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效力篇》
《程才》、《量知》之篇,
徒言知學,
未言才力也。
[037-2a]
人有知學,
則有力矣。
文吏以理事為力,
而儒生以學問為力。
或問楊子雲曰:
「力能扛鴻鼎、揭華旗,
知德亦有之乎?」
荅曰:
「百人矣。」
夫知德百人者,
與彼扛鴻鼎、揭華旗者為料敵也。
夫壯士力多者,
扛鼎揭旗;
儒生力多者,
博達䟽通。
故博達䟽通,
儒生之力也;
舉重拔堅,
壯士之力也。
《梓材》曰:
「彊人有王開賢,
厥率化民。」
此言賢人亦壯彊於禮義,
故能開賢,
其率化民。
化民須禮義,
禮義須文章。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能學文,
有力之驗也。
[037-3a]
問曰:
「說一經之儒,
可謂有力者?」
曰:
非有力者也。
陳留龐少都每薦諸生之吏,
常曰:
「王甲某子,才能百人。」
太守非其能,
不荅。
少都更曰:
「言之尚少。
王甲某子,
才能百萬人。」
太守怒曰:
「親吏妄言!」
少都曰:
「文吏不通經一文,
不調師一言;
諸生能說百萬章句,
非才知百萬人乎?」
太守無以應。
夫少都之言,
實也,
然猶未也。
何則?
諸生能傳百萬言,
不能覽古今,
守信師法,
雖辭說多,
終不為博。
殷、周以前,
頗載六經,
儒生所能說也。
秦、漢之事,
儒生不見,
力劣不能覽也。
周監二代,
漢監周、秦,
周、秦以來,
儒生不知,
漢欲觀覽,
儒生無力。
使儒生博觀覽,
則為文儒。
文儒者,
力多於儒生。
如少都之言,
文儒才能千萬人矣。
[037-4a]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由此言之,
儒者所懷,
獨已重矣,
志所欲至,
獨已遠矣,
身載重任,
至於終死,
不倦不衰,
力獨多矣。
夫曾子載於仁,而儒生載於學,
所載不同,
輕重均也。
夫一石之重,
一人挈之,
十石以上,
二人不能舉也。
世多挈一石之任,
寡有舉十石之力。
儒生所載,
非徒十石之重也。
地力盛者,
草木暢茂,
一畝之收,
當中田五畝之分。
苗田,
人知出穀多者地力盛,
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
失事理之實矣。
[037-5a]
夫文儒之力,過於儒生,
況文吏乎?
能舉賢薦士,
世謂之多力也。
然能舉賢薦士,
上書白記也。
能上書白記者,
文儒也。
文儒非必諸生也,
賢達用文則是矣。
谷子雲、唐子高章奏百上,
筆有餘力,
極言不諱,
文不折乏,
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
孔子、
周世多力之人也,
作《春秋》,
刪五經,
祕書微文,
無所不定。
山大者雲多,
泰山不崇朝辨雨天下。
然
則賢者有雲雨之知,
故其吐文萬牒以上,
可謂多力矣。
[037-6a]
世稱力者,
常襃烏獲,
然則董仲舒、楊子雲,
文之烏獲也。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
絕脈而死。
少文之人,
與董仲舒等涌胸中之思,
必將不任,
有絕脈之變。
王莽之時,
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
死於燭下,
精思不任,
絕脈氣滅也。
顏氏之子,
已曾馳過孔子於塗矣,
劣倦罷極,
髮白齒落。
夫以庶幾之材,
猶有仆頓之禍,
孔子力優,
顏淵不任也。
才力不相如,
則其知惠不相及也。
勉自什伯,
鬲中嘔血,
失魂狂亂,
遂至氣絕。
書五行之牘,
書十奏之記,
其才劣者,筆墨之力尤難,
況乃連句結章,
篇至十百哉!
力獨多矣![037-7a]
江河之水,
馳涌滑漏,
席地長遠,
無枯竭之流,
本源盛矣。
知江河之流遠,
地中之源盛,
不知萬牒之人
胸中之才茂,
迷惑者也。
故望見驥足,
不異於眾馬之蹄,
躡平陸而馳騁,
千里之跡,
斯須可見。
夫馬足人手,
同一實也,
稱驥之足,
不薦文人之手,
不知類也。
夫能論䈥力以見比類者,
則能取文力之人
立之朝廷。
[037-8a]
故夫文力之人,
因有力之將,
乃能以力為功。
有力無助,
以力為禍。
何以驗之?
長巨之物,
彊力之人
乃能舉之。
重任之車,
彊力之牛
乃能輓之。
是任車上阪,
彊牛引前,
力人推後,
乃能升踰。
如牛羸人罷,
任車退卻,
還墮坑谷,
有破覆之敗矣。
文儒懷先王之道,
含百家之言,
其難推引,
非徒任車之重也。
薦致之者,
罷羸無力,
遂卻退竄於巖穴矣。
[037-9a]
河發崑崙,
江起岷山,
水力盛多,
滂沛之流,
浸下益盛,
不得廣岸低地,
不能通流入乎東海。
如岸狹地仰,
溝洫決泆,
散在丘墟矣。
文儒之知,
有似於此。
文章滂沛,
不遭有力之將援引薦舉,
亦將棄遺於衡門之下,
固安得升陟聖主之庭,
論說政事之務乎?
