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五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為前攝後後攝前
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重遮遣分別論者
執他性攝。及重開顯應理論者說自性攝
令轉分明故作斯論。答三結三不善根互不
相攝者。謂自性各別。故三結三漏三結二漏
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欲漏有
漏中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自性同故。與
無明漏及二漏少分互不相攝。自性異故。後
准應知。三結四瀑流三結三瀑流少分互相
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欲有見瀑流中
有身見戒禁取疑互相攝。與無明瀑流及三
瀑流少分互不相攝。如對四瀑流對四軛
亦爾。自性同故。三結四取三結一取三少分
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戒禁取及餘
三取中有身見疑互相攝。與餘三取少分互
不相攝。三結四身繫一結一身繫互相攝。餘
不相攝者。謂戒禁取結與戒禁取身繫互
相攝。與餘三身繫互不相攝。三結五蓋一
結少分一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疑結
中不善者與疑蓋互相攝。與餘四蓋互不
相攝。三結五結互不相攝者。自性異故。三
結五順下分結三結三順下分結互相攝。餘
不相攝者。謂三結與五順下分結中有身見
[060-0308c]
戒禁取疑結互相攝。與餘二結互不相攝。
三結五順上分結互不相攝者。自性異故。三
結五見二結二見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前
三結與五見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與
餘三見互不相攝。三結六愛身互不相攝者。
自性異故。三結七隨眠三結一隨眠一少分
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與疑隨眠及
見隨眠中有身見戒禁取互相攝。與餘五隨
眠及見隨眠中餘三見互不相攝。三結九結
三結一結二少分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
結與九結中疑結及見結中有身見取結中
戒禁取互相攝。與餘六結及見結中餘二見
取結中見取互不相攝。三結九十八隨眠三
結二十一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三結
與九十八隨眠中三有身見六戒禁取十二
疑隨眠互相攝。與餘七十七隨眠互不相
攝。如是乃至九結九十八隨眠。七結九十八
隨眠互相攝。餘不相攝者。謂九結中前七結
與九十八隨眠互相攝。後二結與隨眠互
不相攝。此二俱非隨眠性故。此中舉初三
結舉後九結與後廣辨相攝。三不善根乃
至七隨眠與後相攝略不說者。相易了故。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幾令欲有相續幾令
色有相續。幾令無色有相續。答一切應分
別。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
故。謂或有執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續如分別
論者。問彼何故作此執。答彼依契經故作
此執。謂契經說。菩薩正知入母胎。正知住
母胎。正知出母胎。既有正知。入母胎者。正
[060-0309a]
知即在不染污心故。不染污心亦令有相
續。為遮彼意顯唯染污心能令有相續
故作斯論。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依無
倒想說正知言。謂諸有情多起倒想而入
母胎。男入胎時於母起愛於父起恚。女入
胎時於父起愛於母起恚。謂彼與己有順
違故。後有菩薩入母胎時心無顛倒。於父
父想。於母母想。雖俱親愛而無異心。有親
愛故心有染污。無倒想故名為正知。故
彼契經不違我義。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
或有執。唯愛與恚令有相續如譬喻者。問
彼何故作此執。答依契經故。謂契經說三事
合故得入母胎。一者父母交愛和合。二者母
身是時調適。三健達縛正現在前。時健達縛
二心互起。謂愛恚俱。由此故知唯愛與恚令
有相續。為遮彼意顯一切煩惱皆令有相
續故作斯論。問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契經
說。彼中有位心正結生時非唯愛恚。故我所
說不違彼經。復次所以作此論者。謂或有
執惡趣唯用恚心結生。善趣唯用愛心結
生為遮彼意顯欲界一切處三十六隨眠一
一現前令生相續。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眠
一一現前令生相續。無色界一切處三十一隨
眠一一現前令生相續故作斯論。復次勿為
止他顯示己義。然為顯示諸法正理開悟
有情故作斯論。然諸有聲說多種義。此中
有者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
說諸在欲界死生者。皆受欲有邪等。彼
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
[060-0309b]
諸纏所纏受地獄有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
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受欲有時最初
得幾業所生根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
分有情數五蘊。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彼亦說眾同分及隨眾同分有情數五
蘊。如說諸捨欲有受欲有。彼一切欲界法
滅。欲界法現在前邪等。彼亦說眾同分及
隨眾同分有情數五蘊。如說云何有法。謂一
切有漏法。彼說一切有漏法名有。如說頗
勒懼那當知識食能令後有生起。彼說結生
心及眷屬名有。如說阿羅陀當知若業能
令後有相續。是名有者。彼說能引後有思
名有。如說取緣有。阿毘達磨諸論師言。彼
說時分五蘊名有。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
說能引後有諸業名有。如說七有。一地獄
有。二傍生有。三鬼界有。四天有。五人有。六
業有。七中有。彼說五趣及彼因彼方便名
有。謂地獄有等即是五趣。業有是彼因。中有
是彼方便。如說云何欲有。謂諸業欲界繫取
為緣。能趣後生。乃至廣說。彼說業及異熟
名有。不說取緣。問若爾。門論所說當云何
通。如說欲有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
一切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一切隨眠隨
增。欲有可爾。所以者何。欲界五部業皆能
感異熟。彼容欲界一切隨眠所隨增故。色
無色有云何可爾。所以者何。彼界唯有修
所斷業感異熟故。答彼門論中。應說欲有
欲界一切隨眠隨增。色有色界遍行及修所
斷隨眠隨增。無色有無色界遍行及修所斷
[060-0309c]
隨眠隨增。而不爾者。有別意趣。謂五部結
有心是有眷屬。故亦假說為有。故說一切
隨眠隨增。有說。彼論有章有門。章中但說
業及異熟名有不說取緣。門中具說彼業
異熟及說取緣。故說一切隨眠隨增。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彼論師先立章
義後以門通。如何門中與章說異。是故前
說於理為善。


