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0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master)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衍義補卷四十四
             明 丘濬 撰
 治國平天下之要
  明禮樂
   樂律之制下/
周敦頥曰古者聖王制禮法脩敎化三綱正九疇叙百
姓太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
[044-1b]
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滛入其耳感其聲莫不淡
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徳盛治至道配天地
古之極也後世禮法不脩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
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滛愁怨導欲増悲不
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
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
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逺矣
 朱熹曰古聖賢之論樂曰和而已此所謂淡葢以今
[044-2a]
 樂形之而見其本於莊正齋肅之意故希簡而寂寥
 耳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滛政苛民困故其聲
 不和而愁怨妖滛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故
 増悲而至於賊君棄父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
 和而已
  臣按周子此言葢謂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程頥曰律者自然之數先王之樂必須律以攷其聲尺
度權衡之正皆起於律以律管定尺以天地之氣為凖
[044-2b]
非秬黍之比也律取黄鍾黄鍾之聲亦不難定世自有
知音者参上下聲攷之自得其正既得其正將黍以實
其管看管實得幾粒然後推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當
實千二百粒黍今羊頭黍不相應則將數等驗之看如
何大小者方應其數然後為正胡先生定樂取羊頭山
黍用三等篩子篩之取中等者特未定也
  臣按程氏此言欲知音者攷聲上下以定黍
張載曰聲音之道與天地通蠶吐絲而商絃絶木氣成
[044-3a]
則金氣衰乃此理自相應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
為不可知律吕有可求之理惟徳性淳厚者能知之
  臣按宋三儒之説周氏以復古禮為先程氏以攷
  聲音為正張氏則以人之徳性為本三人者可謂
  窮本知變達樂之要者矣且生當有宋全盛之時
  天子鋭意古樂而胡瑗范鎭司馬光輩方講求鍾
  律徧訪四方草澤以應詔而三大儒者乃見遺焉
  使當時若在講求之列其所次叙必有可觀古樂
[044-3b]
  或有可復之理惜哉
朱熹曰五聲之序宫最大而沈濁羽最細而輕清商之
大次宫徵之細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焉然世之論中
聲者不以角而以宫何也曰凡聲陽也自下而上未及
其半則屬於隂而未暢故不可用上而及半然後屬於
陽而始和故即其始而用之以為宫因其每變而益上
則為商為角為變徵為徵為羽為變宫而皆以為宫之
用焉是以宫之一聲在五行為土在五常為信在五事
[044-4a]
為思葢以其正當衆聲和與未和用與未用隂陽際㑹
之中所以為盛若角則雖當五聲之中而非衆聲之㑹
且以七均論之又有變徵以君焉亦非五聲之所取正
也然自其聲之始和者推而上之亦至於變宫而止耳
自是而上則又過乎輕清而不可以為宫於是就其兩
間而細分之則其别又十有二以其最大而沈濁者為
黄鍾以其極細而輕清者為應鍾及其旋相為宫而上
下相生以盡五聲二變之用則宫聲常不越乎十二之
[044-4b]
中而四聲者或時出於其外以取諸律半聲之管然後
七均備而一調成也黄鍾之與餘律其所以為貴賤者
亦然若諸半聲以上則又過乎輕清之甚而不可以為
樂矣葢黄鍾之宫始之始中之中也十律之宫始之次
而中少過也應鍾之宫始之終而中已盡也諸律半聲
過乎輕清始之外而中之上也半聲之外過乎輕清之
甚則又外之外上之上而不可為樂者也正如子時初
四刻屬前日正四刻屬後日其兩日之間即所謂始之
[044-5a]
