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五


問六通中。幾是明非示導。幾是示導非明。
幾是明亦是示導。幾非明亦非示導耶。答
二通是明非示導。謂宿住隨念智證通。及死
生智證通。二通是示導非明。謂神境智證通。
[103-0531b]
及他心智證通。一通是明亦是示導。謂漏盡
智證通。一通非明亦非示導。謂天耳智證
通。問何故六通三是示導三非示導耶。答
現希有事令他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三有此義餘三不然。謂若自說我能遠聞。
我能遠見。我能遠憶諸宿住事。他皆生疑為
虛為實。不即信伏。故非示導。曾聞有一居
士信外道法。屈請離繫親子及彼徒眾。來
赴其家供以飲食。離繫親子適入其家即
便微笑。居士怪問。師離掉舉何為笑耶。彼
遂答言。吾有妙德汝在家者豈盡知耶。於
是居士慇懃問之。彼便告曰㮏末陀河側
有二獼猴。共鬪不已俱墮彼河為水漂溺。
吾為是事愍而笑之。居士讚言。甚為希有。
大師天眼清淨乃爾。食時既至居士念言。我
當因食驗彼虛實。便以飯覆臛先授與師。
以臛沃飯與彼弟子。時彼弟子受已即食師
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何緣而獨不食。彼
言無臛如何食之。居士調言。奇哉天眼。乃能
遠見不能近觀。外道師徒時深愧恥。故天眼
等三非示導。自說遠聞及能遠憶。亦不令
他即信伏故。既不信伏如何可引令入正
法。是故此三皆非示導。若為示現神境智
通。變一為多變多為一。乃至梵世神力自
在。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
導。若為示現他心智通。記說彼心思念差別
如所記說。皆實非虛令多有情。深心信伏
引入正法故名示導。若為示現漏盡智通。
隨其所宜教誡教授。速令見諦遠塵離垢。
[103-0531c]
於諸法中生淨法眼。展轉乃至諸漏永盡。
令多有情深心信伏。引入正法故名示導
問應為何等補特伽羅現神變事。答若於
佛法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為現。若不
定者應為現之引入正法。除此更無餘方
便故。云何知然。如契經說。一時佛在那
茶建他城側。周匝菴羅林中。有居士子名
鷄筏多。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而
白佛言。今此城中安隱豐樂。多諸人眾深心
信敬佛法僧寶。唯願世尊留一弟子恒
在此處。對諸沙門婆羅門等。時現神變示
過人法。令此城中信佛法者倍增堅信。令
暫往來諸不信者信受佛法。時佛告彼居士
子言。我曾不令諸弟子眾。對諸沙門婆羅
門等。現諸神變示過人法。然我常令諸弟
子眾。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時居士子復白
佛言。若佛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示過人法。有何過患而佛不許。若佛
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有何功德而佛
許之。爾時世尊告居士子。我今問汝隨汝
意答。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等。現神
變事變一為多變多為一。乃至梵世神力
自在。信佛法者見此事已。向不信者說
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能現如是甚
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何希有。世
有明呪名健馱梨。善受持者亦能示現如
是幻惑。誰有智者現斯鄙事。佛告居士子。
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是言譏信
者不。居士子曰。實有斯事。世尊復告居士
[103-0532a]
子言。若我弟子記說他心思念差別。如所
記說皆實非虛。信佛法者知此事已。向
不信者說如是言。奇哉世尊諸聖弟子。乃
有如是甚希有事。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此
何希有。世有明呪名剎尼迦。善受持者亦
能造作如是幻惑。誰有智者作斯鄙事
佛告居士子。於汝意云何。有不信者作如
是言譏信者不。居士子曰。實有斯事。爾時
世尊告居士子。若我弟子對諸沙門婆羅門
等。現神變事示過人法。有是過患故我不
許。若我弟子覆藏自善發露己惡。順賢聖
法世所稱譽。有斯功德故我許之。由此故
知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為現諸神變
事。若不定者應為現之。方便引令入佛正
法。


