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22 文苑英華-宋-李昉 (master)


[501-1a]
欽定四庫全書
 文苑英華巻五百一   宋 李昉等 編
 泉貨
  議運漕一道     不奪人利一道
  鹽法之弊一道    議罷漕運可否一道
  均財禁兼一道    議井田阡陌一道
 邊塞
  議邊塞事一道    御狄一道
[501-1b]
  守險一道      備邉一道
  議兵一道      選將帥一道
   議漕運
問昔在隋季厫庾空虚爰逮皇家京坻彌望既乗前弊年
蓄未登自東徂西依常運漕今送納之所物賤本州欲
齎直買輸利益兼倍
   對           衛𢎞敏
對什一而稅布政之通規九稔為儲經國之成務倉廪
[501-2a]
實而知禮夷吾之論有徵金湯守而惟粟墨翟之言無
易昔隋季凋殘厫庾並竭洎皇朝纉籙黎獻咸熈並孝
弟力田信可封於比屋家給人足實委餘而栖畆於是
上直常平將備水旱下歛薄賦以蓄京坻故逺近諸州
隨方輸轉陸輦車而接軫川漕引而連檣但六合時雍
菽粟流而衍五錢標價水火埒其饒若政利從機惠美
無費以送納之所物賤本州欲令齎直買輸不勞而益
如愚管見切未為冝何者任土稅田定差於不刋之籍
[501-2b]
配租納稅設條於惟行之令豈可取越公途茍從私益
革送納之通式開買輸之權利者歟謹對
   不奪人利議鹽鐵與𣙜酤/誡厚歛及雜稅  白居易
問鹽鐵之謀𣙜酤之法山海之利闗市之徵皆可以佐
助征徭又慮其侵削黎庶舍之則乏用於軍國取之則
奪利於生人取舍之間孰為可者
  此下五篇並於白居易集備制科七作/十五門中摘取其問答皆白居易擬
   對
[501-3a]
臣聞君之所以為國者人也人之所以為命者衣食也
衣食之所從出者農桑也若不本於農桑而興利者雖
聖人不能也茍有能者非利也其害也何者既不自地
出又非從天來必是强取於人曲成其利利則日引而
月長人則日削而月朘至使人心窮王澤竭故臣但見
其害不見其利也所以王者不殖貨利不言有無耗羡
之財不入於府庫析毫之計不行於朝廷者慮其利穴
開而罪梯構然則聖人非不好利也利在於利萬人非
[501-3b]
不好富也富在於富天下節欲於中人斯利矣省用於
外人自富也故唐堯夏禹漢文之代雖薄農桑之稅除
闗市之征棄山海之饒散鹽鐵之利亦國足用而人富
安矣何則欲節而用省也秦皇漢武隋煬之時雖収大
半之賦征逆折之租建𣙜酤之法出舟車之筭亦國乏
用而人糜弊矣何則欲不節而用不省也盖所謂山林
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實漏巵夫利通集作/散於下則人
逸而富利壅於上則人勞而貧故下勞則上無以自安
[501-4a]
人富則君孰與不足記曰人以君為心君以人為體詩
曰愷悌君子人之父母由此而言未有體勞而心逸者
也未有子富而父貧者也臣又聞之地之生財多少有
限人之食利衆寡有常若盈於上則耗於下利於彼則
害於此而王者四海一家兆人一統國無異政家無異
風若奪其利則害生害不加於人欲何加乎若除其害
則利生利不歸於人欲何歸乎故奪之也若皮盡於毛
下本或不存與之也同囊漏於貯中利將焉往與奪利
[501-4b]
害斯可知焉是以善為國者不求非農桑之産不重非
衣食之貨不用計數之利不蓄聚歛之臣聞𣙜筦之謀
則思侵削于下見羡餘之利則念誅求於人然後徳澤
流而詠歌作矣故曰利出一孔者王利出二孔者强利
出三孔者弱此明君立國子人者貴本業而賤末利也
   問議鹽法之弊論鹽商/之幸
   對
對臣伏以國鹽之法久矣鹽之利厚矣葢法久則弊起
[501-5a]
弊起則法隳法隳則利厚利厚則奸生奸生則利薄臣
以為隳薄之由由乎院場太多吏職太衆故也何者今
之主者嵗考其課利之多少而殿最焉賞罰焉院場既
多則各慮其商旅之不来也故羡其鹽而多與焉吏職
既衆則各懼其課利之不優也故慢其貨而茍得焉鹽
羡則幸生而無厭之商趨矣貨慢則濫作而無用之物
入矣所以鹽愈費而官愈耗貨愈虛而商愈饒法雖行
而奸縁課雖存而利失矣若今减其吏職省其院場審
