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a0032 宋史-元-托克托 (master)


[127-1a]
欽定四庫全書
 宋史巻一百二十七
元中書右丞相總裁托克托等修


 樂志第八十


樂二


景祐三年七月馮元等上新修景祐廣樂記八十一巻
詔翰林學士丁度知制誥胥偃直史館髙若訥直集賢
院韓琦取鄧保信阮逸胡瑗等鐘律詳定得失可否以
聞九月阮逸言臣等所造鐘磬皆本於馮元宋祁其分
[127-1b]
方定律又出於胡瑗算術而臣獨執周禮嘉量聲中黄
鐘之法及國語鈞鐘絃凖之制皆抑而不用臣前䝉召
對言王朴律髙而李照鐘下竊覩御製樂髓新經歴代
度量衡篇言隋書依漢志黍尺制管或不容千二百或
不啻九寸之長此則明班志已後歴代無有符合者惟
蔡邕銅龠本得於周禮遺範邕自知音所以只傳銅龠
積成嘉量則是聲中黄鐘而律本定矣謂管有大小長
[127-2a]
短者盖嘉量既成即以量聲定尺明矣今議者但爭漢
志黍尺無凖之法殊不知鐘有鈞石量衡之制況周禮
國語姬代聖經飜謂無馮孰為稽古有唐張文收定樂
亦鑄銅甌此足驗周之嘉量以聲定律明矣臣所以獨
執周禮鑄嘉量者以其方尺深尺則度可見也其容一
鬴則量可見也其重均則衡可見也聲中黄鐘之宫則
律可見也既律度量衡如此符合則制管歌聲其中必
矣臣昧死欲乞將臣見鑄成銅甌再限半月内更鑄嘉
量以其聲中黄鐘之宫乃取李照新鐘就加修整務合
[127-2b]
周制鐘量法度文字巳編寫次未敢具進詔送度等并
定以聞十月度等言據鄧保信黍尺二其一稱用上黨
秬黍圓者一黍之長累百成尺與蔡邕合臣等檢詳前
代造尺皆以一黍之廣為分唯後魏公孫崇以一黍之
長為寸法太常劉芳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即為一分
中尉元正以一黍之廣度黍二縫以取一分三家競不
能決而蔡邕銅龠本志中亦不明言用黍長廣累尺合
[127-3a]
鄧保信黄鐘管内秬黍二百粒以黍長為分再累至尺
二條比保信元尺一長五黍一長七黍又律管黄鐘龠
一枚容秬黍千二百粒以元尺比量分寸略同復將實
龠秬黍再累者校之即又不同其龠合升斗亦皆類此
又阮逸胡瑗鐘律法黍尺其一稱用上黨羊頭山秬黍
中者累廣求尺制黄鐘之聲臣等以其大黍百粒累廣
成尺復將管内二百粒以黍廣為分再累至二尺比逸
等元尺一短七黍一短三黍盖逸等元尺並用一等大
黍其實管之黍大小不均遂致差異又其銅律管十二
[127-3b]
枚臣等據楚衍等圍九方分之法與逸等元尺及所實
龠秬黍再累成尺者校之又各不同又所製銅稱二量
亦皆類此臣等看詳其鐘磬各一架雖合典故而黍尺
一差難以定奪又言太祖皇帝嘗詔和峴等用景表尺
典修金石七十年間薦之郊廟稽合唐制以示詒謀則
可且依景表舊尺俟天下有妙逹鐘律之學者俾考正
之以從周漢之制其阮逸胡瑗鄧保信并李照所用太
[127-4a]
府寺等尺及阮逸狀進周禮度量法其法疎舛不可依
用五年五月右司諌韓琦言臣前奉詔詳定鐘律嘗覽
景祐廣樂記覩照所造樂不依古法皆率已意别為律
度朝廷因而施用識者非之今將親祀南郊不可重以
違古之樂上薦天地宗廟竊聞太常舊樂見有存者郊
廟大禮請復用之詔資政殿大學士宋綬三司使晏殊
同兩制官詳定以聞七月綬等言李照新樂比舊樂下
三律衆論以為無所考據願如琦請郊廟復用和峴所
定舊樂鐘磬不經䥴磨者猶存三縣竒七虡郊廟殿庭
[127-4b]
可以更用太常亦言舊樂宫縣用龍鳯𣪚鼓四面以應
樂節李照廢而不用止以晉鼓一面應節舊樂建鼔四
