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80 論衡-漢-王充 (tls)



[006-1a]

6 《命義篇》



墨家之論,
以為人死無命;
儒家之議,
以為人死有命。
言有命者,
見子夏言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言無命者,
聞歷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
秦將白起坑趙降卒於長平之下,
四十萬眾同時皆死;


春秋之時,
敗績之軍,
死者蔽草,
尸且萬數;
饑饉之歲,
餓者滿道;
溫氣疫癘,
千戶滅門,
如必有命,
何其秦、齊同也?[006-2a]


言有命者曰:
「夫天下之大,
人民之眾,
一歷陽之都,
一長平之坑,
同命俱死,
未可怪也。
命當溺死,
故相聚於歷陽;
命當壓死,
故相積於長平。」


猶高祖初起,
相工入豐、沛之邦,
多封侯之人矣,
未必老少男女
俱貴而有相也,
卓躒時見,
往往皆然。
而歷陽之都,
男女俱沒;
長平之坑,
老少並陷,


萬數之中,
必有長命未當死之人,
遭時衰微,
兵革並起,
不得終其壽。
人命有長短,
時有盛衰,
衰則疾病,
被災蒙禍之驗也。


宋、衛、陳、鄭同日並災,
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衰之人,
然而俱災,
國禍陵之也。
故國命勝人命,
壽命勝祿命。


人有壽夭之相,
亦有貧富貴賤之法,
俱見於體。
故壽命脩短,皆稟於天;
骨法善惡,皆見於體。


命當夭折,
雖稟異行,
終不得長;
祿當貧賤,雖有善性,
終不得遂。


項羽且死,
顧謂其徒曰:
「吾敗乃命,
非用兵之過。」
此言實也。
實者
項羽用兵過於高祖,
高祖之起,
有天命焉。


[006-3a]
國命繫於眾星,
列宿吉凶,
國有禍福;
眾星推移,
人有盛衰。
人之有吉凶,
猶歲之有豐耗,


命有衰盛,
物有貴賤。
一歲之中,
一貴一賤;
一壽之間,
一衰一盛。


物之貴賤,
不在豐耗;
人之衰盛,
不在賢愚。
子夏曰:「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而不曰:
「死生在天,
富貴有命」者,
何則?


死生者,
無象在天,
以性為主。
稟得堅彊之性,
則氣渥厚而體堅彊,
堅彊則壽命長,
壽命長則不夭死。
稟性軟弱者,
氣少泊而性羸窳,
羸窳則壽命短,
短則蚤死。


故言「有命」,
命則性也。
至於富貴所稟,
猶性所稟之氣,
得眾星之精。
眾星在天,


天有其象,
得富貴象則富貴,
得貧賤象則貧賤,
故曰「在天」。
在天如何?


天有百官,
有眾星,
天施氣
而眾星布精,
天所施氣,
眾星之氣在其中矣。


人稟氣而生,
含氣而長,
得貴則貴,
得賤則賤。
貴或秩有高下,
富或貲有多少,
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


故天有百官,
天有眾星,
地有萬民、
五帝、三王之精。
天有王梁、造父,
人亦有之,
稟受其氣,
故巧於御。


[006-4a]
《傳》曰:
「說命有三:
一曰正命,
二曰隨命,
三曰遭命。」
正命、
謂本稟之自得吉也。
性然骨善,
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
故曰正命。


隨命者、
戮力操行而吉福至,
縱情施欲而凶禍到,
故曰隨命。
遭命者、
行善得惡,
非所冀望,
逢遭於外
而得凶禍,
故曰遭命。


[006-5a]
凡人受命,
在父母施氣之時,
已得吉凶矣。
夫性與命異,
或性善而命凶,
或性惡而命吉。


操行善惡者,
性也;
禍福吉凶者,
命也。
或行善而得禍,
是性善而命凶;
或行惡而得福,
是性惡而命吉也。


性自有善惡,
命自有吉凶。
使命吉之人,
雖不行善,
未必無福;
凶命之人,
雖勉操行,
未必無禍。
孟子曰:
「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


