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080 大學衍義補-明-丘濬 (master)


[074-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學衍義補卷七十四
              明 丘濬 撰
 治國平天下之要
  崇教化
   本經術以為教上之/中
書曰詩言志
 朱熹曰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於言故曰詩言志
[074-1b]
  臣按此萬世言詩之始先儒謂自有天地萬物而
  詩之理已寓嬰兒之嬉笑童子之謳吟皆有詩之
  情而未動也桴以蕢鼓以土籥以葦皆有詩之用
  而未文也康衢順則之謡元首股肱之歌皆詩也
  故曰詩言志至於五子述大禹之戒相與歌詠傷
  今而思古則變風變雅已備矣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朱熹曰心之所之謂之志而詩所以言志也
[074-2a]
  臣按先儒謂此一節言詩之自出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朱熹曰事有得失詩因其實而諷詠之使人有所創
 艾興起至其和平怨怒之極又足以逹於隂陽之氣
 而致災召祥盖其出於自然而不假人力是以入人
 深而見功速非他教之所及也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朱熹曰先王指文武周公成王是指風雅頌之正經
[074-2b]
 常也女正乎内男正乎外夫婦之常也孝者子之
 所以事父敬者臣之所以事君詩之始作多發於男
 女之間而逹於父子君臣之際故先王以詩為教使
 人興於善而戒其失所以道夫婦之常而成父子君
 臣之道也三綱既正則人倫厚教化美而風俗移矣
  臣按先儒謂夫婦之經者孝敬之成也盖天下之
  道只從夫婦中出而夫婦之道又只從中正中來
  以此氣象事親則成孝事君則成敬由是而人倫
[074-3a]
  厚教化美風俗移皆出於詩之功用也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
六曰頌
 朱熹曰此一條本出於周禮大師之官盖三百篇之
 綱領管轄也風雅頌者聲樂部分之名也風則十五
 國風雅則大小雅頌則三頌也賦比興則所以製作
 風雅頌之體也賦者直陳其事比者以彼狀此興者
 託物興詞盖衆作雖多而其聲音之節製作之體不
[074-3b]
 外乎此故大師之教國子必使之以是六者三經而
 三緯之則凡詩之節奏指歸皆將不待講說而直可
 吟咏以得之矣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
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朱熹曰風者民俗歌謡之詩如物被風而有聲又因
 其聲以動物也上以風化下者詩之美惡其風皆出
 於上而被於下也下以風刺上者上之化有不善則
[074-4a]
 在下之人又歌詠其風之所自以譏其上也凡以風
 刺上者皆不主於政事而主於文詞不以正諌而託
 意以諫若風之被物彼此無心而能有所動也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
雅作矣
 朱熹曰國異政家殊俗者天子不能綂諸侯故國國
 自為政諸侯不能綂大夫故家家自為俗也正變之
 說經無明文可考
[074-4b]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
先王之澤也
 朱熹曰情者性之動而禮義者性之徳也動而不失
 其徳則以先王之澤入人者深至是而猶有不忘者
 也然此言亦其大槩有如此者其放逸而不止乎禮
 義固已多矣
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
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
[074-5a]
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
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朱熹曰形者體而象之之謂小雅皆王政之小事大
 雅則言王政之大體也頌皆天子所制郊廟之樂歌
 史記曰闗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
 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所謂四始也詩之所以為詩者
 至是無餘蘊矣後世雖有作者其孰能加於此乎邵
 子曰刪詩之後世不復有詩矣盖謂此也
[074-5b]
  臣按先儒謂詩之作其來逺矣至夫子删詩則無
  餘蘊後世作者連篇累牘學之者可以興觀羣怨
  乎用之者可以正得失動天地厚人倫美教化乎
  後人讀之者又果可以逹於政而專對乎至於風
  雲之狀月露之形則固無益於事矣若夫哀滛愁
  怨導欲增悲則又非徒無益也邵子之言警人深
  矣嗚呼後之有作者當以三百篇為王而不為無
  實之虚言雖其體製不皆盡合於古而亦可以得
[074-6a]
  古詩人之意之彷彿矣乎
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
徳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朱熹曰六徳中和祗庸孝友六律謂黄鍾至無射六
 陽律也大呂至應鍾為六隂律與之相間故曰六間
 又曰六呂其為教之本末猶舜之意也
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方慤曰詩所以言志風所以從上詩言之哀樂足以
