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實知篇》
儒者論聖人,
以為前知千歲,
後知萬世,
有獨見之明,
獨聽之聰,
事來則名,
不學自知,
不問自曉,
故稱聖,
聖則神矣。
若蓍、
龜之知吉凶,
蓍草稱神,
龜稱靈矣。
賢者才下不能及,
智劣不能料,
故謂之賢。
夫名異則實殊,
質同則稱鈞,
以聖名論之,
知聖人卓絕,
與賢殊也。
[078-2a]
孔子將死,
遺讖書,
曰:
「不知何一男子,
自謂秦始皇,
上我之堂,
踞我之床,
顛倒我衣裳,
至沙丘而亡。」
其後,
秦王兼吞天下,
號始皇,
巡狩至魯,
觀孔子宅,
乃至沙丘,
道病而崩。
又曰:
「董仲舒、
亂我書。」
其後,
江都相董仲舒,
論思《春秋》,
造著《傳記》。
又書曰:
「亡秦者、
胡也。」
其後二世胡亥,
竟亡天下。
用三者論之,
聖人後知萬世之效也。
孔子生不知其父,
若母匿之,
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
不案《圖》、
《書》,
不聞人言,
吹律精思,
自知其世,
聖人前知千歲之驗也。
[078-3a]
曰:
此皆虛也。
[078-4a]
案神怪之言,
皆在讖記,
所表皆效《圖》、
《書》。
「亡秦者胡」,
《河圖》之文也。
孔子條暢增益,
以表神怪;
或後人詐記,
以明效驗。
高皇帝封吳王,
送之,
拊其背曰:
「漢後五十年,
東南有反者,
豈汝邪?」
到景帝時,
濞與七國通謀反漢。
建此言者,
或時觀氣見象,
處其有反,
不知主名;
高祖見濞之勇,
則謂之是。
原此以論,
孔子見始皇、
仲舒,
或時但言
「將有觀我之宅」、
「亂我之書」
者,後人見始皇入其宅,
仲舒讀其書,
則增益其辭,
著其主名。
如孔子神而空見始皇、
仲舒,
則其自為殷後子氏之世,
亦當默而知之,
無為吹律以自定也。
孔子不吹律,
不能立其姓;
及其見始皇,
睹仲舒,
亦復以吹律之類矣。
案始皇本事,
始皇不至魯,
安得上孔子之堂,
踞孔子之床,
顛倒孔子之衣裳乎?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
至雲夢,
望祀虞舜於九嶷。
浮江下,
觀藉柯,
度梅渚,
過丹陽,
至錢唐,
臨浙江,
濤惡,
乃西百二十里從陜中度。
上會稽,
祭大禹,
立石刊頌,
望于南海。
還過吳,
從江乘渡。
旁海上,
北至琅邪。
自琅邪北至榮成山,
因至之罘,
遂並海西。
至平原津而病。
崩於沙丘平臺。
既不至魯,
讖記何見而云始皇至魯?
至魯未可知,
其言孔子曰
「不知何一男子」
之言,
亦未可用。
「不知何一男子」
之言不可用,
則言
「董仲舒、
亂我書」,
亦復不可信也。
行事,
文記譎常,
人言耳,
非天地之書,
則皆緣前因古,
有所據狀;
如無聞見,
則無所狀。
凡聖人見禍福也,
亦揆端推類,
原始見終,
從閭巷論朝堂,
由昭昭察冥冥。
讖書祕文,
遠見未然,
空虛闇昧,
豫睹未有,
達聞暫見,
卓譎怪神,
若非庸口所能言。
[078-5a]
放象事類以見禍,
推原往驗以處來事,
賢者亦能,
非獨聖也。
周公治魯,
太公知其後世當有削弱之患;
太公治齊,
周公睹其後世當有劫弒之禍。
見法術之極,
睹禍亂之前矣。
紂作象箸而箕子譏,
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
緣象箸見龍干之患,
偶人睹殉葬之禍也。
太公、
周公,
俱見未然;
箕子、
孔子,
並睹未有,
所由見方來者,
賢聖同也。
魯侯老,
太子弱,
次室之女,
倚柱而嘯,
由老弱之徵,
見敗亂之兆也。
婦人之知,
尚能推類以見方來,
況聖人君子、
才高智明者乎?
