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恢國篇》
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此言顏淵學於孔子,
積累歲月,
見道彌深也。
《宣漢》之篇,
高漢於周,
擬漢過周,
論者未極也。
恢而極之,
彌見漢奇。
夫經熟講者,
要妙乃見;
國極論者,
恢奇彌出。
恢論漢國,
在百代之上,
審矣。
何以驗之?
[058-2a]
黃帝有涿鹿之戰;
堯有丹水之師;
舜時有苗不服;
夏啟有扈叛逆;
高宗伐鬼方,
三年剋之;
周成王管、
蔡悖亂,
周公東征。
前代皆然,
漢不聞此。
高祖之時,
陳狶反,
彭越叛,
治始安也。
孝景之時,
吳、楚興兵,
怨鼂錯也。
匈奴時擾,
正朔不及,
天荒之地,
王功不加兵,
今皆內附,
貢獻牛馬。
此則漢之威盛,
莫敢犯也。
[058-3a]
紂為至惡,
天下叛之。
武王舉兵,
皆願就戰,
八百諸侯,
不期俱至。
項羽惡微,
號而用兵,
與高祖俱起,
威力輕重,
未有所定,
則項羽力勁。
折鐵難於摧木。
高祖誅項羽,
折鐵;
武王伐紂,
摧木。
然則漢力勝周多矣。
凡克敵,
一則易,
二則難。
湯、武伐桀、
紂,一敵也;
高祖誅秦殺項羽,
兼勝二家,
力倍湯、
武。武王為殷西伯,
臣事於紂。
以臣伐周,
夷、齊恥之,
扣馬而諫,
武王不聽,
不食周粟,
餓死首陽。
高祖不為秦臣,
光武不仕王莽,
誅惡伐無道,
無伯夷之譏,
可謂順於周矣。
[058-4a]
丘山易以起高,
淵洿易以為深。
起於微賤,
無所因階者難;
襲爵乘位,
尊祖統業者易。
堯以唐侯入嗣帝位,
舜以司徒因堯授禪,
禹以司空緣功代舜,
湯由七十里,
文王百里,
武王為西伯,
襲文王位。
三郊五代之起,
皆有因緣,
力易為也。
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
光武由白水奮威武帝海內,
無尺土所因,
一位所乘,
直奉天命,
推勳自然。
此則起高於淵洿,
為深於丘山也。
比方五代,
孰者為優?
[058-5a]
《傳》書或稱武王伐紂,
太公《陰謀》,
食小兒以丹,
令身純赤,
長大,
教言殷亡。
殷民見兒身赤,
以為天神,
及言殷亡,
皆謂商滅。
兵至牧野,
晨舉脂燭。
姦謀惑民,
權掩不備,
周之所諱也,
世謂之虛。
漢取天下,
無此虛言。
《武成》之篇,
言周伐紂,
血流浮杵。
以《武成》言之,
食兒以丹,
晨舉脂燭,
殆且然矣。
漢伐亡新,
光武將五千人,
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
戰于昆陽,
雷雨晦冥,
前後不相見。
漢兵出昆陽城,
擊二公軍,
一而當十,
二公兵散。
天下以雷雨助漢威敵,
孰與舉脂燭以人事譎取殷哉?
[058-6a]
或云:
「武王伐紂,
紂赴火死,
武王就斬以鉞,
懸其首於大白之旌。」
齊宣王憐釁鍾之牛,
睹其色之觳觫也。
楚莊王赦鄭伯之罪,
見其肉袒而形暴也。
君子惡惡,
不惡其身。
紂屍赴於火中,
所見悽愴,
非徒色之觳觫、
袒之暴形也。
就斬以鉞,
懸辜其首,
何其忍哉?
高祖入咸陽,
閻樂誅二世,
項羽殺子嬰,
高祖雍容入秦,
不戮二屍。
光武入長安,
劉聖公已誅王莽,
乘兵即害,
不刃王莽之死。
夫斬赴火之首,
與貰被刃者之身,
德虐孰大也?
豈以羑里之恨哉?
以人君拘人臣,
其逆孰與秦奪周國、
莽酖平帝也?
鄒伯奇論桀、
紂之惡不若亡秦,
亡秦不若王莽。
然則紂惡微而周誅之痛,
秦、莽罪重而漢伐之輕,
寬狹誰也?
[058-7a]
高祖母妊之時,
蛟龍在上,
夢與神遇。
好酒貰飲,
酒舍負讎。
及醉留臥,
其上常有神怪。
夜行斬虵,
虵嫗悲哭。
與呂后俱之田廬,
時自隱匿,
光氣暢見,
呂后輒知。
始皇望見東南有天子氣。
及起,
五星聚於東井。
楚望漢軍,
雲氣五色。
光武且生,
鳳皇集於城,
嘉禾滋於屋。
皇妣之身,
夜半無燭,
宮中光明。
初者,
蘇伯阿望舂陵氣,
鬱鬱葱葱。
光武起,
過舊廬,
見氣憧憧上屬於天。
五帝三王初生始起,
不聞此怪。
堯母感於赤龍,
及起,
不聞奇祐。
禹母吞薏苡,
將王,
得玄圭。
契母咽鷰子,
湯起,
白狼銜鉤。
后稷母履大人之跡,
文王起,
得赤雀,
武王得魚、
烏。皆不及漢太平之瑞。
[058-8a]
黃帝、
堯、舜,
鳳皇一至。
凡諸眾瑞,
重至者希。
漢文帝,
黃龍、
玉棓。
武帝,
黃龍、
麒麟、
連木。
宣帝,
鳳皇五至,
麒麟、
神雀、
甘露、
醴泉、
黃龍、
神光。
平帝,
白雉、
黑雉。
孝明,
麒麟、
神雀、
甘露、
醴泉、
白雉、
黑雉,
芝草、
連木、
嘉禾,
與宣帝同,
奇有神鼎、
黃金之怪。
一代之瑞,
累仍不絕,
此則漢德豐茂,
故瑞祐多也。
孝明天崩,
今上嗣位,
元二之間,
嘉德布流。
三年,
零陵生芝草五本。
四年,
甘露降五縣。
五年,
芝復生六本,
黃龍見,
大小凡八。
前世龍見不雙,
芝生無二,
甘露一降,
而今八龍並出,
十一芝累生,
甘露流五縣,
德惠盛熾,
故瑞繁夥也。
自古帝王,
孰能致斯?