[501-5b]
貨帛之精麤謹鹽量之出入使月有常利嵗有常程自
然鹽不誘商則出無羡鹽矣吏不争課則入無濫課矣
鹽不羡出貨不濫入則法自彰而利復興矣利害之効
豈不然乎臣又見自闗以東農夫貿易其貨産入為鹽
商率皆多藏私財别營裨販少出官利惟求𨽻名居無
征徭行無𣙜稅身則庇於鹽籍利盡入於私家集作/室
乃下有耗於農商上無益於筦𣙜明矣盖山海之饒鹽
鐵之利利歸於人政之上也利歸於國政之次也若上
[501-6a]
既不歸於人次又不歸於國使倖人奸黨得以自資此
乃政之疵國之蠧也今若剗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無
僥倖之人上得析毫之計斯又去弊興利之一端也唯
陛下詳之
   議罷漕運可否
問秦居上腴利號近蜀然都畿所理征賦不充故嵗漕
山東榖四百萬斛用給京師其間水旱不時賑貧貸乏
今議者罷運榖而收脚價和糴粟而折稅錢但未知利
[501-6b]
於彼乎害於此乎
   對
對臣聞議者將欲罷漕運於江淮請和糴於闗輔以省
其費以便於人臣愚以為救一時之弊則可也若以為
長久之法則不知其可也何者方今自淮以南逾年旱
歉自雒而西仍嵗豐稔彼人困於艱食此榖賤於傷農
困則難於徵集作/發租賤則易於乞糴斯則不便於彼而
無害於此臣所謂救一時之弊則可也若舉而為法修
[501-7a]
以為常臣雖至愚知其不可何者夫都畿者四方之所
凑也萬人之所㑹也六軍之所聚也雖野集作/利稱近蜀
之饒猶未能足其用雖田有上腴之利猶不能充其用
集作/費况可日削其榖月朘其粮食乎故國家嵗漕東南
之粟以給焉時發中都之廪以賑焉所以贍闗中之人
均天下之食而古今不易之制也然則用舍利害可明
徵矣夫齎歛糴之資省漕運之費非無利也盖利小而
害大矣故久而不勝其害輓江淮之租贍闗輔之食非
[501-7b]
無害也盖害小而利大矣故久而不勝其利大凡事之
大害者不能無小利者也事之大利者不能無小害也
盖恤小害則大害不去愛小利則大利不成也古之明
王所以能興利除害者非他棄小而取大耳今若恤汎
舟之役忘移榖之用是知小計而不知大㑹也此臣所
以謂若以為長久之計則不知其可也
   立制度節財用均貧富/止盗賊起亷讓
問天地之利有限也人之欲無窮也以有限奉無窮則
[501-8a]
必地財耗於僣奢人力屈於嗜慾故不足者為奸為盗
有餘者為驕為淫今欲使食力相充財欲相稱貴賤别
而禮讓作貧富均而亷耻行作為何方可至於此
   對
對臣聞天有時地有利人有欲能以三者與天下共者
仁也聖也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夫制度者先王之
所以下均地財中立人極上法天道者也且天之生萬
物也長之以風雨成之以寒燠聖人之牧萬人也活之
[501-8b]
以衣食濟之以器用若風雨淫寒燠甚則反傷乎物之
生焉若衣食奢器用費則反傷乎人之生焉故天作四
時八節所以時寒燠節風雨不使之過差為沴也聖人
制五等十倫所以倫一作/制衣食等器用不使之踰越為
害也此所謂法天而立極者也然則地之生財者有常
力人之用財者有常數若羡於上則耗於下也有餘於
此則不足於彼也是以地力人財皆待制度而均也尊
卑貴賤皆待制度而别也大凡爵禄之外其田宅棟宇
[501-9a]
車馬僕御器服飲食之制暨乎賔姻祠葬之度自上而
下皆有數焉若不節之以數用之以一作/有倫則必地力
屈於僣奢人財消於嗜慾而貧困凍餒奸邪盗賊盡生
於此矣聖王知其然故天下奢則示之以儉天下儉則
示之以禮俾乎貧賤區别貧富適冝上下無羡耗之差
財力無消屈之弊而冨安温飽㢘耻禮讓盡生於此矣
然則制度者出於君而加於臣行於人而化於天下也
是以君人者莫不唯慾是防唯度是守守之不固則外
[501-9b]
物攻之故居處不守其度則峻宇崇臺攻之飲食不守
其度則殊滋異味攻之衣服不守其度則竒文詭製攻
之視聽不守其度則奸聲艷色攻之喜怒不守其度則
僣賞淫刑攻之翫好不守其度則妨行之貨蕩心之器
攻之獻納不守其度則讒謟之言聚歛之計攻之道術
不守其度則不死之方無生之法攻之夫然則安得不
