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程材篇》
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
見文吏利便,而儒生陸落,
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
稱譽文吏謂之深長。
是不知儒生,
亦不知文吏也。
儒生、文吏皆有材智,
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
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也。
謂文吏更事,
儒生不習,
可也;
謂文吏深長,
儒生淺短,
知妄矣。
[034-2a]
世俗共短儒生,
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何則?
並好仕學宦,
用吏為繩表也。
儒生有闕,
俗共短之;
文吏有過,
俗不敢訾。
歸非於儒生,
付是於文吏也。
夫儒生材非下於文吏,
又非所習之業非所當為也,
然世俗共短之者,
見將不好用也。
將之不好用之者,
事多己不能理,
須文吏以領之也。
夫論善謀材,
施用累能,
期於有益。
文吏理煩,
身役於職,
職判功立,
將尊其能。
儒生栗栗,
不能當劇;
將有煩疑,
不能效力。
力無益於時,
則官不及其身也。
將以官課材,
材以官為驗,
是故世俗常高文吏,
賤下儒生。
儒生之下,
文吏之高,
本由不能之將。
世俗之論,
緣將好惡。
[034-3a]
今世之將,
材高知深,
通達眾凡,
舉綱持領,
事無不定;
其置文吏也,
備數滿員,
足以輔己志。
志在修德,
務在立化,
則夫文吏瓦石,
儒生珠玉也。
夫文吏能破堅理煩,
不能守身,
〔不能守〕身
則亦不能輔將。
儒生不習於職,
長於匡救;
將相傾側,
諫難不懼。
案
世間能建蹇蹇之節,
成三諫之議,
令將檢身自勑,
不敢邪曲者,
率多儒生。
阿意苟取容幸,
將欲放失,
低嘿不言者,
率多文吏。
文吏以事勝,
以忠負;
儒生以節優,
以職劣。
二者長短,
各有所宜;
世之將相,
各有所取。
取儒生者,
必軌德立化者也;
取文吏者,
必優事理亂者也。
[034-4a]
材不自能則須助,
須助則待勁。
官之立佐,
為力不足也;
吏之取能,
為材不及也。
日之照幽,
不須燈燭;
賁、育當敵,
不待輔佐。
使將相之力,若日之照幽,
賁、育之難敵,
則文吏之能無所用也。
病作而醫用,
禍起而巫使。
如自能案方和藥,
入室求祟,
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
橋梁之設也,
足不能越溝也;
車馬之用也,
走不能追遠也。
足能越溝,
走能追遠,
則橋梁不設、車馬不用矣。
天地事物,
人所重敬,
皆力劣知極,
須仰以給足者也。
今世之將相,
不責己之不能,
而賤儒生之不習;
不原文吏之所得得用,
而尊其材,謂之善吏。
非文吏,
憂不除;
非文吏,
患不救。
是以選舉取常故,
案吏取無害。
儒生無閥閱,
所能不能任劇,
故陋於選舉,
佚於朝廷。
[034-5a]
聰慧捷疾者,
隨時變化,
學知吏事,
則踵文吏之後,
未得良善之名。
守古循志,
案禮脩義,
輒為將相所不任,
文吏所毗戲。
不見任則執欲息退,
見毗戲則意不得,
臨職不勸,
察事不精,
遂為不能,
斥落不習。
有俗材而無雅度者,
學知吏事,
亂於文吏,
觀將所知,
適時所急,
轉志易務,
晝夜學問,
無所羞恥,
期於成能名文而已。
其高志妙操之人,
恥降意損崇,
以稱媚取進,
深疾才能之儒。
洎入文吏之科,
堅守高志,
不肯下學。
亦時或精闇不及,
意䟽不密,
臨事不識;
對向謬誤,
拜起不便,
進退失度;
奏記言事,
蒙(薦)士解過,
援引古義;
割切將欲,
直言一指,
觸諱犯忌;
封蒙約縛,
簡繩檢署,
事不如法;
文辭卓詭,
辟刺離實,
曲不應義。
故世俗輕之,
文吏薄之,
將相賤之。
[034-6a]
是以世俗學問者,
不肯竟經明學、
深知古今,
急欲成一家章句。
義理略具,
同(超)趨學史書,
讀律諷令,
治作情〔請〕奏,
習對向,
滑習跪拜,
家成室就,
召署輒能。
徇今不顧古,
趨讎不存志,
競進不案禮,
廢經不念學。
是以古經廢而不修,
舊學闇而不明,
儒者寂於空室,
文吏譁於朝堂。
材能之士,
隨世驅馳;
節操之人,
守隘屏竄。
驅馳日以巧,
屏竄日以拙。
非材頓、知不及也,
希見闕為,
不狎習也。
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
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齊郡世刺繡,
恆女無不能者;
襄邑俗織錦,
鈍婦無不巧者。
目見之,
日為之,
手狎也。
使材士未嘗見,
巧女未嘗為,
異事詭手,
暫為卒睹,
顯露易為者,
猶憒憒焉。
方今論事,不謂希更,
而曰材不敏;
不曰未嘗為,
而曰知不達,
失其實也。
儒生材無不能敏,
業無不能達,
志不(有)肯為。
今俗見不習,謂之不能;
睹不為,謂之不達。
[034-7a]
科用累能,
故文吏在前,
儒生在後,
是從朝廷謂之也。
如從儒堂訂之,
則儒生在上,
文吏在下矣。
從農論田,
田夫勝;
從商講賈,
賈人賢;
今從朝廷,謂之
文吏。
朝廷之人也,
幼為幹吏,
以朝廷為田畝,
以刀筆為耒耜,
以文書為農桑,
猶家人子弟,生長宅中,
其知曲折,愈於賓客也。
賓客暫至,
雖孔、墨之材,
不能分別。
儒生猶賓客,
文吏猶子弟也。
以子弟論之,
則文吏曉於儒生,
儒生闇於文吏。
今世之將相,
知子弟以文吏(久)為慧,
不能知文吏以狎為能;
知賓客以暫為固,
不知儒生以希為拙,
惑蔽闇昧,
不知類也。
[034-8a]
一縣佐史之材,
任郡掾史;
一郡脩行之能,
堪州從事。
然而郡不召佐史,
州不取脩行者,
巧習無害。
文少德高也。
五曹自有條品,
簿書自有故事,
勤功玩弄,
成為巧吏,
安足多矣?
