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0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master)


[151-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五十一
             明 丘濬 撰
 治國平天下之要
  馭外蕃
   守邉固圉之畧下/
武帝元朔二年衛青出雲中西至高闕遂至隴西捕首
虜數千走白羊樓煩王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主父偃言
[151-1b]
河南地肥饒外阻河䝉恬城之以逐匈奴省轉戍漕廣
中國滅胡之本也公卿皆不便上竟用偃計立朔方郡
募民徒者十萬口築城繕寨因何為固轉漕甚逺自山
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鉅萬府庫並虚
  臣按漢立朔方郡即赫連勃勃命叱干阿利蒸土
  築城之處所謂夏州是也後秦姚興以赫連勃勃
  為安北將軍鎮朔方勃勃僭稱天王建國曰夏命
  其臣叱干阿利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
[151-2a]
  黒水之南營起都城號為統萬命其秘書監胡義
  周作頌曰營啟都城開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
  左河津而右重塞葢此地在漢已有城而赫連夏
  乃於此建都也隋以朔方地分置勝州榆林郡唐
  開元中置朔方郡大總管兼安北都䕶唐末拓拔
  思恭鎮是州唐賜姓李五代李仁福彛超繼領節
  鎮號定難軍宋太平興國八年李繼捧來朝願納
  土其弟繼遷不樂内附亡命嘯聚擾邊淳化中太
[151-2b]
  宗以夏州深在沙漠姦雄因之以竊據欲墮其城
  吕䝉正曰自赫連築城以來頗與闗右為患若廢
  之萬世利也遂詔廢之遷其民於銀綏分官地給
  之其州兵不徙相聚置營仍曰夏州真宗咸平末
  繼遷死景徳中其子徳明欵寨内附朝廷假以本
  道節制始自夏州遷懐逺鎮改為興州居之即今
  寧夏衛是也徳明之子元昊僭號自稱夏帝史謂
  其境土方一萬里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
[151-3a]
  南之州九曰靈曰洪曰宥曰銀曰夏曰石曰鹽曰
  南威曰會河西之州九曰興曰定曰懐曰永曰涼
  曰甘曰肅曰𤓰曰沙熈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寧曰
  樂曰廓曰積石其地饒五榖尤宜稻麥即今州郡
  考之所謂興即今寧夏也河西及河外之州今多
  存焉其河南九州雖其一二可考而其七者不知
  其所在意者皆在今河套中邪自昔守邊者皆襲
  前代之舊漢因秦唐因隋其邊城營堡往往皆仍
[151-3b]
  故迹惟我朝守邊則無所因襲而創為之制焉葢
  自唐天寳以後河朔以北多為方鎮所有其朝廷
  所自禦者突厥吐蕃南詔而已五代以來石晉以
  燕雲賂契丹而河西盡屬拓拔氏宋人以内地為
  邊境金元又無所謂邊者我聖祖得天下遍於西
  北邊城立為藩府統重兵據要害然皆在近邊而
  未嘗逺戍境外如漢唐之世也洪武之初西北邊
  防重鎮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肅曰遼東曰大寧永
[151-4a]
  樂初革去大寧惟存四鎮寧夏守鎮肇於永樂之
  初榆林控制始於正統之世其餘花馬池等堡皆
  是邊境多事之秋創置者也方今要害之處朝廷
  處置固已嚴密但所謂黄河套者尚若闕焉何也
  前代所以廢棄之者以其邊城之防守在内而其
  地在外故也今日吾之守鎮顧有在河套之外者
  秋高馬肥風寒河凍彼或長驅而入屯結其中以
  為吾内地之擾幸其素無深謀未用華人之計不
[151-4b]
  為據地之争是以亟來亟往有獲即去似若無足
  為意者然謀事貴乎先防患貴乎豫往者彼固嘗