内固其守甚於城池焉外防其攻甚於寇賊焉將在乎
寢食起居必思其度思而不已則其下化之詩曰儀刑
[501-10a]
文王萬邦作孚此之謂也集作/矣
   議井田阡陌息游惰止兼/并實版圖
自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别都鄙之名其為名制
可得而知乎其為功利可得而聞乎
又問自秦壊井田漢修阡陌兼并大啟游惰實繁雖歴
代因循誠恐弊深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慮失業而擾
人既廢之甚難又復之非便斟酌其道何者得中
   對
[501-10b]
對臣聞王者之貴生於人焉王者之冨生於地焉故不
知地之數則生業無從而定財征無從而平也不知人
之數則夫力無從而計軍役無從而均也不均不平則
地雖廣人雖多徒有貴之名而無冨之實是以先王度
土田之廣狹畫為夫井量人户之衆寡分為邑居使地
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闢土邑居足以處衆人力一作/衆心
足以安家野無餘田以啟專利邑無餘室以容遊人逃
刑避役者往無所之棄業遷居者来無所處於是生業
[501-11a]
相固食力相濟其出財征也不待征書而已平矣其起
軍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後天子可以稱萬乗之
貴四海之冨也洎三代之後厥制崩壊故井田廢則游
惰之路啟阡陌作則兼并之門開至使貧弱集作/苦者無
容足立錐之居冨强者專籠山絡野之利故自秦漢迄
於聖朝因循未遷積習成弊然臣以為井田者廢之已
久復之稍難未可盡行且冝漸制何以言之昔商鞅開
秦之利也蕩然廢之故千載之間豪奪者得其計王莽
[501-11b]
革漢之弊也卒然復之故一時之間農商者失其業斯
則不可久廢不可速成之明驗也故臣請斟酌時冝叅
詳古制大抵人稀土曠者且循集作/按其阡陌户繁鄉狹
者則復以井田使都鄙漸有名夫家漸有數夫然則丘
田井邑一作井/邑丘田之地衆寡相維比閭族黨之居有亡相
保相維則兼并者何所取相保則游惰者何所容如此
則庶乎人無浮心地無遺力財産豐足賦役平均市利
歸於農生業著於土集作/地者矣
[501-12a]
   議邊塞事
問東鄰入塞北海為墟朝廷徇修復之功邊境乏折衝
之寄遼水東西城池不復九山左右職貢猶迷其使三
聖遺黎九州故地飄然零落可不痛哉今欲示以威惠
申誘約束選衆之舉未睹于今出群之畧何必是古指
明其要無太簡焉
   對           馮萬石
對古之王者仁覆萬類不以中外為隔而以兼濟為心
[501-12b]
固能出門同人逺近感應含生受氣靡不從助焉蠢彼
小腆阻分遼漢挺而走險代搆其患昔我大唐之創業
也東舉日域北暨幽陵不毛之類僉率貢職頃邊吏不
謹愆我王度夷戎怙亂遂荒塞垣致乃䖍劉朔遼騷驚
河冀天地悔禍人亦有心懐我舊章自相魚肉遊魂待
命為日久矣光天纂曜景號昭升萬靈與能兩儀交際
蠢彼遐荒何獨匪人但未諭堯心自疑其譴累息跼踳
猶昧占風且舜自側微舞干而有苖即叙湯亦小侯褰
[501-13a]
羅而異方懐柔今若一選王人以備行李諭茲天造慰
彼遺黎則兼程驟歩不日而至北極夷障無限於幽荒
東絶扶桑盡同於封内何止兵不血刄野無勞師復遼
水之城地循丸山之琛賮而已若乃選衆舉能之術五
材三畧之竒亦鏘鏘廟堂濟濟朝序人誰不職一作/儀
臣在君何待庸言而後行是羲皇之代戰争不興文景
之時韓彭勿用雖欲自效亦無所施謹對
   禦戎狄徵歴代之䇿/陳當今之冝    白居易
[501-13b]
問戎狄之患久矣備禦之畧多矣故王恢呈征討之謀
賈生立表餌之術婁敬興和親之計晁錯建農戰之䇿
然則古今異道利害殊宜將欲採之孰為可者
又問今國家北虜欵誠南夷請命所未化者其唯西戎
乎討之則疲困師徒舍之則侵軼邊鄙許和親則啟貪
而厚費要則作/約盟誓則飾詐而不誠今欲遏彼䖍劉化
其桀勁来逺人於朔漠復舊土於河湟上䇿逺謀備陳
本末
[501-14a]
  此下五篇並於白居易集備制科七/十五門中摘取其問答皆居易擬作
