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答佞篇》
或問曰:
「賢者行道,
得尊官厚祿;人
何必為佞,以取富貴?」
曰:
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貴,
必以佞取爵祿者,
不能禁欲也。
知力耕可以得穀,
勉貿可以得貨,
然而必盜竊,
情欲不能禁者也。
以禮進退也,
人莫不貴,
然而違禮者眾,
尊義者希,
心情貪欲,
志慮亂溺也。
夫佞與賢者同材,
佞以情自敗;
偷盜與田商同知,
偷盜以欲自劾也。
[033-2a]
問曰:
「佞與賢者同材,
材行宜鈞,
而佞人曷為獨以情自敗?」
曰:
富貴皆人所欲也,
雖有君子之行,
猶有飢渴之情。
君子耐以禮防情,
以義割欲,
故得循道,
循道則無禍;
小人縱貪利之欲,
踰禮犯義,
故進得苟佞,
苟佞則有罪。
夫賢者、
君子也,
佞人、
小人也。
君子與小人,本殊操異行,
取捨不同。
[033-3a]
問曰:
「佞與讒者同道乎?
有以異乎?」
曰:
讒與佞,
俱小人也,
同道異材,
俱以嫉妬為性,
而施行發動之異。
讒以口害人,
佞以事危人;
讒人以直道不違,
佞人依違匿端;
讒人無詐慮,
佞人有術數。
故人君皆能遠讒親仁,
莫能知賢別佞。
難曰:
「人君皆能遠讒親仁,
而莫能知賢別佞,
然則佞人意不可知乎?」
曰:
佞可知,
人君不能知。
庸庸之君,
不能知賢;
不能知賢,
不能知佞。
唯聖賢之人,
以九德檢其行,
以事效考其言。
行不合於九德,
言不驗於事效,
人非賢則佞矣。
夫知佞以知賢,
知賢以知佞;
知佞則賢智自覺,
知賢則姦佞自得。
賢佞異行,
考之一驗,
情心不同,
觀之一實。
[033-4a]
問曰:
「九德之法,
張設久矣,
觀讀之者,
莫不曉見,
斗斛之量多少,
權衡之縣輕重也。
然而居國有土之君,曷為常有邪佞之臣,
與常有欺惑之患?」
曰:
不患無斗斛,
所量非其穀;
不患無銓衡,
所銓非其物故也。
在人君位者,
皆知九德之可以檢行,
事效可以知情,
然而惑亂不能見者,
則明不察之故也。
人有不能行,
行無不可檢;
人有不能考,
情無不可知。
[033-5a]
問曰:
「行不合於九德,
效不檢於考功,
進近非賢,
非賢則佞。
夫庸庸之材,
無高之知,不能及賢,
賢功不效,
賢行不應,
可謂佞乎?」
曰:
材有不相及,
行有不相追,
功有不相襲。
若知無相襲,
人材相什百,
取舍宜同。
賢佞殊行,
是是非非,
實名俱立,
而效有成敗,
是非之言俱當,
功有正邪,
言合行違,
名盛行廢,
佞人也。
[033-6a] 問曰:
「行合九德則賢,
不合則佞。
世人操行者,可盡謂佞乎?」
曰:
諸非皆惡,
惡中之逆者,
謂之無道;
惡中之巧者,
謂之佞人。
聖王刑憲,
佞在惡中;
聖王賞勸,
賢在善中。
純潔之賢,
善中殊高,
賢中之聖也;
惡中大佞,
惡中之雄也。
故曰:
「觀賢由善,
察佞由惡。」
善惡定成,
賢佞形矣。
[033-7a]
問曰:
「聰明有蔽塞,
推行有謬誤,
今以是者為賢,
非者為佞,
殆不得賢之實乎?」
曰:
聰明蔽塞,
推行謬誤,
人之所歉也。
故曰:
「刑故無小,
宥過無大。」
聖君原心省意,
故誅故貰誤。
故賊加增,
過誤減損,
一獄吏所能定也,
賢者見之不疑矣。
[033-8a]
問曰:
「言行無功效,
可謂佞乎?」
曰:
蘇秦約六國為從,
彊秦不敢窺兵於關外;
張儀為橫,
六國不敢同攻於關內。
六國約從,
則秦畏而六國彊;
三秦稱橫,
則秦彊而天下弱。
功著效明,
載紀竹帛,
雖賢何以加之?
