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八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念住納息第一之二


復次有三種念住。謂聞思修所成差別。此中
有說。於佛所說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
[188-0941a]
別名聞所成念住。依聞起思。依思起修。
依修能斷煩惱。如依金鑛出金。依金
出金剛。依金剛能壞石等堅物。脅尊者言。
於佛所說十二分教。受持讀誦思量分別。是
生得慧。依生得慧起聞所成念住。依聞起
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斷煩惱。如依種子
生芽。依芽生莖。依莖生枝葉。依枝葉生
花菓。問此三念住何差別。有說。名則差別。
謂此名聞所成念住。乃至此名修所成念
住。有說。聞所成念住一切時依名於義轉。
謂素怛纜說有何義。毘柰耶說有何義。阿毘
達磨說有何義。鄔波拕耶說有何義。阿遮利
耶說有何義。餘書論說有何義。思所成念住
或依名。或不依名於義而轉。修所成念住
一切時離名於義轉。譬如三人俱在池浴。
初人未學浮。第二半學。第三善學。未學浮
者一切時依岸浴。半學浮者或依岸或離岸
而浴。善學浮者恒時離岸在中而浴。如第
一人聞所成亦爾。如第二人。思所成亦爾。
如第三人修所成亦爾。是謂此三念住差
別。


問此聞思修所成念住。何界有幾種。答欲界
有二。謂聞思所成非修。所以者何。欲界是
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作意修時便墮
思中故。色界有二。謂聞修所成非思。所以
者何。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作意思
時便墮修中故。無色界有一。謂修所成。然
修所成亦不墮界。有餘師說。欲界具有三
種。餘如前說。有說。欲色界各具三種。餘如
[188-0941b]
前說。有說。三界皆具三種。唯修所成亦不
墮界。評曰。初說者好。問此諸念住誰為誰
因。答聞為三種因。思唯思因非聞因。以彼
劣故非修因。以界別故。修唯修因非聞因。
以彼劣故非思因。以彼劣及界別故。誰為
誰果。答聞唯聞果思聞思果非修。修聞修果
非思。


問此三念住誰現前修幾。答聞所成現前時
唯修聞非思修。思所成現前時唯修思非聞
修。此中聞思剎那現前時以習修故名修。
非修未來以勢劣故。則以此故唯修自不
修他。修所成現前時能修三種。聞思自力
雖不能修未來。而由他力有未來修義。


問聞思修所成念住。佛獨覺聲聞各有幾種。
答佛具三種而修所成為勝。以自然覺及
具力無畏等功德故。獨覺亦具有三而思所
成為勝。以自思惟覺而無力無畏等功德
故。聲聞亦具三種而聞所成為勝。以從聞
他音入聖道故。如說。


我聖弟子聞杖具足斷不善法修習善法。
復有三種念住。謂言說究竟念住。思惟究竟
念住。出離究竟念住。應知此三則聞思修所
成念住。如其次第。然聞等三種念住一切皆
可名聞所成。如說。


「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一切皆可名思所成。如說。思者是業。慮者
是慧。彼所說慮則思所成。一切皆可名。修
所成如說。云何應修法。謂一切善有為法。
[188-0941c]


