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80 論衡-漢-王充 (tls)


[063-1a]

63 《死偽篇》



《傳》曰:
「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宣王將田於圃,
杜伯起於道左,
執彤弓而射宣王,
宣王伏韔而死。
燕簡公殺其臣莊子義而不辜,
簡公將入於桓門,
莊子義起於道左,
執彤杖而捶之,
斃於車下。」
二者、
死人為鬼之驗,
鬼之有知、
能害人之效也。
無之,
奈何?
[063-2a]


曰:
人生萬物之中,
物死不能為鬼,
人死何故獨能為鬼?
如以人貴能為鬼,
則死者皆當為鬼,
杜伯、
莊子義何獨為鬼也?
如以被非辜者能為鬼,
世間臣子被非辜者多矣,
比干、
子胥之輩不為鬼。
夫杜伯、
莊子義無道,
忿恨報殺其君,
罪莫大於弒君,
則夫死為鬼之尊者,
當復誅之,
非杜伯、
莊子義所敢為也。
凡人相傷,
憎其生,
惡見其身,
故殺而亡之。
見殺之家,
詣吏訟其仇,
仇人亦惡見之。
生死異路,
人鬼殊處。
如杜伯、
莊子義怨宣王、
簡公,
不宜殺也,
當復為鬼,
與己合會。
人君之威,
固嚴人臣,
營衛卒使固多眾,
兩臣殺二君,
二君之死,
亦當報之,
非有知之深計,
憎惡之所為也。
如兩臣神,
宜知二君死當報己;
如不知也,
則亦不神。
不神胡能害人?
世多似是而非,
虛偽類真,
故杜伯、
莊子義之語,
往往而存。
[063-3a]


晉惠公改葬太子申生。
秋,其僕狐突適下國,
遇太子。
太子趨登僕車而告之,
曰:
「夷吾無禮,
余得請於帝矣,
將以晉畀秦,
秦將祀余。」
狐突對曰:
「臣聞之,
神不歆非類,
民不祀非族,
君祀無乃殄乎?
且民何罪?
失刑乏祀,
君其圖之!」
太子曰:
「諾,
吾將復請。
七日,
新城西偏,
將有巫者,
而見我焉。」
許之,
遂不見。
及期,
狐突之新城西偏巫者之舍,
復與申生相見。
申生告之曰:
「帝許罰有罪矣!
斃之於韓。」
其後四年,
惠公與秦穆公戰於韓地,
為穆公所獲,
竟如其言。
非神而何?
[063-4a]


曰:
此亦杜伯、
莊子義之類。
何以明之?
夫改葬、
私怨也,
上帝、
公神也。
以私怨爭於公神,
何肯聽之?
帝許以晉畀秦,
狐突以為不可,
申生從狐突之言,
是則上帝許申生非也。
神為上帝,
不若狐突,
必非上帝,
明矣。
且臣不敢求私於君者,
君尊臣卑,
不敢以非干也。
申生比於上帝,
豈徒臣之與君哉?
恨惠公之改葬,
干上帝之尊命,
非所得為也。
驪姬譖殺其身,
惠公改葬其尸。
改葬之惡微於殺人,
惠公之罪輕於驪姬。
請罰惠公,
不請殺驪姬,
是則申生憎改葬,
不怨見殺也。
秦始皇用李斯之議,
燔燒《詩》、
《書》,
後又坑儒。
博士之怨,
不下申生;
坑儒之惡,
痛於改葬。
然則秦之死儒,
不請於帝,
見形為鬼,
諸生會告以始皇無道,
李斯無狀。
[063-5a]


周武王有疾不豫,
周公請命,
設三壇同一墠,
植璧秉圭,
乃告于太王、
王季、
文王。
史乃策祝,
辭曰:
「予仁若考,
多才多藝,
能事鬼神。
乃元孫某,
不若旦多才多藝,
不能事鬼神。」
鬼神者、
謂三王也。
即死人無知,
不能為鬼神,
周公、
聖人也,
聖人之言審,
則得幽冥之實,
得幽冥之實,
則三王為鬼神,
明矣。
[063-6a]


