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master)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三


云何為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
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有為法皆
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名為見。諸有
為法皆有作用行相猛利。故有為法皆是見
性。為遮彼意顯唯眼根及決度慧是見非
餘。或復有說。現觀邊忍亦是智性。如譬喻
者。彼作是說。無漏智眼初墮境時說名為
忍。後安住境說名為智。如涉路者於平坦
處。初念止息後便安住。大德亦說。下智名忍
上智名智。為遮彼意顯無漏忍是見非智。
有餘復說。盡無生智亦是見性。為遮彼意
顯彼息求。不復推度是智非見。復次此智
蘊中。應具分別見智慧三自性差別故作
斯論。


云何為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
見。問何故眼根說名為見。答由四事故。一
[095-0489c]
賢聖說故。二世俗說故。三契經說故。四世現
見故。賢聖世俗說故者。謂諸賢聖及諸世俗
俱作是言。我眼見彼往來行住坐臥等事。又
若見人顛蹶迷謬。俱作是說。汝既眼見何故
爾耶。契經說故者。謂契經說眼見色已。不
應取相及取隨好。復作是說。眼見色已
應觀不淨如理思惟。復作是說。眼見色已
好不應愛惡不應憎。復作是說。眼見色已
起喜憂捨三意近行。復作是說。眼見色已
不應歡慼。唯應住捨正念正知。世現見故
者。謂世現見。眼明淨者所見無謬。不明淨
者所見有謬。又世現見有眼根者能見諸
色。無眼根者不能見色。又世現見眼所對
方能見彼色。所不對方便不能見。又世現
見多不能見被障諸色眼有障故。尊者世
友作如是說。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世現
見有淨眼者言我見淨。有不淨眼者言我
見不淨。大德說曰。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
契經說。眼根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世俗
亦然。是故眼根說名為見。五見者。謂有身
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問何故此五
說名為見。答以四事故。一觀視故。謂能觀
視所應取境。問此五邪僻顛倒觀視如何名
見。答此雖邪僻顛倒觀視。而是慧性故名為
見。如人眼根。雖不明了而能觀視。故亦名
見。二決度故。謂能決度所應取境。問既一
剎那如何決度。答性猛利故立決度名。三堅
執故。謂於自境堅固僻執。非聖道劍不能
令捨。佛及弟子以聖道劍。斷彼見牙後方
[095-0490a]
捨故。如有海獸名室首摩羅。凡所銜物
堅執不捨。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捨。
五見亦然。四深入故。謂於所緣銳利深入
如針墮泥。復次以二事故此五名見。一照
矚故。二推求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
一見相相應故。二能成見事故。三於緣無
礙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意樂故。
二執著故。三尋求故。復次以三事故說名為
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意樂故
者。謂得定者見。加行故者。謂尋思者見。無
知故者。謂隨聞者見。


復次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見。加行故者。謂
加行壞者見。無知故者。謂俱壞者見。是故此
五亦說名見。世俗正見者。謂善意識相應慧。
是見性故說名為見。學見者。謂學無漏慧。無
學見者。謂無學正見。此二亦俱是見性故名
為見。應知此中五見於境如霠夜見色。
世俗正見於境如晴夜見色。學見於境如
霠晝見色。無學見於境如晴晝見色。


云何為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
相應慧。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種。一善。二染
污。三無覆無記。善者謂唯生得善。染污者。謂
唯修所斷貪瞋癡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
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
餘意識相應慧亦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
覆無記。善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善
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
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
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決擇。思所成慧者。
[095-0490b]
謂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謂
𤏙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
勝處遍處等。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
脫勝處遍處等。生得者。謂生彼地法爾所得
善。無漏有二種。一學二無學。學謂學八智。
無學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染污者。謂
見修所斷煩惱隨煩惱相應。無覆無記者。謂
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