問何謂念住加行。云何自相種性雜緣。及
聞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答不淨觀持息
念界作意。是謂念住加行。則此為先入自
相種性身念住。則身念住為先入自相種
性受念住。則受念住為先入自相種性心
念住。則心念住為先入自相種性法念住。
從自相種性法念住起雜緣法念住。從雜
緣法念住起三義觀。從三義觀有聞所成
身念住。先作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緣苦諦
起次作因。乃至緣行相緣集諦起。次作道
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從此無間有聞所
成受念住心念住。各作十二行相緣三諦
起亦爾。從此無間有聞所成法念住。先作
無常乃至無我行相緣苦諦起次作因。乃至
緣行相緣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
緣滅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
從聞所成法念住無間。有思所成身念住
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有受念住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有
心念住作十二行相緣三諦起從此無間
有法念住作十六行相緣四諦起。從思所
成法念住有修所成法念住先作無常。乃
至無我行相緣苦諦起次作因。乃至緣行
相緣集諦起次作滅。乃至離行相緣滅
諦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緣道諦起。如是
緣四諦作十六行相法念住名為初煗。是
謂念住加行所引自相種性雜緣。及聞思修
所成念住生起次第。問何故聞思所成念住
皆初起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行相。後乃
[188-0942a]
起餘念住。而修所成念住初則起法念住
緣四諦作十六行相耶。答未曾得種性故。
漸次得行相故。先觀麁蘊後觀細蘊。於五
蘊中色蘊最麁。先觀彼故初起身念住。然
身受心皆三諦攝故。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
行相。如是聞所成身念住。引起聞所成受念
住。聞所成受念住引起聞所成心念住。聞所
成心念住引起聞所成法念住。此聞所成法
念住緣四諦作十六行相。聞所成四念住
漸圓滿已。便能引起思所成四念住。思所
成四念住漸圓滿已。復能引起修所成法念
住。此曾得種性故於一切蘊行相堅住。故
初則起法念住。先緣苦諦作四行相。乃至
後緣道諦作四行相。如契經說。如是修
直正願念住能破無明發起於明。此中說。
何名修直正願念住耶。有作是說。此中說
苦法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欲界見苦所
斷十隨眠發起於明則苦法智。有說。此中
說道類智忍以此能破無明。則色無色界
見道所斷十四隨眠發起於明則道類智。有
說。此中說金剛喻定以此能破無明。則非
想非非想處軟軟品煩惱發起於明則盡智。
有說。此中說一切無間道以此能破無明。
則彼所斷煩惱品發起於明則彼品解脫
道脇尊者言。此中說方便善巧所攝受善慧
名修直正願念住。以此能破無明。則三
不善根發起於明則三善根。


如薄伽梵說伽他言。


「 若叢網便著
 無愛誰能將
 佛所行無邊
 無迹何迹引」


[188-0942b]


此中佛所行者。謂四念住。問佛為得念住邊
際而般涅槃。為不得邊際而便般涅槃耶。
設爾有何過。若言得者。何故說佛所行無
邊。若不得者。何故說佛得盡智時事善究
竟。答有因緣故可言得邊際。有因緣故可
言不得邊際。謂依牽引故可言得邊際。
依受用故可言不得邊際。復次依獲得故
可言得邊際。依在身故可言不得邊際。復
次依成就故可言得邊際。依現前故可
言不得邊際。


如契經說。何謂非苾芻所行處。應言五妙
欲。是何謂是苾芻所行處。應言四念住是。
問五妙欲亦隨入念住中。何故說非所行處
耶。答依能觀者故作是說。謂若不如理觀
名非所行處。若如理觀名所行處。


如契經說。有三念住聖者應習。若有聖者
善習此時乃應御眾。云何為三。謂如來為
弟子說法時起深憐愍義利悲心告言。此
為利益此為安樂此為利益安樂。若弟子
眾恭敬屬耳住奉教心。行法隨法不越聖
教受學學處。如來於彼亦不喜慶心不踊
悅。唯住正捨正念正知。是名第一念住。若
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御眾。復次如來為
弟子說法時起深憐愍。乃至義利悲心告
言。此為利益此為安樂此為利益安樂。若
弟子眾不恭敬不屬耳不住奉教心。不
行法隨法違越聖教不受學學處。如來於
彼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
知。是名第二念住。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
[188-0942c]
應御眾。復次如來為弟子說法時起深憐
愍。乃至此為利益安樂。若一分弟子眾恭敬
屬耳乃至受學學處。一分弟子眾不恭敬
不屬耳乃至亦不受學學處。如來爾時於
敬受者亦不歡喜心不踊悅。於不敬受者
亦不恚恨心無憂慼。唯住正捨正念正知。
是名第三念住。若有聖者善習此時乃應
御眾。問若爾者。但應有二念住。謂於敬
受及於不敬受。云何說三種耶。答隨眾會
有三故說三種。謂有眾會一切敬受。有眾
會一切不敬受。有眾會一分敬受。一分不
敬受。是故隨彼說三念住。問若爾。便應說
七念住。謂前四及此三種。答此中三種則
入前四。以俱是前雜緣外法念住所攝故。
問佛說法時若皆敬受便應無三念住。若
有不敬受者。將無世尊於非田非器雨正
法雨。如是佛說法則為唐捐。答世尊為人
說法欲令人解。若當人不解者亦有天能
解之。如是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說法。所
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能解故
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有說。佛說法時
欲令彼彼有情得阿羅漢果。彼不得阿羅
漢果而得不還果。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
捐說法。所以者何。以不得阿羅漢果故。念
住有三。以得不還果故。不唐捐說法。復次
佛說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不還果。彼不
得不還果而得一來果。廣說如前。如是欲
令得一來果。預流果。順決擇分善根。順解
脫分善根順福分善根。展轉次第廣說亦爾。
[188-0943a]
復次佛說法時欲令彼彼有情得現法果。
彼不得現法果而能種當來善根故。念住
有三亦非佛唐捐說法。廣說如前。問何故
弟子敬受教時。佛不生喜。不敬受時佛不
生憂耶。答佛知有情有如是種性差別。
惡意樂者行惡。善意樂者行善。若當惡意
樂者行善可於彼生喜。善意樂者行惡可
於彼生憂。但不如是。種性別故。如知外物
種性差別。鐵鑛出鐵金鑛出金是故於銷
鍊時。從鐵鑛得鐵心不生憂。從金鑛
得金心不生喜。若當與此相違得者可生
憂喜。然無是事種性異故。世尊亦爾。知諸
有情種。性差別不生憂喜。有作是說。佛已
善斷愛恚法故。謂喜似愛憂似恚。佛於愛
恚皆已善斷。故無憂喜。復有說者。佛已善
修空為根本而作是念。誰為恭敬者。誰為
不恭敬者。唯空行聚故於眾會不生憂喜。


