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七


於見道說無相聲者。如說。目連不說第
六無相住者。云何第六無相住者。謂隨信行
隨法行者不可施設。在此在彼不可施設。
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類智忍故。問何故
見道說名無相。答見道速疾不越期心。不
[105-0542a]
可施設此彼相故。於不動心解脫說無相
聲者。如說。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瞋恚愚
癡是相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問何故
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答一切煩惱皆名為
相。彼心不為煩惱擾亂。煩惱於心不得自
在。心於煩惱得自在故。說名無相。於非
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如說。我多起加
行多用功力。得無相心定。不應於中欣樂
染著。此說不起有頂味定唯起淨定。問何
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答彼無明了想。
相亦無無想相。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現
行。如疑而轉故名無相。即於無相三摩地
說無相聲者。如此中說三三摩地。謂空無
願無相三摩地所緣境中無十相故。


如契經說。一時佛住室羅筏城東鹿母精舍。
尊者阿難來詣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
我憶一時佛住釋種迷主盧園。親從世尊
聞如是義。由我多住空三摩地乃至廣說。
我於是義善受持不。世尊告曰。汝善受持
如說無異。問若善受持不應生猶豫。既
生猶豫云何善受持。答雖生猶豫而不邪
分別。不全忘故亦名善受持。問尊者阿難
聞持第一如來所說八萬法蘊。以正念器皆
能受持。寧於一句而生疑惑。答聞此法時
心憂惱故。誅諸釋種是此因緣。謂毘盧宅迦
愚癡甚故。破劫比羅城。誅諸釋種已至第
二日尊者阿難將一苾芻。入彼城內此城
昔日如妙天宮。當於爾時其猶丘塚。所有
樓觀却敵埤堄。諸窓牖等皆悉毀壞。如寶
[105-0542b]
樹行無不摧折。清泉池沿泥血所渾。鳧雁
鴛鴦孔雀鸚鵡命命鳥等。皆為烟焰所逼惱
故飛散虛空。諸小女男失父母故。隨逐阿
難悲啼號哭。各陳喪失父母諸親。阿難復
至母猪池側。見諸釋種昨為癡王埋以半
身鐵磨磨殺。證聖死者七萬七千。尊者阿難
見是事。已極生憂惱。於後世尊諸根閑寂
覺慧安住不動如山。心意宴然猶持石鉢攝
念安靜。若持油器諸根調順如寶馬王正視
安庠。來入城內觀有為法變壞無常。爾時
阿難觀世尊面威光轉盛顏貌熙怡。見已念
言。世尊與我生地眷屬毀喪無異。世尊安靜
不動如山。而我身心極生苦惱。佛知其念。
告阿難言。由我多住空三摩地。汝起城邑
想處。我起阿練若想。汝起親屬想處。我起
中庸人想。汝起有情想處。我起圓滿法想
故。我安靜不動如山。佛知阿難及苾芻眾
心。於是處不能修善。遂漸行至室羅筏
城。暫時住在鹿母精舍。