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此有三種。謂善
染污無覆無記。廣如前說。有差別者。無漏
八忍亦是慧攝。擇法通故。一切心俱皆得有
慧。已說見智慧三種自性。復應分別此三
雜不雜相。諸見是智耶。答應作四句。見與
智自性互有廣狹故。有見非智。謂眼根及
無漏忍。問何故眼根不名為智。答眼根是
色。智非色故。復次眼根不相應。無所依。無
所緣。無行相。無警覺。智不爾故。問何故無
漏忍非智耶。答以無漏忍於所觀諦。雖忍
而未決。雖觀而未審。雖尋求而未究竟。
雖伺察而未了知。雖現觀而未重審。唯
作功用加行不息。故不名智。復次決定義
是智義。忍與所斷疑得俱生。於所見境未
極決定。故不名智。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忍
於聖諦雖正堪忍。而未審知故不名智。
大德說曰。見事究竟乃立智名。非初忍時見
事究竟。故無漏忍雖不名智而實是智。霧
尊者曰。重觀名智。從無始來於四聖諦。未
有一念聖慧曾觀。忍起創觀故未名智。五
識俱慧雖於所緣不能重觀。而色等境從
[095-0490c]
無始來。已起無量有漏慧觀。依種類說既
名重觀。故亦名智。餘有漏智不重緣者。准
此應知。不應為難。


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
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問何故
五識身相應慧非見耶。答行相猛利深入所
緣說名為見。五識身相應慧行相不猛利。不
能深入所緣。故不名見。復次見能分別。彼
慧不能分別故。見能緣自相共相。彼慧唯
能緣自相故。見能緣三世及無為。彼慧唯
能緣現在故。見能數數取境。彼慧唯能一
剎那取境故。見於所緣籌量觀察。彼慧不
爾。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五識身相應慧不
名為見。問盡智無生智何故非見耶。答此
二智行相不猛利故。不深入所緣故。復次
見作功用加行不息。二智不爾。如安住鳥
故不名見。復次尋求伺察說名為見。二智
不爾。故不名見。由此尊者妙音說曰。盡無
生智所作已辦。更無勝事而可追求。故不
名見。有作是說。諸無漏慧總有二種。一能
對治惡見。二能對治無知。能對治惡見者名
見。盡無生智唯能對治無知。故不名見。復
有說者。諸無漏慧總有三種。一唯能對治
惡見。二唯能對治無知。三能對治惡見無
知。唯能對治惡見者。是見非智。謂現觀邊
無漏忍。唯能對治無知者。是智非見。謂盡
智無生智。能俱對治者。是智亦是見。謂餘
無漏慧。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推度名見。盡
無生智所作究竟。不復推度故不名見。復
[095-0491a]
作是說尋求名見。盡無生智所作已辦。不
復尋求故不名見。復作是說。若盡無生智
是見性者。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
除正智支。然世尊說。諸阿羅漢成就十無學
支故。盡無生智非見。問如世俗正見學見
無學見。雖亦是智而名為見。若盡無生智
雖亦是見。而名為智。斯有何失。答如初修
習加行觀時。世俗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
正見支非正智支。已入學位諸學八智。雖
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至無
學位無學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
非正智支。若盡智無生智亦具智見性者。
亦應立正見支非正智支。是則諸阿羅漢。
唯應成就九無學支。如是便違世尊所說。
諸阿羅漢成就十支。大德說曰。盡無生智定
是見性決度性故。問若爾。阿羅漢應唯成就
九支。答二支唯無學地有。謂正解脫正智。八
支通學無學地有。謂餘八支。盡無生智雖亦
是見。而所作事已得究竟。異前學位。故別
立支不應為難。評曰。應作是說。盡無生
智是智非見。所作已辦。於四聖諦不復推
求加行息故。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
應有漏慧者。此有二種。一染污。二無覆無
記。染污者。謂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相應慧。
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
心俱生慧。問何故意地貪等相應慧非見
耶。答彼慧行相不猛利故。不能深入所緣
境故。復次彼二煩惱所覆損故。二煩惱者。謂
貪瞋慢疑隨一。及彼相應無明。問若爾。不共
[095-0491b]
無明相應慧應是見。唯一煩惱相應起故。答
彼無明有二種。一見所斷不共無明。覆障尤
重過二煩惱。二修所斷不共無明。與自力起
纏垢相應。彼獨立故。能覆損慧如貪瞋等
故。彼相應慧如貪等相應亦不名見。問何
故無覆無記慧非見耶。答彼慧行相不猛利
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復次彼慧勢力極
羸劣故不名為見。要有勢力於境堅強方
名見故。問諸異熟生威儀路慧勢力羸劣於
理可爾。工巧處慧及通果心相應之慧。勢力
強盛寧非見耶。答工巧處慧雖有勢力最強
盛者。如毘濕縛羯磨天等彼所造作如願
智生。而為邪命所覆損故不名為見。謂工
巧事皆欲活命為因起故。雖工巧處心心
所法現在前時是不染污。而為邪命力所引
生故。說彼由邪命覆損即是為貪所覆損
義。設不為貪所覆損者。勢力浮淺行相劣
鈍。於所緣境不能深入。故不名見。復次
二巧處慧如疑而轉。於所緣境不能決
定。所以者何。雖極巧者作工巧事。若為他
人之所彈斥便猶豫故。諸通果慧於所緣
境亦不猛利。不能深入所緣境故。但由
前定勢力所引任運轉故。於所緣境不推
求故不名為見。復次諸通果慧由先串習。
所變化事為因引生。如習工巧故不名見。
復次異熟生等四無記慧皆勢力劣。如不成
善不成染污。故不成見。有見亦智。謂五
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
慧即學八智。及無學正見此無漏慧。及前五
[095-0491c]
見世俗正見。皆具見智二種相故第三句
攝。