并鞞應共十二面備而不擊李照以四隅建鼔與鎛鐘
相應擊之舊樂雷鼓兩架各八面止用一人考擊李照
别造雷鼓毎面各用一人椎鼔順天左旋三歩一止又
令二人揺鞉以應之又所造大竽大笙䨇鳯管兩儀琴
十二絃琴並行今既復用舊樂未審照所作樂器制度
[127-5a]
合改與否詔悉仍舊制其李照所作勿復施用康定元
年阮逸上鐘律制議并圗三巻皇祐二年五月明堂禮
儀使言明堂所用樂皆當隨月用律九月以無射為均
五天帝各用本音之樂於是内出明堂樂曲及二舞名
迎神曰誠安皇帝升降行止曰儀安昊天上帝皇地祗
神州地祗位奠玉幣曰鎮安酌獻曰慶安太祖太宗真
宗位奠幣曰信安酌獻曰孝安司徒奉爼曰饎安五帝
位奠玉幣曰鎮安酌獻曰精安皇帝飲福曰胙安退文
舞迎武舞亞獻終獻皆曰穆安徹豆曰歆安送神曰誠
[127-5b]
安歸大次曰憇安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徳
又出御撰樂章鎮安慶安信安孝安四曲餘詔輔臣分
撰庚戌詔御所撰樂曲名與常祀同者更之遂更常所
用圜丘寓祭明堂誠安之曲曰宗安祀感生帝慶安之
曲曰光安奉慈廟信安之曲曰慈安六月内出御撰明
堂樂八曲以君臣民事物配属五音凡二十聲為一曲
用宫變徴變者天地人四時為七音凡三十聲為一曲
[127-6a]
以子母相生凡二十八聲為一曲皆黄鐘為均又明堂
月律五十七聲為二曲皆無射為均又以二十聲二十
八聲三十聲為三曲亦無射為均皆自黄鐘宫入無射
如合用四十八或五十七聲即依前譜次第成曲其徹
聲自同本律及御撰鼓吹警嚴曲合宫歌並肄于太常
是月翰林學士承㫖王堯臣等言奉詔與参議阮逸所
上編鐘四清聲譜法請用之於明堂者竊以律吕旋宫
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為十二正聲以律計自
倍半說者云半者準正聲之半以為十二子聲之鐘故
[127-6b]
有正聲子聲各十二子聲即清聲也其正管長者為均
自用正聲正管短者為均則通用子聲而成五音然求
聲之法本之於鐘故國語所謂度律均鐘者也其編金
石之法則歴代不同或以十九為一虡者盖取十二鐘
當一月之辰又加七律焉或以三十一為一虡者以一
均聲更加濁倍或以十六為一虡者以均清正為十四
宫商各置一是謂縣八用七也或以二十四為一虡則
[127-7a]
清正之聲備故唐制以十六數為小架二十四為大架
天地宗廟朝㑹各有所施今太常鐘縣十六者舊傳正
聲之外有黄鐘至夹鐘四清聲雖於圖典未明所出然
考之實有義趣盖自夷則至應鐘四律為均之時若盡
用正聲則宫輕而商重縁宫聲以下不容更有濁聲一
均之中宫弱商彊是謂陵僣故湏用子聲乃得長短相
叙自角而下亦循兹法故夷則為宫則黄鐘為角南吕
為宫則大吕為角無射為宫則黄鐘為商太簇為角應
鐘為宫則大吕為商夹鐘為角盖黄鐘大吕太簇夹鐘
[127-7b]
正律俱長並當用清聲如此則音律相諧而無所抗此
四清鐘可用之驗也至他律為宫其長短尊卑自序者
不當更以清聲間之自唐末世樂文墜缺考擊之法久
已不傳今若使匏土絲竹諸器盡求清聲即未見其法
又據大樂諸工所陳自磬簫琴和巢笙五器本有清聲
塤箎竽筑瑟五器本無清聲五絃阮九絃琴則有太宗
皇帝聖制譜法至歌工引音極唱止及黄鐘清聲臣等
[127-8a]
参議其清正二聲既有典據理當施用自今大樂奏夷
則以下四均正律為宫之時商角依次並用清聲自餘
八均盡如常法至於絲竹等諸器舊有清聲者令隨鐘
石教習本無清聲者未可剏意求法且當如舊惟歌者
本用中聲故夏禹以聲為律明人皆可及若彊所不至
足累至和請止以正聲作歌應合諸器亦自是一音别
