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三


傍生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等。云何知
然。昔有女人置兒一處作餘事業。時有
一狼持其兒去。傍人為逐語彼狼言。汝今
何緣將他兒去。狼遂報曰。其母過去五百生
中常害我子。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子。
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
傍人便告彼兒母曰。汝若惜子當捨怨心。
女人報言我已捨矣。狼觀女意都不捨怨。
但恐害兒妄言已捨。遂害其子捨之而去。
問傍生何時知他心等。答初中後位皆悉能
知。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
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為住意識。為
住五識。知他心等。答唯住意識。問為住
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
知他心等。答三種皆能知。彼亦現起工巧處
心故。彼異熟生心意識亦有故。非如地獄決
定不受善異熟果。鬼趣亦有生處得智知
他心等。云何知然。昔有女人。為鬼所魅羸
瘦將死。呪師問鬼汝今何為惱此女人。鬼
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
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
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呪師因報彼女人
[101-0521b]
曰。汝若惜命當捨怨心。女人報言我已捨
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命不全妄言
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問鬼趣何時知
他心等。答初中後位皆悉能知。問彼住何心
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答三
種皆能知。問為住意識。為住五識知他心
等。答唯住意識。問為住威儀路心。為住
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答三
種皆能知。如傍生趣說。


天趣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然微細故不
別說之。餘如傍生鬼趣廣說。人趣中無生處
得智知他心等。所以者何。非田器故。有勝
覩相。聞語智等所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
等所映蔽故。問誰生處得智知幾趣心耶。
有作是說。各唯自知。復有說者。地獄唯
知地獄。傍生知二。鬼趣知三。天趣知五。施
設論說哀羅筏拏善住龍王知天心者。是
比相智知非生處得智。評曰。應作是說。於
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理無違。問
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心等。
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
餘。復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極
少有故而不說之。有作是說。本性念生智
類。不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故此不說
有他心智亦現知他心心所法。謂若智修所
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知他現
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此是
現在他心智通廣如前釋。有非他心智亦
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除前相。相謂所名
[101-0521c]
乃至廣說。謂行蘊中總除三世他心智通。及
除現在覩相聞語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
心所者。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
四句。


諸宿住隨念智皆現憶知諸宿住事耶。答應
作四句。此中宿住隨念智通三世。現憶知
諸宿住事者唯現在。然通宿住隨念智。及
非宿住隨念智。故有四句。有宿住隨念智。
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過去未來宿住隨念
智。此有宿住隨念智相。而無現憶知諸宿
住事用。諸過去者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
有作用故。有現憶知諸宿住事。非宿住隨
念智。謂如有一得本性念生智。或得如是
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本性念生智
現憶知宿住事者唯人趣有。餘四趣中無
此智故。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
謂地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如契經說。
地獄有情互相謂言奇哉自誤。我等過去曾
聞沙門婆羅門說諸欲過患。能引未來可怖
畏事汝等應斷。我等雖聞而不信用。今因
彼欲受斯劇苦。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
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受苦已次前滅事
尚不能憶。況久滅事而能憶知。問彼住何
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
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於三無記中
唯住威儀路。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生
答能憶知一生。謂從彼歿來生此者。有說。
乃至知五百生。傍生趣有生處得智。能現
憶知宿住事者。如契經說。有螺音狗。昔為
[101-0522a]
梵志。名刀提那憶宿住事子令昇座食
飯示寶。皆隨其言。問於何時憶宿住事。
答初中後位皆能憶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
事。答住善染污無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
中唯住意識。三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
處得智能憶知幾生。有作是說。唯憶一生。
謂從彼歿來生此者。評曰。應作是說能憶
多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鬼趣亦有生處
得智。能現憶知宿住事者。如伽他說。


「 我昔集珍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初中後位皆能憶
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污無
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三
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
生。有作是說。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
此者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生。如鬼憶
知五百生事。天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現憶知
宿住事者。如伽他說。


「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問彼於何時憶宿住事。答初中後位皆能憶
知。問彼住何心憶宿住事。答住善染污無
覆無記皆能憶知。於六識中唯住意識。三
無記中通住三種。問彼生處得智能憶知幾
生。有作是說。唯憶一生。謂從彼歿來生
此者。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生。人趣中
無生處得智憶宿住事。非田器故。為本性
念生智等所損覆故。為宿住隨念通。及願
[101-0522b]
智等所映蔽故。


