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二


問此四無量加行云何。答緣七有情而起加
行。七有情者。謂分欲界一切有情為怨親。
中三品差別。怨親二品。復各分三謂下中上。
中品有情總為一種無差別故。於此七品
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緣親品。於親品中
先緣上品。上品親者。謂自父母軌範親教。或
餘隨一可尊重處。智慧多聞同梵行者。於
此上品親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當令此
有情類得如是樂。然心剛強難可調伏。從
無始來串習成故。於極有恩諸有情所惡
阿世耶任運生長。善阿世耶雖作意起而不
能住。復應勇勵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
[082-0422a]
以芥子投於錐鋒。雖有著時而難可住。
久習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
如是行者於上品。親要勤修習與樂意樂。
經於多時乃得堅住。於上品親與樂意樂
得堅住已。次於中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
此既成已次於下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此
既成已次於中品。次於下怨。次於中怨。後
於上怨。各修如是與樂意樂。漸次修習至
成滿時。普於欲界一切有情。與樂意樂平等
相續。如於上親。上怨亦爾。齊此名為修慈
究竟。修悲修喜次第亦然。拔苦慶慰意樂有
別。云何當令此有情類。離如是苦是悲意
樂。此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是喜意
樂。欲修捨時先緣中品。謂於彼起捨置意
樂。中品有情最易捨故。緣親發愛。緣怨發
瞋。故緣處中。初修於捨。捨中品已。次捨
下怨。次捨中怨。次捨上怨。次捨下親。次捨
中親。次捨上親。先捨其怨。後捨親者瞋心
易捨非愛心故。漸次修習至成滿時。普於
欲界一切有情。捨置意樂平等相續。無異
分別猶如持秤。緣有情類如總觀林。齊
此名為修捨究竟。問何等有情能修無量。
答有情種性略有二種。一於有情樂求過
失。二於有情樂求功德。若於有情樂求
失者。於四無量多不能修。所以者何。阿羅
漢等欲求其失亦可得故。彼於先時亦有
瑕隙。故令我等今輕毀之。誰能於彼作饒
益事。若於有情樂求德者。於四無量多分
能修。所以者何。斷善根者欲求其德亦可
[082-0422b]
得故。彼於先時多修善業。故今感得尊貴
家生形貌端嚴眾所樂見。言詞威肅聞皆敬
受。智慧多聞人皆推仰。我應於彼作饒益
事。


問此四無量次第云何。為如說而生為別
有次第。有作是說。如說而生。謂瑜伽師先
於欲界諸有情類欲與饒益。與饒益者即
是慈相。故佛說慈以為第一。次於欲界諸
有情類欲除衰損。除衰損者即是悲相。故
佛說悲以為第二。彼諸有情既得饒益復
離衰損。次應於彼而生慶慰。慶慰彼者即
是喜相。故佛說喜以為第三。既於有情生
慶慰已。次應於彼平等捨置。等捨置者即
是捨相。故佛說捨以為第四。故四無量如
說而生。復有說者。此四無量先悲次慈次喜
後捨。謂瑜伽師先於欲界諸有情類欲除
衰損。次復於彼欲與饒益。次復於彼深生
慶慰。最後於彼平等捨置。尊者僧伽筏蘇說
曰。悲喜二種互相制御。若先起悲次必生喜。
悲令心下須喜策故。若先生喜次必起悲。
喜令心舉須悲制故。評曰。應作是說。非
四無量如說而生。所以者何。修觀行者隨
樂生故。有觀行者先起於慈。次悲次喜後
起於捨。廣說乃至有觀行者先起於捨。次
喜次悲後起於慈。或有不定有觀行者得
慈非餘。廣說乃至有觀行者得捨非餘。
或有不定非四無量有順次入。或逆次入。
或順超入。或逆超入。如通解脫勝處遍處
問若未起初靜慮無量。能起第二靜慮無
[082-0422c]
量不。乃至若未起第三靜慮無量。能起第
四靜慮無量不。有說。不能初靜慮無量與
