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四


彼後所引舍利子經亦不定遮一時生義。謂
舍利子。善知入出覺支定心。於覺支定。隨
心所欲能自在住。此依時分說住覺支隨
意自在。不說別起一一覺支。故不成證。復
次彼經依住三地覺支。故作是說亦不違
理。謂於日初分欲住有尋有伺地覺支。即
便能住。於日中分欲住無尋唯伺地覺
支。即便能住。於日後分欲住無尋無伺地
覺支。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
[096-0494c]
彼經依住三根相應覺支而說亦不違理。
謂於日初分欲住樂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中分欲住喜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後分欲住捨根相應覺支。即便能
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依住三
三摩地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日初
分欲住空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中分欲住無願三摩地俱生覺支。即便能
住。於日後分欲住無相三摩地俱生覺支。
即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
依住三智俱生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
日初分欲住盡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中分欲住無生智俱生覺支。即便能住。
於日後分欲住無學正見智俱生覺支。即
便能住。故作是說不違俱起。復次彼經依
住九地覺支而說亦不違理。謂於日初分
欲住未至定等三地覺支。即便能住。於日
中分欲住後三靜慮地覺支。即便能住。於
日後分欲住前三無色地覺支。即便能住。
故作是說不違俱起。或復有執。靜慮近分
有喜無戒。或復有執。靜慮中間以上諸地
有正思惟。或復有執。無色地中亦得有戒。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及顯正理故作斯論。


若依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
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九道支者正見正
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此說即遮靜慮近
分有喜無戒。亦有誦言。若依有尋有伺未
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者。雖於義無益而為
[096-0495a]
除疑故作是說。如餘處說。依未至言通
靜慮中間。及上地近分。皆未至彼根本定
故立未至名。今為簡去靜慮中間及上近
分。故說若依有尋有伺未至定言。此顯唯
依初靜慮前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若依初
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
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九道
支者如前說。餘皆具有。若依靜慮中間念
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
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依第三第四靜慮
亦爾。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學七道支
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
見正智隨一。此說便止上地亦有正思惟
執。若依第二靜慮念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
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
前。彼地有喜無正思惟。餘如前說。若依無
色定念覺支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四道支現
在前。無學六覺支五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
支者除喜覺支。學四道支者。除正思惟及正
語業命。無學五道支者。即除前四及正見正
智隨一。此說便止無色定中亦有戒執擇法
精進輕安定捨覺支。正見正勤正念正定道
支亦爾。皆通一切地如念覺支故此即總
說。有差別者。若正見道支現在前時定除
正智。


若依初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
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
中九道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
若依第二靜慮喜覺支現在前時。學七覺支