曰:
實聖人能神乎?
不能神也?
如神,
宜知三王之心,
不宜徒審其為鬼也。
周公請命,
史策告祝,
祝畢辭已,
不知三王所以與不,
乃卜三龜,
三龜皆吉,
然後乃喜。
能知三王有知為鬼,
不能知三王許己與不,
須卜三龜,
乃知其實。
定其為鬼,
須有所問,
然后知之。
死人有知無知,
與其許人不許人,
一實也。
能知三王之必許己,
則其謂三王為鬼,
可信也;
如不能知,
謂三王為鬼,
猶世俗之人也;
與世俗同知,
則死人之實,
未可定也。
且周公之請命,
用何得之?
以至誠得之乎?
以辭正得之也?
如以至誠,
則其請命之說,
精誠致鬼,
不顧辭之是非也。
董仲舒請雨之法,
設土龍以感氣。
夫土龍非實,
不能致雨,
仲舒用之致精誠,
不顧物之偽真也。
然則周公之請命,
猶仲舒之請雨也;
三王之非鬼,
猶聚土之非龍也。
[063-7a]


晉荀偃伐齊,
不卒事而還。
癉疽,
生瘍於頭,
及著雍之地,
病,目出,
卒而視,
不可唅。
范宣子浣而撫之,
曰:
「事吳敢不如事主。」
猶視。
宣子睹其不瞑,
以為恨其子吳也。
人情所恨,
莫不恨子,
故言吳以撫之。
「猶視」
者、不得所恨也。
欒懷子曰:
「其為未卒事於齊故也乎?」
乃復撫之,
曰:
「主苟死,
所不嗣事于齊者,
有如河!」
乃瞑受唅。
伐齊不卒,
荀偃所恨也,
懷子得之,
故目瞑受唅;
宣子失之,
目張口噤。
[063-8a]


曰:
荀偃之病卒,
苦目出,
目出則口噤,
口噤則不可唅。
新死氣盛,
本病苦目出,
宣子撫之早,
故目不瞑、
口不闓。
少久氣衰,
懷子撫之,
故目瞑口受唅。
此自荀偃之病,
非死精神見恨於口目也。
凡人之死,
皆有所恨。
志士則恨義事未立,
學士則恨問多不及,
農夫則恨耕未畜穀,
商人則恨貨財未殖,
仕者則恨官位未極,
勇者則恨材未優。
天下各有所欲乎,
然而各有所恨,
必以目不瞑者為有所恨,
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
且死者精魂消索,
不復聞人之言。
不能聞人之言,
是謂死也,
離形更自為鬼,
立於人傍,
雖聞人之言,
已與形絕,
安能復入身中,
瞑目闓口乎?
能入身中以尸示恨,
則能不免,
與形相守。
案世人論死,
謂其精神自若,
能更以精魂立形見面,
使尸若生人者,
誤矣。
[063-9a]


楚成王廢太子商臣,
欲立王子職。
商臣聞之,
以宮甲圍王。
王請食熊蹯而死,
弗聽。
王縊而死。
謚之曰
「靈」,
不瞑;

「成」,
乃瞑。
夫為
「靈」
不瞑,

「成」
乃瞑,
成王有知之效也。
謚之曰
「靈」,
心恨,
故目不瞑;
更謚曰
「成」,
心喜乃瞑。
精神聞人之議,
見人變易其謚,
故喜目瞑。
本不病目,
人不撫慰,
目自翕張,
非神而何?
[063-10a]


曰:
此復荀偃類也。
雖不病目,
亦不空張。
成王於時縊死,
氣尚盛,
新絕,
目尚開,
因謚曰
「靈」。
少久氣衰,
目適欲瞑,
連更曰
「成」。
目之視瞑,
與謚之為
「靈」,
偶應也。
時人見其應
「成」
乃瞑,
則謂成王之魂有所知,
則宜終不瞑也。
何則?
太子殺己,
大惡也;
加謚為
「靈」,
小過也。
不為大惡懷忿,
反為小過有恨,
非有神之效,
見示告人之驗也。
夫惡謚非
「靈」

「厲」
也,紀於竹帛,

「靈」、
「厲」
者多矣,
其尸未歛之時,
未皆不瞑也。
豈世之死君不惡,
而獨成王憎之哉?
何其為
「靈」
者眾、
不瞑者寡也?
[063-11a]


