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三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大造納息第一之四


問如是四食。幾牽當有令現在前。幾持今
有令相續住。有作是說。一牽當有令現
[130-0675a]
在前。謂意思食。三持今有令相續住。謂餘
三食。或有說者。二牽當有。謂意思識。二持
今有謂餘二食。有餘師說。三牽當有。謂觸
思識。一持今有。所謂段食。如是說者。四食盡
牽當有令現在前。盡持今有令相續住。


問諸食於有。幾未生令生幾生已長養。有
作是說。諸食於有。一未生令生。謂意思食。
三生已長養。謂餘三食。復有說者。二未生令
生。謂意思識。二生已長養。謂餘二食。有餘
師說。三未生令生。謂觸思識。一生已長養。
所謂段食。如是說者四食於有。皆未生令
生生已長養。問何食於何法食事偏增。答
段食養色根大種勝故。於色根大種食事
偏增。觸食養心心所勝故。於心心所食事
偏增。思食養後有勝故。於諸後有食事偏
增。識食養名色勝故。於諸名色食事偏增
問如說牽有義是食義等。此言為是因義。是
緣義耶。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是因義者。外
香味觸於內諸處五因皆無。云何為食。若
是緣義者除內自性。餘法皆是此增上緣。何
故但說四種為食。有說。是因義。問若爾外
香味觸於內諸處五因皆無。云何為食。答
外香味觸為覺發因。令內香等得成食事。
內香味觸於內諸處。有因義故說之為食。
謂眼唯以觸處為食。耳鼻舌身色聲亦爾。
香用香處觸處為食。味以味處觸處為食。
觸處唯以觸處為食。心心所法三食為食。
此中因義如理應思。有說。是緣義。問若爾
除內自性。餘法皆是此增上緣。何故但說四
[130-0675b]
種為食。答於內諸處增上緣法。有親有疎。
有近有遠。有合不合。有在此生。有在餘
生。諸親近合。在此生者。說之為食。疎遠不
合在餘生者不說為食。故食唯四。此四皆
於內十二處能為食事。然有增微如前所
說。


問何故色處不立為食。有作是說。無食相
故。有說。色處取時麁重若於取時細輕者
名食。要微細轉滋養身故。有說。色處不至
而取。食唯至取。非身不合成食事故。有說。
色處至變壞位食事方成。謂水所浸爛。火
所熟變。風所動搖。然後方成食。所作事非
色未變。得名為食。故色非食香等不爾。
有餘師說。若色是食。眼見色時應除飢渴。
若然施主所費則為唐捐。有餘復言。若色是
食。諸出家者眼見色時應犯遠離非時食
法。或有說者。若色是食則色界天應受段
食取諸色故。當知後三所說乖理。香觸亦
有如斯過故。應知前四所說者好。問若色
非食經云何通。如世尊言。長者汝所施食。
色香味具甚為妙好。答色雖非食。為欲發
起施主思故佛作是說。謂佛讚美所施食
時。施主便發殊勝思願。快哉如來讚受我食。
我當必獲殊勝福利。問若讚色具色非食
者。亦讚香等俱應非食。彼既是食此亦應
然。答佛於此中不欲簡別是食非食。但
欲發起施主思願說此契經。若此讚說即
是食者觸非所讚便應非食。


問段食是何義。答分段而食故名段食。問若
[130-0675c]
爾所飲吮等非段食耶。答從多分說是故
無過。復有說者。飲吮等時亦作分段。有餘
師言。從初而說。謂劫初時人受用地味。皆
作分段而吞噉之因名段食。


