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0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衍義補卷二
             明 丘濬 撰
 治國平天下之要
  正朝廷
   正綱紀之常
禮記曰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
大定
[002-1b]
漢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此紀綱之首王敎之端

白虎通曰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諸父兄弟族人
諸舅師長朋友也綱張也紀理也大綱小紀所以張理
上下整齊人道也詳見/前編
  臣按綱紀二字竝言始見于五子之歌再見于詩
  棫樸假樂之篇大約以網罟為喻綱謂網之大䋲
  紀謂網中絲縷之目張其大者是之謂綱理其小
[002-2a]
  者是之謂紀譬則朝廷之行事舉其大者則小者
  自隨貴乎能振肅之而已不然則有廢而不舉之
  處一切頺墮而不可為矣是則紀綱之喻也然所
  謂綱紀者葢亦多端而在人倫者尤為重焉是故
  人君為治欲正天下之紀綱先正一家之紀綱家
  之紀綱倫理是也倫理既正則天下之事如挈綱
  然一綱既張而萬目之井然者各得其理矣臣於
  正朝廷下舉家之倫理以為紀綱之首者原其本
[002-2b]
  也
書五子之歌太康逸游失其國其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三曰惟彼陶
帝堯/也有此冀方堯所/都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蔡沈曰堯舜禹相授一道以有天下今太康失其道
 而紊亂其紀綱以致滅亡也
  臣按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理大中至正之極
  堯傳之舜舜傳之禹禹𫝊之啟以詒厥子孫者也
  太康以逸豫滅厥徳則失其祖父所傳之道所傳
[002-3a]
  之道既失則凡其政令之所行大之為綱小之為
  紀者咸紊亂矣紀綱既亂則上無道揆下無法守
  其底於滅亡也宜哉先儒有言道者君天下之本
  紀綱者維持天下之具臣竊以為所以立道而維
  持其紀綱者脩徳又其本也人君誠能脩徳以立
  道立道以正天下之紀綱則可以保祖宗之基業
  詒子孫之逺謀矣
詩大雅棫樸之篇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002-3b]
 朱熹曰凡網罟張之為綱理之為紀言文王之徳有
 以振作綱紀天下之人而人歸之又曰勉勉我王綱
 紀四方都在他線索内牽著便動
  臣按此詩乃周人詠歌文王能振作人才之意上
  文有曰周王夀考遐不作人先儒謂綱紀即作人
  之意也商之末世士氣卑弱甚矣文王以夀考之
  年鼓舞振動之於上使之奮發踊躍之於下於是
  四方之人彬彬濟濟咸在乎文王變化鼓舞之中
[002-4a]
  有如舉網之綱衆目自隨之而振動是則所謂勉
  勉不己之我王有以為四方人才之綱紀也是以
  卑弱之氣變而盛大頺靡之埶起而植立賢才於
  是乎奮庸政事於是乎脩舉由是以觀可見人君
  爲治之道在立紀綱立紀綱在作人才人才作於
  國中則綱紀張於四外此人君爲治所以貴乎勉
  勉不已也
假樂之詩曰威儀抑抑密/也徳音秩秩有常/也無怨無惡率
[002-4b]
由羣匹類也謂盡/用衆賢受福無疆成王在上/受福無已四方之綱總持/四方
之大/綱之綱謂大/綱之紀謂小/紀安/也及朋友朋友者合百辟/卿士言之也
百辟卿士内之百辟/外之卿士媚于天子皆盡媚愛/天子之心不解于位不/敢
懈怠于/職位民之攸暨暨息/也
 朱熹曰言有威儀聲譽之美又能無私怨惡以任衆
 賢是以能受無疆之福爲四方之綱又言人君能綱
 紀四方而臣下賴之以安則百辟卿士媚而愛之維
 欲不解于位以為民所安息也
[002-5a]
 又曰四方之綱即繼之曰之綱之紀葢張之為綱理
 之為紀下靣百辟卿士至於庶民皆賴君以為綱所
 謂不解于位者葢欲綱常張而不弛也
 黄&KR2626曰上四句即所以為綱之道也是故元氣不存
 雖盛且壯不足為一身之福綱紀不立雖强且富不
 足為人君之福詩人以無疆之福祝其子孫而繼之
 曰四方之綱又繼之曰之綱之紀其意不亦淵乎
  臣按先儒謂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上下交而為
[002-5b]
  泰之時也所以然者其道本諸身徴諸庶民永終
  譽于天下而無厭無斁所持循者率皆匹類之所
  同然是以徳備諸己而福集厥躬標凖立于上法
  則示乎下而有以為四方之綱而東西南北之人
  莫不於是總攝維繫之而皆歸附趣向之不容渙
  散矣然不徒其大者有以為大事之綱而其小者
  亦有以為小事之紀張之理之無或緩弛無或渙
  散皆足以垂憲而作則焉綱紀既立自然徳澤禮
[002-6a]
  節有以延及夫羣匹庶類凡夫心志同而意氣合
  者皆賴之以得其安矣既賴之以得其安則所安
  者心孚而意契感恩而思報咸知所以媚愛於上
  上下之情綢繆如一有如易所謂上下交而志同
  者豈非地天交泰之時乎夫既泰矣然又何憂之
  有哉憂乎怠荒而已此所以終於不解於位民之
  攸暨也葢不解于位則其綱常張而不弛非特百
