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80 論衡-漢-王充 (tls)


[062-1a]

62 《論死篇》



世謂人死為鬼,
有知,
能害人。
試以物類驗之,
人死不為鬼,
無知,
不能害人。
何以驗之?
驗之以物。
[062-2a]


人、
物也,
物、亦物也。
物死不為鬼,
人死何故獨能為鬼?
世能別物不能為鬼,
則人為鬼不為鬼尚難分明。
如不能別,
則亦無以知其能為鬼也。
人之所以生者,
精氣也,
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
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
竭而精氣滅,
滅而形體朽,
朽而成灰土,
何用為鬼?
人無耳目,
則無所知,
故聾盲之人,
比於草木。
夫精氣去人,
豈徒與無耳目同哉?
朽則消亡,
荒忽不見,
故謂之鬼神。
人見鬼神之形,
故非死人之精也。
何則?
鬼神、
荒忽不見之名也。
人死精神升天,
骸骨歸土,
故謂之鬼神。
鬼者、
歸也,
神者、
荒忽無形者也。
或說:
鬼神、
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
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
故謂之神。
神者、
伸也,
申復無已,
終而復始。
人用神氣生,
其死復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
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
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
氣凝為人;
冰釋為水,
人死復神。
其名為神也,
猶冰釋更名水也。
人見名異,
則謂有知,
能為形而害人,
無據以論之也。
[062-3a]


人見鬼若生人之形。
以其見若生人之形,
故知非死人之精也。
何以效之?
以囊橐盈粟米。
米在囊中,
若粟在橐中,
滿盈堅彊,
立樹可見,
人瞻望之,
則知其為粟米囊橐。
何則?
囊橐之形,
若其容可察也。
如囊穿米出,
橐敗粟棄,
則囊橐委辟,
人瞻望之,
弗復見矣。
人之精神,
藏於形體之內,
猶粟米在囊橐之中也。
死而形體朽、
精氣散,
猶囊橐穿敗、
粟米棄出也。
粟米棄出,
囊橐無復有形,
精氣散亡,
何能復有體,
而人得見之乎!
禽獸之死也,
其肉盡索,
皮毛尚在,
制以為裘,
人望見之,
似禽獸之形。
故世有衣狗裘為狗盜者,
人不覺知,
假狗之皮毛,
故人不意疑也。
今人死,
皮毛朽敗,
雖精氣尚在,
神安能復假此形而以行見乎?
夫死人不能假生人之形以見,
猶生人不能假死人之魂以亡矣。
六畜能變化象人之形者,
其形尚生,
精氣尚在也。
如死,
其形腐朽,
雖虎兕勇悍,
不能復化。
魯公牛哀病化為虎,
亦以未死也。
世有以生形轉為生類者矣,
未有以死身化為生象者也。
[062-4a]


天地開闢,
人皇以來,
隨壽而死,
若中年夭亡,
以億萬數。
計今人之數,
不若死者多。
如人死輒為鬼,
則道路之上,
一步一鬼也。
人且死見鬼,
宜見數百千萬,
滿堂盈廷,
填塞巷路,
不宜徒見一兩人也。
人之兵死也,
世言其血為燐。
血者、
生時之精氣也。
人夜行見燐,
不象人形,
渾沌積聚,
若火光之狀。
燐、死人之血也,
其形不類生人之形也。
其形不類生人之形,
精氣去人,
何故象人之體?
人見鬼也,
皆象死人之形,
則可疑死人為鬼,
或反象生人之形。
病者見鬼,
云甲來,
甲時不死,
氣象甲形。
如死人為鬼,
病者何故見生人之體乎?
[062-5a]


天地之性,
能更生火,
不能使滅火復燃;
能更生人,
不能令死人復見。
不能使滅灰更為燃火,
吾乃頗疑死人能復為形。
案火滅不能復燃以況之,
死人不能復為鬼,
明矣。
夫為鬼者,
人謂死人之精神。
如審鬼者、
死人之精神,
則人見之,
宜徒見裸袒之形,
無為見衣帶被服也。
何則?
衣服無精神,
人死,
與形體俱朽,
何以得貫穿之乎?
精神本以血氣為主,
血氣常附形體。
形體雖朽,
精神尚在,
能為鬼可也。
今衣服、
絲絮布帛也,
生時血氣不附著,
而亦自無血氣,
敗朽遂已,
與形體等,
安能自若為衣服之形?
由此言之,
見鬼衣服象之,
則形體亦象之矣。
象之,
則知非死人之精神也。
[062-6a]