有宿住隨念智亦現憶知諸宿住事。謂若智
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
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此是現在
宿住隨念智通。廣如前釋。有非宿住隨念
智亦非現憶知諸宿住事。謂除前相。相謂
所名乃至廣說。謂行蘊中總除三世宿住隨
念智通。及除現在本性念生智。生處得智。能
現憶知宿住事者。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
為法作第四句。


諸宿住隨念智。皆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
耶。答應作四句。此中初句是緣自相續宿
住隨念智。第二句是緣他相續願智。及宿住
隨念智加行。第三句是緣他相續宿住隨念
智。第四句是緣自相續願智。及宿住智加
行。是謂此處略毘婆沙。有宿住隨念智。非
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若智修所成。是
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前生過去蘊處
界心相續。此即緣自相續宿住隨念智。緣
過去生自宿住事故。有知他過去蘊處界心
相續。非宿住隨念智。謂若智修所成。是修果
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此生過去蘊處界
心相續。此即緣他相續願智。及宿住智加
行。緣現在生他過去事故。有宿住隨念智
亦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謂智修所成。是
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前生過去蘊處
界心相續。此即緣他相續宿住隨念智。緣
過去生他宿住事故。有非宿住隨念智。亦
非知他過去蘊處界心相續。若智修所成。
[101-0522c]
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此生過去蘊
處界心相續。此即緣自相續願智。及宿住隨
念智加行。緣自此生過去事故。此中願智
唯緣此生。過去諸有漏法。宿住隨念智唯
緣前生過去諸有漏法。宿住隨念智加行。亦
唯緣此生過去諸有漏法。然諸願智通緣三
世。此中唯取緣此生過去有漏法者。問前
所說本性念生智。以何為自性。答以慧為
自性。是謂本性念生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
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本
性念生智。本性念生智是何義耶。答生謂前
生諸有漏法。智謂此生能知彼智。念謂此
智俱生勝念。言本性者簡別修得。即本性
智由勝念力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
性念生智。復次住本性心由勝念力發起
此智。知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性念生
智。本性心者。謂善染污無覆無記。不由修
得故名本性。復次本性者。謂諸法自性即過
去生諸有漏法自性。智由念力知本性生。
故名本性念生智。復次本性者。謂前際法性
即過去生有漏法性。智由念力知本性生
故名本性念生智。問此智俱生法有多種何
故但說念耶。答念力增故。如四念住持息
念宿住隨念智。雖慧為體。而念力增故名
念住等。如伏除色想雖體是慧。而想力增故
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雖體是慧。而念力
增故名本性念生智。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
界有。答唯欲界有。問此本性念生智在何
趣有。答唯人趣有。所以者何。唯欲界人趣
[101-0523a]
中能造殊勝業引得此智。又人趣中智慧
猛利勝餘趣故。問此本性念生智。由何業
力而引起耶。有作是說。若諸有情憙作
愛語令他歡憙。由彼業力能引此智。復有
說者。若諸有情憙傳好事令他心悅身得
安樂。由彼業力能引此智。有餘師說。若諸
有情見他惶怖。方便慰喻為作歸依令得
無畏。由彼業力能引此智。或有說者。若諸
有情見他愁惱以法開喻令得無憂。由彼
業力能引此智。有餘復說。若諸有情見嶮
隘處修令寬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
業力在母腹中無迫迮苦故得此智。或有
餘說。若諸有情施他種種美妙飲食。由彼業
力能引此智。評曰。應作是說。若諸有情。不
造惱害他業。恒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
在母腹中。不為風熱痰癊病等之所逼切。
後出胎時無迫迮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
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出胎時。
不受眾病迫迮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
但由母病及迫迮苦皆悉忘之。問此本性念
生智。初中後時何者為勝。答此不決定。謂
或有初生時勝。如世跋羅等初生之時。便作
是說。今此家中頗有財物。令我隨意行布
施耶。或有中年時勝如尊者護國等。或有
老年時勝。如菴婆瑟搋等。廣說如契經
問此本性念生智能憶幾生事耶。有作是
說。唯能憶一生事。謂從彼歿來生此者。或
有說者。此能憶二生。或乃至七生事如王
舍城內有一屠兒。名曰伽吒。是未生怨王少
[101-0523b]
小知友。曾白太子。汝登王位與我何願。太
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生怨害父自立。伽
吒於是從王乞願。王便告曰隨汝意求。伽
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獨行屠殺。王遂
告曰。汝今云何求此惡願。豈不怖畏當來
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有果何
所怖畏。王遂告曰汝云何知。伽吒白王。我
憶過去六生。於此王舍城中常行屠殺。最
後生在三十三天多受快樂。從彼天歿來
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為知友。故知善惡其
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此
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
邪願言。使我常於王舍城內獨行屠殺後
得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
果今盡。却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
第受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復
有說者。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
憶過去五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飢
渴苦時。遍身流汗深心怖惱。息諸事業精
進熾然。後經多時得預流果。彼作是念。我
從先來。賴諸苾芻濟惠資具。令我所怖已
得永滅。今應追覓諸資身具以酬先恩。作
是念已處處求覓諸資身具。時諸苾芻見而
謂曰。汝先少事今何故多。彼遂為他具說本
事。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墮地獄
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皆流
血。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浣
衣。眾人謂之計水為淨。彼息事業精進熾
然經於多時證阿羅漢。於後不數澡浴浣
[101-0523c]
衣。眾人怪問。彼亦為他具說本事。由此故
知此智憶念極五百生。有餘師說。此智能
知過去壞劫及成劫事。謂佛往昔為菩薩
時。為化有情發大誓願。有時曾作旃茶
羅王名曰三鈎。善通一切書論呪術。爾時
阿難作彼王子名師子耳。顏貌端正世所
絕倫。時舍利子作婆羅門名曰池堅。善通
明論及諸眷屬。彼有一女名為貞潔。容貌
端嚴眾所樂見。時王往詣婆羅門所為子
求婚。池堅大忿白彼王言。汝諸姓中最為
卑賤。我是梵志諸姓中尊。何緣來此故相輕
辱。時王遂告婆羅門言。族姓尊卑亦無常
定。汝何見忽而自矜高。汝頗曾聞諸梵書字
是誰所造。池堅報曰。我聞古昔有婆羅門
名瞿頻陀。是彼所造。王曰。彼時瞿頻陀者
即我身是。汝又頗聞佉盧瑟吒書字是誰所
造。婆羅門曰我聞古昔有大仙人名佉盧
瑟吒。是彼所造。王曰。彼時大仙人者即我身
是。王又問言。汝頗曾聞諸吠陀論及彼眷屬
世俗書等是誰造耶。婆羅門言如是如是部
黨書論。即是彼彼諸婆羅門仙人等造王又
報言。彼皆是我昔時名字汝頗知耶。如何汝
今自矜見蔑。池堅於是一一推徵如王所
言是實非謬。深心敬慕遂許王婚。由此故
知此智能憶極過去世劫成壞事。