第二靜慮無量。為加行門依梯隥故。乃至
第三靜慮無量與第四靜慮無量為加行門
依梯隥故。有說。亦能謂觀行者。若依此地
得自在力即依此地先起無量。未起下地
無漏聖道。尚起上地無漏聖道。況四無量而
不能起。問為下地無量後起上地無量速
疾。為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耶。答
上地無量後起下地無量速疾。非下地無量
後起上地無量速疾。如學梵書後學佉盧
瑟吒書速疾。非學佉盧瑟吒書後學梵書
速疾。問初靜慮無量無間。即能起第二靜慮
無量不。乃至第三靜慮無量無間。即能起第
四靜慮無量不。依逆次第為問亦爾。有
說不能必修自地加行引發方現前故。有
說。亦能已熟修者起一加行。或無加行能
歷諸地。或上或下起無量故。問慈無量等
無間即能起悲無量等不。答如定蘊說。思
惟何等入慈等至。謂樂有情乃至思惟何
等入捨等至。謂捨有情。有作是說。彼說無
量俱生行相。復有說者。彼說無量等無間
緣。若作是說彼說無量俱生行相。慈無量
等無間能生悲無量等。若作是說彼說無
量等無間緣。慈無量等無間不能生悲無量
等四種加行。各有差別自加行後現在前故。
應知作意略有三種。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
意。三勝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
為堅相。水為濕相。火為煖相。風為動相。
[082-0423a]
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聖行相俱生
作意等。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解脫
勝處遍處等俱生作意。問此四無量於三種
中。為與何等作意俱生。答唯與勝解作意
俱生假想起故。


問且慈無量欲與他樂。緣何等樂與有情
耶。有作是說。彼緣第三靜慮中樂欲與有
情。生死樂中此最勝故若作是說。諸有未
得第三靜慮。彼應不能起慈無量。或有
說者。彼餘生中曾受第三靜慮中樂。今復依
止第三靜慮起宿住隨念智。緣曾受樂欲
與有情。若作是說。諸有未得第三靜慮宿
住智者。彼應不能起慈無量。復有說者。
彼緣無間所受諸樂欲與有情。謂飲食樂
或車乘樂。或衣服樂或臥具樂。或餘種種近
所受樂。緣此諸樂欲與有情。尊者世友作
如是說。彼緣有情所受樂相。欲令有情恒
受此樂。若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
所以者何。非諸有情皆有樂故。復作是說。
彼緣有情起樂根相。欲令有情恒受此樂。
若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所以者何。
非諸有情於一切位。恒起樂根現在前故。
復作是說。彼緣有情所受飲食車乘衣服。及
臥具等種種樂相。欲令有情恒受此樂。若
作是說。慈應不能普緣有情。所以者何。
非諸有情皆得如是諸樂具故。大德說曰。
先加行時緣曾所見諸有情樂。以憐愍心
起勝解想。欲令一切欲界有情。平等皆得
如是樂具。由此因緣皆受勝樂。此中意說。
[082-0423b]
諸瑜伽師居近村城阿練若處。於日初分
著衣持鉢。入近村城如法乞食。於所經
處見諸有情純受勝樂。謂乘象馬輦輿等
行。眾寶嚴身僮僕侍衛音樂讚詠。陳列香
花受極快樂。如諸天子見諸有情唯受劇
苦。謂無衣服頭髮蓬亂身體臭穢。手足皴裂
執破瓦盂巡行乞匃。飢窮苦逼如諸餓鬼。
見是事已速還住處。收衣洗足結跏趺
坐。柔軟身心令其調適。離諸障蓋有所堪
能。憶想先時所見苦樂。於有情類等起憐
愍。欲令皆受所見勝樂。問所緣有情非皆
得樂。如何慈觀非顛倒耶。答利益意樂所
等起故。安樂意樂所等起故。調善意樂所
等起故憐愍意樂所等起故。如理作意所
等起故。善根相應故。慚愧相應故。自性是善
故。伏諸煩惱故。遠離煩惱故。不名顛倒。
復有說者。設名顛倒亦無有失。問若名顛
倒應成不善。答顛倒有二種。一自性。二所
緣。具二顛倒乃名不善。慈無量觀雖有所