此契經中佛為居士子說三種示導。一神變
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問何故名示
導。答示謂示現。導謂導引。現希有事引入
正法故名示導。如守門者立示導名。謂守
門者示現內事導引外人。示現外事導引
內人。示現內事導引外人者。謂彼侯王若
不澡浴寢食觀寶即便引現。示現外事導
引內人者。謂彼伺外貢獻珍奇殊方信物
引內人受。如是示現佛正法中微妙功德。
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其趣入故名示導
此契經中復說。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起
通明已明星出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問何
緣菩薩初中後夜各起通明。答過殑伽沙後
身菩薩。將證大覺法應爾故。復次初中後
[103-0532b]
夜各起通明。欲令自身成法器故。復次欲
現神變了達事故。通能現神變。明能了
達事。故起通明。復次欲現安足遠作事故。
通現安足。明遠作事。故起通明。復次如無
間道解脫道故。通如無間道。明如解脫道。
故起通明。復次如見道修道故。通如見道。
明如修道。故起通明。復次欲顯善有漏無
覆無記。有漏無漏及無漏法現前有用。故起
通明。善有漏法者。謂神境智證通。及宿住隨
念智證通明。無覆無記法者。謂天眼智證及
天耳智證二通。有漏無漏法者。謂他心智證
通。無漏法者。謂漏盡智證通明。復次為欲
次第降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曾聞菩
薩知修苦行非真道已。遂受難陀難陀跋羅
姊妹所奉具十六德香蜜乳糜。食已身心安
隱有力。從吉祥人邊受吉祥草。詣菩提樹
下手自敷設。如婆蘇吉龍王盤身結加趺
坐。坐已便發堅固誓言。我若於此不盡諸
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誓當不起。爾時大
地大海諸山六種震動。如海輕船逐浪高
下。乃至他化自在天宮皆悉震動。猶如猛風
吹芭蕉葉。魔王驚懾觀動所因。遂見菩薩
坐菩提樹。端身不動誓取菩提。速出自宮
往菩薩所。謂菩薩曰。剎帝利子可起此座。
今濁惡時眾生剛強。定不能證無上菩提。
且應現受轉輪王位。我以七寶當相奉獻。
菩薩告曰。汝今所言如誘童子。日月辰星
可令墜落。山林大地可昇虛空。欲令我今
不取大覺起此座者定無是處。爾時魔王
[103-0532c]
告菩薩曰。汝若不用我軟美語。須臾令汝
見大怖事。作是語已雨花還宮遍告六天。
汝等速辦弓弩刀劍鬪輪羂索矛矟戟等諸
鬪戰具。我有大怨在菩提樹。當與汝等速
往伐之。菩薩爾時作如是念。與凡夫鬪尚
不可輕。況他化天大自在主。念已速修離
欲染道。離欲界染起初靜慮神境智通。化
作種種對敵勝具。魔軍若作鳥形來者。我
應化作猫狸形敵。魔軍若作猫狸形者。我
應化作狗狼形敵。魔軍若作狗狼形者。我
應化作豺豹形敵。魔軍若作豺豹形者。我
應化作虎形敵之。魔軍若作虎形來者。我
應化作師子敵之。魔軍若作師子形者。我
應化作龍麟敵之。魔軍若作龍麟來者。我
應化作猛火敵之。魔軍若作猛火來者。我
應化作暴雨敵之。魔軍若作暴雨來者。我
應化作大蓋敵之。如是敵類有無量種。復
化堅固吠琉璃臺。身雖處中而能遠見座前
地下。化作能發雷吼大種。作是化已復
自念言。勿我前生障他修善。遂起宿住隨
念智明。自見前生曾不障礙諸修善者。乃
以種種諸修善具而資助之。又自思惟。勿
我善業劣彼魔善。思已便見魔王前生。唯曾
設一無遮施會。於彼會中有一獨覺。由斯
善業今得生天。自見前生設無遮會。百千
萬億其數難知。於諸會中佛獨覺等百千萬
億數亦難知。復自思惟。我布施福尚不與
彼而共格量。況戒定等無量善業彼皆絕分。
作是念已。端身正意儼然而坐。於後魔王
[103-0533a]
將三十六俱胝魔軍。各現種種可畏形相。執
持戰具色類無邊。遍三十六踰繕那量。俱時
奔趣菩提樹下。爾時菩薩告魔王言。汝昔
但設一大施會神用尚然。我於往昔設無
遮會。百千萬億其數難知。況餘功德汝皆絕
分。何緣來此欲相惱耶。時惡魔王謂菩薩
曰。我之功德以汝為證。汝之功德誰復證
耶。菩薩遂伸相好嚴手擊座前地。時彼地
下雷吼六種震大音聲。魔軍既聞驚駭退
散。知己非敵各自還宮。菩薩所成業生眼
耳但極聞見一踰繕那魔軍既遠。欲聞其聲
有何評論。遂起天耳既聞聲已。欲觀彼
色為何所作。復起天眼既見色已。欲知
其心當何思念。起他心通知帝釋天眾心
生慶喜。魔王眷屬心生嫉惱。菩薩於是復
審思惟。魔黨何緣起斯惡事。知起惡事皆
緣五欲。躭著五欲皆由煩惱。既厭煩惱遂
盡諸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故欲次第降
伏魔怨。初中後夜各起通明。