賢明之將,
程吏取材,
不求習論高,
存志不顧文也。
稱良吏曰忠,
忠之所以為效,
非簿書也。
夫事可學而知,
禮可習而善,
忠節公行
不可立也。
文吏、儒生皆有所志,
然而儒生務忠良,
文吏趨理事。
苟有忠良之業,
䟽拙於事,
無損於高。
[034-9a]
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
置之於下第。
法令比例,
吏斷決也。
文吏治事,
必問法家。
縣官事務,
莫大法令。
必以吏職程高,
是則法令之家宜最為上。
或曰:
「固然。
法令、
漢家之經,
吏議決焉。
事定於法,
誠為明矣。」
曰:
夫五經亦漢家之所立,
儒生善政,大義
皆出其中。
董仲舒表《春秋》之義,
稽合於律,
無乖異者。
然則《春秋》、
漢之經,
孔子制作,
垂遺於漢。
論者徒尊法家,
不高《春秋》,
是闇蔽也。
《春秋》五經,義相關穿,
既是《春秋》,
不大五經,
是不通也。
五經以道為務,
事不如道,
道行事立,
無道不成。
然則儒生所學者,
道也;
文吏所學者,
事也。
假使材同,
當以道學。
如比於文吏,
洗洿泥者以水,
燔腥生者用火,
水火、
道也,
用之者、事也,
事末於道。
儒生治本,
文吏理末,
道本與事末比,
定尊卑之高下,
可得程矣。
[034-10a]
堯以俊德,致黎民雍。
孔子曰:
「孝悌之至,
通於神明。」
張釋之曰:
「秦任刀筆小吏,
陵遲至於二世,
天下土崩。」
張湯、趙禹,
漢之惠吏,
太史公序累,置於酷部,
而致土崩。孰與通於神明
令人填膺也?
將相知經學至道,
而不尊經學之生,
彼見經學之生,能不及治事之吏也。
[034-11a]
牛刀可以割鷄,
鷄刀難以屠牛;
刺繡之師
能縫帷裳,
納縷之工
不能織錦;
儒生能為文吏之事,
文吏不能立儒生之學。
文吏之能,
誠劣不及;
儒生之不習,
實優而不為。
禹決江河,
不秉钁鍤;
周公築雒,
不把築杖。
夫筆墨簿書,
钁鍤築杖之類也,
而欲合(令)志大道者躬親為之,
是使將軍戰而大匠斲也。
[034-12a]
說一經之生,
治一曹之事,
旬月能之;
典一曹之吏,
學一經之業,
一歲不能立也。
何則?
吏事易知,
而經學難見也。
儒生籀經,
窮竟聖意;
文吏搖筆,
考跡民事。
夫能知大聖之意,
曉細民之情,
孰者為難?
以立難之材,
含懷章句
十萬以上,
行有餘力。
博學覽古今,
計胸中之穎,
出溢十萬。
文吏所知,
不過辨解簿書。
富累千金,
孰與貲直百十也?
京廩如丘,
孰與委聚如坻也?
世名材為名器,
器大者盈物多。
然則儒生所懷,
可謂多矣。
[034-13a]
蓬生麻間,
不扶自直;
白紗入緇,
不染自黑。
此言所習善惡,
變易質性也,
儒生之性,
非能皆善也,
被服聖教,
日夜諷詠,
得聖人之操矣。
文吏幼則筆墨,
手習而行,
無篇章之誦,
不聞仁義之語。
長大成吏,
舞文巧法,
徇私為己,
勉赴權利;
考事則受賂,
臨民則采漁,
處右則弄權,
幸上則賣將;
一旦在位,
則鮮冠利劍,
一歲典職,
則田宅并兼。
性非皆惡,
所習為者,違聖教也。
故習善儒路,
歸化慕義,
志操則勵變從高,
明將見之,
顯用儒生。
東海相宗叔(犀)庠
廣召幽隱,
春秋會饗,
設置三科,
以第補吏,
一府員吏,
儒生什九。
陳留太守陳子瑀,
開廣儒路,
列曹掾史,
皆能教授;
簿書之吏,
什置一二。
兩將知道事之理,
曉多少之量,
故世稱襃其名,
書記紀累其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