鄭伯有貪愎而多欲,
子晳好在人上,
二子不相得。
子晳攻伯有,
伯有出奔。
駟帶率國人以伐之,
伯有死。
其後九年,
鄭人相驚以伯有,
曰:
「伯有至矣。」
則皆走,
不知所往。
後歲,
人或夢見伯有介而行,
曰:
「壬子,
余將殺帶也。
明年壬寅,
余又將殺段也。」
及壬子之日,
駟帶卒,
國人益懼。
後至壬寅日,
公孫段又卒,
國人愈懼。
子產為之立後以撫之,
乃止矣。
伯有見夢曰:
「壬子、
余將殺帶,
壬寅、
又將殺段。」
及至壬子日,
駟帶卒,
至壬寅,
公孫段死。
其後子產適晉,
趙景子問曰:
「伯有猶能為鬼乎?」
子產曰:
「能。
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
陽曰魂。
用物精多,
則魂魄彊,
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匹夫匹婦彊死,
其魂魄猶能憑依人以為淫厲,
況伯有、
我先君穆公之冑,
子良之孫,
子耳之子,
弊邑之卿,
從政三世矣。
鄭雖無腆,
抑諺曰:
『蕞爾小國。』
而三世執其政柄,
其用物弘矣,
取精多矣。
其族又大,
所憑厚矣。
而彊死,
能為鬼,
不亦宜乎?」
伯有殺駟帶、
公孫段不失日期,
神審之驗也。
子產立其後而止,
知鬼神之操也。
知其操,
則知其實矣。
實有不空,
故對問不疑。
子產、
智人也,
知物審矣。
如死者無知,
何以能殺帶與段?
如不能為鬼,
子產何以不疑?
[063-12a]


曰:
與伯有為怨者,
子晳也。
子晳攻之,
伯有犇,
駟帶乃率國人遂伐伯有。
公孫段隨駟帶,
不造本辯,
其惡微小。
殺駟帶不報子晳,
公孫段惡微,
與帶俱死,
是則伯有之魂無知,
為鬼報仇,
輕重失宜也。
且子產言曰:
「彊死者能為鬼。」
何謂彊死?
謂伯有命未當死而人殺之邪?
將謂伯有無罪而人冤之也?
如謂命未當死而人殺之,
未當死而死者多;
如謂無罪人冤之,
被冤者亦非一。
伯有彊死能為鬼,
比干、
子胥不為鬼。
春秋之時,
弒君三十六。
君為所弒,
可謂彊死矣。
典長一國,
用物之精可謂多矣。
繼體有土,
非直三世也。
貴為人君,
非與卿位同也。
始封之祖,
必有穆公、
子良之類也。
以至尊之國君,
受亂臣之弒禍,
其魂魄為鬼,
必明於伯有;
報仇殺讎,
禍繁於帶、
段。三十六君無為鬼者,
三十六臣無見報者,
如以伯有無道,
其神有知,
世間無道莫如桀、
紂,桀、
紂誅死,
魄不能為鬼。
然則子產之說,
因成事者也,
見伯有彊死,
則謂彊死之人能為鬼。
如有不彊死為鬼者,
則將云不彊死之人能為鬼。
子晳在鄭,
與伯有何異?
死與伯有何殊?
俱以無道為國所殺,
伯有能為鬼,
子晳不能。
彊死之說,
通於伯有,
塞於子晳。
然則伯有之說、
杜伯之語也,
杜伯未可然,
伯有亦未可是也。
[063-13a]


秦桓公伐晉,
次于輔氏。
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翟土,
立黎侯而還。
及雒,
魏顆敗秦師于輔氏,
獲杜回。
杜回、
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
武子疾,
命顆曰:
「必嫁是妾。」
病困,
則更曰:
「必以是為殉。」
及武子卒,
顆不殉妾。
人或難之,
顆曰:
「疾病則亂,
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
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
杜回躓而顛,
故獲之。
夜,夢見老父曰:
「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
是以報汝。」
夫嬖妾之父知魏顆之德,
故見體為鬼,
結草助戰,
神曉有知之效驗也。
[063-14a]


曰:
夫婦人之父能知魏顆之德,
為鬼見形以助其戰,
必能報其生時所善,
殺其生時所惡矣。
凡人交遊,
必有厚薄,
厚薄當報,
猶婦人之當謝也。
今不能報其生時所厚,
獨能報其死後所善,
非有知之驗,
能為鬼之效也。
張良行泗水上,
老父授書;
光武困厄河北,
老人教誨,
命貴時吉,
當遇福喜之應驗也。
魏顆當獲杜回,
戰當有功,
故老人妖象結草於路人者也。
[063-15a]


