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寒溫篇》
說寒溫者曰:
人君喜則溫,
怒則寒。
何則?
喜怒發於胸中,
然後行出於外,
外成賞罰。
賞罰,
喜怒之效,
故寒溫渥盛,
凋物傷人。
[041-2a]
夫寒溫之代至也,
在數日之間,
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
然後渥盛於外。
見外寒溫,
則知胸中之氣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
胸中之氣未必更寒溫也。
胸中之氣,
何以異於境內之氣?
胸中之氣,
不為喜怒變,
境內寒溫,
何所生起?
六國之時,
秦、漢之際,
諸侯相伐,
兵革滿道,
國有相攻之怒,
將有相勝之志,
夫有相殺之氣,
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
太平之世,
唐、虞之時,
政得民安,
人君常喜,
絃歌鼓舞,
比屋而有,
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
豈喜怒之氣,為小發,
不為大動邪?
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041-3a]
夫近水則寒,
近火則溫,
遠之漸微。
何則?
氣之所加,
遠近有差也。
成事:
火位在南,
水位在北,
北邊則寒,
南極則熱。
火之在鑪,
水之在溝,
氣之在軀,
其實一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
寒溫之氣,
閨門宜甚,
境外宜微。
今案寒溫,外內均等,
殆非人君喜怒之所致。
世儒說稱,
妄處之也。
[041-4a]
王者之變在天下,
諸侯之變在境內,
卿大夫之變在其位,
庶人之變在其家。
夫家人之能致變,
則喜怒亦能致氣。
父子相怒,
夫妻相督,
若當怒反喜,
縱過飾非,
一室之中,
宜有寒溫。
由此言之,
變非喜怒所生,明矣。
[041-5a]
或曰:
「以類相招致也。
喜者和溫,
和溫賞賜,
陽道施予,
陽氣溫,
故溫氣應之。
怒者慍恚,
慍恚誅殺,
陰道肅殺,
陰氣寒,
故寒氣應之。
虎嘯而谷風至,
龍興而景雲起,
同氣共類,
動相招致,
故曰:『以形逐影,
以龍致雨。』
雨應龍而來,
影應形而去,
天地之性、
自然之道也。
秋冬斷刑,
小獄微原,
大辟盛寒,
寒隨刑至,
相招審矣。」[041-6a]
夫比寒溫於風雲,
齊喜怒於龍虎,
同氣共類,
動相招致,可矣。
虎嘯之時,
風從谷中起;
龍興之時,
雲起百里內。
他谷異境,
無有風雲。
今寒溫之變,
並時皆然。
百里用刑,
千里皆寒,
殆非其驗。
齊、魯接境,
賞罰同時,
設齊賞魯罰,
所致宜殊,
當時可齊國溫、魯地寒乎?[041-7a]
案前世用刑者,
蚩尤、亡秦甚矣。
蚩尤之民,
湎湎紛紛;
亡秦之路,
赤衣比肩,
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
帝都之市,
屠殺牛羊,
日以百數。
刑人殺牲,
皆有賊心,
帝都之市,
氣不能寒。
[041-8a]
或曰:
「人貴於物,
唯人動氣。」
夫用刑者動氣乎?
用受刑者為變也?
如用刑者,
刑人殺禽,
同一心也。
如用受刑者,
人禽皆物也,
俱為萬物,
百賤不能當一貴乎?[041-9a]
或曰:
「唯人君動氣,
眾庶不能。」[041-10a]
夫氣感必須人君,
世何稱於鄒衍?
鄒衍匹夫,
一人感氣,
世又然之。
刑一人而氣輒寒,
生一人而氣輒溫乎?
赦令四下,
萬刑並除,
當時歲月之氣不溫。
往年,萬戶失火,
熛焱參天;
河決千里,
四望無垠。
火與溫氣同,
水與寒氣類。
失火河決之時,
不寒不溫。
然則寒溫之至,
殆非政治所致。
然而寒溫之至,
遭與賞罰同時,
變復之家,
因緣名之矣。
[041-11a]
春溫夏暑,
秋涼冬寒,
人君無事,
四時自然。
夫四時非政所為,
而謂寒溫獨應政治?
正月之始,
正月之後,
立春之際,
百刑皆斷,
囹圄空虛,
然而一寒一溫。
當其寒也,
何刑所斷?
當其溫也,
何賞所施?
由此言之,
寒溫、
天地節氣,
非人所為,
明矣。
[041-12a]
人有寒溫之病,
非操行之所及也。
遭風逢氣,
身生寒溫。
變操易行,
寒溫不除。
夫身近而猶不能變除其疾,
國邑遠矣,
安能調和其氣?
人中於寒,
飲藥行解,
所苦稍衰;
轉為溫疾,
吞發汗之丸而應愈。
燕有寒谷,
不生五穀。
鄒衍吹律,
寒谷可種。
燕人種黍其中,
號曰黍谷。
如審有之,
寒溫之災,
復以吹律之事,調和其氣,
變政易行,
何能滅除?
是故寒溫之疾,
非藥不愈;
黍谷之氣,
非律不調。
堯遭洪水,
使禹治之。
寒溫與堯之洪水,
同一實也。
堯不變政易行,
知夫洪水非政行所致。
洪水非政行所致,
亦知寒溫非政治所招。
[041-13a] 或難曰:
《洪範》庶徵曰:
「急,
恆寒若;
舒,
恆燠若。」
若、
順,
燠、
溫,
恆、
常也。
人君急,
則常寒順之;
舒,
則常溫順之。
寒溫應急舒,
謂之非政,如何?[041-14a]
夫豈謂急不寒、舒不溫哉?
人君急舒而寒溫遞至,
偶適自然,
若故相應。
猶卜之得兆,筮之得數也,
人謂天地應令問,
其實適然。
夫寒溫之應急舒,
猶兆數之應令問也,
外若相應,
其實偶然。
何以驗之?
夫天道自然,
自然無為。
二令參偶,
遭適逢會,
人事始作,
天氣已有,
故曰道也。
使應政事,
是有為,非自然也。
[041-15a]
《易》京氏布六十四卦
於一歲中,
六日七分,
一卦用事。
卦有陰陽,
氣有升降,
陽升則溫,
陰升則寒。
由此言之,
寒溫隨卦而至,
不應政治也。
案《易‧無妄》之應,
水旱之至,
自有期節,
百災萬變,
殆同一曲。
[041-16a]
變復之家,
疑且失實。
何以為疑?[041-17a]
夫大人與天地合德,
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而奉天時。
《洪範》曰:
「急,
恆寒若;
舒,
恆燠若。」
如《洪範》之言,
天氣隨人易徙,
當先天而天不違耳,
何故復言
「後天而奉天時」乎?
「後」者、
天已寒溫於前,
而人賞罰於後也。
由此言之,
人言與《尚書》不合,
一疑也。
京氏占寒溫以陰陽升降,
變復之家以刑賞喜怒,
兩家乖違,
二疑也。
民間占寒溫,
今日寒而明日溫,
朝有繁霜,
夕有列光,
旦雨氣溫,
旦暘氣寒。
夫雨者陰,
暘者陽也;
寒者陰,而溫者陽也。
旦暘反寒,
(暘)旦雨反溫,
不以類相應,
三疑也。
三疑不定,
「自然」
之說,亦未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