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


諸有情類。有流轉者有還滅者。流轉者謂
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若諸有情生欲色
界。及諸異生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
心心所法。由二事故得他心智。一者能緣。
二者現起。若諸有情已般涅槃。及諸聖者生
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一
事故得他心智。謂但能緣不能現起。問若
諸聖者生無色界。能修下地他心智不。有
說不修。以彼畢竟無起義故。評曰。應作
是說。雖必不起而彼得修。生上能修下無
漏故。如法智品不違理故。異生生彼無
修此義。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他心智境非獨覺聲聞。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他心智境非諸聲
聞。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大雪山中有如是處
獼猴與人俱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能行
人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二俱能行。
[100-0515c]
此契經中大雪山者。顯所知法。如是處者。
顯在見道十五剎那。獼猴顯獨覺。人顯聲
聞。能行不能行顯諸他心智。然他心智能知
同類心心所法非不同類。謂有漏者知有
漏。無漏者知無漏。曾得者知曾得。未曾得
者知未曾得。法智品者知法智品。類智品者
知類智品。聲聞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二
剎那心。獨覺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三剎那
心。佛他心智於見道次第能知十五剎那
心。所以者何。佛他心智。不由加行而現在
前。獨覺他心智。由下加行而得現前。聲聞
他心智。由中加行或上加行方現前故。謂修
觀者將入見道。聲聞欲知彼見道心。先修
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
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
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
聲聞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十三剎那
加行方滿。乃能知彼第十六心。謂本欲知
第三心。今乃知彼第十六心。是故聲聞他心
智唯知見道初二心。若修觀者將入見道。
獨覺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
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
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
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獨覺復修類智品
他心智加行。經五剎那加行方滿。乃知彼
第八心。謂本欲知彼第三心。今乃知彼集
類智俱心。有說。知彼第十五心。經十二剎
那加行滿故。有說。獨覺能知四心。謂知初
二及第八第十四心。有餘師說。能知初二及
[100-0516a]
第十一第十二心。即滅類智忍及滅類智俱
心。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具知彼見道十
五剎那心。


佛智於三道皆能知自相共相。獨覺智於
獨覺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道能知
共相非自相。聲聞智於聲聞道能知自相
共相。於佛獨覺道能知共相非自相。問聲
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設爾
何失。若能現觀。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
佛及獨覺心。若不能現觀。云何亦得緣彼
證淨。又應現觀時不遍觀道諦。答應作是
說。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亦能現觀。
問若爾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
心。答入現觀時知彼共相非自相故。能現
觀他心智唯知自相故。彼他心智。不知佛
及獨覺心。


問一有情相續中所有他心智。能知一切有
情隨其所應心心所法。此智於彼為知總
物類。為知別剎那。設爾何失。若知總物類
非別剎那者。於別剎那云何能知。若知別
剎那者。云何此智所依非多。謂我他心智
聚。有二十一法緣一有情一剎那受。如一
剎那受。一切剎那受亦爾。如受剎那無量無
邊。諸餘一切心心所法剎那亦爾。如一有情
心心所法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有情心
心所法剎那亦爾。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為多。
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所依亦多。有作是
說。知總物類非別剎那。問若爾於別剎那
云何能知。答無有是處。然為分別。假使能
[100-0516b]
知物類智盡。於餘剎那不復欲知。設復
欲知亦不能知。智若未盡欲知即知。又物
類智於諸剎那不欲別知。設欲別知亦不
能知。諸欲知者唯於物類。復有說者。知
別剎那。問若爾云何此智所依非多。答無如
是失。此彼等故。如我他心智聚二十一法。
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
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如是諸餘一切有
情他心智聚。亦各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
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
故智所依無偏多失。評曰。應知此中後說為
善。心心所法所緣定故。