[074-6b]
 見民風之厚薄民風之厚薄足以知上政之得失故
 命大師陳詩焉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猶盖/也之曰思無邪
 朱熹曰詩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舉大數也思無邪
 魯頌駉篇之辭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
 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
 之正而已然其言㣲婉且或各因一事而發求其直
 指全體則未有若此之明且盡者故夫子言詩三百
[074-7a]
 篇而惟此一言足以盡盖其義其示人之意亦深切
 矣
  臣按思無邪一言雖足以盡盖一詩之義然學者
  須於三百五篇一一各考究其義使無一之不盡
  然後蔽以此三言以為誦詩三百之要則可以言
  詩矣茍顓顓然曰吾思無邪而於古人之㫖趣訓
  詁畧不究心而曰吾通經矣可乎哉
子夏曰巧笑倩好口/輔也兮美目盼目黑白/分也兮素粉/地以為絢
[074-7b]
采色畫/之飾也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
子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朱熹曰此逸詩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而又加以
 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謂以
 素為飾故問之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
 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
 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禮必以忠信為
 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起猶發也起子言能起發
[074-8a]
 我之志意
 謝良佐曰子貢因論學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
 故皆可與言詩
 楊時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其
 質禮不虚行此繪事後素之說也孔子曰繪事後素
 而子夏曰禮後乎可謂能繼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
 表者能之乎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若夫玩心於章
 句之末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所謂起予則亦相長
[074-8b]
 之義也
  臣按子貢因論貧富之道而知學問之功子夏則
  因論詩之繪事後素而知禮後之說二賢者聖人
  皆謂其始可以言詩先儒謂始字不可輕放過謂
  如此觸類而長方纔可以讀書然聖人於子貢則
  先呼其名而繼以告諸往而知來者於子夏則先
  曰起予而呼其名繼焉盖此理隱然見於言外因
  此而可以得彼此理盎然蘊於胸中因彼而有以
[074-9a]
  發此非善學者不能也而用之以學詩尤為親切
  故聖人於此皆呼其名而致其親切之訓學詩者
  其尚以二賢為法
子曰闗雎樂而不滛哀而不傷
 朱熹曰闗雎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滛者樂之過而
 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闗雎之詩
 言后妃之徳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
 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皷之樂盖其憂
[074-9b]
 雖深而不害於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
 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情性之
 正也
  臣按先儒謂闗雎之詩樂得淑女以配君子至於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所謂樂而不滛也哀窈窕思
  賢才至於寤寐思服展轉反側所謂哀而不傷也
  學者玩其辭語審其聲音而原其性情之際則亦
  有以識其所存所發之正也已
[074-10a]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朱熹曰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衛反魯是時周禮
 在魯然詩樂亦頗殘缺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參互考
 訂以知其說晩知道終不行故歸而正之
 洪興祖曰王者迹熄而詩亡其存者繆亂失次孔子
 復得之他國以歸定著為三百五篇於是雅頌各得
 其所
  臣按詩有三經風雅頌此言雅頌而不及風者先
[074-10b]
  儒謂列國各有不正之聲廟朝所不奏二南亦用