[058-9a]
儒者論曰:
「王者推行道德,
受命於天。」
《論衡‧初稟》以為王者生稟天命。
性命難審,
且兩論之。
酒食之賜,
一則為薄,
再則為厚。
如儒者之言,
五代皆一受命,
唯漢獨再,
此則天命於漢厚也。
如審《論衡》之言,
生稟自然,
此亦漢家所稟厚也。
絕而復屬,
死而復生。
世有死而復生之人,
人必謂之神。
漢統絕而復屬,
光武存亡,
可謂優矣。
[058-10a]
武王伐紂,
庸、蜀之夷佐戰牧野。
成王之時,
越常獻雉,
倭人貢暢。
幽、厲衰微,
戎、狄攻周,
平王東走,
以避其難。
至漢,
四夷朝貢。
孝平元始元年,
越常重譯,
獻白雉一、
黑雉二。
夫以成王之賢,
輔以周公,
越常獻一,
平帝得三。
後至四年,
金城塞外羗豪良願等種,
獻其魚鹽之地,
願內屬漢,
遂得西王母石室,
因為西海郡。
周時戎、
狄攻王,
至漢內屬,
獻其寶地。
西王母國在絕極之外,
而漢屬之。
德孰大?
壤孰廣?
方今哀牢、
鄯善、
婼降附歸德。
匈奴時擾,
遣將攘討,
獲虜生口千萬數。
夏禹倮入吳國。
太伯採藥,
斷髮文身。
唐、虞國界,
吳為荒服,
越在九夷,
罽衣關頭,
今皆夏服,
褒衣履舄。
巴、蜀、
越嶲、
鬱林、
日南、
遼東,
樂浪,
周時被髮椎髻,
今戴皮弁;
周時重譯,
今吟《詩》、
《書》。
[058-11a]
《春秋》之義,
「君親無將,
將而必誅。」
廣陵王荊迷於㜸巫,
楚王英惑於俠客,
事情列見,
孝明三宥,
二王吞藥。
周誅管、
蔡,違斯遠矣!
楚外家許氏與楚王謀議,
孝明曰:
「許氏有屬於王,
欲王尊貴,
人情也。」
聖心原之,
不繩於法。
隱彊侯傅懸書市里,
誹謗聖政;
今上海恩,
免奪爵士。
惡其人者,
憎其胥餘。
立二王之子,
安楚、
廣陵,
彊弟員嗣祀陰氏。
二王、
帝族也,
位為王侯,
與管、
蔡同。
管、蔡滅嗣,
二王立後,
恩已褒矣。
隱彊、
異姓也,
尊重父祖,
復存其祀。
立武庚之義,
繼祿父之恩,
方斯羸矣。
何則?
並為帝王,
舉兵相征,
貪天下之大,
絕成湯之統,
非聖君之義,
失承天之意也。
隱彊、
臣子也,
漢統自在,
絕滅陰氏,
無損於義,
而猶存之,
惠滂沛也。
故夫雨露之施,
內則注於骨肉,
外則布於他族。
唐之晏晏,
舜之烝烝,
豈能踰此?
驩兜之行,
靖言庸回,
共工私之,
稱薦於堯。
三苗巧佞之人,
或言有罪之國。
鯀不能治水,
知力極盡。
罪皆在身,
不加於上,
唐、虞放流,
死於不毛。
怨惡謀上,
懷挾叛逆,
考事失實,
誤國殺將,
罪惡重於四子。
孝明加恩,
則論徙邊,
今上寬惠,
還歸州里。
開闢以來,
恩莫斯大?
[058-12a]
晏子曰:
「鉤星在房、
心之間,
地其動乎?」
夫地動、
天時,
非政所致。
皇帝振畏,
猶歸於治,
廣徵賢良,
訪求過闕。
高宗之側身,
周成之開匱,
㢙能逮此。
[058-13a]
穀登歲平,
庸主因緣,
以建德政;
顛沛危殆,
聖哲優者,
乃立功化。
是故微病、
恆醫皆巧,
篤劇、
扁鵲乃良。
建初孟年,
無妄氣至,
歲之疾疫也,
比旱不雨,
牛死民流,
可謂劇矣。
皇帝敦德,
俊乂在官,
第五司空,
股肱國維,
轉穀振贍,
民不乏餓,
天下慕德,
雖危不亂。
民饑於穀,
飽於道德,
身流在道,
心回鄉內,
以故道路無盜賊之跡,
深幽迥絕無劫奪之姦。
以危為寧,
以困為通,
五帝三王,
孰能堪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