諦現觀時於何最初而得證淨。佛耶法耶僧
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
故。謂或有說。於四聖諦一時現觀如分別
論者。問彼何故作是說。答彼依契經。如世
尊說。若於苦諦無有疑惑。於集滅道諦亦
無有疑惑。既於四諦頓無疑惑。故知現觀
定頓非漸。為遮彼意顯現觀時。於四聖
諦定漸非頓。若不爾者便違契經。如契經
說。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
言。世尊。諸瑜伽師。於四聖諦為頓現觀為
[103-0533b]
漸現觀。佛告居士。諸瑜伽師。於四聖諦定
漸現觀。如漸登上四桄梯法。問若於四諦
漸現觀者。云何釋通分別論者所引契經。答
彼所引經應作是說。若於道諦無有疑惑。
於苦集滅諦亦無有疑惑。而不作是說者
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經說已得果者。若於
苦諦無有疑惑。於餘三諦亦無疑惑。迷
四諦疑皆已斷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彼
經意說。疑不現行。謂瑜伽師。若於苦諦已
入現觀無有疑惑。於餘三諦所有疑惑得
雖未斷而永不行。於彼已得非擇滅故。大
德說曰。若初得入正性離生。於諸諦寶皆
名現信。問彼大德亦說於四聖諦得現觀
時漸而非頓。今何故作是說。答彼說若住
苦法忍時。若於四諦不皆得信必無住義。
如持泥器至重閣上投之於地。未至地
頃器雖未破必當破故亦得破名。此亦如
是。是故為止他宗所說及顯正理故作斯
論。


此中佛者。謂佛身中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
名佛證淨。此中法者。謂獨覺身中三無漏根
等學無學法。菩薩身中二無漏根等諸學法。
及苦集滅三諦緣彼無漏信名法證淨。此中
僧者。謂聲聞身中學無學法。緣彼無漏信
名僧證淨。諸無漏戒名戒證淨。自性淨故依
證起故亦名證淨。


若苦集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道現觀
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淨。此中苦現觀時於
法最初得證淨者。謂即於苦法得無漏信。
[103-0533c]
脇尊者言。爾時於苦信有過患。亦於苦滅
信有勝利。謂此苦滅極為淨妙。如是下賤
鄙穢苦滅甚為快哉。集現觀時於法最初得
證淨者。謂即於集法得無漏信。脇尊者言。
爾時於集信有過患。亦於集滅信有勝
利。謂此集滅極為淨妙。如是下賤鄙穢集滅
甚為快哉。滅現觀時於法最初得證淨者。
謂即於滅法得無漏信。信滅勝利極為淨
妙。謂有漏法畢竟寂滅甚為快哉。問於三聖
諦得現觀時。一一皆得二種證淨。謂信與
戒何故此中唯說得信。答應說得二而不
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此中非但
問誰得幾證淨。而問誰得幾緣何寶證淨。
戒無所緣雖得不說。有作是說。於法最
初得證淨者。不說唯得緣法證淨。但說
於法而得證淨。信戒俱因法寶得故。皆得
名法證淨。道現觀時於佛法僧最初得證
淨者。外國諸師作如是說。道現觀時。三剎
那頃即現在信及隨轉戒。應知具有四證淨
義。謂即此信緣佛身中無學法故名佛證
淨此信復緣獨覺身中學無學法。菩薩身中
諸學法故名法證淨。此信復緣聲聞身中無
漏法故名僧證淨。此隨轉戒名戒證淨。評
曰彼不應作是說。時現在信總緣三乘無
漏法故。唯是雜緣法證淨攝。然即此信現在
前時。亦修未來多剎那信。於此無量剎那信
中。若有唯緣佛無學法名佛證淨。若有唯
緣獨覺菩薩無漏法者。是不雜緣法證淨攝。
若有唯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名僧證淨。
[103-0534a]
若有雜緣佛及獨覺菩薩身中無漏法者。若
有雜緣佛及聲聞無漏法者。若有雜緣獨覺
菩薩聲聞身中無漏法者。若有雜緣佛及獨
覺菩薩聲聞無漏法者。皆是雜緣法證淨攝。
現在未來信隨轉戒是戒證淨。如見道位道
現觀時三剎那頃。道類智時應知亦爾。有差
別者。三剎那時。唯修緣道諸信及戒。道類
智時。修緣四諦諸信及戒。