爾時阿難憂苦稍止。來詣佛所而白佛言。
我憶一時乃至廣說。由此尊者聞是法
時。心憂惱故而生疑惑。問佛言。我多住空
三摩地者。多住何空。有說。多住無所行空。
於四威儀順此空故。謂若有一。餘三便空。
是故此空佛所多住。評曰。應作是說。住本
性空。觀法本性空無我故。雖見變壞而不
憂惱。時諸苾芻聞世尊說由我多住空三摩
地。便疑此是佛不共定。佛知其意。告阿難
言。若有苾芻亦欲多住此空定者。當除城
[105-0542c]
邑想及有情想。起阿練若想。若能如是與
我無異。問世尊何故勸諸苾芻先除二想。
答由此二想令諸苾芻生憂惱故。世尊於
是復告阿難。若餘苾芻亦欲多住此空定
者。當除有情想及阿練若想起於地想。若
能如是與我無異。如是有餘苾芻應除阿
練若想及地想。起空無邊處想。乃至有餘苾
芻應除識無邊處想。及無所有處想。起非
想非非想處想若能如是與我無異。若復
能除無所有處想。及非想非非想處想。乃能
究竟多住空想。問何故世尊於一切位。漸減
前一想。漸增後一想。不總勸除前諸想耶。
答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作如是次第說
故。復次欲令所說文不亂故。若總勸除前
諸想者其文便亂。諸佛說法文必無亂故。
漸減前一想。漸增後一想。復次欲令所說文
不重故。若總勸除前諸想者其文便重。諸
佛說法文必不重故作是說。復次欲令所說
文要略故。若總勸除前諸想者文便繁廣。諸
佛說法文必要略故作是說復次欲顯論
道法應爾故。謂古昔論師凡興論道。若取
後一必捨前一。世尊既是無上論師。故依
論道作如是說。問此中城邑想。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想各顯何事。答城邑想者。顯緣劫
比顯城想。有情想者。顯緣釋種想。阿練若
想者。顯緣諾瞿陀園想。及緣苾芻修善處想。
地想者顯分散色想。所以者何。若有諸色
則有斷截手足耳鼻身分等苦。空無邊處想
者。即顯空無邊處想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想
[105-0543a]
者。即顯非想非非想處想。復次城邑想者。
顯十五我所見。有情想者。顯五我見。阿練
若想者。顯能緣空處想。地想者。顯所緣空
處四無色想顯彼對治。復次城邑想者。顯
欲界器世間有情想者。顯欲界有情世間。阿
練若想者。顯前二靜慮。地想者顯後二靜
慮。四無色想顯彼對治。復次城邑想者。總
顯欲界。所以者何。欲界穢雜如城邑故。如
伽他說。


「 若能伏城邑
 刺罵縛害等
 苦樂不能動
 如山名苾芻」



有情想者。顯初靜慮。所以者何。初靜慮地猶
有王臣尊卑差別有情眾故。阿練若想者。
顯第二第三靜慮。所以者何。離尋伺喜名
聖默然故。地想者。顯第四靜慮。所以者何。
彼地中有地遍處故。四無色想顯彼對治。
即彼經說。佛告阿難。如是趣入無上空定。
能速盡諸漏證得無漏無加行解脫。問云
何名為有加行解脫無加行解脫耶。答時解
脫名有加行解脫。不時解脫名無加行解脫。
復次前五種性阿羅漢相續中。名有加行解
脫。不動種性阿羅漢相續中。名無加行解
脫。復次若依未至定靜慮中間下三無色地
者。名有加行解脫。若依根本四靜慮者。名
無加行解脫。是名二種解脫差別。


有三重三摩地。謂空空三摩地。無願無願三
摩地。無相無相三摩地。施設論說。云何空空
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有漏有取諸行皆悉
是空。觀此有漏有取諸行空無常。恒不變易
[105-0543b]
法我及我所。如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
思惟前空觀亦復是空。觀此空觀亦空無
常。恒不變易法我及我所。如人積聚眾多柴
木以火焚之。手執長竿周旋斂撥。欲令都
盡既知將盡。所執長竿亦投火中。燒令同
盡。云何無願無願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
有漏有取諸行皆悉無常。觀此有漏有取諸
行非常非恒是變易法。如是觀時無間復起
心心所法。思惟前無常觀亦復是無常。觀
此無常觀亦非常非恒是變易法。喻如前說。
云何無相無相三摩地。謂有苾芻思惟擇滅
皆是寂靜。觀此棄捨諸依愛盡離滅涅槃。如
是觀時無間復起心心所法。思惟寂靜觀
非擇滅亦是寂靜。觀此非擇滅亦無生等諠
雜法故。喻如前說。應知彼論所說義者。謂
先起空定觀五取蘊為空。後起空空定
觀前空觀亦為空。謂觀空者亦是空故。先
起無願定觀五取蘊為無常。後起無願無
願定。觀前無願觀亦是無常。謂觀無常者
亦是無常故。先起無相定觀擇滅為寂靜。
後起無相無相定。觀無相觀亦是寂靜。謂
觀寂靜者非擇滅亦是寂靜。三有為相皆寂
靜故。如旃茶羅積集柴木燒死屍時。手
執長竿斂撥令盡。後亦燒竿。此亦如是。
問何時得此重三摩地。有作是說。見道中
得。如得現觀邊世俗智時亦得此故。或有
說者。修道中得。如聖者離染得變化心時
亦得此故。復有說者。盡智時得。如盡智時
修得三界有漏善根亦得此故。評曰。應作
[105-0543c]
是說若應得此三摩地者。彼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時。乃得如是重三摩地。非皆能得。
諸有得者後起加行方現在前。佛無加行。
獨覺有中加行。聲聞有中上加行。