火之光也,
不舉不明。
有人於斯,
其知如京,
其德如山,
力重不能自稱,
須人乃舉,
而莫之助,
抱其盛高之力,
竄於閭巷之深,
何時得達?
奡、育、
古之多力者,
身能負荷千鈞,
手能決角伸鉤,
使之自舉,
不能離地。
智能滿胸之人,
宜在王闕,
須三寸之舌,
一尺之筆,
然後自動,
不能自進,
進之又不能自安,
須人能動,
待人能安。
道重知大,
位地難適也。
[037-10a] 小石附於山,
山力能得持之;
在沙丘之間,
小石輕微,
亦能自安。
至於大石,
沙土不覆,
山不能持,
處危峭之際,
則必崩墜於坑谷之間矣。
大智之重,
遭小才之將,
無左右沙土之助,
雖在顯位,
將不能持,
則有大石崩墜之難也。
或伐薪於山,
輕小之木,
合能束之。
至於大木
十圍以上,
引之不能動,
推之不能移,
則委之於山林,
收所束之小木而歸。
由斯以論,
知能之大者,
其猶十圍以上木也,
人力不能舉薦,
其猶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
孔子周流,
無所留止,
非聖才不明,
道大難行,
人不能用也。
故夫孔子,
山中巨木之類也。
[037-11a]
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力。
管仲有力,
桓公能舉之,
可謂壯彊矣。
吳不能用子胥,
楚不能用屈原,
二子力重,
兩主不能舉也。
舉物不勝,
委地而去,
可也。
時或恚怒,
斧斲破敗,
此則子胥、屈原所取害也。
淵中之魚,
遞相吞食,
度口所能容,
然後嚥之,
口不能受,
哽咽不能下。
故夫商鞅三說孝公,
後說者用,
前二難用,
後一易行也。
觀管仲之《明法》,
察商鞅之《耕戰》,
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037-12a]
六國之時,
賢才之臣,
入楚楚重,
出齊齊輕,
為趙趙完,
畔魏魏傷。
韓用申不害,
行其《三符》,
兵不侵境,
蓋十五年。
不能用之,
又不察其書,
兵挫軍破,
國并於秦。
殷、周之世,
亂跡相屬,
亡禍比肩,
豈其心不欲為治乎?
力弱智劣,
不能納至言也。
是故碓重,
一人之跡
不能蹈也;
磑大,
一人之掌
不能推也。
賢臣有勁彊之優,
愚主有不堪之劣,
以此相求,
禽魚相與遊也。
干將之刃,
人不推頓,
苽瓠不能傷;
篠簬之箭,
機不能動發,
魯縞不能穿。
非無干將、篠簬之才也,
無推頓發動之主,
苽瓠、魯縞不穿傷,
焉望斬旗穿革之功乎?
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彊弩。
弩力五石,
引以三石,
䈥絕骨折,
不能舉也。
故力不任彊引,
則有變惡折脊之禍;
知不能用賢,
則有傷德毀名之敗。
論事者不曰才大道重,
上不能用,
而曰不肖不能自達。
自達者帶絕不抗,
自衒者賈賤不讎。
[037-13a]
案諸為人用之物,
須人用之,
功力乃立。
鑿所以入木者,
槌叩之也;
鍤所以能撅地者,
跖蹈之也。
諸有鋒刃之器,
所以能斷斬割削者,
手能把持之也,
力能推引之也。
韓信去楚入漢,
項羽不能安,
高祖能持之也。
能用其善,
能安其身,
則能量其力,
能別其功矣。
樊、酈有攻城野戰之功,
高祖行封,
先及蕭何,
則比蕭何於獵人,
同樊、酈於獵犬也。
夫蕭何安坐,
樊、酈馳走,
封不及馳走而先安坐者,
蕭何以知為力,
而樊、酈以力為功也。
蕭何所以能使樊、酈者,
以入秦收歛文書也。
眾將拾金,
何獨掇書,
坐知秦之形勢,
是以能圖其利害。
眾將馳走者,
何驅之也。
故叔孫通定儀,
而高祖以尊;
蕭何造律,
而漢室以寧。
案儀、律之功,
重於野戰;
斬首之力,
不及尊主。
故夫墾草殖穀,
農夫之力也;
勇猛攻戰,
士卒之力也;
構架斲削,
工匠之力也;
治書定簿,
佐史之力也;
論道議政,
賢儒之力也。
人生莫不有力,
所以為力者,
或尊或卑。
孔子能舉北門之關,
不以力自章,
知夫䈥骨之力,
不如仁義之力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