緣顛倒。而非自性顛倒故非不善。尊者世
友作如是說。慈無量觀雖不能令所緣有
情皆得勝樂。而亦緣彼諸有情類樂具為
境故非顛倒。復作是說。緣諸有情樂根
為境故非顛倒。復作是說。修此加行能伏
瞋纏故非顛倒。大德說曰。如是慈觀能違
瞋心故非顛倒。問此慈無量為緣一有情
欲與其樂。為緣多有情欲與其樂。答此
慈無量初修習時。緣多有情欲與其樂。總
緣有情修慈心故。後成滿已緣一緣多。欲
[082-0423c]
與其樂隨意自在。如慈無量問答分別悲
亦應爾。


如契經說。慈俱行心無怨無對無惱無害廣
大無量善修習故。與樂勝解遍緣一方二方
三方四方上下。若竪若橫緣此世間。遍一
切分遍一切處。一切有情慈俱行心。與樂
勝解遍具足住。乃至廣說。問此慈無量緣諸
有情。何故經說緣一方等。答此經應言。緣
東方等諸有情類。而言遍緣一方等者。於
有情類以方聲說。如舉其器示器中物。
此經復說。緣此世間遍一切分遍一切處。一
切有情慈俱行心。與樂勝解遍具足住者。問
此慈無量緣諸有情。為以方域邊際而觀。
為以有情邊際而觀。設爾何失。二俱有過。
所以者何。若以方域邊際觀者。何故經說
緣此世間遍一切分。遍一切處一切有情。若
以有情邊際觀者。何故非別得有情海邊
際。有作是說。此以方域邊際而觀。問若爾。
善通後所設難。前所設難當云何通。答應
知此說。少分一切。謂一切言略有二種。一
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此經但說少分一切。
故不違理。復有說者。此以有情邊際而觀。
問若爾。善通前所設難。後所設難當云何
通。答雖無別得有情邊際。而有總得有情
邊際。如四生攝一切有情。無一有情非四
生攝。或有說者。佛以有情邊際而觀。餘以
方域邊際而觀。有餘師說。佛及獨覺俱以
有情邊際而觀。聲聞異生但以方域邊際而
觀。評曰。應作是說。此不決定以四無量皆
[082-0424a]
是假想。皆與勝解作意相應。或有一切皆
以有情邊際而觀。或有一切皆以方域邊
際而觀。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我七歲中修慈心故。
七成壞劫不來生此。世界壞時生極光淨。
世界成已生空梵宮。作大梵王威德自在。
於千世界我為獨尊。復於後時來生欲界。
三十六反作天帝釋。於無量世作轉輪王。
具四種兵成就七寶。以法御世亦號法王。
此經所言七歲中者。佛意正說經七雨時。謂
昔勝時有一菩薩名大威勇。於中印度作
大國王。以大威恩統攝一切。然彼國土時
多暑熱。去城不遠有一大林。其地高涼花
果茂盛。草木青翠泉池清冷。時彼國人於雨
四月。多捨城邑來此避暑。各隨所樂作
諸事業。時菩薩王以國事務及諸城邑委任
大臣。亦往此林居高靜處。離欲界染修四
無量。雨四月中無時懈廢。既度雨際節氣
漸涼。林中諸人各還城邑作諸事業。爾時
菩薩亦從林出。還詣王都設大法祀。廣修
施福以諸飲食。衣服香花象馬輦輿。房舍僮
僕燈明臥具。及醫藥等奉施沙門。并婆羅
門貧病孤獨。遠行羈客諸乞求者。既修施已
受持淨戒。如是往還經於六反。至第七反
過雨際時。有說。壽終生極光淨。有作是
說。壞劫時至菩薩命終。生極光淨。故知七
歲謂七雨時。問菩薩所修四無量定是色界
繫。可由此故生極光淨及生梵天。云何復
作帝釋輪王。豈色界業招欲界果。答菩薩爾
[082-0424b]
時起三無量。一欲界繫。由此得作帝釋輪
王。二初靜慮繫。由此得作大梵天王。三第
二靜慮繫。由此得生極光淨天。復次欲界
雖無根本無量。而有無量入出定心。此招
輪王帝釋異熟。根本無量感極光淨或大梵
王。復次欲界雖無究竟無量。而有加行。由
此得作帝釋輪王。究竟無量能招梵王或
極光淨。復次欲界具有一切善根相似種子。
乃至亦有相似滅定由有無量相似善根。
得作輪王或天帝釋。由有無量真實善根。
得生梵天或極光淨。復次菩薩林中修無
量故。生極光淨或作梵王。由還王都設
大施會作轉輪王。由受持戒作天帝釋。復
次此經中說三福業事。謂施戒修。如彼經
說。苾芻當知。我念過去造三種業得三種
果。由彼我今具大威德。所謂布施調伏寂
靜。布施即是施福業事。調伏即是戒福業事。
寂靜即是修福業事。施福業事能感輪王。戒