   對
對臣聞殊域一氣所生不可翦而滅也五方異族不可
臣而蓄也故為侵患之暴久矣而備禦之畧亦多矣考
其要者大較有四焉若乃選將課兵長驅深入之謀自
王恢始建以三表誘以五餌之術自賈誼始厚以賂遺
結以和親之計自婁敬始徙人實邊勸農教戰之策自
晁錯始然則由王恢之謀則殫財耗力疲竭生人禍結
[501-14b]
兵連功不償費故漢武悔焉而下哀痛之詔也用賈誼
之術則羌胡耳目心腹雖誘而荒矣而華夏之財力風
教亦隨而弊矣故漢文知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婁敬之
計則啟寵納侮厚費偷安雖侵掠之患漸集作/暫寧而和
好之約屢背故漢氏四代為匈奴所欺也用晁錯之䇿
則邊人有安土之惠未免攻戰之勞匈奴無得志之虞
亦絶歸心之望故漢文病之有廣武漢匈奴賛文帝聚/天下精兵於廣武
集作/式非之役也是以討之以兵不若誘之以餌誘之以餌
[501-15a]
不若和之以親和之以親不若備之有素斯皆前代已
驗之事可覆而覩也以今參古棄短取長亦可擇而用
焉然臣終以為近筭淺圖非帝王久逺安邊之上䇿也
何者臣觀前代若政成徳盛國富人安則雖六月有北
伐之師不足憂也若政缺國貧徳衰人困則雖一時無
南牧之馬不足慶也何則國冨則師壯師壯則令嚴人
安則心固心固則思理如此久久一作/矣則天子之守不
獨在於諸侯將在於四夷一作/夷狄矣則暫雖有事何足憂
[501-15b]
焉若國貧則師弱師弱則人困人困則心離心離則思
亂如此久久一作/矣則天子之憂不獨在於邊陲或在於
蕭墻矣則暫雖無事何足慶焉葢古之王者慶在本而
不在末憂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國家柔中懐外說近来
逺北虜嚮風南蠻賔貢所未化者其為一作/余㡬何伏願
陛下畜之如氓庻視之如蜂蠆不以士馬强而財力盛
恃之而務戰争不以亭障静而烟塵銷輕之而去守備
但且防其侵軼遏其䖍劉去而勿追来而勿縱而已然
[501-16a]
後畧四子之小術𢎞三王之大猷以政成徳盛為圖以
人安師壯為計故徳盛而化則服服則懐柔師壯而動
則威威必震讋夫然後可以不糜財用不頓師徒不盟
誓而外成不和親而内附如此則四海之内五年之間
要荒未服之戎必匍匐而至河隴已侵之地庶從容以
歸上䇿逺謀不出於此矣
   議守險徳與險/兼用
問易曰王公一作/侯設險以守其國記曰在徳不在險然
[501-16b]
用之則乖在徳之訓棄之則違守國之誡二議相反其
指何從
又問以山河為寳者萬夫不能當也以道徳為藩者四
夷為之守也何則苖恃洞庭負險而亡漢都天府用險
而昌其故何也今欲鑒昌亡審用舍復何如哉
   對
對臣聞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又秦得百二以呑天
下齊得十二而覇諸侯盖恃險之論興於此矣史記曰
[501-17a]
在徳不在險傳曰九州之險是不一姓盖棄險之議生
於此矣臣以為險之為用用舎有時恃既失之棄亦未
為得也何者夫險之為利大矣為害亦大矣故天地閉
否守之則為利天地交泰用之則為害盖天地有常險
而聖人無常用也然則以道徳為藩以仁義為屏以忠
信為甲胄以禮樂為干櫓者教之險政之守也以城池
為固以金革為備以山河為襟帶以丘陵為咽喉者地
之險人之守也王者之興也必兼而用之昔漢髙帝除
[501-17b]
害興利以安天下自謂徳不及於周而賢於秦故去洛
之易即秦之險建都創業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
桀紂三苖之徒負大河慿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徳政坐
取覆滅者是專恃其險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郭䘮
其三都者是怠棄其險也由斯觀之山河之阻溝墉之
固可用而不可恃也智以險昌愚以險亡昌亡之間惟