夫死人不能為鬼,
則亦無所知矣。
何以驗之?
以未生之時無所知也。
人未生,
在元氣之中;
既死,
復歸元氣。
元氣荒忽,
人氣在其中。
人未生無所知,
其死歸無知之本,
何能有知乎?
人之所以聰明智惠者,
以含五常之氣也;
五常之氣所以在人者,
以五藏在形中也。
五藏不傷,
則人智惠;
五藏有病,
則人荒忽,
荒忽則愚癡矣。
人死,
五藏腐朽,
腐朽則五常無所託矣,
所用藏智者已敗矣,
所用為智者已去矣。
形須氣而成,
氣須形而知。
天下無獨燃之火,
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062-7a]


人之死也,
其猶夢也。
夢者、
殄之次也,
殄者、
死之比也。
人殄不悟則死矣。
案人殄復悟,
死復來者,
與夢相似,
然則夢、
殄、死,
一實也。
人夢不能知覺時所作,
猶死不能識生時所為矣。
人言談有所作於臥人之旁,
臥人不能知,
猶對死人之棺為善惡之事,
死人不能復知也。
夫臥、
精氣尚在,
形體尚全,
猶無所知,
況死人精神消亡、
形體朽敗乎?
[062-8a]


人為人所敺傷,
詣吏告苦以語人,
有知之故也。
或為人所殺,
則不知何人殺也?
或家不知其尸所在?
使死人有知,
必恚人之殺己也,
當能言於吏旁,
告以賊主名;
若能歸語其家,
告以尸之所在。
今則不能,
無知之效也。
世間死者令生人殄,
而用其言,
及巫叩元絃,
下死人魂,
因巫口談,
皆誇誕之言也。
如不誇誕,
物之精神為之象也。
或曰:
不能言也。
夫不能言,
則亦不能知矣。
知用氣,
言亦用氣焉。
人之未病也,
智惠精神定矣,
病則惽亂,
精神擾也。
夫死、
病之甚者也。
病、死之微,
猶惽亂,
況其甚乎!
精神擾,
自無所知,
況其散也!
[062-9a]


人之死也,
猶火之滅也。
火滅而燿不照,
人死而知不惠,
二者宜同一實。
論者猶謂死有知,
惑也。
人病且死,
與火之且滅何以異?
火滅光消而燭在,
人死精亡而形存,
謂人死有知,
是謂火滅復有光也。
隆冬之月,
寒氣用事,
水凝為冰。
踰春氣溫,
冰釋為水。
人生於天地之間,
其猶冰也。
陰陽之氣,
凝而為人,
年終壽盡,
死還為氣。
夫春水不能復為冰,
死魂安能復為形?
[062-10a]


妬夫媢妻,
同室而處,
淫亂失行,
忿怒鬭訟。
夫死,
妻更嫁;
妻死,
夫更娶,
以有知驗之,
宜大忿怒。
今夫妻死者,
寂莫無聲,
更嫁娶者,
平忽無禍,
無知之驗也。
孔子葬母於防,
既而雨甚至,
防墓崩。
孔子聞之,
泫然流涕曰:
「古者不修墓。」
遂不復修。
使死有知,
必恚人不脩也。
孔子知之,
宜輒修墓,
以喜魂神,
然而不修,
聖人明審,
曉其無知也。
[062-11a]


枯骨在野,
時鳴呼有聲,
若夜聞哭聲,
謂之死人之音,
非也。
何以驗之?
生人所以言語吁呼者,
氣括口喉之中,
動搖其舌,
張歙其口,
故能成言。
譬猶吹簫笙,
簫笙折破,
氣越不括,
手無所弄,
則不成音。
夫簫笙之管,
猶人之口喉也;
手弄其孔,
猶人之動舌也。
人死口喉腐敗,
舌不復動,
何能成言?
然而枯骨時呻鳴者,
人骨自有能呻鳴者焉。
或以為妖也,
是與夜鬼哭無以異也。
妖氣為呻鳴之變,
自有所為,
依倚死骨之側,
人則謂之骨尚有知,
呻鳴於野。
草澤暴體以千萬數,
呻鳴之聲,
宜步屬焉。
[062-12a]


夫有能使不言者言,
未有言者死能復使之言,
言者亦不能復使之言。
猶物生以青為氣,
或予之也;
物死青者去,
或奪之也。
予之物青,
奪之青去,
去後不能復予之青,
物亦不能復自青。
聲色俱通,
並稟於天。
青青之色,
猶梟梟之聲也,
死物之色不能復青,
獨為死人之聲能復自言,
惑也。
[062-13a]