問佛說段食。有麁有細云何應知麁細差
別。答集異門說。段食麁細互相觀待而可了
知。謂水族中小為大食。傳相觀待麁細得
成。如底民耆羅耆羅所食是麁。底民耆羅
所食為細。底民耆羅所食是麁。底民所食為
細。底民所食是麁。大魚龜鼈及末羯羅失
獸摩羅等所食為細。大魚鼈等所食是麁。餘
水行虫所食為細。諸陸族中象馬駝等所食
是麁。羊鹿猪等所食為細。羊鹿猪等所食是
麁。兔猫狸等所食為細。兔猫狸等所食是麁。
餘陸行虫所食為細。空行族中諸妙翅鳥所
食是麁。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所食
為細。鵝雁孔雀等所食是麁。餘空行類所食
為細。有作是說。若諸有情以草木等而為
食者所食是麁。以餅飯等而為食者所食
是細。有餘師說。以餅飯等而為食者所食
是麁。以酥油等而為食者所食是細。有餘
復說。面門吞噉諸食是麁。臍毛孔入諸食
為細。謂胎藏中諸有情類食從臍入。唯諸菩
薩食從一切毛孔而入。有作是言。若食噉
已有等流者此食是麁。無等流者此食為
細。如蘇陀味香為食等。


問觸思識食有麁細不。若有者何故契經唯
說段食有麁細。若無者何故段食有麁細
非餘耶。答觸思識食亦有麁細。界地相待
[130-0676a]
故。謂欲界是麁色界為細。色界是麁。無色
界為細。初靜慮是麁。第二靜慮為細。乃至
無所有處是麁。非想非非想處為細。問若爾
何故契經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說。契經舉初顯後。已說段食有
麁細當知餘食亦有麁細有說。段食由四
因緣。有多少故麁細可知。餘食不爾。一追
求故。二積集故。三受用故。四等流故。追求故
者。謂諸有情追求段食。有多有少。所求多
者是麁所求少者為細。積集故者。謂諸有
情積集段食有多有少所集多者是麁所
集少者是細。受用故者。謂諸有情受用段食
有多有少。所受多者是麁所受少者是細。
等流故者。謂諸有情段食等流有多有少。等
流多者所食是麁等流少者所食是細。有說。
段食觀待諸處可說麁細餘食不爾。謂香
味觸觀待色聲可說為細。觀待意法可說
為麁觸思識三意法處攝。此於諸處唯細
非麁無異觀待不說麁細。


問於何界有幾食。答欲界具四段食偏增。
色界有三。觸食偏增。無色亦三。下三無色思
食偏增。非想非非想處識食偏增。有說。非想
非非想處亦思食增。一思能感八十千劫壽
量果故。問於何趣有幾食。答地獄具四。識
食偏增。問地獄之中有何段食。答飲鎔銅
汁。吞熱鐵丸。以為段食。問夫為食者有所
滋益。此物入身燒脣舌㗁咽喉胸腹。從下
出已焰赫轉增舉身燋然。云何名食。答雖為
燒惱而有食相。初入身時暫除飢渴故。傍
[130-0676b]
生具四。隨一偏增。種類處所有差別故。鬼
趣具四。思食偏增。曾聞一時尊者滿願為乞
食故。將入布色羯邏伐底城。於城門前忽
然見一老餓鬼女。問言汝今何為住此鬼女
反問尊見我耶。尊答如是。鬼女便曰。我夫
入城希此城中有長者等癰腫潰爛。當因
擠搦收取膿血還共食之。為是我今於此
住待。復問汝夫入來久近。鬼女答曰。飢渴所
迷不憶我夫入城久近。然唯記此城邊大
河。七移城南七移城北。于今未還。尊者愍
傷悒然捨去。如是鬼女飢渴多時。希望所持
身相續住。故知鬼趣思食偏增。人及欲天皆
具四食。然彼種類段食偏增。色無色天如界
中說。


問於何生有幾食。答卵生具四。觸食偏增。
有說思食增。云何知然。如集異門說。海中
有獸時出海濱。於沙潬中產生諸卵。以沙
埋覆還入海中。彼在卵㲉。憶念母故身不
爛壞。謂憶念母先孚煖時所有觸故。若忘
其母身便爛壞。有餘師說。若母憶念卵中
子者卵則不壞。母若忘之彼卵便壞。此不
應理。所以者何。勿以他食能持自命。是
故前說於理為善。胎生具四。段食偏增。濕
生具四。觸食偏增。化生具四。隨一偏增。種
類處所有差別故。