秦始皇七年,
嚴襄王母夏太后薨。
孝文王后曰華陽后,
與文王葬壽陵,
夏太后子嚴襄王葬於范陵,
故夏太后別葬杜陵,
曰:
「東望吾子,
西望吾夫,
後百年,
旁當有萬家邑。」
其後皆如其言。
必以推類見方來為聖,
次室、
夏太后聖也。
秦昭王七年,
樗里子卒,
葬于渭南章臺之東,
曰:
「後百年,
當有天子宮挾我墓。」
至漢興,
長樂宮在其東,
未央宮在其西,
武庫正值其墓,
竟如其言。
先知之效,
見方來之驗也。
如以此效聖,
樗里子、
聖人也;
如非聖人,
先知、
見方來,
不足以明聖。
然則樗里子見天子宮挾其墓也,
亦猶辛有知伊川之當戎。
昔辛有過伊川,
見被髮而祭者,
曰:
「不及百年,
此其戎乎!」
其後百年,
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焉,
竟如其言。
辛有之知當戎,
見被髮之兆也;
樗里子之見天子宮挾其墓,
亦見博平之墓也。
韓信葬其母,
亦行營高敞地,
令其旁可置萬家。
其後竟有萬家處其墓旁。
故樗里子之見博平王有宮臺之兆,
猶韓信之睹高敞萬家之臺也。
先知之見方來之事,
無達視洞聽之聰明,
皆案兆察跡,
推原事類。
春秋之時,
卿、大夫相與會遇,
見動作之變,
聽言談之詭,
善則明吉祥之福,
惡則處凶妖之禍。
明福處禍,
遠圖未然,
無神怪之知,
皆由兆類。
以今論之,
故夫可知之事者,
思慮所能見也;
不可知之事,
不學不問不能知也。
不學自知,
不問自曉,
古今行事,
未之有也。
夫可知之事,
惟精思之,
雖大無難;
不可知之事,
厲心學問,
雖小無易。
故智能之士,
不學不成,
不問不知。
[078-6a]
難曰:
「夫項託年七歲教孔子。
案七歲未入小學,
而教孔子,
性自知也。
孔子曰:
『生而知之,
上也;
學而知之,
其次也。』
夫言生而知之,
不言學問,
謂若項託之類也。
王莽之時,
勃海尹方年二十一,
無所師友,
性智開敏,
明達六藝。
魏都牧淳于倉奏:
『方不學,
得文能讀誦,
論義引五經文,
文說議事,
厭合人之心。』
帝徵方,
使射蜚蟲,
筴射無弗知者,
天下謂之聖人。
夫無所師友,
明達六藝,
本不學書,
得文能讀,
此聖人也。
不學自能,
無師自達,
非神如何?」
曰:雖無師友,
亦已有所問受矣;
不學書,
已弄筆墨矣。
兒始生產,
耳目始開,
雖有聖性,
安能有知?
項託七歲,
其三四歲時,
而受納人言矣。
尹方年二十一,
其十四五時,
多聞見矣。
性敏才茂,
獨思無所據,
不睹兆象,
不見類驗,
卻念百世之後,
有馬生牛,
牛生驢,
桃生李,
李生梅,
聖人能知之乎?
臣弒君,
子弒父,
仁如顏淵,
孝如曾參,
勇如賁、
育,辯如賜、
予,聖人能見之乎?
孔子曰:
「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可知也。」
又曰:
「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損益,
言
「可知」;
稱後生,
言
「焉知」。
後生難處,
損益易明也。
此尚為遠,
非所聽察也。
使一人立於牆東,
令之出聲,
使聖人聽之牆西,
能知其黑白、
短長、
鄉里、
姓字、
所自從出乎?
溝有流澌,
澤有枯骨,
髮首陋亡,
肌肉腐絕,
使聖人詢之,
能知其農商、
老少、
若所犯而坐死乎?
非聖人無知,
其知無以知也。
知無以知,
非問不能知也。
不能知,
則賢聖所共病也。
[078-7a]
難曰:
「詹何坐,
弟子侍,
有牛鳴於門外。
弟子曰:
『是黑牛也,
而白蹄。』
詹何曰:
『然,
是黑牛也,
而白其蹄。』
使人視之,
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蹄。
詹何、
賢者也,
尚能聽聲而知其色,
以聖人之智,
反不能知乎?」
曰:能知黑牛白其蹄,
能知此牛誰之牛乎?
白其蹄者以何事乎?
夫術數直見一端,
不能盡其實。
雖審一事,
曲辯問之,
輒不能盡知。
何則?
不目見口問,
不能盡知也。
魯僖公二十九年,
介葛盧來朝,
舍于昌衍之上,
聞牛鳴,
曰:
「是牛生三犧,
皆已用矣。」
或問:
「何以知之?」
曰:
「其音云。」
人問牛主,
竟如其言。
此復用術數,
非知所能見也。
廣漢楊翁仲能聽鳥獸之音,
乘蹇馬之野,
而田間有放眇馬者,
相去數里,
鳴聲相聞。
翁仲謂其御曰:
「彼放馬知此馬而目眇。」
其御曰:
「何以知之?」
曰:
「罵此轅中馬蹇,
此馬亦罵之眇。」
其御不信,
使往視之,
馬目竟眇焉。
翁仲之知馬聲,
猶詹何、
介葛盧之聽牛鳴也,
據術任數,
相合其意,
不達視、
洞聽、
遙見、
流目以察之也。
夫聽聲有術,
則察色有數矣。
推用術數,
若先聞見,
眾人不知,
則謂神聖。
若孔子之見獸,
名曰狌狌;
太史公之見張良,
似婦人之形矣。
案孔子未嘗見狌狌,
至輒能名之;
太史公與張良異世,
而目見其形。
使眾人聞此言,
則謂神而先知。
然而孔子名狌狌,
聞昭人之歌;
太史公之見張良,
觀宣室之畫也。
陰見默識,
用思深祕。
眾人闊略,
寡所意識,
見賢聖之名物,
則謂之神。
推此以論,
詹何見黑牛白蹄,
猶此類也。
彼不以術數,
則先時聞見於外矣。
方今占射事之工,
據正術數,
術數不中,
集以人事。
人事於術數而用之者,
與神無異。
詹何之徒、
方今占射事者之類也。
如以詹何之徒,
性能知之,
不用術數,
是則巢居者先知風,
穴處者先知雨。
智明早成,
項託、
尹方其是也。
[078-8a]
難曰:
「黃帝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帝嚳生而自言其名。
未有聞見於外,
生輒能言,
稱其名,
非神靈之效,
生知之驗乎?」
曰:黃帝生而言,
然而母懷之二十月生,
計其月數,
亦已二歲在母身中矣。
帝嚳能自言其名,
然不能言他人之名,
雖有一能,
未能徧通。
所謂神而生知者,
豈謂生而能言其名乎?