問何故名有。答有增有減故名為有。問若
爾。聖道亦有增減應亦名有。答若有增減
亦能長養攝益任持有者說名為有。聖道
雖有增減。而損減違害破壞諸有。故不名
有。復次若有增減亦令諸有生老病死不
斷絕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令諸
有生老病死皆斷不續故不名有。復次若有
增減亦是趣苦集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
集行者說名為有。聖道雖有增減。而是趣
苦滅行趣有世間生老病死滅行故不名
有。復次若有增減亦是薩迦耶見事。顛倒事
愛事隨眠事。貪瞋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過
有刺有濁墮有墮苦集諦者說名為有。聖
道雖有增減。而與此一切相違故不名有。
復有說者。此可怖畏故名為有。問若爾。涅
槃亦可怖畏。應亦名有。如契經說。苾芻當
知。無聞異生。以愚癡故怖畏涅槃。謂於是
處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亦
當不有。答若有怖畏是正見者起說名為
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邪見者起故不名
有。復次若有怖畏通異生及聖者起說名
[060-0310a]
為有涅槃。雖有怖畏。而是異生非聖者起
故不名有。有作是說。是苦法器故名為有。
問有亦是樂法器。如契經說。大名當知。色
若一向是苦非樂。非樂所隨無少樂喜所隨
逐者應無有情為求樂故染著於色。大名
當知。以色非一向苦亦是樂亦是樂所隨
是少樂喜所隨逐故。有諸有情為求樂故
染著於色。又契經說。決定建立三受無雜。
一樂。二苦。三非苦樂。又契經說。道依道具
涅槃依道以道樂故證樂涅槃。是故諸有
非唯苦器。寧以苦器釋有名耶。答生死法
中雖有少樂而苦多故。立苦器名。是故諸
有唯名苦器。如毒瓶中置一渧蜜。不由
此故名為蜜瓶。但名毒瓶。以毒多故。有亦
如是。多苦所依。但名苦器。


然諸相續略有五種。一中有相續。二生有相
續。三時分相續。四法性相續。五剎那相續。中
有相續者。謂死有蘊滅中有蘊生。此中有蘊
續死有蘊。是故名為中有相續。生有相續
者。謂中有蘊滅或死有蘊滅生有蘊生。此生
有蘊續中有蘊。或續死有蘊。是故名為生
有相續。時分相續者。謂羯刺藍乃至盛年
時分蘊滅。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生。此頞
部曇乃至老年時分蘊續羯刺藍乃至盛年
時分蘊。是故名為時分相續。法性相續者。謂
善法無間不善法或無記法生。此不善法或
無記法續前善法不善法。或無記法無間。廣
說亦爾。是故名為法性相續。剎那相續者。謂
前前剎那無間後後剎那生。此後後剎那續
[060-0310b]
前前剎那。是故名為剎那相續。此五相續亦
得攝在二相續中。前三不離法性剎那二
相續故。法性亦得入剎那中。一切皆是剎
那性故。此五相續界者。欲界具五。色界唯
四。除時分。無色界唯三。除中有及時分。趣
者地獄唯四。除時分。餘四趣皆具五。生者
四生皆具五種相續。此中但依中生二有相
續作論。


