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累害篇》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
行節有毀傷不全,
罪過有累積不除,
聲名有闇昧不明,
才非下,
行非悖也,
又知非昏,
策非昧也,
逢遭外禍,
累害之也。
非唯人行,
凡物皆然,
生動之類,
咸被累害。
累害自外,
不由其內。
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
而徒歸責於被累害者,
智不明,
闇塞於理者也。
物以春生,
人保之;
以秋成,
人必不能保之。
卒然牛馬踐根,
刀鎌割莖,
生者不育,
至秋不成。
不成之類,
遇害不遂,
不得生也。
夫鼠涉飯中,
捐而不食。
捐飯之味,
與彼不污者鈞,
以鼠為害,
棄而不御。
君子之累害,
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
俱由外來,
故為累害。
[002-2a]
脩身正行,
不能來福;
戰栗戒慎,
不能避禍。
禍福之至,
幸不幸也。
故曰:
「得非己力,
故謂之福;
來不由我,
故謂之禍。」
不由我者,
謂之何由?
由鄉里與朝廷也。
夫鄉里有三累,
朝廷有三害,
累生於鄉里,
害發於朝廷,
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
[002-3a]
何謂三累三害?[002-4a]
凡人操行,
不能慎擇友,
友同心恩篤,
異心踈薄,
踈薄怨恨,
毀傷其行,
一累也。
人才高下,
不能鈞同,
同時並進,
高者得榮,
下者慚恚,
毀傷其行,
二累也。
人之交遊,
不能常歡,
歡則相親,
忿則踈遠,
踈遠怨恨,
毀傷其行,
三累也。
位少人眾,
仕者爭進,
進者爭位,
見將相毀,
增加傅致,
將昧不明,
然納其言,
一害也。
將吏異好,
清濁殊操,
清吏增郁郁之白,
舉涓涓之言,
濁吏懷恚怨恨,
徐求其過,
因纖微之謗,
被以罪罰,
二害也。
將或幸佐吏之身,
納信其言;
佐吏非清節,
必拔人越次。
迕失其意,
毀之過度;
清正之仕,
抗行伸志,
遂為所憎,
毀傷於將,
三害也。
夫未進也,
身被三累;
已用也,
身蒙三害,
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
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002-5a]
動百行,
作萬事,
嫉妬之人,
隨而雲起,
枳棘鉤掛容體,
蠭蠆之黨,
喙螫懷慘,
豈徒六哉?
六者章章,
世曾不見。
夫不原士之操行有三累,
仕宦有三害,
身完全者謂之潔,
被毀謗者謂之辱,
官升進者謂之善,
位廢退者謂之惡。
完全升進,
幸也,
而稱之;
毀謗廢退,
不遇也,
而訾之,
用心若此,
必為不知三累三害也。
[002-6a]
論者既不知累害所從生,又不知被累害者行賢潔也,
以塗搏泥,
以墨點繒,
孰有知之?
清受塵,
白取垢,
青蠅所汙,
常在練素。
處顛者危,
勢豐者虧,
頹墜之類,
常在懸垂。
屈平潔白,
邑犬群吠,
吠所怪也,
非俊疑傑,
固庸能態也。
偉士坐以俊傑之才,
招致群吠之聲。
夫如是,
豈宜更勉奴下,循不肖哉?
不肖奴下,
非所勉也,
豈宜更偶俗全身以弭謗哉?
偶俗全身,
則鄉原也。
鄉原之人,
行全無闕,
非之無舉,
刺之無刺也。
此又孔子之所罪,
孟軻之所愆也。
[002-7a]
古賢美極,
無以衛身,
故循性行以俊累害者,
果賢潔之人也!
極累害之謗,
而賢潔之實見焉。
立賢潔之跡,
毀謗之塵安得不生?
絃者思折伯牙之指,
御者願摧王良之手。
何則?
欲專良善之名,
惡彼之勝己也。
是故魏女色艷,
鄭袖劓之;
朝吳忠貞,
無忌逐之。
戚施彌妬,
蘧除多佞。
是故濕堂不灑塵,
卑屋不蔽風;
風衝之物不得育,
水湍之岸不得峭。
夫如是,
牖里、陳、蔡可得知,
而沉江蹈河可得曉也。
以軼才取容媚於俗,
求全功名於將,
不遭鄧析之禍,
取子胥之誅,
幸矣。
孟賁之尸,人不刃者,
氣絕也。
死灰百斛,人不沃者,
光滅也。
動身章彰智,
顯光氣於世,
奮志敖黨,
立卓異於俗,
固常通人所讒嫉也。
以方心偶遇俗之累,
求益反損,
蓋孔子所以憂心,
孟軻所以惆悵也。
德鴻者招謗,
為士者多口。
以休熾之聲,彌口舌之患,
求無危傾之害,
遠矣。
[002-8a]
臧倉之毀
未嘗絕也,
公伯寮之遡
未嘗滅也,
垤成丘山,
汙為江河矣。
夫如是,
市虎之訛,
投杼之誤,
不足怪,
則玉變為石,
珠化為礫,
不足詭也。
何則?
昧心冥冥之知使之然也。
文王所以為糞土,
而惡來所以為金玉也,
非紂憎聖而好惡也,
心知惑蔽。
蔽惑不能審,
則微子十去,
比干五剖,
未足痛也。
故三監讒聖人,
周公奔楚。
後母毀孝子,
伯奇放流。
當時周世孰有不惑乎?
後《鴟鴞》作,而《黍離》興,
諷詠之者,
乃悲傷之。
故無雷風之變,
周公之惡不滅;
當夏不隕霜,
鄒衍之罪不除。
德不能感天,
誠不能動變,
君子篤信
審己也,
安能遏累害於人?[002-9a]
聖賢不治名,
害至不免辟避,
形章彰墨短,
掩匿白長,
不理身冤,
不弭流言,
受垢取毀,
不求潔完,
故惡見而善不彰,
行缺而跡不顯。
邪偽之人,
治身以巧俗,
脩詐以偶眾,
猶漆盤盂之工,
穿墻不見;
弄丸劍之倡,
手指不知也。
世不見短,
故共稱之;
將不聞惡,
故顯用之。
夫如是,
世俗之所謂賢潔者,
未必非惡;
所謂邪污者,
未必非善也。
[002-10a]
或曰:
「言有招患,
行有召恥,
所在常由小人。」
夫小人性患恥者也,
含邪而生,
懷偽而遊,
沐浴累害之中,
何招召之有?
故夫火生者不傷濕,
水居者無溺患,
火不苦熱,
水不痛寒,
氣性自然焉。
召招之,
君子也,
以忠言招患,
以高行招恥,
何世不然?
[002-11a] 然而太山之惡,
君子不得名;
毛髮之善,
小人不得有也。
以玷污言之,
清受塵而白取垢;
以毀謗言之,
貞良見妬,
高奇見噪;
以遇罪言之,
忠言招患,
高行招恥;
以不純言之,
玉有瑕而珠有毀。
焦陳留君兄,
名稱兗州,
行完跡潔,
無纖芥之毀;
及其當為從事,
刺史焦康絀而不用。
夫未進也,被三累;
已用也,蒙三害,
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
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
何則?
眾好純譽之人,
非真賢也。
公侯已下,
玉石雜糅;
賢士之行,
善惡相苞。
夫采玉者破石拔玉,
選士者棄惡取善,
夫如是,
累害之人負世以行,
指擊之者從何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