問此重三摩地幾智後現在前耶。答四智後
現在前。謂法智類智苦智滅智。此則總說。若
別說者。欲界重三摩地三智後現在前。諸法
苦滅智。色無色界重三摩地三智後現在前。
謂類苦滅智。欲界重三摩地未至定所攝聖
道後現在前非想非非想處重三摩地無所有
處所攝。聖道後現在前。餘地重三摩地皆自
地所攝。聖道後現在前。


此三重三摩地。界者。通三界。地者。在十一
地。謂未至定。靜慮中間。四根本靜慮。四根本
無色。及欲界。所依者。唯依欲界身。行相者。
空三摩地有二行相。空空三摩地唯有空行
相。所以者何。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故。問
何故此定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耶。答以
空行相與有相違。能令有情速捨生死。此重
空定厭背聖道。尚能捨聖道。況不捨生死。
故唯空行相聖道後現在前。問何故此定不
作非我行相耶。答若見諸法非我不見為
空者。雖厭生死而非增勝。若見為空則
於生死厭力增勝。如人在道獨行。遇逢一
伴雖知非屬於己而不大愁。後若別時便
極愁惱故。空行相於厭生死勝於非我。由
是此定不作非我行相。無願三摩地有十行
相。無願無願三摩地。唯有無常行相。所以者
何。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故。問何故此
[105-0544a]
定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耶。答以無常
行相與有相違。能令有情速捨生死。此重
無願定厭背聖道。尚能捨聖道。況不捨生
死。故唯無常行相聖道後現在前。問何故此
定不作苦行相耶。答聖道非苦故。問何故
此定不作緣集四行相耶。答聖道不能招
三有故。問何故此定不作緣道四行相耶。
答此定若作緣道行相。應欣聖道不應厭
背。無相三摩地有四行相。無相無相三摩地
唯有靜行相。所以者何。唯靜行相聖道後現
在前故。問何故此定不作滅行相耶。答滅
有二種。一非擇滅。二無常滅。若作滅行
相則不知緣何滅。問若爾亦應非靜行相。
謂靜亦有二種一非擇滅。二擇滅。若作靜
行相則亦不知緣何靜耶。答有處說二
滅。無處說二靜故不應例。復次滅義濫多。
靜義濫少。謂滅有三靜唯二故。若復不作
靜行相者。此更作何行相。問何故此定不
作妙行相耶。答以非擇滅非妙法故。所以
者何。品類足說。云何妙法。謂善無漏法。非
擇滅無記故非妙法。問何故此定不作離
行相耶。答以非擇滅非離法故。所以者何。
品類足說。云何離法。謂欲界善戒。色無色
界出離所生。諸善等至。學法無學法。及擇滅
此定所緣。非擇滅無彼所說離法相故。此重
三摩地所緣者。空空及無願無願三摩地。有
說。別緣最後剎那聖道。有說。別緣最後剎
那聖道俱生三摩地。有說。總緣相續聖道。
有說。總緣相續聖道俱生三摩地。無相無相
[105-0544b]
三摩地緣非擇滅。念住者。皆唯法念住俱。智
者。皆唯世俗智俱。三摩地者。即是有漏三摩
地。非無漏三摩地。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
樂喜捨三。世者是三世。緣三世者。空空及
無願無願三摩地。若在過去現在緣過去。
若在未來。諸有欲令別緣最後剎那聖道。
或彼俱生三摩地者。彼說正起者緣現在。餘
未來者緣三世。諸有欲令總緣相續聖道。
或彼俱生三摩地者。彼說正起者。緣過去現
在餘未來者緣三世。有餘師說。重空無願
三摩地總緣一切聖道。彼說三世皆緣三世。
無相無相三摩地唯緣離世。善不善無記者
皆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前二唯緣善。後
一唯緣無記。三界繫不繫者。皆通三界繫。
緣三界繫不繫者。皆緣不繫。學無學非學
非無學者。皆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
學非無學者。前二緣無學。後一緣非學非
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皆是修所斷。緣見
修所斷不斷者。皆緣不斷。緣名緣義者。皆
緣義。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前二緣自相
續。後一緣非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
二得。曾得未曾得者。皆唯未曾得。問此三重
三摩地何處誰起。答欲界起非色無色界。人
趣起非餘趣。三洲起非北洲。三洲中女男俱
能起。非扇搋等。尊者瞿沙筏摩說曰。唯贍部
洲能起非餘洲。唯男身能起非女身。所以者
何。此定唯依強勝身故。唯贍部洲男身強勝。
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三洲女男俱強
勝故。如贍部洲男於心定俱得自在。東西
[105-0544c]
二洲及此洲女亦於心定俱得自在故皆強
勝。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起此三摩地。答聖
者能起非異生。無學能起非有學。不時解脫
能起非時解脫。所以者何。若於定得自在
及無煩惱身。方能起此三摩地故。一切異
生及信勝解二事俱無。見至雖於定得自
在而身中猶有煩惱。時解脫雖身中無煩
惱。而於定不得自在故。皆不能起此定。
唯有不時解脫。具二事故能起此定。