始中之中也然則聲自屬隂以下亦當黙有十二正變
半律之地以為中聲之前段如子初四刻之為者但無
聲氣之可紀耳由是論之則審音之難不在於聲而在
於律不在於宫而在於黄鍾葢不以十二律節之則無
以著夫五聲之實不得黄鍾之正則十一律者又無所
受以為本律之宫也今有極論宫聲之妙而無曰黄鍾
云者則恐其於聲音法制之間猶有所未盡也夫以聲
音法制之粗而猶有未盡則雖有黄帝大舜之君伶倫
[044-5b]
后䕫之佐亦如之何徒手而可以議大樂之和哉又有
宫當配仁之説者則以仁當四徳之元而有包四徳之
義耳夫仁木行而角聲者也以之配宫則仁既不安而
信亦失據矣五行之序木為之始水為之終而土為之
中土則水火之所寄金木之所資居中而應四方一體
而載萬類者也是則宫之綂五聲仁之包五常葢有並
行而不悖者矣何奪彼與此哉以宫配仁五/峰胡氏説
熹又曰古樂之亡乆矣然秦漢之間去周未逺其器與
[044-6a]
聲猶有存者故其道雖不行於當時而其為法猶未有
異論也逮於東漢之末以接西晉之初則已寖多説矣
歴魏周齊隋唐五季論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宋朝
功成治定理宜有作建隆皇祐元豐之間葢亦三致意
焉而和峴胡瑗阮逸李照范鎭馬光劉几楊時諸賢之
議終不能以相一也而况於崇宣之季姦䛕之㑹指蔡/京輩
黥涅之餘魏漢/津而能有以語夫天地之和哉建陽蔡元
定㫄搜逺取巨細不捐積之累年乃若㝠契著為律吕
[044-6b]
新書明白而淵深縝宻而通暢不為牽合附㑹之談其
言雖多出於近世之所未講而實無一字而不本於古
人已試之成法
蔡元定曰律吕散亡其器不可復見然古人所以制作
之意則猶可攷也太史公曰細若氣微若聲聖人因神
而存之雖妙必効言黄鍾始於聲氣之元也班固所謂
黄帝使伶倫取竹斷兩節間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又曰
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定劉昭所謂伏羲統陽氣之
[044-7a]
初以為律法又曰吹以攷聲列以候氣皆以聲之清濁
氣之先後求黄鍾者也是古聖人制作之意也夫律長
則聲濁而氣先至極長則不成聲而氣不應律短則聲
清而氣後至極短則不成聲而氣不應此其大凡也今
欲求聲氣之中而莫適為凖則莫若多截竹以擬黄鍾
之管或極其短或極其長長短之内每差一分以為一
管皆即以其長權為九寸而度其圍徑如黄鍾之法焉
如是而更迭以吹則中聲可得淺深以列則中氣可驗
[044-7b]
茍聲和氣應則黄鍾之為黄鍾者信矣黄鍾者信則十
一律與度量衡權者得矣後世不知出此而惟尺之求
晉氏而下則多求之金石梁隋以來又絫之秬黍下至
王朴剛果自用遂專恃絫黍而金石亦不復攷矣夫金
石真偽固難盡信若秬黍則歲有凶豐地有肥瘠種有
長短小大圓妥不同尤不可恃况古人謂子榖秬黍中
者實其龠則是先得黄鍾而後度之以黍不足則易之
以大有餘則易之以小約九十黍之長中容千二百黍
[044-8a]
之實以見周徑之廣以生度量權衡之數而已非律生
於黍也百世之下欲求百世之前之律者其亦求之聲
氣之元而毋必之於秬黍則得之矣
又曰律者致中和之用止於至善者也以聲言之大而
至於雷霆細而至於蠛蠓無非聲也律則寫其黄鍾一
聲而已矣雖有十二律六十調然實一黄鍾也是理也
在聲為中聲在氣為中氣在人則喜怒哀樂未發與發
而中節也此聖人所以一天人贊化育之道也
[044-8b]
  臣按蔡元定作律吕新書朱熹為之序曰其中所
  謂黄鍾圍徑之法則漢斛之積分可攷寸以九分
  為法則淮南太史小司馬之説可推五聲二變之
  數變律半聲之例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宫變徵
  之不得為調則孔氏之禮疏因亦可見臣既本朱
  氏此序而引諸説而附以元定之所參定者既具
  於各條之下至是剟取序文而繼以元定截竹為
  管以求中聲之説是則朱氏所謂先求聲氣之元
[044-9a]
  而因律以生尺尤所謂卓然者也然此求其聲氣
  耳而所謂均調節奏被之管絃蔡氏又欲别為樂
  書以究其業今世無之豈其後竟不克就耶尚幸
  此新書之存以俟後世之聖君賢相功成作樂者
  焉雖然此書之作雖由蔡氏而皆本其師之意也
  觀朱氏與元定書曰但用古書古語或註疏而以
  己意附其下方甚簡約而極周盡學者一覧可得
  梗槩其他推説之泛濫㫄證之異同不盡載也今
[044-9b]
  即其書以觀無一不如其師所敎者所謂甚簡約
  而極周盡者一言以蔽之矣其後朱氏又與其門
  人攷訂禮書又定鍾律詩樂樂制樂舞等篇皆聚
  古樂之根源簡約可觀而鍾律分前後篇其前篇
  凡七條一曰十二律隂陽辰位相生次第之圖二
  曰十二律寸分釐毫絲數三曰五聲五行之象清
  濁髙下之次四曰五聲相生損益先後之次五曰
  變宫變徵二變相生之法六曰十二律正變倍半
[044-10a]
  之法七曰旋宫八十四聲六十調之圖其後篇凡
  六條一曰明五聲之義二曰明十二律之義三曰
  律寸舊法四曰律寸新法五曰黄鍾寸分數法六
  曰黄鍾生十一律數法大槩率采元定所著更互
  演繹尤為明邃其樂制彚於王朝禮其樂舞彚於