王季葬於滑山之尾,
灓水擊其墓,
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
「嘻!
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
故使灓水見之。」
於是出而為之張朝,
而百姓皆見之。
三日而後更葬。
文王、
聖人也,
知道事之實。
見王季棺見,
知其精神欲見百姓,
故出而見之。
[063-16a]


曰:
古今帝王死,
葬諸地中,
有以千萬數,
無欲復出見百姓者,
王季何為獨然?
河、泗之濱,
丘冢非一,
水湍崩壞,
棺椁露見,
不可勝數,
皆欲復見百姓者乎?
灓水擊滑山之尾,
猶河、
泗之流湍濱圻也。
文王見棺和露,
惻然悲恨,
當先君欲復出乎?
慈孝者之心,
幸冀之意,
賢聖惻怛,
不暇思論,
推生況死,
故復改葬。
世俗信賢聖之言,
則謂王季欲見百姓者也。
[063-17a]


齊景公將伐宋,
師過太山,
公夢二丈人立而怒甚盛。
公告晏子,
晏子曰:
「是宋之先,
湯與伊尹也。」
公疑以為泰山神。
晏子曰:
「公疑之,
則嬰請言湯、
伊尹之狀。
湯晳以長,
頤以髯,
銳上而豐下,
倨身而揚聲。」
公曰:
「然!
是已!」
「伊尹黑而短,
蓬而髯,
豐上而銳下,
僂身而下聲。」
公曰:
「然!
是已!
今奈何?」
晏子曰:
「夫湯、
太甲、
武丁、
祖乙,
天下之盛君也,
不宜無後。
今唯宋耳,
而公伐之,
故湯、
伊尹怒。
請散師和於宋。」
公不用,
終伐宋,
軍果敗。
夫湯、
伊尹有知,
惡景公之伐宋,
故見夢盛怒以禁止之。
景公不止。
軍果不吉。
[063-18a]


曰:
夫景公亦曾夢見彗星,
其時彗星不出,。(
曰夫),
然而夢見之者,
見彗星其實非。
夢見湯、
伊尹,
實亦非也。
或時景公軍敗不吉之象也。
晏子信夢,
明言湯、
伊尹之形,
景公順晏子之言,
然而是之。
秦并天下,
絕伊尹之後,
遂至於今湯、
伊尹不祀,
何以不怒乎?
[063-19a]


鄭子產聘於晉。
晉侯有疾,
韓宣子逆客,
私焉,
曰:
「寡君寢疾,
於今三月矣,
並走群望,
有加而無瘳。
今夢黃熊入於寢門,
其何厲鬼也?」
對曰:
「以君之明,
子為大政,
其何厲之有?
昔堯殛鯀于羽山,
其神為黃熊,
以入于羽淵,
實為夏郊,
三代祀之。
晉為盟主,
其或者未之祀乎?」
韓子祀夏郊,
晉侯有間。
黃熊、
鯀之精神,
晉侯不祀,
故入寢門。
晉知而祀之,
故疾有間。
非死人有知之驗乎?
[063-20a]


曰:
夫鯀殛於羽山,
人知也;
神為黃熊,
入于羽淵,
人何以得知之?
使若魯公牛哀病化為虎,
在,故可實也。
今鯀遠殛於羽山,
人不與之處,
何能知之?
且文曰:
「其神為黃熊。」
是死也。
死而魂神為黃熊,
非人所得知也。
人死世謂鬼,
鬼象生人之形,
見之與人無異,
然猶非死人之神,
況熊、
非人之形,
不與人相似乎!
審鯀死,
其神為黃熊,
則熊之死,
其神亦或時為人,
人夢見之,
何以知非死禽獸之神也?
信黃熊謂之鯀神,
又信所見之鬼以為死人精也,
此人物之精未可定,
黃熊為鯀之神未可審也。
且夢、
象也,
吉凶且至,
神明示象,
熊羆之占,
自有所為。
使鯀死,
其神審為黃熊,
夢見黃熊,
必鯀之神乎?
諸侯祭山川,
設晉侯夢見山川,
何復不以祀山川,
山川自見乎?
人病,
多或夢見先祖死人來立其側,
可復謂先祖死人求食,
故來見形乎?
人夢所見,
更為他占,
未必以所見為實也。
何以驗之?
夢見生人,
明日問所夢見之人,
不與己相見。
夫所夢見之人不與己相見,
則知鯀之黃熊不入寢門。
不入,
則鯀不求食。
不求食,
則晉侯之疾非廢夏郊之禍。
非廢夏郊之禍,
則晉侯有間,
非祀夏郊之福也。
無福之實,
則無有知之驗矣。
亦猶淮南王劉安坐謀反而死,
世傳以為仙而升天。
本傳之虛,
子產聞之,
亦不能實。
偶晉侯之疾適當自衰,
子產遭言黃熊之占,
則信黃熊鯀之神矣。
[063-21a]