無差戾其阮逸所上聲譜以清濁相應先後互擊取音
靡曼近於鄭聲不可用詔可七月御撰明堂無射宫樂
曲譜三皆五十七字五音一曲奉俎用之二變七律一
[127-8b]
曲飲福用之七律相生一曲退文舞迎武舞及亞獻終
獻徹豆用之是月上封事者言明堂酌獻五帝精安之
曲並用黄鐘一均聲此乃國朝常祀五時迎氣所用舊
法若於親行大饗即所未安且明堂之位木室在寅火
室在已金室在申水室在亥盖木火金水之始也土室
在西南盖土王之次也既皆用五行本始所王之次則
獻神之樂亦當用五行本始月律各從其音以為曲其
[127-9a]
精安五曲宜以無射之均大簇為角獻青帝仲吕為徴
獻赤帝林鐘為宫獻黄帝夷則為商獻白帝應鐘為羽
獻黒帝詔兩制官同太常議而堯臣等言大饗日廹事
難猝更詔俟過大禮詳定以聞九月帝服鞾袍御崇政
殿召近臣宗室館閣䑓諌官閱雅樂自宫架登歌舞佾
之奏凡九十一曲徧作之因出太宗琴阮譜及御撰明
堂樂曲音譜并按習大樂新綠賜羣臣又出新製頌塤
匏笙洞簫仍令登歌以八音諸器各奏一曲遂召鼓吹
局按警埸賜大樂鼓吹令丞至樂工徒吏緡錢有差帝
[127-9b]
既閲雅樂謂輔臣曰作樂崇徳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今
將有事于明堂然世鮮知音其令太常並加講求時言
者以為鎛鐘特磬未協音律詔令鄧保信阮逸盧昭序
同太常撿詳典禮别行鑄造太常薦太子中舍致仕胡
瑗曉音詔同定鐘磬制度閏十一月詔曰朕聞古者作
樂本以薦上帝配祖考三五之盛不相襲㳂然必太平
始克明備周武受命至成王時始大合樂漢初亦㳂舊
[127-10a]
樂至武帝時始定泰一后土樂詩光武中興至明帝時
始改太子之名唐髙祖造邦至太宗時孝孫文收始定
鐘律明皇方成唐樂是知經啟善述禮樂重事湏三四
世聲文乃定國初亦循用王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患
其聲髙遂令和峴減一律真宗始議隨月轉律之法屢
加按覈然念樂經久墜學者罕専歴古研覃亦未完緒
頃雖博加訪求終未有知聲知經可信之人嘗為改更
未適兹意中書門下其集兩制及太常禮樂官以天地
五方神州日月宗廟社蜡祭享所用登歌宫縣審定聲
[127-10b]
律是非按古合今調諧中和使經久可用以發揚祖宗
之功徳朕何憚改為但審聲騐書二學鮮並互詆胸臆
無所援據慨然希古靡忘于懐於是中書門下集兩制
太常官置局於秘閣詳定大樂王堯臣等言天章閣待
制趙師民博通今古願同詳定及乞借參知政事髙若
訥所校十五等古尺並從之三年正月詔徐宿泗耀江
鄭淮陽七州軍采磬石仍令諸路轉運司訪民間有藏
[127-11a]
古尺律者上之二月詔兩制及禮官參稽典制以定國
朝大樂名中書門下審加詳閲以聞初胡瑗請太祖廟
舞用干戚太宗廟兼用干羽真宗用羽籥以象三聖功
徳然議者謂國朝七廟之舞名雖不同而干羽並用又
廟制與古異及瑗建言止降詔定樂名而已七月堯臣
等言按太常天地宗廟四時之祀樂章凡八十九曲自
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豈特本道徳政教嘉
靖之羙亦縁神靈祖考安樂之故臣等謹上議國朝樂
宜名大安詔曰朕惟古先格王隨代之樂亦既制作必
[127-11b]
有稱謂緣名以討義繇義以知徳盖名者徳之所載而
行逺垂久之致焉故韶以紹堯夏以承舜濩以救民武
以象伐傳之不朽用此道也國家舉墜正失典章交備
獨斯體大而有司莫敢易言之朕憫然念兹大懼列聖
之休未能昭揭於天下之聼是用申&KR0897執事逺求博講