如契經說。佛告邑主。我自憶念過去九十
一劫以來。於淨戒田施飲食等甞無廢闕。
又亦不憶為飲食等於戒毀傷。問世尊為
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為以本性念
[101-0524a]
生智憶知此事。設爾何失。若以宿住隨念
智憶知此事。何故但憶九十一劫而不多
耶。若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何故前說
有說此智唯憶一生。有說憶二乃至極
七生。有說憶五百生。有說憶劫成壞。而不
說能憶九。十一劫耶。答應作是說世尊
以宿住隨念智憶知此事。問若爾。何故但
憶九十一劫而不憶多。答實能憶多且說
爾許。問若爾。何故不說憶多。脇尊者曰。一
切生疑若說憶多若說憶少皆生疑問。故
隨事說於理無違不應責問。復次從彼建
立七佛世尊是故偏說。復次從彼以來修相
好業故偏說之。復次從彼以來業道清淨不
墮惡趣。恒受男身常憶宿住是故偏說。復
有說者。世尊以本性念生智憶知此事。問
若爾。何故前說有說唯憶一生。乃至有說
憶劫成壞。而不說能憶九十一劫耶。答前
說餘人能憶多少而不說佛。若說佛者亦
能憶多。


問本性念生智為能憶知中有事不。有作
是說。不能憶知。所以者何。以中有事極微
細故非此智境。評曰。應作是說本性念生
智亦能憶知中有中事。所以者何。若不憶
知此智知境應成間雜。謂少分能知。少分
不知故。問菩薩前生既有本性念生智。於
最後生為亦有不。設爾何失。若有者。云何
緣力非勝因力耶若無者。云何菩薩非轉
衰退。答應作是說。菩薩最後身亦有本性
念生智。問若爾。云何緣力非勝因力耶。答
[101-0524b]
非無緣力者。名有內因力。及以利根故
名有內因力。謂此菩薩於諸有情根性最
勝名有因力。又誰說菩薩無緣力耶。有淨
居天現老病死。覺發菩薩厭生死心豈非
緣力。又鹿釋女為菩薩說讚涅槃頌。覺發
菩薩欣涅槃心。亦是緣力。如說。


「 不久汝當得
 安樂以為母
 無憂以為父
 寂滅以為妻」



菩薩見聞如是事已。既增厭欣踰城出家。
又過去生有無量佛。為菩薩說菩提資糧。
諸如是等皆名緣力。有作是說。菩薩最後
身無本性念生智。問若爾。云何非轉衰退。
答雖無此智。而有殊勝宿住隨念智。及願
智等。故非衰退。評曰。應知此中前說應理。
從九十一劫恒有此智故。