  之房中耳故正樂止言雅頌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逹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為
 程頥曰須是未讀詩者授以政不逹使不能專對既
 讀詩便逹於政便能專對始是讀詩又曰窮經將以
 致用也世之誦詩者果能從政而專對乎然則其所
 學者章句之末耳此學者之大患也
[074-11a]
 朱熹曰專獨也詩本人情該物理可以驗風俗之盛
 衰見政治之得失其言溫厚和平長於風諭故誦之
 者必逹於政而能言也
  臣按詩與易書春秋禮並為五經其四經皆出自
  聖賢之制作刪述所以紀載聖君賢相大賢君子
  之言行事功惟詩之為詩則多里巷田野匹夫匹
  婦懽悲怨怒之言甚至滛佚悖亂之事亦或有之
  顧使羈臣賤妾之辭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
[074-11b]
  之格言大訓並列以為經嗚呼夫豈無其故哉盖
  以人之生也性情具於中志趣見於外必假言以
  發之也言以發其心之所蘊志有所抑揚言不能
  無短長心有所喜怒言不能無悲歡動於心而發
  之口有自然之理致有自然之音響天機自動天
  籟自鳴此詩之所以作也詩之作也原於天理之
  固有出於天趣之自然作之者應口而出聲賦之
  者随宜而應用或因之以申吾不容己之情或由
[074-12a]
  之以發吾不可言之意或假之以明吾難顯白之
  事章不必有定句也句不必有定字也言從而理
  順聲和而韻協斯得之矣固未有所謂義例也又
  惡用訓詁為哉昔孔子既刪詩以為經而又時時
  雅言以教學者有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逹使
  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嘗以教其子
  曰不學詩無以言則是詩之為用可以逹政事備
  問對資言談可見也今觀三百五篇而律以諸儒
[074-12b]
  之章㫖訓解其間言及於政事之施專對之用言
  談之助政不多有間有一二剟取而施用之亦自
  有限不知聖人何故云云也及考之大學中庸孟
  子之書取凡三書所引詩言觀之而又旁及於禮
  記中學記樂記表記坊記緇衣等篇與夫左氏春
  秋劉向說苑韓詩外𫝊諸書一一參考然後知孔
  門讀詩之法與後世拘於義例而局以訓詁者異
  焉曾子述孔子之意作大學凡十引詩子思得曾
[074-13a]
  子之傳作中庸凡十二引詩孟子學於子思作書
  七篇凡十二三引詩究其㫖義多與諸儒所訓解
  之詩意不全合由是以觀聖門教人讀詩必有所
  授受而出於義例訓詁之外者三子者相傳必有
  所自而左氏之所賦漢儒之所說盖亦非無所因
  者矣後之學詩者必也本孔曾思孟之所傳據論
  學庸孟之所引以為誦詩三百之法是故章句以
  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
[074-13b]
  性情隱㣲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本朱子此言
  以為讀詩之常法詩因於事不遷事以就詩事寓
  於詩不遷詩以就事不銖銖而析之不寸寸而較
  之取呂氏此言以為用詩之活法夫如此其於孔門
  學詩之法其庶矣乎雖然未也子貢因論學而知
  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子思
  以明上下一理之察旱麓之章㫖果若是乎穆穆
  文王於緝熙敬止朱子以敬止為無不敬而安所
[074-14a]
  止他日之訓解又何不若是乎是知讀詩之法在隨
  文以㝷意用詩之妙又在斷章而取義也學者誠
  以是而求諸三百五篇則雅無大小風無正變頌
  無商周魯茍意㑹於心言契乎理事適其機或施
  之政事或發於語言或用之出使與凡日用施為
  之間無往而非詩之用矣固不拘拘於義例訓詁
  之末也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
[074-14b]
怨邇之事父逺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朱熹曰小子弟子也興謂感發志意觀謂考見得失
 羣謂和而不流怨謂怨而不怒人倫之道詩無不備
 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
 者所宜盡心也
  臣按先儒謂論語之及詩者多矣而惟此章為備
  學者茍於此盡心焉則有以感發其志意而為善
  不懈有以考見其得失而於事無惑和而不流以
[074-15a]
  處羣居之常怨而不怒以處人倫之變孝父忠君
  而於人倫之大者無愧博物洽聞而於一物之小
  者不遺詩之為益不既多乎其為益之多如此學
  者所宜盡心也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
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朱熹曰為猶學也周南召南詩首篇名所言皆修身
 齊家之事正墻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無
[074-15b]
 所見一步不可行
  臣按先儒謂詩有二南猶易有乾坤學詩者自此
  入而脩齊治平之道皆自此出此章與誦詩三百
  小子何莫學夫詩皆明窮經致用之道
孟子咸丘䝉問曰詩云普徧/也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循/也
之濵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
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字/也害辭
