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治期篇》
世謂古人君賢,
則道德施行,
施行則功成治安;
人君不肖,
則道德頓廢,
頓廢則功敗治亂。
古今論者,
莫謂不然。
何則?
見堯、
舜賢聖致太平,
桀、紂無道致亂得誅。
如實論之,
命期自然,
非德化也。
[053-2a]
吏百石以下,
若斗食以上,
居位治民,
為政布教,
教行與止,
民治與亂,
皆有命焉。
或才高行潔,
居位職廢;
或智淺操洿,
治民而立。
上古之黜陟幽明,
考功,
據有功而加賞,
案無功而施罰。
是考命而長祿,
非實才而厚能也。
論者因考功之法,
據效而定賢,
則謂民治國安者,
賢君之所致;
民亂國危者,
無道之所為也。
故危亂之變至,
論者以責人君,
歸罪於為政不得其道。
人君受以自責,
愁神苦思,
撼動形體,
而危亂之變,
終不減除。
空憤人君之心,
使明知之主,
虛受之責,
世論傳稱,
使之然也。
[053-3a]
夫賢君能治當安之民,
不能化當亂之世。
良醫能行其針藥,
使方術驗者,
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
如命窮病困,
則雖扁鵲末如之何?
夫命窮病困之不可治,
猶夫亂民之不可安也;
藥氣之愈病,
猶教導之安民也。
皆有命時,
不可令勉力也。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
子服景伯以告孔子,
孔子曰:
「道之將行也與,
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
命也!」
由此言之,
教之行廢,
國之安危,
皆在命時,
非人力也。
[053-4a]
夫世亂民逆,
國之危殆,
災害繫於上天,
賢君之德,
不能消卻。
《詩》道周宣王遭大旱矣。
《詩》曰:
「周餘黎民,
靡有孑遺。」
言無有孑遺一人不被害者。
宣王賢者,
嫌於德微;
仁惠盛者,
莫過堯、
湯,堯遭洪水,
湯遭大旱。
水旱、
災害之甚者也,
而二聖逢之,
豈二聖政之所致哉?
天地歷數當然也。
以堯、
湯之水旱,
準百王之災害,
非政所致。
非政所致,
則其福祐,
非德所為也。
[053-5a]
賢君之治國也,
猶慈父之治家。
慈父耐平教明令,
不耐使子孫皆為孝善。
子孫孝善,
是家興也;
百姓平安,
是國昌也。
昌必有衰,
興必有廢。
興昌非德所能成,
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
昌衰興廢,
皆天時也。
此善惡之實,
未言苦樂之效也。
家安人樂,
富饒財用足也。
案富饒者、
命厚所致,
非賢惠所獲也。
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
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歷數吉也。
故世治非賢聖之功,
衰亂非無道之致。
國當衰亂,
賢聖不能盛;
時當治,
惡人不能亂。
世之治亂,
在時不在政;
國之安危,
在數不在教。
賢不賢之君,
明不明之政,
無能損益。
[053-6a]
世稱五帝之時,
天下太平,
家有十年之蓄,
人有君子之行。
或時不然,
世增其美;
亦或時然,
非政所致。
何以審之?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
不以賊盜眾多,
兵革並起,
民棄禮義,
負畔其上乎?
若此者,
由穀食乏絕,
不能忍饑寒。
夫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
然則溫飽並至而能不為善者希。
《傳》曰:
「倉廩實,
民知禮節;
衣食足,
民知榮辱。」
讓生於有餘,
爭起於不足。
穀足食多,
禮義之心生;
禮豐義重,
平安之基立矣。
故饑歲之春,
不食親戚;
穰歲之秋,
召及四鄰。
不食親戚,
惡行也;
召及四鄰,
善義也。
為善惡之行,
不在人質性,
在於歲之饑穰。
由此言之,
禮義之行,
在穀足也。
案穀成敗,
自有年歲。
年歲水旱,
五穀不成,
非政所致,
時數然也。
必謂水旱、
政治所致,
不能為政者莫過桀、
紂,桀、
紂之時,
宜常水旱。
案桀、
紂之時,
無饑耗之災。
災至自有數,
或時返在聖君之世。
實事者說堯之洪水,
湯之大旱,
皆有遭遇,
非政惡之所致。
說百王之害,
獨謂為惡之應,
此見堯、
湯德優,
百王劣也。
審一足以見百,
明惡足以照善。
堯、湯證百王,
至百王遭變,
非政所致。
以變見而明禍福,
五帝致太平,
非德所就,
明矣。
[053-7a]
人之溫病而死也,
先有凶色見於面部。
其病,
遇邪氣也。
其病不愈,
至於身死,
命壽訖也。
國之亂亡,
與此同驗。
有變見於天地,
猶人溫病而死,
色見於面部也。
有水旱之災,
猶人遇氣而病也。
災禍不除,
至於國亡,
猶病不愈,
至於身死也。
論者謂變徵政治,
賢人溫病色凶,
可謂操行所生乎?
謂水旱者、
無道所致,
賢者遭病,
可謂無狀所得乎?
謂亡者為惡極,
賢者身死,
可謂罪重乎?
夫賢人有被病而早死,
惡人有完彊而老壽,
人之病死,
不在操行為惡也。
然則國之亂亡,
不在政之是非。
惡人完彊而老壽,
非政平安而常存。
由此言之,
禍變不足以明惡,
福瑞不足以表善,
明矣。
[053-8a]
在天之變,
日月薄蝕。
四十二月日一食,
五(十)
六月月亦一食。
食有常數,
不在政治。
百變千災,
皆同一狀,
未必人君政教所致。
歲星害鳥帑,
周、楚有禍;
綝然之氣見,
宋、衛、
陳、鄭皆災。
當此之時,
六國政教未必失誤也。
歷陽之都,
一夕沈而為湖,
當時歷陽長吏未必誑妄也。
成敗繫於天,
吉凶制於時。
人事未為,
天氣已見,
非時而何?
五穀生地,
一豐一耗;
穀糶在市,
一貴一賤。
豐者未必賤,
耗者未必貴。
豐耗有歲,
貴賤有時。
時當貴,
豐穀價增;
時當賤,
耗穀直減。
夫穀之貴賤不在豐耗,
猶國之治亂不在善惡。
[053-9a]
賢君之立,
偶在當治之世,
德自明於上,
民自善於下,
世平民安,
瑞祐並至,
世則謂之賢君所致。
無道之君,
偶生於當亂之時,
世擾俗亂,
災害不絕,
遂以破國亡身滅嗣,
世皆謂之為惡所致。
若此,
明於善惡之外形,
不見禍福之內實也。
禍福不在善惡,
善惡之證不在禍福。
長吏到官,
未有所行,
政教因前,
無所改更,
然而盜賊或多或寡,
災害或無或有,
夫何故哉?
長吏秩貴,
當階平安以升遷;
或命賤不任,
當由危亂以貶詘也。
以今之長吏,
況古之國君,
安危存亡,
可得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