而考定其衷今禮官學士迨三有司之臣同寅一辭以
大安之議来復且謂藝祖之戡暴亂也安天下之未安
[127-12a]
其功大二宗之致太平也安天下之既安其徳盛洎朕
之承聖烈也安祖宗之安其仁厚祗覽所議熟復于懐
㳟惟神徳之造基神功之戢武章聖恢清浄之治冲人
䝉成定之業雖因世之迹各異而靖民之道同歸以之
播鐘球文羽籥用諸郊廟告於神明曰大且安誠得其
正十二月召兩府及侍臣觀新樂于紫宸殿凡鎛鐘十
二黄鐘髙二尺二寸半廣一尺二寸鼓六鉦四舞六甬
衡并旋蟲髙八寸四分遂徑一寸二分深一寸一釐篆
帶毎面縱者四横者四枚景挟鼓與舞四處各有九毎
[127-12b]
面共三十六兩欒間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
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鐘並與黄鐘同制而兩欒間遞
減至應鐘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應鐘重一百
四十八斤並中新律本律特磬十二黄鐘大吕股長二
尺博一尺鼓三尺博六寸九分寸之六絃三尺七寸五
分太簇以下股長尺八寸博九寸鼓二尺七寸博六寸
絃三尺三寸七分半其聲各中本律黄鐘厚二寸一分
[127-13a]
大吕以下遞加其厚至應鐘厚三寸五分詔以其圗送
中書議者以為周禮大鐘十分其皷間以其一為之厚
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則是大鐘宜厚小鐘
宜薄今大鐘重一百六斤小鐘乃重一百四十八斤則
小鐘厚非也又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博為一股為
二鼓為三叁分其股博去其一以為股博三分其股博
以其一為之厚今磬無博厚無長短亦非也五年四月
命参知政事劉沆梁適監議大樂是月知制誥王洙奏
黄鐘為宫最尊者但聲有尊卑耳不必在其形體也言
[127-13b]
鐘磬依律數為大小之制者經典無正文惟鄭康成立
意言之亦自云假設之法孔頴逹作疏因而述之據歴
代史籍亦無鐘磬依數大小之説其康成穎逹等即非
身曽制作樂器至如言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
律一尺八寸是磬有大小者據此以黄鐘為律臣曽依
此法造黄鐘特磬者止得林鐘律聲若隨律長短為鐘
大小之制則黄鐘長二尺二寸半減至應鐘則形制大
[127-14a]
小比黄鐘才四分之一又九月十月以無射應鐘為宫
即黄鐘大吕反為商聲宫小而商大是君弱臣彊之象
今参酌其鎛鐘特磬制度欲且各依律數算定長短大
小容受之數仍以皇祐中黍尺為法鑄大吕應鐘鐘磬
各一即見形制聲韻所歸奏可五月翰林學士承㫖王
拱辰言奉詔詳定大樂比臣至局鐘磬已成竊緣律有
長短磬有大小黄鐘九寸最長其氣陽其象土其正聲
為宫為諸律之首盖君徳之象不可並也今十二鐘磬
一以黄鐘為率與古為異臣等亦嘗詢逸瑗等皆言依
[127-14b]
律大小則聲不能諧故臣竊有疑請下詳定大樂所更
稽古義参定之是月知諌院李兑言曩者紫宸殿閱太
常新樂議者以鐘之形制未中律度遂斥而不用復詔
近臣詳定竊聞崇文院聚議而王拱辰欲更前史之義
王洙不從議論喧嘖夫樂之道廣大㣲妙非知音入神
豈可輕議西漢去聖尚近有制氏世典大樂但能紀其
鏗鏘而不能言其義况今又千餘年而欲求三代之音
[127-15a]
不亦難乎且阮逸罪廢之人安能通聖明述作之士務