福業事感天帝釋。修福業事感大梵王。或
極光淨。如契經說。有三種福業事。一施性
福業事。謂以諸飲食衣服香花。廣說乃至及
醫藥等。奉施沙門婆羅門等。二戒性福業事。
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
語。離飲酒等。三修性福業事。謂慈俱行心。
無怨無對無惱無害。廣說如前。悲喜捨俱行
心廣說亦爾。問色無色界有多善根。何故唯
說此四無量。為修性福業事耶。答世間唯
於饒益他事起福業想。色無色界諸善根
中。無欲饒益他如四無量者。是故偏說
[082-0424c]
此為修福業事。復次世於福果起於福想。
諸善根中無有能感廣饒益果如無量者。
是故偏說。復次此四無量及所得果。堅牢難
壞故獨名福。如伽他說。


「 福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
 能淨持世間
 福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拒
 不為人非人
 之所能侵奪
 福終無損失
 如堅固伏藏
 以決定能招
 此世他世樂」



問非福亦非火所燒等。此中何故唯說福耶。
答非福雖非火所燒等。而非福果為火等
壞。四無量福及所得果。於去來今非火等
壞。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妙眼弟子於諸學處。
若有一切及一切種善圓滿者。身壞命終生
於梵世。於諸學處若有一切及一切種不善
圓滿者。身壞命終或生他化自在天。或生樂
變化天。或生覩史多天。或生夜摩天。或生
三十三天。或生四大王眾天。或生大剎帝利
家。或生大婆羅門家。或生大長者家。或生
隨一大富貴家。生如是等諸尊勝家。豐饒財
寶倉庫盈溢。具大宗葉多諸眷屬僮僕作使
象馬輦輿。恒受快樂。問若爾。妙眼應勝世
尊。所以者何。妙眼弟子於諸學處。善圓滿者
得生梵世。不善圓滿者生六欲天。及生人
中受富貴快樂。世尊弟子於諸學處。善圓
滿者生天解脫。不善圓滿者墮諸惡趣受
諸劇苦。理豈爾耶。答不應以佛格量妙眼。
[082-0425a]
所以者何。佛弟子中最卑小者。謂預流果尚
勝妙眼。況餘尊者。又即世尊昔菩薩位。作
梵志師名為妙眼。不應以彼格量世尊。問
豈菩薩時勝已成佛。答非彼勝佛但有別
意。謂彼妙眼樂修梵住。彼諸弟子求生梵
世。故為開示修梵住法。彼弟子中樂修梵
住。若已圓滿起梵住者。身壞命終生於梵
世。彼弟子中樂修梵住。若未圓滿起梵住
者。身壞命終隨福多少。生六欲天。及生人
趣諸尊勝家受大快樂。又彼勝時人皆純善
不修無量加行善根。亦得生天人中受樂。
況修無量加行善根而不生天人中受樂。
佛為弟子證得涅槃。制別解脫律儀學處。
若有弟子不犯律儀不破學處。不越軌
則不踰界分。彼得生天及證解脫若有
弟子犯律儀破學處。越軌則踰界分。彼
命終已墮諸惡趣。妙眼弟子於四梵住諸學
處中修滿未滿。世尊弟子於別解脫律儀學
處。有持有犯。故彼與佛不應格量。又彼
經說。爾時妙眼作如是念。吾今不應與諸
弟子同生一處。應修上慈生極光淨。作
是念已。便速修起第二靜慮勝慈無量。於
此命終生極光淨。問妙眼菩薩既近佛地。
決定應離財法二慳。何緣自修第二靜慮
勝慈無量生彼上天。但為弟子說初靜慮
四梵住法令生梵世。答彼觀弟子根器所
宜。故但為彼說初靜慮。復次彼諸弟子是婆
羅門。長夜期心希求梵世。故但為說生梵
世因。復次世無佛時無有能起後三靜慮諸
[082-0425b]
無量者。唯除隣近佛地菩薩。問上地無量
明淨勝妙過於下地。何故彼說第二靜慮
名上慈耶。答觀初靜慮說彼為上。復次
勝彼弟子所修無量。故名上慈。復次妙眼所
修是未曾得過曾得者故名上慈。復次世無
佛時無有能起後三靜慮諸無量者。唯有
妙眼能起第二靜慮無量。故名為上。是故
尊者妙音說曰。異生無能起上三地諸無量
者。由佛說力世尊弟子亦能起之。問何故
無量名梵住耶。答梵世在初具可得故。謂
未至定雖在最初。而非具有彼無喜故。第
二靜慮雖復具有而非最初。上地俱闕。唯
初靜慮梵天所居。最初具有故名梵住。復次
對治非梵故名梵住。非梵即是欲界煩惱。
