孫順亡。
故桀、紂誅死,
赧王奪邑。」
言之有頭足,
故人信其說;
明事以驗證,
故人然其文。


[015-3a]
讖書又言:
「堯母慶都野出,
赤龍感己,
遂生堯。」
《高祖本紀》言:
「劉媼嘗息大澤之陂,
夢與神遇。
是時
雷電晦冥,


太公往視,
見蛟龍於上。
已而有身,
遂生高祖。」
其言神驗,
文又明著,
世儒學者,
莫謂不然。
[015-4a]
如實論之,
虛妄言也。


[015-5a]
彼《詩》言「不坼不副」,
言其不感動母體,
可也;
言其闓母背而出,
妄也。


夫蟬之生於復育也,
闓背而出。
天之生聖子,
與復育同道乎?
兔舐雄毫而懷子,
及其子生,
從口而出。



禹母吞薏苡,
禼母嚥鷰卵,
與兔吮毫同實也,
禹、禼之母生
子,宜皆從口,
不當闓背。
夫如是,
闓背之說,
竟虛妄也。


世間血刃死者多,
未必其先祖
初為人者,
生時逆也。
秦失天下,
閻樂斬胡亥,
項羽誅子嬰,


秦之先祖伯翳,
豈逆生乎?
夫如是,為順逆之說,
以驗三家之祖,
誤矣。


[015-6a]
且夫薏苡、
草也,
燕卵、
鳥也,
大人跡、
土也。


三者皆形,
非氣也,
安能生人?
說聖者,以為
稟天精微之氣,
故其為有殊絕之知。
今三家之生,
以草,以鳥,以土,
可謂精微乎?


天地之性,
唯人為貴,
則物賤矣。
今貴人之氣,
更稟賤物之精,
安能精微乎?
夫令鳩雀施氣於鴈鵠,
終不成子者,
何也?
鳩雀之身小,
鴈鵠之形大也。


今燕之身不過五寸,
薏苡之莖不過數尺,
二女吞其卵、實,
安能成七尺之形乎?
爍一鼎之銅,
以灌一錢之形,
不能成一鼎,明矣。


今謂大人天神,
故其跡巨。
巨跡之人,
一鼎之爍銅也;
姜原之身,
一錢之形也,
使大人施氣於姜原,
姜原之身小,
安能盡得其精?


不能盡得其精,
則后稷不能成人。


[015-7a]
堯、高祖審龍之子,
子性類父,
龍能乘雲,
堯與高祖亦宜能焉。


萬物生於土,
各似本種。
不類土者,生
不出於土,
土徒養育之也。
母之懷子,
猶土之育物也。


堯、高祖之母,
受龍之施,
猶土受物之播也,
物生自類本種,
夫二帝宜似龍也。
且夫含血之類,
相與為牝牡,
牝牡之會,
皆見同類之物,


精感欲動,
乃能授施。
若夫牡馬見雌牛,
雄雀見牝雞,
不相與合者,
異類故也。
今龍與人異類,
何能感於人而施氣?[015-8a]


或曰:
「夏之衰,
二龍鬭於庭,
吐漦於地。
龍亡漦在,
櫝而藏之。
至周幽王
發出龍漦,
化為玄黿,


入于後宮,
與處女交,
遂生褒姒。
玄黿與人異類,
何以感於處女而施氣乎?」
夫玄黿所交非正,
故褒姒為禍,
周國以亡。


以非類妄交,
則有非道妄亂之子。
今堯、高祖之母,
不以道接會,
何故二帝賢聖,
與褒姒異乎?[015-9a]


或曰:
「趙簡子病,
五日不知人。
覺言,
我之帝所,
有熊來,


帝命我射之,
中熊,
熊死;
有羆來,
我又射之,
中羆,
羆死。


後問當道之鬼,
鬼曰:
『熊羆、
晉二卿之先祖也。』
熊羆、物也,
與人異類,
何以施類於人,
而為二卿祖?」
夫簡子所射熊羆,
二卿當亡,
簡子當昌之祆也。
簡子見之,
若寢夢矣,


空虛之象,
不必有實。
假令有之,
或時熊羆先化為人,
乃生二卿。
魯公牛哀病化為虎。
人化為獸,
亦如獸為人。


玄黿入後宮,
殆先化為人。
天地之間,
異類之物
相與交接,
未之有也。


[015-10a]
天人同道,
好惡均心。
人不好異類,
則天亦不與通。
人雖生於天,
猶蟣虱生於人也,
人不好蟣虱,
天無故欲生於人,


何則?
異類殊性,
情欲不相得也。
天地、
夫婦也,
天施氣於地以生物。
人轉相生,
精微為聖,
皆因父氣,
不更稟取。


如更稟者為聖,
禼、后稷
不聖。
如聖人皆當更稟,
十二聖不皆然也。
黃帝、帝嚳、
帝顓頊、帝舜之母,
何所受氣?


文王、武王、
周公、孔子之母,
何所感吞?[015-11a]


此或時見三家之姓,
曰姒氏、
子氏、姬氏,
則因依放,
空生怪說,
猶見鼎湖之地,
而著黃帝升天之說矣。


失道之意,
還反其字。
蒼頡作書,
與事相連。
姜原履大人跡,
跡者、基也,
姓當為下「其」「土」,


乃為
「女」旁「𦣞」,
非基跡之字。
不合本事,
疑非實也。
以周「姬」況夏、殷,亦知「子」之與「姒」,
非燕子、薏苡也。


或時禹、契、后稷之母,
適欲懷妊,
遭吞薏苡、燕卵、
履大人跡也。
世好奇怪,
古今同情,
不見奇怪,
謂德不異,


故因以為姓。
世間誠信,
因以為然;
聖人重疑,
因不復定;
世士淺論,
因不復辨;


儒生是古,
因生其說。
[015-12a]
彼《詩》言
「不坼不副」者,
言后稷之生,
不感動母身也。
儒生穿鑿,
因造禹、契逆生之說。


[015-13a]
「感於龍」,
「夢與神遇」,
猶此率也。
堯、高祖之母,
適欲懷妊,
遭逢雷龍載雲雨而行,
人見其形,
遂謂之然。


夢與神遇,
得聖子之象也。
夢見鬼合之,
非夢與神遇乎?
安得其實?
「野出感龍」,
及「蛟龍居上」,
或堯、高祖
受富貴之命,


龍為吉物,
遭加其上,
吉祥之瑞、
受命之證也。
光武皇帝產於濟陽宮,
鳳凰集於地,
嘉禾生於屋。


聖人之生,
奇鳥吉物之為瑞應。
必以奇吉之物見
而子生謂之物之子,
是則光武皇帝嘉禾之精、
鳳皇之氣歟?[015-14a]


案《帝繫》之篇,
及《三代世表》,
禹、鯀之子也;
禼、稷皆帝嚳之子,
其母皆帝嚳之妃也,
及堯,亦嚳之子。
帝王之妃,
何為適草野?
古時雖質,
禮已設制,


帝王之妃,
何為浴於水?
夫如是,
言聖人更稟氣於天,
母有感吞者,
虛妄之言也。


[015-15a]
實者,
聖人自有種族,
如文、武
各有類。
孔子吹律,
自知殷後;
項羽重瞳,
自知虞舜苗裔也。


五帝、三王
皆祖黃帝;
黃帝聖人,
本稟貴命,
故其子孫皆為帝王。
帝王之生,
必有怪奇,
不見於物,
則效於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