為異説欲規恩賞朝廷制樂數年當國財匱乏之時煩
費甚廣器既成矣又欲改為雖命兩府大臣監議然未
能裁定其當清以新成鐘磬與祖宗舊樂参校其聲但
取諧和近雅者合用之六月帝御紫宸殿奏太常新定
大安之樂召輔臣至省府館閣預觀焉賜詳定官器幣
有差八月詔南郊姑用舊樂其新定大安之樂常祀及
朝㑹用之翰林學士胡宿上言自古無並用二樂之理
今舊樂髙新樂下相去一律難並用且新樂未施郊廟
[127-15b]
先用之朝會非先王薦上帝配祖考之意帝以為然九
月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䑓諫省府推判官觀新樂并
新作晉鼓乃以瑗為大理寺丞逸復尚書屯田員外郎
保信領榮州防禦使入内東頭供奉官賈宣吉為内殿
承制並以制鐘律成特遷之至和元年言者多以隂陽
不和由大樂未定帝曰樂之不合於古乆矣水旱之来
繫時政得失豈特樂所召哉二年潭州上瀏陽縣所得
[127-16a]
古鐘送太常初李照斥王朴樂音髙乃作新樂下其聲
太常歌工病其太濁歌不成聲私賂鑄工使減銅齊而
聲稍清歌乃協然照卒莫之辨又朴所制編鐘皆側垂
照瑗皆非之及照将鑄鐘給銅於鑄瀉務得古編鐘一
工人不敢毁乃藏於太常鐘不知何代所作其銘云粤
朕皇祖寳龢鐘粤斯萬年子子孫孫永寳用叩其聲與
朴鐘夷則清聲合而其形側垂瑗後改鑄正其鈕使下
垂叩之弇鬱而不揚無射鐘又長角而震掉聲不和著
作佐郎劉羲叟謂人曰此與周景王無射鐘無異上將
[127-16b]
有眩惑之疾嘉祐元年正月帝御大慶殿受朝前一夕
殿庭設仗衛既具而大雨雪至壓宫架折帝於禁中跣
而告天遂暴感風眩人以羲叟之言為騐八月御製㳟
謝樂章是月詔㳟謝用舊樂四年九月御製祫享樂舞
名僖祖奏大基順祖奏大祚翼祖奏大熙宣祖奏大光
太祖奏大綂太宗奏大昌真宗奏大治孝恵皇后奏淑
安孝章皇后奏静安淑徳皇后奏柔安章懐皇后奏和
[127-17a]
安迎神送神奏懐安皇帝升降奏肅安奠瓚奏顧安奉
俎徹豆奏充安飲福奏僖安亞獻終獻奏祐安退文舞
迎武舞奏顯安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
駕回奏采茨文舞曰化成治定武舞曰崇功昭徳帝自
製迎神送神樂章詔宰臣富弼等撰大祚至采茨曲詞
十八七年八月御製明堂迎神樂章皆肄于太常翰林
學士王珪言昔之作樂以五聲播于八音調和諧合而
與治道通先王用於天地宗廟社稷事于山川鬼神使
鳥獸盡感况於人乎然則樂雖盛而音虧未知其所以
[127-17b]
為樂也今郊廟升歌之樂有金石絲竹匏土革而無木
音夫所謂柷敔者聖人用以著樂之始終顧豈容有缺
耶且樂莫隆於韶書曰戞擊是柷敔之用既云下而擊
鼗知鳴球與柷敔之在堂故傳曰堂上堂下各有柷敔
也今陛下躬祠明堂宜詔有司考樂之失而合八音之
和於是下禮官議而堂上始置柷敔又秘閣校理裴煜
奏大祠與國忌同者有司援舊制禮樂備而不作忌日
[127-18a]
必哀志有所至其不有樂宜也然樂所以降格神祗非
以適一巳之私也謹案開元中禮部建言忌日享廟應
用樂裴寛立議廟尊忌卑則作樂廟卑忌尊則備而不
奏中書令張說以寛議為是宗廟如此則天地日月社
稷之祠用樂明矣臣以為凡大祠天地日月社稷與忌
日同者伏請用樂其在廟則如寛之議所冀略輕存重
不失其稱下其章禮官議曰傳稱祭天以禋為歆神之
始以血為陳饌之始祭地以埋為歆神之始以血為陳
饌之始宗廟以灌為歆神之始以腥為陳饌之始然則
[127-18b]
天地宗廟皆以樂為致神之始故曰大祭有三始謂此
也天地之間虚豁而不見其形者陽也鬼神居天地之