太史公敘言眾賢,
儀、秦有篇,
無嫉惡之文,
功鈞名敵,
不異於賢。
夫功之不可以效賢,
猶名之不可實也。
儀、秦,
排難之人也,
處擾攘之世,
行揣摩之術,
當此之時,
稷、契不能與之爭計,
禹、皋陶不能與之比效。
若夫陰陽調和,
風雨時適,
五穀豐熟,
盜賊衰息,
人舉廉讓,
家行道德之功,
命祿貴美,
術數所致,
非道德之所成也。
太史公記功,
故高來禩,
記錄成則
著效明驗,
攬載高卓,
以儀、秦功美,
故列其狀。
由此言之,
佞人亦能以權說立功為效。
無效,
未可為佞也。
難曰:
「惡中立功者謂之佞。
能為功者,
材高知明。
思慮遠者,
必傍義依仁,
亂於大賢。
故《覺佞》之篇曰:
『人主好辨,
佞人言利;
人主好文,
佞人辭麗。』
心合意同,
偶當人主,
說而不見其非,
何以知其偽而伺其奸乎?」
曰:
是謂庸庸之君也,
材下知昏,
蔽惑不見。
賢聖之君,
察之審明,
若視俎上之脯,
指掌中之理,
數局上之棊,
摘轅中之馬。
魚鱉匿淵,
捕漁者知其源;
禽獸藏山,
畋獵者見其脈。
佞人異行於世,
世不能見,
庸庸之主,
無高材之人也。
難曰:
「人君好辨,
佞人言利;
人主好文,
佞人辭麗。
言操合同,
何以覺之?」
曰:
《文王官人法》曰:
「推其往行,以揆其來言,
聽其來言,以省其往行,
觀其陽以考其陰,
察其內以揆其外。
是故詐善設節者可知,
飾偽無情者可辨,
質誠居善者可得,
含忠守節者可見也。」
人之舊性不辨,
人君好辨,
佞人學求合於上也。
人之故能不文,
人君好文,
佞人意欲稱上。
上奢,
己麗服;
上儉,
己不飭。
今操與古殊,
朝行與家別。
考鄉里之迹,
證朝廷之行,
察共親之節,
明事君之操,
外內不相稱,
名實不相副,
際會發見,奸為覺露也。
[033-9a]
問曰:
「人操行無恆,
權時制宜,
信者欺人,
直者曲撓。
權變所設,
前後異操;
事有所應,
左右異語。
儒書所載,
權變非一。
今以素故考之,
毋乃失實乎?」
曰:
賢者有權,
佞者有權。
賢者之有權,
後有應;
佞人之有權,
亦反經,
後有惡。
故賢人之權,
為事為國;
佞人之權,
為身為家。
觀其所權,
賢佞可論,
察其發動,
邪正可名。
[033-10a]
問曰:
「佞人好毀人,
有諸?」
曰:
佞人不毀人。
如毀人,
是讒人也。
何則?
佞人求利,
故不毀人。
苟利於己,
曷為毀之?
苟不利於己,
毀之無益。
以計求便,
以數取利,
利則便得,
妬人共事,
然後危人。
其危人也,非毀之;
而其害人也,非泊之。
譽而危之,
故人不知;
厚而害之,
故人不疑。
是故佞人危人,人危而不怨;
害人,人敗而不仇,
隱情匿意
為之功也。
如毀人,
人亦毀之,
眾不親,
士不附也,
安能得容世取利於上?[033-11a]
問曰:
「佞人不毀人於世間,
毀人於將前乎?」
曰:
佞人以人欺將,
不毀人於將。
「然則佞人奈何?」
曰:
佞人毀人,
譽之;
危人,
安之。
毀危奈何?