謂三結令三有相續者。此依總種類說。然
此三結通三界繫。欲界繫者令欲有相續。色
界繫者令色有相續。無色界繫者令無色有
相續。生有中有最初剎那隨一現前而結生
故。餘隨本論如理應知。問隨眠能令諸
有相續。非纏非垢不堅牢故。意地煩惱令
有相續非五識身。正結生時定有意識無
五識故。何緣本論說五蓋嫉慳結鼻舌觸所
生愛身。令欲有相續。眼耳身觸所生愛身令
欲色有相續。掉舉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
續耶。答本論應說貪欲瞋恚疑蓋令欲有相
續。貪慢無明順上分結令色無色有相續。意
觸所生愛身令三有相續。餘二蓋嫉慳結掉
舉順上分結前五觸所生愛身不令有相續。
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此文有別意趣。謂未
解脫餘二蓋等命終還生欲有等故。說彼
能續欲有等言。然結生時非由彼力。


復次由三緣故說諸煩惱令有相續。一未
斷故。二能感有異熟果故。三結生時能潤
有故。諸在意地不善隨眠三緣具有。無記
隨眠不能感有。但有二緣。諸在五識不善
[060-0310c]
隨眠不能潤有。但有二緣。無記隨眠唯有
未斷無餘二緣。不善纏垢但有二緣無能
潤有。無記纏垢唯有一緣。謂未斷故。惛沈蓋
等由未斷故。或感有故。說能續有非能
潤有。於理無違。


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問何故作
此論答欲顯諸佛出現世時有勝事故。施
設論說。遶贍部洲有轉輪王路廣一喻繕那。
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
出現于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
乃出現。金沙遍布眾寶莊嚴。栴檀香水以
灑其上。轉輪聖王巡幸洲渚與四種軍俱
遊此路。如是諸佛未出世時。根本地依無
能見者。諸有斷結皆依邊地。若具十力轉
法輪王出現于世。根本地依爾乃出現。菩提
分法金沙遍布。種種功德眾寶莊嚴。四澄淨
水以灑其上。佛與無量無邊眷屬。俱遊此
路趣涅槃城。由是因緣故作斯論。復次為
遮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彼作是
說。若有聖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無聖
道現在前義。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
名為齊頂。為遮彼執顯無煩惱不依定
滅故作斯論。此中定者顯對治道。謂對治
道或說為定。或說為道。或名對治。或名作
意。或說為行。言雖有異其義無別。此中滅
者顯示永斷。謂此永斷或說為滅。或說為
盡。或名離染。或名離繫。或名解脫。言雖
有異其義無別。昔此法內有二論師。一名
侍毘羅。二名瞿沙伐摩。尊者侍毘羅作如
[060-0311a]
是說。此中說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
如是永斷是聖者非異生。是聖道能非世俗
道。所以者何。因七依經造此論故。彼經唯
說七根本地。謂四靜慮下三無色。非根本地
有世俗道能斷煩惱。故知唯聖者用無漏
道斷。尊者瞿沙伐摩作如是說。此中說永
斷無餘斷畢竟斷無片影斷。如是永斷是聖
者亦異生。是聖道能亦世俗道。問豈不此論
因七依經如何異生依根本地起世俗道
有永斷義。答由此因緣說阿毘達磨照了
契經等猶如明燈。契經等中所未說者此
中說之。所未現者此中現之。彼有餘說此
無餘說。是故聖者及諸異生依七根本及八
邊地起聖世俗道俱能永斷結。如是二說
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