云何時愛心解脫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佛告阿
難。苾芻不應樂與眾聚耽諸戲論。若樂眾
聚耽戲論者。能證時愛心解脫。及不動心
解脫。無有是處。若諸苾芻不樂眾聚不
耽戲論。能證二解脫。斯有是處。契經雖
作是說。而不廣釋其義。不說此二解脫自
性。及得因緣。根蘊雖說得二因緣。不顯自
性。今欲顯之。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謂或有說。時愛心解脫是有學有所作。不動
心解脫是無學無所作。為遮彼意顯二解
脫俱是無學更無所作。或復有說。時愛心解
脫是有漏。不動心解脫是無漏。為遮彼意
顯二解脫俱是無漏。復有欲令時愛心解
[101-0524c]
脫是有為不動心解脫是無為。為遮彼意
顯二解脫俱是有為。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云何時愛心解脫。答時解脫阿羅漢盡智。或
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云何
不動心解脫。答不動法阿羅漢盡智無生智。
或無學正見相應心勝解。已勝解當勝解。此
中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心者。簡別有學
及有漏。心勝解者謂現在。已勝解者謂過去。
當勝解者謂未來。此即簡異無為解脫。顯二
解脫唯以無學無漏心相應勝解為自性。然
一切法中唯有二法是解脫自性。謂無為法
中擇滅是解脫自性。有為法中大地法所攝
勝解是解脫自性。此勝解有二種。一染污。
謂貪等相應名邪勝解。二不染污。謂無貪等
相應名正勝解。此正勝解復有二種。一有
漏。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
相應勝解。二無漏。謂學無學勝解學勝解者。
謂四向三果所攝勝解。即苦法智忍乃至金
剛喻定相應勝解。無學勝解者。謂阿羅漢果
所攝勝解。即盡無生智無學正見相應勝解。
無學勝解復有二種。一時愛心解脫。即五種
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時解脫。二不動心
解脫。謂不動法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不
時解脫。此二解脫各有二種。一名心解脫。
離貪愛故。二名慧解脫。離無明故。問若無
學勝解離貪愛故名心解脫。離無明故名
慧解脫者。集異門說當云何通。如說云何
心解脫。謂無貪善根對治貪愛云何慧解脫。
謂無癡善根對治無明耶。答集異門論應作
[101-0525a]
是說。云何心解脫。謂無貪善根相應勝解。云
何慧解脫。謂無癡善根相應勝解。應作是
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謂依善根顯示勝
解。若依無貪故心解脫貪愛。此相應勝解
名心解脫。若依無癡故慧解脫無明。此相
應勝解名慧解脫。是故此中二心解脫。俱以
無學勝解為自性。是名解脫自性我物自體
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
名時解脫。時解脫是何義耶。答由彼解脫待
時得故。時雖有多略有六種。一得好衣
時。二得好食時。三得好臥具時。四得好處
所時。五得好說法時。六得好補特伽羅時。
待得好衣時者。謂彼要得細軟鮮淨勝妙
衣服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
待得好食時者。謂彼要得美妙飲食酥蜜
等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待
得好臥具時者謂彼要得厚軟臥具床褥等
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待得
好處所者。謂彼要得寂靜處所勝妙房舍時
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待得好
說法時者。謂彼要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
時乃得解脫。若不爾者則不得解脫。待得
好補特伽羅時者謂彼要得具勝德行稟性
柔和易共住者。與同住時乃得解脫。若不爾
者則不得解脫。問何故名不時解脫。不時
解脫是何義耶。答由彼解脫不待時得故。
時即如前所說六種。不待得好衣時者。謂
彼雖得惡糞掃衣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
解脫者。得價直百千兩金衣時。不待得好
[101-0525b]
食時者。謂彼雖得麤惡飲食時。而能速得