人之所以能言語者,
以有氣力也;
氣力之盛,
以能飲食也。
飲食損減,
則氣力衰,
衰則聲音嘶。
困不能食,
則口不能復言。
夫死,
困之甚,
何能復言?
或曰:
「死人歆肴食氣,
故能言。」
夫死人之精、
生人之精也。
使生人不飲食,
而徒以口歆肴食(
之)氣,
不過三日,
則餓死矣。
或曰:
「死人之精,
神於生人之精,
故能歆氣為音。」
夫生人之精在於身中,
死則在於身外。
死之與生何以殊?
身中身外何以異?
取水實於大盎中,
盎破水流地,
地水能異於盎中之水乎?
地水不異於盎中之水,
身外之精何故殊於身中之精?
[062-14a]


人死不為鬼,
無知,
不能語言,
則不能害人矣。
何以驗之?
夫人之怒也用氣,
其害人用力,
用力須䈥骨而彊,
彊則能害人。
忿怒之人,
呴呼於人之旁,
口氣喘射人之面,
雖勇如賁、
育,氣不害人。
使舒手而擊,
舉足而蹶,
則所擊蹶無不破折。
夫死,
骨朽䈥力絕,
手足不舉,
雖精氣尚在,
猶呴吁之時無嗣助也。
何以能害人也?
凡人與物所以能害人者,
手臂把刃、
爪牙堅利之故也。
今人死,
手臂朽敗,
不能復持刃;
爪牙隳落,
不能復囓噬,
安能害人?
兒之始生也,
手足具成,
手不能搏,
足不能蹶者,
氣適凝成,
未能堅彊也。
由此言之,
精氣不能堅彊,
審矣。
氣為形體,
形體微弱,
猶未能害人,
況死,
氣去精神絕,
微弱猶未能害人?
寒骨謂能害人者邪?
死人之氣不去邪?
何能害人?
[062-15a]


鷄卵之未孚也,
澒溶於鷇中,
潰而視之,
若水之形。
良雌傴伏,
體方就成;
就成之後,
能啄蹶之。
夫人之死,
猶澒溶之時,
澒溶之氣安能害人?
人之所以勇猛能害人者,
以飲食也,
飲食飽足則彊壯勇猛,
彊壯勇猛則能害人矣。
人病不能飲食,
則身羸弱,
羸弱困甚,
故至於死。
病困之時,
仇在其旁,
不能咄叱,
人盜其物,
不能禁奪,
羸弱困劣之故也。
夫死、
羸弱困劣之甚者也,
何能害人?
有雞犬之畜,
為人所盜竊,
雖怯無勢之人,
莫不忿怒,
忿怒之極,
至相賊滅。
敗亂之時,
人相啖食者,
使其神有知,
宜能害人。
身貴於雞犬,
己死重於見盜,
忿怒於雞犬,
無怨於食己,
不能害人之驗也。
蟬之未蛻也,
為復育;
已蛻也,
去復育之體,
更為蟬之形。
使死人精神去形體,
若蟬之去復育乎?
則夫為蟬者,
不能害為復育者。
夫蟬不能害復育,
死人之精神,
何能害生人之身?
夢者之義疑。
或言:
「夢者、
精神自止身中,
為吉凶之象。」
或言:
「精神行,
與人物相更。」
今其審止身中,
死之精神,
亦將復然。
今其審行,
人夢殺傷人,
夢殺傷人,
若為人所復殺,
明日視彼之身,
察己之體,
無兵刃創傷之驗。
夫夢用精神,
精神、
死之精神也。
夢之精神不能害人,
死之精神安能為害?
火熾而釜沸,
沸止而氣歇,
以火為主也。
精神之怒也,
乃能害人;
不怒,
不能害人。
火猛竈中,
釜湧氣蒸;
精怒胸中,
力盛身熱。
今人之將死,
身體清涼,
涼益清甚,
遂以死亡。
當死之時,
精神不怒;
身亡之後,
猶湯之離釜也,
安能害人?
[062-16a]


物與人通,
人有癡狂之病。
如知其物然而理之,
病則愈矣。
夫物未死,
精神依倚形體,
故能變化,
與人交通;
已死,
形體壞爛,
精神散亡,
無所復依,
不能變化。
夫人之精神,
猶物之精神也。
物生,
精神為病;
其死,
精神消亡。
人與物同,
死而精神亦滅,
安能為害禍?
設謂人貴,
精神有異,
成事,
物能變化,
人則不能,
是反人精神不若物,
物精神奇於人也。
[062-17a]


水火燒溺,
凡能害人者,
皆五行之物。
金傷人,
木敺人,
土壓人,
水溺人,
火燒人。
使人死,
精神為五行之物乎?
害人;
不為乎?
不能害人。
不為物,
則為氣矣。
氣之害人者,
太陽之氣為毒者也。
使人死,
其氣為毒乎?
害人;
不為乎?
不能害人。
夫論死不為鬼,
無知,
不能害人,
則夫所見鬼者,
非死人之精,
其害人者,
非其精所為,
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