間不可以人道接也聲属於陽故樂之音聲號呼召於
天地之間庶㡬神明聞之因而来格故祭必求諸陽商
人之祭先奏樂以求神先求於陽也次灌地求神於隂
逹於淵泉也周人尚臭四時之祭先灌地以求神先求
諸隂也然則天神地祗人鬼之祀不可去樂明矣今七
[127-19a]
廟連室難分廟忌之尊卑欲依唐制及國朝故事廟祭
與忌同日並縣而不作其與别廟諸后忌同者作之若
祠天地日月九宫太一及蜡百神並請作樂社稷以下
諸祠既卑於廟則樂可不作翰林學士王珪等以為社
稷國之所尊其祠日若與别廟諸后忌同者伏請亦不
去樂詔可
英宗治平元年六月太常寺奏仁宗配饗明堂奠幣歌
誠安酌獻歌徳安二年九月禮官李育上言南郊太廟
二舞郎總六十八文舞罷舍羽籥執干戚就為武舞臣
[127-19b]
謹按舊典文武二舞各用八佾凡祀圜丘祀宗廟大樂
令率上人以人就位文舞入陳於架北武舞立於架南
又文舞出武舞入有送迎之曲名曰舒和亦曰同和凡
三十一章止用一曲是進退同時行綴先定歩武容體
各應樂節夫至徳升聞之舞象揖譲天下大定之舞象
征伐柔毅舒急不侔而所法所習亦異不當中易也竊
惟天神皆降地祗皆出八音克諧祖考来格天子親執
[127-20a]
珪幣相維辟公嚴㳟寅畏可謂極矣而舞者紛然縱横
於下進退取舍蹙迫如是豈明有徳象有功之誼哉國
家三年而躬一郊同殿而享入室而舞者闕如名曰二
舞實一舞也且如大朝會所以宴臣下而舞者備其數
郊廟所以事天地祖考而舞者減其半殊未為稱事有
近而不可邇禮有繁而不可省所繫者大而有司之職
不敢廢也伏請南郊太廟文武二舞各用六十四人以
備帝王之禮樂以明祖宗之功徳奏可四年八月學士
院建言國朝宗廟之樂各以功徳名舞洪惟英宗繼天
[127-20b]
遵業欽明勤儉不自暇逸踐阼未㡬而恩行威立固已
超軼百王之上今厚陵復土祔廟有期而樂名未立亡
以詔萬世請上樂章及名廟所用舞曰大英之舞自後
禮官御史有所建明而詳定朝㑹及郊廟禮文官於樂
節有議論率以時考正之
神宗熙寧九年禮官以宗廟樂節而有請者三其一今
祠太廟興安之曲舉柷而聲已過舉敔而聲不止則始
[127-21a]
終之節未明請祠祭用樂一奏將終則戞敔而聲少止
擊柷則樂復作以盡合止之義其二大樂降神之樂均
聲未齊短長不協故舞行疾徐亦不能一請以一曲為
一變六變用六九變用九則樂舞始終莫不應節其三
周人尚臭盖先灌而後作樂本朝宗廟之禮多從周請
先灌而後作樂元豐二年詳定所以朝㑹樂而有請者
十其一唐元正冬至大朝會迎送王公用舒和開元禮
以初入門舒和之樂作至位樂止盖作樂所以待王公
今中書門下親王使相先于丹墀上東西立皇帝升御
[127-21b]
坐乃奏樂引三品以上官未為得禮請侍從及應赴官
先就立位中書門下親王使相諸司三品尚書省四品
及宗室將軍以上班分東西入正安之樂作至位樂止
其二今朝㑹儀舉第一爵宫縣奏和安之曲第二第三
第四登歌作慶雲嘉禾靈芝之曲則是合樂在前登歌
在後有違古義請第一爵登歌奏和安之曲堂上之樂
隨歌而發第二爵笙入奏慶雲之曲止吹笙餘樂不作
[127-22a]
第三爵堂上歌嘉禾之曲堂下吹笙瑞木成文之曲一
歌一吹相間第四爵合樂奏靈芝之曲堂上下之樂交
作其三定文舞武舞各為四表表距四歩為鄼綴各六
十四舞者服進賢冠左執籥右秉翟分八佾二工執纛
引前衣冠同之舞者進蹈安徐進一歩則兩兩相顧揖
三歩三揖四歩為三辭之容是為一成餘成如之自南
第一表至第二表為第一成至第三表為再成至北第
一表為三成覆身郤行至第三表為四成至第二表為
五成復至南第一表為六成而武舞入今文舞所秉翟
[127-22b]
羽則集雉尾置於髹漆之柄求之古制實無所本聶崇