問何時是此三摩地耶。為初剎那為總相續。
若初剎那是此定者。後相續者名何定耶。若
總相續是此定者。識身論說當云何通。如
說。頗有法是世間。有漏有取取蘊所攝。依
內起因擇生唯善性欲界繫。定從無漏無
間而生緣無漏法。唯是聖者不共之法非
共異生。答有。謂欲界繫空空無願無願無相
無相三摩地。有作是說。唯初剎那是此定
攝。問若爾後相續者名何定耶。答彼是此定
相似善根非此定攝。復有說者。總諸相續皆
是此定。問若爾識身論說當云何通。答彼論
總說此定種類。謂此定前後雖多剎那。而皆
是此定一種類攝。此從無漏無間而生故不
違彼。若別說者初剎那定次無漏生緣無
漏法。後相續者雖非無漏無間而生而緣
無漏。


問此重三摩地何時現在前。有作是說。臨涅
槃時方起此定。謂阿羅漢臨般涅槃復起
聖道。次聖道後此定現前。出此定已便般
涅槃。不復起此定亦不起聖道。評曰。應
[105-0545a]
作是說。得此定者隨欲現前時無決定。問
聖道無間此定現前。此定無間起聖道不。答
此定無間不起聖道。所以者何。厭聖道故。
有作是說。此定無間亦起聖道。問此定無
間若起聖道。云何說此厭聖道耶。答此定
雖能厭背聖道而不如聖道能厭背此定。
聖道雖能厭背此定而聖道後此定現前。此
定雖能厭背聖道。此後聖道寧不現前。評
曰。應作是說。聖道無間此定現前。此定無
間不起聖道。以無用故。由此應知前說
應理。