有非見非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若法是
前三句所表皆名為相。除此餘法為第四
句。是第四句所表之法。此復是何。謂色蘊中
除眼餘色。於行蘊中除慧餘行。及三蘊全
并無為法為第四句。


諸見是慧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慧自性互
有廣狹故。有見非慧謂眼根能觀視故。色
自性故。有慧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
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擇法性故。非推度故。廣說如前有見亦慧。
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正見。
即無漏忍學八智及無學正見等。能推度故。
擇法性故。具二種相。有非見非慧。謂除前
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諸智是慧耶。答諸
智皆是慧。能審決者皆擇法故。有慧非智。
謂無漏忍創觀諦境未審決故。


見攝智智攝見耶。乃至廣說。此中有二種
四句。一種二句准前問定應知其相。


諸成就見彼智耶乃至廣說。此中見智慧三。
若成就一必有餘二。是故皆作如是句答。
問誰成就見智慧耶。答一切有情。此即總說
然有多少。謂斷善根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
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
無覆無記智慧。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
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
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
無覆無記智慧。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染
[095-0492a]
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
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
界無覆無記智慧。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
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
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
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
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
就餘如生欲界說。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
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
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
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
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
餘如生欲界說。已離色染生欲界者。成
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
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
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
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
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
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
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
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成就餘如生欲界說。異生如是。


若聖者。隨信隨法行苦智未已生。未離欲
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
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
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即彼已
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所
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
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
[095-0492b]
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
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
慧。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
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
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成就無漏見慧。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未
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集滅道見智慧。成
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
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
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
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
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
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
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
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色染
者。成就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
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
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
智慧。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
成就三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
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
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
已離欲染。


未離色染。成就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智
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
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
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
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
[095-0492c]
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
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
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
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
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
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
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
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
慧。即彼已離色染。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見
智慧。成就無色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
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
無漏見智慧。


信勝解見至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修所
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
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
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
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
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
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
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得無色
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
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
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
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
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離色染。若生欲界。
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
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
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
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界不
[095-0493a]
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
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
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
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
就餘如生欲界說。阿羅漢若生欲界。成就
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成就色無色
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
就無漏見智慧。若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
在前。成就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無漏見
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亦成就無色界無
覆無記智慧。