陛下集有/能字鑒之
   問備邊併置/帥將
[501-18a]
   對
對臣伏見方今備邊之計未得其宜何則京西之兵其數頗
衆城堡甚備器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奪攘則可矣夷戎大
至長驅而来臣恐將卒雖多無能抗者今所以軫陛下慮者
豈非此乎其所以然者盖由鎮壘太多主將太衆故也夫鎮
多則兵散兵散則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濟矣將衆則心異心
異則勝不相讓而敗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誰肯當之今若合
之為五將總之以一師將合則戮力師一則同心仍使均握
[501-18b]
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其罪必行賞罰然後據便宜一作/利便
地扼要害之衝以逸待勞以寡制衆則雖黠虜無能為也
臣又以為自古及今有不能守塞之兵而無不可守之塞
有不能備戎之將而無不可備之戎故曰十圍之木持千
鈞之屋得其宜也五尺之闗能制其開闔得其要也伏惟
陛下握戎之要操塞之闗則西陲之憂可少息矣
   議兵用舎逆/順興亡
問傳曰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又曰先王耀徳不觀兵
[501-19a]
二者古之明訓也然則君天下者廢而不用且涉去兵
之罪資以定功又乖耀徳之美去就之理何者得中
又問兵不妄動師必有名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
迷本末故有戎而業成王覇一戰而禍及危亡興滅之
數何由逆順之要安在
   對
對臣聞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好
不忘天下之王也祭公曰先王耀徳不觀兵老子曰兵
[501-19b]
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則不好之明訓也傳曰
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修文猶立司
馬之官六軍之衆以時教戰斯又不忘之明訓也然則
君天下者不可去兵也不可黷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
行之有逆順逆順之要大畧有三而兵之名隨焉夫興
利除害應天順人不為名師義然後動謂之義兵相時
觀釁取亂侮亡不為禍先敵至而應謂之應兵恃力宣
驕作威逞欲輕人性命貪人田土謂之貪兵兵貪者亡
[501-20a]
兵應者强兵義者王王者之兵無敵於天下也故有征
無戰焉强者之兵先弱敵而後戰也故百戰百勝焉亡
者之兵先自敗而後戰也故勝與不勝同歸於亡焉歴
代君臣惑於本末聞王者之無敵則思耀武是獲一兎
而欲守株也見亡者之自敗則弭兵是困一噎而欲去
食也曽不知無敵者根於義自敗者本於貪而欲歸咎
於兵責功於武不其惑歟興廢之由逆順之要昭然可
見惟陛下擇之
[501-20b]
   問選將帥之方
   對
對臣聞君明則將賢將賢則兵勝故有不能理兵之將
而無不可勝之兵有不能選將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將
是以君功見於選將將功見於理兵者也然選將之術
在乎因人之耳聽之因人之目視之因人之好惡而取
之舎之故明王之選將帥也訪於衆詢於人若十人愛
之十人之將也百人愛之百人之將也千人悦之必千
[501-21a]
人之將也萬人伏之必萬人之將也臣以為賢愚之際
優劣之間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501-21b]
 
 
 
 
 
 
 
 文苑英華巻五百一