  辟卿士賴以為安羣黎百姓亦得以休息而福之
[002-6b]
  在君身者且將永永有無疆之休矣由是觀之徳
  之在身為威儀發於外為聲譽徳乎徳乎其立紀
  綱之根本而所謂不解者又其保紀綱之節度乎
唐韓愈曰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
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
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脉也脉不病
雖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
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
[002-7a]
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埶于
諸矦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
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
矜也紀綱而已矣
宋儒朱熹告其君曰四海之廣兆民至衆人各有意欲
行其私而善為治者乃能總攝而整齊之使之各循其
理而莫敢不如吾志之所欲者則以先有綱紀以持之
於上也何謂綱紀辨賢否以定上下之分核功罪以公
[002-7b]
賞罰之施也然綱紀之所以振則以宰執秉持而不敢
失臺諫補察而無所私人主又以其大公至正之心恭
己於上而照臨之是以賢者必上不肖者必下有功者
必賞有罪者必刑而萬事之統無所闕也紀綱既正則
天下之人各自矜奮更相勸勉以去惡而從善葢不待
黜陟賞罰一一加于其身而禮義之風廉恥之俗己丕
變矣惟至公之道不行于上是以宰執臺諫有不得人
黜陟刑賞多出私意而天下之俗遂至於靡然不知名
[002-8a]
節行檢之可貴而惟阿諛軟熟奔競交結之為務一有
端言正色於其間則羣譏衆排必使無所容於斯世而
後已茍非斷自聖志洒濯其心而有以大警敕之使小
大之臣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刑賞則何以振已頺
之綱紀哉
又曰人君爲治之本在乎正心術以立紀綱所謂綱者
猶網之有綱也所謂紀者猶絲之有紀也朱子此解紀/字與詩集傳
微不/同網無綱則不能以自張絲無紀則不能以自理故
[002-8b]
一家則有一家之綱紀一國則有一國之綱紀若乃鄉
總於縣縣總於州州總於諸路諸路總於臺省臺省總
於宰相而宰相兼統衆職以與天子相可否而出政令
此則天下之綱紀也然而綱紀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
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綱紀有所繫而
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逺小人講明義理之歸
閉塞私邪之路然後乃可得而正也
又曰一二近習之臣上則蠱惑陛下之心志使其不信
[002-9a]
先王之大道而恱于功利之卑說不樂莊士之讜言而
安于私&KR0591之鄙態下則招集士大夫之嗜利無耻者文
武彚分各入其門所喜則隂為引援擢寘清顯所惡則
密行訾毁公肆擠排交通貨賂所盗者皆陛下之財命
卿置將所竊者皆陛下之柄宰相師保賓友諌諍之臣
或反出入其門墻承望其風㫖埶成威立中外靡然向
之使陛下之號令黜陟不復出于朝廷而出於此一二
人之門名為陛下之獨斷而實此一二人者隂執其柄
[002-9b]
葢其所壞非獨壞陛下之紀綱而已乃并與陛下所以
立綱紀者而壞之焉
  臣按自古儒臣論爲治之綱紀莫切於唐韓愈宋
  朱熹而熹之所以告其君者尤為切至焉伏望明主
  留神省察奮發剛斷一正宸心斥逺姦邪建立綱
  紀以幸四海困窮之民如熹之所以望其君者臣
  尤不勝大願
    以上正綱紀之常
[002-10a]
  正朝廷
   定名分之等
易履大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程頤曰天在上澤在下天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
 如是君子觀履之象以辯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
 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
 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時公卿大夫
 而下位各稱其徳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徳則
[002-10b]
 君舉而進之士脩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于
 已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
 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志於尊