[074-16a]
語/也不以辭害志以意逆迎/也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
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獨立/之貌脫/也信斯言也是
周無遺民也
 程頥曰舉一字是文成句是辭
 張載曰知詩莫如孟子以意逆志讀詩之法也
 朱熹曰詩小雅北山之篇也作詩者自言天下皆王
 臣何為獨使我以賢才而勞苦乎非謂天子可臣其
 父也雲漢大雅篇名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
[074-16b]
 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當以己意
 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辭而已則如雲
 漢所言是周之民真無遺種矣惟以意逆之則知作
 詩者之志在於憂旱而非真無遺民也又曰意謂己
 意志謂詩人之志逆迎之也其至否遲速不敢自必
 而聽於彼也
史記曰古詩本三千餘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
義者三百五篇
[074-17a]
 孔頴逹曰按書𫝊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
 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之言未可信也
 朱熹曰三百五篇其間亦未必皆可施之禮義者但
 存其實以為鑒戒耳
程頥曰古之人幼而聞歌頌之聲長而識美刺之意故
人之學由詩而興後世老師宿儒尚不知詩之義後學
豈能興起乎又曰周南召南如乾坤二南之詩盖聖人
取之以為天下國家之法使邦家鄉人皆得歌詠之也
[074-17b]
有天下國家者未有不自齊家始故先言后妃次言夫
人又次言大夫妻而古人有能修之身以化在位者文
王是也故繼之以文王之詩又曰學者不可不看詩看
詩便使人長一格
張載曰置心平易然後可以言詩涵泳從容則忽不自
知而自解頥矣又曰求詩者貴平易不要﨑嶇盖詩人
之情性溫厚平易老成其志平易故無艱嶮之言大率
所言皆目前事而義理存乎其中以平易求之則思
[074-18a]
逺以廣愈艱嶮則愈淺近矣
謝良佐曰學詩者須先識得六義體面而諷咏以得之
又曰君子之於詩非徒誦其言又將以考其情性非徒
考其情性又將以考先王之澤盖法度禮樂雖亡於此
猶能併得其深㣲之意而𫝊之又曰詩須諷詠以得之
古詩即今之歌曲今之歌曲往往能使人感動至學詩
却不然只為泥章句故也
歐陽脩曰詩述商周自𤣥鳥生民上陳稷契下訖陳靈
[074-18b]
千五百年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
牒鳥獸草木蟲魚之名與其風俗方言訓詁盛衰治亂
美刺之由無所不載
游酢曰學詩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如觀天保之詩則
君臣之義脩矣觀唐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伐木
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觀闗雎鵲巢之風則夫婦之經
正矣昔王裒有至性而子弟至於廢講蓼莪則詩之興
發善心於此可見矣
[074-19a]
朱熹曰詩經全體大而天道精㣲細而人事曲折無不
在其中又曰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
而無一理之不具
 劉瑾曰通三百篇而論其大義則其喜不至瀆怒不
 至絶怨不至亂諫不至訐天時日星之大蟲魚草木
 之㣲人倫綱常之道風氣土地之宜神祇祖考之祀
 禮樂刑政之施凡天人相與之理莫不畢備於一經
 之中也
[074-19b]
又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叅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
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㫖也於
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
之察之情性隱㣲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脩身及
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問詩何以興朱熹曰讀詩見其不美者令人羞惡見其
美者令人興起
又曰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
[074-20a]
其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布置務自立說也
  臣按真徳秀有言三百篇雖難曉今諸老先生發
  明其義了然可知如能反覆涵泳真可以感發其
  性情則所謂興於詩者未嘗不存也臣竊以謂古
  人教胄子率以樂今世古樂不存而所謂詩者固
  三代之遺音也學校之中閒居游息之時俾其歌
  詠三百篇詩雖其節奏無𫝊然即今鄉飲所歌鹿
  鳴之音調稍諧協之縱不能皆如古人之全然亦
[074-20b]
  可以彷彿其萬一也其於興起感發懲創之道不
  為無助以上/論詩
    以上本經術以為教上之/中
 
 
 
 
 大學衍義補卷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