  深入矣議者慮其為吾内地害百計謀所以驅而
  出之者未得其便幸其自去矣遂無有一人議及
  之者萬一再來何以處之乎夫事之未來者雖未
  能逆料其有無計之萬全者不可不先為之擘畫
  臣愚過為之慮今日西北諸邊祖宗以來所以備
  禦之具固已詳盡惟此一處偶未之及非遺之也
[151-5a]
  芽蘖未萌也今則已暴著矣所以先事而豫為之
  防者兹其時乎自昔中國守邊者皆將卒守其内
  而拒戎人於外兹地則彼反入吾之内而吾之所
  守者反在其外焉彼所以從入者必有其物皆一
  一推求其故於其所經行之路則預扼其要衝於
  其所屯聚之處則先據其形勝勿但幸其眼前之
  無事而必為後日之逺圖議者若謂置為城守則
  饋餉為難將至於漢人之勞費盍思赫連之建國
[151-5b]
  元昊之列郡皆在此地何從得食乎宋史明言其
  地饒五榖尤宜稻麥漢人於境外輪臺之地尚為
  之屯營况此乃在黄河之南次邊之地乎臣請下
  合朝議當此無事之秋北敵逺遁之際遣通古今
  識事體大臣躬莅其地詳察可否以聞儻以為可
  行或於河之南築城池以為之鎮遏或于河之北
  據要害以為之扼塞或沿河之壖設營堡以防其
  徑渡事必出於萬全然後行之不然較其利害足
[151-6a]
  以相當姑仍其舊可也愚儒未履邊地姑以意言
  可否惟上之命
後漢王霸將弛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
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李賢曰飛狐道在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懐戎縣即
 古之蜚狐口也
  臣按飛狐口在今蔚州廣昌縣
北魏中書監高閭表以為北部所長者野戰所短者攻
[151-6b]
城若以彼之所短奪其所長則雖衆不能成患雖來不
能深入又彼散居野澤隨逐水草戰則與家業並至奔
則與畜牧俱逃不齎資糧而飲食自足是以歴代能為
邊患六鎮勢分倍衆不鬬互相圍逼難以制之請依秦
漢故事於六鎮之北築長城擇要害之地往往開門造
小城於其側置兵扞守彼既不攻城野掠無獲草盡則
走終必懲艾計六鎮東西不過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
成三步之地疆弱相兼不過用十萬人一月可就雖有
[151-7a]
暫勞可以永逸凡長城有五利罷遊防之苦一也北部
放牧無鈔掠之患二也登城觀敵以逸待勞三也息無
時之備四也嵗常遊運永得不匱五也
  臣按我朝建都于燕切臨邊境所以設險以扞蔽
  其國都者尤宜慎固太行西來逶迤而北歴居庸
  而東極于醫巫閭是為第一層之内藩籬也又東
  起舊大寧界越宣府大同代州之境而西至于保
  徳州之黄河又為第二層之外藩籬也其内之藩
[151-7b]
  籬天造地設重岡疊嶂以為國家北門之屏蔽易
  所謂地險者也若夫外之藩籬固有天然之地險
  然其間多有間斷之處因而補其缺塞其罅以為
  外冦之防則又頼乎王公之設險焉臣聞雲代一
  帶其設墩臺以守候也有大邊有小邊大邊以謹
  斥候小邊以嚴守備今誠於大邊墩臺之間空缺
  之處因其崖險隨其地勢築為城牆以相連綴實
  為守邊長乆之計高閭謂六鎮東西不過千里一
[151-8a]
  夫一月之功可成三步之地彊弱相兼不過十萬
  人一月可就臣竊以為今山後縁邊之地東起永
  寧之四海冶西底保徳之河壖自東而西計其所
  長一千三百二十里而已其間墩臺相望逺者十
  數里近者數里就其空處而加築塞之功延引以
  相連接亦無甚勞費者昔人謂一月可就臣請以
  三年為期遇夫邊方無警之秋米榖豐登之嵗孟
  夏仲秋天氣温涼之候量撥騎兵以為防䕶借十
[151-8b]
  萬人之工力費十數萬之貲糧三年之中僅勞一
  百八十日成此千百年莫大之功夫然則邊城冦
  盗永清國家藩籬益厚高閭所謂五利者彼徒託
  之空言而我今日真實享其利矣
唐高祖時突厥嵗盗邊帝㑹羣臣問所以備邊者將作
大匠于筠請于五原靈武置舟師於河扼其入中書侍
郎温彦愽曰魏為長塹遏匈奴今可用帝使桑顯和塹
邊大道召江南船工大發卒治戰艦
[151-9a]
