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明雩篇》
變復之家,
以久雨為湛,
久暘為旱,
旱應亢陽,
湛應沈溺。
或難曰:
夫一歲之中,
十日者一雨,
五日者一風。
雨頗留,
湛之兆也;
暘頗久,
旱之漸也。
湛之時,
人君未必沈溺也;
旱之時,
未必亢陽也。
人君為政,
前後若一,
然而一湛一旱,
時氣也。
《范蠡計然》曰:
「太歲在于水,毀; "When the planet Jupiter is in the north, there will be a flood;127
金,穰;
木,饑;
火,旱。」
夫如是,
水旱饑穰,
有歲運也。
歲直其運,
氣當其世,
變復之家,指而名之。
人君用其言,
求過自改。
暘久自雨,
雨久自暘,
變復之家,
遂名其功。
人君然之,
遂信其術。
試使人君恬居安處,不求己過,
天猶自雨,
雨猶自暘。
暘濟雨濟之時,
人君無事,
變復之家,
猶名其術。
是則陰陽之氣,
以人為主,
不統於天也。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
天亦不隨行而應人。
[045-2a]
《春秋》魯大雩,
旱求雨之祭也。
旱久不雨,
禱祭求福,
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禍矣。
此變復也。
[045-3a]
《詩》云:
「月離于畢,
比滂沱矣。」
《書》曰:
「月之從星,
則以風雨。」
然則風雨隨月所離從也。
房星四表三道,
日月之行,
出入三道。
出北則湛,
出南則旱。
或言出北則旱,
南則湛。
案月為天下占,
房為九州候。
月之南北,
非獨為魯也。
[045-4a]
孔子出,
使子路齎雨具。
有頃,
天果大雨。
子路問其故,
孔子曰:
「昨暮月離于畢。」
後日,
月復離畢。
孔子出,
子路請齎雨具,
孔子不聽。
出果無雨。
子路問其故,
孔子曰:
「昔日,
月離其陰,
故雨;
昨暮,
月離其陽,
故不雨。」
夫如是,
魯雨自以月離,
豈以政哉?
如審以政,令
月離于畢為雨占,
天下共之,
魯雨,
天下亦宜皆雨。
六國之時,
政治不同,
人君所行,賞罰異時,
必以雨為應政,令
月離六七畢星,
然後足也。
[045-5a]
魯繆公之時,
歲旱。
繆公問縣子:
「天旱不雨,
寡人欲暴巫,
奚如?」
縣子不聽。
「欲徙市,
奚如?」
對曰:
「天子崩,
巷市七日;
諸侯薨,
巷市五日。
為之徙市,不亦可乎!」
案縣子之言,
徙市得雨也。
案《詩》、《書》之文,
月離畢得雨。
日月之行,
有常節度,
肯為徙市故,
離畢之陰乎?
夫月畢
天下占,
徙魯之市,
安耐移月?
月之行天,
三十日而周。
一月之中,
一過畢星,
離陽則暘,
離陰則雨。假令徙市之感,
能令月離畢陰,
其時徙市而得雨乎。
夫如縣子言,
未可用也。
[045-6a]
董仲舒求雨,
申《春秋》之義,
設虛立祀。
父不食於枝庶,
天不食於下地,
諸侯雩禮所祀,
未知何神?
如天神也,
唯王者天乃歆,
諸侯及今長吏,天不享也。
神不歆享,
安耐得神?
如雲雨之
氣也,
雲雨之氣,何用歆享?
觸石而出,
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辨雨天下,
泰山也。
泰山雨天下,
小山雨國邑。
然則大雩所祭,
豈祭山乎?
假令審然,
不而得也。
何以效之?
水異川而居,
相高分寸,
不決不流,
不鑿不合。
誠令人君禱祭水旁,
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
夫見在之水,
相差無幾,
人君請之,
終不耐行,
況雨無形兆,
深藏高山,
人君雩祭,
安耐得之?[045-7a]
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
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
或齎酒食,請於惠人之前,
求出其泣,
惠人終不為之隕涕。
夫泣不可請而出,
雨安可求而得?