乃謂不受而能知之,
未得能見之也。
黃帝、
帝嚳雖有神靈之驗,
亦皆早成之才也。
人才早成,
亦有晚就。
雖未就師,
家問室學。
人見其幼成早就,
稱之過度。
云項託七歲,
是必十歲;
云教孔子,
是必孔子問之;
云黃帝、
帝嚳生而能言,
是亦數月;
云尹方年二十一,
是亦且三十;
云無所師友,
有不學書,
是亦遊學家習。
世俗褒稱過實,
毀敗踰惡。
世俗傳顏淵年十八歲升太山,
望見吳昌門外有繫白馬。
定考實顏淵年三十不升太山,
不望吳昌門。
項託之稱,
尹方之譽,
顏淵之類也。
[078-9a]
人才有高下,
知物由學。
學之乃知,
不問不識。
子貢曰:
「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乎學。」
五帝、
三王,
皆有所師。
曰:
「是欲為人法也。」
曰:精思亦可為人法,
何必以學者?
事難空知,
賢聖之才能立也。
所謂
「神」
者,不學而知;
所謂
「聖」
者,須學以聖。
以聖人學,
知其非聖。
天地之間,
含血之類,
無性知者。
狌狌知往,
鳱鵲知來,
稟天之性,
自然者也。
如以聖人為若狌狌乎?
則夫狌狌之類,
鳥獸也。
僮謠不學而知,
可謂神而先知矣。
如以聖人為若僮謠乎?
則夫僮謠者、
妖也。
世間聖神,
以為巫與?
鬼神用巫之口告人。
如以聖人為若巫乎?
則夫為巫者、
亦妖也。
與妖同氣,
則與聖異類矣。
巫與聖異,
則聖不能神矣。
不能神,
則賢之黨也。
同黨,
則所知者無以異也。
及其有異,
以入道也,
聖人疾,
賢者遟;
賢者才多,
聖人智多。
所知同業,
多少異量;
所道一途,
步騶相過。
[078-10a]
事有難知易曉,
賢聖所共關思也。
若夫文質之復,
三教之重,
正朔相緣,
損益相因,
賢聖所共知也。
古之水火、
今之水火也,
今之聲色、
後世之聲色也。
鳥獸草木,
人民好惡,
以今而見古,
以此而知來,
千歲之前,
萬世之後,
無以異也。
追觀上古,
探察來世,
文質之類,
水火之輩,
賢聖共之;
見兆聞象,
圖畫禍福,
賢聖共之;
見怪名物,
無所疑惑,
賢聖共之。
事可知者,
賢聖所共知也;
不可知者,
聖人亦不能知也。
何以明之?
使聖空坐先知雨也,
性能一事知遠道,
孔竅不普,
未足以論也。
所論先知性達者,
盡知萬物之性,
畢睹千道之要也。
如知一不通二,
達左不見右,
偏駮不純,
踦校不具,
非所謂聖也。
如必謂之聖,
是明聖人無以奇也。
詹何之徒聖,
孔子之黨亦稱聖,
是聖無以異於賢,
賢無以乏於聖也。
賢聖皆能,
何以稱聖奇於賢乎?
如俱任用術數,
賢何以不及聖?
[078-11a]
實者、
聖賢不能性知,
須任耳目以定情實。
其任耳目也,
可知之事,
思之輒決;
不可知之事,
待問乃解。
天下之事,
世間之物,
可思而知,
愚夫能開精;
不可思而知,
上聖不能省。
孔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
終夜不寢,
以思,
無益,
不如學也。」
天下事有不可知,
猶結有不可解也。
兒說善解結,
結無有不可解。
結有不可解,
兒說不能解也。
非兒說不能解也,
結有不可解;
及其解之,
用不能也。
聖人知事,
事無不可知。
事有不可知,
聖人不能知。
非聖人不能知,
事有不可知;
及其知之,
用不知也。
故夫難知之事,
學問所能及也;
不可知之事,
問之學之,
不能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