  臣按據于筠所請于五原靈武置舟師于河扼敵
  之入彦博亦言魏為長塹則是迤西黄河固可以
  行舟而沿河之地亦可以塹也
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境非厓有拂雲祠突厥每犯
邊必先謁祠禱觧然後料兵度而南時黙啜悉兵西擊
突馳施張仁愿請乗虚取漠南地於河北築三受䧏城
絶其南冦路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城今築城
彼腹中終為所有仁愿固請中宗從之表留嵗滿兵以
[151-9b]
助功咸陽兵五百人逃歸仁愿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
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
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里
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而逺又於牛頭朝那山北
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踰山牧馬朔方益無
冦嵗損費億計减鎮兵數萬
 王禹偁曰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今固未能
 專委一人則請於沿邊要害之地為三城以備之若
[151-10a]
 有唐受䧏城之類如國家有兵三十萬人使互相救
 援責其成功
  臣按朔方軍即今河套地也唐初與突厥以河為
  界則是固常守河矣而張仁愿所築三受䧏城皆
  在黄河之北大漠之南史謂中城南直朔方意今
  河套之地西城南直靈武意今寧夏之地東地南
  直榆林意今在綏雲之間今其故址無復可考説
  者多謂東勝州即古東受䧏城所在其地今有斷
[151-10b]
  頭山地最肥腴且宜焉疑即史所謂牛頭朝那也
  國朝設東勝衛於此其後移於内地宣徳正統間
  往往有建議者欲復其故然而卒不果焉夫自古
  守封疆者必據險阻然守險也不守其險而守於
  險之外若即險而守則敵與我共其險矣是以古
  人之守江也必守淮而河亦然唐人禦突厥也始
  以河為界其後張仁愿乃建三城于河之外焉是
  即守江之意葢擇其要害之地扼其吭而折其脇
[151-11a]
  也是以唐自有此城之後朔方益無冦嵗省費億
  計減鎮兵數萬此其明驗也今日邊城營堡措置
  已定固無可更革之理然事有暫勞而乆安費少
  而效大者古人亦不憚改作在乎行之有其漸處
  之有其道焉耳臣故㣲舉其端而不敢盡其説以
  候後之經國逺圖者云
五代晉高祖割幽今順/天地今薊/州今河/間地今任/丘地涿今涿/州
今密/雲縣今順/義縣今保/安州今隆/慶州今永/寧縣在今朔/州西境今/大
[151-11b]
同/地今應/州今馬/邑縣今朔/州今蔚/州十六州與契丹
 胡三省曰石晉以十六州與契丹人以為北方自撤
 藩籬之始予謂雁門以北諸州棄之猶有闗隘可守
 若燕順薊等州則失地險矣然盧龍之險在營今昌/黎等
 縣/地今永/平地二州界自劉守光僭竊周徳威攻取契丹
 乗間遂據營平自同光以來契丹南來直抵朔易其
 失險也乆矣其後天福八年契丹主乃集山後及盧
 龍兵合五萬人使趙延夀將之經界中國所謂山後
[151-12a]
 即雲應諸州而盧龍即幽州軍號也此乃天福初割
 與契丹之土地人民契丹用中國之將將中國之兵
 以攻中國籍冦兵而齎盗糧自此中國胥為患矣
  臣按石晉所賂契丹十六州地幽薊瀛莫涿檀順
  七州在山前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在山後
  合前此契丹所自取營平二州通計之葢十有八
  州也自是中國非但失其土地人民乃併其闗隘
  而失之晉人自捐其險隘與人既無以自守其國
[151-12b]
  宋人承其後而不能復中國之舊遂以白溝河為
  界故二國所受禍畧同夫自晉天福元年以其地
  賂契丹首尾四百五十餘年我太祖始援之於泥