雍門子悲哭,
孟嘗君為之流涕;
蘇秦、張儀悲說坈中,
鬼谷先生泣下沾襟。
或者儻可為雍門之聲,
出蘇、張之說,以感天乎?
天又耳目高遠,
音氣不通。
杞梁之妻,又已悲哭,
天不雨而城反崩。
夫如是,
竟當何以致雨?
雩祭之家,何用感天?[045-8a]
案月出北道,
離畢之陰,
希有不雨。
由此言之,
北道、
畢星之所在也。
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
孔子出,
使子路齎雨具之時,
魯未必雩祭也。
不祭,
沛然自雨;
不求,
曠然自暘。
夫如是,
天之暘雨,
自有時也。
一歲之中,
暘雨連屬。
當其雨也,
誰求之者?
當其暘也,
誰止之者?[045-9a]
人君聽請,
以安民施恩,
必非賢也。
天至賢矣,
時未當雨,
偽請求之,故妄下其雨,
人君聽請之類也。
變復之家,
不推類驗之,
空張法術,
惑人君。
或未當雨,
而賢君求之而不得;
或適當自雨,
惡君求之,
遭遇其時。
是使賢君受空責,
而惡君蒙虛名也。
[045-10a]
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駮,
純則行操無非,
無非則政治無失。
然而世之聖君,
莫有如堯、湯。
堯遭洪水,
湯遭大旱。
如謂政治所致,
堯、湯惡君也;
如非政治,
是運氣也。
運氣有時,
安可請求?
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水旱者,時也;
其小旱湛,皆政也。
假令審然,
何用致湛?
審以政致之,
不脩所以失之,
而徒請求,
安耐復之?
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
非政所致。
夫天之運氣,
時當自然,
雖雩祭請求,
終無補益。
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於桑林,
時立得雨。
夫言運氣,
則桑林之說絀;
稱桑林,
則運氣之論消。
世之說稱者,竟當何由?
救水旱之術,審當何用?[045-11a]
夫災變大抵有二:
有政治之災,
有無妄之變。
政治之災,
須耐求之。
求之雖不耐得,
而惠愍惻隱之恩,
不得已之意也。
慈父之於子,
孝子之於親,
知病不祀神,
疾痛不和藥。
夫知病之必不可治,
治之無益,
然終不肯安坐待絕,
猶卜筮求祟,召毉和藥者,
惻痛慇懃,
冀有驗也。
既死氣絕,
不可如何,
升屋之危,
以衣招復,
悲恨思慕,
冀其悟也。
雩祭者之用心,
慈父孝子之用意也。
無妄之災,
百民不知,
必歸於主。
為政治者,慰民之望,
故亦必雩。
[045-12a]
問:
政治之災,
無妄之變,何以別之?[045-13a]
曰:
德酆政得,
災猶至者,
無妄也;
德衰政失,
變應來者,
政治也。
夫政治,則外雩而內改,
以復其虧;
無妄,則內守舊政,
外脩雩禮,
以慰民心。
故夫無妄之氣,
歷世時至,
當固自一,
不宜改政。
何以驗之?
