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祭意篇》
《禮》:
王者祭天地,
諸侯祭山川,
卿、大夫祭五祀,
士、庶人祭其先。
宗廟、
社稷之祀,
自天子達於庶人。
《尚書》曰:
「肆類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于山川,
徧于群神。」
《禮》曰: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
祖顓頊而宗堯;
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
祖顓頊而宗禹;
殷人禘嚳而郊冥,
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嚳而郊稷,
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於大壇,
祭天也;
瘞埋於大折,
祭地也,
用騂犢。
埋少牢於大昭,
祭時也;
相近於坎壇,
祭寒暑也;
王宮,
祭日也;
夜明,
祭月也;
幽宗,
祭星也;
雩宗,
祭水旱也;
四坎壇,
祭四方也。
山林、
川谷、
丘陵,
能出雲,
為風雨,
見怪物,
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
在其地則祭,
亡其地則不祭。」
此皆法度之祀,
禮之常制也。
[077-2a]
王者父事天,
母事地,
推人事父母之事,
故亦有祭天地之祀。
山川以下,
報功之義也。
緣生人有功得賞,
鬼神有功亦祀之。
山出雲雨潤萬物。
六宗居六合之間,
助天地變化,
王者尊而祭之,
故曰六宗。
社稷、
報生萬物之功,
社報萬物,
稷報五穀。
五祀,
報門、
戶、井、
竈、室中霤之功,
門、戶、
人所出入,
井、竈、
人所飲食,
中霤、
人所託處,
五者功鈞,
故俱祀之。
[077-3a]
《傳》或曰:
「少昊有四叔,
曰重,
曰該,
曰修,
曰熙,
實能金木及水。
使重為句芒,
該為蓐收,
脩及熙為玄冥,
世不失職,
遂濟窮桑,
此其三祀也。
顓頊氏有子曰犁,
為祝融;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為后土,
此其二祀也。
后土為社。
稷、田正也。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
自夏以上祀之。
周棄亦為稷,
自商以來祀之。」
《禮》曰:
「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
能殖百穀。
夏之衰也,
周棄繼之,
故祀以為稷。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
其子曰后土,
能平九土,
故祀以為社。」
《傳》或曰:
「炎帝作火,
死而為竈。
禹勞力天下水,
死而為社。」
《禮》曰:
「王為群姓立七祀,
曰司命,
曰中霤,
曰國門,
曰國行,
曰泰厲,
曰戶,
曰竈。
諸侯為國立五祀,
曰司命,
曰中霤,
曰國門,
曰國行,
曰公厲。
大夫立三祀,
曰族厲,
曰門,
曰行。
適士立二祀,
曰門,
曰行。
庶人立一祀,
或立戶,
或立竈。」
社稷、
五祀之祭,
未有所定,
皆為思其德,
不忘其功也。
中心愛之,
故飲食之。
愛鬼神者祭祀之。
[077-4a]
自禹興脩社,
稷祀后稷,
其後絕廢。
高皇帝四年,
詔天下祭靈星;
七年,
使天下祭社稷。
[077-5a]
靈星之祭,
祭水旱也,
於禮舊名曰雩。
雩之禮,
為民祈穀雨、
祈穀實也。
春求雨,
秋求實,
一歲再祀,
蓋重穀也。
春以二月,
秋以八月。
故《論語》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暮春、
四月也。
周之四月,
正歲二月也。
二月之時,
龍星始出,
故《傳》曰:
「龍見而雩。」
龍星見時,
歲已啟蟄,
故又曰:
「啟蟄而雩。」
春雩之禮廢,
秋雩之禮存,
故世常脩靈星之祀,
到今不絕。
名變於舊,
故世人不識;
禮廢不具,
故儒者不知。
世儒案禮,
不知靈星何祀,
其難曉而不識說,
縣官名曰
「明星」,
緣明星之名,
說曰
「歲星」。
歲星、
東方也,
東方主春,
春主生物,
故祭歲星,
求春之福也。
四時皆有力於物,
獨求春者,
重本尊始也。
審如儒者之說,
求春之福,
反以秋祭,
非求春也。
《月令》祭戶以春,
祭門以秋,
各宜其時。
如或祭門以秋,
謂之祭戶,
論者肯然之乎?