問滅道二諦是清淨事是可信處。現觀此時
可得證淨。苦集二諦是雜染事非可信處。
是諸煩惱顛倒惡行所依止故。現觀彼時如
何亦得證淨。答由二緣故而得證淨。一由
可信。二由可求。於滅道諦具由二緣而得
證淨。於苦集諦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
可信而非可求。如人掘鑿有寶等處。彼於
是處有信有求。若人掘鑿無寶等處。彼於
是處有信無求。是處雖無寶水等物。然有
所為而掘鑿之。此亦如是故無有失。尊者
妙音作如是說。諸瑜伽師。先見苦集有過
患故。後於滅道見有勝利。謂此滅道極為
淨妙。永息能除如是穢惡苦集諦故。由此
行者於苦集諦雖無所求亦得證淨。脇尊
者曰。諸瑜伽師。為苦集諦之所逼惱。故於
滅道見有勝利。譬如有人風雨所逼。便
見室蓋是可歸依。故於苦集雖無所求
亦得證淨。


諸瑜伽師。皆於滅諦由二緣故而得證淨。
一由可信。二由可求。非於道諦皆由二緣
而得證淨。謂隨信行者於隨信行。隨法行道
[103-0534b]
俱由二緣而得證淨。隨法行者於隨法行
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於隨信行道但由
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信勝
解者。於信勝解及見至道。俱由二緣而得
證淨。若見至者。於見至道具由二緣而得
證淨。於信勝解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
是可信非所求故。時解脫者。於時解脫及
不時解脫道。俱由二緣而得證淨。不時解
脫者。於不時解脫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
於時解脫道。但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
信非所求故。聲聞乘者。於三乘道皆由二
緣而得證淨。獨覺乘者。於自上乘道俱由
二緣而得證淨於聲聞乘道。但由一緣而
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諸佛乘者。於
佛乘道具由二緣而得證淨。於二乘道但
由一緣而得證淨。謂是可信非所求故。


問若緣舍利子身中無學法起無漏信。為
是法證淨。為是僧證淨耶。設爾何失。若是
法證淨者彼緣聲聞無學法起如何名法證
淨。若是僧證淨者。云何獨一補特伽羅而得
名眾。答應作是說。是僧證淨。問彼既獨一
如何名僧。答彼舍利子聲聞乘中最尊勝故。
雖是獨一補特伽羅而僧證淨。依法建立非
數取趣。緣聲聞乘無學法起無漏信故。非
無漏信緣假有情。


若依未至定未曾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
修二證淨。未來修四證淨。曾得佛證淨現在
前時。現在修二證淨。未來無。乃至依第四靜
慮應知亦爾。若依無色定未曾得佛證淨現
[103-0534c]
在前時。現在修一證淨。未來修四證淨。曾
得佛證淨現在前時。現在修一證淨。未來無。
如佛證淨。應知餘三證淨亦爾。有差別者。
無色定中無戒證淨。