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者。四謂四靜慮
地。未至謂未至地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
至地故。問此地何故名未至耶。答未入
根本能現在前斷諸煩惱故名未至。問契
經唯說根本為依非未至地。此中何故說
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答此中應說或
依四或未至滅。不應言依未至滅。而言
依未至滅者。有別意趣。謂後依言重說根
本。此中意言三結或依四滅者。或四根本依
滅或依未至滅者。或未至四根本依而滅。如
有問他。汝為入城作此事。為未入城作
此事。此中一城前後再說。依言亦爾。於理無
違。復次依言有通有別。別者唯說諸根本
地如七依經。通者通說根本邊地。如此中
[060-0311b]
說。故此依言亦不違理。然此三結依欲界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得。欲界者唯依未
至滅。初靜慮者或依初靜慮或依未至滅。
第二靜慮者或依二靜慮或依未至滅。第
三靜慮者或依三靜慮或依未至滅。第四
靜慮及四無色者。或依四靜慮或依未至
滅。所以者何。三結永斷無餘斷畢竟斷無
片影斷。必以見道。然諸見道唯依六地。謂
四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若依未至定入
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未至滅。乃至若依
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如是三結依第四
靜慮滅。雖唯有第四靜慮及四無色地三
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而依總種類說。餘
亦無失。雖依八地邊起世俗道亦分斷三
結。而非永斷。故此不說。然此三結永斷唯
在道類忍時。若別說者有身見永斷唯在苦
類忍。故言依四依未至滅。三不善根及欲
漏依未生滅者。離欲染時彼永斷故。若
異生若聖者若有漏道若無漏道俱依未至。
離欲染故。有漏無明漏或依七或依未至
滅者。七謂四靜慮及下三無色即七。依定未
至謂未至定及靜慮中間。此二俱名未至地
故。此中有漏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無明漏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可
得。此二俱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方得永
斷。彼非想非非想處染依九地道而得永
離。故言或依七或依未至滅。然無明漏欲
界者唯依未至滅。有漏無明漏初靜慮者依
初靜慮或依未至滅。第二靜慮者。依二靜
[060-0311c]
慮或依未至滅。乃至識無邊處者依四靜
慮下二無色或依未至滅。無所有處非想非
非想者。依四靜慮下三無色或依未至滅。
依總種類亦得說。餘或依七或依未至滅。
此中但說二永斷處故。唯聖者無漏道斷。即
是最後金剛喻定。餘隨所應如本論說。異
生聖者世俗聖道永斷差別如理應知。


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
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過
去未來非實有體。或復有說煩惱斷已畢竟
不退為遮彼說顯示過去未來實有。及顯
煩惱斷已有退。故作斯論。應知此中先名
已繫後名當繫現名今繫。又於此中有作
是說。結用名繫。有作是說。結得名繫。然結
於得有三種類。一如牛王引得前行。二如
犢子隨得後行。三如形質與影得俱。如牛
王者先結後得。如犢子者先得後結。如形
質者結與得俱。諸結過去彼結已繫耶。答諸
結過去彼結已繫謂結在過去彼得亦過去。
曾為繫故說名已繫。有結已繫彼結非過
去。謂結未來現在已繫。即諸結在未來現在。
彼得在過去曾為繫故。此結如犢子隨得
後行故諸結未來彼結當繫耶。答應作四句。
義不定故。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謂結未
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定不當退。此中已
斷者謂已得斷遍知。已遍知者。謂已得智遍
知。已滅者謂已得擇滅。已吐者謂已斷繫得。
已證離繫得。有作是說。已斷已遍知已滅已
吐同顯捨義。定不當退者謂不退法阿羅
[060-0312a]
漢。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定不當退。退法阿
羅漢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不退法
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三界見所斷
結及下八地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未
離初靜慮染。未來三界見所斷結。及欲界修
所斷結定不當退。退法不還及預流一來。未
來三界見所斷結定不當退。不退法異生。若
已離無所有處染如菩薩等未來下八地見
修所斷結定不當退。乃至若已離欲界染
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一地見修所斷結定不
當退是謂有結未來彼結非當繫。有結當
繫彼結非未來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
已吐定當退。此中諸句義如前釋。定當退
者謂退法阿羅漢過去三界修所斷結有定
當退。退法不還若已離無所有處染。過去下
八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乃至若未離初
靜慮染。過去一地修所斷結有定當退。退法
異生若已離無所有染。過去下八地見修所
斷結有定當退。乃至若已離欲界染未離
初靜慮染。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有定當退。
是謂有結當繫彼結非未來。有結未來彼
結亦當繫。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吐
定當退。此中已斷等如初句釋。定當退者
如第二句釋。然前說過去今說未來。有結
非未來彼結亦非當繫。謂結過去已斷已遍
知已滅已吐。定不當繫及現在結。此中諸句
如初句釋。然前說未來今說過去及現在
結者。謂現在結亦非未來是現在故。亦非
當繫是今繫故。諸結現在彼結今繫耶。答諸
[060-0312b]
結現在彼結今繫。謂現在諸結定有現在得。
如形質影必俱有故。有結今繫彼結非現
在謂結過去未來今繫即過去未來結有現
在得。過去結者。如牛王引得前行。未來結
者如犢子隨得後行。彼得現在故名今繫
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
繫不。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
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定無退起諸煩惱
義。如分別論者。彼引世間現喻為證。謂作
是說。如瓶破已唯有餘瓦不復作瓶。諸阿
羅漢亦應如是。金剛喻定破煩惱已不應
復起諸煩惱退。如燒木已唯有餘灰不還
為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火燒煩
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彼引此等世間
現喻。證無退起諸煩惱義。為遮彼執顯
有退起諸煩惱義。若無退者便違契經。如
契經說。阿羅漢有二種。一退法。二不退法。
又契經說。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
沒忘失。