初靜慮中慈悲喜捨。近對治彼故名梵住。
復次對治非梵行故名梵住。非梵行者謂婬
欲事。初靜慮中慈悲喜捨近對治彼。故名梵
住。復次修梵行者身中可得。故名梵住。復
次梵謂世尊慈悲喜捨。佛所施設故名梵
住。復次梵謂梵音慈悲喜捨梵音所說。故名
梵住。復次修此四種得生梵天。為大梵王
故名梵住。復次以四無量於梵福中最勝
最尊。故名梵住。問梵住無量有何差別。有
作是說。無有差別。謂四梵住即四無量。復
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梵住。
彼名無量故。復次對治非梵名為梵住。對
治戲論名為無量。復次對治非梵行名為
梵住。對治戲論行名為無量。復次修梵行
者身可得名為梵住。離戲論者身中可得名
[082-0425c]
為無量。復次對治不信名為梵住。對治放
逸名為無量。復次在梵世者名為梵住。在
上地者名為無量。復次在未至定及梵世
者名為梵住。在上地者名為無量。復次在
未至定及梵世者名為梵住。亦名無量。在
上地者唯名為無量。復次曾所得者名為
梵住。未曾得者名為無量。復次內道所得名
為梵住。亦名無量。外道所得唯名梵住。復
次共所得者名為梵住。不共得者名為無量。
是故尊者妙音說曰。梵住是共。異生與聖者
共競此法故。無量是不共。聖者與異生不
共競此法故。梵住無量是謂差別。


佛說有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云何為四。
謂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窣堵波處。
為佛舍利起窣堵波。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於未曾立
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是名第二
補特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佛
弟子眾既破壞已還令和合。是名第三補特
伽羅能生梵福。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修四
梵住。是名第四補特伽羅能生梵福。譬喻者
說。如是契經非皆佛說。此中前三亦非一
切皆生梵福。彼所得果不相似故。謂若有
人在佛生處。得菩提處。轉法輪處。般涅槃
處。起大制多眾寶嚴飾。復有餘人。更於諸
處。聚砂石等作小制多。彼二生福豈得相
似。又若有人。為佛弟子造僧伽藍高廣嚴
飾。如誓多林竹林大林闇林寺等。復有餘
人。為佛弟子隨宜造立小僧伽藍。彼二生
[082-0426a]
福豈得相似。又若有人。令彼天授所破僧
眾還得和合。復有餘人。能善和息憍餉彌
等僧鬪諍事。彼二生福豈得相似。故知彼經
非皆佛說。亦非一切皆生梵福。四梵住經
是佛所說。此四梵住皆是梵福。阿毘達磨諸
論師言。如是契經皆佛所說。此中四種皆生
梵福。問彼所得果豈相似耶。答所為等故皆
生梵福。謂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世尊真實
大梵起窣堵波。若大若小皆生梵福。於未
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修梵行者起僧
伽藍。若大若小皆生梵福。佛弟子眾若大若
小既破壞已。不得同修清淨梵行。若令和
合還得同修清淨梵行。故和合者皆生梵福。
所為既等。故前三中。事雖有異而福無別。
復次饒益等故皆生梵福。如修無量為欲
饒益無量有情。如是未立窣堵波處。為佛
舍利起窣堵波。亦為饒益無量有情。謂於
是處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以諸香花寶幢幡
蓋及伎樂等。諸供養具而供養之。由此起
善身語意業。或種豪族多饒財寶。形貌端嚴
眾所愛敬。具大威德勝善種子。或種輪王
及天帝釋并魔王等諸善種子。或種聲聞獨
覺及佛菩提種子。如是饒益無量有情。如
修無量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如是未立僧