問諸他心智。為能通緣三世。為但緣現在
耶。答諸他心智但緣現在。問若爾論說當云
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除滅智。答
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
心智現在法九智知。除滅智。而不作是說
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種類九智所知。若
在過去即是過去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
生法。他心智所知。若在未來唯是未來他心
智所知。若在現在即是現在他心智所知。
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依此意說過
去未來法是九智所知。不說過去未來法是
現在他心智所知。復有欲令他心智現在
前時能知他相續三剎那心。謂現在前者。次
前滅者次後生者。論依此說亦不相違。評
曰。彼不應作是說。以他心智唯知現在他
心心所。非餘法故。問諸他心智為緣一物。
為緣俱生心心所聚。設爾何過。若緣一物。
[100-0516c]
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於有貪心
如實知此是有貪心。乃至廣說。若於一時
知貪及心豈非緣聚。餘經所說復云何通。
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
念。若緣聚者。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
應作是說。一剎那頃他心智起但緣一物。
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於有貪
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耶。答有貪心者。謂
貪相應心。然知貪時不即知心。若知心時
不復知貪。如觀有垢衣。若觀垢時則不
觀衣。若觀衣時不復觀垢。此亦如是。故
不相違。問若爾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
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耶。
答彼經不說他心智但說比智。謂佛先以
一他心智觀一苾芻心所念已。後以比智
總觀苾芻僧諸心之所念。知彼皆住寂靜正
行。有作是說。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乃是
願智。總知苾芻諸心所念。復有說者。此非
他心智。亦非比智及願智。然世尊盡智現在
前時得。欲界如是種類未曾得無覆無記心
心所法。不入靜慮亦不起通。一作意時由
此則能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有說。此
是欲界善心盡智時得。謂勝思慧。有餘師說。
諸他心智能緣俱生心心所聚。問若爾云何
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初引發時有三念住。
後成滿時總緣俱起心心所法。作雜緣法念
住。評曰。一切他心智。一剎那頃但緣一法。
唯緣實物。唯觀自相。唯觀現在時。唯觀他
相續。唯觀心心所。不在見道。非空無相
[100-0517a]
三摩地俱。亦非盡智無生智攝。無間道中不
修不起是容豫道種類攝故。


云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
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
狀及所言說。是謂宿住隨念智。此中若智修
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為自性故。是修果者。
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依止修者。謂依數
習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
問何故不說未得已失。答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由此智說名成就
宿住通者。此中說之。未得已失。諸宿住智
無如是義。是故不說。能現憶知諸宿住事
者。謂此智能明了憶知過去生中。欲色界自
他相續等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者。謂生本
死有名種種相狀。可顯示彼相狀別故。中
有名所言說。中有微細但可言說。不可示
其相狀別故。有作是說。中有名種種相狀。
似本有故。生本死有名所言說。可說彼為
剎帝利等種姓別故。又本有時能起種種言
論事故。復有說者。種種相狀者。略顯前生
事。及所言說者廣顯前生事。有餘師說。種
種相狀者。顯過去世所詮表事。及所言說者
顯過去世能詮表事。如契經說。佛告阿難。
若有相狀及有言說可施設。有色身名身。
若無相狀及無言說可施設。有增語觸有
對觸不。阿難白佛。不也。世尊此中內六處
名相狀。外六處名言說。有作是說。外六處
名相狀。內六處名言說。所以者何。依內六
處可說六識及觸言故。謂說名眼識眼觸
[100-0517b]
乃至意識意觸。又契經說。由如是相狀入
初靜慮具足住。此中相者謂加行相。狀者謂
所緣狀。如論所說。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
伽他說。


「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者
 如贍部真金
 無能說其過」



此中相聲說無漏慧。應知此中諸宿住事。種
種相狀及所言說。皆顯宿住隨念智境。即欲
色界過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蘊。


此宿住隨念智。或應說一。謂宿住隨念智通
明力。或應說二。謂曾得未曾得。或應說三。
謂下中上三品。或應說四。謂四靜慮果。或
應說六。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或應說
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或應說
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應說十二。謂
四靜慮果各有三品。或應說十八。謂曾得
未曾得各有九品。或應說二十四。謂四靜
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三品。或應
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或應說
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
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應說無量
無邊。此中總說一宿住隨念智。問此宿住隨
念智以何為自性。答以慧為自性。是謂宿
住隨念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宿住隨
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耶。答諸過去生有
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而能知彼。故
名宿住隨念智。謂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
力增故說隨念。如四念住雖慧為體。而念
[100-0517c]
力增故名念住。如持息念雖慧為體。而念
力增名持息念。如本性念生智。雖慧為體。
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如伏除色想雖
慧為體。而想力增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
雖體是慧。而念力增名宿住隨念智。