[096-0495b]
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此中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支者。
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問何故近分地
無喜覺支耶。答非田器故。復次諸近分地
已離下染未離下染俱得現前。未甚希
奇故不生喜。如人被縛及解脫時所得勝
事。心於此事不以為奇。故不生喜。復次
若近分地亦有喜者。與根本地應無差別。
復次若近分地亦有喜者。應耽著此喜不
求根本地。若爾便應障離下染。如人中路
有所耽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故諸近
分無喜覺支。若依未至定正思惟現在前
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
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支者。除喜覺支。九道
支者。正見正智隨除一種。餘皆具有。若依
初靜慮正思惟現在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
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無
學九道支者如前應知。問何故上地無正思
惟。答非田器故。復次為對治尋希求上
地。若上地中亦有尋者。應不希求起勝加
行。復次若下地法上地皆有。是則應無漸次
滅法。若無漸滅法應無究竟滅法。若無究
竟滅法。應無解脫出離涅槃。勿有此失。是
故上地無正思惟。復次正思惟麁上地微細。
復次正思惟者。是尋求相。上無尋求故彼非
有。復次若地中有身語表業。及五識中隨
有一種。可於此地有正思惟。上地中無身
語表業。及五識身故彼非有。若依未至定
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
[096-0495c]
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此中六覺支者。除
喜覺支。餘如前說。若依初靜慮正語現在
前時。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
九道支現在前。此中無學九道支者如前應
知。若依靜慮中間正語現在前時。學六覺
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
前。依第三第四靜慮亦爾。此中六覺支者
除喜覺支。學七道支者除正思惟。無學八道
支者。除正思惟及正見正智隨一。若依第二
靜慮正語現在前時。學七覺支七道支現在
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此中學七道
支無學八道支俱如前說。正業正命亦爾者。
俱唯六地有故。問何故無色無正語等三種
戒耶。答非田器故。復次戒是色一分。無色
無色故彼無戒。復次戒是大種所造。無色無
大種故亦無戒。問既無無漏大種。亦應無
無漏戒耶。答戒由大種而得成。色不由大
種而成。無漏但由心力成無漏故。復次厭
患諸色入無色定。戒是色故彼地中無。復次
若無色定猶有色者。則應無有漸次滅法。
乃至廣說。故彼無戒。復次對治惡戒故有
善戒。無色界定不能對治諸惡戒法。故無
善戒。所以者何。諸惡戒法唯欲界有。無色於
欲具四遠故不能對治。云何四遠。一所依
遠。二所緣遠。三行相遠。四對治遠。故無色定
無正語等三種戒支。


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世尊雖說菩提
分法而不說有三十七種。但說七覺支名
[096-0496a]
菩提分法。云何知然。經為量故。謂契經說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却住一面
而白佛言。如世尊說。七覺支者何謂七覺
支。世尊告曰。即七種菩提分法名七覺支。問
菩提分法有三十七。何故世尊唯說七覺支
名菩提分法。答佛隨苾芻所問而答。苾芻
唯問七覺支故。佛唯說七菩提分法。若彼
苾芻問四念住乃至若問八道支者。佛亦
應隨彼所問一一而答。復次彼契經中唯
說無漏菩提分法。唯七覺支一向無漏。故偏
說之。餘通有漏故彼不說。有作是說。餘
契經中亦具說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時既
久遠彼經滅沒。云何知然。如彼尊者達羅達
多作如是說。世尊有時說一道支。有時說
二。乃至有時說三十七。即三十七菩提分法。
如斧柯喻。契經中說於三十七修道法中
若唯取決定者。則應說七種修道法。謂七
覺支唯無漏故。若唯取不決定者。則應說
餘六位修道法。謂四念住乃至八道支。通有
漏無漏故。若通取決定不決定者。則應說
三十七種修道法。謂前六位及七覺支。故三
十七菩提分法。亦是世尊契經所說。問菩提
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有幾耶。答此實體。
有十一或十二。若以一切攝入覺支即七
覺支。名既有七實體亦七信正思惟各唯一
種正語業命。有說為二。正命即是正語業
故。有說為三。正語業外有正命故。若說為
二即唯十一。若說為三則有十二。所以者
何。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正見。攝入擇法覺支。
[096-0496b]
四正勝精進根精進力正勤。攝入精進覺支。
