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一行納息第二之七


問何處有退。答欲界有退非餘界。人趣有
退非餘趣。問欲界天中何故無退。答無退
具故。問豈不彼天有五妙欲勝於人趣寧
說為無。答諸契經中說五退具天中非有
故說為無。復次六欲天中初入聖道得聖
果者皆是利根諸利根者皆不退故。問鈍根
人中入聖道已後生天上為有退不。答彼
亦不退。所以者何。經生聖者決定不退。亦
[062-0319a]
不轉根。亦不得生色無色界。聖道於彼相
續中住既經多時極堅牢故。問三惡趣中
何故不退。答彼無離染入聖道義。既無勝
德。於何說退。問色無色界既有勝德何故
無退。答彼無退具功德堅牢。是故不退
問何等人可退。何等人不可退耶。答有人
信他隨他意欲而入聖道。有人自信隨自
意欲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
次有不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有極
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
不可退。復次有人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
不廣大。有人三力悉皆廣大。初人可退後
人不可退。復次有信為先而入聖道。有慧
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復次有奢摩他為先而入聖道。有毘鉢舍
那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
退。復次有行止行。有行觀行。初人可退。
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多愛樂希求於止。
有多愛樂希求於觀。初人可退。後人不
可退。復次有止增上。有觀增上。初人可
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止熏心依觀
得解脫。有觀熏心依止得解脫。初人可
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得內心止不得
增上慧法觀有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
止。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樂習
定不樂多聞。有樂多聞不樂習定。初人
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樂自利不樂
利他。有樂利他不樂自利。初人可退。後
人不可退。復次有隨信行種性。有隨法行
[062-0319b]
種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鈍
根者。有利根者。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
次有緣力入道。有因力入道。初人可退。後
人不可退。復次有外友力入道。有內友
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從
他聞法力入道。有內正思惟力入道。初人可
退後人不可退。復次有無貪增上。有無癡
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復次契經中
說。人有四法能多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
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初二法增
上者可退。後二法增上者不可退。復次有
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
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有作是說。
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
善解脫。此二人可退。有心善解脫慧善解
脫。此人不可退。問諸已退者住經幾時。答
住經少時。乃至未覺彼尋覺已速修勝進復
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深生慚愧速即令
斷。如明眼人晝日平地忽自顛蹶。速起四顧
勿有他人見我者不。如是行者起煩惱時
深生慚愧。勿有諸佛或佛弟子或餘善人知
我者不。故速令斷還復本位。復次彼起煩
惱現前退時燒身心故速令還滅。如軟體
者迸火觸身不能堪耐速即除滅。復次彼
起煩惱現前退時嫌臭穢故速便除斷。如
樂淨人有少糞穢墮彼身上速即除洗。復
次彼起煩惱現前退時身心重故速便棄捨。
如羸弱者忽得重擔力所不逮速即棄之。
有作是說。退者不定。不自在故起諸煩惱
[062-0319c]
或速能斷還復本位。或經久時方得本果。
謂以欲界聞思慧力引起修慧聖道現前。
轉信勝解成見至根。然後復趣阿羅漢果。
故彼退已遲速不定。問若退不還阿羅漢
果。已為復作彼不應作事耶。答不復能作。
所以者何。退上果者所作事業與先未得上
果聖人事業異故。


阿羅漢有六種。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
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此中退法者謂
彼應退思法者謂彼思已持刀自害。護法者
謂彼殷重守護解脫。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
不昇進。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不
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性。或由練根而
得不動。問退法阿羅漢必退耶。乃至堪達法
阿羅漢必練根至不動耶。有作是說。阿羅
漢中退法必退。思法必思持刀自害。護法必
能守護解脫。安住法必能不退亦不昇進。
堪達法必能練根至不動。以是事故。彼名
退法。乃至名堪達法。若作是說。依六作用
建立六種阿羅漢名。彼說欲界具有六種。
色無色界唯有二種。謂安住及不動法。如是
說者。退法阿羅漢不必退。乃至堪達法阿羅
漢不必練根至不動法。問若爾何故彼名
退法。乃至彼名堪達法耶。答阿羅漢中退
法者不必退若退從此種性非餘乃至堪
達法者不必練根至不動法。若能練根至
不動者。決定從此種性非餘。若作是說。
依六種性建立六種阿羅漢名。此說三界
皆具六種。六種種性遍三界故。問云何建
[062-0320a]
立如是六種阿羅漢耶。答依根建立。問根
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
下上中上上。云何依根建立六種不立九
耶。有作是說。此六種中退法成就二品根。
謂下下下中。思法成就一種根。謂下上。護法
成就一種根。謂中下。安住法成就一種根。
謂中中。堪達法成就一種根。謂中上。不動法
阿羅漢成就一種根。謂上下。獨覺成就一種
根。謂上中。佛成就一種根。謂上上。評曰。彼
不應作是說。無一成就二品根故。利根尚
無具二品根者。況鈍根者有具二品根。應
作是說。阿羅漢中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
法成就下中品根。護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
法成就中下品根。堪達法成就中中品根。
從時解脫練根至不動法。成就中上品根
本種性。不動法成就上下品根。獨覺成就
上中品根。如來成就上上品根。