解脫。勝時解脫者。得百味飲食時。不待得
好臥具時者。謂彼雖得邊鄙臥具石床等
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上妙臥
具時。不待得好處所時者。謂彼雖得憒
鬧處所惡房舍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
脫者。得靜妙處所時厭彼誼雜速入定故。
不待得好說法時者。謂彼雖得違理失機
教誡教授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
得如理應機教誡教授時。厭彼所說速入
定故。不待得好補特伽羅時者。謂彼雖
得不具德行為性。佷戾難共住者與同住
時。而能速得解脫。勝時解脫者。得具德行
等與同住時。厭彼猥惡速入定故。復次依
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狹小道者。
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
熟。第三生中得解脫。餘不決定。依廣大道
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廣大道者。謂若極
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脫。如舍利子
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脫。如麟角喻佛乘。
經三無數劫而得解脫。復次依羸劣道而
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羸劣道者。謂於解脫
善品加行。不能恒常殷重修故。若於日初
分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若於夜初分
修。於中後分則不能修。雖暫能修而不
殷重依強勝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
強勝道者與上相違。復次依止增道而得
解脫故名時解脫。依觀增道而得解脫故
名不時解脫。復次依可引奪道而得解脫
[101-0525c]
故名時解脫。可引奪道者。謂所修道可為
適意不適意。饒益不饒益。樂苦資具之所引
奪。依不可引奪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
脫。不可引奪道者與上相違。復次依五種種
姓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五種種姓道
者。謂退法種姓道。乃至堪達法種姓道。依一
種種姓道而得解脫故名不時解脫。一種
種姓道者。謂不動法種姓道。此則說五種種
姓阿羅漢名時解脫。不動法種姓阿羅漢名
不時解脫。問因論生論。何故前五阿羅漢總
立為一時解脫。第六阿羅漢別立為一不時
解脫耶。答有別緣故。時解脫多。不時解脫
少。謂依種姓。施設前五種姓。名時解脫阿
羅漢。第六種姓名不時解脫故。有別緣故。
時解脫少。不時解脫多。謂依乘施設唯聲聞
乘有時解脫阿羅漢。三乘皆有不時解脫阿
羅漢故。有別緣故二解脫等。謂二解脫俱
離煩惱。俱是清淨無學身中聖道攝故。復次
時解脫劣故施設五種。不時解脫勝故建立
一種。如今世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富貴
者其數極少。諸貧賤類其數甚多。又如世間
佛及獨覺到究竟聲聞其數極少。諸餘聲聞
其數甚多。又如世間聰慧者少愚矇者多。又
如世間為善者少作惡者多。又如世間正見
者少邪見者多。又如世間端正者少醜陋者
多。又如世間調柔者少剛強者多。如是前五
阿羅漢劣故合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勝故
別名不時解脫。復次前五阿羅漢世間易得。
故合立一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世間難
[101-0526a]
得。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如今世人往至
那國執師子國還者極少。往近聚落還者甚
多。此亦如是。復次前五阿羅漢不多用功
力。不多設加行。不多作意而得。故合立一
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與上相違。故別立
一名不時解脫。復次前五阿羅漢有增有
減。故合立一名時解脫。第六阿羅漢無增
無減。故別立一名不時解脫。此中增者謂
進。減者謂退。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