問云何建立四證淨耶。為以自體。為以所
緣。若以自體唯應有二。謂信及戒。若以所
緣唯應有三。謂佛法僧證淨。戒無所緣故。
答應作是說。亦以自體。亦以所緣。而建立
四證淨。謂以自體建立戒證淨。戒無所緣
故以所緣建立餘三證淨。信緣三寶故如
以自體以所緣建立。以自體以三寶以
自體以隨念建立應知亦爾。是名證淨自
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
說。問何故名證淨。證淨是何義。答淨謂信
戒離垢穢故。於四聖諦別別觀察。別別籌
量。別別覺證。而得此淨故名證淨。脇尊者
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為不信
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
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尊者世友作如
是說。此應名不斷淨。謂得此已無有沙門
婆羅門等力能引奪令斷壞故。如契經說。
是名見為根信證智相應。世間沙門婆羅門
等不能引奪令其斷壞。大德說曰。若於佛
法不能觀察籌量覺證。所得信戒易可動
轉如水上船。若於佛法能審觀察籌量覺
證。所得信戒不可動轉猶如帝幢故。此正
應名不動淨。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是四
種應名見淨見四聖諦。得此淨故或應名
慧淨聖慧俱轉故。
[103-0535a]


問何故世尊先說佛證淨。乃至後說戒證
淨耶。答若作是說。隨順文詞次第法故。復
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佛是能
說故應先。信法是所說故應次。信僧是所為
故應次。信戒是僧所住故最後說。復次佛如
良醫故應先。信法如無病故應次。信僧如
看病者故應次。信戒如妙藥故最後說。復
次佛如商主能示道路故應先。信法如寶
渚是正所趣故應次。信僧如商侶能為助
伴故應次。信戒如資糧能正任持故最後
說。復次佛如船師故應先。信法如彼岸故
應次。信僧如同載故應次。信戒如船筏故
最後說。由此等緣此四證淨如是次第。如
契經說。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不穢。聖
所受用非凡所取。智者所讚能善究竟能善
引發。問何故名為聖所愛戒。答是諸功德所
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如人
愛寶亦愛寶器。如是聖者愛樂清淨菩提
分法功德寶故。亦愛如是所依戒器復次
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聖
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諸嶮惡趣戒。能超
越嶮惡趣故聖者愛之。復次聖者憎惡生死
流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復
次聖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
如契經說。戒能展轉趣向涅槃。聖者愛樂。
問不破不穿不雜不穢。如是四句有何差別。
有說無別。如是四種。聲雖有異義無別
故。如集異門論說。於此諸戒恒作恒轉。勸
作勸轉。亦名不破。亦名不穿。亦名不雜。亦
[103-0535b]
名不穢。故知此四聲異義同。有說此四亦
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不破此名不穿
此名不雜此名不穢。復次於初犯聚不違
越故名不破。於第二犯聚不違越故名不
穿。於第三第四犯聚不違越故名不雜。於
第五犯聚不違越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
故名不破。不依貪故名不穿。不依瞋故
名不雜。不依癡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故
名不破。依無貪故名不穿。依無瞋故名
不雜。依無癡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故名
不破。依奢摩他故名不穿。依毘鉢舍那故
名不雜。能斷煩惱故名不穢。復次不違越
故名不破。不為惡尋所損壞故名不穿。自
體堅住故名不雜。極清淨故名不穢。復次自
性堅強故名不破。遠離非所行故名不穿。
非犯戒惡所間雜故名不雜。不捨善意樂
故名不穢。此中復說。聖所受用者。是諸功
德所依止故。非凡所取者。非諸異生執此
淨戒為真道故。智者所讚者。佛及弟子所
稱譽故。能善究竟者。俱時圓滿故。能善引發
者。能招愛果故。