所說食聲有二差別。一世俗。二勝義。世俗者
如世間言。有殘食瓶無殘食瓶。又如世間
說城邑食。所謂此食出吉祥城此食出呾
叉翅羅城。此食出奢羯羅城。此食出寂靜
[130-0676c]
宮。如是等又如讚者說諸食名。謂剌雉多
食。牟地多食。佛所讚食。四方食等。又如經
說。順食逆食。言順食者。如世尊言。苾芻當
知一切有食。謂天暴雨其滴洪澍諸山。谿
谷最先盈滿。谿谷滿已小溝㵎滿。小溝㵎滿
已。大溝㵎滿。大溝㵎滿已。小江河滿。小江河
滿已。大江河滿。大江河滿已。大海盈滿。言
逆食者。如世尊言。苾芻當知一切有食。大
海有食。謂大江河。大江河有食。謂小江河
小江河有食。謂大溝㵎。大溝㵎有食。謂小
溝㵎。小溝㵎有食。所謂谿谷。谿谷有食。謂
天暴雨。勝義食者。謂此四食真實資益諸有
情故。


問諸段皆食耶。答應作四句。有段非食。謂
以段為緣。不能長益諸根大種。有食非
段謂。以觸思識為緣。而能長益諸根大種。
有段亦食。謂以段為緣。而能長益諸根大
種。有非段非食。謂以觸思識為緣。不能
長益諸根大種。如段食有四句。如是識思
觸食各有四句。皆應廣說。如是差別成十
六句。問不能長益諸根大種便非食耶。答
如是。所以者何。前說長益是食相故。問今
現見有食已痛逼。乃至或令捨於身擔。云
何長益是食相耶。答雖所飲食有損有益。
但今說食謂益非損。益有二時。一初食時。
二消化時。或有消化時損。初食時益。如食
美毒此亦名食或有初食時損。消化時益。
如服苦藥此亦名食。由此二種隨於一
時作食事故。皆得名食。故說長益名為
[130-0677a]
食相。有說彼類食已初雖不安。後變吐時
還能為益。故先所說食自相成。經說苾芻如
是四食。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攝益求
有有情。問此經所說部多求有二種有情云
何差別。答住本有名部多。住中有名求
有。於六處門求當有故。有說聖名部多。
異生名求有。彼類多求當來有故。有說。無
學名部多。學名求有。彼容希求當來有故。
問部多有情亦可攝益。求有有情亦可安住。
如何但說能令部多有情安住。及能攝益求
有有情。答此契經文俱應作二種說。而不
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欲以種種
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有說。此中
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有說。本有安住
最經多時。聖與無學求暫安住。於此義顯
說安住言。餘不如是不說安住。


經說苾芻如是四食。是眾病本。是癰瘡本。是
毒箭本。是老死因。是老死緣。問食亦能為安
樂根本。如世尊說。道依資糧涅槃依道。由
道樂故得樂涅槃。道之資糧食為上首。何
故說是病等本耶。答為止有情食段欲故。
彼由貪食起諸惡行招感劇苦。是故世尊
作如是說。設諸段食唯現樂因。智者尚應
不生耽嗜。以起惡業招當苦故。況為現
身眾病本等。是故智者不應染著。佛為此
故說是契經。