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設智已斷
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見已斷已遍知彼
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
是。諸智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
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所以者何。見智
慧三斷遍知位皆相似故。問誰於見智慧已
斷已遍知。答諸阿羅漢此說究竟斷遍知者。
有學異生多少不定。謂阿羅漢三界。見智慧
皆已斷已遍知。諸不還者。若已離無所有處
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八地修所斷見智
慧已斷已遍知。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三
界見所斷見智慧。及欲界修所斷見智慧。已
斷已遍知。諸一來預流者。三界見所斷見智
慧已斷已遍知。隨信隨法行若滅智已生道
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見智慧。已斷
已遍知。若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三界見苦
集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若苦智已生集
[095-0493b]
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
知。聖者如是。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
八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乃至已
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一地見修所斷
見智慧。已斷已遍知。是名見智慧三。問定
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
此論。答前論是此所依根本。謂前作是說。云
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雖作是說
而未分別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
狹。今欲分別故作斯論。然今於此阿毘達
磨發智論中有決定相。若覺支後分別道
支則道支唯無漏。以七覺支唯無漏故。若
覺支前分別道支。則道支通有漏無漏。此中
覺支前分別道支故。應知道支通有漏無
漏。是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有智者應隨分
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見
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故。有正見非擇法
覺支謂世俗正見以諸覺支助如實覺唯
無漏故。有擇法覺支非正見。謂盡無生智
非見性故。有正見亦擇法覺支。謂除盡無
生智餘無漏慧即現觀邊八忍。及學八智無
學正見。如是三種具二相故。有非正見亦
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
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意識相應善慧。諸
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四句。諸
正智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智與
擇法覺支亦互有廣狹故。有正智非擇法
[095-0493c]
覺支謂世俗正智彼無覺支相故。有擇法
覺支非正智。謂無漏忍彼無智相故。有正
智亦擇法覺支。謂除無漏忍餘無漏慧。即學
八智及盡無生智無學正見具二相故。有
非正智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
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六識相
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并無為法作第
四句。問何故此中唯說正見正智與擇法覺
支互有廣狹。不說餘道支與餘覺支互有
廣狹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
次此中亦應說諸是正勤。亦是精進覺支耶。
答諸是精進覺支亦是正勤有是正勤非精
進覺支。謂世俗正精進乃至諸是正定亦是
定覺支耶。答諸是定覺支亦是正定。有是正
定非定覺支。謂世俗正定。應作是說而不
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此中所說
現始現終略去中間。故作是說。始謂正見
終謂正智。如現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究竟應
知亦爾。復次若法相對滿四句者此中說
之。若法相對唯有順後句者此中不說。復
次此智蘊中若法是見智慧自性者。則分別
之是智類故。精進念定非智類故此中不
說。七覺支八道支一一現在前時幾覺支幾
道支現在前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
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心所法次第而
生。非一時生。如譬喻者。大德亦說。諸心所
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多商侶過一狹
路。要一一過非二非多。諸心所法亦復如
是。一一各別生相所生。必無一時和合生
[095-0494a]
義。問彼依何量作如是說。答依至教量。謂
契經說。若於爾時心沈恐沈。修三覺支名
非時修。謂輕安定捨。修三覺支名是時修。
謂擇法精進喜。若於爾時心掉恐掉。修三
覺支名非時修。謂擇法精進喜。修三覺支
名是時修。謂輕安定捨。彼作是說。覺支既
有時非時修。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
起。又餘經說。舍利子言。我於七覺支定能
隨意自在住。謂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初分
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中分
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後分
住。即便能住。彼作是說。既舍利子於七覺
支隨所欲住。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
起其理決定。為遮彼意顯諸心所有一時
生故作斯論。問若諸心所有一時生。云何
通彼所引契經。答前契經說。時非時修三覺
支者。乃證心所非要次第一一而生。說三
覺支一時修故。證諸心所有俱時生。問若諸
覺支隨所依地。或六或七一時而生。何故經
說時非時修各唯三種。答依止觀品覺支勢
用有增減故作如是說。謂三覺支是奢摩
他品。三覺支是毘鉢舍那品。若奢摩他品覺
支增時令心沈下。爾時應修觀品覺支策
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毘鉢舍
那品覺支增時令心浮舉。爾時應修止品覺
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
覺支一時而起。而用有增減故唯說三。復
次入聖道時依止觀品。有差別故作如是
說。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
[095-0494b]
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
若依毘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
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
有餘師說。與上相違。謂若依奢摩他品覺
支入聖道者。心多沈下。應修觀品覺支
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依毘
鉢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浮舉。應
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
時。雖諸覺支體俱時起。而彼作用有增減
時。故經所說不違俱起。但違次第一一而
生。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