四神足定根定力正定。攝入定覺支。念根念
力正念。攝入念覺支。信根信力合為信故。
若以一切攝入道支即八道支。名雖有八
實體不定。若說正念即正語業。實體唯七。
若說正命非正語業。實體有八。復有信喜
輕安捨四。故亦十一。或有十二。所以者何。
謂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攝入正見。四
正勝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攝入正勤。四
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攝入正定。念根念力
念覺支。攝入正念。信根信力合為一信故。
有作是說。正語業命戒自性故應合為一。
若作是說。菩提分法名有三十七。實體唯
十。如名實體如是。名施設。體施設。名異相。
體異相。名異性。體異性。名差別。體差別。名
分別體分別。名覺。體覺。應知亦爾。如是名
為菩提分。法自性。我物相分本性。已說自
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為菩提分法。菩
提分法是何義耶。答盡無生智說名菩提。已
究竟覺四聖諦故。若法隨順此究竟覺勢用
增上。此中說為菩提分法。已釋總名。一一
所以今應別說。問何故名念住乃至道支
耶。答由念勢力折除自體故名念住自
體即是有漏五蘊。要由念住折除彼故。
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為勝。故名正勝
或名正斷。於正修習斷修法時。能斷懈
怠故名正斷。能為神妙功德所依故。名神
足。勢用增上故名為根難可摧制故名為
力。助如實覺故名覺支。助正求趣故名
[096-0496c]
道支。問言覺支者是何義耶。為能覺悟故
名覺支。為覺之支故名覺支。若能覺悟故
名覺支。則應一是六非若覺之支故名覺
支。則應六是一非。有作是說。此能覺悟故
名覺支。問若爾。則應一是六非。答六是覺
分能隨順覺。從勝而說亦名覺支。復有說
者。是覺之支故名覺支。問若爾則應六是一
非。答擇法是覺亦是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
覺。如正見是道亦是道支。餘七是道支而非
道。心一境性是靜慮亦是靜慮支。餘是靜慮
支而非靜慮。離非時食是齋亦是齋支。餘
是齋支而非齋。此亦如是。問言道支者是何
義耶為能求趣故名道支。為道之支故名
道支。若能求趣故名道支。則應一是七非。
若道之支故名道支。則應七是一非。有作
是說。此能求趣故名道支。問若爾。則應一
是七非答七是道分能隨順道從勝而說亦
名道支。復有說者。是道之支故名道支。問
若爾。則應七是一非。答正見是道亦是道
支。餘七是道支而非道。如擇法是覺亦是
覺支。餘六是覺支而非覺。餘如前說。
已說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當說。問何故
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
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
便次第法故。復次四念住從初業地乃至盡
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先說。四正勝從煖乃
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四神足從
頂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根
從忍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故次說。五
[096-0497a]
力從世第一法乃至盡無生智。勢用常勝是
故次說。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
問何故八道支見道中勝。七覺支修道中勝
耶。答求趣義是道支義。見道速疾不越期
心。順求趣義故見道中八道支勝。覺悟義是
覺支義。修道九品數數覺悟。順覺悟義故修
道中七覺支勝。問若爾。何故先說七覺支。後
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
復次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復次隨
順增數次第法故。謂先說四次說五次說
七後說八故。復次顯清淨法漸增長故。謂
先修四次修五次修七後修八故。有餘師
說。諸修行者。先由念住於身等境。自相共
相如實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緣愚導起諸
善。如有目者引導盲徒。是故最初說四念
住。由念住力了知境已。於斷修事能發
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勝。由正勝力令相
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能正修
習。故於第三說四神足。由神足力令信等
五與出世法為增上緣。故於第四說於五
根根義既成能招惡趣。煩惱惡業不能屈
伏。故於第五說於五力。力義既成能如實
覺四聖諦境無有猶豫。故於第六說七覺
支既如實覺四聖諦已。厭捨生死欣趣涅
槃。故於第七說八道支。評曰。應知此中前
說為勝。以修道位隣近菩提。順覺義勝故
說覺支。又修道位九地九品數數能覺覺支
勝故。如是已總說菩提分法七位次第。今