此宿住隨念智。界者是色界。問何故無色界
無宿住隨念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
復次宿住隨念智依色引發。無色界無色故
無此智。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
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問靜慮中間諸宿
住事。依何地智能隨念知。有作是說。初靜
慮上品隨念智能知。復有說者。第二靜慮下
品隨念智能知。評曰。應作是說。初靜慮三
品隨念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所依
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作不明了行
相。非十六行相攝故。所緣者初靜慮宿住隨
念智。緣欲界初靜慮前際有漏五蘊。乃至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四靜慮前際有
漏五蘊。此智不能緣無色界諸宿住事。彼
地勝故。如初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二
靜慮以上諸宿住事。乃至第三靜慮宿住隨
念智。不知第四靜慮以上諸宿住事。是故第
四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無色界諸宿住事。
問曾生欲色界所起無色界諸宿住事。是此
智所緣不。答非此智所緣。如不知果。因
亦爾故。問若宿住隨念智。不能知無色界
宿住事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
世尊於過去諸宿住事。若有色若無色。若有
想若無想。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能憶知。
[100-0518a]
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生本死有色
相麁故。若無色者。謂中有位色微細故。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聲聞
亦知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
德耶。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若無
色者。謂無色界。然佛不以宿住隨念智憶
知無色界諸宿住事。但以比智知無色界諸
宿住事。問若爾外道及諸聲聞亦有比智與
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答
應知比智略有三種。一外道。二聲聞。三佛。
外道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或二萬
劫不見。或四萬劫不見。或六萬劫不見。或
八萬劫不見。便謂斷滅。聲聞欲觀諸宿住
事。若觀欲色界二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空
無邊處。而彼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若
觀欲色界四萬劫不見。便謂彼生識無邊
處。而彼或再生空無邊處。或生上地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六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無所有處。而彼或三生空無邊處。或一
生半生識無邊處。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量
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八萬劫不見。便謂
彼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或四生空無邊處。
或再生識無邊處。或一生一分生無所有處。
世尊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命終時
心。或結生時心。即如實知。如是有情當生
空無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識無
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無所有處。
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非想非非想處。
或從彼歿。於此四處或壽量盡而死。或壽
[100-0518b]
量不盡而死。皆如實知。是故外道比智謂彼
斷滅。聲聞比智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
比智明淨勝妙皆如實知。內法異生及諸獨
覺。比智無色諸宿住事。如諸聲聞應知其
相。問第四靜慮所起宿住隨念智。為一剎那
總緣五地諸宿住事。為地地別緣。設爾何
失。若總緣五地。云何麁細一時能知。若地地
別緣。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應作是說。地
地別緣。問若爾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但說
此智能緣五地。不說一時斯有何失。下三
靜慮准此應知。有作是說。若初引起地地
別緣。若至成滿時能總緣五地。念住者唯
是雜緣法念住。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通四
念住。如契經說。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念
知樂苦即是受念處。評曰。應作是說。念過
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緣受故彼
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
唯是雜緣法念住攝。智者唯是世俗智。尊者
妙音作如是說。此通六智。謂八智中除他
心智及滅智。除他心智者。彼緣現在。此緣
過去故。除滅智者彼緣無為。此緣有為
故。評曰。應作是說。此唯世俗智緣前際事
故。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唯有漏故。根相
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三世者是三世。
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未來者緣
三種。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
者。緣三種。繫不繫者。唯色界繫。緣繫不繫
者。唯緣欲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
[100-0518c]
緣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
緣見修所斷不斷者。緣見修所斷。緣名緣
義者。通緣名義。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緣
自他相續。加行離染得者。通加行離染得。離
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
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
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謂修勝進
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
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
以加行能現在前。此所得者。唯修所成。在
定有故。曾得本曾得者。一切聖者及內法異
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有
作是說。住最後有異生及諸聖者。通曾得
未曾得。諸餘異生唯是曾得。


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答施設論說。初
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
轉明利。先審憶念次前滅心隨念知已。次審
憶念久已滅心隨念知已。展轉乃至加行成
滿。此中有說。漸審憶念至入母胎。前一剎
那心名加行成滿。若作是說非善成滿。所
以者何。入母胎前一剎那心是中有位。中有
即是此生所攝。以眾同分無差別故。猶憶
此生豈善成滿。應作是說。漸審憶念至此
中有。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彼是前生命
終心故。能隨念知名善成滿。問修此加行
漸憶念時。為以剎那。為以分位。答此以
分位。不以剎那。若以剎那漸次憶念半生
未盡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謂先
憶念此生老位。次復憶念此生中年位。次復
[100-0519a]
憶念此生少年位。次復憶念此生童子位。次
復憶念此生嬰孩位。次復憶念此生鉢羅
奢佉位。次復憶念此生鍵南位。次復憶念此
生閉尸位。次復憶念此生頞部曇位。次復憶
念此生羯剌藍位。次復憶念入母胎位。次
復憶念住中有位。次復憶念初受中有位。最
後憶念前生命終位。爾時此智加行成滿。問
修此加行時為依自相續。為依他相續
耶。有作是說。依自相續。若爾自前生欲色
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復
有說者。依他相續。若爾他前生欲色界者可
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評曰。應作
是說。修此加行時。亦依自相續。亦依他相
續。依自相續修加行者。若自前生欲色界
者。即依自相續加行成滿。若自前生無色界
者。轉依他相續加行成滿。依他相續修加
行者。若他前生欲色界者。即依他相續加
行成滿。若他前生無色界者。轉依自相續加
行成滿。問修此加行時。為依欲界。為依
色界耶。答此有四種。或有依欲界初修加
行。後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
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
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色界死。或有依
色界初修加行。後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
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
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欲
界死。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還依欲界
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
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
[100-0519b]
此果前生從欲界死。或有依色界初修加
行。還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
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
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色界死。如依界
修加行差別。依趣等亦爾。