有說。六種阿羅漢中。退法作一事。謂退。思
法作二事。謂退及思。護法作三事。謂退思
護。安住法作四事。謂退思護及安住。堪達
法作五事。謂退思護安住及練根至不動。
如是說者。退法作三事。一退住學根。二練
根至思。三即住彼般涅槃。思法作四事。一
退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練根至護。四
即住彼般涅槃。護法作五事。一退住學根。
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練根至安
住。五即住彼般涅槃。安住法作六事。一退
住學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
退住護法根。五練根至堪達。六即住彼般
[062-0320b]
涅槃。堪達法作七事。一退住學根。二退住
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護法根。五
退住安住法根。六練根至不動法。七即住
彼般涅槃。問思法阿羅漢退住學根時得何
學根。為得退法種性學根。為得思法種
性學根。答彼得退法種性學根。非思法種
性學根。所以者何。彼先於學位未得思法
學根故。今若退得思法學根。是進非退不
應正理。契經中說。有阿羅漢名喬底迦。是
時愛心解脫彼六反退失阿羅漢果已。第七
反還得阿羅漢果時。恐復退失以刀自害。
問彼為是退法為是思法耶。設爾何失。二
俱有過。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緣自害。若是
思法何故退耶。答應作是說。彼是退法。問
若爾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厭退故以刀自
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
說。彼從退法練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
害。故不違理。若本性思至無學位決定無
有退住學義。


諸用此道斷欲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
繫不。答還得彼結繫。諸用此道斷色無色
界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不。答還得彼
結繫。此中有說。結用名繫。謂先離染時斷
諸結繫用。退時還得彼結繫用。有作是說。
結得名繫。謂離染時斷諸結得。今退道時
還得結得。結用結得互相資助。但有一時。
必有第二。為縛不捨名為結用不必現在。
得結屬已是結得用。此唯現在過去未來
無得用故。問若道能斷結住此道不退。若
[062-0320c]
住此道退此道不斷結。謂無間道能斷諸
結。無住此道而有退者。住解脫道容有
退者。無用此道斷諸結義。今何故說諸用
此道斷三界諸結。退此道時還得彼結繫。
答此不違理。所以者何。無間道是解脫道因。
解脫道是無間道果。退此果時亦說因退。
復次諸無間道是煩惱得對治。退起煩惱得
時亦說退彼。復次為斷煩惱故立無間
道。退起煩惱時亦說退彼。復次斷名有二。
一通二別。別唯無間道。通通解脫道。今依
通義故不相違。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住無
間道及解脫道俱有退義。如預流者已斷
前五品煩惱起上上品纏。退時名退前五
品無間解脫道。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
者何。必無有住無間道退。亦無退已住無
間道。是故前說於理為善。謂退果時名退。
因等。


有九遍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一遍
知。色無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第二遍知。欲
界見滅所斷結盡第三遍知。色無色界見滅
所斷結盡第四遍知。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
五遍知。色無色界見道所斷結盡第六遍知。
五順下分結盡第七遍知。色愛結盡第八遍
知。一切結盡第九遍知。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無斷遍
知諸無為法無自性故。為止彼宗顯無為
法實有自性故。斷遍知決定實有。或復有說。
此斷遍知非唯有九。一切擇滅皆得名為
斷遍知故。為遮彼說顯斷遍知唯有九
[062-0321a]
種。後當顯說立九因緣。有說。斷遍知唯有
一種。以一切擇滅體唯一故。為遮彼意顯
斷遍知體非唯一故作斯論。