假令甲有高行奇知,
名聲顯聞,
將恐人君召問,
扶而勝己,
欲故廢不言,
常騰譽之。
薦之者眾,
將議欲用,
問佞人;
佞人必對曰:
「甲賢而宜召也。
何則?
甲意不欲留縣,
前聞其語矣,
聲望欲入府,
在郡則望欲入州。
志高則操與人異,
望遠則意不顧近。
屈而用之,
其心不滿,
不則臥病。
賤而命之,則傷賢,
不則損威。
故人君所以失名損譽者,
好臣所常臣也。
自耐下之,
用之可也;
自度不能下之,
用之不便。
夫用之不兩相益,
舍之不兩相損。」
人君畏其志,
信佞人之言,
遂置不用。
[033-12a]
問曰:
「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
將有師學檢也?」
曰:
佞人自有知以詐人,
及其說人主,
須術以動上,
猶上人自有勇以威人,
及其戰鬭,
須兵法以進眾。
術則從橫,
師則鬼谷也。
《傳》曰:
「蘇秦、張儀習從橫之術於鬼谷先生,
掘地為坑,曰:
『下,
說令我泣出,
則耐分人君之地。』
蘇秦下,
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
張儀不若。」
蘇秦相趙,
并相六國。
張儀貧賤
往歸,蘇秦
座之堂下,
食以僕妾之食,
數讓激怒,
欲令相秦。
儀忿恨,
遂西入秦。
蘇秦使人厚送。
其後覺知,
曰:
「此在其術中,
吾不知也,
此吾所不及蘇君者。」
知深有術,
權變鋒出,
故身尊崇榮顯,
為世雄傑。
深謀明術,
深淺不能並行,
明闇不能並知。
[033-13a]
問曰:
「佞人養名作高,
有諸?」
曰:
佞人食利專權,
不養名作高。
貪權據凡,
則高名自立矣。
稱於小人,
不行於君子。
何則?
利義相伐,
正邪相反。
義動君子,
利動小人。
佞人貪利名之顯,
君不安。不則身危。
舉世為佞者,
皆以禍眾。
不能養其身,
安能養其名?
上世列傳,棄宗養身,
違利赴名,
竹帛所載,
伯成子高委國而耕,
於陵子辭位灌園。
近世蘭陵王仲子、
東郡昔廬君陽,
寢位久病,
不應上徵,
可謂養名矣。
夫不以道進,
必不以道出身;
不以義止,
必不以義立名。
佞人懷貪利之心,
輕禍重身,
傾死為僇矣,
何名之養?
義廢德壞,
操行隨辱,
何云作高?[033-14a]
問曰:
「大佞易知乎?
小佞易知也?」
曰:
大佞易知,
小佞難知。
何則?
大佞材高,
其迹易察;
小佞知下,
其效難省。
何以明之?
成事:
小盜難覺,
大盜易知也。
攻城襲邑,
剽劫虜掠,
發則事覺,
道路皆知盜也;
穿鑿垣墻,
狸步鼠竊,
莫知謂誰。
曰:
「大佞姦深,惑亂其人,
如大佞易知,
人君何難?
《書》曰:
『知人則哲,
惟帝難之。』
虞舜、大聖,
驩兜、大佞。
大聖難知大佞,
大佞不憂大聖,
何易之有?」
曰:
是謂下知之,
上知之。
上知之,大難小易;
下知之,大易小難。
何則?
大佞材高,
論說麗美,
因麗美之說,
人主之威,
人立心並不能責,
知或不能覺。
小佞材下,
對鄉失漏,
際會不密,
人君警悟,
得知其故。
大難小易也。
屋漏在上,
知者在下。
漏大,
下見之著;
漏小,
下見之微。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孔子曰:
「焉用佞?
禦人以口給,
屢憎於民。」
誤設計數,
煩擾農商,
損下益上,
愁民說主。
損上益下,
忠臣之說也;
損下益上,
佞人之義也。
“季氏富於周公,
而求也為之聚歛而附益之。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聚歛,
季氏不知其惡,
不知百姓所共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