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但憶知曾所更事。為亦
憶知未曾更事。答此但憶知曾所更事。問若
爾此智應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
生彼故。答曾所更事略有二種。一者曾見。
二者曾聞。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
亦能憶知。餘欲色界極遠極勝。諸難知事准
此應知。


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一入定唯知一生。為
一入定知多生耶。答初引發時若一入定唯
知一生。後成熟時若一入定知百千生。世尊
一入定若初若後皆能知百千生。問此宿住
隨念智。為能捨近百千生事。而知遠百千
生事耶。答初引發時不能。後成熟時則能。
世尊若初若後俱能。


問此宿住隨念智。漸次憶知前際無量宿住
事已。欲退出時為依前入漸次退出。為
頓出耶。有作是說。必依前入漸次退出。評
曰。應作是說。隨所意樂。若漸若頓皆能退
出。問以宿住智憶知前際宿住事已。無間
即能起死生智。觀察後際死生事耶。答佛能
非餘。諸佛功德不作加行能現前故。獨覺
聲聞諸外道等。要作加行方能起故。


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剎那頃能知幾生。答能
知一生。云何知然。有聖教故。如毘奈耶說。
[100-0519c]
尊者淨妙告諸苾芻言。我一起心憶知過
去五百生事。時諸苾芻皆共訶擯言。汝自
稱得過人法不應共住。必無但起一剎那
心知多生故。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汝等不
應訶擯淨妙。隨實想說不犯重故。謂此
淨妙曾生無想有情天中。五百劫壽今憶彼
事。謂五百生隨實想說故不犯重。由此證
知一剎那頃但知一生。問此宿住隨念智。一
剎那頃能知幾趣耶。有作是說。此智一剎
那頃但知一趣。謂或知地獄趣。乃至或知
天趣。復有說者。此智一剎那頃能知二趣。
謂或知地獄傍生趣。或知鬼界傍生趣。或
知人傍生趣。或知天傍生趣。評曰。應作是
說。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謂
若憶念轉輪王事。一剎那頃即知人鬼傍生
三趣。若知輪王諸臣眷屬。名知人趣。若知
能轉輪及受祀鬼等。名知鬼趣。若知象馬
等。名知傍生趣。若能憶念曼馱多王。與天
帝釋共集會事。能知四趣。唯除地獄知餘
三趣。廣說如前。知天趣者。謂知帝釋及彼
眷屬。假使五趣一處集會一剎那頃皆能憶
知。是故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
趣。


如契經說。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三種
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
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三有常見
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復有別誦。第三憶
知六萬劫事。問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
劫事。乃至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
[100-0520a]
耶。答常見論者根有三品。若下根者能憶知
二萬劫。若中根者能憶知四萬劫。若上根者
能憶知八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劫
壞事。若能憶知火劫壞事者。彼能憶知二
萬劫。若能憶知水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四
萬劫。若能憶知風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八
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根壞事。若能
憶知喜根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
憶知樂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
憶知捨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復次
常見論者有三乘種性差別。若有聲聞種
性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有獨覺種性者。
彼能憶知四萬劫。若有佛種性者。彼能憶
知八萬劫。是謂三種別憶知緣。問已說二智
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他心智皆現知他
心心所法耶。答應作四句。此中他心智通
三世。現知他心心所法者唯現在。然通他
心智。及非他心智。故有四句。有他心智非
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過去未來他心智。此
有他心智相。而無現知他心等用。謂過去者
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有作用故。有現知
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覩相。
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
心所法。覩相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
有如鄔波難陀釋子。至一近事家。見其門
邊有一駮犢。便告近事。若得臥具如汝門
邊駮犢皮者豈不美哉。時彼近事作是念
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駮犢皮持作臥
具。便害駮犢以皮施與釋子。受之還本所
[100-0520b]
止。犢母悲喚尋後而行。故知人中有覩相
智。聞語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如
鄔波難陀釋子。見一居士著新好衣入誓
多林。便告彼曰。若得三衣敷具似汝所著
衣者豈不美哉。時彼居士作是念言。今此
釋子定應欲得我所著衣作衣臥具。便脫
施與。故知人中有聞語智。有作是說。所引
二種皆聞語攝或俱覩相。此本論文。應作是
說。或覩相或占卜。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或覩
相者。如前所說。及餘見聞身語業相知他
心者。或占卜者。如諸外道種種占卜知他
心者。生處得智現知他心心所法者。謂地
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亦有生處得
智能知他心等。然無別現事可說。問彼於
何時知他心等。答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
受苦已尚不能知自心所念。況能知他心
心所法。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
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為住意
識。為住五識知他心等。答唯住意識。問為
住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
心知他心等。答唯住威儀路心。所以者何。
彼無現起工巧處心故。彼異熟生心唯五識
有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100-05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