問斷是無為不能緣慮。無決了用。何名遍
知。答此雖不能緣慮決了。而是智果故名
遍知。如阿羅漢是解果故亦名為解。如六
觸處是業果故亦名舊業。如天眼耳是通
果故亦名為通。此斷亦爾。是智果故亦名遍
知問修所斷斷是智果故可名遍知。見所斷
斷乃是忍果何名遍知。答彼斷亦是世俗智
果。謂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彼八
地中見所斷斷是世俗智果故亦名遍知。問
若世俗道有作用處。見所斷斷是智果故可
名遍知。此於非想非非想處無斷作用。彼
見所斷斷云何名遍知。尊者僧伽筏蘇說曰。
彼是慧果故名遍知。斷有二種。一是智果。
二是慧果。此中慧果說名遍知。評曰。彼不
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契經但說有二遍知。
一智遍知。二斷遍知。佛曾不說有慧遍知。
又慧非智應名遍慧。何名遍知知。是智故
應作是說。忍所得斷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復
能證故亦名智果。謂金剛喻定是勝義。沙門
彼所證滅名沙門果。由此定證得阿羅漢
果時總證得三界見修所斷斷。是故此斷亦
名遍知。復次忍是智眷屬故亦名智。此忍所
得滅亦名遍知。復次此斷既由智種族得故
名遍知。如瞿答摩種族所出名喬答摩。復
次此斷既有遍知相故亦名遍知。由此亦
為智所證故。如過去未來眼雖不見色而
[062-0321b]
不捨眼相故亦名為眼。尊者妙音作如是
說。此斷應立理遍知名。謂遍了知勝義諦
理究竟諦理而證得故。脇尊者言。此斷應
立捨遍知名。謂遍了知生死過失。永捨生
死而證得故。如是二說雖不違理而經但
說斷遍知名。故三說中初說為善。


然斷自性亦名為斷。亦名為離。亦名為滅。
亦名為諦。亦名遍知。亦名沙門果。亦名有
餘依涅槃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如是八種
於諸位中有具不具。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
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
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
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苦類智忍滅苦類智
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
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
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集法智忍滅集法智
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
知。謂欲界見苦集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
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
界。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
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見苦集
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
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滅法智忍滅滅
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
名遍知。謂欲界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
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
涅槃界。滅類智忍滅滅類智生時。彼所得斷。
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界
見滅所斷結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
[062-0321c]
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道法智忍
滅道法智生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
名諦名遍知。謂欲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未
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
依涅槃界。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彼所得
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色無色
界見道所斷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預流果。
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爾時此斷及三界見苦集滅所斷結斷。并欲界
見道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
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即前所得名
沙門果。謂預流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
名無餘依涅槃界。預流求證一來果。斷欲界
一品乃至五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
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
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斷第六
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斷。名斷
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名沙門果。謂
一來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
涅槃界。爾時此斷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
界修所斷前五品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
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即
前所得名沙門果。謂一來果。未名有餘依
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一來求證不
還果。斷第七第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
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
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斷第九品結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彼所得
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
[062-0322a]
分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
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爾時此斷
及三界見所斷結斷。并欲界修所斷前八品
結斷。總證一味離繫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
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名
沙門果。謂不還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
名無餘依涅槃界。離初靜慮乃至第三靜慮
各九品結。及離第四靜慮前八品結時。彼所
得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未名遍知。未
名沙門果。未名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
依涅槃界。離第四靜慮第九品結無間道滅。
解脫道生時。彼所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
名遍知。謂色愛盡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
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