高皇帝以趙王如意為似我而欲立之,
呂后恚恨,
後酖殺趙王。
其後,
呂后出,
見蒼犬,
噬其左腋。
怪而卜之,
趙王如意為祟,
遂病腋傷,
不愈而死。
蓋以如意精神為蒼犬,
見變以報其仇也。
[063-22a]


曰:
勇士忿怒,
交刃而戰,
負者被創,
仆地而死。
目見彼之中己,
死後其神尚不能報。
呂后酖如意時,
身不自往,
使人飲之,
不知其為酖毒,
憤不知殺己者為誰,
安能為祟以報呂后?
使死人有知,
恨者莫過高祖。
高祖愛如意,
而呂后殺之,
高祖魂怒,
宜如雷霆,
呂后之死,
宜不旋日。
豈高祖之精不若如意之神?
將死後憎如意、
善呂后之殺也?
[063-23a]


丞相武安侯田蚡與故大將軍灌夫杯酒之恨,
事至上聞。
灌夫繫獄,
竇嬰救之,
勢不能免。
灌夫坐法,
竇嬰亦死。
其後,
田蚡病甚,
號曰:
「諾諾!」
使人視之,
見灌夫、
竇嬰俱坐其側,
蚡病不衰,
遂至死。
[063-24a]


曰:
相殺不一人也,
殺者後病,
不見所殺,
田蚡見所殺。
田蚡獨然者,
心負憤恨,
病亂妄見也。
或時見他鬼,
而占鬼之人,
聞其往時與夫、
嬰爭,
欲見神審之名,
見其狂
「諾諾」,
則言夫、
嬰坐其側矣。
[063-25a]


淮陽都尉尹齊為吏酷虐,
及死,
怨家欲燒其尸,
尸亡去歸葬。
夫有知,
故人且燒之也;
神,故能亡去。
[063-26a]


曰:
尹齊亡,
神也,
有所應。
秦時三山亡,
周末九鼎淪,
必以亡者為神,
三山、
九鼎有知也。
或時吏知怨家之謀,
竊舉持亡,
懼怨家怨己,
云自去。
凡人能亡,
足能步行也。
今死,
血脈斷絕,
足不能復動,
何用亡去?
吳烹伍子胥,
漢葅彭越。
燒、葅,
一僇也;
胥、越,
一勇也。
子胥、
彭越不能避烹亡葅,
獨謂尹齊能歸葬,
失實之言,
不驗之語也。
[063-27a]


亡新改葬元帝傅后,
發其棺,
取玉柙印璽,
送定陶,
以民禮葬之。
發棺時,
臭憧于天,
洛陽丞臨棺,
聞臭而死。
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后,
火從藏中出,
燒殺吏士數百人。
夫改葬禮卑,
又損奪珍物,
二恨怨,
故為臭,
出火,
以中傷人。
[063-28a]


曰:
臭聞於天,
多藏食物,
腐朽猥發,
人不能堪毒憤,
而未為怪也。
火出於藏中者,
怪也,
非丁后之神也。
何以驗之?
改葬之恨,
孰與掘墓盜財物也?
歲凶之時,
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萬數,
死人必有知,
人奪其衣物,
倮其尸骸,
時不能禁,
後亦不能報。
此尚微賤,
未足以言。
秦始皇葬於驪山,
二世末,
天下盜賊掘其墓,
不能出臭、
為火,
以殺一人。
貴為天子,
不能為神,
丁、傅婦人,
安能為怪?
變神非一,
發起殊處,
見火聞臭,
則丁、
傅之神,
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