  祭禮上下數千載㫄搜逺紹昭示前聖禮樂之非
  迂以為後世作樂者之法則後世有作者合二書
  而求之思過半矣
[044-10b]
    以上論樂律之制臣按禮樂之制作其微也
    乆矣而樂為甚非其情義之難明也而其所
    謂制度者失其傳焉耳在漢之世樂家有制
    氏世在樂官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
    其義論者惜之然唐宋以來其精義之存於
    古典者通經學古之士尚能因文以求義或
    得其情於編簡之中若夫所謂鏗鏘鼓舞者
    則知之者葢已鮮矣論禮者謂其數可知其
[044-11a]
    義難知葢是時度數詳明人所共習所難知
    者其義理𤣥㣲者耳故為是言若就後世言
    之則可學而知者義理耳若夫名物度數非
    上智之資豈能奮乎千載之下而逆探其遺
    文墜緒於千載之上也哉且禮之行也文與
    器而已然樂不徒文而又有其容不徒器而
    又有其聲習學者既失其傳造作者又失其
    製葢非一日矣一旦求之簡牘之中以不試
[044-11b]
    之學而欲合古人之制自非知禮樂之情之
    聖有開物成務之才而妙達天人之理者孰
    能與於斯哉三代之制不可攷已孔子自衛
    反魯之所正僅云雅頌而不及於制度在聖
    人時魯之樂工擊磬鼓鼗者踰河蹈海孔門
    弟子皆詳記於所録師説之中非無意也其
    意以為自是之後樂工散亡非獨無明樂義
    之聖賢而併與其習樂器之賤工亦無之矣
[044-12a]
    後有作者其何所持循而復古制也哉漢初
    古樂猶有存者文帝資雖近道而謙讓未遑
    武帝慨然有志於樂然所好者世俗之所樂
    非先王之所制也魏用杜䕫隋用鄭繹何妥
    宋用和峴胡瑗阮逸范鎮輩非不留心於鐘
    律也然卒無所得焉葢用其心於𣺌茫而無
    所從入之端故耳孟子曰聖人既竭耳力焉
    然後繼之以五聲六律程子亦曰有知音者
[044-12b]
    参上下聲攷之自得其正葢必求之吾之心
    思竭乎吾之耳力因其所易而後及其所難
    因其所習而後及其所未達為之以其漸循
    之以其方深造之以其道記曰作者之謂聖
    述者之謂明今世古制無復存者雖是述之
    其與作者之功何異吾無聖人之天資而欲
    任聖人之創作可乎既不敢作而欲述之又
    無可因而以為述之之地不得已而就其所
[044-13a]
    近而易者以求之求之之道先從吾身始晉
    人有言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言漸近自然耳
    黄帝取嶰谷之竹吹之以為黄鍾之宫者有
    由然也六經之中論樂之最先者莫先于虞
    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之四言此
    萬世論聲樂之祖也史亦稱大禹聲為律身
    為度孔子正樂亦以雅頌得所為先古之樂
    器無存而存者亦多非古制惟孔子所删三
[044-13b]
    百篇之詩乃商周祭祀燕享及房中所歌者
    其篇章宛然三代之舊也無所欠闕大戴禮
    云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晉志亦云漢
    末杜䕫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
    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戴記頗有闕
    誤篇數不可攷漢末止存三篇而加以文王
    不知其何自來也其後改作新辭舊曲遂廢
    至唐開元鄉飲酒禮其所奏樂乃有鹿鳴四
[044-14a]
    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關雎
    葛覃卷耳鵲巢采繫采蘋十二篇之目而其
    聲亦不得聞矣宋時有趙彦肅者傳此十二
    詩之譜每句之中字皆叶以律吕即開元遺
    聲也朱子既以載之儀禮經傳中以為詩樂
    且謂古聲亡滅已乆不知當時工師何所攷
    而為此疑古樂有唱有歎唱者發歌句也和
    者繼其聲也詩詞之外應更有叠字散聲以
[044-14b]
    歎發其趣故漢晉之間舊曲既失其傳則其
    辭雖存而世莫能補為此故也若但如此譜
    直以一聲叶一字則右詩篇篇可歌無復樂
    崩之歎矣夫豈然哉又其以清聲為調似非
    古法然古聲既不可攷姑存之以見聲歌之
    彷彿以俟後之知樂者噫朱子非知樂者哉
    而姑為是謙退之辭耳大賢若朱子而不任
    其責後世之人又孰有過于朱子者哉人人
[044-15a]
    皆為是言則此樂直至天地之戍㑹永無可
    復之期矣雖然與其不能盡復天地之純全
    而略得以見古人之彷彿猶賢乎已夫有之
    而不全猶勝于全無而不有也漢唐以來郊
