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80 論衡-漢-王充 (tls)



[005-1a]

5 《幸偶篇》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
及遭禍福,
有幸有不幸。
舉事有是有非,
及觸賞罰,
有偶有不偶。
並時遭兵,
隱者不中;
同日被霜,
蔽者不傷。
中傷未必惡,
隱蔽未必善,
隱蔽幸,
中傷不幸。


俱欲納忠,
或賞或罰;
並欲有益,
或信或疑。
賞而信者未必真,
罰而疑者未必偽,
賞信者偶,
罰疑不偶也。


[005-2a]
孔子門徒七十有餘,
顏回蚤夭。
孔子曰:
「不幸短命死矣。」
短命稱不幸,
則知長命者幸也,
短命者不幸也。
服聖賢之道,
講仁義之業,
宜蒙福祐。
伯牛有疾,
亦復顏回之類,
俱不幸也。


螻蟻行於地,
人舉足而涉之,
足所履,
螻蟻笮死;
足所不蹈,
全活不傷。
火燔野草,
車轢所致,
火所不燔,
俗或喜之,
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
火所不及,
未必善也,
舉火行
道適然也。
由是以論,
癰疽之發,
亦一實也。
氣結閼積,
聚為癰,
潰為疽,創,
流血出膿。
豈癰疽所發,
身之善穴哉?
營衛之行,


遇不通也。蜘蛛結網,
蜚蟲過之,
或脫或獲;
獵者或羅,
百獸群擾,
或得或失。
漁者罾江湖之魚,
或存或亡。
或姦盜大辟而不知,
或罰贖小罪而發覺。


[005-3a]
災氣加人,
亦此類也,
不幸遭觸而死,
幸者免脫而生。
不幸者,不徼幸也。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
則夫順道而觸者,為不幸矣。
立巖墻之下,
為壞所壓;
蹈坼岸之上,
為崩所墜。
輕遇無端,
故為不幸。


魯城門久朽欲頓,
孔子過之,
趨而疾行。
左右曰:
「久矣!」
孔子曰:
「惡其久也。」
孔子戒慎已甚,
如過遭壞,
可謂不幸也。
[005-4a]
故孔子曰:
「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
小人有幸而無不幸。」
又曰:
「君子處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徼幸。」佞幸之徒,
閎、藉孺之輩,
無德薄才,
以色稱媚,
不宜愛而受寵,
不當親而得附,
非道理之宜,
故太史公為之作傳。
邪人反道而受恩寵,
與此同科,
故合其名謂之《佞幸》。


無德受恩,
無過遇禍,
同一實也。
[005-5a]
俱稟元氣,
或獨為人,或為禽獸。
並為人,
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富或累金,貧或乞食;
貴至封侯,賤至奴僕。
非天稟施有左右也,
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俱行道德,
禍福不均;
並為仁義,
利害不同。
晉文脩文德,
徐偃行仁義,
文公以賞賜,
偃王以破滅。
魯人為父報仇,
安行不走,追者捨之;
牛缺為盜所奪,和意不恐,
盜還殺之。


文德與仁義同,
不走與不恐等,
然文公、魯人得福,
偃王、牛缺得禍者,
文公、魯人幸,
而偃王、牛缺不幸也。
[005-6a]
韓昭侯醉臥而寒,
典冠加之以衣,
覺而問之,
知典冠愛己也,
以越職之故,加之以罪。
衛之驂乘者,見御者之過,
從後呼車,
有救危之義,
不被其罪。


夫驂乘之呼車,
典冠之加衣,
同一意也。
加衣恐主之寒,
呼車恐君之危,
仁惠之情,
俱發於心。
然而於韓有罪,
於衛為忠,
驂乘偶,
典冠不偶也。


[005-7a]
非唯人行,
物亦有之。
長數仞之竹,
大連抱之木,
工技之人,裁而用之,
或成器而見舉持,
或遺材而遭廢棄。
非工伎之人有愛憎也,
刀斧之加有偶然也。
蒸穀為飯,
釀飯為酒,
酒之成也,
甘苦異味;
飯之熟也,
剛柔殊和。


非庖廚酒人有意異也,
手指之調有偶適也。
調飯也殊筐而居,
甘酒也異器而處,
蟲墯一器,
酒棄不飲;
鼠涉一筐,
飯捐不食。
夫百草之類,
皆有補益,
遭醫人采掇,
成為良藥;
或遺枯澤,
為火所燎。


等之金也,
或為劍戟,
或為鋒銛。
同之木也,
或梁於宮,
或柱於橋。
俱之火也,
或爍脂燭,
或燔枯草。
均之土也,
或基殿堂,
或塗軒戶。
皆之水也,
或溉鼎釜,
或澡腐臭。


物善惡同,
遭為人用,
其不幸偶,
猶可傷痛,
況含精氣之徒乎?


虞舜、聖人也,
在世宜蒙全安之福,
父頑母嚚,
弟象敖狂,
無過見憎,
不惡而得罪,
不幸甚矣!
孔子、
舜之次也,
生無尺土,
周流應聘,
削迹絕糧。


俱以聖才,
並不幸偶。
舜尚遭堯受禪,
孔子已死於闕里。
以聖人之才,
猶不幸偶,
庸人之中,
被不幸
偶,禍必眾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