問此定不能斷諸煩惱。亦不能引殊勝功
德。何緣聖者有數起耶。答以四因緣有數
起者。一住現法樂故。二遊戲功德故。三觀
本所作故。四受用聖財故。復次此三摩地
勢用微密定自在者。乃能現前故數起之。遊
戲勝觀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耶。乃至廣說。
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除
遣修。得修習修。謂一切善有為法。對治修除
遣修。謂一切有漏法。西方諸師說修有六。
謂前四種。更加二修。一防護修。二分別修。
防護修者。謂防護諸根。如契經說。於此六
根善調伏。善覆藏。善守護。善攝。善修。能
招後樂。分別修者。謂分別色身。如契經說。
此身中有髮毛爪齒。乃至廣說。此國諸師說
後二種。即是對治除遣修攝。故一切修唯有
四種。此中依前二修作論。然四種修歷法
分別應作四句。有法是前二修非後二修。
謂無漏有為法。有法是後二修非前二修。謂
[105-0545b]
染污及無覆無記有為法。有法是前二修亦
是後二修。謂善有漏法。有法非前二修亦
非後二修。謂無為法。問修是何義。答熏發義
是修義。習學義是修義。令明淨義是修義。有
為善法現在者習修所顯。未來者得修所顯。
現在者習故得。故名修未來者。唯得故名修
現在者。受用故名修未來者。引發故名修現
在者。在身故名修未來者。起得故名修現
在者。現前故名修未來者。成就故名修現在
者。正作所作事。故名修未來者。如遙與欲
故名修諸道過去。皆已修已息耶。答諸道過
去皆已修已息。已修者謂過去善。已有得習
二修故。已息者謂過去法所作已息故。有道
已修已息非過去。謂道未來已修已息如不
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
那善有為法。此所修法。第二剎那已後皆名
已修已有得修故。亦名已息所作已辦。故而
非過去現在未來。故諸道未來皆未已修
已息耶。答應作四句。義不定故。有道未來
非未已修已息。謂道未來已修已息。此如次
前所說者是。有道未已修已息非未來。謂
未曾得道初現在前。謂未曾得不淨觀乃至。
盡智正現在前。此未已修。正有得修及習修
故。亦未已息正作所作事故。而非未來在
現在故。有道未來亦未已修已息。謂道未來
未已修已息。謂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時。
能修未來無量剎那善有為法。此所修法初
剎那頃。名未已修。今正得修故。亦名未已
息正作所作事故。此所修道猶在未來。有
[105-0545c]
道非未來亦非未已修已息。謂道過去及曾
得道今現在前。道過去者。已修已息如前已
說。及曾得道今現在前者。先有得修故名已
修所作已辦故名已息。即是曾得不淨觀等
現在前時。問此道現在今習修故正作事故。
應名未已修已息。云何說非未已修已息
耶。答雖依習修應唯說過去道是此句攝。
而依得修故亦說現在曾得道為此句。諸
道現在皆正修耶。答諸道現在皆正修。謂若
現在未曾得道。由得習二修故名正修。若
現在曾得道但由習修故名正修。有道正
修非現在。謂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所修未來
彼種類道。然種類有四種。一修種類。二律儀
種類。三界種類四相似種類。修種類者。如此
中說未曾得道初現在前。所修未來彼種類
道。此中有說。有漏道以有漏道為種類。無
漏道以無漏道為種類。評曰。應作是說。有
漏道以有漏無漏道為種類。無漏道以無
漏有漏道為種類。所以者何。一一現前俱
修未來二種道故。由彼勢力未來修者皆
可說為彼種類故。律儀種類者。如業蘊說。
若成就過去戒。亦成就未來現在此種類戒
耶。此中律儀以律儀為種類。別解脫律儀
以別解脫律儀為種類。靜慮律儀以靜慮
律儀為種類。無漏律儀以無漏律儀為種
類。律儀加行以律儀加行為種類。律儀後
起以律儀後起為種類。於中表以表為種
類。無表以無表為種類。界種類者如根蘊
說。若成就此種類。眼根亦成就。此種類身根
[105-0546a]
耶。此中若是此界法還以此界法為種類。
謂欲界法以欲界法為種類。色界法以色
界法為種類。無色界法以無色界法為種
類。相似種類者。如毘柰耶說。尊者物犢子。
左手放光。右手分臥具等。與相似種類苾
芻。謂令持素怛纜者與持素怛纜者。同在
一處。持毘柰耶者。與持毘柰耶者。同在一
處。持阿毘達磨者。與持阿毘達磨者。同在
一處。居阿練若者。與居阿練若者。同在一
處。令諸苾芻種類同者。共在一處談論靜
默。互相隨順修諸善法無憂惱故。契經亦
說。諸有情類諸界各別種類同者。更相愛樂。
惡者樂惡。善者樂善。於四種類中此中但
依修種類而作論。謂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
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那善有為法。此所修
法初剎那頃。是正得修而非現在在未來
故。此中現在對正修。問若唯依得修說應
作四句。謂或有現在非正修。如曾得道今
現在前。或有正修非現在。如修未來初剎
那頃。或有現在亦正修。如未曾得道現在
前。或有非現在亦非正修。如道過去及未
來。已修已息。此中通依。得習修說故。以現
在對正修。問唯作順前句答。以現在道必
有習修名正修故。