不然,
則明星非歲星也,
乃龍星也。
龍星二月見,
則春雩祈穀雨;
龍星八月將入,
則秋雩祈穀實。
儒者或見其義,
語不空生。
春雩廢,
秋雩興,
故秋雩之名,
自若為明星也,
實曰
「靈星」。
靈星者、
神也,
神者、
謂龍星也。
[077-6a]
群神謂風伯、
雨師、
雷公之屬。
風以搖之,
雨以潤之,
雷以動之,
四時生成,
寒暑變化。
日月星辰,
人所瞻仰。
水旱、
人所忌惡,
四方、
氣所由來。
山林川谷,
民所取材用。
此鬼神之功也。
[077-7a]
凡祭祀之義有二:
一曰報功,
二曰脩先。
報功以勉力,
脩先以崇恩,
力勉恩崇,
功立化通,
聖王之務也。
是故聖王制祭祀也,
法施於民則祀之,
以死勤事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禦大災則祀之,
能捍大患則祀之。
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
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
舜勤民事而野死,
鯀勤洪水而殛死,
禹能脩鯀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
顓頊能脩之;
契為司徒而民成,
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
文王以文治,
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
凡此功烈,
施布於民,
民賴其力,
故祭報之。
宗廟先祖,
己之親也,
生時有養親之道,
死亡義不可背,
故脩祭祀,
示如生存。
推人事鬼神,
緣生事死,
人有賞功供養之道,
故有報恩祀祖之義。
[077-8a]
孔子之畜狗死,
使子戇埋之,
曰:
「吾聞之也,
弊帷不棄,
為埋馬也;
弊蓋不棄,
為埋狗也。
丘也貧,
無蓋,
於其封也,
亦與之席,
毋使其首陷焉!」
延陵季子過徐,
徐君好其劍,
季子以當使於上國,
未之許與。
季子使還,
徐君已死,
季子解劍帶其冢樹。
御者曰:
「徐君已死,
尚誰為乎?」
季子曰:
「前已心許之矣,
可以徐君死故負吾心乎?」
遂帶劍於冢樹而去。
祀為報功者,
其用意猶孔子之埋畜狗也;
祭為不背先者,
其恩猶季之帶劍於冢樹也。
[077-9a]
聖人知其若此,
祭猶齋戒畏敬,
若有鬼神,
脩興弗絕,
若有禍福。
重恩尊功,
慇懃厚恩,
未必有鬼而享之者。
何以明之?
以飲食祭地也。
人將飲食,
謙退,
示當有所先。
孔子曰:
「雖䟽食菜羹,
瓜祭必齋如也。」
《禮》曰:
「侍食於君,
君使之祭,
然後飲食之。」
祭、猶禮之諸祀也。
飲食亦可毋祭,
禮之諸神,
亦可毋祀也。
祭、祀之實,
一也,
用物之費,
同也。
知祭地無神,
猶謂諸祀有鬼,
不知類也。
[077-10a]
《經》《傳》所載,
賢者所紀,
尚無鬼神,
況不著篇籍!
世間淫祀非鬼之祭,
信其有神為禍福矣。
好道學仙者,
絕穀不食,
與人異食,
欲為清潔也。
鬼神清潔於仙人,
如何與人同食乎?
論之以為人死無知,
其精不能為鬼。
假使有之,
與人異食。
異食則不肯食人之食,
不肯食人之食則無求於人,
無求於人則不能為人禍福矣。
凡人之有喜怒也,
有求得與不得。
得則喜,
不得則怒。
喜則施恩而為福,
怒則發怒而為禍。
鬼神無喜怒,
則雖常祭而不絕,
久廢而不脩,
其何禍福於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