問此色愛盡遍知云何建立。為色界一切修
所斷結盡。為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為
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耶。有作是說。
唯第四靜慮修所斷下下品結盡。有餘師說。
唯第四靜慮一切修所斷結盡。評曰。應作是
說。色界一切修所斷結盡。皆是色愛盡遍知。
然斷下下品結時得遍知名離空無邊處。
乃至無所有處各九品結。及離非想非非相
處前八品結時。彼所得斷。名斷名離名滅
名諦。未名遍知。未名沙門果。未名有餘
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離彼第九
品結金剛喻定滅。初盡智生時。彼所得斷。
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謂一切結盡
遍知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有餘依涅槃
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爾時此斷及三界見
[062-0322b]
所斷結斷。及下八地修所斷結斷。并非想非
非想處前八品修所斷結斷。總證一味離繫
得。彼斷爾時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
謂一切結盡遍知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名
有餘依涅槃界。未名無餘依涅槃界。若阿羅
漢蘊界處滅。後更不續。入無餘依涅槃界
已。爾時彼斷名斷名離名滅名諦名遍知。
即前所得名沙門果。謂阿羅漢果。不名有
餘依涅槃界。而名無餘依涅槃界。問一切擇
滅皆名為斷。斷是智果故皆應名遍知。何
故此名唯在九位。餘位不得遍知名耶。答
唯九位中。或四緣具或五緣具得遍知名。餘
位不然故唯立九。謂前六位唯見道果。具
四緣故得遍知名。一滅雙因。二離俱繫。三
得無漏離繫得。四缺有頂諸遍行。後之三
位是修道果。具五緣故得遍知名。即前
四緣及永度界。謂苦法智忍滅苦法智生時。
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集
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
未離見集所斷繫故。唯得無漏離繫得
未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一緣闕三緣故。
彼所得斷未名遍知。苦類智忍滅苦類智生
時。未滅雙因。雖滅見苦所斷因。未滅見
集所斷因故。未離俱繫。雖離見苦所斷繫。
未離見集所斷繫故。然得無漏離繫得。及
缺有頂諸遍行。雖有二緣闕二緣故。彼所
得斷未名遍知。集法智忍滅集法智生時名
滅雙因。先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
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
[062-0322c]
集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
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一遍
知。集類智忍滅集類智生時名滅雙因。先
滅見苦所斷因。今滅見集所斷因故亦離
俱繫。先離見苦所斷繫。今離見集所斷繫
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
四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二遍知。滅法智
忍滅滅法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
斷因。今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
見苦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
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
彼所得斷名第三遍知。滅類智忍滅滅類智
生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
滅見滅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
集所斷繫。今離見滅所斷繫故。既得無漏
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
所得斷名第四遍知。道法智忍滅道法智生
時名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
見道所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
斷繫。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
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
斷名第五遍知。道類智忍滅道類智生時名
滅雙因。先滅見苦集所斷因。今滅見道所
斷因故。亦離俱繫。先離見苦集所斷繫。
今離見道所斷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
缺有頂諸遍行。具四緣故。彼所得斷名
第六遍知。如是六種唯見道果。具四緣立
離欲界修所斷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
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
[062-0323a]
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
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
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
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
離彼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
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
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
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欲
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七遍知。
謂五順下分結為盡遍知。離四靜慮修所斷
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未滅雙因雖滅一
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品乃至一品因故。
未離俱繫。雖離一品乃至八品繫未離
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
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二緣
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前三靜
慮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
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
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
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
未永度界。雖有四緣闕一緣故。彼所得
斷未名遍知離第四靜慮修所斷第九品
染。無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
八品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
八品繫。今離第九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
得。及缺有頂諸遍行并永度色界。具五緣
故。彼所得及前斷名第八遍知。謂色愛盡遍
知。離四無色修所斷各一品乃至八品染時
未滅雙因。雖滅一品乃至八品因。未滅八
[062-0323b]
品乃至一品因故。亦未離俱繫。雖離一品
乃至八品繫。未離八品乃至一品繫故。雖
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
度界。雖有二緣闕三緣故。彼所得斷未名
遍知。離前三無色修所斷各第九品染。無
間道滅解脫道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
因。今滅第九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
繫。今離第九品繫故。雖得無漏離繫得。及
缺有頂諸遍行。而未永度界。雖有四緣
闕一緣故。彼所得斷未名遍知。離非想非
非想處修所斷第九品染。金剛喻定滅初盡
智生時名滅雙因。先滅八品因。今滅第九
品因故。亦離俱繫。先離八品繫今離第九
品繫故。既得無漏離繫得。及缺有頂諸遍
行并永度無色界。具五緣故。彼所得及前
斷名第九遍知。謂一切結盡遍知。此後三種
是修道果具五緣立。問四沙門果是穌息處。
於諸斷皆證一味離繫得。何故不還阿羅
漢果總集諸斷立一遍知。預流一來不說
總集諸斷立一遍知。答雖得四果位皆總集
斷。而後二果時具二義故。總集諸斷立一
遍知。二義者何。一者得果二者越界。得預流
果一來果時雖是得果而非越界。離第四
靜慮第九品染時。雖是越界而非得果。得
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者得果。謂得不還
果。二者越界。謂越欲界。得阿羅漢果時亦
具二義。一者得果。謂得阿羅漢果。二者越
界。謂越無色界。言總集者是合一義。於無
色界分離染故得預流果。全離染故得阿
[062-0323c]
羅漢果。於欲界分離染故得一來果。全離
染故得不還果。於色界分離全離染俱不
得果。唯於二處二義無闕。謂得果時亦即
越界故。阿羅漢及不還果總集諸斷立一遍
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
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順下順上分結
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
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
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
二順下分結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
一越無色界。二順上分結盡故。後二果位方
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
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不善無記
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
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
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
欲界。二不善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
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記煩惱盡故。後二
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總集
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於有
異熟無異熟煩惱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
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
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
無闕。一越欲界。二有異熟煩惱盡。得阿羅
漢果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無異熟
煩惱盡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
二義處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
一界。二者於感二果一果煩惱中隨盡一
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
[062-0324a]
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
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感等流
異熟二果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
義。一越無色界二唯感等流一果煩惱盡
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
方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
者於無慚無愧相應不相應煩惱中隨盡一
種。得預流果一來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
靜慮第九品染時。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
不還果時二義無闕。一越欲界。二無慚無
愧相應煩惱盡。得阿羅漢果時亦具二義。
一越無色界。二無慚無愧不相應煩惱盡故。
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復次要具二義處方
總集遍知。一者於三界中隨越一界。二者
於五趣四生中隨盡一種。得預流果一來
果時二義皆闕。離第四靜慮第九品染時。
雖越色界而闕一義。得不還果時二義無
闕。一越欲界。二盡人趣胎生。得阿羅漢果
時亦具二義。一越無色界。二盡天趣化生
故。後二果位方總集遍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六十二
[062-032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