當別說覺支道支二位次第。問何故七覺支
[096-0497b]
中先說念覺支。乃至後說捨覺支耶。答隨
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
輕便次第法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已見
諦者。憶念先時所現觀事而為上首。修習
覺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彼於此法繫念
思惟令不迷謬。起念覺支修令圓滿。念圓
滿已於法簡擇籌量觀察起擇法覺支修令
圓滿。擇法滿已發勤精進心不退屈。起精
進覺支修令圓滿。精進滿已發生勝喜心
不染著。起喜覺支修令圓滿。喜圓滿已身
心猗適離惛沈故。起輕安覺支修令圓滿。
輕安滿已身心悅樂得三摩地。起定覺支修
令圓滿。定圓滿已遠離貪憂心便住捨。起
捨覺支修令圓滿。故七覺支如是次第。問
何故八道支中先說正見支。乃至後說正定
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復次隨
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求見諦者於現觀事正見為先修習
道支令漸圓滿。如契經說。由正見故起正
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語。由正語故復得
正業。由正業故復得正命。由正命故發起
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
正定。故八道支如是次第。


已說次第。所依地今當說。問何地有幾菩
提分法。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除喜覺支。
初靜慮中具三十七。靜慮中間及第三第四
靜慮各唯有三十五。除喜覺支及正思惟。第
二靜慮有三十六。除正思惟。前三無色有
三十二。除喜覺支及正思惟正語業命。欲界
[096-0497c]
有頂各有二十二。除覺支。道支唯無漏故。
若覺支前說道支者。欲界有頂亦有道支
通有漏故。


已說依地。現在前今當說。問何地有幾菩
提分法俱時現前。答未至定中有三十六菩
提分法。唯三十三俱時現前。除三念住。所以
者何。以四念住所緣各別。尚無有二俱時
現前。況有三四。初靜慮中具三十七。唯三
十四俱時現前。除三念住。靜慮中間及第三
第四靜慮各三十五。唯三十二俱時現前除
三念住。第二靜慮有三十六。唯三十三俱時
現前。除三念住。前三無色有三十二。唯二
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欲界有頂有二十
二。唯有十九俱時現前。除三念住餘隨義
說非要別體。


已說現在前。雜不雜相今當說。問此三十
七菩提分法中。諸是覺支者亦是道支耶。答
應作四句。有是覺支非道支。謂喜輕安捨。
有是道支非覺支。謂正思惟正語業命。有
是覺支亦是道支。謂除信諸餘菩提分法。
有非覺支亦非道支。謂信。問何故立喜為
覺支耶。答順覺悟義是覺支義。喜順彼勝
故立覺支。問云何喜順彼勝。答以修道中
九地九品數修勝覺。如如於諦能如實覺。
如是如是發生勝喜。如如生喜。如是如是。
復樂於諦起如實覺。如人掘地得諸珍寶。
如如掘地如是如是得寶生喜。如如得寶
生喜。如是如是復樂掘地。此亦如是。問何
故不立喜為道支。答順求趣義是道支義。
[096-0498a]
喜非順彼勝故不立道支。問云何喜非順
彼勝。答如如於諦發生勝喜。如是如是樂
住不去。故於求趣喜非隨順。如人在路有
所樂著。於所趣方不能速至。此亦如是。
問何故輕安捨俱立為覺支。答順覺悟義是
覺支義。輕安與捨順彼勝故俱立覺支。問
云何輕安捨俱順彼勝耶。答由輕安力息
諸事務住平等捨。便能於諦起如實覺故
順彼勝。問何故輕安捨不立為道支。答順
求趣義是道支義。輕安與捨非順彼勝故
不立為道支。問云何此二非順彼勝。答輕
安息求。捨不樂趣。與求趣義一向相違。如
去與住睡眠與覺一向相違。此亦如是。問
正思惟何故立為道支非覺支耶。答順求
趣義是道支義。彼策正見求出生死速趣
涅槃。如杖捶牛速有所至故立道支。求趣
不息是正思惟覺支。安靜義不相順。諸安靜
者能如實覺是故不立彼為覺支。問何故
正語業命立為道支非覺支耶。答順求趣
義是道支義。正語業命如轂能成見道輪
故。順求趣義立為道支。順覺悟義是覺支義。
覺悟非色是相應。有所依。有所緣。有行相。
有警覺。正語業命與彼相違故不立為覺
支。問何故信不立覺支道支耶。答初發趣
時信用增上。已入聖位修覺道支。時分不
同故俱不立。復次諸清淨法於清淨品。相
有圓滿者有不圓滿者。圓滿者。謂具有根
力覺道支相。與此相違名不圓滿。不圓滿中
有覺支相。無道支相者立為覺支非道支。
[096-0498b]
如喜輕安捨。有道支相無覺支相者。立為
道支非覺支。如正思惟正語業命。相圓滿
者立覺道支。如念定慧等。不圓滿中無覺
道支相者俱不立如信。問何不立心為菩
提分法。答心無菩提分法相故。復次心於
雜染清淨品中勢用均等。菩提分法於清淨
品。勢用偏增是故不立。復次菩提分法多
緣共相。心多緣自相是故不立。復次菩提
分法對治煩惱。一切煩惱皆是心所。故能對
治亦非是心。復次菩提分法輔佐菩提。心王
不應輔佐於覺。如王無有輔佐臣義。復次
心令生死輪轉無窮。菩提分法能斷生死。
義不相應是故不立。復次菩提分法能調
伏心。不可所調即能調攝。諸有欲令定即
心者。說心亦是菩提分法。彼違理故非此
所論。問大地法中何故但立念定慧受為菩
提分。答念定慧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菩提