問若退上果住下果時。所得下果名得修
耶。答名得非修。問彼還進得所退果時。所得
上果名得修不。答若過去者名得非修。若
未來者名為得修。問何故過去者名得非修。
未來者名得修耶。答若現在道與彼為因
[105-0546b]
者。可說彼為得修。現在道與過去無因
義故過去道名得非修。問諸退上果住下
果時。所得未來下無漏果。既有現在無漏
得。因何不名修。答若現在因由勝進故得
未來者彼可名修。退住下果時現在無漏
得。雖是彼因而非勝進故不名修。不由
現在得修彼未來。故但由退故彼得現前。


智蘊第三中修智納息第四之一



有八智。謂法智乃至道智。如是等章及解章
義既領會已。次應廣釋。問何故尊者依此八
智而作論耶。答諸作論者隨欲造論不應
詰責。故本論師隨自意欲不違法相而造
此論。餘處亦依八智作論。如前結蘊後定
蘊等。有處唯依一剎那智而作論。如雜蘊
智納息中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無
有處。唯依二智作論。如次前納息及根蘊
定蘊。有處唯依四智作論。如後根蘊。有處
具依十智作論。謂本論師於所知境具足
了達自相共相隨欲造論。或略或廣不違
法相。故不應責。復次不應詰責作論者意。
謂此八智是佛所說。此本論師依經造論。經
說八智不可增減。尊者不能減一說七
增一說九。所以者何。諸佛所說無增減故。
又佛所說無量無邊。以義無量文無邊故。
如大海水無量無邊。以深無量廣無邊故。
假使尊者舍利子等諸大論師。數過百千那
庾多等同時出世為釋佛經二句義故。製
造百千俱胝等論。覺慧窮盡猶不能了如
是二句義之邊際。況本論師於佛所說八智
[105-0546c]
義中能有增減。問佛於經中或說二智。或
說四智。或說八智或說十智。何緣尊者此
中但依八智作論。答以此八智是處中說。
攝諸智盡故依造論。謂二智等皆是略說攝
智不盡。十智契經雖攝智盡而是廣說。唯
此八智攝諸智盡是處中處故偏依之。復次
如是八智學無學者。及有染無染者身中。俱
有故偏依之。盡無生智唯無學者。及唯無染
者身中可得。是故不依。復次如是八智通智
見性故偏依之。盡無生智不通見性。是故
不依。復次如是八智數數修起故偏依之。
盡無生智不數修起。是故不依。由如是等
種種因緣此中但依八智作論。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