周公為成王陳立政之言曰:
「時則物有間之,
自一話一言,我則末,
維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
周公立政,
可謂得矣。
知非常之物,
不賑不至,
故勑成王自一話一言,
政事無非,
毋敢變易。
然則非常之變,
無妄之氣
間而至也。
水氣間堯,
旱氣間湯。
周宣以賢,
遭遇久旱。
建初孟年,
北州連旱,
牛死民乏,
放流就賤。
聖主寬明於上,
百官共職於下,
太平之明時也。
政無細非,
旱猶有,
氣間之也。
聖主知之,
不改政行,
轉穀賑贍,
損酆濟耗。
斯見之審明,
所以救赴之者得宜也。
魯文公間歲大旱,
臧文仲曰:
「脩城郭,
貶食省用,
務嗇勸分。」
文仲知非政,
故徒脩備,
不改政治。
變復之家,
見變輒歸於政,
不揆政之無非;
見異懼惑,
變易操行。
以不宜改而變,
秪取災焉。
[045-14a]
何以言必當雩也?[045-15a]
曰:
《春秋》大雩,
傳家左丘明、
公羊、穀梁無譏之文,
當雩明矣。
曾晳對孔子言其志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孔子曰:
「吾與點也。」
魯設雩祭於沂水之上。
暮者晚也,
春謂四月也。
「春服既成」、
謂四月之服成也。
冠者、童子,
雩祭樂人也。
「浴乎沂」、
涉沂水也,
象龍之從水中出也。
「風乎舞雩」,
風、歌也。
「詠而饋」、
詠歌饋祭也,
歌詠而祭也。
說《論》之家,
以為浴者,
浴沂水中也;
風、乾身也。
周之四月,
正歲二月也,
尚寒,
安得浴而風乾身?
由此言之,
涉水不浴,
雩祭審矣。
《春秋左氏傳》曰:
「啟蟄而雩。」
又曰:
「龍見而雩。」
啟蟄、龍見,
皆二月也。
春二月雩,
秋八月亦雩。
春祈穀雨,
秋祈穀實。
當今靈星,
秋之雩也。
春雩廢,
秋雩在,
故靈星之祀,
歲雩祭也。
孔子曰:
「吾與點也。」
善點之言,
欲以雩祭調和陰陽,
故與之也。
使雩失正,
點欲為之,
孔子宜非,
不當與也。
樊遲從游,
感雩而問,
刺魯不能崇德,而徒雩也。
夫雩、古而有之,
故《禮》曰:
「雩宗、
祭水旱也。」
故有雩禮,
故孔子不譏,
而仲舒申之。
夫如是,
雩祭、
祀禮也。
雩祭得禮,
則大水,鼓用牲于社,
亦古禮也。
得禮無非,
當雩一也。
[045-16a]
禮:祭地社,
報生萬物之功。
土地廣遠,
難得辨祭,
故立社為位,
主心事之。
為水旱者,
陰陽之氣也,
滿六合,難得盡祀,
故脩壇設位,
敬恭祈求,
效事社之義,
復災變之道也。
推生事死,
推人事鬼。
陰陽精氣,
儻如生人能飲食乎,
故共馨香,
奉進旨嘉,
區區惓惓,
冀見荅享。
推祭社言之,
當雩二也。
[045-17a]
歲氣調和,
災害不生,
尚猶而雩。
今有靈星,
古昔之禮也。
況歲氣有變,
水旱不時,
人君之懼,
必痛甚矣。
雖有靈星之祀,
猶復雩,
恐前不備,
肜繹之義也。
冀復災變之虧,
獲酆穰之報,
三也。
[045-18a]
禮之心悃愊,
樂之意歡忻。
悃愊以玉帛效心,
歡忻以鍾鼓驗意。
雩祭請祈,
人君精誠也。
精誠在內,
無以效外,
故雩祀盡己惶懼,
關納精心於雩祀之前,
玉帛鍾鼓之義,
四也。
[045-19a]
臣得罪於君,
子獲過於父,
比自改更,
且當謝罪。
惶懼於旱,如政治所致,
臣子得罪獲過之類也。
默改政治,
潛易操行,
不彰於外,
天怒不釋,
故必雩祭。
惶懼之義,
五也。
[045-20a]
漢立博士之官,
師、弟子相訶難,
欲極道之深,
形是非之理也。
不出橫難,
不得從說;
不發苦詰,
不聞甘對。
導米低仰,
欲求粺也;
砥石劘厲,
欲求銛也。
推《春秋》之義,
求雩祭之說,
實孔子之心,
考仲舒之意。
孔子既歿,
仲舒已死,
世之論者,
孰當復問?
唯若孔子之徒、
仲舒之黨
為能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