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謂四
念住。乃至廣說。問云何名一趣道。為以能
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為以能超越一趣
故。為以能超越一生故為以能通達一
諦故。為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為
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耶。設爾何過。若
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者。則非一趣
道界有三故。若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
道者。亦非一趣道趣有五故。若以能超越
一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生有四
故。若以能通達一諦故名一趣道者。亦非
一趣道諦有四故。若以能趣一究竟故名
[188-0943b]
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究竟有二種。
一事究竟。二功用究竟故。若以但有一道
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道有多種。
謂隨信行道隨法行道信勝解道見至道時解
脫道不時解脫道故。云何言有一趣道耶。
答則由前所說緣及餘緣故名一趣道。由
前所說緣者。謂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
道。則無色界。以超此界者。更不生三
界故。亦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則
天趣。以超此趣者更不往五趣故。亦以
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則化生。以超
此生者更不受四生故。亦以能通達一諦
故名一趣道。則道諦。以此諦從無始時來
未曾得故。及未曾通達故。亦以趣一究竟
故名一趣道。則事究竟。以修功用究竟皆
為得事究竟故。亦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
道。則聖道。問豈不有隨信行道乃至不時
解脫道如是便有多道耶。答一切皆是趣
苦滅行故說名一道。如趣苦滅行。如是趣
有滅。世間滅。生死滅。流轉滅。生老病死滅行
說亦爾。是名由前所說緣故。名一趣道。及
餘緣故者。謂無異趣故不退還故。至不退
解脫故。至背五趣之一趣故。如說涅槃是
阿羅漢趣。由如是義名一趣道。復有說者。
能對治異道故名一趣道。謂諸外道或執
不食為道。或執隨日轉為道。或執臥灰飲
風服水茹菜噉菓裸形麁衣臥不平等各以
為道。佛為對治彼異道故說一趣道。此意
義言。彼種種道皆非真道但是惡邪妄道。是
[188-0943c]
不善士所習近道。非諸善士所習近道。所以
者何。真道唯一。謂四念住。或有說者。能趣
一解脫宮門故名一趣道。此中應引嗢底
迦經所說喻。如彼說。佛告嗢底迦。如國邊
城。其牆堅厚却敵樓櫓埤堄寮窓並皆嚴備。
唯有一門委一人捉。其人聰慧多聞善習應
入者聽不應者止。彼每巡城察之乃至不
見獸往來處。況餘門耶。嗢底迦當知。彼守
門者。雖不知日日有爾所有情入城出
城。然其定知諸有入出皆由此門不從餘
門。如是如來雖不作意知爾所有情已般
涅槃。爾所有情當般涅槃。然其定知諸有情
類已般涅槃未般涅槃。皆由此道不依餘
道。是故以能趣一解脫宮門故名一趣道。