云何為五。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
和鬪諍。四憙涉長途。五身恒多病。
又契經說。有阿羅漢名瞿底迦。是時解脫
六反退已。於第七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
而般涅槃。故知定有起煩惱退。問若有退
義分別論者所引現喻當云何通。答不必
須通。所以者何。彼非素怛纜。非毘捺耶。
非阿毘達磨。但是世間麁淺現喻。世間法異
賢聖法異。不應引世間法難賢聖法。若必
須通當說喻過喻。既有過為證不成。如
[060-0312c]
瓶破已必有餘瓦。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
不。若有煩惱者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
即義與喻別不應為證。如燒木已定有餘
灰。得阿羅漢已有餘煩惱不。若有煩惱者
應非阿羅漢。若無煩惱者即義與喻別不
應為證。然世間木無被燒義。但木極微與
火極微為因已滅。此火極微與灰極微為
因已滅。應作是說。木是火因火是灰因。
而世間想謂火燒木令木成灰。木既滅已猶
有餘灰。非全無物故喻與法義不相似。又
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
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
在前。爾時名為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
道已現在前。斷諸繫得證離繫得。不成就
煩惱名煩惱已斷。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
希有事。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
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
說名為斷非令全無。如說天授舍宅中無
非謂天授餘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
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為因引生未來煩惱
故必有起煩惱退義。問分別論者云何釋
通應理論者所引契經。答彼說退時退道非
果。以沙門果是無為故。問既許有退。退
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又彼許退
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全不得。若得學
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若全不
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
應住異生位故。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
凡聖有別有情許即便非世尊弟子故。應
[060-0313a]
許有起煩惱退。分別論者又說隨眠是纏
種子。隨眠自性心不相應。諸纏自性與心相
應。纏從隨眠生。纏現前故退諸阿羅漢。已
斷隨眠纏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說無退是
應正理。彼如是說是無知果。是黑闇果。是
無明果。是不勤方便果。然實有起煩惱義。
為止彼宗及顯退法相應正理故作斯
論。


問退以何法為自性耶。有作是說。若起如
是煩惱諸纏現前故退。即以此法為退自
性。若作是說退以不善有覆無記為其自
性。有餘師說。若退墮時隨順退者是退自
性。若作是說以一切法為退自性。由退墮
時諸法皆有隨順退義。譬喻尊者作如是
言。退無自性唯假施設。所以者何。身中先
有諸善功德。今遇退緣退失此法有何自
性。如人有財為賊所奪。有人問曰。汝今失
財以何為體。財主答曰。我本有財今為賊
奪但無財物知有何體。如人有衣為他奪
去露形而住。有人問曰。汝今無衣以何為
體。衣主答曰。我先有衣今被奪去知有何
體。如人衣破有人問曰。汝今衣破用何為
性。衣破者曰。我衣先完今衣破已知有何
性。如是身中先有勝德今唯退失有何自
性。評曰。退自性者是不成就無覆無記。即是
非得心不相應行蘊所攝。即在復有所餘如
是類法心不相應中攝。應知退與順退法
異。退以不成就非得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
相應行蘊所攝。順退法以一切不善有覆無
[060-0313b]
記為其自性。如僧破與破僧罪異。僧破以
不和合為自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
攝。破僧罪以虛誑語為自性。僧成就破破
僧人成就罪。如是退與順退法異故。退自
性決定實有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即是非得
其理極成。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