 榮農工商賈日志于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
 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無
 定志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辯上下使各當其分以
 定民之心志也
書說命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建諸矦之/邦於外設都設天子/之都于
[002-11a]
内/樹后王天/子君公諸/矦承以大夫師長
  臣按名分之等乃天下自然之理髙卑有不易之
  位上下有一定之分皆非人力私意之所為者也
  觀易之辯上下定民志法乎上天下澤自然之象
  書之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由於明王奉順
  上天之道是則尊之臨卑下之奉上一惟法天地
  自然之數順天道自然之常而已彼負其强乃欲
  以卑而逆尊恃其貴乃欲以上而陵下皆逆天道
[002-11b]
  而不知上天下澤之理者也
禮記大傳曰名著而男女有别又曰名者人治之大者
也可無慎乎
  臣按所謂名者非止于位分之謂凡有所稱呼者
  皆名也所謂分者非止於等級之謂凡有所分别
  者皆分也是以不但朝廷之上位署之間有之則
  凡一家之内親屬之中皆有所謂名與分焉名分
  之在人家者尤嚴于男女之際婦人尊卑大小本
[002-12a]
  無定位隨其夫以為尊卑大小其名分顯著灼然
  知其為尊為卑爲昭爲穆以之定昏姻别内外而
  淫亂賊逆之禍不作矣此名所以為人治之大而
  不可不慎者也
論語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曰衛君衛國之/君名輒待子而為政子將
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
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
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002-12b]
 謝良佐曰正名雖為衛君而言然為政之道皆當以
 此爲先
  臣按衞輒不父其父而禰其祖父子之名實紊矣
  故孔子為政必以正名為先焉然凡事皆有名非
  特父子為然也葢有實斯有名名者實之賓也名
  既不正則凡見于言論之際稱謂之間皆有所疑
  惑窒礙非徒不可行且不可言播告之脩必有所
  回䕶條敎之布必有所妨礙彼或執詞以致詰我
[002-13a]
  將無辭以質對此言不順所以事不成事不成而
  禮樂不興刑罰不中而流弊至于民無所措其手
  足也然則正名之道奈何曰務其實而已矣必有
  此實然後予之以此名既有此名必當副以此實
  如此則稱謂之間端然其正言論之際怡然其順
  矣名正言順尚何事之不可為何政之不可成哉
左傳桓公十年虢叔周襄王/卿士譖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
有辭詹父有自直/之辭訴于王以王師伐虢
[002-13b]
 呂祖謙曰屈天下之理以信天下之分非善持名分
 者也虢叔譖其大夫詹父于桓王詹父有辭王為之
 伐虢而出虢公數𫝊而至于襄王晉文公以元咺執
 衛侯而請殺之襄王曰君臣無獄今元咺雖直不可
 聽也襄王之意豈非矯桓王之失乎所謂君臣無獄
 者固可以為萬世訓至若元咺雖直之一語猶未免
 世俗之見也茍如襄王之說是元咺之理未嘗不直
 所以不可聽者恐亂君臣之分耳有所謂理又有所
[002-14a]
 謂分是理與分判然二物也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
 必及分理與分得則俱得失則俱失臣之訴君者先
 有訴君之曲不必問其所訴之辭也當詹父元咺未
 訴君之時其理固直既啟訴君之口則己陷于滔天
 之惡矣君臣之際本非較曲直之地後之為治者非
 合分與理爲治亦安能洗犯上之習而還于古哉
  臣按呂氏謂君子言分必及理言理必及分得則
  俱得失則俱失君臣上下夫豈較是非爭曲直之
[002-14b]
  所在哉此非特名分所拘而理固當如是也
莊公十八年虢公晉侯朝王周恵王新即位虢/公與晉獻公來朝王饗醴
饗以/醴酒命之宥以幣物/宥之皆賜玉五瑴雙玉/為瑴馬三匹非禮也
王命諸矦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不以禮假人晉矦與虢/公同賜是
以禮假/人也
 呂祖謙曰爲天守名分者君也周恵王誤視爲己物
 輕以假人當虢公晉侯之來朝等其玉馬之數不為
 之隆殺殊不知天秩有禮多多寡寡不可亂也人心
[002-15a]
 無厭侯而可假公之禮則公亦思假王之禮王既假
 晉侯以公禮矣後數十年而晉文有請隧之舉果欲
 假王之禮非恵王啟其僭心晉文遽敢爾邪聖人欲
 上全天子之尊必先下謹士庶人之分守其下所以
 衛其上也
  臣按呂氏謂欲上全天子之尊必先下謹士庶人
  之分守其下所以衛其上也斯言也真誠謹始審
  幾之要居人上者在所當知
[002-15b]
成公二年衛新築人仲叔于奚新築地名仲/叔守其地救孫桓子
名良/夫桓子是以免既衛人賞之以邑辭不/受請曲縣曲縣/軒縣