義圖羽舞所執類羽葆幢析羽四重以結綬系於柄此
纛翳之謂也請按圖以翟羽為之其四武舞服平巾幘
左執干右執戈二工執旌居前執鼗執鐸各二工金錞
二四工舉二工執鐲執鐃執相在左執雅在右亦各二
工夹引舞者衣冠同之分八佾於南表前先振鐸以通
鼓乃擊鼓以警戒舞工聞鼓聲則各依酇綴總干正立
[127-23a]
定位堂上長歌以咏嘆之於是播鼗以導舞舞者進歩
自南而北至最南表以見舞漸然後左右夹振鐸次擊
鼓以金錞和之以金鐲節之以相而輔樂以雅而陔歩
舞者發揚蹈厲為猛賁趫速之狀毎歩一進則两两以
戈盾相嚮一擊一刺為一伐四伐為一成成謂之變至
第二表為一變至第三表為二變至北第一表為三變
舞者覆身嚮空郤行而南至第三表為四變乃擊刺而
前至第二表回易行列舂雅節歩分左右而跪以右膝
至地左足仰起象以文止武為五變舞蹈而進為兵還
[127-23b]
振旅之狀振鐸揺鼗擊鼓和以金錞廢鐲鳴鐃復至南
第一表為六變而舞畢古者人君自舞大武故服冕執
干戚若用八佾而為擊刺之容則舞者執干戈説者謂
武舞戰象樂六奏毎一奏之中率以戈矛四擊刺戈則
擊兵矛則刺兵玉戚非可施於擊刺今舞執干戚盖沿
襲之誤請左執干右執戈其五古之鄉射禮三笙一和
而成聲謂三人吹笙一人吹和今朝㑹作樂丹墀之上
[127-24a]
巢笙和笙各二人其數相敵非也盖鄊射乃列國大夫
士之禮請増倍為八人丹墀東西各三巢一和其六今
宫縣四隅雖有建鼔鞞應相傳不擊乾徳中詔四建鼓
并左右鞞應合十有二依李照所奏以月建為均與鎛
鐘相應鞞應在建鼓旁是亦朔鼙應鼙之類請將作樂
之時先擊鼙次擊應然後擊建鼓其七今樂縣四隅設
建鼔不擊别施散鼓於樂縣内代之乾徳中尹拙奏宜
去散鼓詔可而樂工積習亦不能廢李照議作晉鼓以
為樂節請樂縣内去散鼓設晉鼓以鼓金奏其八古者
[127-24b]
瞽矇眡瞭皆掌播鼗所以節一唱之終請宫縣設鼗以
為樂節其九以天子禮求之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
以鐘鼓奏九夏是皆在庭之樂戞擊則柷敔球則玉磬
搏拊所以節樂琴瑟所以詠詩皆堂上樂也磬奏在堂
下尊玉磬故進之使在上若擊石拊石則當一庭後世
不原於此以春秋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遂於堂上設
歌鐘歌磬盖歌鐘則堂上歌之堂下以鐘鼓應之耳歌
[127-25a]
必金奏相和名曰歌鐘則以節歌是巳豈堂上有鐘邪
歌磬之名本無所出晉賀循奏置登歌簨虡采玉造小
磬盖取舜廟鳴球之制後周登歌備錄鐘磬隋唐迄今
因襲行之皆不應禮請正至朝㑹堂上之樂不設鐘磬
其十古者歌工之數大射工六人四瑟則鼓以四人歌
以二人天子八人則瑟與歌皆四人矣魏晋以来登歌
五人隋唐四人本朝因之是循用周制也禮登歌下管
貴人聲也故儀禮瑟與歌工皆席于西階上隋唐相承
庭中磬虡之下擊以偶歌琴瑟非所謂升歌貴人聲之
[127-25b]
義今堂上琴瑟比之周制不啻倍蓰而歌工止四人音
髙下不相權盖樂有八音所以行八風是以舞佾與鐘
磬俱用八為數請罷庭中歌者堂上歌為八琴瑟之數
放此其箏阮筑悉廢太常以謂堂上鐘聲去之則歌聲
與宫縣逺漢唐以来宫室之制寖廣堂上益逺庭中其
上下樂節茍不相應則繁亂而無序况朝㑹之禮起於
西漢則後世難以純用三代之制其堂上鐘磬庭中歌
[127-26a]
工與箏筑之器從舊儀便遂如太常議
 宋史巻一百二十七
[127-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