  塗之中又於此建都則隮之天日之上矣夫以百
  二山河而有天然之地險重城萬雉屯百萬貔貅
  於此鎮壓之是誠萬萬年不拔之基也今山前山
  後皆吾中國之地山前七州今為畿甸之地太行
  西來連岡壘嶂環而繞之東極于醫巫閭之境以
[151-13a]
  為内之藩籬山後諸州自永寧四海冶以西歴雲
  代之境重闗列戍以為外之藩籬茍委任得人守
  禦有法可保其無外患也惟昌平以東遵化永平
  一帶往者有大寧都司興營義㑹等衛在山之後
  以為外障其後移入内地以此之故京師東北藩
  籬單薄之甚異時卒有外患未必不出於此夫天
  下之患往往出於意料之外然能謀畫於未事之
  先而豫有以防備之則所患者消泯於無迹矣請
[151-13b]
  下大臣議居庸以東歴黄花鎮古北口直抵山海
  闗山之後皆荒漠無人之境非如居庸以西大小
  邊鎮兩層可以防備若何可以善其後而使之永
  無外患必有竒謀宏畧出於其間必不得已而臣
  有一見請將洪武中大寧都司後移保定者立于
  永平或遵化或薊州以為重鎮凡舊所屬衛所移
  於沿山要害相為聲勢仍於山之後去山五里或
  十里或三四十里量其地勢因其形便築為墩臺
[151-14a]
  就其空缺之地接連以為邊牆就於其間擇一要
  地設為闗鎮屯軍守備以為烏梁海入貢之道一
  以衛都城一以䕶陵寝此誠千萬年之逺謀也不
  然國家飬鋭儲材俟吾力有餘而其機可乗仍復
  洪武中山後帥閫之舊俾與宣府大同列為三鎮
  直逹遼東之境則是國家之險要既失復得藩籬
  厚而無可乗之隙根本固而無意外之患矣伏惟
  聖明當此太平無事之時思患豫防有以為國家
[151-14b]
  萬年無窮之慮勿以為書生過慮而忽之
宋仁宗時范仲淹攻守二議其議攻曰竊見延州之西
慶州之東有賊界百餘里侵入漢地可攻之地其在外
此軍行入界當先布號令生降者賞殺降者斬得精强
者賞害老幼婦人者斬拒者併力以戮之服者厚利以
安之逃遁者勿追疑有質也居者勿遷俾安土也乃大
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堅牢當留土兵以守之方諸
舊寨必倍其數使使臣以安撫之必嚴其戒曰賊大至
[151-15a]
則明斥候召援兵堅壁清野以困之外至則扼險設伏
以待之居常高估入中及置營田以助之如此則分彼
賊勢振此兵威所用主兵官員使臣勇夫身死者居其
前可用䇿應者居其次使臣中可當一隊者參以前隊
有心力幹事者營立城寨臣觀後漢叚紀明以騎三千
步萬人車三千兩錢五十四億三冬三夏大破諸羌如
此取下一處城寨平定則更圖一處為據守之䇿
其議守曰西戎居絶漠之外長河之北倚逺恃險未易
[151-15b]
可取建官置兵不用禄食每舉衆犯邊一毫之物皆出
其下風集雲散未嘗聚飬中國則不可逺戍之兵乆而
不代負星霜之苦懐鄉國之望又日給廪食月給庫緡
春冬之衣鞋饋輸滿道不絶國用民力日以屈乏軍情
愁怨須務姑息此中原積兵之憂也臣謂塞垣鎮守當
務經逺臣觀趙充國興屯田大獲地利遂破先零魏武
於征伐之中令帶甲之士隨宜墾闢故不甚勞大功克
舉數年之中所在積粟食廪皆滿唐置屯由天寳八年
[151-16a]
河西收二十六萬石隴西收四十四萬石孫武曰分建
諸候以其利而利之使其食地之毛實役其人民之力
故賦税無轉徙之勞徭役無怨曠之歎
  臣按仲淹上攻守二議終之曰國家用攻則宜取
  其近而兵勢不危用守則必圖其乆而民力不匱
  可謂得攻守之宜矣
仲淹又上和守攻備四䇿其守策曰乆守之計須用土
兵各諳山川習戰鬬比之東兵戰守功倍然縁邊次邊
[151-16b]
土兵數少分守不足更當於要便城寨招置土兵若近
裏土兵願改𨽻邊寨者即遷其家團集之何則闗内諸
州土兵多在邊上或得代歸營數月之間復出逺戍豈
徒星霜之苦極傷骨肉之思征夫不保其家嫠婦頗多
犯法人情不免乆則怨起如得并遷其家於縁邊住營
更免出軍父母妻子樂於團聚戰則相救守則相安又
縁邊無税之地所招弓箭手各使聚居險要毎一兩指
揮共脩一堡以全其家與城寨相應彼或小至則使弓
[151-17a]
箭手與諸寨土兵共力捍禦彼或大舉則二旬之前必
聞舉集我之次邊軍馬盡可勾呼駐於堅城以待敵之
進退縁邊山坂重複彼之重兵必循大川而行先求疾
速俟其得勝使我師沮而不出方敢㪚兵慮掠過越險
阻更無顧慮我若持重不戰則彼之重兵行川路中糧