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為是一趣道不。
若是者。何故彼經唯說念住名一趣道。不
說餘耶。若非者何故唯念住是一趣道非
餘耶。答應說彼亦是一趣道。問若爾者何
故彼經而不說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說。若說念住當知亦已說正
斷等。有說。念住是一趣亦是道。正斷等是一
趣而非道。以非一切皆是慧故。有說。念住
從初業地乃至盡無生智作用恒勝。正斷
等不爾。有說。念住能分別諸法自相共相
能建立諸法自相共相。能害事愚及所緣愚。
於諸法中不增減轉。正斷等不爾。有說。念
住如有目者能將導所餘如盲。菩提分法
趣涅槃宮而無異趣。如明眼者引諸盲人
令隨正路不行非道。念住亦爾。是故。彼經
[188-0944a]
唯說念住名一趣道而不說餘。


如契經說。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淨超滅
憂苦。乃至能證隨正理法。謂聖正三摩地及
彼因緣彼眾具。問何故世尊或說般若為一
趣道。或說等持為一趣道耶。答隨所化有
情所未具者而說故。謂所化有情或有闕
奢摩他。或有闕毘鉢舍那。若闕奢摩他者
為說等持為一趣道。若闕毘鉢舍那者。為
說般若為一趣道。般若者則前所說念住。
以念住慧為性故。


如契經說。若有能辦四念住則能辦正
如理。若能辦正如理則能辦聖道。若能
辦聖道則能辦甘露。若能辦甘露則
能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法。問念
住正如理聖道。甘露何差別。答名則差別謂
名念住乃至名甘露。有說。念住則顯念
住。正如理顯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顯道
支甘露顯彼果。有說。念住顯所緣念住。正
如理顯相雜念住。聖道顯自性念住。甘露
顯彼果。有說。念住顯聞所成念住。正如理
顯思所成念住。聖道顯修所成念住。甘露
顯彼果。有說。念住顯言說究竟念住。正如
理顯思惟究竟念住。聖道顯出離究竟念住。
甘露顯彼果。有說。念住顯見道。正如理顯
修道。聖道顯無學道。見地修地無學地說亦
爾。甘露顯彼果。有說。念住顯未知當知根
正如理顯已知根。聖道顯具知根。甘露顯
彼果。是謂念住正如理聖道甘露差別。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廣說。修有四種。
[188-0944b]
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得修習修謂一
切善有為法。對治修除遣修謂一切有漏法。
西方師言。修有六種。謂前四及防護修分別
修。防護修者。謂修根如說。如是六根善調
善護善守善防能感當來樂受異熟。分別修
者。謂修身如說此身髮毛爪齒。乃至廣說。
迦濕彌羅國諸師言。此後二修則前對治除
遣修攝四修義如智蘊等處廣說。此中依
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依此二修於諸位
中修念住有差別。謂初煗位中緣三諦法。
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
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緣滅諦法念住現
在修則此未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四。亦同分修非不同分。非初蘊滅觀。能修
緣蘊道。故增長煗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
修。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
未來修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
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初煗
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長煗同分不同分修
耶。答初煗是未曾得種性。初緣諦起行相勢
力劣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長煗是曾得
種性。已緣諦起行相勢力強勝故能同分不同
分修。初頂位中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
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
十六。增長頂位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
未來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
來修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
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初忍及增長位
俱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不
[188-0944c]
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
初忍及增長位皆唯法念住現在修耶。答以
忍近見道故與見道相似。如見道中唯法
念住現在修忍亦爾。尊者妙音說曰。順決擇
分善根二在欲界。謂煗頂。二在色界謂忍世
第一法。若依彼說初忍緣三諦法念住現
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修非不同分。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則
此未來修非初蘊滅觀能修緣蘊道。故一行
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長
忍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緣
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
修。未來修十六。問何故初忍唯同分修。增長
忍亦不同分修耶。答如前廣說。評曰。前說者
好然順決擇分善根順見道故。初起位中現
在皆唯修法念住。於增長住有四念住隨
一現前。從初忍位近見道故於一切時現
在唯修法念住。世第一法位亦唯法念住現
在修。未來修四。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同
分修非不同分。問世第一法亦是曾得種性
已緣諦起行相。何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
耶。答世第一法是極隣近見道善根最與見
道相似。如見道中唯同分修非不同分。世
第一法亦爾。有說。世第一法是見道前行修
治道者故。如見道唯同分修。有說。世第一
法唯有爾所行相可修。如裸形者無衣可
奪。應知增上忍亦爾。餘忍位中隨減所緣
則不修彼念住行相。如應當知。
[188-0945a]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