如契經說。有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
牙。以慧為頭。以念為頸。於其兩肩擔集
善法。問何故世尊說信為手。答取善法故。
如象有手能取有情無情數物。如是聖者
有信手故。能取種種微妙善法。是故世尊
說信為手。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天中時時有四聲起。
云何為四。謂若此間有聖弟子成就多住
[103-0535c]
佛證淨者。爾時成就佛證淨。天歡喜踊躍高
聲唱言。我先成就佛證淨故而來生此。今
聖弟子成就多住佛證淨故。亦當生我眾
同分中。與我為伴甚為快哉。成就多住餘
三證淨廣說亦爾。問此聖弟子及彼諸天。皆
具成就四種證淨。何故說有成就多住身證
淨者。乃至說有成就多住戒證淨者。答依
修加行入法時說。謂或有行者求佛證淨。
勤修加行而入聖道。乃至或有行者。求戒
證淨勤修加行。而入聖道故作是說。復次
依多愛樂作意而說。謂或有行者多分愛
樂緣佛作意。乃至或有行者多分愛樂。緣
戒作意故作是說。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若有信樂汝所說者。
汝當哀愍方便為說四種證淨。勸令安住
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令變異。
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問世尊何
故說此契經。答示說法師說法儀故。謂有
說者。不知受者是器非器。輕爾為說令彼
受者。或生輕慢或生怯怖空無所得。故世
尊說。若有信樂汝所說者。汝當哀愍方便
為說。勿得輕爾。復次示報恩者真報恩故。
如餘經說。苾芻當知。若有孝子一肩擔父。
一肩擔母。經於百年處處遊歷。猶非真實
報父母恩。若有孝子能勸父母。於佛法僧
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無淨戒者勸
受持戒。有慳貪者勸行惠施。無勝慧者
勸修勝慧。令善安住以自調伏。乃名真實
報父母恩。故此經中教為說法。問諸佛法中
[103-0536a]
有無量種功德法寶。皆應為他方便宣說。
何故於此獨令為說四證淨耶。答應知此
中證淨為首。總令為說諸功德寶。脇尊者
曰。此中世尊。以證淨聲說諸聖道。謂諸聖
道或是相應。或是俱有。若說信應知總說
相應聖道。若說戒應知總說俱有聖道。復
次此中略顯初入法門。謂佛法中諸功德寶。
或是色法或非色法。若說戒應知總說是色
法寶。若說信應知總說非色法。寶。如色非
色如是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
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
覺。是根非根等應知亦爾。復次此四證淨有
不壞相及清淨相故偏說之。復次依四證淨
所引等流。設施殊勝四沙門果故偏說之。
復次此四證淨能止惡趣及貧窮怖故偏說
之。以戒能止惡趣怖。信能止貧窮怖故。雖
無漏信戒不招異熟果。而無漏信戒必與有
漏信戒互相引發故。能遮止二種怖畏。復次
為欲方便導引可化外道有情入佛法故。
謂諸苾芻或有親屬。先為外道以親愛故
來相慰問。時諸苾芻不護彼意。讚歎佛法
毀訾外道。令彼瞋恨轉遠佛法。故世尊說
汝等苾芻。無力無畏大悲等德。不知有情根
欲性行。不應輕爾為他說法。若有信樂汝
所說者。汝當哀愍方便為說四種證淨。勸
令安住以自調伏。所以者何。諸四大種可
令變異。成就如是四證淨者終無變異。問
一切法性皆無變異。何故唯說四大種耶。
答欲以四法顯四法故。復次諸瑜伽師。先
[103-0536b]
觀大種無變異相。後觀諸法性不變異。心便
歡悅故偏說之。復次以四大種能持一切
情非情法故偏說之。復次以四大種能持
一切生死流轉故偏說之。復次以四大種
能持五蘊令不斷絕故偏說之。復次諸外
道說大種有五其性常住。為對彼故佛說
唯四而是無常。假使大種汝執為常可令變
異。得證淨者終無變異。


如契經說。未生怨王能成就無根信。問諸有
為法。無不有根。何故說彼信無根耶。答此
信無有見道根故。如契經說。是名見為根
信證智相應。謂未生怨所成就信不依見
道故名無根。然彼信心堅固難壞。如依見
道。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不可改易。如
無漏信而無有根。諸無漏信依無漏根。以
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本故。復次此信無
有同類因故說名無根。謂無始來未得如
是堅強信故。譬如有樹依他莖生自既無
根名無根樹。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信。自
性堅固不由親近佛及弟子。乃能發生故
名無根。由此信力若乘象馬若在高樓。遙
見世尊即便投下頂禮雙足。由堅信力或
佛威神無所傷損。復次未生怨王所成就
信未免惡趣故名無根。彼後命終暫墮地
獄受少苦已方生天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
[103-053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