草無所給牛羊無所獲不數日人馬困斃彼之重兵更
不敢越險又未能決勝必不得已而散兵虜掠我於山
谷村落中伏精鋭以待之彼散掠之兵輕而寡弱可擊
[151-17b]
可逐使散無所掠聚不得戰欲長驅深入我則使諸將
出竒以躡其後欲全師以歸我則使諸城出兵以乗其
弊此守䇿之要也
其攻䇿曰臣常計陜西四路之兵數幾三十萬非不多
也然各分守城寨故每嵗㸃兵不過二萬餘人坐食芻
糧不敢舉動嵗嵗設備常如冦至不知賊人之謀果犯
何路賊界則不然種落散居衣食自給忽爾㸃集併攻
一路故動號十餘萬以我分散之兵拒彼專一之勢衆
[151-18a]
寡不敵遂及於敗且彼為客當勞而反逸我為主當逸
而反勞我若復用此計彼勞我逸則取勝必矣請於鄜
延環慶涇原路各選將佐三五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
二萬騎兵三千以為三軍以新定陳法訓練嵗餘候其
精勇然後觀賊之隙使三軍互掠於横山䧏者厚賞各
令安土拒者併兵急擊必破其族假若鄜延一軍先出
賊必大舉來應我則退守邊寨或據險要不與大戰不
越旬日彼自困弊勢將潰歸則我環慶之師復出焉彼
[151-18b]
若再圖㸃集來拒王師則又有涇原之師乗間而入彼
則奔命不暇部落攜怨則我兵勢自振三五年間山界
可以盡取此春秋時吳用三師破楚之䇿也
  臣按仲淹所議攻守之䇿雖以防當時之西夏然
  以通論後世之邊事勢不同而理同擇而行之舉
  而措之未必不可用也
張亢上仁宗論邊機軍政所疑十事其三曰今鄜延副
總管許懐徳兼環慶軍馬環慶副總管王仲寳復兼鄜
[151-19a]
延其涇原秦鳯總管等亦兼鄰路雖令互相䇿應然環
州至延州十四五程直路亦不下十驛涇原至秦州又
逺于此若一處有事自此發兵赴援而山谷險惡人馬
已困欲責其功何可得也
  臣按兵勢貴乎相接茍相去懸絶則首尾不能相
  應必致緩不及事之失
亢又言曰四路軍馬各不下五六萬朝廷盡力供億而
邊臣但言兵少每路欲更増十萬人亦未見成功之效
[151-19b]
且兵無節制一弊也無竒正二弊也無應援三弊也主
將不一四弊也兵分勢弱五弊也有此五弊如驅市人
而戰雖有百萬亦無益於事
  臣按張亢所言五弊非但當時有之而今世亦然
歐陽脩上英宗曰禦邊之備東起麟府西盡秦隴地長
二千餘里分為路者五而分為州為軍者二十有四而
軍州分為寨為堡為城者又幾二百皆須列兵以守之
故吾兵雖衆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賊之出
[151-20a]
也常舉其國衆合聚為一而來是吾兵雖多分之而寡
彼衆雖寡聚之為多以彼之多擊吾之寡不得不敗也
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路大將軍所謂戰兵
者分在二十四州軍欲合而出則懼後空而無備欲各
留守備而合其餘則數少不足以出攻退不能自守所
以用兵累年終不能一出者以此也又曰夫兵分備寡
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
其利常在彼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
[151-20b]
所利者在我如此則動而有成功也
  臣按今日備邊之地東起遼東西極隴蜀非但若
  宋人之邊地起麟府盡秦隴而已洪武永樂之盛
  所守不過數處然皆據其總㑹扼其要害人聚而
  力全而彼之來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勝也正
  統以後分為堡寨日多軍卒之數不減前日而堡
  寨之設日益加多誠有如歐陽脩所謂吾兵雖多
  分之而寡彼衆雖寡聚而為多者也今兵無可添
[151-21a]
  而堡寨不可減乞勅知邊事大臣躬臨邊境審視
  寨堡之設若非要害或雖要害而兵力寡少不足
  以守之處革其稍緩者而併歸於最要害之地如
  此則城堡不虚設而將卒皆有用矣
 
 
 
 
[151-21b]
 
 
 
 
 
 
 
 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