    廟燕享未嘗不用樂而樂之用或至于用鄭
    衞之音今吾稍存古人之意以倣古人之
    樂雖不全于古而猶彷彿于古豈不愈于
    鄭衞之音也哉程子曰古人之詩如今之歌
[044-15b]
    曲古人之詩其音調不復可知己而今之歌
    曲雖出時人之口而亦有所沿襲如向所謂
    十二詩于鹿鳴等六詩云黄鍾清宫註云俗
    呼正宫關雎等六詩云無射清商註云俗呼
    越調所謂黄鍾清宫無射清商世俗固不知
    所以為聲而正宫越調之類宋世所謂詩餘
    金元以來所傳南北曲者雖非古之遺音而
    猶有此名目也夫人能為之而聞之者亦能
[044-16a]
    辨别其是否誠因今而求之古循俗而入于
    雅以求古人之所彷彿者萬一天生妙解音
    樂之人如師曠州鳩信都芳萬寳常王令言
    張文收之輩必能因其彷彿而得其純全者
    焉因聲以攷律正律以定器三代之樂亦可
    復矣然如此之人豈易得哉吁必待后䕫而
    後作樂必待師曠而後聽音斯人不世出而
    樂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也而音豈可不聽
[044-16b]
    哉世無后䕫師曠而后䕫之心師曠之耳則
    人人有也萬古如一日也昔宋李照胡瑗阮
    逸改鑄鍾磬徐復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
    先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其後卒無所
    成如復言房庻亦言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逺
    其大略以謂上古世質器與聲樸後世稍變
    焉金石鍾磬也後世易之以方響絲竹琴簫
    也後世易之以箏笛笙匏也攢之以斗塤土
[044-17a]
    也變而為甌柷敔木也貫之以板凡若此者
    八音之變也亦猶大輅起于推輪龍艘生于
    落葉其變則然爾古者食以爼豆後世易以
    杯盤簟席以為安後世更以榻案使聖人復
    生不能舎杯盤榻案而復爼豆簟席也八音
    之器豈異此哉孔子曰鄭聲滛豈其器之不
    古若哉亦疾其聲之變耳試使知樂者由今
    之器寄古之聲去惉懘靡曼而歸之中和雅
[044-17b]
    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乎然則
    世所謂雅者未必如古而敎坊所奏豈盡滛
    聲哉庻之此言雖非窮本之論而不謂之知
    變不可也樂記曰窮本知變樂之情也樂之
    本同而其變則異同者其精者也異者其粗
    者也推其異而合之同舉其粗而歸之精則
    其體凝一矣臣請眀詔天下求知音律者内
    而朝著外而州郡隠而草澤之士賤而技藝
[044-18a]
    之流許其自陳及臣僚薦舉聚于一處俾其
    各就所能因其明處而各罄其所知用今世
    所奏之樂今日所歌之辭度其腔調按其節
    拍先求世之所謂正宫越調之類以究古人
    清宫清商之調依俗法之所移換尋古調之
    所抑揚然後被之于絲吹之以竹宣之以金
    收之以石必俗器之調而後古器之即合作
    于一堂之間而有和應之美不徒協夫奏者
[044-18b]
    之心而且諧之聽者之耳無間賢愚貴賤一
    是同和然後按古人鍾律之法即蔡元定之
    律吕新書朱文公之通解鍾律依其說按其
    法而講究其所當然之則與其所以然之故
    築室布灰如其候氣之法截竹為管以求黄
    鍾之聲如所謂或極其短或極其長長短之
    内每差一分以為一管皆即以其長權為九
    寸而度其圍徑如黄鍾之法焉此則蔡氏截
[044-19a]
    管候氣之法也若夫所謂度其圍徑者則未
    有定凖焉夫所列之管既已應氣可豫尋秬
    黍中者分為三等先以一等實于是管之中
    必須千二百粒適滿其中無欠無餘然後用
    之有餘欠者則用次等次等不合又别用之
    必同而後己所實既同然後因之以定尺審
    度量謹權衡焉由是以制律吕均聲音製樂
    器先試以歌聲齊簫聲以簫聲定十六聲又
[044-19b]
    以十六聲而齊入器聲髙者則抑而下之聲
    下者則引而上之過于厲者平之過于醲者
    淡之逐器而調之使其一器之中聲律自然
    均調而無有參錯合器而協之使其衆器之
    間自然翕合而無相奪倫無一器之不諧無
    一音之不應如此雖不能盡善盡美如古人
    之純全然通其變以窮其本亦可以得古人
    之彷彿者矣方之章韶濩武雖不可企及然
[044-20a]
    視後世之因循茍且者則有間矣臣於鍾律
    非所通曉姑述所聞以俟當代之聖明任作
    述之大柄者焉
 
 
 
 
 
[044-20b]
 
 
 
 
 
 
 
 大學衍義補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