分法亦復如是。故攝此三。受於雜染清淨
品中勢用俱勝。故亦立為菩提分法。有餘
師說。受於雜染勢用雖勝而於淨品作饒
益事。如旃荼羅姓雖鄙劣而與豪族作
饒益事。故亦立為菩提分法。想思觸欲於雜
染品勢用偏增。故不立為菩提分法。於假
想觀勝解偏增。菩提分法順真實觀。是故勝
解非彼所攝。有餘師說。菩提分法學位偏
增。至無學位勝解方勝。故不立為菩提分
法。作意於境令心發覺易脫不定。菩提分
法令心住境。義不相應故亦不立。有餘師
說。初取境時作意力勝。至境相續彼力漸微。
[096-0498c]
菩提分法要取境已多時方有。義不相應故
亦不立。問何故三受皆通無漏。唯立喜為
菩提分法。答樂捨二受無彼相故。復次菩提
分法行相猛利。樂捨遲鈍故俱不立。復次無
漏樂受為輕安樂所覆損故。捨為行捨所
覆損故相不明了。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問何故尋伺俱通無漏。唯立尋為菩提分
法。答伺無彼相是故不立。復次菩提分法
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復次伺用為
尋所覆損故。於策正見尋用偏增。故伺不
立菩提分法。問大善地法中何故但立信精
進輕安捨四種為菩提分法耶。答由此四
種順菩提勝故。偏立為菩提分法。謂趣菩提
信為上首。將起眾行信為初基。故立信為
菩提分法。精進遍策趣菩提行。令速趣向
三乘菩提。故亦立為菩提分法。輕安調適對
治惛沈助觀品勝。行捨平等對治掉舉助止
品勝。菩提分中止觀為主。故俱立為菩提分
法。慚愧等六散善品中勢用雖勝。而於定
善勢用微劣。故不立為菩提分法。以菩提
分定善攝故。有餘師說。大善法中若所治強
自性勝者立為覺分。餘則不爾所治強者。謂
與一切染心相應。自性勝者。謂眾行本策
發眾行助止觀勝。信精進輕安捨皆具二
義。慚愧等六無具二者。謂慚等五二義並
無。不放逸一種唯𨵗自性勝。故不立為菩
提分法。問何故欣厭亦體是善。而不立為菩
提分法。答欣厭二法不能遍緣。一心品中無
容俱起。助覺非勝是故不立。問何故一切
[096-0499a]
色等法中唯無表色。有立覺分非餘法耶。
答正語業命隨順聖道。勢用偏增故立覺分。
餘法不爾是故不立。問何故聖種不立覺
分。答若於在家及出家眾。二事勝者立為覺
分。一期心勝。二受行勝。彼四聖種於出家
眾有二事勝。於在家者唯一事勝。謂有期
心無受行義。如天帝釋坐寶花座。有十二
那庾多諸天美女恒自圍遶。常有六萬音樂。
而為娛樂。於四聖種雖有期心無受行
義。影堅王等諸大國王。給孤獨等諸大長者
亦復如是。故四聖種不立覺分。有作是說。
前三聖種無貪善根以為自性。第四聖種即
是精進。樂斷樂修精進攝故。若作是說。第四
聖種亦是覺分。分別論者立四十一菩提分
法。謂四聖種足三十七。不應理故非此所
論品類足說。云何念覺支。謂聖弟子。於苦
集滅道。思惟苦集滅道起能助菩提念。乃
至廣說。是未知當知根。或諸學者見生死過
患涅槃勝利。起能助菩提念。乃至廣說。是已
知根。或阿羅漢。觀心解脫起能助菩提念。乃
至廣說。是具知根。是名念覺支乃至捨覺支。
廣說亦爾。云何正見。謂聖弟子於苦集滅道
思惟苦集滅道。起擇法。乃至廣說是未知當
知根。或諸學者見生死過患涅槃勝利。起擇
法乃至廣說。是已知根。或阿羅漢。觀心解脫
起擇法。乃至廣說。是具知根是名正見。乃
至正定廣說亦爾。問何故覺支。中說起能助
菩提念等言。道支中不說起能助菩提擇法
等言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
[096-0499b]
次欲現異說異文。由異說異文故。說者受
者俱生欣樂。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蹬
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說。復次先作是
說。盡無生智名曰菩提。修道位中覺支義顯。
近菩提故說助菩提。見道位中道支義顯。
去菩提遠是故不說。如契經說。不淨觀俱
修念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
於捨。乃至捨覺支廣說亦爾。問不淨觀是有
漏。七覺支是無漏。云何有漏法與無漏法
俱。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以不淨觀攝伏其
心。令極調柔有堪能已無間能起覺支現
前。從此復能起不淨觀。依如是義故說俱
言。


如契經說。諸聖弟子。若以一心屬耳聽
法。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滿。問要
在意識修所成慧能斷煩惱非在五識。生
得聞思能斷煩惱。如何乃說若以一心屬
耳聽法能斷五蓋。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
謂善耳識無間引生善意識。此善意識無間
引生聞所成慧。此聞所成慧無間引生思所
成慧。此思所成慧無間引生修所成慧。此修
所成慧修習純熟。能斷五蓋故不違理。問
斷五蓋時未能圓滿修七覺支。何故契經
作如是說。能斷五蓋修七覺支速令圓
滿。答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離色染時名
修七覺支離無色染時名速令圓滿故無
有失。有作是說。離欲染時名能斷五蓋。
離無色染時名修七覺支速令圓滿。此說
初後略去中間故無有失。復有說者。無間
[096-0499c]
道時名能斷五蓋。解脫道時名修七覺支速
令圓滿。相隣近故說名為速。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