經說苾芻應觀段食如曠野子肉。應觀觸
食如新剝皮牛。應觀思食如火坑炎炭。應
觀識食如三百利鉾。問云何苾芻應觀段
[130-0677b]
食如曠野子肉。答譬如夫妻唯有一子。面
貌端正憐愛情深。值國飢荒欲詣他土。行
至曠野遂絕糇糧。前路尚遙不食數日。皆
困將死。其夫竊念。路遠糧絕命在須臾。我等
三人理不俱濟。豈得相守俱喪。此中今若一
人充食。則死一存二猶勝俱亡。若以我供
慮妻志渜悲恨自絕不能出難。若以妻
供恐兒失母亦不存活。便為兩失。然所愛
子我等所生。夫妻若存子容可得。宜捨子
命度茲曠野。作是念已悲不自勝。妻便怪
之前問其故。夫乃具以所念告之。妻聞哽
咽悶絕擗地。良久乃穌號哭呼天稱冤酷
毒夫乃徐喻久而許之。於是夫妻抱子嗚唼。
失聲悲叫何期苦哉。涕咽多時乃盡子命。破
析為脯充路資糧。每欲食時夫妻相哭。稱
言子子雨淚而食。食已嗟惋自責自咎。然彼
夫妻自初籌議。乃至食已隨路行時。曾無歡
情唯念愛子。如是行者住空閑處。終不
放逸正思惟妻。生一可愛妙善法子。心常
念之初無捨離。厭生死境趣涅槃方。於長
時修資緣匱乏。為持聖道所依苦身。捨所
專修入城乞食。與不放逸正思惟俱。自捨
空閑乃至食已。曾無染著歡樂之心。唯念
所捨專修之法。苾芻如是於段食中。應觀
如前曠野子肉。若於段食已斷遍知者。於
五欲愛亦斷遍知。同一制伏一對治故。若五
欲愛已斷遍知。則無一結未斷遍知。能繫
縛彼還生欲界。此依離欲愛得不還果。順
下分結盡密意而說。問云何苾芻應觀觸食
[130-0677c]
如新剝皮牛。答假如其牛有過於主。欲令
苦故生剝去皮。其牛爾時以無皮故。隨所
住止若地若空。所有諸虫競來唼食。為去
虫故揩觸蕃籬草木壁等轉增苦痛。彼牛
爾時寧有少樂。觸與未觸皆受大苦。如是
諸有寧有少樂。生與未生無不皆苦。苾芻
如是應觀觸食。猶如所說新剝皮牛。若
於觸食已斷遍知者。便於三受亦斷遍知。
諸受以觸為緣生故。如經言觸緣受。若
於三受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
求斷觸食。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
結盡密意而說。


云何苾芻應觀思食如火坑焰炭。答如近
城邑有大火坑。無焰無煙焰炭盈滿。有不
愚稚非騃智人見已念言。此大火坑焰炭盈
滿。我若墮者必死無疑。作是念已便起思
願。求欲遠之即便捨去。諸有癡幼頑無智人
見已念言。此坑之中紅赫可愛。便即投趣受
苦命終。如彼智者見大火坑怖而遠避。如
是諸聖於後有思深生厭捨。如無智者投
大火坑受苦喪命。如是異生起後有思。受
無邊苦失於慧命。苾芻如是應觀思食。如
上所說焰炭火坑。若於思食已斷遍知者。
便於三愛亦斷遍知。以彼三愛是起因故。
如契經說。業為因故生。愛為因故起。若於
三愛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
思食。此亦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
盡密意而說。


問云何苾芻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答假
[130-0678a]
如有人於日初分被百鉾𥎞。日中分時亦
百鉾𥎞。於日後分亦百鉾𥎞。如是日日受
三百鉾。乃至盡壽。其人爾時舉體皆瘡。無
少完全如芥子許。如是行者於日日中。恒
為三百異境所引。如利鉾心於所專修。而
為侵害乃至盡壽。令所修習多諸瘡疣。苾
芻如是應觀識食。如上所說三百利鉾。若
於識食已斷遍知者。則於名色亦斷遍知。
以識是彼名色緣故。如契經說識緣名色。
若於名色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
求斷識食。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
結盡密意而說。