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亦為饒益無
量有情。謂於是處無量百千諸有情類。以
諸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奉施供養。或經
一日或經七日半月一月。或經五年。或常
相續。由此起善身語意業。佛弟子眾由此
[082-0426b]
因緣。受持讀誦思惟解說三藏文義。起不
淨觀或持息念別總念住。或𤏙頂忍世第一
法。入正決定得果漏盡。由此因緣令施主
等或種豪族。廣說乃至。或種聲聞獨覺及佛
菩提種子。如是饒益無量有情。如修無量
為欲饒益無量有情。如是和合佛弟子眾。
亦為饒益無量有情。謂僧破已。應入見
道得果盡漏。受持讀誦思惟解說三藏文
義。住阿練若修不淨觀持息念等。所有善
品皆不得成。應種三乘菩提種者亦不能
種。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不轉。乃至淨居
諸天亦有異心現起。佛弟子眾還和合時。應
入見道得果盡漏。乃至應種三乘種者。皆
能成辦。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復轉。乃至
淨居諸天皆無異心現起。如是饒益無量有
情。饒益等故皆生梵福。尊者世友作如是
說。若未曾立窣堵波處。為佛舍利起窣堵
波。由四因緣能生梵福。一以廣大思願捨
多財故。二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三諸所
營造善究竟故。四安置如來身界藏故。若
未曾立僧伽藍處。為佛弟子起僧伽藍。由
四因緣能生梵福。一以廣大思願捨多財
故。二令無量有情種善根故。三諸所營造
善究竟故。四無所依止佛弟子眾。令得依
止修善業故。若僧破已還令和合。由四因
緣能生梵福。一捨離四種語惡行故。二攝
受四種語妙行故。三破壞非法故。四建立
正法故。若有修習四無量者。由四因緣能
生梵福。一離違順故。二斷諸蓋故。三得
[082-0426c]
梵果故。四繫屬梵故。由此四種皆生梵
福。


問此四梵福其量云何。有作是說。若業能
招轉輪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有餘師
說。若業能招天帝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
量。或有說者。若業能招他化自在天王勝
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復有說者。若業能
招梵天王果。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或復有
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能感世界增上果
業。齊此名為一梵福量。有餘復說。除近佛
地菩薩善業。諸餘有情能招財富增上果業。
齊此名為一梵福量。復有餘說。大梵天王
最初請佛。轉正法輪所得梵福。齊此名為
一梵福量。問梵王何時得此梵福。有作是
說。彼初發心欲往請佛。當於爾時即得梵
福。彼師不應作如是說。若作是說。應未
作業而便得福。復有說者。正請佛時得此
梵福。彼亦不應作如是說。正請佛時心是
欲界無覆無記。無還無記無異熟果豈名梵
福。應作是說。大梵天王既請佛已還歸梵
宮。世尊於後轉正法輪。五苾芻眾八萬諸天
皆得見諦。諸神傳唱聲至梵宮。梵王聞已歡
喜踊躍。作是念言。由我請佛轉正法輪。饒
益無邊諸有情類。我所應作念已作訖。梵王
爾時乃得梵福。評曰。如是諸說。一梵福量
皆是讚美此梵福言。未為稱實而實梵福
無量無邊。是廣大思所引發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二
[082-04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