也諸矦/之樂繁纓諸矦/馬飾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
與之邑惟器與名車服之器/爵號之名不可以假人輕假借/于人君之
所司也此器與名乃人/君之所司主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
若以器名/假借于人與人政也是以國家之/政與人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
可止也已
[002-16a]
  臣按人君之所以爲君所以礪天下之人而使之
  與我共國家之政而治天下之民者爵號之名車
  服之器而已非有功者不可與非有徳者不可與
  非有勞者不可與非有才者不可與為人君者謹
  司其出納之權不輕以假借于人焉必有功徳才
  能者然後與之與之名與器即與之以政也使人
  聞吾爵號之名即知所敬服見吾車服之器即知
  所尊讓如是則吾之政令行矣茍有財者可以財
[002-16b]
  求有埶者可以埶得有親暱夤縁者皆可以倖而
  致之則名與器不足貴矣名與器不足貴得者不
  以為榮見者不知其為尊則人君失其所司之柄
  矣失其所司之柄則亡其為政之體亡其為政之
  體則失其爲君之道國家將何所恃以自立哉
通鑑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䖍爲諸侯
 司馬光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
 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
[002-17a]
 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受制于一
 人雖有絶倫之力髙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
 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
 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
 而君臣之分猶天地之不可易然後上下相保而國
 家治安然禮非名不著非器不行名以命之器以别
 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
 故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
[002-17b]
 之葢事未有不始于㣲而成于著聖人之慮逺故能
 謹其㣲而治之衆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
 治其㣲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
 也嗚呼周道之衰綱紀散壞禮之大體十喪七八然
 猶歴數百年宗主天下徒以名分尚存故也今晉大
 夫暴蔑其君親分其地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
 得列于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并棄之也
 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002-18a]
  臣按司馬氏編歴代史而託始於周威烈王始命
  三晉爲諸矦故爲此名分之論而統其宗于禮其
  示後世人主以謹㣲之意至矣
唐肅宗時平盧節度使王𤣥志卒上遣中使往撫慰將
士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李懷玉殺𤣥志之子
推侯希逸爲軍使朝廷因以希逸爲節度副使節度使
由軍士廢立自此始
 司馬光曰民生有欲無主乃亂故聖人制禮以治之
[002-18b]
 所以辯上下定民志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
 八柄存乎已也茍或捨之則彼此埶均何以使其下
 哉肅宗遭唐中衰幸而復國宜正上下之禮以綱紀
 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委一介之使
 徇行伍之情無問賢愚惟其所欲積習爲常謂之姑
 息乃至偏裨殺逐主帥亦不治罪因而授之然則爵
 賞廢置殺生與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亂之生也
 庸有極乎古者治軍必本于禮今唐蔑之使士卒得
[002-19a]
 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將帥則將帥陵天子自然之
 埶也
  臣按名分生于上下之際名分一定則下之於上
  有順而無逆有令而無違上得以率于下下不得
  以犯乎上一有犯焉則刑戮加之矣犯且不可况
  敢廢立之哉此人君爲治所以必謹于禮以正名
  分而防其陵替之漸也
    以上定名分之等
[002-19b]
 
 
 
 
 
 
 
 大學衍義補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