性善乃能求之,
命善乃能得之。
性善命凶,
求之不能得也。


行惡者
禍隨而至,
而盜跖、莊蹻,橫行天下,
聚黨數千,
攻奪人物,
斷斬人身,
無道甚矣,
宜遇其禍,
乃以壽終。


夫如是,
隨命之說,安所驗乎?
遭命者、
行善於內,
遭凶於外也。
若顏淵、伯牛之徒,
如何遭凶?
顏淵、伯牛,
行善者也,


當得隨命,
福祐隨至,
何故遭凶?
顏淵困於學,
以才自殺;
伯牛空居而遭惡疾。


及屈平、伍員之徒,
盡忠輔上,
竭王臣之節,
而楚放其身,
吳烹其尸。
行善當得隨命之福,


乃觸遭命之禍,
何哉?
言隨命則無遭命,
言遭命則無隨命,
儒者三命之說,
竟何所定?


且命在初生,
骨表著見。
今言隨操行而至,
此命在末,
不在本也;
則富貴貧賤
皆在初稟之時,
不在長大之後
隨操行而至也。


[006-6a]
正命者、至百而死,
隨命者、五十而死,
遭命者、初稟氣時遭凶惡也,
謂妊娠之時遭得惡物也,
或遭雷雨之變,
長大夭死。
[006-7a]
此謂三命。


亦有三性:
有正,
有隨,
有遭。
正者、
稟五常之性也;
隨者、
隨父母之性也;
遭者、
遭得惡物象之故也。
故妊婦食兔,
子生缺脣。


《月令》曰:
「是月也,
雷將發聲,
有不戒其容止者,
生子不備,
必有大凶。」
瘖聾跛盲,
氣遭胎傷,
故受性狂悖。


羊舌似我初生之時,
聲似豺狼,
長大性惡,
被禍而死。


在母身時,
遭受此性,
丹朱、商均之類是也。
性命在本,
故《禮》有胎教之法:
子在身時,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非正色,目不視;
非正聲,耳不聽。


及長,
置以賢師良傅,
教君臣、父子之道。
賢不肖在此時矣。


受氣時,
母不謹慎,心妄慮邪;
則子長大,
狂悖不善,
形體醜惡。
素女對黃帝
陳五女之法,
非徒傷父母之身,
乃又賊男女之性。


[006-8a]
人有命,
有祿,
有遭遇,
有幸偶。
[006-9a]
命者、
貧富貴賤也;
祿者、
盛衰興廢也。


以命當富貴,
遭當盛之祿,
常安不危;
以命當貧賤,
遇當衰之祿,
則禍殃乃至,
常苦不樂。


[006-10a]
遭者、
遭逢非常之變,
若成湯囚夏臺,
文王厄牖里矣。
以聖明之德,
而有囚厄之變,
可謂遭矣。
變雖甚大,
命善祿盛,
變不為害,
故稱遭逢之禍。


晏子所遭,
可謂大矣,
直兵指胸,
曲刃加頸,
蹈死亡之地,
當劍戟之鋒,
執死得生還。
命善祿盛,
遭逢之禍
不能害也。


歷陽之都,
長平之坑,
其中必有命善祿盛之人,
一宿同填而死,
遭逢之禍大,
命善祿盛不能卻也。


譬猶水火相更也,
水盛勝火,
火盛勝水。
[006-11a]
遇者、
遇其主而用也。


雖有善命盛祿,
不遇知己之主,
不得效驗。
[006-12a]
幸者、
謂所遭觸得善惡也。
獲罪得脫,
幸也;
無罪見拘,
不幸也。


執拘未久,
蒙令得出,
命善祿盛,
夭災之禍不能傷也。


[006-13a]
偶者,
謂事君有偶也。
以道事君,
君善其言,
遂用其身,
偶也;
行與主乖,
退而遠,


不偶也。
退遠未久,
上官錄召,
命善祿盛,
不偶之害不能留也。


[006-14a]
故夫遭、遇、幸、偶,
或與命祿并,
或與命祿離。
遭遇幸偶,
遂以成完;


遭遇不幸偶,
遂以敗傷,
是與命祿并者也。
中不遂成,
善轉為惡,
若是與命祿離者也。


故人之在世,
有吉凶之性命,
有盛衰之禍福,
重以遭遇幸偶之逢,
獲從生死而卒其善惡之行,
得其胸中之志,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