問餘食亦如三百鉾不。若亦如三百鉾者。
何故但說觀識食耶。若不如三百鉾者。何
故唯識食如三百鉾非餘食耶。答餘食亦
應如三百鉾。如以此觀識食。亦應以此
觀餘三食。而契經但說觀識食者。當知此
是有餘之說。有說。此經示最後邊。顯前所
說諸食亦爾。有餘師言。心性剛強最難調
伏。佛為呵責以三百鉾而為譬喻。餘食自
以餘門說喻。有說此經隨顯勝說。是故無
過。前三喻中理有通者皆以此釋。如契經
說。此吠羅摩婆羅門。以如是諸妙飲食。布
施摩訶娑羅婆羅門眾。有以飲食布施贍
部林中異生。此獲施福果大於彼。問此契
經中為說何等。名為贍部林中異生。有作
是說。贍部洲中諸有腹者皆此所說。有說。諸
有外仙已離欲染是此所說。有言此是近佛
菩薩。理不應然。諸有布施近佛菩薩所獲
[130-0678b]
施福。勝施俱胝阿羅漢眾。如是說者。此說
已得順決擇分善根異生。其德勝彼婆羅門
故。此經復言。若以飲食布施贍部林中異
生。有以飲食施一預流。此獲施福果大於
彼。由此已斷諸惡見故。三結盡故。離見所
斷惡趣因故。作有邊際故。得預流果故。此
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預流。有以飲食
施一一來。此獲施福果大於彼。離修所斷
惡趣因故。薄貪嗔癡故。得一來果故。此經
復言。若以飲食施百一來。有以飲食施
一不還。此獲施福果大於彼。由此已斷順
下分結故。越欲界生故。得不還果故。此經
復言。若以飲食施百不還。有以飲食施
一阿羅漢。此獲施福果大於彼。由此已斷
一切結故。越有頂生故。得阿羅漢果故。此
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阿羅漢。有以飲食
施一獨覺。此獲施福果大於彼。自能覺故。
此經復言。若以飲食施百獨覺。有以飲食
施一如來。此獲施福果大於彼。自能遍覺
故。亦能覺他故。此經復言。若以飲食奉施
如來。有造僧伽藍施四方僧眾。此獲施福
果大於彼。以僧伽藍無障礙故。問施佛功
德勝於施僧。此中施福皆先舉劣後舉其
勝。何故此中先佛後僧。答即以是故先佛後
僧。所以者何。若聲聞僧便不攝佛。若四方
僧則亦攝佛。是福田僧苾芻僧故。若唯施佛
但佛應受。僧眾不受故福為劣。若施僧眾。
僧眾與佛俱應納受故福為勝。無障礙故。
獲福無限故。雖所舉先佛後僧。而猶得名
[130-0678c]
先劣後勝。


問所得果勝亦由勝思。何故世尊唯讚田勝。
答世尊所化有二差別。一信慧具足。二有信
無慧。於信慧具佛不讚田。彼自能知田非
田故。於信無慧佛則讚田。彼不能知田
非田故。然彼施果。或有欲令思勝故勝。或
有欲令田勝故勝。而實果勝俱由二種。由
此得成四句差別。謂有由田不由思勝。
或有由思不由田勝。或有俱由二種故
勝。或由二種俱劣故劣。問佛施舍利子。舍
利子施佛。此二施福何者為多。答諸有欲
令果由思勝者。彼說佛施福多。以佛施
思於現前位。舍利子等尚不能知。何況能
及。諸有欲令果由田勝者。彼說舍利子施
福多。以佛福田三界中最勝故。


問預流果向為可施不。若可施者。前經何故
不說。若不可施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說。


「 四向與四果
 是真福田僧
 具戒慧等持
 施者獲大果」



有說可施。謂衣服等非諸飲食。問若可施
者。前經何故不說。答前所引經說施飲食。
非衣服等是故不說。有說。此向亦可施食。
但有攝取而無受用。謂毘呵羅中有入見
道者。餘人為受所施食分。或將食時有入
見道。施主以食置其膝上。或復安置曼荼
羅中。問前所引經何故不說。答彼經唯說能
受用者。此據攝取故不相違。有餘師言。此
向不可施是故前經不說。問若爾者所引經
頌當云何通。答彼頌欲顯補特伽羅由道
[130-0679a]
差別成福田義。謂顯成就無漏道者施獲
大果名真福田。不說爾時能受他施。前問
可施不可施者。意問能受不能受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